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遭遇了丈夫的抛弃,本可以精彩的活着,她却选择了自甘堕落,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的希望-一个无辜而又艰辛的家庭;而那个城管,简直是擅用职权,这就是美国人所谓的人权的维护者,让人悲哀;而那个可怜的伊朗家庭,他们只想好好生活下去,没有再过分的要求,结局却这样的凄凉
其实在看到结局之前,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部枯燥的电影。
沉闷的气氛、缓慢的节奏、有点故弄玄虚的情节,需要很专心才能看得进去。
但是最后上校一家人的殒命,给我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冲击。
后来我才理解了导演的用意,前面的篇幅一直在铺垫,厚积薄发,才能击中观众的内心。
因为政府的失误,被丈夫抛弃的失业女主凯西,每天借酒浇愁过着颓废的生活。
更不幸的是,爸爸留给她的房子因为没有交税,被政府低价拍卖。
买主是因为政治动荡而逃到美国的伊朗上校艾米尔,他打算将房子装修一番,然后以四倍的价格出售,带领家人过上和以前一样富足的生活。
凯西为了夺回自己的房子用尽各种方式,艾米尔坚持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肯妥协,政府则不愿意为自己的失误买单,几波人马为了这幢房子不断产生冲突,矛盾激化,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他们的诉求都是合理的,只是维护自己利益的方式有些过激。
他们都是善良的低层民众,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摧毁了彼此人生的恶人。
主要人物里面人性展现的最完美的应该是上校的儿子(上校夫人虽然温柔善良,但同时也盲目和软弱),却最早成为了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纵观产生矛盾和激化矛盾的两个关键点,都是客观外在的一方犯的错。
如果不是政府失误没收了凯西的房子,也就不会产生这场悲剧。
如果不是法律无能为力,凯西也不会绝望。
如果警察没有失误击毙艾米尔的儿子,艾米尔也不会精神崩溃而杀死妻子后自杀。
也许这也是在讽刺政府办事从来只看表面,而看不到民众背后真实的苦难。
政府是由千万人的意志组成的巨大机器,它因为包含了太多的情感而没有情感,它因为包含了太多的局部而无法抛弃全局。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无法怪罪某一个人,只有一股难抒的怒火。
人性的缺点会在某个契机的催化下,演变成足以造成灾难的魔鬼。
只希望自己今后在危机面前,更冷静一些,更客观一点。
第一遍无字幕,第二遍巩固。
house of sand and frog-剧中所引起争端的房子当真是时时在迷雾中!
似乎这样满是湿气的场景,音乐,基调,注定了悲剧。
疑问:为什么一个colonel会混到去工地的地步?
为什么一家阿拉伯人要搬到美国?
无比重要的大盘子?
卖房子赚钱?
为什么有Kathy 脱去鞋的细节?
种种细节无不体现他的威严和虚荣心。
整装去工地辞职。
脾气暴躁,纠正名字,This is my house-it’s not my house三处流血:一次是男孩玩滑板腿流血,一次是Kathy 脚受伤,一次是男孩死亡。
欧美人的眼睛都像戴了美瞳。
喝茶吃的白色东西?
Did I just lose you?
We have travelled so far , it's time to return to our path.當上校喃喃念出這句的時候,我腦中浮現的是另一句話:流亡者,沒有祖國。
流亡是最悲惨的命运之一。
永遠的異鄉人,漫無止境的流浪,與陌生的環境時常衝突,對於過去難以釋懷,對於未來滿懷悲苦。
一個曾經處在權利頂端,家財萬貫,受人景仰的家庭移居美國,不僅意味著事業上的從零開始,更意味著自己的文化、學識、素養從此無用,後者才是真正痛苦的。
為了逃避母國的專制,被迫將伊朗文化的精粹,乃至本民族血統一併捨弃,本身就是悲劇。
任何真正的流亡者都會證實,一旦離開自己的家園,不論最後落腳何方,都無法只是單純的接受人生,只是成為新地方的另一個公民。
或者即使如此,在這種努力中也很局促不安,覺得幾乎不值得這麼做。
你會花很多時間懊悔自己失去的事物,豔羨那些一直待在家鄉的人。
因為他們能接近自己喜愛的人,生活在出生與成長的地方,不但不必去經歷失落曾經擁有的事物,更不必去體驗無法返回過去生活的那種折磨人的記憶。
對於上校來說,他其實并不能把風光的過去體面的埋葬。
四年的時間他們過著根本負擔不起的生活。
豪華寓所,奢侈的女兒婚宴,幾乎耗去了所有的財產。
年近中年的新移民,要融入主流社會相當吃力,更不用说behrani上校这样從政多年沒有任何技能的人,只能沦落到去小賣部打零工,工地做苦力,開始學著記帳,過精打細算的日子。
當他站在那扇窗前,眼見太陽余暉漫射過窗簾的星星點點,有如神跡,給他混沌不堪的生活瞬時打開了一道門。
這裡的鏡頭非常寫意,言簡意賅。
behrani本来在房子問題上的處理無可非議,就像他所說,kathy應該去告郡政府,憑什麽自己要為他們的無能買單。
kathy想馬上拿回房子也沒錯,媽媽很快就到事情勢必穿幫。
政府已經同意原價購回,behrani肯退一步,事情就解決了。
如果他們能把各自的境遇對對方說清楚,或許不至矛盾激化。
但細想之下,兩人的性格又決定了事情的最終走向。
同他的國家一樣,behrani的家庭也是典型的父權體制,他獨斷專行,不允許質疑,愛面子,很有責任感。
作為軍人,這是他棲身幾十年的母國的深深烙印。
就像他理所當然的認為律師樓是男人開的,西裝筆挺的跑去跟工頭說我不幹了。
他希望被人尊敬,至少是被平等的看待。
他缺乏同情心,認為美國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眼光幼稚,著眼膚淺。
kathy則醉生夢死,她的關鍵詞就是逃避,在回憶里流連,不肯向前邁步。
失去房子多少讓她開始警醒,明白現今還擁有的一切之不易,於是奮力想挽回。
她同lester一直看見behrini高貴顯赫、咄咄逼人,卻看不出其來自與之相同必然較卑微的人的源頭。
lester第一次拜訪behrani的時候,完全是國家主人的姿態,他蔑視這個外來者,順道譏諷了伊朗國王,這讓後者立刻穿上盔甲,進入戰鬥狀態。
在lester看來,隨便一點錯誤都能讓移民局送他們回家,而這恰恰是behrani的軟肋所在。
在他睜著眼睛直到天光的那一宿,他一定深深的領悟到這始終是別人的家園,一個小小的警察就可以威脅到他的安全,他的家庭。
而我們從他和夫人的爭吵中得到的信息是戰鬥機,國安局這些敏感的字眼,就像無法揮去的夢魘。
對於他們,沒有退路,只能在這片土地上頑強的生存下去。
behrani顯露出的是更加的強硬。
一方面,在這個相對自由的國度,他學會依仗法律保護自己,認為要不斷抗爭才能獲得;另一方面,他仍未脫離自己原來的身份與行事方法。
behrani犯的錯誤是,即使是軟弱的人,被逼急了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時刻,比如lester掙脫之後喊的那聲fire。
再比如kathy在他門前吞槍,他沒報警,反而遵循祖訓將之抱進屋內,悉心照料。
而kathy要面臨的是一輩子良心的譴責,或許她從來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只一味的遷怒於他人。
她的一意孤行害死了這些善良的好人。
影片的末尾,她終於幡然悔悟,自己想留駐的只不過是逝去的片段,那早已是別人的家園。
女主角思维拧巴了吧,这种事儿政府的错就应该让政府负责呀,老死磕人家干嘛,弄个警察还去威胁人家,这算什么呀,这不明摆着欺负外来人吗,再说了房子只是卖了,又不是毁了,只要东西在早晚能回来,还用的着自杀吗,这都至于吗,太夸张了
昨晚才看到这部影片,通篇比较压抑,尽管海边的房屋景色美丽。
现实的利益使人失去了心底的良善,买主的妻子依然坚持善良,但儿子却被父亲的希望湮没。。。。。。
世间的一切争执源于利益,如何跳脱?
尤其在抱有希望之时,欣赏买主不畏变故仍然努力生活,精神世界强大!。。。。。。。。。。。。。。。。。
严重剧透,慎入!!!!!!
发现以前的评论剧情都没有说很清楚…… 于是只是大概梳理了一下剧情: 一个因政变而逃到美国的伊朗上校,做着下层移民建筑工和小便利店收银员的工作,却为了维持以前的体面仍然住在十四万美元租来的房子里还倾全部家产为女儿举办了一场豪华婚礼,因而有时间就在报纸上寻找政府低价拍卖的房子,好转手高价卖出维持他的体面生活并且给儿子挣大学学费(儿子说其实不需要,他可以打工)。
一个被丈夫抛弃八个月浑浑噩噩的女人,因为没有拆信件错过了缴纳500美元的税单(很有可能是错发的房屋交易税,女主没办理过)而被政府拍卖了父亲还了三十年房贷留给她和哥哥的房产,律师说可以帮她讨回房子,但却因为被上校拍下并要求以四倍价格卖出,使原本有可能十八天解决的问题变成好几个月甚至无法解决,失望的(并且流离失所只能蜷缩在汽车里睡觉)女主去看自己的房子,一觉醒来发现房子已经开始被改造,愤怒的上去制止工人却被施工的钉子扎到了脚,上校一家很友善的帮她处理了伤口,到这里一切看上去还算和谐。
然而上校很快把捡漏拍卖得到的房产,经中介估价以17.5万(低于市场价)挂牌出售(并且已经高傲的辞去了建筑工工作——不想再回头),女主在上校领买房者看房时和上校发生了冲突,回去后,被一直帮助她--认为正义可以不择手段:为了惩罚家暴男可以诬陷他藏毒--厌倦了婚姻而和她发生婚外情的警察知道了,(警察认为“他或许买下了所有没收的财产,想大赚一笔”--因而认为上校是一个投机者。
而且前面有一个镜头,上校坐在拍卖买来的房子里时仍然在看报纸,报纸上有两个被红笔圈起来貌似是政府房产的拍卖新闻,并且当儿子同情女主时对他说“这是我们应得的……美国人对他们的财产不珍惜……遇到他们,我们会有很多机会”)警察跑去威胁上校以购房价把房子退还给房主,并暗示他的妻子和孩子可能会以非法移民被驱逐出境。
而上校第二天就去警察局把警察举报了。
警察在单位门口遇到找他闹事的老婆和孩子,然后告诉女主他要先回家(女主以为警察抛弃了她),和妻子在家沟通时警局上司让他马上去办公室:“否则明天你可以来把你的徽章卸掉了”。
女主自行去找上校一家并告诉单独在家的上校妻子说要走法律程序要回她丈夫低于市场价四倍购买的房子,两个女人(上校妻子和孩子一开始是倾向于把房子还给女主:孩子“我为那个女人难过爸爸”)友好协商的时候(女主也很同情上校妻子和孩子不想害他们驱逐出境),上校回到家羞辱并驱逐了女主:“在我的国家里,你不值得让我抬眼相视,你一文不值!
告诉你那位警察朋友,他的上级知道了一切,你这样和他讲,这里是我的家!
”怯懦绝望的女主(向忙于工作的哥哥求助而没得到任何回应,房子的事也不敢告诉妈妈)买了酒拿了警察留下的配枪,喝醉了,回自己原来家门口自杀(此时她已经放弃了房子还有自己一塌糊涂的生活),但配枪里没有装子弹女主崩溃大哭,被上校发现后抱回了屋里,上校妻子让女主放松,喝茶洗澡,女主却在浴室里吞药自杀。
警察回到和女主共住一处的小屋发现许多酒瓶和消失的配枪然后去争议房产里找女主,发现被上校妻子抢救催吐后正被抬出浴室的女主,本来不待见上校(投机房产和举报他)的警察以为上校一家伤害了她然后把他们关进浴室里囚禁了一晚。
清晨上校在浴室教唆儿子--“艾斯穆尔,我想让你假装,今天你被这人恐吓了,你必须按他说的去做。
”艾斯穆尔:“为什么?
”上校:“他很软弱,没有枪就不名一文!他很恐惧,恐惧的人很危险,我们要拿出我们的勇气来……”(旁边听着的妻子失望恐惧的闭上了眼睛。
)上校骗警察要去政府还房子,钱(4.5万)给女主房子要过户给他,警察相信了他(但女主想阻止,已经不想要房子只想和警察一起离开,并且不相信上校会这样做)。
警察在政府楼道里威胁上校时被洗脑的儿子趁机夺取了配枪,握枪指向警察的艾斯穆尔被闻讯赶来的警察击毙……外面一片狼藉,屋里只剩两个原本想要和解的落寞女人,仿佛等待着之后要发生的更多的悲剧……没想到会出人命(还是个无辜的孩子)的警察交待了一切,在看守所给家里打电话时只剩下无情的应答留音……被释放了的上校、后悔地跪在医院祈祷的父亲也已为时晚矣,回去下药杀了妻子又握着妻子的手自杀,女主回房发现自杀的夫妇崩溃哭泣,躺卧在他们中央想找到归宿和他们融为一体……最后女主坐在原属于自己而被上校改造过的阳台上,发丝脸庞被雨水和雾气浸湿,对警察说“不,这不是我的房子”……大家在这里可以自行判断善恶对错,如果真的有善恶对错的话……或许每个人在自己的处境里时都认为自己没有做错,或许每个人都没有做错,但混乱和错误开始相互交织时悲剧自然而然就发生了……混乱而毫无人性的美国政府,浑噩怯懦的女主,自以为是又贪婪(女主放弃房子要他和她一起走时他想要拿那笔钱开始新的生活)的警察,贪婪高傲放不下面子的上校(妻子儿子只想要安稳的生活,不想--因他的投机--像吉普寨一样搬家”),无辜茫然被洗脑的孩子……
2017/12/16 Saturday 《尘雾家园》看到二分之一的时候,想到的一句话是「一个人的不幸是另一个人的幸运,或者说,一个人的幸运是另一个人的不幸」当女主突然失去她已逝的父亲留给她和哥哥的房子,当她只能把曾经属于自己的所有寄存在仓库,当她甚至都付不起一家破烂的汽车旅馆的房租,另一家人如愿搬进了新家。
他们按照自己的习俗布置好家园,把楼顶装饰拆除搭成能看夕阳和大海的小阳台,他们欢欣鼓舞,终于有自己的家了。
当女主遇见了莱斯特,被莱斯特小心地帮助、关心,到后来和他坠入爱河、在床上缠绕时,莱斯特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正在等他们的丈夫、父亲回家。
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妻子一如既往地照顾丈夫,孩子们依旧期待父亲来接他们,而莱斯特却厌烦了,他们惴惴不安,为什么还不归家?
看到片尾,脑海中的这句话换成了「从未觉得死亡如此轻松,也从未觉得死亡如此沉重」所有悲剧的发生好像就在一瞬间,还没看清楚上校的儿子是怎么被击中,一切就发生了:儿子被裹上白色床单安静地停在抢救室里,上校亲自给妻子喂下了大量的安眠药,看着妻子浅浅冰冷,于是他换上他引以为傲的军服,将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一圈一圈地用胶带缠住,紧紧地抓着妻子的手,就这样一起去了;莱斯特被抓捕,进去的最后一分钟,他给家里拨了一个电话,传来的只是妻子和孩子们欢快的留言声,曾经的生活再也不复返;女主在海边徘徊、迷茫、恐惧,终于决定回到那栋房子里,结果等待她的是两具尸体,她开始后悔了,最后一刻,她承认了:这栋房子不是我的。
所有的一切,在不到20分钟内(大概)讲完,最后回到开头,警车作响,女主抽了口烟,雾继续袭来了。
这出悲剧也许在开头就奠定了,但中间上校一家人的善良、女主的辗转总让我以为会有反转,可惜没有,却是往更坏的结果去了。
根源是那栋房子吗?
是的,但也不是。
我想把它归结为众人心中的执念。
上校对于家人的爱护,对于儿子能上好学校的憧憬,对于女儿出嫁的骄傲,他执念于要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力量去给全家人最好的生活,他希望所有人都尊重他、畏惧他,他更渴望一种体面,所以他即使在做工人时,也会干干净净地打理好自己再回家,所以在最后赴死的时候,他拿出打理得一新的也许再也没穿过的军服,戴好每一枚奖章。
也是这份执念让他在家里拥有绝对的权威,妻子和孩子都只能听从他的命令,搬家、甚至死亡。
而女主的执念则是一份逃避和懦弱。
她逃避丈夫离开的现实,一次次欺骗家人,不敢说出实话,在她的房子被拿走后,她唯一担心的也是:在18号家人来之前,我要拿回我的房子。
因为逃避和懦弱,她选择在莱斯特的庇护下生活,尽管她已深受丈夫抛弃的悲痛,尽管她也怀疑莱斯特对她的真心;在失去房子和莱斯特后,她终于愿意鼓起勇气去寻找帮忙,她给哥哥打了一个电话,希望能得到一丝安慰或者帮助,但她失望了,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倒塌了,于是她选择了自杀;在第一次开枪自杀失败后,她在上校家中第二次服安眠药自杀,但还是被救回来了。
最后她终于不再逃避,她选择接受事实,她回到了上校家,却为时已晚。
一部绝望的片子,让人心生凄凉的片子。
我们总是被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打败的,而真正的绝望却是来自于得不到想要的安慰或念想。
女主没有得到家人的安慰或支持,上校失去了他愿意以任何东西换回的儿子,所以他们绝望了。
现实中的我们不也是这样。
为了一套房子,两家家破人亡,导演巧妙地寻找了两个家庭,一个是生活随意,看上去应该没什么正式工作的女孩,一个是落魄上校,在工地打工,有阿拉伯人的经济头脑。
他们最终都为了房子或者自杀未遂,或者儿子、妻子先后死亡,自己也自杀。
究其原因是生活压力导致,但也是不自量力,欲望无限扩大:为让女儿嫁个好人家,陪嫁品几乎搞得自己倾家荡产,同样,为了孩子上个好大学,筹划了一起倒房卖方的“好戏”,倒霉的自然是自己。
天上不会掉馅饼,自己量力而行,知足常乐是真。
我遇见了跟女主一样的事,可惜的是没主角那么幸运,可以在这时候遇见好心的人,曾想自杀却又买不到药,是多么痛苦的事.戏剧毕竟是戏剧,现实来的可能更残酷很多
很压抑的一部影片,整体感觉死气沉沉的。很短的一个故事硬是拉长到两个小时多,节奏很慢,看到一半的时候感觉才刚看了一个开头,差点要看不下去。这部电影揭露了人性的弱点吧,不过感觉不是很值得去看(都不记得什么时候看过的了,还以为写错影评……不明白当初为什么会看)
奥斯卡喜欢的主题
过于工整了。。
@2024-06-03 19:33:25
围绕房子而上演的人间悲剧,现实是残酷的,“家园”的破灭在三个主要人物身上都有体现,人性无常,最终迎来的是一个令人撕心裂肺的收场。
看完心情很难受很复杂,这样的结局到底应该责怪谁?
connelly多憔悴都是美得惊心动魄。但是这个故事真是。。。神展开 = = 一星给演技
愚蠢的疯女人!愚蠢的色男人!荒谬!最后看到上校跪在医院祈祷还有闷死自己的时候真他妈绝望!
有时候毁灭我们生活的不是仇恨而是希望。电影高贵深沉,剧情推动紧张而沉稳。人性的光辉和丑恶,坚强和软弱,都历历在目。
又一部BBC深夜电影,剧情缓慢阴郁,一群人的心被外物羁绊而酿成大悲。用土话说便是‘想不开,不淡定’,这普通人要是再那么一纠结,日子真就没法过了
看这影片纯属自虐,让人压抑的骂娘。。。除了那男孩,其他人都该死,尤其女主角
生命都已经结束了 房子是谁的还重要吗 (从这部电影我才发掘原来詹妮弗·康纳利的背影很像凯拉·奈特利,两人都同样很美很有气质。)
人性的坚持,并不都是好的
死警察!
远离任何没有能力打点好自己生活的人。
其实在看到结局之前,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部枯燥的电影。沉闷的气氛、缓慢的节奏、有点故弄玄虚的情节,需要很专心才能看得进去。但是最后上校一家人的殒命,给我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冲击。后来我才理解了导演的用意,前面的篇幅一直在铺垫,厚积薄发,才能击中观众的内心。
女主的种种行为都让人满头问号想骂人,而上校的固执与强势也让他们一家的生活很压抑。一出因为房子引发的悲剧,整部电影的拍摄风格、节奏、配乐就很有年代感。
没想到美国佬也可以拍出这样震撼而细腻的文艺片,太意外了.
这片儿如果我们中东老板看到了 一定是痛斥两个小时的节奏
本来是一个挺没必要拍成电影的故事,但为了让它看起来有必要一点后面就越来越斜。景色拍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