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格林伯格其实是个挺有趣的人,但是异于普通的有趣通常不被普通人发现并视只为可爱。
哪有人给刚堕完胎的女人送汉堡包的。
但是他也会感激,也会道歉(虽然他自以为那是道歉),也会说喜欢也会想念,甚至还记得去医院接她。
这些小物似乎让他慢慢脸色红润,又回复过来。
说真的,人一封闭自己就容易做傻事,容易伤害身边的人。
但我相信,慢慢都会好的。
没有激情的两个人,就跟我们一样。
不过,慢慢都会好的把。
好莱坞商业电影就像没营养的人造鸡汤,喝两口感觉热血沸腾,连续灌,不仅会消化不良,还可能“气血两亏”。
再看看那些独立电影,踏踏实实关注现实,不再为迎合而卖弄,拍出了真实感人,兼具思想性的细腻生活,就像为观众的灵魂在做按摩。
《格林伯格》就是一部美国独立电影,人物状态的叙述尤其细腻。
虽然是一部喜剧电影,但身为喜剧演员的Ben Stiller一反常态,在其中并不承担喜剧角色,而是一个“掉档”的中年人,一个生活的“loser”,内敛下沉的表演很吸观众的心。
Roger Greenberg刚从精神疗养院出院,他弟弟Philip Greenberg邀请他从纽约来洛杉矶,趁他全家去越南度假之际,来给他家狗狗做个狗屋,同时负责帮助照看房子,Roger也可在此当放病假休息6个星期。
回溯Roger的过去,是个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典型”。
27岁刚毕业的时候他的乐队得到过出唱片的绝好机会,可是看了唱片公司给的标准合同条款,觉得不合自己的意,没谈也没商量他就拒绝了合约,让自己和乐队与飞黄腾达的机会擦肩而过。
此后,他去了纽约,与人合伙当了个木匠,一个体力劳动者。
当他回到洛杉矶,对比自己的弟弟,住着带泳池的大房子,还将在越南开酒店,家庭事业都成功;曾经的好友也已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上有老下有小,只有他还“自由人”一个,一个勇敢的暂时无业者。
在真正的年轻人面前又无法假装年轻。
与20出头的年轻人在一起,他明显是“老”了,在那晚侄女办的派对上,明显没有他立足的空间,与毛头小子在一起,年龄差一句话现形。
导演对这种“错位感”的描述很形象,用纵向、横向的对比来突显Roger这个40岁的“年轻”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格格不入,年龄与心理的“错位”,这种对比具体、真实,没有任何夸张,观众不仅容易有代入感,而且能产生强烈共鸣。
Roger的掉档似乎是他对当下的“时间”概念比同龄人要迟滞10几年,他的“掉档”充满逻辑,是有意识地自主退避。
他不喜欢“被控制”,不想活在别人的期望里,以自己的疏离对抗社会规则。
这是有意识地不愿被世俗规定左右,也不想被别人的“成功”定义限制,他这13年里的“堕落”和“掉档”是自主的,所以心安理得。
就像他自从去了纽约不开车,对社会公共生活🈶不满就写信投诉抱怨一样,他就是喜欢这样“费劲”又“笨拙”地生活。
他有颗敏感的心,对噪音,对动物的病痛,都会转门写信件去投诉期望改善。
他也离群索居,远走纽约去做木匠;来Philip家见到邻居用泳池他也从不出去打招呼;甚至自己主动放弃开车,宁愿走路去超市买日常吃用也不开车。
但他心里不免也有遗憾,感叹青春已逝,遗憾时光不等人,人无法与时间对抗。
而大大咧咧,善解人意的Florence,对神经敏感的Roger很包容,从不给他施加压力,她或许能让他勇敢一点,对生活不再退避。
Rhys Ifans扮演的Ivan很出彩,戏份不多,台词也精简,存在感却很强。
他就那样闲适自在地开着车,坐一旁,气场丝毫不输Roger,Roger的偏执易怒碰到Ivan就像子弹落到棉花上。
两人性格完美互补,当初组队没能出唱片真是可了惜呢。
这部电影入围2010年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片子依然是Noah Baumbach式的,但Ben Stiller却是另一个Ben Stiller,一个活生生的“人”,那种错位感在他身上鲜活又生动。
美国近年来出了一批优秀的独立电影,普通的人物,现实的题材,细腻的情感,不再仰仗激烈、标新立异的情节制造冲突来博取观众注意,而是展现生活的真实性。
2006年夫妻档导演乔纳森·戴顿和维莱莉·法瑞斯执导的《阳光小美女》,它讲述了一家六口陪7岁的奥利弗去参加“阳光小美女”的选美比赛,一路上经历又丧又好笑的事。
这部电影曾创下当年圣丹斯电影节有史以来的最高卖价。
Maya Forbes 2014年自编自导的《永远的北极熊》,讲述患有躁郁症的父亲在家照顾两个女儿,和迫于无奈担起养家责任的母亲的故事。
浓浓的亲情和独特的父女相处模式绝对会让你感动涕零又忍俊不禁。
Alex Ross Perry 2018年的《黄金出口》,讲述布鲁克林区两个貌似幸福的家庭,因为一个澳洲女孩的出现让两个男主人对其产生微妙感情,从而使得两个家庭濒于破裂的故事。
人物关系处理得非常轻盈灵巧,绝对会在你心里泛起涟漪。
美国的“独立电影”是指导演自筹资金,甚至自己负责编剧、导演,发挥创作者自身的才能,拍出更具自身思想性和个性视角的电影,它是相对于完全迎合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制片人制度”的商业电影而言。
通俗点说它就像欧洲的“作者电影”。
为了支持和培养新生的电影编剧、电影导演;支持和帮助新的剧情片和纪录片参加美国国内影展和国际影展;保护美国电影文化的多样性,1981年在罗伯特•雷德福的倡导下成立非盈利性“圣丹斯研究所”。
这个研究所每年预算1000万美元,其中35%是研究所自己挣的,65%是捐赠收入。
这促使了“独立电影节”圣丹斯电影节的产生。
圣丹斯电影节是创造商业奇迹最多的独立电影节之一。
但这些美国的独立电影似乎还是没有走出对“故事情节”的依赖,人物性格还不够鲜明,时不时还会撒点鸡汤,比如《海边的曼彻斯特》,媒体对它聒噪热捧,但对比欧洲电影,这种故事其实也没那么好,就取决于对标的标准是哪个地区/国家。
总之美国的独立电影还是有很大成长空间的。
我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看的这个片,因为找到它的时候已经忘记了自己下载它的原因。
也因此在没有期待的情况下我很幸运地完整的感受了这片。
故事情节其实无关紧要,因为让我觉得很特别的,是它很像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在平淡得显得有些冗长的开局之后,它带给我的是非常饱满的情绪和,应该说是惊喜。
卡佛的主人公通常会陷入某种生活的胶着,即使做出某种细小的改变也需要付出全身的力气,即使这样结尾时也只能迈出微小的一步,例如“保鲜”,“恶心”; 主人公也往往偏执狂一样地坚持在旁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的恶劣态度,对生活拒绝融入,即使偶尔有艳遇或者美梦成真的机会也会因为偏执失败(“维他命”,“瑟夫的房子”)。
但偶尔,也许某一件无关的小事最终能够让那种倦怠无力的压力,那些疲惫和消磨人心的事物瞬间偏移了一寸,主人公从中获得喘息和某种类似自由的感觉,无形的重压也瞬间化成了羽毛。
就像“好事一小件”里的蛋糕,“发烧”里病好了出的冷汗,“软座车厢”里丢失的车厢。
这种微小而艰难的一步是我非常喜欢的特质,是普通人的生活; 它既不冷漠也不会伤害你,只是熟悉得冗长,简洁得乏味和普通得让人麻木失望。
它才是构成我们世界完整而又顽固不化的材质,而不是某种幻想中闪闪发光的廉价泡沫塑料营造出来的梦幻布景。
但某种时刻,哪怕只是错开一寸,也就是“在当下放下”之后,这些胶着和压力都会超现实般地消失,从缝隙中流进来的是微弱自由和珍贵的暖意。
这片拥有所有这些卡佛的优点。
它拥有我喜欢的某一类里全部的元素。
Ben Stiller在这片里演技和Jim Carry在“暖暖内涵光”里不相上下,不过吃了题材沉闷的亏,这片大概喜欢的人不多。
我觉得Ben Stiller生活里和Jim Carry可能都是固执和坚持的人,是非常严肃和出色的演员,但被曲解成了一个Comedian. 题外话,我觉得导演的名字很眼熟,查了一下发现他是“鱿鱼和鲸”的导演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编剧,都是我特别喜欢的片, 也是意外的好事一小件:)
看似平淡和无聊的对白,却透露着对角色性格极其细腻的分析。
胆小,自我,偏执,害羞,神经质…但同时又自负着,认真着,隐藏着一股热情。
总是很孤独,也很讨厌这种总是存在的孤独。
面对人群,会很急切地想参与进去,却总好像找不到准确的切入点,反而造成奇怪的尴尬。
而尴尬又是他最最难以忍受的东西。
以至于朋友好心送上的生日惊喜——餐馆里的乐队表演,却给他造成了意外的尴尬,让他几乎失控地离去。
交际上很无奈地不擅长,所幸会有个最好最铁的朋友陪伴着。
也许是和其他都无法太近,所以这个能稍微理解自己的人才显得更值得去好好对待,因为会缓释那些像泥浆一样孤独。
总是叫朋友来自己家里小酌,回忆,唱歌……也不管朋友是不是出于应付。
对于所有事都要求公平,足够公平的规则才能平衡他的极度自我。
所以他要不停的给各种机构写信来表达不满,所以他总是在大学乐队解散的问题上面强调自己付出了多少,考虑了多少,也许并不会得到多少所以他会很介意女孩有过几个男朋友又装作不介意,因为自尊突然又占了上风。
在脱离对他有着既定认识的那个同学同事圈子,出现在一群新鲜感十足的80后聚会上时,他竟然也是可以那样放开地喝酒玩药,幽默十足,那样自如的挥洒自己真正的激情。
好像找到一个新的舞台,以前那些不愉快的感觉并不会在这群新观众的判断意识里存在,自己也就能更好的发挥自己,没有任何压力。
其实这些导致表达不畅的压力,都是自己给的吧。
为什么女孩会看上这个挫男?
厌倦了无爱的两性生活后,也许她看到了他隐藏的那部分,激发了一股涓涓细流却源源不绝的爱怜…可能吧,哈哈我有点恍惚,似乎是在照镜子,对于他的所有怪异,我都能立马从脑中迸出合理的解释。
好像影像里的一切其实只是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我的存在。
当然,人际交往缺陷还没他这么严重,不过确实很能理解。
但我还是认为他未必是处女座的。
年轻的时候我屈着膝,坐在椅子上为银幕里的人和事情欢笑,流泪,或者在黑暗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小宇宙,或者在每个季节下感受不同的气息。
年长一些,我仍然屈着膝盖,却用到了内部和外部的想,不像年轻时用眼睛却看到更多。
这是一部典型的个人气质电影,没有文艺没有知识分子,只有一个感觉依然年轻的男人一直在做事情,话也不多,好看不好看我不知道,音乐high不high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一直在想事情,想自己病入膏肓的日子,想自己能唱歌的日子,想和朋友畅聊的日子。
但所想,又和电影里的男人很像,或者这么说,想到的和电影也倒吻合。
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40岁,单身,出现在弟弟的大房子里,做着日常的事,写信,和朋友在一起,照顾弟弟家的大狗,然后和弟弟的私人助理若即若离,他曾怀疑如果过着和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会怎样。
我就在想,为什么我没有了从前生活的感觉,那么“活”那么带劲的感觉,之前的一段日子又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不能因为觉得不一样了而否定它们相同。
我是不知道,其实自己还是在活着,只不过表现形式那么的不一样,内在形式也就不一样。
片中说出一些电影,音乐的名字,又表现了他的愤怒脆弱,叙事上又“天衣无缝”,总之,除了不说电影什么都说的鲍姆,让人觉得很喜欢。
本来对本斯得乐的片子并不感冒,总觉得他只会插科打诨,装疯卖傻。
但这不是一部恶搞喜剧。
很平的片子,几次情节上的反复也说不上有任何节奏的高潮冲突。
曾经有过的那么些小小自我,点点伤人,逐渐积累,不断逃避,乃至于强迫症般的社交障碍。
谁又能说自己身上就看不到一星半点呢?
谁又没有过那种越发在乎谈话对象,却越是对自己的语言力不从心的经历?
也许每个人都需要那么一点reset的机会。
看了豆瓣才发现竟然不只我一个对女主角印象深刻。
很绝。
人年轻时的优点会很明显吧,这个男生怎么样,喜欢帅的还是有内涵的,女孩很温柔,不只是脸蛋漂亮,人也聪明...少做点错事,在彼此心里留下点好印象。
但过些年要负起些担子再看呢?
总有一些电视剧里干净的白领和成功人士令人向往,不过,这些人都大多不好伺候。
到三十没奔头那时又是一个什么状况:年轻时的优点都褪色了,外面都是自顾自家,事业、家庭、爱情、娱乐,哪样也会叫人没法轻松。
会像罗杰这样脑子里每天想的都是抱怨吧。
青春的志向没往物质富裕方面靠,怎么看也都是这么个下场,都怪年轻时什么都想的开,现在你想不开才叫正常。
如果永远孤独着一辈子,也就不要再想着再怎样活得自我,把剩下的生命时光打发完也就算了。
很想看导演安排这么一个看不出有什么优点的男人和一个还有几年青春正在对放荡生活产生排斥和反思心理的女孩怎样擦出火花:可看到的都是些日常的家务活动。
一个女孩帮一家富人干完家务,偶尔去聚会找找刺激;男人来到新城市已经在家呆到不会娱乐了。
两人相遇,很简单就可以上床,给看片的人不能带来一点荷尔蒙反应。
然后互相个说个的,只是把彼此的话都听了进去。
我不记得罗杰哪句话心动到罗伦斯了,只知道两人应该喜欢上电影里也就喜欢上了。
到了那个年龄,爱情应该不是吸引而是需要了吧?
两个孤独的人相遇,因为彼此孤独彼此应该需要。
人孤独的原因都是相同的应该。
一个人形单影只,想保持独立,灵魂注定贫乏,遇到一个和自己一样想坚持的人,注定会去爱..
人到中年却过的如此凄凉,在普通中国人的眼里不能不说是这个人生是个杯具,但在外国人眼里却是不成熟的标致,本斯蒂勒大概一直是喜剧演的心烦,想体验一下所谓学院派的演技流,也想体会一下奥斯卡的味道,但对冲本斯蒂勒去的人来说也同样是个杯具。
本来自己也快相同的年纪了,估计会有同感,可惜很少,在同学会那段应该是本片的亮点了,想当时都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可如今个个是拖儿带女,家长里短,让人唏嘘,(我不愿丢人,所以同学会是一概能推就推,没什么可去的)但本片的深度我觉得没有前几年的那个强(那个中年危机,喜欢女儿同学的中年男人的片子)。
尽管本斯蒂勒演的很入戏,但过于纠缠于爱情的剧情有点拖后腿了。
太沉闷了,所以不推荐!
惊喜的发现这是今年来最喜欢的片子,惊喜的看着一些很闷骚却能渗透到你心里去的对话,惊喜的看到有《Notting Hill》里Hugh Grant的室友......这套片子,带给我太多的惊喜。
“一个学了很多年终于学会接受现实的人”——这个不是男主角。
女主角崇拜他,因为他一事无成却那么坦然,其他人做不到......不好意思,沾染了一些坏习惯,喜欢分析几个点。
1. 投诉美联航空——投诉星巴克——投诉宠物医院——投诉这个世界。
男主角不停的不停地写信,正如他所说的自己充满了愤怒。
在香港住了几年,觉得香港人最喜欢的爱好之一也是投诉。
很多事情,总是觉得很荒诞,很不合理,但当你是一个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你的微薄粉丝不会超过20个,或者你最好的朋友只有两个,你想要发表一些言论控诉这个世界,而又让很多人所听到,是多么的不切实际。
发声权从来都是掌握在有权势的人手中。
希望一个人变好,才会指责他。
一个非亲非故的人,你又怎会理他的坏习惯?
2. 习惯了不习惯的事情。
刚刚大学毕业开始工作,觉得怎么工作怎么不习惯呢?
怎么平时一堆同学放学回去,上班了得一个人回家。
总之一切都很不习惯,但又恐慌自己有一天会变得习惯,变得适应着一切,然后麻木。
有人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不停地适应这个世界,刚刚适应小学就要上中学,刚适应大学就得开始工作,刚适应生活就开始死亡.....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有的人快一点,有的人慢一点,但至少男主角仍然不适应这个世界,仍然有他的愤怒和坚持。
3. 一直提到他们年轻时出唱片,男主角总是说,那个唱片公司不适合他们,他们不能迁就大唱片公司而改变自己,我在想这是一个多么坚持自我多么不为诱惑所动的人啊。
后来却说他那时才二十多,他怎么知道那会是他们唯一出唱片的机会,如果是这样,他才不会拒绝......于是他们一直没有出过唱片,有理想的人开始慢慢习惯.......4. 熟悉的Los Angeles。
那个熟悉的culver city,怀念加州阳光。
美国人享受生活,享受自由。
(深刻的感同身受:在LA没有车就像没有脚。
)一个二十五岁的女孩和一个四十一岁的老男人。
这其实不是一个最合适的年龄搭配吗?
二十岁的女孩有她的梦想有她的好玩和渴望未来,四十一岁的男人有他的成熟有他的老练和渴望年轻。
他们注定有火花。
一部戏做到你还想继续看他,那就无疑是成功的。
任何一个人看了ending,应该都会久久回味一下。
这个世界是荒诞的,希望有一天我们不要觉得他是正常的。
也希望我们仍然有梦。
电影——编织了多少多少的梦啊。
终有一天这个世界你不再想投诉它......那就是我们所说的老了吗?
看这部片子时,想起了Adam Sandler。
Ben Stiller和Adam Sandler都是喜剧演员,但是都在向严肃题材发展,Stiller的Funny People就很不错。
Greenberg和Reign Over Me很有些相似。
1、男主角都受过伤。
Roger住过精神病院,脑子里成天想七想八。
Charlie因为911恐怖袭击失去了亲人。
两个人都脆弱敏感不合群。
2、因为友谊,两个人逐渐走出了阴影。
3、开放式结局,片子并没有道明男主角和女演员间如何深入发展,只是给了我们对未来的希望。
事情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在发展。
自从看了City Island后,发现纵然西方人表现得开放热情,其实内心一样隐藏有许多秘密,难以言说的秘密。
像Roger,只有在借助大麻的力量后,才向朋友坦白自己对过往的后悔和对现实的不满。
Hurt people hurt people. 受过伤的人易伤人。
这也许是他们寻求自我防御的一种方式吧。
看的时候不断分神,结果就是觉得很唠叨,有些台词还不错,能找到共鸣。
关于一个“如果不喜欢天的蓝色就会和天空打一架”的一事无成又坦然于此的中年男人的爱情故事。一无所有的平淡好看,傻大姐葛韦格太讨喜(我也是追着Frances Ha来的呀 3.5/5
差点看睡着了
"You like me so much more than you think you do." // "Hurt people hurt people."
Hurt people hurt people 慵懒的调子,焦躁的心态
好闷
感觉跟上一部犯了一样的错误,甚至重复,所以再减一分....所以对话推动的电影应当怎样设置情节高潮呢,婚姻故事的成功是否因为它事实上遵循了某种改良过的三幕戏结构完成了一次成功的煽情?如果是这样,那么《爱在》三部曲呢?这部和上部共同的问题在于,主角麻烦缠身到了难以理解的地步,剪辑也显得混乱,有个鸟瞰镜头很像韦斯的风格,其他没了
操蛋老男人的爱情故事
年轻时候的那些错,现在还没有道歉……
本斯蒂勒这部电影太闷了!而且性格那么招人厌!
没搞明白这部电影在讲什么,缺乏笑料的本斯蒂勒只能看演技,但总是不对味。缺乏电影应该有的张力,像是乏味的流水账,还有那大段的台词,实在无法忍受
不是一般的没意思,让我觉得融入美国毫无可能
比较喜欢电影结尾的留白,女主角听电话录音的时候说了一声“你的留言”,然后就这么结束了。 本·斯蒂勒有几个瞬间让我想到了D。
I mean, you seem really fine doning nothing.It's like you don't feel all that bullshit pressure to be successful.i love this script.
我一直坚持看着期待着下一秒有让我继续看下去的念想,看电影头一回觉得反感无聊。这不应该是他的水准
the pulp fiction girl
我還是喜歡zoolander裡的benstiller,meet the parents裡的benstiller和museum裡的benstiller
完全不晓得电影想表达啥。。
睡着了。。。冗繁而拖沓的片子。。——个人意见。
浪荡人的中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