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新一集的开头, 大吃一惊,不知道编剧又要怎么瞎扯。
不过, 对BARNEY这样的人来说, 什么都可能发生; 假如之后的故事如剧情开头,BARNEY其实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那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BARNEY眼中, 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情节可以随时改变,演员可以任意选择,演得不好--- 换人。
这就是我们热爱的BARNEY:)
人们似乎每天在接受命运的安排,实际上人们每天在安排着自己的命运。
看上去泰德是笃信这句话的,无论什么事情总是要事先想好一切,并不管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否能够满足。
罗宾的拒绝让他心有不甘。
一见钟情的美妙憧憬就在说出“我爱你”的那一刻被无情地击碎,如果你不仅仅是一个试探者,恐怕无论是谁都无法将这个结论作为最后的判决结果。
这世间的生物都会有挣扎的欲望。
不论是在生命的垂死面前还是在简单的诸如此类挫折面前,都会有挣扎,只不过是坚强的人能够挣扎的更加持久,而没有自信的人会更早的放弃。
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
泰德想要挽回这一切,或许不应该说是一切,而仅仅应该是一些。
在经历了短暂的痛苦之后,重新振作的泰德又要上路了。
这一次,他选择了创造一次偶遇。
当泰德在电视上看到罗宾正在现场报道一个节目时,肾上腺素激励下的他迅速赶到了事发现场,并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踱步在超市中。
类似的事情好像经常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比如说某次在家乐福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旷世美女”,就这么叫吧,也许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是这个女孩儿的确是很漂亮。
于是我就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在她所在的货架旁边穿梭来穿梭去,因为不好意思直勾勾地盯着看,所以只能用经过的次数来弥补单次观察时间的短暂。
正在工作中的罗宾不可能看得到背后有一个身影晃来晃去,所以我想心急如焚的泰德估计快要把鞋底磨穿了,终于等到罗宾放下了话筒。
这次事故里也有些我们经常能够看得到想得出的事情,小孩子已经困在游戏机中很久了,但是电视台的人看上去并不想把他赶紧救出来,采取同样做法的还有小孩儿的妈妈,救护人员,超市职员,当然了还有到了哪里都少不了的路人甲乙丙丁等。
不过好在这只是在拍电视,而且调皮的小孩儿也丝毫没有惊慌的样子。
但是如果换一个场景,估计就不会是这么的乐观了。
还记得有一个记者蹲在路边拍摄大雨中跌进下水道里的骑车人的事情么?
实际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存在着本末倒置的情形。
只不过多数人已经冷漠,认为事实上的表面工作意义远远大于事件本身,这就是传媒的作用。
既然是偶遇,便免不了要表现出一些惊讶,像是普通的打招呼一样是不行的,一定要不同。
what are the odds!
果真是这样的巧遇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啊,我们能够在这样小的几率下遇到,还真是有缘啊。
对于罗宾来说,的确是巧;但是对于泰德,额头上滚滚的汗珠恐怕并不能这样说。
男女之间的很多事,或者存在利益关系时候男男女女之间的很多事都不可能是单纯的巧合。
像评书中经常说的那句“无巧不成书”不一样的,文艺作品就是要将纷繁复杂的矛盾展现在狭窄的空间和短暂的时间范围内,才能让人加深印象,这些都是刻意为之。
世间没有那么多巧合的事情,如果不是你安排好的,那很有可能就是对方安排好的,如果都不是,那好吧,只能说是上帝安排好的了。
反正总得有个人来安排,不会有什么顺其自然的事情让你顺理成章地接受的。
这一节更是印证了我的这一说法。
当罗宾说下周五已有安排的时候,泰德立即改口说是本周五;当罗宾说为什么不是今天时,泰德立刻说就是今天;当罗宾在实现和莉莉的聊天中提到随意后,泰德便刻意地将“随意”一次挂在嘴边……安排,是一个中性的词汇,它所带来的后果也可能会是多个方面的结果。
站在泰德角度上来看,为了一个幻想中的见面而劳苦奔波,未免有些代价不菲;站在罗宾的角度上来看,能有一个小伙子只为了一面之缘急得上窜下跳,也是一件值得幸福的事情;而完完全全的旁观者,却像看待一幕舞台剧一般静静地等待着事情的继续发展,脑海里盘算着如果自己是编剧该如何让主线往下进行。
对待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事情的本身究竟是怎么样一回事基本是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的,因为站在他的那一隅,管中窥豹也只能看到一点点而已。
临时决定了开party就免不了要一番进展的铺张浪费。
泰德的电话打到家中,恰值马修和莉莉云雨过后甜蜜的相依。
马修为了掩饰,说自己在写论文,啃书呢。
可是这如何能够骗得过一起生活了这么长时间的泰德。
想都没想就是一句“赶紧从床上起来!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只能够通过不断的相互往来而加深。
不管谁说自己看人相面有多么的准,那些都是骗人的把戏,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真情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谁能够在短暂的交流中充分地了解另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复杂的生物,还因为人的思维经常性的短路让他看不透看不全。
你足够了解你的朋友么,或者不要说是你的朋友,换一个与你最亲近的人来试试看。
你是否能够做到他或她撅什么屁股就知道他或她拉伸么屎?
不可能,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不是你不想去了解他,不是你不想去记住他的某些特点,而是,人,本质上是必定以自己为中心的,这一特点也是上帝当初在造人的时候已经设计好了的。
不相信么?
我们来做一个试验吧。
打个比方,你和一群朋友或是一群同事或是随便一群什么照了一张合影,当你拿到这张合影照片的时候,你的眼睛必定会去搜寻唯一的那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我说得没错吧?
反过来说的话呢,如果一个朋友,他能够对你的多数习惯行为了如指掌,恐怕他是真正的研究过你了。
这里我不得不又得记下一句话,充分研究你的人,除了过命的好朋友之外,还有敌人。
比如诸葛亮和司马懿。
人在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和思乱想的,这种时候人的思维并没有一些约束,因为如果是一群人在一起,大家不甘寂寞的七嘴八舌总会让话题围绕在几个基本的中心问题上,而一个人却往往容易跑题,且有的时候跑得太远而无法回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头脑风暴一下比一个人闭门造车要有效的原因。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多的场合我都喜欢。
比如“北京城里2块钱5分钟的停车场”就是我极不喜欢的一种。
还有就是人过于多的聚会。
朋友的聚会还略好一些,因为朋友们在一起不管多少人总还是能够形成一个个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在一个大集体中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点,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话题伙伴。
但是在一些生意场合却不是那么样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人都是在戴着一副面具,一点都不真实,所以开会的时候总是不热闹的,而聚会的时候总是人声鼎沸的。
我是喜静不喜动的典型,在嘈杂纷繁的环境中,我往往会选择呆在一个角落的地方,至少我会有一个据点,让我退可守。
PUB我是不适合的,大型party也是一样。
这样的思想算得上是自闭症的初级阶段么?
不过和我持截然相反观点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数。
还是那句话,上地在造人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过多样性的需求,他老人家早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经为你安排好了你的所有命运。
——这句话不算是胡说八道,举个例子就说曾经那个做过的星座决定命运呢的那些歪理邪说,虽然大多数我都不屑一顾,但是勉强其实还能够说得出一些道理来。
最起码来说冬天生的小孩儿和夏天生的小孩儿必然得有一些差别,毕竟母体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传递到婴儿的身上虽然衰减了不少,但最终也会留下那么些印记吧。
泰德的幻想小说似乎是一个无厘头的喜剧,可是不管前戏如何,最终都落脚在一个点上“想上屋顶看看吗?
”为什么会到屋顶呢?
马修揭开了谜底“我和莉莉曾经在上面做过几次!
”殊途同归,谈恋爱把马子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其间过程恐怕也雷同甚少,但是只有开始与结束的版本都大致相同:从搭讪开始,到上床嘿咻结束。
上帝是一个想象力欠缺的人,或者上帝的职业是一位蹩脚的小学语文教师,他出了一道填空题,让世间的所有人为难。
上帝告诉你说你应该如何如何开始,也告诉你最终你要达到如何如何的目的,吝啬的他就是不愿意告诉你说你应该怎么去做。
就像是武林中上乘的武功,你知道如果修炼的成必然会打遍天下无敌手,但是怎么能够修成正果却没有人能够告诉你,期间的过程只能靠你一点点去悟。
像所有的老师一样,他们都会说一句话来为自己开脱,“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如果一切的一切都有人给你安排好了,那和机器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最牛逼的地方就在于将事件细分为过程,从而将过程转化成为程序流程让机器来代劳执行,可是当某一天人将这一套把戏套用在自己头上的时候,除非你自己是机器,或者外部环境始终不会发生变化,否则预先设定好的程序避让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
任俊龙于2007.12.16 03:54
E04 关于伤害,当莉莉面对“在生日这天用留音机甚至不是当面说分手”这件事充分共情怒不可遏的时候,马修给出了一个冷漠而冷静的旁观者的看法“分手有不糟糕的方法吗”,在我们谴责“提出分手的方式”时,好比在讨论用枪杀人和用刀杀人哪一个更人性化一样。
如果结果相同,又何必去在意方式。
自以为成熟的泰德决定采用坦诚地面对对方泪水这种方式时,最后发现确实“根本没有正确的提分手方式”。
只不过从此香薰蜡烛,毛绒玩具,喜爱的乐队都在回忆里抹去,二次的伤害却换来了对方的释怀,像把心口一个毒疮彻底铲除,于是泰德又说“伤害都有积极的一面”。
我想了一下,即便结果相同但不同的办法愈合的时长终究不同,既然伤害不可避免,比起巴尼那个“你穿牛仔裤显胖”这种逼迫对方提分手的冷暴力,让对方快些走出来也是“毕竟相爱一场”的公德心。
但在决定伤害的那一瞬间,就要做好被对方恨一辈子不能释然的准备。
试图在伤害后全身而退甚至反咬一口的,不是蠢就是坏。
E04里面为了揭示最后的道理让泰德又一次去招惹了娜塔莉,真是残忍到极致,你知道他很坦诚很善良,但他就是用自己的善意摧毁掉你对人的信任,打着救赎的旗号把你又一次推进深渊,他们无辜,但他们可恶。
E05 关于成长 莉莉的品酒会和马修他们的夜店。
马修知道他该长大了,但不是今晚。
这样似乎有过渡解读的嫌疑,有时候情侣双方成长的步伐不一致,总是女方更焦虑 。
不过莉莉对于成长这件事大概有一些误解,强迫自己去做一些高雅的而自己不喜欢的活动不意味着成长,去夜店也不意味着长不大,而品酒会和厨艺课也不意味着无聊的成年人世界。
偷穿大人高跟鞋不等同于成长,玩孩子的游戏不等同于长不大,心智成熟的孩子和巨婴内心的大人,共存于这个世界。
成长是什么这个题目可以写成八百字除诗歌以外文体的作文,但莉莉认为的这个,不是其中一层含义。
E06 万圣节的南瓜妹,苦等南瓜妹的泰德和冰山美人罗宾的疑惑,莉莉说爱情会让你甘愿为对方做一些蠢事,尽管看起来很蠢,但参与其中会让你觉得值得和有趣,所以在最后罗宾给他们拍照时表情有一些僵硬。
比起两个人,她更喜欢一个人的状态,别人都想要的感情她更却没有那种渴望。
罗宾觉得万圣节服饰很蠢,没有办法叫出爱称,不喜欢分享食物,与其只说罗宾不够爱对方,不如说对方恰好也没有融化坚冰的毅力。
E07 汉化公寓的蟑螂鼠出处,和泰德的寻爱之旅,我始终觉得那个寻爱公司的老板是个骗子。
E08 公寓之争和柠檬法则 柠檬法(Lemon Laws)是一种美国的消费者保护法,主要是在保障汽车买主的权益。
柠檬法的名称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罗夫(George A. Akerlof)所发表的一篇经济学论文, 以香甜的樱桃与水蜜桃来譬喻车况优良的二手车,而用酸涩的柠檬来譬喻状况不佳的二手车商品。
因为这缘故,对于出厂后有瑕疵问题的汽车,通常也会称呼其为柠檬车(Lemon Car)或直接就称为柠檬。
巴尼引申为 相亲时如果你看到她之后的5分钟内不满意 可以直接要求无条件走人 。
泰德对于莉莉正式搬进他们的公寓这件事有一些恐慌,就像是小学时转学初中时分班那种恐慌,你知道现状的改变一定会对你们的生活产生一些影响,也许从此就开始疏离,所以恐惧,然后抗拒。
在老友记里面也有过这样的情节,钱德勒说过要把阁楼留给乔伊。
在每一个人生新阶段的路口,友情都面临巨大的考验,大多数时候我们很努力也拦不住生活的进程,于是我们都害怕改变。
E09感恩节,莉莉对全然陌生的未婚夫家庭的无法适应,倒十分贴合海这头国情。
而志愿者盗取感恩节食物的情节放之四海皆准。
E10菠萝事件 记忆碎片的叙事方式,非常精巧的一集,恨不能和马甜甜一起拿爆米花。
最后罗宾犀利地地点破泰德如果不是还没放下,何必把朱迪藏起来,而朱迪在尴尬不已的情况下从通风口逃离现场,泰德无论怎么打电话都再也联系不上这个萍水相逢的姑娘。
himym的收尾和请回答系列有共同处,收尾时有一点人生感悟之类的东西。
E11跨年夜,泰德那句我追求了一晚上的完美跨年夜原来一直就在这辆车上出来的时候,和请回答系列同气相连的感觉更浓了。
那种特殊的节日,感念人生的大好时节和亲情友情水乳交融,催化出一种别样的情感反应,因为我们都体验过在重要节日渴望陪伴的感觉和无人陪伴时的脆弱,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这种需要,也轻而易举被这种氛围打动。
我依稀记得请回答1994里他们去三千浦家的跨年夜也用了倒计时的方式。
这一集在剧情急转直下,巴尼沮丧地认为这是最差一天时马甜甜像一个天神一样降临,拯救了莉莉,拯救了巴尼(的CD),拯救了跨年夜。
E12 失恋33天里面文章对张子萱说结婚之前男方被女方那些二百五的要求逼得毁婚的也不少见。
马甜甜对新郎说,如果你确定这是你要结婚的人不会有这么多犹豫,不会在结婚前一天还在考虑是不是合适,以退为进的马甜甜是大智若愚。
婚礼如期举行时新娘的神态则提醒着林林总总的单身狗,恋爱狗的问题终究是马甜甜这种资深狗粮协会会员才能解决。
而罗宾获得工作机会时泰德的理解与包容大概是一个男人在那个时刻能展现的全部美德了。
永远约不成的女神和宛如神谕一般的请柬回复单,工整而巧妙。
PS中间巴尼撩新娘被莉莉骂的那段台词,郭四娘在小时代似乎是借鉴过的。
E13 像是迷你的假如爱有天意,不交换姓名不接吻不再见面,被偷走的捧花,随性的前空翻,一段永远不会被破坏的回忆,这的确是美妙的女孩。
也许直到白发苍苍都会记得生命中有这么一段回想起来很完美的经历。
可惜无可救药的文艺青年才会这么坚持到老,成年人选择马上兑现。
E14 真爱至上的即视感,一对老夫老妻,一对热恋情侣,一对有潜在火花的男女,恋爱中的三个阶段一起铺开,老夫老妻开口闭口是家长里短,热恋情侣你侬我侬,潜在情侣果然是开始的时候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互当僚机有之,童年游戏有之。
E15 秘密,巴尼的进化史,他用一个故事换取了所有好友的糗事,朋友们都觉得他赢得了游戏之夜,有意思的是到最后所有人都为小秘密浮出水面而松一口气,只有他一个人落寞。
巴尼庆幸自己躲过了平庸的婚姻生活,得到了游戏人生的机会,却成为自己年少时自己厌恶的那种人。
巴尼浪荡却清醒,花心而理性,像一只戴着镣铐的雄孔雀。
E16 海这头喜欢《如何维持一段成功的异地恋》,海那头喜欢《异地恋不可能成功的一百个理由》。
也许可以这么说,女生喜欢《如何维持一段成功的异地恋》,男生喜欢《异地恋不可能成功的一百个理由》。
E17 马甜甜和莉莉派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对象牙塔里的情侣,马甜甜立志于保护野生动物,莉莉派愿意守护他的规划,当马甜甜被巴尼的福利包裹理论打动,屈服于同行压力学着合群变得俗不可耐时,莉莉派失望不已。
就像是欧亨利笔下的麦琪的礼物,都想着为对方好,都甘愿牺牲自己。
记得在看《编舟记》时写过这样的评论,就是有人能安于清贫一辈子追逐自己的梦想,也许我们自己做不到,甚至你不欣赏这种价值观,但不要在他们身上踩上一万只脚。
泰德的异地恋让人看得肝疼,既然做不到,就不要摇摇摆摆地维持着,没想到过了十几集,他依然无辜,但依然可恶。
泰德是个完美的朋友人选,但他是个最糟糕的恋爱人选。
回到第四集的伤害理论,如果说巴尼是一枪崩了你,泰德就是拿着一把刀哆哆嗦嗦地扎进你的胸膛,时不时往回拽一点,然后更深地扎进去,捅刀子的同时还自己先哭得稀里哗啦,忏悔着:我不是故意的,但我真的控制不住我自己。
他在恋爱上像是一个孩子,总是被别人推着走,孩子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们纯真得不知轻重。
E18凌晨两点后没有好事情发生,在看HIMYM之前我曾规劝过某个朋友,千万别在深夜做决定。
高感性低理性的头脑就是人生的搅屎棍。
E19巴尼让泰德误以为玛丽是妓女,这个先入为主的职业偏见让人丧失了用心判断的耐心,用戏谑的方式讽刺了一下刻板效应,浅尝辄止没有要写论文的意思,但包裹在喜剧外壳里的一点哲思依然让人惊喜,就好像点一份快餐附赠了一杯鲜榨纯果汁,神清气爽。
E20莉莉婚前焦虑?
中年危机?
E21薛定谔的莉莉和薛定谔的泰德。
明知是错误也要打开才知道的自我矛盾。
泰德站在酒吧门口想象婚礼现场想到罗宾的时候我真的想弄死丫。
泰德不愧编剧的亲儿子,每一集安排不同的姑娘供泰德摇摆不定,然后等着被他说,对不起,你不是我要的那一个。
E22季终集终于让泰德追到了女神。
泰德这个角色的塑造非常好,无论是编剧还是演员都可圈可点。
但如果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就不是每个人都消受得了的了。
泰德只要性转一下,就是我们俗称的(感情上的)绿茶婊。
纯真和体贴是他们的长枪大炮,攻下一个又一个城池,每一次开始都认真投入,每一次结束都哭泣着不愿意伤害任何人,然后周而复始,一身情债。
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当流连戏蝶,不要伪装成磐石芦苇,很多纤细敏感的人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消耗,就像当初的娜塔莎用了三年才走出泰德的阴影。
综上所述,第一季应该叫做泰德——绿茶礼赞。
第一次约会非常完美,看上去两个人是那么相配,就连笑容都是如此默契,可是,仿佛泰德又搞错了一些什么事。
将罗宾送到家门口的时候,泰德没有吻别。
尽管第一次约会便做出这样的动作似乎有些不妥,但我想说的并不是接吻本身,而是究竟那个时候罗宾是否给了泰德什么暗示,而泰德对于突入而来的爱情又是如何把握的?
马修,莉莉,巴尼,甚至那个诡异的出租车死机都对此发表了异乎寻常一致的看法:“接吻不需要暗示!
” 泰德当然还是摆出他那一套完美理论,他并不是没有想到和罗宾做一个让她终生难忘的吻别,而是,他认为,这个时机不对,他一想到那个女人可能就是他未来的老婆,他理所当然的认为他应该让这第一次接吻尽可能的美妙。
当你想要做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事先的计划呢?
或许不像诸葛亮那样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事先备好了锦囊,仿佛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是剧本里已经写好的一样。
尤其是爱情,爱情是不讲道理的,所以基本上所有的预先的那些准备都是徒劳。
男人和女人的想法有很多的不同,男人喜欢万事成竹在胸,女人则喜欢充满幻想与期待。
男人们做事的时候趋向于理性的思维,而女人们则希望生活像是过山车,时不时给你一些不同的感受。
所以,没有什么暗示这样的东西,巴尼说的好:“难道一定要她用眼睛眨莫尔斯密码来给你一个暗示么?
”不需要!
你直接亲上去就好了!!
尽管这看上去比较的唐突,或者会被人当作是神经病,可是当我们每一个人在为别人参谋或是出主意的时候,恐怕少不了要这样去说别人,但是在自己身陷其中的时候却采用的是另外的套路。
泰德也是一样,他也认为如果没有暗示就不应该亲!
这可以算是对于女伴的尊重么?
我想大多数人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应该会选择和泰德一样的处理吧。
你想想看,当你把女孩儿送回到家门口——除非你是把她送到了家里等她关了门才离开——然后转身离去的时候,你不需要回头,因为你背后的那一双眼睛正在含情脉脉的看着你,欣赏着你离去的步伐,享受你的身影消失在街角的那一瞬间失落。
恰是由于如此的意犹未尽,才有下一次见面时的如隔三秋。
泰德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什么疯狂的事情,我总是在等待,在策划。
所以当在电视上看到罗宾在大桥上报道有人跳桥自杀的时候,泰德激动地飞一般得跑去KISS HER。
正如泰德手里捧着从餐馆里夺来的蓝色法国小号心事满满地走向罗宾房间的时候自言自语:“我走向那扇门的时候,万般思绪涌上心头,很不幸地,我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唯一一次没有事先做好准备的泰德,被罗宾家的五条狗给吓跑了。
这个时候的泰德差一点就慌不择路了,大喊着“不妙,不妙”扭头就冲向了望风的巴尼他们所在的出租车。
可是朋友们却没有向张飞当年一样将赵子龙放过而单枪匹马阻挡曹操的追兵,他们拒绝了胆小鬼的临阵脱逃。
“你可是穿着西装呢!
”当然了这是出自巴尼之口,在他看来,当一个男人穿上了西装之后才能够变成一个真正的男人,而一个真正的男人是不会被任何困难所吓倒的。
美丽的罗宾总算在二楼上露出了脑袋,当然同时出现的还有几只狗头,恐怕现在泰德正在准备换鞋上楼吧,先给泰德和罗宾一段单独的时间,毕竟重新的相逢难免有些儿女情长,我们还是不要在一旁偷窥的好。
出租车里的巴尼觉得司机兰吉特的名字像是来自于亚洲,所以他好奇地问兰吉特有没有和黎巴嫩女孩儿交往过。
不知道美国的出租车司机是不是也需要交份子钱,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需要起早贪黑的在纽约的迷宫里兜不完的布鲁克林圈子,当说到自己老婆的时候,兰吉特看上去是那么的自豪,仿佛忘记了一天的劳累和工作的心酸。
“其实我来自孟加拉。
”怪不得呢,我说的第一眼看到这位年长的司机同志有些像印度(不是阿三,说到阿三的时候总是觉得应该是个瘦骨嶙峋的家伙)人。
袁博昨天在聚会上刚刚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印度的故事,据说那里的人都有狐臭。
哇噢,想不出啊想不出,在一个弥漫着狐臭与咖喱味的会议室里,与一群眼窝深陷的印度人谈工作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所以想必兰吉特的出租车里味道应该也好闻不到哪里去吧。
当然了这些只是猜测,我并没有亲自坐在里边,没有亲鼻闻到那来自南亚大陆的气息。
或许纽约市政府也像北京市政府不允许在出租车里抽烟一样,制定一个不允许有狐臭和吃咖喱的人做出租司机的规定,所以多虑了吧。
车里的巴尼趁着莉莉去小号儿的时候,质问马修:“橄榄理论是你和莉莉创立的,但是为什么两个星期前79街的西班牙酒吧里将一盘橄榄吃得干干净净?
”还记得橄榄理论么?
是的,上一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一理论。
让我们来看看马修是怎么回答的?
“你保证你不会说出去的话,我们第一次约会的时候,我点了份希腊沙拉,莉莉问我能不能把橄榄给她吃,我就说‘当然,我不喜欢吃橄榄’。
”当时18岁的处男马修终极一生等待一个可爱的女孩接过他的橄榄枝,所以歪打正着的创立了“橄榄理论”这一歪理邪说,却在朋友圈子里流传开来,于是将错就错,大家都认为这应该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了,直到巴尼揭穿,马修才向莉莉坦白了这一善意的谎言。
当他平静的向莉莉表明自己也喜欢吃橄榄的时候,莉莉非常高兴的回应道:“我想我们能够达成共识的!
” 看来两个人在一起不一定是完全的互补,适当的共同点也是必不可少的。
说起来互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便是水火不容,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的微妙,多了少了都不行,就在那一点点度上。
好了,该做的想必泰德已经都做过了,我们回来看看他们俩在干什么吧。
哇噢,泰德在跟罗宾表白呢。
“我爱你,罗宾!
”泰德的眼神里仿佛噙满了爱神的泪花,那么真诚,那么神圣。
可是,这突如其来的示爱却吓了罗宾一大跳:“你说什么?
”不是吗?
女孩儿们时常妄想的那些惊艳,却在真正到来的时候退缩了;男孩儿们时常安排的那些计划,却在现实中遭受沉痛的打击。
我们都不是圣人,所以我们十次有九次会掌握不到那恰好的时机。
送客了。
泰德沮丧地离开了罗宾的家。
在这里有两个细节需要记录下来的。
当泰德希望罗宾在以后跟朋友们提起他的时候不要用“神经病”这个词,但是生气的罗宾仿佛并不在乎究竟用什么词汇。
送客的时候罗宾似乎并没有想送到门外,只是在泰德出门后就想把门关上。
而这个时候泰德第一次拯救了自己:“你知道回去的地铁站在那里么?
”太棒了,成功引蛇出洞,罗宾走出了房门,站在大门口为泰德照亮了回家的路。
当罗宾再一次回头准备回到屋里的时候,泰德第二次拯救了自己,突然转过身来:“我厌倦了单身,我不擅长那个,很明显,你不能跟一个初识的女子说‘我爱你’。
但是,我不说的话,感觉很糟糕。
我再告诉你一件事,如果一个女人,不是说你啊,只是一个假想的女人,容忍我今晚的所作所为,我认为我肯定能做一个称职的丈夫。
因为这才是我的专长,我擅长逗她开心,做个好爸爸。
还有养假象中的她的五条狗。
还有我的接吻技巧很高,而且我有证人能够证明。
”不管这段话有多么的蹩脚,也不管这段话里是多么的思维混乱,但泰德得到了他的GOOD NIGHT HANDSHAKE,注意,不是GOOD NIGHT KISS。
任俊龙于2007.10.13 19:09
分手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老爸老妈浪漫史”第三季第一集用一个个看似诙谐的笑话不咸淡的调侃一番,却又影射了关于分手挥之不去的回忆。
分手意味着可以寻找更为放松的交际、寻欢做乐无所顾忌,还是结束难以挽回的感情,进入相对孤寂的空窗。
我们总是喜欢用“谁甩了谁?
”来评判“分手”的现实意义。
这问题真的就有那么重要吗?
重要到可以让一个男人在吹嘘恋爱史的时候给自己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面对故人的时候能够避免尴尬的提前问一声“你还好吗?
”,重要到告诉新欢自己曾经是如此那般的潇洒拜拜......以上的“意义”归结到一点不过是男人的虚荣心在作祟。
为了争取到那个“胜利”的标签,可以不惜一切皮肉之苦的代价、可以不顾及到前女友的感受、可以不理会朋友的忠实劝告、可以无视伤害另一个无辜者。
当男人看似按部就班实则歇斯底里放纵时,有没有问过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我还在乎她吗?
我还在乎我自己吗?
感情问题上总是不善于通过行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TeD却戏剧化的昭示了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只是一种对寂寞难耐最无力的挣扎,对突然到来的单身生活最脆弱的抗拒,对空虚内心最乏味的逃避。
感情的空白用什么来填补,当然一个butterfly(蝴蝶)的纹身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起反作用。
Ted的纹身是伤痛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因为他发疯似的在家里找苏打水^_^。
反方向的Robin却找了幸福,不是因为那句“修补伤痕最好的办法是重新开始一段新恋情”这样狗屁的“经典”,而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寻找。
不需要任何的标签,亦勿须关心孰胜孰败,只是开始新的生活,简单的约会、快乐的聊天、轻松的分享...同样的分手受伤害的那一方,Robin的快乐自然随和的发生了。
感情的伤害是难以清晰的表达出来,眼泪、寂寞、空虚当然会是每一个曾经深爱对方的人都会经历的过往,谁也逃避不了,只需在伤痛到来的时候深深的体会、努力的承受。
男人哭吧也不是罪,也许痛到哭不出来,就像TD那样的大叫,也会轻松很多。
直面所遇到的困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早日走出阴影的路。
花间小路,偶尔的跌倒能让我们更清楚的明白过往是多么的可贵但又必须向前。
漫漫长夜,揪心的流泪后是熟睡到天明。
Tomorrow is another day,阳光灿烂、希望永恒。
要相信自己最终能站立起来,生活还得继续,身边还有那么多关心我们和我们关心的人。
明天也是更好的一天。
better..fly,更积极的面对就是为快乐安上翅膀,向幸福起飞。
最近重温himym,发现himym在笑料中夹杂了太多的悲凉和无奈,ted永远在挫折中苦笑,各位主角都在自己的烦恼中挣扎,或许himym本就不是一个喜剧,而是展示人们在困难中的态度。
当遇到不幸时,总觉得自己就是最悲剧的一个,当然 ,看着悲剧片的主角们的挣扎,会觉得好假,这样有个电视剧,在笑声中向我展示一下在那样的挫折中在那样的无奈中,我们依然可以笑着面对,因为前面有未来, 就像羽泉的那一站中,搭上它给的明天,总有个人在下一站,等着我们出现。
前方自然是看不远的,谁也没办法像himym这样用倒叙的方式去度过一生,谁也无法淡定地面对未知的未来。
对未来,我们是恐惧的,我们在困境中的最大恐惧,就 是害怕未来依然是这样的困境,这大概是himym所开的主角作⺌弊器吧,因为他遇到终生相伴的人了,所以在困境中,他能够淡然地把这些都当做前奏,感谢每一件事把自己 送到老玛面前。
我们面对的是谁也说不出的未来,我们有的,只能是自己的希望,依托,凭借。
世界纷乱,剑客喋皿。
每个人走在自己的路上,都看不到前路,既然我们并非是带着金钥匙来到这个世界 ,要走下去 ,只能依靠着自己的努力还有一份对幸福的期待。
当我们找到幸福的那天,我们感激之前的全部,是它们把我们变成了这个样子,是它们把我们送到了该出现的位置,在该出现的时间,以该出现的状态。
或许某天,我们走累了,那份希望变得黯淡无光,让我们没有勇气走下去了。
休息一下就好,永远不要放下对未来的一份憧憬,永远不要放下对幸福的渴望。
当我们停下脚步的时候,前面有人在苦苦等待,当我们放下希望的时候,前面也有个人会注定等不到我们。
因此,即使累了,即使倦了,即使真的不相信未来了,我们依然要走下去,走到结局,就算是为了确保没有人因为我们的放弃而失望,也是值得的。
看评论说10多集才开始好看,果然是这样。
看前面几集,差点就要弃掉了。
因为生活大爆炸还没出来,但吃饭的时候养成了看点喜剧的习惯,才会一直看下去。
终于看得有点意思了,Ted终于谈了下比较正经的恋爱;马修终于开始工作了;终于看到巴尼在做什么工作,suit up得好像是个成功人士;Robin终于开始觉得喜欢Ted了,Lily没什么看头。
涉及了生活的更广阔的方面,比如怎样跟同事相处,而不是局限在Ted结婚狂般找结婚对象这样的故事了。
很喜欢那句话:It's Robin.为了Robin,Ted可以做很多事。
因为It's Robin.所以就算是骗她已经分手这样的行为我也可以理解。
不过劈腿还是不道德的,你可以分手后下一秒就去找新欢,但是不能在没有和对方分手的情况下跟另外的人做出什么来。
很喜欢Robin,发型是我所喜欢的,而且越看越好看。
又有点知性的感觉,又有点可爱的感觉,又有点性感的感觉,又有点清纯的感觉。
Ted也挺帅的,干净不猥琐。
那一对我还是觉得没什么看头,不做评价。
巴尼很喜感,据说他本人是gay,很搞的一个人。
看完第一季了,Ted和Robin终于在一起了。
虽然觉得他们还是会分手的,不过有些错误是要犯一下,犯过错误才不会执着于错误的东西。
他们两个想要的都不一样,Robin看起来就是女版巴尼,Ted还是和那个跟他完美的女人在一起吧。
在我看来,所谓的相爱还不如合适。
相爱很难,生活婚姻其实旨在找到个伴侣。
“得到浪漫,又要有空间,得到定局,却怕去到终站。
”马修那一对真是无聊,也许是觉得自己戏份太少了,还要搞个结婚恐惧症什么的。
过了这么久的稳定生活,突然就不想这样子,想要逃避了,太坑爹了,太矫情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结婚会对一个人有这么大的影响,他们那样不就差不多是结婚了吗?
可是美剧都好喜欢逃婚的戏码,我一直不喜欢lily那对,现在是更不讨喜了。
还不如像巴尼那样,不要有稳定的关系。
也许是人都很贱,得不到的就更加爱,稳定了又觉得太乏味。
我还是不要想这么纠结的事了,睡觉算了。
六年前写的观后感。
处于开始想正经说点儿事儿的年龄。
--《How I Met Your Mother》里的Lily曾说过,生活里总有些事儿,你已经知道它是一个错误。
但你还是想去犯这个错误。
因为唯一能确定它是个错误的方式,只有去尝试犯这个错误,然后回过头说:“是的,它就是个错误。
” 因此,生活中更大的错误不是犯错误,而是不去犯这个错误。
因为如果你不去尝试犯这个错误,你一生都不会真的知道,这倒底是不是个错误。
我知道这样大费逻辑地分析一件事儿是很变态的事儿,但她确实说得没错。
而且说得还很有道理。
Lily 在结婚前的两个月,想起了17岁的自己。
在高中毕业晚会上,为了流浪世界当画家的梦想,她放弃了相恋两年的男友。
但现实是,她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遇见了Machell,那个她两个月之后就要共度一生的人。
她当画家的梦想从此停在17岁的时间轴上,离她越来越远。
所以,当一个离家3000英里远在旧金山的机会出现时,她犹豫了。
她清楚,对于两个月后就要结婚的自己,这是个错误,但是她内心那个17岁的自己却极力地说服自己的理智,“go and make this mistake”。
是不是过了一天又一天,我们都正在渐渐地失去犯错误的勇气?
17岁的Lily穿着花格子衬衫和白色的大T恤,留着齐肩黑发,听着《Good Feeling》,对着第一次遇见的Machell喋喋不休地描绘着自己流浪世界的美丽梦想。
还有两个月结婚的Lily烫着金色的卷发,穿着干练成熟的工装,为了选择一支能在婚礼上表现完美的乐队而焦头烂额,间歇地对着Machell歇斯底里。
是不是过了一天又一天,那个被称为现实的家伙总会慢慢地埋葬掉我们曾经宏大而斑斓的梦想?
顺带也埋葬掉曾经年轻得勇敢无畏的我们?
故事的最后,Lily去参加了面试,但最终她没有接受。
生活还是会按着既定的轨迹继续前进。
但是,我还是高兴的。
虽然这个在现实中当幼儿园老师的Lily已经不能再回到那个17岁被梦想照耀得灿烂无比的Lily身上。
但至少我知道,在某个方面来讲,Lily还是Lily。
那个年轻叛逆充满了自己思想的Lily还是会为了一首完美的《Good Feeling》,千方百计地想混进高中生的毕业晚会,只为寻找到一支最中意的乐队。
It's glad to know, that we didn't lay down all our knees.对于生活,我们不会完全妥协。
我们都知道,那个17岁的Lily只是躲在了某个角落里,并没有走远。
她藏了起来,等着我们在某个时候能转过身,再次找到她。
一遍一遍地重温《老爸老妈浪漫史》,正如那时一遍一遍地温习《老友记》。
它属于那种伤心的时候、开心的时候、烦恼的时候、悠闲的时候……无论各种情况下,都被深深需求的心灵养料。
看着电视剧,嗑着瓜子,喝着速溶咖啡,不优雅,也不别致,却真实而幸福。
最近情绪错综复杂,着实需要这样的剧集来滋润肠胃。
看到了第二季十七集,关于Marshall那辆Fiero的那集。
最后Marshall说的话突然让我感触极深(正如同剧中其他很多地方能引起我深切的共鸣一样),Ted梦想成为Philosopher,却成了个Architect,最后还沦为College Professor;Lily想成为Artist,却成了Pre-K教师;Robin梦想成为牛X主播,却成了个笑话一样的MetroNews1早间主播,收视率被当成酒桌笑话;Marshall梦想当一个环境保护工作人员,从事这方面的法律事务,却最终当了环境对立面公司的律师;而Barney,仿佛是唯一一个Awesome的人,但背后却也是被各种童年阴影以及初恋Shannon无情地抛弃才最终麻木地变成了这个有爱可很混蛋的角色。
生活与梦想,就像那辆没有突破20万里的Fiero,总是带着一丝期待和希望带来的绝望的鸿沟。
唏嘘叹息之片刻,理想的美好最终化作梦,而可笑的现实,则化成一部情景喜剧,供人嬉笑和自怜。
这段时间来,我的生活亦是如此。
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碰到形形色色的事,为之伤痛、绝望、难奈,也为之欣喜若狂、快乐到死。
新的灵魂和气息闯入自己的生活,接着为之所改变。
我发现,并非我逆来顺受,而是这一切都是我所长久渴望的,一个方向、一个生活。
但最终一步步地接受,时间让一切来、一切去,剩下一个受伤的灵魂,不知如何面对下一刻的改变。
一辆伤心的费罗,向着20万里的目标冲去。
青春易逝,这些虚化的愿望,还是相当美好的。
“这就是命运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无论你是否有意得想去做什么。
我是指,我从来没想过我还可以见到这个女人。
但原来,我只是离拼图太近了,而没有看到整副画的全貌。
”是的是的,生活真是如此有趣而诡谲,我们真的只是离生活的拼图太接近了。
BTW,爱死Marshall和Ted在车上一起听的The Proclaimers的I'm Gonna Be (500 Miles)啦!!
Chorus那段简直到G点了。
不好不好,简直爱死这剧了。
【2012年更新提示:自从看了《Modern Family》之后,发现MF才是最佳喜剧,没有之一。
】【2017年更新提示:MF现在也泯然众人矣了。
而不小心翻出Friends看两眼,依然很喜欢。
】《How I Met Your Mother》是继《Friends》之后我最喜欢的情景喜剧(situation comedy)。
诚然,一些英剧也有很搞笑的情节,比如《The IT Crowd》、《Coupling》、《Blak Books》,但是它们笑点常常有点怪异,6集每季的节奏也不是太适应,且缺乏整体感。
《The Office》看了英版美版各几集(个人觉得英版更有味道一些,但是美版更通俗一点),觉得不是太合胃口,暂时放弃(以后再考虑)。
最近开始看《Two And A Half Men》,也顺带看了几集《Will & Grace》,都“尚可”而已。
还有两部比较喜欢的是《30 Rock》和《The Big Bang Theory》,但是前者风格笑点偏轻(不是说不好看),后者有时候对于人物怪异的表现太过刻意。
我喜欢《HIMYM》在于,它的背景比较日常,人物较多(比《Friends》少一个……),有一定主线,笑点的强烈程度和怪异程度都比较恰到好处,合我胃口。
这些都很像《Friends》。
不过难能可贵的是,《HIMYM》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于是就有点不亚于《Friends》了。
不过总而言之,《HIMYM》是目前为止,《Friends》之后,我最喜欢的sitcom。
把“喜欢xx血统的女人”挂在嘴边,一上来就满嘴sex,又是一个洋溢着男性兄弟会恶臭的剧
被一个身高195的89年法国小正太推荐看这部剧囧 但是我喜欢
太没笑点了 弃
无处不在的辱女段子、明晃晃的视女人为玩物,对普信男的大力追捧……这种男人和精神男人的狂欢,这么高的评分?
爱情公寓的鼻祖
New favorite soap.
挺搞的~
看过一集,tmd一点都笑不出来。不看了!
节奏奇怪,衔接不自然,不怎么搞笑,看点平平。对一些笑料感到不适
第一次看美剧,惊到我了。节奏掌握得非常好,笑点也特别多,人设也立得很完美。就是Ted和Robin的感情感觉特别奇怪,前一秒还没答应,后一秒就亲上了。
robin真美人。marshall真心帅。barney当年也很青葱。
这个女主角到底什么时候出现啊?
不知为啥,越看越好看
没有the big bang theory 好看啊~~~
Legendary!!有点没完没了的感觉了
什么时候才能met the mother!!!!!!
实在是 不好笑以及all about“love” 好虚无的友情 太假了但是必须承认剧本剪辑真厉害梗不适合 尊重祝福
好看!
男主角是真渣男 为了练习英语看看的
没想象中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