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柳美皓=唐泽雪穗 金有汉=桐原亮司 说电影的时候用等号前面的名字,说小说的时候用后面的)先看了电影,想写点东西,但是很多人说不看小说就没有发言权,于是就去看了小说,至于电视剧版,看了几张照片就感觉气场完全不对劲,于是放弃了。
OK,现在差不多可以说话了吧。
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小说版和电视剧版的评分和电影版差距不小。
是因为非原创,是因为很多人觉得只要是棒子的东西就要一棒子打死,是因为电影里的人物不够多,还是说电影里的李佳不够阴,有汉不够狠。
电影版比起小说版,大概有这么几个较大的不同。
1.省略了几个人物,尤其是亮司和雪穗小时候所接触的人,自然,受害者也少了几个。
2.两个人的地位,小说里的亮司基本上还算有自己独立的事业和生活,到了电影里,有汉基本上成了李佳的附属品。
3.心理戏和间接对手戏的增加,小说里男女主人公从头到尾没有正面的见面,心理描写更是几乎没有,电影里的分量不少。
4.养母的下场。
小说里养母因为突发疾病去世,不过按照小说中一贯的“巧合”,想必也是另有蹊跷。
(看的是下载版,不知道是不是全部的,也不知道里面交代的养母死亡原因是不是完整的)而电影版中,有汉除了利用李佳养母的院子藏尸体,对于养母本人没有伤害。
5.名字,小说中雪穗的名字始终没有改,只是动了姓,但是电影中从李佳变成了柳美皓。
6.警官的性格。
7.结尾的处理,电影中有汉被逼到了天台,和警官对峙了一会,小说里直接跳下。
小说中的雪穗一次都没有回头,电影里的出现了十五年前的小李佳,她回头了。
可以说因为这么几个不同,相较于小说版的白夜行,电影版多了很多的“人味”。
一条条说。
1电影版里,有汉杀了四个人:父亲,和母亲有不良关系的当铺经理,十四年后调查他的警察,私家侦探。
这几个人对他们来说,都是构成绝对的直接威胁的。
而电影版省略的,在小说版早期出现的人物中,有菊池,江力子,还有和亮司一起做过盗版软件的男生,还有一个中年银行职员,后来应该是被亮司害死了。
菊池被亮司陷害过,江力子被雪穗陷害过,手段都很恶心,关键问题是他们都是无关也无害的人,而那个男生,很难不因为亮司拉拢他的办法而感到胃部不适。
也很难认同他们后来所做的事情。
无论怎样,“偷窃”这样的事情,在电影版中,我几乎没有找到过,但是小说里却是比比皆是。
所以对于电影中的这一对,我虽然不认同,但是对他们的动机起码是稍微理解的,对于他们在太阳下行走的权力,还是有一点认同的。
但是对于小说里的这一对,除了鄙视,没有别的想法了。
如果说一开始是一群卑鄙的大人夺走了两个孩子过正常人生的权力,那大人们都被他们除掉之后,不愿意靠正常渠道走上正轨,就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了。
雪穗和亮司,我没觉得长大后的他们和自己的父母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不过也许这才是原作者想要的效果,也许映射泡沫经济下社会的浮躁和扭曲,完全暴露人性的阴暗面和绝望才是他想做到的。
但是,这样的两个人还顶着“在太阳下走路”那种单纯的愿望,实在是让人觉得是在拼命找借口一样的恶心……电影里,两个小孩子在有汉杀死爸爸的时候都哭了,很佩服两个小演员的演技,气场很足,传达着“小孩子不简单,但是,其实也不可怕”这样的信息,而小说里那两个孩子,真他妈的太可怕了。
可怕到有时候觉得他们的绝望,也有活该的成分。
2.电影中的有汉,在正常情况下是个很普通的人,不会去拍少女的裸照,不会去做盗版软件,不会分析股票,也不会盗取商业机密。
自然,除了帮李佳除掉威胁他们的人,有汉不会在经济上资助她很多。
那么李佳最后得到的成功,技术上说可以算是用了她的真本事。
这是我对电影版里也很有心机的李佳没有小说里那么反感的两个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后面说。
但是小说中的雪穗“身后一直有不明资金的支持”,那些钱是哪里来的,小说里交代的比较明白了,总之没有几毛是干净的。
还是那句话,干什么性质的事,最好顶着什么性质的名,不然让人更反感。
3.小说里没有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对于小说本身,多视角的相互穿插也许在写作手法上是个创新,但是想在电影上实践这个的话那是不大容易的,尤其是对于商业片。
东野圭吾的小说我不知道他自己想定立的基调是什么,悬疑推理么?
说实话就算不看简介,雪穗和亮司一出场我也知道他们一定有问题,本来推理小说里出现的小孩大多数都会有问题,更何况这两个孩子一直贯穿始终,再者很多东西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已经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了,结尾从推理小说来讲,基本上没什么张力了。
那么是什么,一个爱情故事?
那么除了那个“R&K”的精品店名字,能不能给我一个他们相爱的可以让人绝对信服的证据?
别说是那些互惠互利的故事,那不需要爱情,商业伙伴也可以那么相处。
也许老警察那句“互利共生”更形象。
这样就不好找了吧,因为他们两个几乎没有交流啊。
但是在电影里容易的多了,自然,李佳依然是在利用着有汉,但是至少会记得他的生日,至少在开业的前一天去找过有汉。
也许都是一些小小的细节,但是要让人活下去,需要每一个细胞的努力。
而有汉,他做的所有事情,我看的时候,都能体会到一种“一定要这样么,其实我不想这么做”的感觉,对于李佳的要求百依百顺,可以看得出,那是一种混合了替自己的父亲救赎,并且想尽己所能扫除挡在李佳和自己前面所有障碍的心情。
两个人隔着马路打电话这一段,小说里没有,算是电影里的创新,个人觉得很成功,起码他让我们了解了有汉是有底线的。
他实在不想去伤害李佳未婚夫的女儿。
有底线,才算是个人。
他尽量不想伤害的人,不只有雪穗一个。
同时,他也对李佳所说的未来产生了困惑。
不过最后的电话让我们知道,就算不确定未来是什么,有汉依然会保护李佳到底,这算是什么感情呢……除了爱,有别的解释么……小说里,我看不出有没有这样的挣扎,也许亮司的迟泄是他开始困惑的反应,不过之前他做的很多事情,已经让我有了“他和父亲真的有区别么”的想法了。
4.养母,电影中代替养母的去世而让李佳和她的未婚夫的关系更进一步的事件是她拜托有汉制造的车祸。
当然了,这有不真实的成分,但是相对于伤害和利用对自己有恩的人,李佳选择了伤害自己。
这是我还算欣赏电影中李佳的第二个原因。
不论怎么变,她也是有底线的。
5.名字的问题,电影中李佳改掉了名字,成了柳美皓,那应该是为了完全告别过去吧,不过有意思的是别人对这个名字的态度,老刑警喜欢叫她李佳,应该是因为想提醒她十五年前的事,想让她知道这些逃不过去,让她救救有汉。
而有汉在隔着马路打电话的时候,也大叫了一声李佳,那又是为什么,我的感觉,那是因为在有汉的心中,柳美皓只是李佳的一个代号,在他心里,李佳一直是李佳。
也就是说,他心里的李佳,还是十五年前那个哭泣的女孩,没有那么重的心机,一切只是迫不得已。
同样的,他也当然不相信这个李佳会让他去做自己的父亲当年所做的,那应该是他们最鄙视的事情才对。
但是李佳总是纠正他们,说自己是柳美皓,这应该就是她的认同了,她是柳美皓,而且她喜欢这个身份,不容许别人的破坏。
两个人十五年不能好好直接见面说话,对于对方的变化和理解一定会产生偏差,在这里,有汉依然是十五年前的有汉,但是李佳已经几乎变成了叫做柳美皓的另一个人。
隔着那个马路的对话,应该也是有汉心理的转折点,在那之前,他应该一直相信,他会和李佳手挽手在白天行走,但是最后李佳未接的电话,还有两个人隔着门的对话,有汉几乎已经清楚的表明了一个意思,那个未来,我不要也可以,你一个人要在太阳下好好活着。
没有自私成分的恶行依然是恶行,但是,至少让人反感的程度比有自私成分的少一点。
6.警官的问题,电影里的警官和小说里的性格完全不一样,不过说实话更喜欢电影里的,因为他对于这对孩子其实抱着很大的同情心理,这比小说里那个基本上看不出心理变化的警官让人觉得亲切很多。
电影中的警官想抓住有汉,也有很多救赎的成分在里面。
7.结尾的处理,个人认为小说里的结尾实在是处理的过于仓促了,电影里倒是发挥了只用画面也可以表达很深的意义的优势。
成年的柳美皓没有回头,但是他身边出现的小李佳的幻影回头了,这个画面其实很有感觉,要怎么理解才对?
如果这是小时候的李佳,有汉心里的那个李佳,就一定会回头的,只要李佳回头了就好,柳美皓怎么想,已经不重要了。
或者是说,其实李佳一直都没有变,两个李佳是一个人,小时候的她代替长大的她回头了,还是说,小李佳默然的回头,其实是在说,你只不过是我的一个棋子,一直都是。
与之相对应的,同样很难准确解释的,有汉嘴角挂着微笑,眼里却留下了一滴眼泪……小说里那几句重要的台词,我是通过电影才有了自认为合理的解释。
李佳/雪穗说她的世界从来没有过太阳,但是有一束光,来代替太阳。
有汉/亮司说,他想在太阳下行走。
他还说,太阳升到最高处,影子就要消失了。
不知道是不是电影的刻意安排,李佳几乎总是穿着白色调的衣服,出现在白色的环境里,而有汉则总是穿着黑色,出现的环境也经常很暗。
这是不是在暗示他们的某种关系,也许就像白天和黑夜不能同时出现一样,他们注定无法在实现在阳光下一起走的梦想。
也许也在说明,有汉的身份,也注定只是李佳的影子。
在李佳眼里,有汉是李佳的生命中代替太阳的一束光,那么当太阳出现的时候,那束光也可以消失了吧。
最后太阳算是升到了最高处,那么,作为影子的有汉,也只能消失了。
有汉最后打电话给李佳的时候,用手遮着刺眼的太阳,就像在暗示:真刺眼,也许我真的不适合在太阳下走路,那么你一个人好好过吧……
因为喜欢《嫌疑犯X的献身》,才让我有欲望翻开《白夜行》,但很遗憾,《白夜行》在我眼里,只是一部被读者过高褒奖的小说,而读者那些过高的褒奖都源于《白夜行》里描写的绝望之爱。
有趣的是,东野圭吾对这种爱的描写可谓惜字如金,最露骨的表达也无非是两句话,一句话是男主角的感叹:“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
”另一句是女主角的表述:“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
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然而,正是惜字如金落下的许多想象空间让读者着迷。
看看豆瓣上关于《白夜行》的书评吧,文艺青年们倾注了无穷的想象力填补着小说里未曾描写的爱情,并殚思竭虑地分析着人物关系。
我对文艺青年们的想象力并不感兴趣,我也并不感动于《白夜行》里男女主角的爱情,从东野圭吾冷静客观的陈述里,我读到的是小说家对笔下人物的冷漠和疏离,他代警察之口一语点破两人关系:枪虾和虾虎鱼的互利共生关系。
《白夜行》全书也布满了阴谋诡计,背叛谋杀,几乎毫无温情可言,到小说结尾处,东野圭吾的文字更是冷静的可怕,他是这样结束这对互利共生人物的关系的,当和枪虾共生的虾虎鱼死去时,枪虾像人偶般面无表情,她“沿扶梯上楼,背影犹如白色的幽灵。
她一次头也没有回。
”所以,《白夜行》在我眼里,是一本“坏”小说。
希区柯克说过一句话,最坏的小说常常可以拍出最好的电影。
虽然希区柯克说的坏和我说的“坏”并不是一个意思,但根据“坏”小说改编的电影《白夜行》(韩国版)不但是一部好电影,也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版《白夜行》并不是一部完全忠实于原著的作品,原著横跨十九年的故事无论如何都无法挤进一部只有135分钟的电影里,如何在不失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才是关键。
除却儿时惨案的关键性情节外,电影《白夜行》的故事围绕嫁入豪门展开,心机、诡计、谋杀一环紧扣一环,男女主角枪虾和虾虎鱼的互利共生关系也一览无遗,小说精髓内容完全被汲取。
连东野圭吾自己都认为这是一部相当出色的“电影化”改编。
电影《白夜行》比书更“好”的地方在于,它将东野圭吾冷静笔墨下的爱情进行了点睛似的温情处理。
男女主角在雨中的十字路口对峙,女主角站在一扇紧锁的门外抚慰男主角,男主角在无人接听电话里的留言,甚至男女主角小时候在案发现场时的对话,这些关于爱的表达,书里从不曾出现,但编剧朴延善却将之写进了电影中,让观众深切地体会到他们的爱有多么的深入骨髓。
男主角在纵深跳楼之前,说了这样一句话:“太阳到了最高处,影子就消失了。
” 此时的女主角正是如日中天的最高处啊,所以男主角只有以死成全女主角。
当女主角看见男主角的尸体时,她并非人偶般面无表情,你能看她脸上明显的挣扎,虽然在短暂的挣扎后,她沿扶梯上楼了,并且一次头也没有回,但在男主角眼里,却看到了小时候的女主角回头,那才是他深爱的她呀。
跟东野圭吾枪虾和虾虎鱼的互利共生关系描述的不同,编剧朴延善笔下的男女主角是太阳和影子的关系,男主角一生为女主角而活,女主角不曾回头,也是为了不辜负男主角的死,而非决绝地无情。
东野圭吾曾借警察之口道出对男女主角的不认同,但电影里,编剧朴延善借警察之口说出对男女主角的认同。
老警察在被男主角刺中后,仍然不顾一切冲到他面前,老泪纵横,说着:“对不起,我该早点抓到凶手。
”至此,一本冷漠无情的“坏”小说被改编成了令人动容的“好”电影。
P.S刚看到新闻,说日本又要把《白夜行》翻拍成电影,扮演唐泽雪穗的是日本美少女堀北真希,不知道她是否能超越孙艺珍版本的唐泽雪穗。
我本人是非常喜欢孙艺珍这一版的。
PPS:根据《嫌疑犯X的献身》改编的电影,虽然也感动了一大票人,但我相信那些人都是没看过原著的,如果看过东野圭吾的原著,就会知道孰优孰劣啦。
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套用希区柯克的那句话:牛叉的小说常常不能被拍成让读者满意电影。
美皓小时候哭着问她妈妈:“难道就为了那么一点点钱么?
”十四年以后,换成有汉来问她这一句。
很可悲,她并没有比她妈妈长进。
东野圭吾的书还没有看完,毋庸置疑,书比这个高丽版本的电影要严谨很多。
一开场,那个只有孩子才能通过的管道就已经让真相大白了,接下来的各种铺垫和悬念都变的平淡。
严格的来说,有很多自相矛盾和镜头穿帮的地方。
但是算了,这是一部高丽电影,我们就看看帅哥美女吧。
如果知道永不会有这么一天,那所有的发生,你还认为是值得的吗?
电影当然比不得小说的描写,但我仍然感谢它,将“苦恋”的两个人表现得更加透彻更加清晰。
这正是小说看完后最让我失落的地方。
#白夜行# “太阳到达最高点的时候,它的影子便消失了”。
伴随着结尾男主自杀前的最后这句话,凄惨而哀伤的苦情悬疑剧落幕,留下一片静默的唏嘘。
一生只为一个人而活,为她弑父杀人哪怕没有名份,等着看不见的明天,握着放不下的过去,一路迷失中彷徨又无可逃避,最终只换回一句“不认识”的死不瞑目。
极其有名的悬疑之作,被改编过很多版本,很遗憾没空看原著。
韩剧这版以爱情为主线,哪怕再多死亡阴影笼罩,接二连三的杀人事件都无法掩盖电影浓重的唯美纯爱色彩。
孙艺珍赋予了角色鲜明的灵魂,把女主因少年时期的不堪过往导致的冷漠绝望伪善坚硬坚韧脆弱各种矛盾性格揉杂出的绷着的状态演绎得非常到位。
男主与女主的少年时期一片灰暗,警官也因为这个案件失去儿子与人生,每个人其实都有不得已的苦衷与无奈,却在命运的轮盘下一错再错。
当警官跪在自己追查了十几年的少年面前,哭着说“对不起,没能早点抓到你”,他已经放下了多年的心结。
因为懂得,所以悲悯。
只是,一切都不可能重新来过。
这就是宿命。
首先,雪穂和亮司都是情感不外露的人,而且那么多年过去,早已变得无比坚忍和深信对方。
哪有那么多煽情的镜头和台词?
亮司怎么会动摇?
其次,吧台里阳光下安安静静地擦玻璃杯的形象更适合言情剧,而不是一个活在黑暗中十五年的人好咩!!
这种沧桑阴郁甚至有点麻木地深陷内心的通风道的感觉,熊猫诠释得很好!!
这演偶像剧的面瘫完全没演出来。。。
再次,死前的那场戏本来应该是最精彩的,缓慢隐忍了将近90%的戏在这里达到高潮,冲突加剧,悬念升起,最后亮司无奈跳下,落幕了,雪穂头也不回地缓缓离去,这种默契内心的复杂都表现出来了!
而棒子版的电影里,摔你妹的杯子啊!!
警察的儿子纯粹是作死的!!
最后,再次抗议导演编剧把亮司的角色改成泡菜国偶像剧的范儿!!!
应该是因为顺序的原因,先是电视剧然后是原著小说最后是电影,对于电视剧中留下的小小遗憾,电影版的白夜行部分弥补了。
也许是因为东野本人也加入到编剧的行列中,才把小说中最后雪穗嫁入豪门的部分添加到了电影中,之前的电视剧里没有这部分,当然也没有雪穗指使亮司去强暴美佳的情节,可能是出于当时两位主演的年纪,或是电视剧本身的尺度问题。
我个人认为那部分情节中的雪穗是最为变态的,也是最为真实的。
在这一点上,我还是要谢谢电影版,把这个故事的某个很精彩的部分展现了出来,虽然不喜欢孙艺珍扮演的李佳,因为到了她所扮演的那个年纪的李佳,她的表情和内心的情感应该是更为复杂,而不是动不动就来个嫣然一笑或是楚楚可怜,角色处理的并不满意。
其实对于连电视剧都没说全的故事,我已经不会期待电影能把它讲完整,但是即使是改编删节,也不能把它说的太压缩太仓促。
电影版的故事结构几乎是选自小说的开始和结尾,而中间的大部分情节连带着重要的几个人物角色都被摸去了,这令人很遗憾,尤其是筱冢学长这个角色,对于白夜行小说本身,他是个也许仅次于笹垣警官的配角。
小说中,两个主角间的黑暗人生以及所犯下的累累罪行跨度有近15年之久,而电影版却着重的把所犯罪行全部集中在一头一尾两个时间点,而老警官也并没有对案件本身进行持久的追查,相反若不是金有汉杀死了那个虚构的年轻警察,老警官或许都不会再去翻案,而编剧为了突出他对案件的看重,还煽情的设计了一出儿子死于管道的情节,我个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更没有必要的就是女秘书的角色设定,她折腾了半天,还是败给了李佳以死以表衷心的烂桥段上,结果还当了老警官的替死鬼。
而令我最无语的改变来自,金有汉的床戏,电影本身并没有包括原著中他与死人发生关系的部分,就何必加上这么个匪夷所思的情节,还有女老板那句摸不着头脑的XX台词。
况且原著里根本没有那个女人的设定,若她是来代替典子的,未免有点太低级。
而且在小说中护士典子的角色相当重要,亮司去杀笹垣的药物来源,亮司的救赎都与她有关。
电影版的女老板,根本和电影本身的剧情没有任何关系,她的出现现在看来几乎就是要给高修一个展现身材的机会,女主都裸背了,男主不能不脱啊。
电影的主题音乐选择了著名的《天鹅湖》,这一点令很多人从影片一开始就为之一震。
难道金有汉和李佳就是齐格布来德和奥杰塔的化身,导演难道想让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纵使他们是杀人犯、加害者,他们终究是拥有纯洁爱情的王子与公主?
不,我相信《白夜行》本身并不是这样的故事,正如许多读过原著的人所得到的感受一样,《白夜行》中的雪穗和亮司之间并不是只是爱情那么简单,他们之间的羁绊是多重的,不能只用爱情这个词去解释。
或许把主题音乐换作是拉赫马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即《莫斯科的悲钟》)更为合适。
最后,若电影就结束在李佳上电梯的美丽背影,那该有多好。
她说“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
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他说“当太阳在最高点,影子就会消失”然后高举剪刀将它没入心脏。
原来她才是太阳,他才是影子。
可是那个警察说:他们就像连体婴儿一样,不管多么痛苦,失了对方都活不下去。
有汉要死去了,我却是在心疼失去了影子的李佳,与此,她要一个人孤独地活着了。
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本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改编《白夜行》这种口碑极好的小说更是是要冒很大的风险。
对于读者来说,读一本书,常是把书中情节在心里演了一遍,会幻想自己心中主人公的样子,会在脑中编排他们表演,甚至会构想出分镜头样式。
当心爱的作品影像化后,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角色选择跟想象的不符,对小说含义理解的偏差等等,总会有各种不满。
何况电影还是个合作项目,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只要有一个部门出现问题,整个电影也会伤害极大。
所以有人说唯有二三流的小说才能拍出一流的电影,而一流的小说是绝拍不出一流电影的。
这是由于对一流小说,我们太熟悉它了,同样,我们的期待程度也太高了。
不得不承认,年轻导演朴信宇在对待《白夜行》的改编时还是颇动了些脑筋。
两个小时的电影,其实能包含的内容很少,变成剧本也就几万字。
所以中短篇小说才是编剧们最喜欢的。
改编白夜行这种几十万字的长篇,则需要不停地做减法。
砍去大量无用情节,只保留主线。
或是在全书中只截取一小段故事进行改写。
电影版《白夜行》选择的是第一种方法。
即突出主线,只保留开头与结尾里的重要情节,把中间两人成长的过程:包括小学、中学等内容删去。
在视角上,主要从刑警韩东秀的视角出发,通过他的调查和回忆,来重现这个案件以及整个侦破过程。
原有的主人公李佳和金有汉则更多扮演的是案件的参与者,在整个影片中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这里金有汉明显成为一个配角。
在这种选择下,《白夜行》成为一部罪案题材影片,这恐怕是导演在对这本日本小说韩国化处理时的一种考量。
试观近年韩国本土电影,罪案题材在韩国电影各类型中始终占极大比例。
很多经典的韩国电影也都是罪案题材,包括《杀人回忆》、《老男孩》、《追击者》、《母亲》等等。
所以,《白夜行》这种偏向罪案题材的改编,也可以看作导演出于本国电影市场的一种选择。
不过从电影本身,这种选择是否正确?
一直认为对小说的改编并不求逐字逐句的复述。
哪怕你完全跳开小说原有的故事,只用小说人物去改成一个番外篇或是同人作品,这都没有问题。
不过在这种改编过程中,一定不能背离小说的主旨,即一部宣扬善的小说你不能改编成宣扬恶的,除非是戏谑式的恶搞,否则就是糟改了。
同样,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等也应尽量遵循原小说。
在此基础上,即使故事再天马行空也未必会被人骂。
影版《白夜行》将原小说中间的故事悉数剔除,只留头尾,虽然保住罪案这一主线,让故事很完整,但整个故事却像是被剔除了肌肉的骨架,看起来总是干巴巴的。
另外,一直觉得如果单把《白夜行》看成一个罪案题材,或是推理故事,本就是对小说的误读。
整个故事最吸引人的始终是两主人公之间若有若无的关系。
在原书中,东野圭吾用了极多的篇幅去描写两人的遥相呼应与远远守护,同时,在处理这种呼应的时候,东野是极其隐蔽的,多用暗示,却从不肯挑明两人的关系。
当这种关系从小学一直到工作,延续到两人生命的各个阶段时,每个读者都会为这种痛苦的畸爱所打动。
而这种感动,在影版中却很少能发现。
对影片最大的不满意应该是对人物关系恶改,突出体现在两人雨中马路上那场戏,从两人的对话很明显看出有汉是被李佳唆使从恶的。
之后也有多处情节暗示此关系。
这种解读就有些太简单了。
两人的关系并不是唆使和利用,都是自发的,原始的,这也是小说感人的地方。
不管别人怎么看,始终认为两人是相爱的,同时也认为两人都明白他们是绝不可能在一起。
对于男主角,他一辈子陷入弑父的深渊中无法自拔。
而女主角,这么一个从小因为贫穷被迫跟怪蜀黍交往的女孩,钱对她太重要了,已经超出了其本身的含义,钱对她来说代表着安全感,这是对童年生活的一种补偿,她并不是为了拥有多少钱,而是希望治愈童年的伤。
因此,这两个同样拥有童年阴影的孩子只会按照各自的人生观一直走下去,哪怕万劫不复。
即使他们是如此相爱,也不会对彼此关系做任何改变。
孙艺珍这个角色选得极好,外表端庄内心阴暗。
高修是个帅哥,可惜这个片戏份被老警察抢去大半,没有他太大的发挥空间。
美术上颇有想法,两个主人公始终一黑一白。
孙艺珍大部分时间都是一身白衣,高修则从头穿黑穿到尾。
一方面孙艺珍一直是暴露在公开场合,是阳光的一面;高修则是始终躲在暗处干脏活的,是阴暗的一面。
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两人永远处于不同世界,黑白分明,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集。
把这个电影拍成罪案悬疑片没有问题,问题是看这个电影的人大多是小说《白夜行》的粉丝,对一个没有悬念的悬念片,看点在哪里呢?
如果只是那几场床戏,那也太可悲了。
昨天看了上半集,今天看完下半集。
一边看一边批判,一边看一遍说原著里面不是这么写的。
雪穗=李佳;亮司=有汉。
因为原著的关系,我从一开始就是用俯视的眼光看这部电影的。
并没有看过日版的电影和电视剧,电视剧的确看过一集,受不了那阴郁的氛围,放弃了。
电影一开始,我就无语了,不大喜欢用ML这样赤裸裸的镜头开始,响起的音乐是辛德勒名单里的插曲,另一边还插播着亮杀人的场景。
虽然导演别具匠心,在后面雪穗‘杀人’的时候,亮也在ML(而且还把这段插播得很长。。。
),同时放着的仍然是同一段音乐。
我很看重一个电影的细节。
当雪穗装修她的店,她正跟一个人说着话,这时,一个工人送雕塑过来问她放在哪里,她说跟我来吧,立刻就转身带那个工人走了。
都没有跟刚刚交谈的那个人说一声,或者点点头什么的。
好吧,这只是一个细节,但却是导演的疏忽,我对这样的疏忽感到很不舒服。
孙艺珍的表演很细致,我看得出每一个缓慢镜头里她的努力,然而,她表演的并不是我心目中的雪穗,雪穗应该是有城府的,心机从不外露的。
剧情很多地方比较扯,她不该在斑马线上面对面跟亮打电话,为了引出事情原委,导演不应该在这个场景下让她说出是她自己杀了妈妈。
这一点都不符合雪的性格,还把手机摔了。。。
这样将雪穗形象毁坏的情节还不少。
比如宝马翻了的那段,她把大财阀救出来了,跟在那两个人后面走,慌张地扔掉了像是遥控器一样的玩意儿。
聪慧心机深如雪穗,她怎么会在案发现场扔掉物证呢。。。
而亮的这个角色,太多情了。
虽然电影改编了不少,但是我觉得角色的性格上应该尊重原著。
亮和雪穗都是把一切放在内心深处的,即使暴露出自己真实的一面,那也必然不是多情,而是他暴躁的、让人敬而远之的一面。
他给周围人的印象是神秘,而不是咖啡馆里线条柔和、安静地擦杯子的服务生。
他更不会看着一对甜蜜的情侣微微露出笑容,至多只会露出沧桑的苦涩的笑容。
他对雪穗的付出是没有悬念的,他会为她付出一切,在经历了那么多黑暗的生活和杀人的前科后,他的心不会为在强奸财阀的女儿的那件事情上,留有痛苦的挣扎的。
他不会质问雪穗,为什么要为了钱怎么怎么样,因为,他会为雪不惜任何代价地挣钱,经营地下生意、开电脑店、杀掉合伙伙伴。。。
当然这些都是原著里面的情节。
撇开原著,单看电影,也有很多地方莫名起妙的。
亮在咖啡馆调解了一个打架的事件,那个看似跟亮关系不错的小伙子就出现了那么一次,让我觉得莫名其妙的。
这个情节显得很突兀,我不是很明白导演把它安放在这里的意思。
为了表明亮其实心地很好么?
我感觉很诡异。
最后,那个本来应该是亮装扮的圣诞老人,结果是一个路人甲,我很奇怪导演为什么要这么折腾,弄出一个让人无语的悬念。
那个路人甲为什么要打破警车的窗户,好诡异。
东秀,那个追踪案子十几年的老警察,在最后抓捕到亮的时候,居然说让其他警察撤退,还莫名其妙地说对不起(虽然原因是没有早一点把你抓住),我承认我受不了这样的煽情。
至于东秀无辜的儿子,为什么东秀要大晚上把儿子带到那个恐怖的地方,让儿子进到那个通道,他还抽根烟。。。
儿子死是自找的。
我很无语。
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就是,不自然。
都是看了原著的后果。
看得我瞌睡死。。。
推理不再是整个故事的重点,相对日版,韩版的情结结构更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交错,压抑与无可奈何…值得一看。
应该说这部里的女主角表演比堀北好,更有人性一些也更有矛盾面,但是整部片的安排有点失败,悬疑气氛没有日版的好,那个警察也是不清不楚的。男主有挣扎却没有日版里那种为了心爱的女人抛弃一切的那种气势……
不回头要有多大勇气?P.S.孙艺珍真的老了.
criminal woman's eq always higher than man
许多地方没有交代清楚
不是难看,是难看的要死,这个韩国女人就不能演黑暗女,你看着就觉得这他妈的就是白日行
很好很凄美
棒子居然只是单纯的用[白夜行]的故事而去拼凑出一部电影没剧情 没人物 没内心 太做作还我两小时的人参
孙艺珍很符合雪的气质呀,可惜编剧。。。
没看过原著,但其实还好
改编为卖肉片成功!
可悲的男人
有小说的珠玉在前和电视剧的影响力·这版显得很尴尬啊
关键处有点磨叽。
深得我心。。。。哪有那么差。。。超现实运用的真好。。。btw,高修,迷死了。。。。
男主有汉 好可怜,这个版本的白夜行,感觉不如日版的那个,其实剧情倒也都差不多,就是孙艺珍本身太温宛的感觉,感觉冷不起来,不如堀北真希.
孙艺珍适合心机重的角色,韩国人好可怕什么都要跟着翻拍……
比日剧的强多了,配乐挺不错的~
流泪…改得乱七八糟…孙艺珍两颗星…脑残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