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是我看过的当代老年境况描写里第一名的电影,获今年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
近远超《完美的日子》,远也比《Amour》更有人之将死的轻盈通透。
虽然大家都对现实&梦境/图像&文本切换穿插那套熟稔于心,但不代表它们就此失效。
很多事情都只是基本几步的技术操作,但是吉田大公这位技术员(导演)端得是技艺高超,把一位法文权威教授退休十来年后的鳏居生活拍得极有情感强度。
老来我们能怎样求得一份体面?
怎样在时间对肉体的绝情磨砺下辗转接住那些失去失落,不掩饰残存情欲的拷打,不对顽固的死亡意识闪烁其词,再像从半昏睡状态中醒来和医生说“我还没完全失去人文关怀”的晚年康德一样,用仅有的自由意志,confess自己。
就这样人文又坦白,但又全然从人物自身出发,不疾不徐讲完一个当代老人的故事,就连他遗落枕上的口涎,自撸的内裤,也都能转为恰切的隐喻。
衰退的生活瓦解了精致和自洽后,再怎么自处?
等待死亡中,我们怎么“做个废物”?
拿什么填充那些具体的最后时光?
这种电影真是对人(这真的是不论男女的)的照护(care),是我生日的最佳观影片。
终于看到了在东京电影节初登场就口碑爆棚的这部作品,也是尽量没有带着过高期待,所以整部电影看下来还是有意料之外的精彩。
这次把《敌》当作日本新片展的开幕电影真是太过正确的选择。
最大的惊喜其实是来自原作筒井康隆。
大名鼎鼎的《红辣椒》和《穿越时空的少女》原作,也引出之前的评论中我没看到的一个关于《敌》的很重要的特征——科幻。
筒井康隆的书我看的不多,但《敌》依然延续了《红辣椒》和《穿越时空的少女》中贯穿的科幻主题:时空穿越与失序。
需要辨明的是,筒井对时空的定义似乎有着非常的强烈的物质性,最明显的特征大概就是【反复】这件事。
当一个日常由一系列的事物(或者routine,一个习惯性的行动列)组成时,这个系列中的事物一旦出现失序,那也就代表了时空的失序。
所以,我不太赞成《敌》的主题是老年处境这一看法。
主角渡边之所以是老者, 是因为《敌》中的失序基本都可以认为发生在渡边的内部。
他需要足够长时间的个人【历史】去承担这种失序。
这也是《敌》看上去并不那么科幻的原因,毕竟真正魔法版的时空倒流和穿越可能并没有发生,一切都可以归结为渡边的臆症。
那么渡边身上的失序该如何解释?
筒井康隆自己说这部作品是不可能影像化,吉田大八也承认尽量对照原作去还原。
所以我们看到和《穿越时空的少女》一样的整体结构,前半是不断的排序以营造出的日常,包括起床,做饭,写作,垃圾邮件,与学生的交谈,等等等等。
当然这些日常中也有突然出现的异常征兆,比如一次早饭中,渡边吃完火腿煎蛋后,又吃了一份茶泡饭(一个东亚人对米饭的归属心的梗)。
更多的还是为之后失序而再次登场的这些事物的伏笔。
后半的失序不断升级膨胀,直到最后的爆发。
这些事物的失序是需要整理的,因为就像《红辣椒》一样,它们近乎混乱地随机出现,与相隔甚远的前镜头形成呼应,这类呼应关系又交杂一起,而且主题似乎并不统一。
因为手头没有拉片材料,这里我也只能按照印象,提出《敌》中的这类失序大致有三个主题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事物的失序可能同时有三个主题的指向——最值得一提就是吃饭做饭这件事——这类多义性也是物质性影像的魅力之处。
第一是作为法国文学教授的社会性问题。
这是渡边赖以生存的自我虚像,一个社会成功人士的标签(用电影中的台词就是【一个年轻英俊的教授】),最后的崩坏应该是对精英主义的讽刺吧。
电影中也借助经济学出身的年轻编剧之口,质问了渡边这个问题:现实和文学到底哪个更重要,我真的不懂啊!
第二主题可以看作是第一个主题的反面,那就是情欲的道德问题。
吉田大八很坏心思地请了只要笑起来就色气十足的泷内公美来演教授女学生,还有这两年口碑直线上升的河合优实来演渡边的对手戏。
这种高质量女性也倾心于自己的自大感,也与整部电影可能不过是渡边的自我臆想的可能性相印证。
所以,后半亡妻登场时的恐怖氛围就完全不突兀了,这类懦弱又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形象是《敌》中最现实的批判了。
第三个主题,可能有些大胆,是战争的反思。
与前两个主题相比,战争相关的事物显得过于琐碎和稀少,但无论是作品标题是《敌》,而且具体表现为造谣北方来敌的事实,甚至最后的大爆发不仅是真实来敌的幻想恐惧,更可以幻视为空袭这一点,都让人隐约感受到了作者(主要可能是还是筒井)对于这类知识分子埋头于所谓文学却无视现实的讽刺。
甚至最后继承渡边房产的侄子,也与照片中渡边爷爷一样,所以渡边希望继续让侄子住在这里的动机,也就变得值得吟味很多:是让侄子继承他对于没有反思战争而带来的恐惧,还是希望他去埋葬去忘记?
这一切我们无从知晓,筒井和吉田大八也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立场。
所以,指向以上主题的失序是如何发生的?
这是《敌》中最接近梦镜的结构的基础,也需要更严谨的拉片。
影像上吉田大八依然是的有功力,费里尼也好,小津也好,Jhorror也好,甚至还有当初出现在美式恐怖片里的移动跟随的面部特写。
风格不太统一这件事,其实有点遗憾。
举个例子就是拍摄日式家居的日本电影中最常出现的楼梯,《敌》中有成濑的《女人步上楼梯时》同款的仰角楼梯镜头,也有小津电影中对于攀爬楼梯的省略。
也可惜,梦境对于现实的侵蚀没有很好的利用日式建筑的空间。
但是瑕不掩瑜,关于吃饭这一点在全片中的呈现,就值得好好就研究一番剧本了。
吉田監督:我從來沒有對“藝術電影”和“娛樂電影”做過什麼區分。
對我來說,我的電影總是希望做到兩全其美,《敵》也是一樣。
就拿這部電影來說吧,我很感激在拍攝過程中我能夠擁有的自由度:和產業裡通常的考慮不一樣,這一次我的創意被放在了最高優先順序那一欄。
在當前的電影產業環境下,儘管有著預算和拍攝時間的限制,能夠如此自由地進行創作,著實非常珍貴,我也感到非常幸運。
https://mp.weixin.qq.com/s/3KaoYVOdl0xnktMgXKZqvQ
看这部可以说是意外,随便看了看北影节的片单,被这个有点悬疑的简介吸引买了票,买完到豆瓣看了一眼,发现评分一般,还是日本电影,瞬间想退票(本人对日本文学电影一直有点接受无能。
)anyway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看了,总体来说看得似懂非懂,挑不出什么毛病但觉得很难受——压抑、阴郁之外,还多了恐怖……不仅是黑白色调的原因,还有片中主角作为独居老男人那种单调、边缘、拮据的生活带来的压抑感,以及幻想、欲望和恐惧、欺骗交织的混乱状态,还有关于肠镜的梦,感觉是某种隐喻,或许是表达对于疾病的无力感和羞耻感?
人既面临身体的衰老和失控,也逐渐在精神上失去清醒和理智,这本身就是极恐怖的;再加上好友突然惊恐的表情、空荡的医院和太平间、夜晚窗外一闪而过的人影、突然涌出的难民、电脑上满屏讨论“北方敌人”的滚动字幕配着恐怖的bgm……真是没给我吓死。
看别的评论从科幻的角度去理解倒是感觉更有意思,在现实和幻想中反复跳跃,亦真亦幻。
和死去的妻子对话可以视作幻想,但幻想之外的部分,和先人长得一模一样的侄子、最后出现在镜头里的男人,以及最直接的,“敌”到底是谁?
影片留足了遐想空间。
喜欢的人应该会很喜欢,但我想我应该不会再看一遍了。
2024年同年在上海的电影院里看的,沉重到抑郁发作。
电影《敌》(日文名:敵、英文名:Teki Cometh)是由吉田大八执导的日本电影,于2024年10月31日在东京国际电影节首映。
影片改编自筒井康隆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大学教授渡边退休后的故事。
渡边在妻子去世后独居,每日煮饭、操持家务,偶尔与昔日学生相聚,过着体面的独居生活。
然而,他逐渐出现健康恶化、关系崩解等状况。
与此同时,他不断收到同一则诡谲的信息:“逃跑吧,北方的敌人即将来到”,或是“敌人来了”。
这让他心中滋生出不安的预感,甚至开始听到一些声音。
影片以季节为线索推进叙事,穿插了大量梦境叙事和意象,探讨了衰老、死亡与尊严和欲望、文学与现实等命题。
渡边在衰老过程中渴望维持尊严,却又不得不面对自己在他者视角下的失能,还遭遇了女学生的仙人跳,他所视为信仰的文学在现实利益面前也“失语”了。
影片通过展现他的恐惧、自省与挣扎,揭开了主人公压抑已久的回忆、遗憾与渴望。
Teki Cometh, a Japanese film directed by Daihachi Yoshida, premiered at the 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on October 31, 2024. Adapted from the novel of the same name by Yasutaka Tsutsui, the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a retired university professor named Watanabe.After his wife's death, Watanabe lives alone. He cooks and does housework every day, and occasionally meets with his former students, leading a decent solitary life. However, he gradually experiences health deterioration and the breakdown of relationships. At the same time, he keeps receiving the same mysterious message: "Run, the enemy from the north is coming," or "The enemy is coming." This makes him feel an uneasy premonition, and he even starts to hear some voices.The film advances the narrative with seasons as the clue, interspers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dream - like narratives and images, exploring such themes as aging, death, dignity, desire, literature and reality. Watanabe desires to maintain his dignity in the process of aging, but has to face his own disability in the eyes of others. He is also set up by a female student. The literature he regards as a belief is "speechless" in the face of real - world interests. By showing his fear, self - reflection and struggle, the film reveals the protagonist's long - suppressed memories, regrets and longings.
日本新片展。
还可以的,最吸引人的就是梦中梦。
不过就像观众所说的,此片中“梦境”和“现实”的界限还是比较明确的,没有今敏那么难懂。
这场导演映后还挺真诚的,也给我一种启发,就是有时候也许真的是我们过度解读,也不是所有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有意义的。
其中一位观众问道关于遗书前后不一致,是不是暗示主角对死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转变?
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好,因为我看电影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个转变,而我想的是这也许暗示其中一个场景是梦境。
但是导演的回答是前后遗书并没有不一致,只是前面读了前半段,后面读了后半段…… 原来咱拼命解读的东西是如此轻巧… 还有不知道是不是翻译不太准确,感觉导演很多回答没有答到点子上,比如这个电影看完我第一个想到必然是黑泽清式的“人的异化”,但听导演的意思他是围绕这座古宅呈现的一代代人生活过的痕迹,关于“敌”的隐喻大家也不用过多去解读,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也许什么都不是……还有一个难民跑上来的镜头,让我想起了也是今年看的山下敦弘的搞笑恐怖片《告白》,突然感觉这种带点搞笑的恐怖情节最近是在日本很流行吗哈哈哈
20250807★天堂电影院观影之日本电影《敌》
这是今年军少到电影院欣赏的第47部电影,也是到天堂电影院观赏的第306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看的第883部电影。
晚上有六男五女共十一位影迷一起欣赏了这部日本电影。
这是一部日本独居老人的故事,他是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教法国文学,妻子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去世。
影片前半小时不厌其烦地展现了老头的日常起居,起床、刷牙、做饭,他竟然还做到了每天饭菜不重样,今天煮面,明天小烧烤,后天就煎三文鱼,小日子过得似乎还挺精致。
让人联想到那部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日本《完美的日子》。
漂亮的少妇女学生来访,他产生了性幻想,在一个名叫“夜间飞行”的居酒屋他邂逅了美丽的法语专业女大学生,谁知女大学生骗走了他的养老钱!
他一向很自信的健康也出现了问题!
要知道他可是二十多都没去体检了(和他亡妻离开时间吻合,可见没老婆的男人已经很佛系了。
)他的能赚到稿费的连载也停了。
这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他产生了恐惧和幻想。
幻想北方的难民要来入侵了!
老头的精湛表演让他获得了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帝,本片也荣获了最佳影片。
黑白片还是有点东西的,当下敢拍黑白电影的导演都是有点料的,老头好可怜,直到电影上映,他才知道导演用的是黑白胶卷,他直到“死”都以为他拍的是彩色电影。
[捂脸]《敌》精彩台词我要守住演讲费10万的底线。
如果降了,以后倒贴去演讲都有可能。
你还是教法国文学的,都还没带我去一次巴黎。
渡边坐在院前,曾经的学生拿着从仓库中取出的看起来还崭新的望远镜朝他打趣,他回应道:“这么做不是和希区柯克的《后窗》里干的事很像吗?
”渡边老头自我解嘲:这是为了满足一时的窥探欲,但这种感觉太刺激,很快自己就不感兴趣了。
殊不知和rear window中望远镜的命运不同的是,被渡边老头闲置在仓库中的望远镜的任务并不是窥视邻居,而是用来窥视自己,被"teki"取来窥视自己。
片子中始终没有正面出现过的“teki”到底是谁?
答案藏在吉田大八老师巧妙的设计的“固定镜头”中。
片中基本上所有的镜头都是固定机位,这种手法在电影中被称作 “camera stillness”,即摄影机静默,这种手法令观众仿佛变成一个蹲在荧幕这垛草丛后面,不停窥视着电影中发生一切的“teki”。
对敌究竟是谁的理解其实是开放的,吉田大八先生在映后会也提到他不喜欢把最重要的东西完完全全明明白白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那我们不妨做个私人化的解读。
一位中产阶级老年知识分子,平日里呈现出悲观的豁达,会根据手里还有多少钱来计算什么时候该离开人世。
他的人生并非像大家想象的光彩,而是处处填埋着秘密。
他曾经是一位“不称职”的法语教授,是一个实际上有些性情的浪荡之人。
因与自己的学生幽会而被解职。
但出于知识分子的自尊,这件事被按下,变成了平日里他与别人交谈口中的“退休”,或许他与校方达成了某种默契,总之这件事成为了他的心结之一。
观众不能知道他的妻子或其他人是否了解隐情,但至少从他梦回中出现的场景可以看出他害怕被妻子知道,也害怕被别人知道。
他的心结来源还不止于此,因为自己是权威的老教授,一位成功的学生在负责的旅行杂志版面为渡边安排了连载内容,这样就能靠稿费维持生计。
为什么他能在旅行杂志版面连载法语名著评说内容,观众们也不得而知,但从他的梦境中我们又能猜测,或许他是利用了自己的教授身份之便,让学生帮自己一把,而他同样因为自尊,不想让这件事被别人知道。
他还可能有其他心结,比如疾病,比如老人味,这些都是在他的自尊的包裹之下的秘密。
日子就在着看似平静的平衡中度过,但是正如他在梦中自己说出的:“敌人不会慢慢靠近,而是会突然出现。
”这种平衡,终究还是会被破坏,一切发生的很突然。
其一,是他在酒馆中结识了一名中自称是法语大学生的美丽少女。
少女与他时不时边喝酒边聊天,给他的孤独带来了诸多慰藉。
后来,少女设局让渡边知道自己因无力支付学费而苦恼,暗示渡边给自己钱。
渡边旧习不改,被年轻少女骗的团团转,给了少女一大笔钱。
钱一给完,少女便消失不见。
其二,是杂志社不再接受为法语内容腾出版面,自己的学生来家中和自己交涉,渡边得知连载的经济来源也没有了。
和学生同来的还有一个学经济学的人,看上去像之后要为这个腾出来的板面负责的学生同事,也许是这个人向杂志社提出不满,从而能用自己负责的内容顶替渡边一开始连载的版面。
看上去,现在渡边的敌人是“贫穷”,正如他自己也说的,没钱了就可以去死了,这么理解他自杀的原因也相当合理。
但是,渡边的敌人真的只是贫穷吗?
从渡边生活中的细节中不难看出,渡边作为知识分子,是一个非常有自尊的人,比如害怕别人嫌自己有老人味所以不停用香皂,比如强迫症一般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充满了精神洁癖的味道。
但我们也都知道,渡边并不是彻彻底底一身清白,他有不想被他人发现的隐情,这两件事的发生,让他回忆起了藏在内心深处的污点。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聊回之前提到的固定镜头了,渡边害怕的敌人究竟是什么?
他害怕的,实际上是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与他的理智冲突的肮脏。
他不仅害怕这种肮脏,这种人性的弱点,他更害怕这些肮脏被他人所发现,这是他的自尊心最不允许的。
一开始,自己的生活平静地流淌,没人会知道这些。
但现在,前文所述的两件事一旦发生,自己的遮羞布就被别人揭开了,人们就可能发现这个老头的阴暗面。
至于我为什么说“可能”,是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人真的在意老头的钱为什么不翼而飞,为什么自己能在旅行杂志连载法语内容。
渡边真正的敌人,实际上是内心的阴暗和他的自尊心的冲突,这让他不允许别人能窥见自己内心真正的活动。
但是正如他自己的兴趣爱好,他曾窥探过别人,那他自然而然会怀疑别人是否在窥探自己。
这就是吉田大八设计整部电影充满固定镜头的巧妙所在,在座的每一个观众实际上都在窥探渡边的生活,渡边人性的阴暗面在观众面前展露无遗。
每个观影者象征的,正是渡边最不想面对的窥探。
渡边真正的敌,实际就是在座的每一个观众。
而渡边自己,就是敌人面前臭不可闻的难民。
借由吉田大八导演说的借鉴过去的日本“古い”电影中刻画出黑白影像,在单调乏味的生活中流出恐惧,所谓日本性的东西变成了无形暴恐(由网络email传输过来)中的限域空间(重复固定机位展示的庭院日常),清除臭味(狗屎,疾病,不同层级的划分)以达到礼貌清高的肥皂,精致的菜肴咖啡,与老人格格不入的法文教授的身份,动物化的内部性欲相冲突,魔幻的将这恐惧通过梦展示出来,经济学专业从事者变成了编辑并被老人的幻想杀死,被埋葬到内部挖掘的井,而最初老人出生时遭受空袭的创伤记忆觉醒,“敌”以外部侵略者的形态得以出现,时代的受难者们幽灵都聚集在日本的家庭中瑟瑟发抖,老人只能逃往(在医院中逃跑的姿势相当滑稽)古旧记忆的杂货间,再选择冲出反抗死亡,迎接死亡,到达最后的春日,旧的房间,新的幽灵
有电影节的夜晚让人觉得是有魔力、有光芒的夜晚,看完电影走在路上的时候,会觉得空气很冷很新鲜,街道很透亮,“一条发光的公路,两边都是梧桐树”。
非常有幸买到“日本新片展”杭州站开幕影片《敌》(感谢豆瓣前瞻评价的友邻们),然后有吉田大八导演现场映后Q&A!
在映后问答中,吉田导演谈起创作《敌》的因缘,说筒井康隆的原著,他在30代左右时就读过,当时无甚感觉,近年重读,年过半百的导演对生命和死亡也有了更多体验,因而产生了改编成电影的想法。
这次影展的问答环节挺不错,对于这样一部有着丰富解读空间的电影作品,大家都充满了想要表达交流的欲望,虽然有着语言的隔阂,但在词句的缝隙里,大家依然拼命地攀爬着,尝试探讨值得讨论的问题,吉田导演说会记住这次影展宣传期间的氛围,我也有些为了这样的时刻而感动,毕竟一转眼,我也来到了我的30代,距离我看《桐岛》已经过去十余年了……对于世界、我们、日影、日娱来说,这十年的变幻都足以称道了。
下面谈谈关于《敌》,一些观看时流淌在脑内的想法。
一、色彩。
这两年看了不少特意做成黑白的电影,近的有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一些洪常秀新作,又如同样是日影的《世界的阿菊》。
对于为何采用黑白片来拍摄《敌》,导演的说法是,在接触到作为场景的百年建筑之后,又加上看了许多日本老电影做参考,因而觉得把影片以黑白的形式呈现是最为合适的。
还说自己有位朋友看完问他,是不是把其中有些画面处理为彩色了?
导演很诧异,明明全片都是黑白呀,看来是朋友看得太投入,把其中的一些段落自动脑补上色了。
我在想友人脑补出颜色的画面是在哪里呢?
是血液和肠壁那段吗?
继而也又思考为什么那一刻我们仿佛能看出那些散射液体的颜色,以及这些段落为何让我产生了flesh的实感。
这也让人想到《世界的阿菊》,每个篇章最后的一帧上色画面,让人感到黑白世界也有其缤纷所在。
吉田导演反问观众,对黑白电影是什么印象和观感?
有观众说会觉得老旧,也有观众说觉得严肃。
而导演认为黑白电影会让人更为专注沉浸地进入电影世界。
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一部被刻意做成黑白的电影,不会让我觉得是在偷懒图省事,往往让我觉得想要挺直背脊更加细细地打量作者的用意,黑白电影的场景设置,也常常给我更为精细的感觉(黑白经不起太繁复的堆叠,其实更加考验功力?
),在这种情况下,明明是被压缩了的信息量反而得到了更大的充盈。
黑白摄影与电影,真的是人类误打误撞产生的具有阶段局限性的永恒艺术。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片中有许多食物呈现和料理制作的画面。
所谓食物,讲究一个“色香味”,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明明去掉了“色”,不知道是什么仍在发挥作用——精细真实的制作步骤?
还是长塚先生令人信服的表演?
看完电影后感到明显的饥饿,出了影院和彼氏赶到最近的日料店,在关单前点了热荞麦面一碗和一大碟筑前煮大快朵颐。
在那一刻,感受到了虚构与真实,黑白与色彩,在我的味蕾上不可置否地交相辉映着。
二、男性、老年、法国文学教授。
上一次看到类似的配置,是田中泯、桥本爱2019年的电视剧《长闲之庭》(吉田导演的《桐岛》也是我看的桥本爱的第二部电影,第一部是《告白》),一部漫改之作,讲述女学生与德语老教授,充满分寸感的洁净的精神爱。
同样的作品“残影”,还能想到很多:《偶然与想象》的第二个故事,《如沐爱河》(酒吧、睡去的年轻女子、爆破的玻璃……),甚至伯格曼(《野草莓》),《敌》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男主角渡边教授并不是道德无瑕的、毫无邪念的,面对在《如沐》、《野草莓》中都有的年轻的具有生命力的女子形象时,《敌》的男主角渡边的假面摇摇欲坠,在梦境中展示出了最丑陋的自我,在现实中也表现出了生理上失控的遗迹,泷内公美的演绎也让这一切颇为令人信服,梦中借女学生之口说出来的“可悲”,让影片在这方面的呈现又真实、又进步,在那一刻,男性梦境中的女性产生了仿若有自我意识般可以反诘男性的主体性。
三、创作的意识。
吉田导演谈创作,给人一种很坦诚谦逊的感觉,不夸夸其谈、顾弄玄虚,也不刻意上价值,脚本来源于念头,创作来源于碰撞和打磨。
让人愿意相信创作出这样一部魔幻现实作品因由于导演难以为人道也的才华,以及合理严谨的工序,而非他刻意想要玩弄隐喻,激发观众过度解读。
映后问答中一个有趣的点是,有一位观众问导演,片尾第二次“春”,是筒井康隆原著中就有,还是导演电影脚本的原创?
导演答是原创,反而颇有兴致地反问观众,为何感觉这段是原创?
观众答自己并没有觉得一定是原创,只是觉得如果不是原创,问导演相关设计的问题也没有意义,但如果是电影原创,就可以问问导演安排的用意。
我倒不觉得这位观众对于自己的答案不确定,反而讶异于他的敏锐,他一定是从镜头的拼贴中感受到特殊的蛛丝马迹,否则不会敏锐地提出这样的问题。
观众所问未必是导演所思,有时方向不同,有时候程度有异。
但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于镜头语言敏锐的触感,尽管产生感觉的人本身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感觉的确切与宝贵。
因而总的来说,我愿称《敌》为一种艺术,即作者并没有故意设置谜面,读者观众却有了千百种解答。
四、Routine。
与《完美的日子》的相似之处,是影片对于“routine”的呈现,只是两部片子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因而《完美的日子》的当下很纯粹,真的让我感觉“完美”,《敌》的当下却不得不顾忌明天,并非变奏,而是产生了某种变异。
这也让人产生了一种毫无意义的杞人忧天,再过若干年,《完美的日子》会不会比《敌》更糟糕?
更残破?
(人类真的是很容易焦虑的动物。
也许作为一个30代人更好活下去的方法是,像30代的吉田导演一样,去做30代该做的事,而不要过早地对衰老产生共鸣,把“衰老”作为一个条件和概念,不忘却和忽视它存在的必然性,但不要为了它而活。
五、“敌”到底是什么?
在映后会中,导演的回答是,“敌”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可以理解生命中的为“高山”、“屏障”,如果跨越了,就能获得新生,那些杀不死我们的将使我们更强大。
美好的夜晚,遗憾是昨晚专门找出了我的《桐岛》中文版,想请导演签字,但是出门太匆忙忘记带了hh,希望今后有机会能与吉田导演,以及更多喜欢的日影导演演员再见面,这样的周六夜晚会让我觉得,我辛勤地工作生活,就是为了这样的时刻而存在的。
这样想来,我和《完美的日子》《敌》中的主角,真的没有什么不同。
(笑)
看完电影吃的筑前煮
看完电影吃的荞麦面
懂得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的心声,学会调整,遇见困难了,多想想,没什么大不了;遇见喜事了,也别太放在心上,因为那只是一瞬间。懂得,一生中,名利只是过眼云烟,拥有再多,不如有份好心情。
同样是刻画老年男性,与充满中产趣味和想象、洁身自好的文德斯不同,吉田大八真正做到把身体机能与社会角色同时加速衰老直至死亡当成一种当代普遍的经验看待。在前半段通过轻快的剪辑表现出老教授艰难维持的体面日常后,不断走向癫狂的后半则预示着电影与人生一样没有回头路:当金钱见底、体面不再、背德的欲望与孤独感同时袭来、甚至连唯一能仰仗的理性与智识也失去,“老人”本身便成为一种阶级体现。
生肉。
仿佛是一直期待看到的电影实体化了,所以非常愉悦。一次次的在纯现实中转头进入梦境,随即在观众未察觉时让角色被唤醒——当然可能仍然在梦中梦。这段想到的反而不是今敏或林奇,而是《我想结束这一切》。经过两个季节的铺垫以后,终于让现实与梦境的人物齐聚家中,两个世界的界限已不再重要——死亡何不就是逐渐走向混沌的过程,而他的期待(自恋)则是希望真的有战火和敌了结束这一切。文本上,相比“敌”的隐喻,最巧妙的当属那句“真是可悲,让你幻想里的我说出这番话你就安心了?”#日本新片展@大光明
#シアターキノ 一封封邮件不断地入侵,恬静日常、死者复现和彻底癫狂几乎只有一线之隔,内部的失序外化为假想的实体,而这些盗梦者有时也穿梭在现实和虚构当中。可惜对空间的处理比较刻奇,鬼屋的潜能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调用,仅仅作为与活死人斗争的场所,直到最后一镜才完成了对整个建筑的活化。另外,渡边教授的味道真是又正又臭,可以完美代入本院某老头。
男人的性幻想一直持续到死到临头
没有感情,略显乏味。差了故事,全是碎片。忤逆电影,伪造梦境。乌合之众,造势而亡。
给俺看饿了
#15BJIFF# 看完确实被折服了,东京节给这几个大奖的确是很实至名归的。吉田大八的作品一向不乏丰富的文学性,同时在影像空间的建构上也很有想法,这次这个故事虽然并不是很新鲜,前半程退休教授的日常到了后半程逐渐走向一个梦境跟现实交织的境界,一方面展现了主角步入老年后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跟主角这个身份形成互文。“敌”究竟是什么?其实不重要,更多的似乎是在指代人物对于衰老状态恐惧的具象化呈现。用肥皂反复清洗身上的老年味,自发给女生付钱上学结果被骗,面对内心背德的欲望和亡妻幽灵的拷问…越是想证明自己自己仍有价值就越是力不从心。敌人不是慢慢逼近,都是突然袭来的,就像恐惧也不是慢慢滋生的,而是突然降临的。当你连最后一丝的体面都难以维系下去的时候,夏秋冬春,三餐四季,又与自己何干呢?
大概能理解“敌”是对“不会慢慢靠近,而是会突然出现”的死亡的恐惧,但为什么要用这么奇怪的叙事手法?为啥要塞战争、难民这些内容?表达自己是空袭“受害国”的创伤吗?
日本新片展 比《我想结束这一切》真诚一点,也可能是吉田大八调用不了太多互文素材(。其实从欧里庇得斯到拉辛再到茨维塔耶娃,《费德尔》系列文本的阐释路径逐渐强化对于女性主体欲望的挖掘和认可,于是当本片援引这一主题脉络却把性别身份调转,就会不太协调——男性好像从来不需要为自己的欲望正名。因此切入欲望的阴暗面是比较常规的思路,而食物从家宅(肌体)内部打开想象界的入口:辣白菜导致的腹泻疏通了洁净自持的“苦行僧”羞于启齿的秘密;枯井新泉还未来得及烹煮大麦茶,便不得不埋葬年久失修的失意、怨怼和悔恨。同时,经由传统日料和伴手礼首选的香皂,家庭相簿以及望远镜中的鬼影等细节,也不难看出批判视角向历史和民族性层面进一步拓展的野心。
700¥ 2024 37th TIFF TOHO ciname hibiya 12 post talk with director Daihachi Yoshida又名:《男人需要女人就像魚需要水》《來自北方的敵人》小說改編,東京最佳,春夏秋冬四季展現死亡前奏曲,前半段如同perfect days之秩序日常流,後半段開始迷幻地反覆嵌套夢中與現實的交叉中過渡,充滿montage & drama幽默調性外又與法國古典文學相交,吉田大八以自身獨到觀點拆解原著,以盡可能在將死之前努力維持日常驅趕空無,老年知識分子極努力維護日常卻又走向性慾浮現、聚會誤殺、敵人來襲之分崩離析,企圖把過往欲望總和投射到新出現年輕女性身上,而事實上所有慾望都只是那個不敢打開望一眼的井
一旦换成独居退休女教授,一切就都会崩塌,因为老太太不会用“敌”这个ego如此之大的词。我厌倦了自视甚高男人顾影自怜的故事。
2024-12-28. 第一次看,有点懵
临终前的自我和解之旅。梦境逐渐占据现实,恐惧、疑虑、秘密、内疚逐渐占据确定的生活,“敌”就是自己,让即使计划好的死亡都不得不暂停下来。理智上的理由不一定能够说服潜意识的自我。主角最后一个梦境中,从逃跑变为主动迎接炮火,终于完成了自我和解。“这场雨之后,就是春天了”P.S. 主角老人那种欲拒还迎又谨守底线又自我批判的内心戏真的很infj
#HKIFF# 太有意思了,完全猜不到失控已经突然降临,失控但又克制。看到被嘱咐年纪大了要少吃辣已经想早死了
「听说敌人在北方」。属于吉田大八的《红辣椒》,梦境与梦境的沟壑、幻想与幻想的皱褶、现实与现实的波折,跌入差点溺死的冥河,回望一生虚幻的言葉。在冬日寒夜看这样一部电影,仿佛真的经历了一场“夜間飛行”,在犹如法国文学般的氛围里,年轻的心也开始思考衰老。可怕的不是老后,而是遗忘、失去、病痛、焦虑、孤独,在他人的耳语与网络的流言中,一字一句写下离世前的遗嘱。文字在想象之敌前失去效力,就像日趋枯萎的身体失去活力。河合戏份不多却令人印象深刻,是该需要这样的年轻人给孤寡老人敲响警钟(bushi)。映后提到《桐岛》(和桥本爱)令人不禁感慨今夕何年,谢谢导演当年没有推掉这部电影,这正是我认识吉田监督您的原点啊🥺
【2024日本新片展杭州站】影片呈现了“衰老”从假想敌逐渐成真的过程,它让秩序井然的生活反复受到梦境的侵扰,它让过去的错误一遍遍地找上门来,它让未来只能被虚妄的意淫所填充。大多数人面对衰老,最终都会像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里的主角那样,被牢牢困在原地,或许这就是我们感动于“翩然”的原因。
#15thBJIFF#暮年高知放在当下这个社会,不就是「北方来的难民」吗?文学性细节繁多,但还是免不了匠气,尤其梦境和现实之间的分野太实,看完也不知道该对主人公投射怎样的情感立场。
剧情拖沓 逻辑混乱 隐喻过度导致故事空洞 看不懂想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