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期待京都之旅【景点篇】将军冢-青龙殿
将军冢青龙殿【青莲院门迹】
青莲院门迹【永观堂】剧中京都人爱去赏枫景点之一
永观堂
永观堂【京都植物园】剧中京都人爱去赏枫景点之二
去往植物园路上
植物园
植物园【泉涌寺】
【下鸭神社】
【妙心寺】
【相国寺】剧中主人公最喜欢的京都寺庙
【贵船神社】
【宇治】
【金戒光明寺】
【伏见稻荷大社】
【鸭川】
【岚山 法轮寺】
【石山寺】
美食篇【栗子红豆汤】主料:红豆沙、栗子、烤年糕 配料:盐海带丝(中和甜味,喝完红豆汤用于清口)
【芜菁茶碗蒸】&【九条葱拌鱼】
左九条葱拌鱼 右芜菁茶碗蒸
原料图【芜菁茶碗蒸】主料:芜菁、红色马头鱼 辅料:鸡蛋、鹿茸菇做法:(1)芜菁削去厚皮后用擦板磨成沫沫,加入打发的鸡蛋清,少许盐,备用(2)马头鱼去皮(3)在马头鱼肉上铺少许鹿茸菇,芜菁沫沫(4)蒸锅上汽后,入锅蒸10分钟(5)蒸熟的鱼装盘,淋上汤汁---汤汁制作:高汤中加入水淀粉勾芡,再加入蒸鱼出的汤【九条葱拌鱼】主料:九条葱(比小葱粗,比大葱细,京都九条特产,口感带淡甜味)、厚豆皮辅料:熟芝麻、白味噌做法:(1)九条葱下锅焯水后沥干备用(2)厚豆皮火上烤一会儿,至两面微焦后切条备用(3)熟芝麻捣成粉末后加入一大勺白味噌,一丢丢白砂糖、味淋、醋、芥末,搅拌均匀(4)焯水的九条葱切细条(注意需挤出葱叶中的粘液)与豆皮,一并加入(3)酱,搅拌【芝麻醋拌黄瓜鳗鱼皮】
主料:干鳗鱼皮、黄瓜、芝麻做法:(1)黄瓜切薄片,加盐腌渍备用(2)芝麻炒熟,捣碎,后加入香醋,拌匀(3)热锅冷油,鳗鱼干入锅炒出胶质,与挤干水的腌黄瓜,一并倒入(2)中,拌匀装盘【寿喜锅】
主料:肥牛、番茄、甜菜椒配料:实花椒、糖、酱油做法:(1)番茄去皮后切块,甜菜椒去籽切块,备用(2)锅加热,用牛油润锅,加入肥牛,再加入糖、酱油(3)炒至变色后,加入番茄、甜菜椒、实花椒(4)调味,盛出享用【鱼正骨&蒸寿司】
【鱼正骨】
主料:三文鱼骨、酒糟、油豆皮、白萝卜、胡萝卜配料:大葱、味噌做法:(1)准备一锅高汤,加入削皮切小块的白萝卜胡萝卜,切条状的油豆皮,焯水切小块的魔芋,三文鱼骨,煮一会儿(2)酒糟掰小块,加热水化开,再加入一勺白味噌,拌匀(3)将(2)过滤勺筛入(1)中,煮制一会儿,加入九条葱丝【蒸寿司】
主料:鸡蛋、醋米饭、鲷鱼肉做法:(1)鸡蛋煎薄片切丝备用(2)调汁:水、白糖、清酒、酱油,倒入锅中煮开后加入少许姜丝,再加入鲷鱼肉炒一会儿,至汤汁被鱼肉吸收,备用(3)在醋米饭中加入少许泡过的干香菇丁,烤海苔碎,拌匀(4)将(3)盛入大小合适的容器,再铺上鸡蛋丝,放入蒸锅中蒸15分钟(5)出锅后码上鲷鱼肉,完成【亲子盖饭&鳕鱼汤】
【鳕鱼汤】主料:鳕鱼、九条葱做法:(1)鳕鱼切块、九条葱切细条状备用(2)准备一锅高汤(昆布+鲣鱼干清水中煮沸),加入少量酱油、味淋(3)高汤煮沸后加入鳕鱼,煮制一会儿,出锅前加入九条葱,完成。
【亲子盖饭】主料:鸡腿肉、鸡蛋、鸭芹、天妇罗碎
做法:(1)高汤煮沸,加入鸡腿肉,焖煮至熟透入味(2)将天妇罗碎加入(1)中煮制一会,再将打散的鸡蛋均匀铺在汤上(3)鸡蛋大致凝固后,撒上鸭芹,完成。
【和果子】
豆年糕
栗子年糕
栗子红豆饭
铜锣烧
福豆
多彩羊羹
道明寺饼【白玉黑糖金时】
白玉黑糖金时
【芥末豆腐】
水无月 糯米糕切成三角形,铺上一层红豆
(不算影评,算是自己的观后感。
以当留念。
)谁能想到,被一部纪录片多次感动得泪目。
被编剧导演的故事和镜头所打动。
1,剧情丰富而有趣,通过京都人的日常生活、工作、饮食、感情。
点点滴滴的把京都人描述得无比丰富和立体。
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几个形容词来形容京都人了。
我看到了一个极度丰富、极度充满人性的社会。
2,每一个演员都是完美的。
好像就是说的他自身的故事。
特别是在blue那一部里。
角色无比鲜活,让人不为之动容。
3,拍摄极其完美。
在讲述剧情时,镜头的运动简直让人动容。
剧情越来越到高潮,镜头从远慢慢拉近;剧情慢慢接近尾声,镜头从近慢慢拉远;无不在述说着剧情之外的故事。
美丽的场景搭配剧情适可而止的留白,没有哪个不是完美的。
4,如果你觉得剧情说得太多或太少,那就是你可能万千没理解导演的用意。
刻意而为之,并且运作自然已是非常难得。
如果你着急于剧情,那么恰恰就是导演想达到的效果。
我们生在这个年代、这个国家,实在是太渴望在影视剧里找到幸福和美好了。
从而影视剧的结局没有十全十美、没有符合常理、没有符合社会道德伦理,就感到唾弃和厌倦。
当我看到弹幕里关于剧情的各种不满时,时常让我笑出声来。
如出轨等伦理不符合的情况。
因为回顾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
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普遍太正常。
放眼望去,现实满眼皆是如此。
不应唾弃剧情,因为现实如此。
更不用厌恶现实,因为现实就是如此,无须扣上好与坏。
扣上好与坏,引起的情绪只会让自己更糟糕。
而对现实毫无作用。
看到京都人为了制作那么一点点的东西,费尽心思。
让一个在深圳的打工人冲击很大。
看到京都人当学徒,在厨房工作了5年,才从一个帮烧烤的帮厨升级到一个切菜师。
而在切菜师之上的还有三四个等级才能达到厨师的等级。
这简直是太漫长的了。
深圳的打工人学习任何技能恨不得一天入门,3天出师。
更不用说用年来计算自身的成长。
对了,同一种鱼,在冬天和在夏天的做法和切法都不一样, 这一点深深的打动了我。
极致的细致入微才是做事的正确方式。
急功近利真的是非常不可取的。
最后几集最让我泪流满面的是,三十八子的母亲。
她以宽大的爱心,去理解身边一切事物。
相比于爱,包容、宽容、格局等等词汇,在‘爱’的面前都显得无比苍白。
无论是她自己几十年来养成看世界的方式和态度,还是世界在她这么大年纪依然对她不友好的情况。
她依然选择爱这个世界、爱身边发生的一切事物。
一开始我觉得她太执着于一些事情,但到最后,发现其实是作为观众的我执着于她的执着,而她早以释怀或者说早已 用另外一种执着来表示一下执着,早已从中解脱,反而是观众的我深深陷入其中。
剧中常常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话,讲着最好的生活哲理。
另,所有的配乐都特别好听特别温柔。
也许我不是一个温柔的人,但我期望我变成一个温柔的人。
《京都人秘密的欢愉》,一部包含人物主线、情景故事的纪录片系列,淡雅随心的叙事手法加之唯美又不失风趣的镜中人事,可谓沁人心脾。
《菊与刀》中曾解剖日本民族性格的内在核心即为矛盾,矛盾中的礼与俗,矛盾中的舍与得,矛盾中的和美与武士道精神。
在矛盾的痛苦中,便造就了隐忍、孤寂、勇毅与涅槃重生的美。
从日本回来之后,更加勤快地去学习语言,翻阅大家去日本各地游玩的游记。
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耐人寻味之处。
譬如东京作为经济文化双都,有如酒酿一样神奇的醉人余味;世外桃源如青森,溪水湍湍的奥入濑在夏天流经岩石。
但诸如此类加起来,仍无法与京都赠予的感觉相较。
偶然间,在豆瓣看到了这部NHK的纪录片,小破站居然也有资源,十分轻松地看到了。
一二集过后,观感很好。
于是把它当作宝藏一样陆陆续续看了一个礼拜多(对我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事情hh)。
下面是一些观看记录,分享给大家。
第一集:茶房篇对一个城市的人类的默默观察与探析不逊于见证一个星球的运转;在荧幕里看到了日本居民来自不同领域有点可爱和不服气的地域黑hh(在后来的几集里也经常出现);京都人的处世态度实在是我目前最缺乏和难以求解的题目;日本学生们在上课时候的样式大概是仿照西式的,真的特别方便面对面沟通了。
说话有种独有的幽默感,我的心好热,眼眶有点湿;京都北部西贺茂附近以前叫洛北,有许多房东太太出租自己的房子作寄宿制出租屋;京都府立植物园——只有京都人才知道的赏红叶好去处;真是的,太丢人了居然哭了。
第二集:结缘篇京都人讲究吉凶,我努力一下嘛可以从单纯迷信变成这样;独生女遇上继承寺庙这种事,承担责任真寂寞;对于寺庙中神灵们的崇拜与敬仰之心,不可意气用事;日本的建筑都好看,庭院更是独一无二。
第三集:从秋到冬的味觉篇和果子的文化的中心京都是也,秋季的和果子最佳是含栗子的,和小森林夏秋篇不谋而合啦;和果子的甜会用盐海带来中和,但是是用餐的间隙来来回回换着吃的,不要加进去呀(来自今日尾随老头子的颓废,十年京都白待了);啊,日本左撇子好多;京都特产——白味噌;阿里嘎多也有多谢惠顾的意思;京都的两种和果子店铺,不管是年糕铺还是精致的糕点有都好喜欢!
“是啊,大家都说京都人腹黑(羞涩笑)”;京都人为自己的委婉拒绝感到一点不好意思,下次出本书叫《京都人话中有话》hh国人应该早就习惯这种小场面了吧;京都,和上海。
第四集:世代更迭篇为什么对自己给别人添麻烦从心底里过意不去,却总是能够站出来首先帮助别人呢?
答:这是京都人对这座城市的责任感。
如果京都人问你喜欢哪座寺庙,一定要用心回答。
他们会依据你的回答来判断,你对京都的认识。
(察颜观色与真诚);啊!
柯南剧场版里相国寺的木箱子!
按照京都路来安排的抽屉。
“我也曾在夜晚哭泣。
请尽情嘲笑我痴傻。
终我一生,不敢相忘。
望余生珍重,后略。
”第五集:有隐情的夏天篇看了四集觉得背景音乐真好听;“秋已逝冬也去春过往接着,夏天到来了”;事实证明如果不坦白恋情的话,又要被塞一些奇怪的约会了;“请不要再介入我的人生了”(弟弟拒绝姐姐的同情);弹幕说“京都的同学,一到暑假马上回国”哈哈哈哈哈酷暑京都名不虚传;姐姐凝视去世的父亲的遗像,眼睛红红的,骂了句笨蛋。
第六集:怪谈篇丑时之女——想分手的人来这里喝一口水最后一定会恩断义绝,彻底分开。
喔还有这种好事;京都有专门凿井的公司;???
大哥你喝一口水就能知道是哪一口井的是什么绝佳技能啦(好吧猜错了);丑时之女灵验了。
感觉京都又可以结缘也可以断缘,像受过爱情诅咒的城市。
第七集:夏的味觉篇在六月的最后一天会吃水无月;京都的后花园——花脊;黄瓜的横截面像八坂神社的花纹,是小孩子不能吃的;不是肉食动物但是看到肉会开心;煎牛肉之间用头一头牛身上的脂肪抹锅底(我觉得这个真的太当地作风了);去鸡窝里拿蛋和蛇比谁拿得快这个真是独特的人生体验hh;京都人讲话的时候如果不熟经常频繁使用敬语的感觉。
第八集:水之美学篇京都的水脉,随处的流水声;一些故乡和梦想的羁绊“梦想中的水只存在于京都”;父亲测试了长子对于泡咖啡的天赋程度,感叹他为天才;梦想的开始明明和对此心存芥蒂的父亲也有着必然联系的;哇……莫名想到了曹魏父子情。
浓浓的历史感和伤怀情绪扑面而来。
第九集:我讨厌京都篇它独树一帜,整个城市飘荡着连日本人都为之心头一紧的压迫感;英国来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是一对;女人的直觉真是强得一批;无论如何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两种人——喜欢京都的人和讨厌京都的人;哇京都居然也在海边;然而热爱自由的我,决定钻研学术,孤独终老。
这话你听听;后半段看得太投入忘写东西了。
有的时候好有很多话要说怕忘记,有时候好只有泪水才能知道。
第十集:冬天的味觉篇京都人吃鱼像给鱼做解剖似的……虚荣吗?
京都人点头。
是虚荣,京都人都比较爱面子;蟹料理好吃。
第十一集:京都人的本音篇无法理解京都话暗语的人会被京都人排除在外;那我考虑一下(请不要再来了);京都人办事的“算了算了”和上海人的“关侬撒四题”异曲同工,大阪的版本真的是毒舌哈哈哈;有英国和京都文化的互动了。
第十二集:冬天的岸边篇贯穿南北流过的鸭川沿岸,是内心的绿洲;哈哈哈鸭川的分流想到了都江堰~;京都人喜欢踏水上的石子小路哇;老爸是最懂女儿的人了;京都作为故乡这个概念对于生活在那里的京都人来说真是感慨万千(像四川);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水的缘故,京都萦绕着朦胧的雾气;忘掉初心的话,人越长大貌似越痛苦。
第十三集:月亮与京都人篇京都人秋天忧郁,随口俳句,与四季同生;对京都人而言,月亮不仅仅是一颗天体,更是神明;hhh阿姨看到丈夫的私生子对着丈夫的遗像说,长得真像啊,到现在看到这副样子心里还会小鹿乱撞;京都人很喜欢在特定的日子吃特定的食物,不知道算不算一种延迟满足或者太过仪式化的体现;自古以来会被这种不完美的形状吸引;突然觉得“今晚月色真美”是一句很挑“境”(多方面)的话。
第十四集:等待月亮篇无第十五集:后面的明月篇人一旦以为对方看不见,内心就会松懈,将真情流露在外。
老头子这就是你装瞎的理由吗?
第十六集:月亮与京都式宴请篇岚山里有一座寺;把蛋打得稀一点适合盖浇饭;结尾的别了每次都觉得很好听。
第十七集:甜蜜而苦涩的春之味篇道明寺饼;如何制作赏樱便当的特辑~;高人=猛者hhh;一根筋的女人固然不幸却有看男人的眼光;真是坚不可摧又柔弱多情的三八子。
第十八集:与众不同的关系篇男主为了逃避孽缘出家了;哈哈哈哈哈这个糟老头子坏的很,天天偷窥女主;人住久了就变成当地人了呢,京都人的邻里关系;不要送太贵的东西,不然对方还不起也不想收,京都人的礼尚往来;温情得落泪;作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果然有天生的距离。
第十九集:逢濑之樱篇欸我说你,这个好歹也是契科夫啊,你怎么可以用关西腔念台词呐。
第二十集:樱花盘的秘密篇樱花树的骨灰做樱花树的盘子;看到弹幕说: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法律是用来约束他人的,如果反过来,那就是个笑话。
这句基本上可以看作全剧核心了吧。
前后一周的时间,有两天耽搁了下来。
在过程中认识了与京都大学不同但是也非常优秀的同志社大学,了解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学科。
这一周的心境变化很大,心情也起伏。
它充当过我生活的调剂品,也作为慰藉。
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很像一位对京都生活了如指掌的人在通过对一个个故事的讲述对外乡人进行京都的介绍,似是发起共同生活的邀请。
相信一座城市的水若有灵气,这一座城市必然有神奇的魅力。
对鸭川的喜欢仅是我揭开京都城市神秘一角的开始。
好想念呢。
1京都人如此美丽,然而他们却浑然不觉。
能想象吗?
导语如此漂亮,却是讲老扫把的一集。
来到将军冢·青龙殿看日出,真是一件雅事呢。
但是必须要粟田口青龙院遗迹的住持首肯。
爱德华Ed作为洛志社大学的教授,要请朋友帮忙才可以!
先登门拜访,递上礼物的时机很难把握,在对方同意后递上是非常失礼的。
礼物最好是他们认可的货真价实的东西。
如果在别人夸你是个真正的京都人的时候,你答应了,那就会被视为傻X。
这些都是这个城市的潜规则,教授发现它魅力无比呀。
主要是常盘贵子太漂亮了,代表了京都人的神秘和优雅。
泽腾三八子是和果子店的第九代传人,也是料理高手。
这样来勾兑京都文化,比较方便。
2潜规则多而导致美丽。
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比较有趣。
爱德华肯定认为常盘贵子的一颦一笑都是如此美丽,在每一个季节里做对的事情也是美丽的。
但潜规则呢?
就如同乾隆皇帝的玩具箱里面一个一个的暗层。
隐藏的越多,事物就越以奥妙的方式显现出来。
比如刚才说的托京都人办事儿的时候,送礼的时机问题。
女孩子越是沉默寡言,城府很深,越是显得不可方物的美丽。
荷花不可亵玩也是这个道理。
在基督教世界当中,美也是十分深奥的事物,康德的美学就是研究这个。
说人的五官为什么会觉得美,到现在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课题。
包括人体的比例问题,包括黄金比例的问题。
人们无法把握潜规则。
3电影聪明的为常盘贵子设置了一个秘密情人。
而且是不可以爱的那种——苦行僧。
所以十足的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喜欢这种半剧情半故事的形式,穿插其中的剧情片,突如其来的美食节目,街头采访,专家专访……不管是取景,食物,人物,都让人感到舒服与温暖,深度与广度兼具,宣传效果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
剧情充分展现了京都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碰撞。
想到之前看过的一部日本剧《我们的爱情不正常》,当时自己包括弹幕不是很理解这部剧所处的时代背景,看似现代可人物又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
现在看来,如果是以京都为背景的话,传代与现代的割裂与融合,非常微妙。
另,他们对于每个节日以及礼节的重视令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对于传统仪式感的东西,年轻一代大多是嗤之以鼻的,包括我自己。
一方面我又希望我们能保留这份宝贵的人文风俗,另一方面当我自己作为参与者时我又觉得这是一种束缚。
没错,束缚,每集开头旁白都说“京东人活得具有美感,但却因为束缚”。
没有眼里所无法看见的花朵,更无心中所不愿思慕的明月。
《京都人的私房雅趣》。
特别适合深夜观看。
其实也算不上是纪录片,因为是有剧情的,偏情景剧吧。
主要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京都的风俗人情、传说,通过拍摄一些不对外开放的寺庙庭院,记录京都的私房传统文化。
主角是常盘贵子,光是她的颜,就够我一口气看完整个系列。
但建议不要饿着肚子看哦,会馋死的。
说起京都,最初的印象是穿和服的少女、祗园的艺伎、宇治的抹茶以及各种神社寺庙。
当然了,这些讯息一开始大多来自朋友圈或者微博的游客照,每一张照片都在告诉我,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但要去日本的话,大阪还是第一站。
”这个念头始终没有动摇。
再后来,读了舒国治的那本《门外汉的京都》,对于龙安寺、金阁寺、贵船神社、鸭川岚山有了更具体的了解,竹篱茅舍、石径柴门、深巷灯火、小桥流水......更像是唐宋文化在京都托的一个梦。
当时觉得不得了,脑海中升起了很多轻巧的想象,第一站要去大阪的念头几被动摇,可时间一长,许多感受就成为游记平躺在记忆里。
看完《京都人的私房雅趣》,再钻回到书里,对于京都人的喜爱更多了一点。
——“来一碗茶泡饭如何”——久居京都10年的文化人类学者说,日本分为两种人,日本人以及京都人。
1200年来,京都人恪守着美丽、封闭、优雅、固执的人设,我行我素得让我几乎起立鼓掌。
在京都有一个最有名的笑话,是全日本人拿来笑话京都人的,说如果你到京都人家里做客,已经坐得很晚了,这时候主人家出来说,“天都这么晚了,来碗茶泡饭怎么样?
”如果你以为人家是很热情地招待你,那就错了,他这句话的意思是提醒你,时候不早了,你赶紧滚吧。
据说京都还有一句很老的俗语:“寒暄一句少三寸”。
指妇女在家织布,如果有人上门,就不得不开门说些寒暄的话,但回到织机前就会发现因为废话浪费的光阴,都可以织三寸布了。
于是主人会在院子里倒放苕帚,意思是尽快结束对话不要打扰我。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搬出那句:“进屋吃碗茶泡饭如何?
”这算是很明显的拒客了。
为了维系面子和礼貌,主人即使很厌恶也不会把话说透,而客人也时刻保持少打扰对方的觉悟。
就这样衍生出了无数不成文的规则。
类似的还有“不要随便坐到别人家玄关前的地板上”,因为坐下的话,话就会越说越久,对方也会劳心劳力去准备茶和点心。
不给别人添麻烦,是生活在狭小盆地中的京都人的处事方式,这种心照不宣的规则,其实是作为千年的京城,逐渐累积下来的一种很细密含蓄的心思。
整座城市的人千百年来就这样,默契而礼貌地维持着绝对排外的私人空间。
冷漠而礼貌,内心傲娇却显示出虚伪的谦卑,听起来简直是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了。
——“Hochichi”——在京都人的心声篇里,说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不能立刻分辨出Ō-kini(谢谢)和Ǒ-kini(干你屁事)两者的不同,京都人是不会对你敞开心扉的。
经营到第五代的豆腐店老爷爷,不会把豆腐卖给无法区别京豆腐和嫩豆腐还一口气要买10块的游客,就算游客认为他坏心眼也没关系。
“Hochichi(干你屁事),我不是你孩子也不是你孙子,我和你非亲非故,Hochichi(干你屁事),等你成为我亲戚再来管我。
”
这首Hochichi,是京都有名的儿歌,可以说是非常魔性了,意思是到这里就好了,不要再靠近了。
如果你无法理解我,那就Hochichi。
真是又酷又讨厌,却又让人莫名地喜欢。
日本留着这样一个顽固的城市,不是很好吗?
——“等月亮从盈到缺”——除了待人接物,京都的魅力还在于它延续了唐宋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
赏月就是其中一部分。
京都人酷爱赏月,爱到整个城市的人都默契地把灯调暗,只为让月光照进来。
他们把月亮当做神一样的祭拜,到了每年八月,就把季节的馈赠都一起供奉给月神。
在<侍月篇>中,祗园的两个艺伎之间有一段对话:“你真喜欢月亮啊。
”“我只是在等。
”“等什么?
”“等月亮从盈到缺。
”好奇怪,我们都等满月,缺月有什么可看的?
原来从以前开始,京都人都会被有欠缺的不完整的形状所吸引,觉得不可思议,完满的整圆,反倒会让人有点难为情。
这倒让我想起道长在一千零一夜里讲《源氏物语》,所提及的日本传统美学。
里面有个核心的概念,叫“物哀”,是真的很有意思。
物哀具体包含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万物皆有灵。
是指万事万物在四季的变换之中,终将消逝,由于它的必朽,难免会觉得有一点不舍之情,就如同赏樱的时候,感叹樱花真美。
但按照物哀的解释,樱花开得那么灿烂,十几天风一吹就全没了,美丽却又短暂,让人哀愁。
这是最简单的层次。
但其实美丽与哀愁是并存的,这就是物哀的第二层意思了。
当亲人的离开,一段感情的消逝使你感到悲痛时,人通常会往内反过来觉得,我好像是有局限的。
这个“我”的局限,能使人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人只有在看到自我的时刻感情才能达到极处,而感情达到极处的状态在京都人看来就是美丽的。
月亮之所以美,是因它总会从盈转缺,樱花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总是会落下。
所谓一期一会,就饱含着这样无能为力的禅意。
对于月圆月缺,花开花落,生老病死,我是那样没有办法。
哀愁吗?
哀愁。
美丽吗?
美丽。
但是物哀又不仅止于此,它还可以达到第三个层次。
当你感觉到自己的局限,很清楚地看到自己时,再把这个哀投射回身边万事万物,会觉得万物都是有感情的,它们可能都会因为自己即将要消失,或者身边其他事物要消失而同样难过。
只是万物没法表达,这时人就应该替它们表达出来。
不只是在看到樱花落下时感叹真美,而是同时要理会到,樱花在落下的一刹那它的感受是怎样的。
理解了物哀,就大概能理解为何川端康成总认为女孩子在哀伤的时候最美,也大概明白为何他们的作品底色总是凄凉。
你在看着樱花,樱花也在看着你。
在万物中窥见自己,也从自我中见得万物。
那一份敬畏心,是扫庭抱帚忘雪中独有的美丽。
感性的京都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捕捉美,多多少少带点儿禅宗的意思。
“赏花何须花开,观月何待月圆。
”落樱和缺月才最美。
花开花落如人生写照,这种独特的“物哀”审美文化背后是对自然事物从诞生、成长到衰败的思考。
落樱如雪,生死忽然,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能够从容优雅地离去?
大多不如樱花。
想去京都,想和心上人在簌簌落下的樱花树下耳鬓厮磨。
阳光淅淅沥沥地洒在和服上,风一吹,连影子都碎了。
如果是八月,就要穿好看的浴衣,踩着木屐,踱着碎步,踢踢踏踏赶赴期待已久的烟火大会,你手舞足蹈笑我笨拙的样子,在夏天里够记好多年。
聊着没完没了的天回家,菊花酒是一定要喝的,这时院前最好有棵紫藤树,月亮正好可以挂在枝头。
不知聊到哪一句就睡着了,醒来时是凌晨四点,看见海棠花未眠,月亮亮得像十万两白银。
“今晚的月亮真美。
”“嗯,我也想你。
”此刻,想去京都。
再看看:杨小姐那些事儿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灯塔》书评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许知远对话王小川微信公众号:猴子捞月亮zz欢迎交流,不接受批评。
在综合影评之外,我还想记录一个特别打动我的点,EP8中老者提到,年轻时不知天高地厚,心气非常高,一直想找到最好的水,找了几十年切实的发现自家园中的水才是最好的,类似的说法以前看西方寓言看到过,但是这位老者所经营的茶艺店在自己家族已经传承了450年,更有说服力,其实很多人是这样啊,要搞清楚自己最需要的和最重要的是什么。
第一集住持跟某的聊天结合内心OS太逗了。
每天早晨打扫门前卫生,看到日本干净的街道也不难理解了。
第四集清洗屋职业,看到本没有继承家业负担的纯正的心理变化,内心感慨。
是环境使然,还是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教育,让他最终做出最后的转折性决定。
对女朋友的文香的拒绝,内敛的表达,虽然代入的时候很难受,但真的能理解他的决定。
很多年前看过男生演的花火,没有看完,对这个面目清秀的男生印象深刻。
这一集让我觉得京都处处是故事,每个小细节都不简单,总觉得外部嘈杂,其实是自己内心不安定,静下心来做事。
第五集丑闻是老字号的致命伤。
第八集 水之美学篇老爷子最后笑了,是知道家族茶道后继有人,是他知道心仪的儿子始终没有忘记传承通篇的极致感让人折服。
说起中国有很多可以传承的优秀文化和传统 ,比日本多太多了,可是终于越来越被形式化。
自纪录片《园林》后,少有的让我沉浸其中的纪录片。
其间虽然夹杂有少量如综艺一般的场景,但是并不觉喧闹,只觉得恬静淡然。
每集算是一个小故事。
相较于东京人,京都的人感觉更有边际感,礼貌性的疏离,细节处的温情,如同茶水,初有淡淡苦味,细品回甘。
社交网站上总有京都人、奈良人和大阪人的对比,京都人对外给人的映像是腹黑,好面子,话里有话,实际看来,其实是十分内敛敏感的人,相较于东京都人直接的嘲笑性质的说话方式,京都人礼貌的阴阳怪气(乍听上去也许并不能发现)反而不那么让人讨厌的起来,对我自身是如此。
人类的欢愉不外乎食、色二字
再去京都时再复习一次
三星半。半虚构半纪实,很细致,虚构部分的剧情水平有高有低。最喜欢的一篇是水之美学。
我竟然很讨厌那个京都的厨师,好讨厌她说话的腔调, it doesn’t feel like a conversation
将城市推广宣传片拍成了电视剧,每一帧都很美,目前最喜欢姻缘篇跟传承篇。
我跟大家看的是同一部剧吗?就还好吧…很喜欢14集。txh
我看京都,仿佛是在看一个金鱼缸。
看的我昏昏欲睡 这根本不是纪录片好不好 2集弃
纪录片的部分和电视剧的部分彼此交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仿佛这个一千多年的梦到现在还没做完。京都腔的抑扬顿挫透着一点点柔性的娇,和额外的「分寸感」对照,实在让人怜爱啊。本片是系列开篇,《处世篇》《姻缘篇》《秋去冬来味觉篇》《传承篇》每集30min的四集。
演出来的纪录片。开始10集还可以看看,勉强有些风土人情演演,有些特殊行业比如清洗寺庙等的可看看。到12集以后有点看不下去。美女常盘贵子也不常出现了。
说是纪录片吧又夹杂虚构小故事和美食节目,更像是以京都为题的综艺节目,个人就不太喜欢这样的形式。关于京都方面的选题做的还是挺好的
看了一集半,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其实我只想看常盘贵子和老头这条线
有点傻逼的
画面是美好的,内容是丰富的,但有种诡异多疯感。你说那是文化传承吧,也可以解读为为了传统的自我奉献;你说那是真爱吧,也可以说是畸形的爱。总之怎么看都怪异的很,但确实不失故事趣味与美感。
看的三四十分钟的片子。怎么说呢,多了夸张,少了简朴
去京都之前特地翻出来看的,景色不错意境美。
好看
表面是纪录片,实际是剧情片。
最开始看的津津有味,以为是个纯正的纪录片,然后一直卡在姐姐做寿喜锅那集再也看不下去了...过去了快一年,我应该提不起勇气看完了,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