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导演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直没有看全过,去年上映,我也是仅仅看了一个片花,心里就有了一个结,对此耿耿于怀。
一个周末的午后,拿出刚买的正版影碟,自己倒了杯茶,静静的感受着这个故事。
开篇就直接一个悬念,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建的中国遭遇了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雪上加霜的是,苏联老大哥的不断逼债以及前些年大跃进的失误,这些都让这个新生的国家陷入了一个空前危机,即全国范围内的大饥荒。
党中央当机立断让各个中央领导前往灾区,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中央作出正确决定。
整个故事发展的很是中规中矩,片中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也很自然,似乎将人拉到了那个全国上下一心抗灾的时候。
老戏骨孙维民的周总理心系万民、和蔼可亲;何伟的郭凤林主任,追求的是那么纯粹简单。
两个小时的时间过得很快,看完之后我独自陷在沙发中,心中震撼莫名,意识竟然还陷在那个时代里。
似乎有什么在召唤着自己,追求良久,赫然发现,原来给自己带来认同的不是那敬爱的周总理,也不是那看透人生的连弟奶,反而是那欺上瞒下的郭凤林郭主任。
不错,就是这个宁愿自己公社吃着榆树叶,也要给总理好菜好肉招待的郭凤林。
不要认为我是发疯了,对这种公然‘酒肉行贿’的行为大加赞赏,想做一个挖社会主义墙角的反动分子。
让我将郭凤林这个角色进行剖析分解。
郭凤林这个角色一开篇就出场了,忙里忙外的指挥公社干部做好各种准备,以迎接周总理一行的到来。
为了达到自己‘欺上’的目的,这位郭主任不仅将公社里不安分乱放嘴炮的年轻人给关了起来,还让公社干部给所有的社员下了封口令,勒令所有人不得在总理面前诉苦。
但他所有的准备随着总理的到来,慢慢的都瓦解了,对于郭主任的表现,总理也没有过多的进行批评,只是单纯的讲道理,郭主任渐渐也理解了自己行为的错误。
在社员一起努力之下,克服各种困难走出了危机。
对于整体剧情故事我的感触是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总理待人接物之道,一是那个时代淳朴的社会状态。
总理和任何人好像都能找到共同语言,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居高临下,而是让与他谈话之人如沐春风,不会自惭形秽。
公社干部如此、连弟奶奶如此,甚至是小连弟都不惧怕这位和蔼可亲的爷爷。
这才是伟人,伟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没有那些所谓高层的威势,也没有那种自己没有特权,就不能显示出自己身份地位的狭隘心理。
有的单纯就是为了理想、为了人民的奉献精神。
野叟是八零后,很难想象解放初期那样的一个社会关系,人民淳朴,欲望简单,基本上所有人都为了建设一个新中国而努力。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单纯,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利益争斗。
现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我们这个社会缺失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无比,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
同样讽刺了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总理都能如此亲民,你们凭什么高高在上。
我想这也是导演陈立想告诉我们的。
————现实中,人民需要这样的总理
从片中周总理身上看到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1、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在开会的时候顾全大家的脸面,说话用词很考究。
吃面的事。
照顾到老太太的情绪,让老太太儿子看着他们吃。
端花,主任以为总理要走,安排表演,集体端花,主任父亲说这是一个一个演的,总理说就这样,相当于一下看了八次端花。
主任为他准备的饭菜,合理安排,后夫人把饭钱都补给了他们。
2、洞察力敏锐。
来的路上已经观察到树上的树叶都没了。
3、极度自律。
每天的日志绝不拖到次日。
4.知识体系之丰富。
刘伯承会晤高树勋、学堂里牌匾的出处、谈到落子的时候一下就说出了最出名的端花。
一下看出是道光间的邮票。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想到了课本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说出这番话是何等的胸怀,更不易的为此志向是付诸一生,鞠躬尽瘁。
哦 对了 里边主任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
难得的类似题材电影中不那么假的一部。
主演还是不错的,一开始出来还吐槽为什么这个周爷爷看起来有点胖,也许是身体不好颜面浮肿中……看着看着投入进去,就很感动,在周总理和邓大姐商量领养一个小孩的时候,两个人的欣喜让我想起他们一生没有子嗣,想起以前的一篇文章《大无大有周恩来》,没忍住眼泪……我完全相信周总理就是这么好的人,心系百姓,明察秋毫,体贴温柔,关注细节心有天下,把百姓的苦都当做是自己的责任而深深内疚,并且尽最大努力去改善去解决。
配角的角色塑造也不错,用寿材换面的老太太、坚守对妻子的承诺拒绝把孩子送人的父亲、光着脚给孩子们补课的乡村教师……都是真实感人的形象。
其实农民们尤其是老人家对周总理的热情非常好理解,就是现在年轻人的人们对偶像的崇拜和热爱啊,能见上一面必须激动必须热泪盈眶啊……何况这个偶像不仅给他们看脸听声音握手,还帮助解决最重要的吃饭问题也就是生存问题!
但是男二号有点点别扭。
那些“多吃多占”的人的理由也过于……假了吧,一个两个有原因,不可能人人都是因为孝心,必然是有真的自私、不管他人死活的人。
总理夫妻间的交流也有点别扭……我记得各种资料显示他俩之间还是挺淘气的XD其实周总理那么好的人,我光看史料都会觉得很喜欢、很可爱的人,为什么后人拍出来的片子很难真实感人呢?
这部还算不错了。
总之(咦?
)这部电影最应该给所谓的“人民公仆”看了,让他们学学周总理的责任感、办事原则、做人风度,就算没有那“为国为民”的一腔热血,也该在其位而谋其政,做好本分之事。
虽说义务教育阶段伟人看多了腻歪,但历史不了解的情况下就乱喷,你们麻麻把你们喂这么大,真视糟蹋了那么多粮食。
都这么大人了,说话还不经脑子。
都这么大人了,说话还不经脑子。
都这么大人了,说话还不经脑子。
都这么大人了,说话还不经脑子。
都这么大人了,说话还不经脑子。
都这么大人了,说话还不经脑子。
都这么大人了,说话还不经脑子。
都这么大人了,说话还不经脑子。
都这么大人了,说话还不经脑子。
都这么大人了,说话还不经脑子。
周总理不愧为我崇拜的总理,他从不高高在上,一直站在底层人民这边,一代伟人,谦逊平和!
从小时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为共产党四处奔波,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国共内战,他总是会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人民,其次是国家命运,最后才是自己,这是那个年代纯粹的共产党人所具有的特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过于安逸,以至于忘却了初心,安于现状,不去了解,不去实践,很多问题就不会被发现,更不会被解决/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人又感动又反思,又觉得那个时代的人们真可怜。
也侧面反映了我国在那个年代的发展情况。
想办法让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有工作。
这在那个年代是多么美好的蓝图。
中国人民勤劳肯干淳朴,都期盼着国家出台好的利民利国的好政策,她们都更希望这个国家越来越好。
可当总理来视察,都没人敢说出实情,只是想展示最好的一面,自己的百姓不敢说实话,结合那个时代是在发生自然灾害后,加上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还有国外的逼债,老百姓一是不想给国家添麻烦,二是害怕说了实话得罪了基层领导班子事后被人找麻烦,惹火上身。
如今,2022年,这些应该全国大部分人,都实现了。
我们国家现在实现了全面小康。
这是多么伟大的目标,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这部电影,同样也体现了优秀的人具备的品质。
从这部电影里,看得出总理:1、尊重每一个人,无论是老幼还是基层干部,或者是普通百姓。
2、心中有大爱,心里是真切的把百姓放在心上。
为了中华人民,鞠躬尽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3、有同理心,共情能力强,换位思考,都非常厉害。
4、敏锐的洞察力,通过细微处去反推最真实的事件状况。
5、非常努力工作。
极度自律。
当天的工作绝不留到明天再做。
今日事今日毕。
6、个人知识库非常强大,给人感觉就是无所不知。
从道光年间的邮票,孩子们补课教师的牌匾的历史全貌,到当地戏曲落子的细节。
再说说这八个字:谦虚谨慎,实事求是,是当时国家给基层干部的题字,让他们时刻记住这八个字。
就这八个字,目前依然还有很多人做不到呀。
人性的很多劣根性这是长期生物进化而来的,很难改变。
所以人总需要制度规则来约束。
一个人在楼上,安静地看完了这部电影,眼里常含泪水影片的背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天灾,苏联逼债,苦不堪言。
周总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前往伯延公社实地调查,在这里度过了四个昼夜。
公社领导班子不愿意总理和主席忧心,谎称公社吃饱穿暖,并严禁其他社员发表真实意见。
周总理用在这里的四个昼夜,与各个工种的人谈话,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地调研,从此,公社开始解体,家家户户房顶上飘起了炊烟。
强烈建议,不要管网上的评分,一个人去看看这部影片,反复看。
第一次看,应该是在十八岁,高中毕业,站在人生第一个重大节点上。
在你决定要不要去看一场爱豆的演唱会之前,在你想整天整天无所事事的时候, 那就去看看那个年代人的信仰,他们的“追星”方式;第二次看,应该在大一结束之际,在见过了更大的世界的时候,在初步踏足大学生活之后,在你经历了寝室、社团、班级等大型聚会后,在你吃腻了外卖之后,那就去看看那个年代的柴米油盐,去看看那个嚼树皮的年代;第三次看,应该是在你因为种种对爱情失望之际,那就去看看周总理与邓大姐最简单的爱情吧,总理说“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千秋万载,四海八荒,就只一个小超”;第四次看,应该是现在,疫情当头,天灾人祸,在你对所有即将失去信心之时,去看看那个时期的国家,去看看那个时代的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看完一小时四十分钟的电影,敲下了这段文字,删删减减,纯属碎碎念。
首先,我国绝大多数人口为农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三农问题,中国最大的改革是农村改革。
每次改革总是从农村切入。
其次,这部影片直面三年灾害期间农村的悲惨境况与基层村干部存在的问题,包括多占多拿、关押上访群众、欺上压下、强迫公有化(不入写检查)、唯上主义(只关心毛主席心情好不好,不顾群众意见大不大),这些干部问题现在依然存在,可以说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这些也是民粹主义造反有理的诱因。
该片深刻揭露了基层政权中存在的这个问题,同时也通过结局打破大食堂分伙吃饭揭示了改革的合理性正确性,这是毛周共同决定的。
决不能走回头路。
(当然历史还走了文革的一段路,释放了底层的不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我们现在捏灭了唱红打黑的烟头,要将改革顺利地推进下去,自上而下用法治的途径“打虎”整风,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最后,这部政治色彩很浓的影片还有个功能,就是为全面深化改革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为加快农村改革,尝试发展“家庭农场”奠定舆论基础。
新中国基础薄弱,国情不同,我们没有经验可学,但我们党能调整好所遇到的问题,继续稳步向前,到现在,美国人看到我们都慌了,都制裁。
不要说当时困难时期怎么样,我们现在的成就离不开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呕心沥血,要不然我们如何才能用几十年走完,能走好 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能走完的路?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爱自己的国家,还有谁会尊重你?看看战乱地区人民的苦难,看看疫情防控不力地区人民的担惊受怕,没有党和国家,哪来今天没好幸福的生活对于影片来说,拍摄视角很到位,光线、音乐等等都很棒。
周恩來的4個晝夜 感覺還行,分數怎麼也有7分。
8分給不了,嗯,如果考慮到更深的社會反諷的話,可以給。
但是實際導演怎麼想不知道。
下面是吐槽。
從那個時代開始就會有下來調查提前通報的習慣么,翔宇筒子,你們想到後來的筒子會覺悟變低的情況么。
那時候,也就僅僅稍微弄點門面,也是爲了國家著想才幾個人願意不露面,現在可是會很虛偽的,甚至真正的關人,完全湮滅人民意見的情況出現的。
翔宇筒子,有點過分整潔,雖然跟潤之相較會比較注重儀錶,可是電影里太整潔了,衣服有點像新的好不好。
跟書記握手,單手迴應?
翔宇會那麼大牌么?
導演,你那個翔宇是現代領導人的象徵?
一開始小孩子就出現說話,我最初覺得略有問題,後來根據劇情考慮時代背景下還是感覺可以的。
問題是事件發生略微湊緊,有點劇情化的湊巧(考慮到電影緣故也是可以接受)。
那個拍攝者鏡頭是什麽情況?
隨身攝影的,導演你讓他360全方位拍攝?
建議,就弄一個鏡頭完全足夠,也更加真實。
孩子上課好認真啊,就算考慮那時候環境艱苦也不至於那麼認真吧?
(兒童心理學沒研究過,不能確定)。
燈光,檯燈、外面的路燈好明亮,那個時候有這麼好了?
這個完全可以將燈光復古一些,對於時代背景也有更真實的反映。
做面的過程,奶奶樂意吃樹葉,我們長大了,也應該明白父母長輩的辛勞和自我委屈,不應該再不懂事的吃面讓他們吃樹葉了。
還有後來的眼鏡,略微表現了翔宇夫妻的感情。
只是感覺有點不夠真實,翔宇和小超表現有點生硬(或許我由於對於翔宇的喜歡,期望有點過高。
) 字體問題,那個時代,漢字不至於普及那種程度吧,應該是繁體的?
淺談一些問題。
有些人會覺得這是為國家做傳的電影,或許有一部份程度是吧,但是有些問題,我們應該了解的。
過去人民對國家絕不是現在這種心態,他們是被欺凌,是黨帶領他們出來的,對國家也絕非那麼苛刻,相反完全可以體諒,所以在片中,有些看似不合理的劇情其實在時代背景還是頗為合理的。
他們隱瞞真實情況,絕非要文過飾非,只是不想讓翔宇等一系列人員以及國家為此煩擾,就像書記可以真的跟群眾完全一片,能被叫郭傻子,那是當時社會不同,潤之和翔宇也絕非那種帝王式壓制,相反他們是真心為人民,他們寫下為人民服務,也不是現在那種形式,他們確實想做些什麽。
因此他們也可以得以當時人民所擁戴。
考慮到這些,人民隱瞞、以及後來檢討等一系列事情是完全合理的。
只是現代情況變了,當時上層真確為人民,翔宇死後幾乎沒有財產,而現代貪腐問題那麼嚴重,以及社會誠信問題,還有人民對社會過分苛刻卻不負責任。
我不知道電影是否要表現這個主題,如果是,那麼這部電影完全可以到8分。
從那個時候發展到現在,出現了什麽問題呢?
現代化,是不是帶來了人心、社會的變質呢?
某程度,我們必須承認確實有這個問題,但是也有點類似原始社會進入農業革命的變革。
這種變化,帶來社會一定程度不和諧,但也有了更好發展,這大概就是歷史所必須經歷的。
當然,現在的情況還是亟需改善的,畢竟在最初階級形成時期,大多數人被壓榨過程是逐步加深形成階級的,官僚等問題也應盡早改善了,畢竟那時候政府得以諒解是因為政府的真心,現代政府也應該慢慢還回來原來的真心,得到現在人們的擁戴?
希望中國能慢慢真正的變得更好,更強大。
棺材VS寿材。
历史书中的某些敏感问题没有说出口,但是总体还是较为优秀的。
有不少内容还是比较真实的,也说了不少实话,很难得。
40/100
周总理和他的假睫毛的四个昼夜 睡了两天两夜之后睫毛还那么翘啊
单位组织看的,因为要签到,所以抱着看一会儿就走的心态,有很多点真的很感人,比如说周总理想收养二廷最小的孩子的那个情节。。总之,希望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
还没看过,只是为了周恩来这个名字所以给了五星
党课 不多说了
我最喜欢和敬重周恩来,但隔几个镜头就眼泪闪闪太煽情了吧。对于周总理要是叙事背景更宏大,不仅看到无私奉献还能看到他英明睿智等其他方面多好。散场路上大伙儿要给我保媒拉纤儿,学嘛对象,挺有意思的。还和石总说了很多知心话,舒坦。
人民的总理
比想象的稍好一些
周总理这演员真心不像
公司安排的工作任务。拙劣且无视事实的垃圾中的垃圾。一是"三年自然灾害"的说法早就改成了"三年困难时期"。二是根据"建国11年7个月来"台词,背景时间为1961年5月,此时为困难时期末期最为严重的时候,可剧中人物一个个红光满面、奔跑速度如大跃进一般。别用主旋律糟蹋了电影。
三年自然灾害到底有哪些灾害?求小伙伴们扫盲。
在周末三观三思自学会上看的……
看到了一个所不了解的历史,很震撼。
只记得总理说妇女的精神世界不能匮乏啊。。。集体看的,略跪
刷
代人去看的,总之作为一部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片子,它值这个分数或者再高一点,不过。。。
典型的政治宣传片。片中的恩来同志及各个共产党员都好得太不真实了。。。每个人都只会为别人着想,一点私心也没有。。。只有好的一面,一点瑕疵都没有。。。我比较费解导演是怎么想的,周恩来居然画了眼线液和贴了假睫毛。。。这是为毛啊!!!雷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