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非常意外和惊喜并且有点心酸的一天。
意外的是,我居然刷到了一部这么棒的电影,事实上,港名《与你瞳行》,和英文名Sunshine of My Life,都远比大陆的《我的非凡父母》好得多。
惊喜的是,我居然在人生中第一次一个人包揽了全场,在广州保利中环影院4号厅,并且来了一次奇妙二刷;
心酸的是,那么有深度、真挚、正能量的电影,居然只得到那么短暂的排期和惨淡的票房。
开头知道这部片子,纯属意外,因为公司之前发的福利电影票快过期了,就随手打开豆瓣电影看看近期档期,有粤语情怀的我看到红姐出现在主角名单,连内容我都没细看,就义不容辞地马上出票了,当时离选座关闭只有不到2小时,却只有我一个下了单。
但大头虾如我,居然记错了影片的排期,原来13:15上影,我看成了13:50,快赶慢赶在13:30感到了影院,才发现,整个影厅只落寞地坐了一个迟到的我!!!
(15:00,我征得院线方默许二刷开头,场内来了7位观众)我深深地愧疚自己的迟到,错过了精彩的开头。
影片的珍贵之处,就是细微之处见真情,这种情感浓烈又细致,作为双鱼座的我,一直在位置上泪流满面不已。
从牙牙学语开始,第一声叫“妈妈”,到青春期与母亲的激烈冲突,那颗一直追求自由的心,都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彷如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了过去,一切熟悉又亲切。
至今,我的左手手臂内侧也留着一个不太明显的长伤疤。
那年,我只三岁,同样是顽皮的我不小心打翻了热水瓶,开水瞬间扑在我的身上,炮烙般炙烫,让妈妈痛彻心扉。
每每望及那道长长的疤,惨叫声就自动地在我脑海萦绕,哭得撕心裂肺地承诺:“妈妈,我发誓我会乖了,我保证我以后都不会顽皮了!
”即使三十多年后和母亲提及此童年往事,母亲仍泪水盈盈,后悔不已。
二刷随手记录的镜头1幸而,当年烧伤科医生断然我这辈子只能穿长袖,会长满手臂肉芽的可怕预言并没有成真。
妈妈,用自己独特的土办法成就了一个奇迹,在第三次带我去换药医生连皮带肉地把旧伤口粗暴撕破血肉模糊的时候,她做了一个正确而冒险的决定,不再上医院,曾经是赤脚医生的她决定自己上阵给女儿换药。
最终,伤口愈合得很好很平滑,皮肤肌理竟然没有出现常见深度烧伤患者疙疙瘩瘩的肉芽,只是留下一道浅浅又长长的印记。
所以,当我看到影片中那个小宝被滚烫热粥泼洒下来的瞬间,我禁不住地泪流满面,尤其是母亲的忏悔,也写在了她自己的日记。
那无日无夜的陪伴和强烈自责,也正是妈妈的真实写照。
后面发烧时候无微不至的照料,乃至小女孩的各种天马行空天真烂漫聪明活泼,大抵是每个童年心灵被充分滋养过的孩童都会留下的美好回忆。
二刷随手记录的镜头2:那些在妈妈心目中一直被视为珍宝的童年回忆我们家小时候也并不富裕,但妈妈的自信、坚强、乐观、善良,活出了那个时代的精彩,赢得了大家敬佩和尊重。
认识妈妈的人,都会惊讶于她的胆量和胸襟,一个仅有高中学历的她,却活得比一般的大学学者还通透、睿智、大度。
中学时代的我,比影片中的芷欣更加离经叛道,也常常跟妈妈吵架,甚至摔门而出。
但每次争执过去,无论对错,妈妈都会给我留好饭菜和纸条,等我回去,纸条上永远都会写着一句话:“妈妈的大门永远为你打开,只要你愿意回来。
”那一只只憨憨的不锈钢碟子下面,都蕴藏了的一碗无穷爱意。
当影片重现这个镜头,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曾经的自己,泪流不已。
片中,当芷欣遇到困惑,想一走了之逃避的时候,Miss Chen:“走,不能解决问题。
”芷欣:“有些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影片也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有些事情,真的大概就是自己想多了,自己对别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必不可少,相反,自己跟自己和解,听从内心,用实际行动爱你所爱更为重要。
二刷随手记录的镜头3:我也问过妈妈为什么要把我带来这个世界?
这大概是最好的答案。
此外,影片的BGM也相当匠心,对小情绪的拿捏相当到位,尤其是临结尾神来之笔《杯酒当歌》,吴岱融和惠英红演绎得相当淋漓尽致,纵使一辈子艰难困苦,却相互守望,那种精神富有,胜过了世上太多所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世上常说,曲终人散,观影之后,我偏说不。
人世皆苦,温情却历久弥新。
致敬朱凤娴,更致敬母亲,也致敬自己,以上。
ps:《香蕉船》也是我童年特别喜欢的一首儿歌,现在我传承了我的孩子,教会了他们唱这首歌。
二刷随手记录的镜头4:香蕉变成香蕉船,船上面有一排欢笑面^_^
这是一部辛酸又励志的温情电影,讲述了一对盲人夫妇生养了一个女儿,随着女儿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父母希望女儿一直陪伴左右的矛盾冲突,足以引发我们亲子关系的深思:成长是以分离为代价的,分离意味着人格的独立,这也是父母亲情的伟大之处——所有的感情都是要更加亲密,只有亲子关系是远离的——但最终,女儿明白了父母的艰苦付出,又回到父母身边来陪伴。
剧中最震撼的是父母在警局用手摸的方式来辨认浮尸那一幕,颤抖的双手,变调的泣声,煎熬的内心,那一刻,很有感染力。
美中不足的是,剧情进展略仓促: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女儿,不是一件事就可以彻底扭转她的观念和追求的,现实生活比这个要更加残酷。
总之,还是很感人,也能引发思考,好剧!
我很喜欢「故事」,听别人的故事、演别人的故事、写别人的故事⋯⋯ 这些都是我从香港演艺学院毕业后一直很努力做的事。
忽然一天,我脑海里浮现一个意念:如果有机会,我会怎样编写自己的故事?
就是十年前忽然浮现的这一个念头,让我开始执笔编写一个关于我与自己失明父母之间的故事。
《我的非凡父母》拍摄进行中,演员们用心地听导演在解说从小到大生活在盲人的世界里,我看见外界的人大多数一听见「盲人」二字,脸上总莫名地挂起一副替我可怜的样子,然后再大发热心地向我家庭伸出援手。
但实际上我爸妈比很多健视的人还要强、比很多人更积极地过活,从不自怜自艾,也不需要别人怜悯。
反倒是我 - 外表看来很健康的女儿 - 心里倒有很多说不出的话来!
妈永远在女儿的背后,是压力吗?
所有心底里说不出的话,我只能写进剧本里去⋯⋯还记得念小学的时候,每年我的生日愿望,都是希望爸妈能张开眼睛看看我!
有好几次,我也梦见他们真的张开了眼。
我还兴奋地走到他们床边,把他们从睡梦中摇醒过来,要检查他们的眼睛是否真的已能看见!
后来,我慢慢长大,才终于明白「奇迹」是不会发生的。
于是我改变了我的生日愿望:希望快点到18岁那一天。
心里想着,只要我一拿到成人身份证的时候,就离开这个家!
因为,那时的我,总觉得我的人生是被他们拖垮了!
有谁能明白做妈的心有多痛 ?
!
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自己一直以为遭到的诅咒,原来是祝福!
随着岁月过去,关于我跟我妈,相爱的故事有很多;但互相伤害的故事也不少 。
要在当中抽选一些素材来写剧本,终究要怎样选择才不过火,又能让观众产生共呜,一直都是一个很折磨人的问题。
最后,我终于决定剧本就从婴孩期写到青春期吧!
这大概也是为人父母最担心/关心孩子成长的时期。
而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放手,也是父母要学习面对的一个课题!
有人说:女儿是爸的「上辈子情人」女儿的角色我比较容易掌握,但我一直也写不好「妈妈」这角色。
此时我才发现在现实生活里,我好像从没有站在「妈妈」的角度去看世界,所以不知道应怎样写「妈妈」这角色。
于是我不得不坦白告诉我妈,我正在写一部关于我们家庭的电影。
然后,我重新听妈说出她心里的故事,明白了更多以前我不知道,或忽略了的东西。
我将这些资料作了一些适度的戏剧处理。
在处理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明白了妈,也明白了自己!
整个编写剧本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心灵疗愈的一个过程。
原来,不一定要背弃家人,远走高飞,去过你自己想要的人生才是出路。
有时候回过头来,拥抱一直默默在你背后支持你的父母,反而能给你更大的力量往前走!
因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家」永远是可以依靠、可以停泊的港湾
我与我失明妈妈的日常生活,我很喜欢抱她!
《我的非凡父母》已在全国放映,心情兴奋又紧张。
萦绕自己心中多年的情感故事,呈现在万千目光面前,一时间十分忐忑。
只希望我的故事,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
#电光幻影# 《我的非凡父母》粤语版,生活的力气,在耗尽与凝聚之间重启。
看电影之前听了一点负面的评价,一些保守的告诫,于是心里预期上并不高,但是又保留了极大的热情,就是想看一看,该感恩的世界里,生活的景象是怎样的。
事实上这部电影给了我极大的惊喜。
从影片开始便直奔主题,所有关于生活的难处一一摆上台面。
一个家庭明确的苦,都呈现在人们眼前,夫妻双失明,生活尚且是问题,但是孩子,一个健康而可爱的孩子却来到了他们的生活里。
在残忍的现实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残缺,是避无可避的真相,但是生命对美好的渴望和一往深情的爱,却在不显山不露水的角落里偷偷观望。
其实我在看这样的电影的时候,也常常会有一种私语,有时候觉得生活对一些人来说,已经是很苦的存在,为什么人不能简单的度过好这一生,还要把很多事情复杂化。
其实影片一开头就借着别人的嘴说了出来,很多健全的人去生养子女都是辛苦和困难的事情,更何况两个视觉困难的人,照顾完自己,还要为他人的生命负责。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剧中的矛盾冲突开始,父母与子女的必然问题被提上台词,关于为什么要生下这个孩子,和我们从来没有被要求过出生,这样的老生常谈成为了一个不是需要思考,而是会引起感叹的状态。
别说是这部电影中的女儿,就是这个世界上的普普通通一个人,有无数人大概都无数次的提问过同样的问题吧。
“为什么要生我出来。
我又没有被要求出生。
”突然觉得有趣。
看,这个世界无论你是什么样子,这个没有选择的问题,总会有人记得的。
但是选择题真心不属于个人,恰恰是前人的安排,决定了后面命运的降临。
而这么多年后,我听到了一个无比美丽又令人感动的答案。
我俗气呀。
我以为电影也会很俗气。
他们会回答父母的爱,生活的希望,以及其他种种。
可是当影片中的惠英红对着录音机含着哭声说,因为她想让孩子到来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因为她以前看过,她真的看过。
就突然觉得很美好。
是的,很美好。
还不是很感动,而是觉得美好。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去感动,那都是获得的。
但是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是需要去发现的。
他们往往已经存在于那里,但是不同的人能够吸收到的美好是不一样的比例和程度,越是动了心的人,可能看到的美丽和美好或许越多,而有人会因为这个世界的美而念念不忘,希望去带给自己所爱的人,又或者其他人,这本身也算是极大的美丽吧。
我几乎从开场哭到片尾,不间断性含泪。
我知道生活会苦,我很感动有人在苦海里站得稳稳;我知道生命的责任会沉重,我敬重那一直握住的责任感;我知道取舍艰难,我尊重那些几番挣扎又不轻言放弃的人。
生命可能真的没有那么好。
但是它活在每一个人的轨迹里,活成多么美丽的样子,终归是自己。
剧情都说平,其实是太直接了吧。
就把有些人的苦,碎碎念一般呈给他人看,细碎而又疲惫,但是这就是有些人的人生。
我可能是看不得这种亲情片,只觉得无比感动。
选了粤语版,那表情语气配合在一起,其实还是很精彩的。
只是有些国语翻译省略太多了,个别意思配的词完全不一样,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惠英红太优秀,虽然偶尔会觉得用力过猛,可是依旧优秀。
吴千语在我的记忆里就是可爱的林峰的前女友,这次看起来倒是觉得颜值果然能打,年龄感真好,表演层次也算给出来了,主要还是够好看。
吴岱融其实戏份和表现反而是三个人里面给的最少的,果然男人的存在感有时候就是弱,但是同样优秀的程度还是很明显的。
惠英红的好,细腻的让人动容。
有一幕镜头,母亲去学校等女儿,明明是看不见的,女儿还刻意隐藏了书包上铃铛的声音,但是母亲就是凭着风的靠近也能感受到女儿的擦肩而过。
在等待女儿走过身边时的面目表情相当有期盼感,然而女儿毫不作声的走了过去,渐渐走远,仿佛没有与她相遇一般。
这个母亲的面目上,前一秒期盼,嘴角慢慢起笑,然后停顿住,在僵局中变成悲伤和委屈,又在难过的神态里与压抑情感的样子切换……过于好看。
电影很苦,人生也很苦。
但是看完影片,我很甜。
虽然我哭得更厉害了。
作者:小佛搞特
生活中最真理的一部分就隐藏在普通的生活中,日子由特别琐碎、特别不起眼的小事组成的。
一个决定的产生是很难的,因为它是由无数个日日夜夜、无数琐碎的事情组成的,作为身在其中的人没有办法瞬间做出一个决定。
今天是9月2日,北京阳光明媚,这几年电影院的片源不多,那种几分钟就能解压的大片少了,演绎平凡日子的小成本片子多了些,这类温情题材得静下心来看,一点点感受。
香港导演的风格始终是简约明快直接的,《我的非凡父母》情节简单,充满了真诚善良的传统价值观。
一对平凡的盲人夫妇慢慢带大自己的女儿,整个片子没有回避看不见这点,大大方方把看不见的麻烦用坦荡的语气在合适的情境里说得明明白白,不方便是肯定的,日子是能过下去的,盲人不仅要夫妻和睦同心,还能生儿育女,把生活过好,把孩子健健康康扶养大,不卖惨,就是日常生活。
也可以看到香港这个地方对残疾人士周到地照顾:影片中的爸爸长年一个人上下班,走的还是上下坡,有专门提示的车站杆,司机看到盲人手里举着大写车牌号码的硬纸就知道停下来,社会福利机构对残障人士的照顾,残障人士自己有互助团体。。。。。。
一家人遇到的问题和普通家庭很接近,一日三餐,家里窗明几净,出门干干净净和体面,爸爸工作努力养家,妈妈管理整个家,女儿长大成了父母的帮手,正常上学交朋友考虑未来。。。。。。
挺长时间没看这类柔软的电影了,感觉生活里充满了暖意,值得等待,身在其中有滋味。
这个简单的家庭里满满的爱让人想起很多几乎被忘却的幸福,和内心的安静。
散场后心情有点好。
好久没时间静下来看一部文艺片了,认真地看完这部片,喜欢他的前100分钟,交织了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可惜这个矛盾就很突兀的结束了,可能是导演想说的太多,只能草草结束。
后30分钟想说的是关爱盲人,但时间太少,故事太平,以至于不出彩。
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加上盲人父母的因素显得更为突出,看完此片的感想主要有:一,孩子来到这世上也有他自己的使命和任务,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终有一天他要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和任务,而父母只有支持,因为父母的父母也是这样;二,大家都常说不生小孩的父母是自私的,但其实生小孩的父母才是“自私”的;三,红姐的演技是本片的灵魂,试想没有红姐,如此平淡的故事还看得下去吗。
btw好耐没看到千语,演学生一点都不违和。
个人比较喜欢“一路瞳行”这个片名,符合孩子作为“瞳”(眼睛)与父母同行的主题。
先说剧情,整体高于及格水平,毕竟是导演的半自传。
真实的总是动人的,那些细节没有真实经历过,大概很难刻画出。
电影的切入点很好,一对盲人夫妇生养了一个健康的女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女儿能成为他们的“导盲杖”。
但是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女儿的意愿变成了玻璃杯的缺口,日久裂深。
如果照顾父母与自己想要的自由相左,那么身为女儿应该如何抉择呢?
就像吴千语的那句台词“生在这样的家庭,我也不想,你们有问过我愿不愿意吗?
”于是,故事便有了矛盾,有了矛盾便有了张力。
只是遗憾,这条线没有更往深处挖掘,母女的和好其实是欠缺火候的。
毕竟是年轻导演,在处理升华的过程中容易急于求成,忽略过程的铺垫,总想营造中式大团圆结局。
但是这并不影响故事的整体性,能做到有头有尾在这个时代已经是难得的了。
当然,最能撑起整部电影的还是小红姐的演技,想起她最近针对沈月说一直演同一类型角色限制发挥的回复“每次别人找我都演妈妈,但我演的每次都不同。
”印象里,也看过小红姐演过5.6.7.8…次妈妈,的确,所谓的同一类型的角色在她手里都能开出不一样的花。
在她去校门口接女儿时,她先听到女儿的铃铛声,欣喜。
继而听到声音变弱,困惑。
声音若有若无,失望。
声音逐渐变远,伤心。
就那么一两秒钟,她贡献了四个表情,诠释一个盲人母亲的心理全过程。
有了她演技的保驾护航,这部电影想难看都难。
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职业做到如此专业,如此极致,以至于越过所处的工作环境,不知道要花费多少心力(希望自己也能向她学习)。
这两年先后有《妈妈的神奇小子》和这部《我的非凡父母》,虽然明知是平铺直叙,无外乎讲诉一些温情故事,但还是能从中发现一些新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点,也感恩今时今日仍有这样的电影可以观看,依旧愿意为之付出眼泪。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很珍惜当下的一些电影,打分、评价不再像以前一样锱铢必较。
这样的大环境于我而言,不知是好还是坏。
但转念一想,有总好过无。
感恩感谢。
没看之前会认为这是催泪片 看过之后这部片让我觉得有点烦躁。
有点感同身受在成长过程中作为孩子,所以必须帮父母做事或者我的存在就是为了他们。
影片过程会忘记这个妈妈是个盲人,会觉得这种妈妈很厌烦。
但事后回想到他们与平常人的不同,又会收回自己那些自私的想法。
过分高分了,(昨天豆瓣9.2分……真的不该赶早看,早知道多等几天等影评了5555)不是个可以让我去影院看的片。
很普通的叙事片,结尾也能猜到,故事发展的会让我想快进影片。
但不得不说,惠英红和吴岱融两位老师的演技是很好的。
中国(香港)电影人拍感情,总爱给人物安上某种“病”,似乎因为病离死最近,对于“人生除死无大事”的国人来说,死亡最能触动痛苦的情绪。
也就不奇怪了,《我不是药神》的癌症,《沦落人》里的残疾,《我的非凡父母》里的目盲,等等,都通过身体病症或缺陷来调动观众的情绪。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似乎只有染病才能把人划入边缘。
通过刻画这类边缘人,编排“惨”的情节,引人同情,尽情骗取观众的泪水。
以《我的非凡父母》为例,父母因为目盲成为了特殊群体,女儿因为出生在目盲家庭(在学校)也成为边缘人,为了维系自尊她必须隐瞒这个真相。
电影用了不少“惨”的桥段勾起观众的同情心理:婴孩时的女儿被滚烫的热饭烫到,父亲摆摊不仅被欺负还被扣押警局,女儿为避免丢脸对来学校接自己的母亲视而不见,等等。
这些情节相对而言尚在温和的程度,不至于被认为”卖惨“(大陆电影的专利),类似于《沦落人》是温情的而不是激烈的。
不过比较日本电影,便很容易看出中国(香港)此类温情电影的不足之处。
在日本影视中,边缘人往往不会是身体有缺陷或患病的人,更多是遭受某种心理磨难和精神困境的人。
日本电影人喜欢表现人物从沉落、苦痛到修复、释怀的过程,这也是日本影视总能恰到好处治愈我们的缘由,因为它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任何一位普通人可能遇到的情形,这自然会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之所以让人感到恐惧,是因为观众意识到发生在悲剧主角身上的遭际有一天也会降临在自己身上,这便是共情,发生在很多日本影视作品里。
同样地,悲剧也可能令观众感到怜悯,而怜悯情绪触发的机制在于主角因过失犯错,遭受了不该遭受的厄运,观众带着俯视的目光观看他们。
这正是中国(香港)影视的视角,癌症、残疾、目盲……不该遭受,都是命运的不公;遭受心理磨难则每个人都会遇到。
中国影视与日本影视的价值差异便在此,自然也是差距。
2022年最后一天,元旦假期。
外面都是新冠疫情,自己也刚刚阳康不久,不愿意到外面去冒风险。
假期最大的幸福其实就是在家里烧烧弄弄,做一点好吃的,躺在沙发上看书或者挑一本电影来看。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岁月静好。
于是就看了这本惠英红主演的《我的非凡父母》。
这个世上也许冥冥之中就是有天意。
2022年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终于在享受了多年父母照顾之后感受到了父母已经老去的现实。
在这个不平静的一年,尤其是疫情全面放开的岁末,远在老家的父母亲正在经历了磨难、在渡劫、在过关。
疾病面前,每个人都在过关,只是他们危险更大。
更何况,父亲的帕金森综合症病情日益加重,老头子困在时间里了,而老母亲在陪伴过程中耐心在日益地失去。
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人陷在这个无法打开的困局无法自拔,最终被时间磨去了一切美好。
2023年即将到来,我没有想到在22年的最后一天会以这本反映父母亲情的电影来结束2022年的观影记录;难道在冥冥天意中,预示着2023年于我来说,是一个以父母为主题的命运之年么?
不管怎么说,父母在,生命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余归途。
如果可能,我希望来路再多长一些,即使前途坎坷,生活不再平静,未来数年的重心转换成养老这个主题。
但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吗?
登顶之后就是下山,人总不能总把所谓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吧。
我一直都认为,那些把事业放在第一位,甚至以此逃避照顾老人的典型不过是另类的懦夫,他们不过就是把本应自己尽到的责任交给他人而已。
就像,电影的欣欣,在长大之后,也希望有自己的自由。
做自己想做事情的自由,而两个盲人父母让她不能够随性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长大之后欣欣已经成为了父母的“眼睛”,照顾身有残疾的父母,是她的责任。
生她养她,盲人父母实殊不易。
当然在电影的最后,她和父母达成了和解,也认识到了父母的“非凡”。
这毕竟是一个喜剧嘛!
可是这个世上,现实中的大多数故事的结局都不是喜剧。
我想,一代人管一代人,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
世道轮回,应有之义。
最后回到电影,父母子女本来就没有过夜仇,剧中的所有的冲突都是为了最后感情升华。
当然,惠英红的演技真的很好,演员的素质全在线,是近年来难得并值得一看的港片。
强烈推荐!
剧情稀烂2星全给惠英红的演技🤔
主题曲《面对黑暗》(黄百鸣填词、监制)
部分剧情好降智啊,真人真事也够让人无语的
剧情很“糟糕”,盲人妈妈很不容易,但是对女儿的爱太窒息,惠英红演的真好,一下子就能把观众带入情境,盲人真的太难了。
香港电影到如今,很多时候还是注重通过意向和象征意义展现的情感表达要远大过电影中的现实问题和场景细节应该挺感动的,应该挺撕心裂肺的,可惜我只能体会到女儿撕毁父母录音带时母亲的绝望,感受到女儿没有来拥抱自己的痛楚,但我无法对和解共情红姐演技真的很好之前她在某综艺里跟沙漠合作有一对聋哑人夫妻剩下健康女儿的短片,她在其中也饰演一位聋哑人,与本片有异曲同工之妙【6.5】
窒息……
细节为0的家庭片
太dio了演技
惠英红演得真是好
看到吴岱融好惊喜啊。惠英红好会演。整体比较克制,可能因为是编导自传体的原因吧。
除了能展現一下演技之外,毫無意義,毫無意義的劇情,毫無意義的故事
拍的太短了 意犹未尽
由此可见演员阵容对讲好一个故事收效甚微,句句点题却全篇离题。
现实是我国的残障人士过得真不咋滴
粤语原版,感动推荐。一天之内连看两场母爱有关的亲情片,杨荔钠的《妈妈!》搭配港味的《我的非凡父母》,都是惹人泪奔的真情好片。虽然他们平凡贫穷又看不见,但是他们还有爱,这是很有爱的一家人。本片导演朱凤娴就是根据自己盲人父母的真实故事改编成了这部自传体的电影,所以一点一滴的真情都实实在在,大银幕上分明能够感到那份刻骨铭心的羁绊,盲人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女儿对盲人父母的深情,从开始的不理解叛逆到后来的终于理解父母……尽管有新人导演的生涩感,但拍的还是很棒,细腻动人关键是很真诚,耿直的爸爸操心的妈妈,红姨的神演技让人动容,而且芷欣的艺术老师人真的好好哦,她总是在芷欣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指点迷津——父母他们远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做你喜欢的事,追求你的梦,这份爱一直都在身边。
惠英红真的女神,从年轻时的功夫女星到如今年过花甲,非常励志的香港女星,本片走的很温情的路线,没有大起大落,可以类比刘德华的桃姐,还是很感人心脾的。
当女儿从身边经过的时候她开心地笑了,以为女儿会过来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等了一会儿发现属于女儿的味道越来越远,惠英红短短的这10几秒演技真的绝了
有人文關懷,態度也認真,但導演真是能力有限,並沒能排除新意和深意。惠英紅的演技搶走幾乎所有人風頭,當之無愧女主角了。
惠英红演的母亲像是刚瞎了半年一年的新手,千语bb演的女儿像是进这个家干了半年一年的保姆或义工,母女生活的熟练度默契度都欠奉,女儿割舍不掉的责任感和向往的自由,都是表面的、割裂的,而不像成长在盲人家庭18年、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
假,入不了戏不是演了保障人士就能获同情,得好评的。得走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