奥斯丁和英国电影很有治愈作用,专门治愈情绪低沉,郁闷无聊。
风景优美,人物端庄可爱,德才兼备,而且他们总是得到应得的幸福。
最大的罪恶也不是罪恶。
you deserve it,当然不要消极理解这句话,这也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赞扬和认可。
听了以后心里十分安定舒坦。
在简奥斯丁的众多作品中,凯瑟琳可算是最朴实无华的女主角。
她容貌清丽,心地纯洁,直至15岁前的岁月里,未曾踏足远方。
闲暇之时,她最大的乐趣便是沉浸于各类哥特小说的世界,将自己代入其中,尽情畅游在奇妙的冒险之中。
亨利,这位男主角,与《理智与情感》中的爱德华颇为相似,他是蒂尔尼将军的次子,英俊潇洒,谈吐优雅,却偏好说教。
在他26岁那年,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如何在财富与心意之间找到平衡,寻求一位既符合自己心意又富有的妻子。
故事便围绕着金钱这一主题,展现了种种矛盾与纷争:误以为凯瑟琳出身富贵,索普先生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索普先生的妹妹则试图与凯瑟琳的哥哥结婚;蒂尔尼将军更是邀请她前往诺桑觉寺,以此培养与她次子的感情。
然而,当误会澄清后,众人却纷纷离她而去:索普先生的妹妹撕毁婚约,转而试图攀附蒂尔尼家的长子(亨利的哥哥),却因没有嫁妆而被抛弃;蒂尔尼先生更是毫不犹豫地将她赶出诺桑觉寺,让她孤身一人乘坐马车回家。
这一幕幕金钱至上的场景,令人瞠目结舌。
然而,这正是简奥斯丁作品魅力所在——她毫不回避地揭示了金钱在婚姻中的地位。
即便在故事中最温柔可人的蒂尼尔小姐得知陌生女子将与长兄订婚时,她首先询问的也是:“她是否有足够的财富?
”当凯瑟琳表示自己的嫁妆并不丰厚时,蒂尼尔小姐便断言长兄不可能娶她。
而亨利先生则从一开始便坦言:“如果我钟爱的女子没有财富,那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
”在电影中,许多情节后期作品都有所体现,如《理智与情感》中,爱德华的弟弟罗伯特娶了家境贫困的露西,还获得了继承权。
而爱德华本人,与亨利一样,最终未能得到产业,成为了一名牧师。
简·奥斯汀的几部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差不多看全了(还差一部《劝导》)。
很有意思,我每次看,都会在电影里看到相似的故事脉络,然后就下意识地试图拼凑出背后千丝万缕的真实。
去年看了自传性的《成为简·奥斯汀》,于是觉得这几部电影其实翻来覆去都有些情节雷同。
这部中,和凯瑟琳的哥哥谈情的那位姑娘(《成长教育》的女主,也演过《傲慢与偏见》的妹妹),活脱脱就是现在俗称的“绿茶婊”。
虽然有人不喜欢这个称号,可是现实生活中,这种人还是混得蛮如鱼得水的。
她已经和凯瑟琳哥哥订婚了,可是得知对方需要两年后才能继承遗产,就有些接受不了。
然后诺桑觉寺的大少爷一招手她就开始蠢蠢欲动了。
这位可是名正言顺的金主,她心里自分定了高下,于是嘴里说深爱着凯瑟琳的哥哥,转身却挽上了人家的胳膊。
可惜她遇到的是一个情场浪子,那套欲拒还迎、欲擒故纵的把戏不太灵光,生生赔了身子又折兵。
她自忖度好事已成,没料想人家一到手玩完就一脚蹬了她。
当然她不会自怨自艾,而是立即给凯瑟琳的哥哥写信去澄清城内弥漫的谣言,说自己一直守身如玉等着他。
哈哈,这类人总是会努力抓住什么的,因为她们注定需要攀援着大树才能活下去。
相对比,凯瑟琳就显得天真无知多了。
可是这样的女人才可爱,不是吗?
天真可爱的女子,只有内心强大包容的人才会懂得欣赏,所以一般人只会追逐那些世俗肤浅的艳丽女子。
非常搞笑的是,男主的父亲打了一回酱油,这个一辈子投机婚姻的老头,用冷暴力害死了前妻,居然又打起了凯瑟琳的主意(他误以为凯瑟琳是会继承艾伦家丰厚的财产),倒是误打误撞促成了小儿子和凯瑟琳的姻缘。
的确有点琼瑶剧的感觉,哈哈。
在开往伦敦的火车上,途径巴斯,上来一位窈窕的英国美女。
缓缓入座后,她拿出一本小说如痴如醉地读了起来。
一直到快下车,她收起书,发现原来是这本Northanger Abbey. 随意聊了几句,原来她本科也是学英国文学的,现在在伦敦工作。
从伦敦回来,就总想读读英国小说。
今晚无事,小说没在手边,于是找到这部电影来看。
现在明白那位女孩为什么要选择在巴斯旅行的时候读此书了,原来这是在巴斯发生的爱情故事。
其实觉得,到一个地方,读一本和这个地方有关的书,选一个和这个地方有关的作家,的确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这部电影好看就好看在,不同于奥斯丁其他单纯以英国乡村生活和爱情为主题的叙述,这里面除了十分浪漫的爱情,还有悬疑和幻想在里头。
那一个亨利,连同他的家人,一直带有神秘的气息。
他是那么友善,让人觉得好可靠,可是又有一种神秘的东西,这些构成了他的美丽。
而凯西,我是从头到尾顶喜欢这个女孩的。
我从内心里认可她爱她。
那么一个单纯天真,喜欢阅读,充满幻想的女子。
她活泼善良,心无城府。
时而会说错话做错事,有一点莽撞,但这些就是她的可爱之处!!
这样的女孩,是多么可爱,多么值得被爱啊!!!
很庆幸我们的亨利勇于为爱情做出牺牲,有这样的女孩在身边,他会永远幸福的!
开头的一个对白很有意思,凯西在那里读书,她妈妈说她又在读书了,她爸爸笑着说,你不觉得,对于年轻女孩子来说,读书是最纯真的消遣吗??
原来如此,那女孩们没事就好好读读书吧:)呵呵。
如果现实差强人意,至少读像northanger Abbey这样的书,也可以体验一下浪漫的感觉:)
电影《诺桑觉寺》是根据简·奥斯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影片。
讲述了18世纪纯洁善良的凯瑟琳与成熟幽默的亨利冲破金钱与门第观念最终终成眷属的故事。
这部影片有几处看点:1.女主角白皙的皮肤和纯真的眼神非常惹人喜爱,长得很像《天使艾米丽》的女主角。
2.美丽的田园风光与压抑的诺桑觉寺形成对比,善良与丑恶的对比,纯真与虚荣的对比,勇敢与妥协的对比,自由与约束的对比,这些对比很让人感叹。
3.18世纪欧洲人的服饰很考究,女孩子低胸长裙,束腰的小礼服,配戴着各式各样的太阳帽,绅士们则是长靴+衬衫马甲+制作精良的长衣外套,这是一场不错的复古礼服秀。
4.影片虽然是动人的爱情故事,实则抨击和讽刺了金钱权利地位的至高无上。
另外,影片中多次出现了凯瑟琳的噩梦,也是对哥特式小说的嘲讽。
有一点比较别扭:英国人的发音太字正腔圆了,听上去怪怪的。
说几点。
-以后有小说有电影的其实应该先看电影再看小说,因为看了小说再看电影没有觉得满意的。
当然最好的还是各自独立来看,再放到各自的评价体系里来比较一下对于主题/人性的探讨深度。
毕竟载体不同,对于一个故事的剪裁取舍讲述方法都一定不同,比较内容没有什么意义,还是要整体地看。
-这部电影是我2009年10月25日马克的想看,五年过去了呢- -最后终于看了……从高二到大四,从16岁到21岁。
不知道该说啊我竟然一直是奥斯汀迷还是该说啊我真是拖延症晚期。
-奥斯汀和张爱玲share同样的命运,就在于她们的作品雅俗共赏,导致很多人把她们的作品都理解得很浅,主要基于那些猪队友读者带给她们的reputation(看一看fanfiction和晋江上对于和达西先生谈恋爱成群结队的意淫之作就知道了,奥斯汀对于某些女读者来说和韩剧是一个功能)。
就像张怡微写老上海老台北都是华丽的谣言,从未真实存在一样,那么其实很多人对张爱玲奥斯汀的理解其实也无非是雾里看花。
看张爱玲看的是所谓的“民国风情”,看奥斯汀看的也无非是“英国惬意的田园风光”。
而这部电影恰恰为这种浅薄的印象推波助澜。
大概没有读过奥斯汀的人,看了这部电影,会觉得就是一个有趣轻松的爱情故事吧(即便作为一个爱情故事它竟然都虎头蛇尾结构完全失衡)。
-当然,用这种影片来吸引人们读奥斯汀无可厚非。
但是我怀疑喜欢这样影片的观众去读奥斯汀也真是离牛嚼牡丹不远了呢。
-由此看来,被大众喜欢,未必不孤独。
-最后,影片前半段focus太多在女主角的YY上简直让人觉得是Fifty Shades of Grey的奥斯汀版呢。
后半段虽然流水账,但是反而对哥特风格的反讽照应(通过摄影的角度,光影的选择,乃至取景,当然配乐是个败笔)倒是比之前做的好。
-最后的最后,JJ菲尔德真的,真的很像抖森他哥啊!
就像……戴立忍和张震,Rebecca Hall和寡姐╭(′▽`)╯
电影很吸引人,就是所有的结果都放在了那最后的二十分钟。
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
我看到还剩二十分钟时,我还以为有第二集呢。
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踏入上流社交圈。
由一个又一个的误会,促成了他和这个小富二代。
还是一个挺励志的片子,告诉我们,世界上有等待,也有爱。
有拼搏也有相信。
比钱,权利更重要的还有对爱的感觉和执着。
欢乐结尾。
之前看的奥斯汀的作品被改编的电影都挺“正”的,比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劝导》等等,《诺桑觉寺》和它们类似但又有很多不同。
最让我惊喜的是,导演竟然可以把电影拍出迪士尼动画的味道。
首先,女主长得就很有白雪公主的味道,那小嘴和小门牙,还有穿的蓝色小外套,真是白雪公主的翻版。
旁白也是一方面(书中也有),还有不时出现的女主的离奇而又意料之中的梦境,配上动感而又夸张的音乐,真的特别像动画片才有的氛围。
除了这些小片段,这部电影还是很正统的:乡间风景,城市街头,夜晚的舞会,各种需要被引见的介绍。
不得不说,当时的英国社会还真是麻烦。
但,那时的社会又充满机会(对于青年男女来说)。
他们可以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被介绍了就相互交谈、拜访,甚至生活在一起(不是同居)。
这样给各种年轻人创造了很多机会,正如男主女主。
女主被邀请到男主家做客,然后就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在这期间,她认识到了自己想象力太过丰富,认识到了自己对男主的爱,认识到了人可以有多虚伪,总体上说,她长大了。
看电影之前对情节一点都不了解,所以对于情节的发展,我还是忍不住有些吃惊的。
没想到索普竟然是可以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人,真没想到会有这种人的存在啊,都不怕被鄙视、被孤立么?
不过也很奇怪,就算别人知道他是这样,还是会和他交朋友干嘛的,他妹妹就说已经习惯了哥哥的这种习惯,不把他的话当真,好可怕。
至于伊莎贝拉,只能说,额,恶心。
这种女人,也存在么?
傻得让人难以鄙视啊!
轻易地被勾引,又毫不惭愧地想要得到前男友的“原谅”,搞笑啊!
至于女主,也许因为电影太短,我真的没怎么体会到她的动人之处,除了过分的天真烂漫。
她真的很容易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刚开始,她毫不掩饰地对亨利的喜爱,无论是表情还是动作还是语言,真的是把我给惊呆了。
女孩子不应该矜持一点么?
男主的颜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动人的大眼睛。
刚开始看到他那么风趣幽默,还以为是个坏小子,没想到竟然是男主,痴情勇敢的男主。
他对凯瑟琳是大度的,看到她急切地解释自己失约的原因后就不由自主地原谅了她。
虽然对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感到生气,还是勇敢地和父亲决裂去追求她。
只是,那时候的爱情真的这么简单么?
这个问题貌似问了自己很多遍。
只是一起跳跳舞,散散步,聊聊天,看看家世(貌似奥斯汀的小说中家世从来不是问题),然后就在一起了?!
其实,还能怎么样呢?
那时候还没有同居这回事。
那时候的人们还是挺相信口碑的。
结婚挺容易,爱情也那么容易么?
也许是现在的爱情太复杂了。
也许一直都一样。
电影中的男主不是为了女主甘愿放弃继承权么?
这和现在的财产也没什么不同,女主也欣然答应。
只能说,因为男主女主太勇敢,太不世俗,所以他们的爱情才那么简单,纯粹,那么容易。
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凯瑟琳是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受闭塞的家庭环境所限,她终日在小说天地里徜徉探幽,以此为平淡生活增亮添彩。
在有钱朋友的引领下,凯瑟琳进入了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她终于见识到现实中的花花世界,其中不乏虚伪狡猾者如索普兄妹和蒂尔尼将军,也有值得终身结交的挚友艾丽诺……迎接他们的也将是奥斯丁的男女主人公势必经历的种种磨难和考验。
(芷宁写于2009年5月21日)重温了07年由ITV(隶属于BBC)改编自奥斯汀三部著作的电视电影《劝导》、《曼斯菲尔德庄园》和《诺桑觉寺》后,不由得再次感叹这三部于其本土电视台播放次序的安排,实在太有才了,先《曼》、中《诺》,最后《劝导》,完全代表了影片整体呈现水平的递增。
由于观众先被有将现代青春爱情戏搁置到18世纪之嫌的《曼》和壮硕版的范妮打了预防针,《诺桑觉寺》尽管在表现手法上稍有夸大和欠缺,部分情节还有仓促之嫌,但观众已经可以接受了,当然,之后播出的情愫绵延、耐人寻味的《劝导》是此次三部光影再现中最具奥斯汀神韵的。
在简·奥斯汀的六部作品中,《诺桑觉寺》的写作手法略不同于其它,在《诺》中,读者可以隐约见到作者的身影参与,或以旁述或以点评的方式进入视线,而非其它作品中完全以人物塑造和精妙对话来提点观点、品评人性、再现时代风貌。
而且,显而易见的是,《诺》有两个突出的主题,一个关乎财产、权势和爱情,这是奥斯汀的老生常谈,另一个以相关人物的癖好、经历以及故事的走向映射出彼时风光一时的“哥特小说”的于身心无益性。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文坛盛行着矫揉造作、庸俗无聊的“哥特小说”、“感伤小说”,和奥斯汀的理性睿智、清新细腻在境界上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文字环境下,奥斯汀的作品更显其时代意义和文学价值,而逝于1817年的她俨然是英国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高潮来临前的重要里程,其文字的妙趣与光芒常被评论家拿来和莎翁并提。
《诺桑觉寺》中17岁的凯瑟琳的性格要比奥斯汀笔下其它女主人公都来得活络新鲜,首先“待字闺中”的她是哥特小说的盲目拥趸,同时和睦的家庭和无害的成长环境,促成了她涉世未深、心地纯良、尚未形成主见的特点。
她有着“那个年龄的少女普遍的蒙昧无知”,常常会表现出急躁鲁莽和孩子气,如生怕蒂尔尼兄妹误解时的焦急解释和认真神情(顺便说一句,菲丽希缇·琼斯演出了那种纯真的急切),并对爱情充满着天真而危险的幻想,于是她的初次远行、巴斯之旅便成了一次“冒险”和认知的过程,以纯真的眼看百态,从而牵引出诸多充满特色的人和事,带来丝丝幽默嘲讽的意味。
影片再现出了原著所示的在财富面前人性所暴露出的荒谬感,角色拿捏虽粗浅但也较符合原著精神,如想攀高枝的伊沙贝尔口口声声宣称不看重财产,可又句句离不开英镑;又如,伊沙贝尔的哥哥约翰·索普以为凯瑟琳富有而追求她,并虚荣地向询问的将军夸大其词;再如,已是财富权势象征的蒂尔尼将军依旧看重财富和权势,他不许女儿嫁给没有继承权的贵族次子,起先因索普的大嘴,他误以为凯瑟琳是个富有的继承人,便鼓动倾心于凯瑟琳的次子亨利去追求她,甚至邀请凯瑟琳到私宅诺桑觉寺做客,可在得知凯瑟琳的境况后,甚至不顾体面地连夜赶走了她。
通常,奥斯汀作品的妙处体现在对时代画卷、风土人情的描摹,对各色人物栩栩如生的塑造,特别是对话的生动幽默、风趣个性,可谓“最精湛的语言,对人性最透彻的理解。
”因这部影版《诺桑觉寺》在表现凯瑟琳的幻想或恶梦方面做了太多不必要的耗费(这部分完全丢掉了奥斯汀的含蓄内敛),从而使得影片呈现出分配上的偏失,令很多情节突兀而仓促,而很多原著中的个性谈话、观点交汇则被大段大段的略去,令人有隔靴搔痒之感。
或许,对于正在成长的一代而言,如此再现是必须的,有了可爱版的女主角,微笑版的男主角(JJ·菲尔德饰演),略带惊险的旅程,绿意盎然的风光,适宜氛围的配乐,暖暖的田园之家……或者,这样的呈现已经可以交差了,何况,它更有可能是普及版,而非探研版。
http://nicolew.blog.hexun.com/32960701_d.html
男主怎么那么有Jude Law的神韵!
作为一个前奥斯丁书粉,现在对英国小资产阶级乡绅女儿的恋爱故事已经毫无触动了。第一次发现Felicity Jones是个小可爱
简·奥斯汀。矜持而有压抑的热情,过于敏感。幻想。自我纠缠。了解自己,但并不以为然。她想将女人表现得宏大,至少不纤弱。然而每每,总是微小被动,低下而婉转。对了,海报很优雅...
女主角太美太可爱了~~~
非常非常非常平庸的剧情,能看完主要是因为我喜欢本片女主和女二的演员。原著可能对于哥特小说的讽刺更精妙一些?
文学少女恋爱记啊,太可爱了!!!脑洞好多,FJ妹子好可爱,CM的角色好婊.......以及奥斯汀居然这次不谈钱了,年轻人就是勇敢去爱云云,青春得不敢相信啊【
服饰很漂漂 遗憾的是没有这部小说那种幽默感
女主角很可爱啊!
极其一般。
结束得好突然,还有男主突然出现生气女主的那场戏也太突兀奇怪了,如果原著如此情节,那么原著本身也不怎么精彩。不过实在太喜欢 费莉西蒂·琼斯了,一颦一笑都如此美丽,也确实把角色所需要的单纯、淳朴体现出来了。
阅读奥斯汀总是愉悦的,过程有些许曲折,看到人性本真,还好,happy ending.
真没劲
看够奥斯丁了,
boring&strange!
一贯的风格 。 热衷不再
小言之神
不能再多了/微笑
不喜欢英国的那些服装装束,但是简奥斯汀小说的改编影视作品却又让我欲罢不能……
结束地无比草率和匆忙。男女主还是很萌的。
对于简迷,片子比原著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