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抱着支持的心态去电影院看了整个过程,我们是杭州万达这边的下午五年场,全场就5个人,我和我朋友,还有一对母子,还有一个人好像没有来。
前面的几个是幼儿向的,然后从糖水铺开始,是偏向于成人的生活不易,后面的外婆的铁皮箱,是治愈童年的。
印象里最深的,还是刘毛宁导演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
首先就是色调,一如《铁轱辘》中的明亮饱满,我以为在电影院会显得很刺眼,但是没想到,却意外的很和谐。
那些也曾出现在我儿时记忆里的暖水壶,瓷罐,等,都象征着某一代群体的过往,可能现在很多小孩子已经没有那些记忆了。
其二是故事,小时候的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慢慢发酵成了记忆最深处的愧疚,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导演给了我们他的方法。
正如导演说的,这部作品就是给那些长大的孩子们看的。
人是很神奇的生物,尤其是对于记忆,对于自我疗愈的能力。
我们总是能编造出合适的画面和情节,穿插到曾经的记忆里,然后坚信不疑,渐渐的我们也释怀了。
我想这是导演要告诉我们的吧,我们不必为曾经的错误记一辈子,因为那些爱我们的人早就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他并不会介意,并且他们是深深爱着我们的。
最后有个小建议,《向着明亮那方》里的几个短片,主题千差万别,所以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群体,也不好做某一点的宣发。
这边建议,其实可以参考爱死机,全部都是未来幻想,或者是黑镜系列,都是黑色幽默,这些片子其实还有一个大的主题,是关于爱的,考虑宣发的时候,可以往这方面走。
缘分这东西说来也蛮怪的,昨晚我一直在电影网站找电影看,看到「向着明亮那方」这个名字时有些惊喜,因为这是我很喜欢的童谣诗人金子美铃所写过的一首诗的名字,还以为电影讲的就是金子美铃结果看到导演那栏是一串并不熟悉的中国名字,我还是直接略过了,甚至都懒得点开看简介,内心还在想,"要是日本制作人,估计就是讲金子美铃了吧"结果今晚上吃着晚饭,想着随便看点什么,视频网站推荐的第一个就是由竹内亮团队制作的「向着明亮那方」幕后的故事,才意识到昨晚错过的这个片子居然是个国产动画其实看了竹内亮团队的纪录片,对片子产生了很高的期待,但是真正看的时候,反而挺多觉得"平平无奇"的地方,觉得「蒯老伯的糖水铺」应该多一些粤语而不是广普,觉得「小兔的问题」可以再让主题鲜明些,不过倒是能明显地感觉到前面几个故事很多都是写给小朋友们看的直到「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和「翼娃子的星期天」,带有了很多的诸如岁月流逝感一般的悲伤,突然觉得大人们也会被打动「外婆」里的河南农村场景,让我想起来大学毕业前去河南室友的乡下老家过的那几天,明明都是农村长大的,河南农村跟广东农村太不一样,故事里不苟言笑的外婆,还有故事中的大舅和爸爸妈妈,秉性也很像是我的室友一家人「翼娃子」最后的那段念作文旁白是全片我最喜欢的地方,它的风格让我想起「人间世」这个纪录片第二季里我特别喜欢的第一集,骨癌晚期的小病友们,故事被一个川渝小病友娓娓道来,那种感觉朴素却攮人其实如果不是看竹内亮团队的纪录片,我都不知道「萤火虫女孩」导演所设计的"圆滚滚"风格,于是看动画时,一直留意所有角色的边边角角而「外婆」的导演喜欢去二手市场淘旧书信,他觉得读别人的旧书信,还有看小说看电影是快速地体验人生,他觉得人生短暂,这样的方式让人生变得丰富,他还说,要保持感受力「糖水铺」导演其实是因为去广州找了小街巷的一个糖水铺,她有点像天天跑去街头散步的许鞍华,去捕捉市井气,她说,"如果不是为了创作,也许我永远不会去到那个糖水铺"其实如果不是邂逅竹内亮团队这个小小纪录片,恐怕我怎么也不会遇到这个动画,不会让我在周日的夜晚似乎又多了一些人生感悟,我觉得这就是缘分缘分不只是男男女女情啊爱啊的,有的时候是和事物以及不同的人物,很多时候其实没那么浪漫,而是平平无奇,也许平平无奇才是好的,这一刻我这样觉得,人生也许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缘分拼凑起来的一部普通的动画最后引用一下吴菲译本中,金子美铃的「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灌木丛中的小草啊向着明亮那方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夜里的飞虫啊向着明亮那方
6本绘本改编的小短片串连在一起,电影里还加了一个新故事《小火车》,就是这个看哭了,但孩子似乎看不太懂,因为她完全没有背景知识。
孩子(7岁半)喜欢《小兔的问题》和《萤火虫女孩》,这两个清新、美丽、温馨,我喜欢现实主义作品:《翼娃子》《小火车》《蒯老伯的糖水铺》,这几部都是方言(方言味普通话😂),所以很喜欢,而且摆脱了中产阶级视角,能让孩子看到更全面的社会图景。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也是现实主义,可主旨有些模糊,感觉是某个大人不管不顾地在回忆,完全不管听众想不想听他唠叨。
而且既然用电影这种影像手法,还全程都在念!!
连“外婆脸上皱纹很多”都要说出来,画面是干啥使的?!
连我都听烦了……《哼将军和哈将军》画面真的美!
说实话,这些绘本我可未必愿意买,因为人物画得大多挺丑,但是电影里还好,感受到了不同的画风、配音配乐也很好——我们坚持到了彩蛋,因为片尾曲也很好听。
看片尾,绘本届育儿界有点名气的都来凑热闹了哇。
适合3-7岁,除了“哼哈二将”略微有一点点吓人,其他的对小小孩也都很友好~三年级以上可能会嫌幼稚了。
排片太少了,好多朋友都反映说,想看,但家附近找不到。
我们去的影院这个片连一张海报都没有,太惨了!
向着明亮那方,金子美玲的诗句,被太多人喜爱和引用,以至于成了这部动画片的题目。
七位导演的童年回忆,给观众带来七个风格不同的动画短片,相同的是,都有关“爱”这个主题。
印象最深的是这三个故事:《蒯老伯的糖水铺》,《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翼娃子的星期天》。
小朋友未必看得懂,大人看了难免有些酸楚。
女儿一个月才回一次家,还经常被这样那样的事耽误了回不了家,独自一人的蒯老伯便把这城市里来来往往的人都当成孩子般关爱——建议咳嗽不停的孩子喝一碗木瓜银耳汤,给清洁工送一碗糖水,像当年自己的母亲那样,教一个小孩慢慢吃芝麻糊……从晚上忙碌到天明,孤单的老人给身边的人送上甜蜜,身边的人也给他带来陪伴和关爱。
来自河南郏县的外婆老了,在三个子女家轮流居住。
女儿忙于农活和家务,并不能给年迈的妈妈什么陪伴,外孙也只是每天帮外婆端碗饭、倒尿桶。
妈妈请人给外婆用铁皮柜打了一个轮椅,轮椅下是个小柜子,外婆在柜子里放了许多自己珍视的东西,包括用一块手绢包着的一点钱。
小外孙发现了,偷拿了几次钱,也不知外婆发现了没有,他却愧疚地在外婆面前泪流满面……外婆去世以后,外孙和妈妈一起打开那个蓝色的铁皮柜子,那里面的东西,似乎包含了外婆的一生。
有多少农村老人如外婆那样度过了卑微的一生,但这位外婆有幸,有外孙替她讲出她黯淡孤独的老年,替我们许多人道出心中的愧疚与怀念。
九岁男孩翼娃子上三年级,跟着爸爸妈妈在城里生活。
一个普通的星期天,他早晨五点半起床,和妈妈一起到小吃店度过平凡的一天。
吃早饭,写作业,和顾客聊天,自己和自己玩耍,帮妈妈做点小事……我常和先生到家门口一家烤鱼店吃饭,店里的老板娘带着两个孩子,一边要收银、端菜、收拾桌子,一边要看着孩子,大孩子已经上学了,小的那个还不会走路。
我常常觉得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是不公平的,却从未想过店主人谋生的艰辛,如果可以,她也希望给孩子更好的环境吧。
但是没有办法,孩子只能在充满油烟味的小店里学习或是生活,而孩子也许就和片中的翼娃子一样,觉得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
我喜欢这三个故事,是因为它们让我想起自己的人生,想起身边的人。
我们许许多多人就是这样生活着,有的在慢慢老去,有的在渐渐长大,我们彼此之间很少说爱,爱却在烟火气里弥漫氤氲,让这平凡人生多出一些温暖与美好。
今天看到的一部意外惊喜的电影,向着明亮那方,基本零宣传的一部电影,排片也很少,基本只有某些影院每天有一场,网上没有一丝波澜,没有报太大希望去看,果然整个场除了我们一家三口还有一个妈妈带着个女儿五个人包场了。
没想到的是意外的很好看,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展开,每个故事都没有很悬疑很跌宕起伏的剧情,有的只有平平淡淡的生活,基本每个小故事都有被暖到,其中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还触动到了老父亲的点,偷偷趁黑掉了两滴眼泪,眼角看到一旁的妈妈也在擦眼睛[破涕为笑]。
第七个故事结束,片尾字幕出现的时候,一阵安静后儿子说,完了吗?
我怎么觉得刚开始看?
我想,这就是对这个电影最好的评价了吧。
最后和我的好朋友们都推荐一下吧,适合带孩子去看,也适合八零后们自己去寻找心灵暂时的安静。
好久没有看过绘本动画了,心里多少有点欢喜,也会不自觉的冠上崛起的光环,可当细品起来,却仍有颗粒……这七个故事,大都在十分钟左右,如果不暂停吸收的话,很容易被倏忽收尾或新的跳跃所影响,而且就故事属性而言,那些浅显日常中蕴藏着的深层含义,小朋友理解起来恐怕很难,反倒是我们这些从童年走来的大孩子,能够推开那扇门,迈向收获和感动……然而,影片并未提供这把钥匙,只能由观众自行配造,否则,便如缝隙里窥视……
让我想起了一个在缝纫机旁一直和妈妈说话的小人儿;想起了一个一到周末无聊就会坐在地上收拾旧木柜里《意林》的小人儿;想起了一个下雨天那个坐在摩托车后边淋着雨却很快乐的小人儿;想起了一放学就趴在塑料凳子上写作业然后赶紧跑出去玩的小人儿;想起了一个把被铺在柜子里给自己做秘密基地的小人儿…让我想起了一个黑夜有三口人同时发着高烧医院打针;想起了一个拖着有她一半高的行李箱走向远方的女孩;想起了那个生了病一个人去医院怕家里担心的女孩;想起了那个渐渐在快乐幸福也夹杂着委屈心酸却顽强长大的女孩;想起了那个高烧39度还直直站立的坚强女孩…小人慢慢变成了小孩、女孩、女人…她们都是我。
终于到了小时候羡慕的二十几岁,但好像差一点忘了自己是如何艰难的长大。
这些回忆在看片子的过程中冲进我的脑海,又从眼睛里流出来。
我听到回忆里的那些时光伴着夕阳和蝉鸣;伴着风扇摇头和遥远的说话声;伴着吵架声和清脆的笑声…我听不清。
如果可以的话,我好想让那个小人骄傲不自卑的不用一下子长大。
我是从外媒那里获知有这样一部国产动画电影上映的。
与那些话题效应极强的CG动画大片、或是品牌作品每年例行推出的电影新作不同的是,这部画面优美、情感真挚的动画电影似乎天生就那样羞涩而低调,抑或者说弱势而无声。
但是当你坐下来,仔细去聆听这种低调和无声的时候,你却仿佛听到最振聋发聩的呐喊。
这无疑是相当相当另类的一部动画电影。
不是那样有着浓郁的神话色彩,不是那样有着激烈的动作对抗,不是那样有着厚重的技术包裹,却有着绘本式的画面风格,巧妙的故事结构,朴实无华的情感流露。
7个故事,7位导演,7种风格,共讲一个故事,那就是家庭与亲情的弥足珍贵。
曾几何时,由共同主题的短片集结成为一部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一种流行的创作方法论。
我和我的祖国,就用这种差异化的剧情、视角、拍摄手法,表达了共同的爱国主题,这种创作的美感概括而言就是四个字“群像共情”。
但是动画中,却还几乎没有这样的电影诞生,《向着明亮那方》是开先河的第一部。
除了结构性的差异外,题材的差异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另类。
它关注现实。
影片中有中国的市井,有中国的乡村,有中国的家庭,人们操持着各色口音,让你觉得所有的故事就发生在身边。
它关注普通人。
影片的镜头不再对准神话中拯救世界的大英雄,而是卖饮料的老伯,开饭馆的中年男女,受灾儿童,每个二孩家庭中都可能会有的打闹的兄弟姐妹等等,你我他虽在画面之外,却仿若在剧情之中。
与其说这是一种动画片中难得一见的接地气的另类,倒不如说这是一种动画创作本就该关注的生活回归。
影片描写了很多个童年,但那并不是一个个童话,反倒是引人深思的成人故事。
或许孩子观看影片,可能更多看到的是漂亮的画面,以及孩子们各种生活的情态。
但是成人们一定会体会到更多的味道,那些生活的艰辛,那些对家庭的责任,那些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与期盼,那些对逝去老人的无可挽回的遗憾。
小兔子的疑问,小男孩的作文,姥姥留下的蓝色轮椅,甜美又暖人的黑芝麻糊,能自己前行的小火车头……影片犹如写给每个平凡人的家书,中立却并不冷漠,辛苦却也幸福。
最终,千头万绪都归根到一个个家庭中,一组组亲情画面上,虽并不富有,却因为家的温暖、亲情的存系,而都有着明亮的那方可以向往和追寻。
动画影评俱乐部 inside
电影是由七个绘本故事改编,各自独立。
但因为都是关于亲情,手足情或者离别之情,所以不觉得突兀。
各个篇章因为有耳熟能详的童谣开篇,更是平添了几分温暖。
小兔的问题很直接,应该是只还没进入青春期的小兔子的问题,再大点的兔子估计只有一个问题,妈,你能不能别管我了。
当然,这不影响着老母亲的泪目,仿佛看到了“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而娃只是“不回头,不回头的走下去”!
如果没有看过《逃家小兔》,我可能会给这个故事更高分。
《萤火虫女孩》第一感觉是要有灵异事件发生!
第二感觉是在看一个日本动画片。
后来看了绘本作者,彭懿老师,那就不奇怪了。
很喜欢彭毅老师翻译并引进的很多日本绘本,但感觉这部电影其余六个故事还是中国风更浓,所以不过多评价。
画面还是很唯美的,星星点点的萤火虫,亦真亦幻的情节,还有那颗车里的橡果…小火车的刻画角度也很独特。
小男孩的小火车承载了悲伤的过去,却最终向着光明,驶出隧道。
小男孩那句你们放手让我自己走嘛,让当妈的瞬间泪崩。
(我当时以为男孩的爸妈都不在了,是不是我想错了?
我到现在也没想清楚他爸妈是不是没有遇难)作者很写实,男孩和妈妈真像,和爸爸真不像!
只是妈妈的鼻梁能再高一点吗?
看着有点不透气了…蒯老伯的糖水店很人性的把蒯加上汉语拼音,避免文盲的娃在电影院问半文盲的妈那是什么字的尴尬,必须点赞!
深夜糖水铺,满满温情,我也想嗓子疼得时候给我熬银耳汤喝,我也想早上来一碗香香的黑芝麻糊…最打动我的是搅糖水时,时间在流逝,人们变得愈加忙碌而淡漠…或许只有深夜的那碗糖水,才能安抚每个受伤且疲惫不堪的灵魂吧。
从蒯老伯的糖水铺,到外婆的那个铁皮柜轮椅,还有翼娃子的星期天,很有舌尖上的中国,人间风味等各种与美食相关的亲情纪录片了。
没有好恶,只是觉得国人的亲情与食物都是密不可分的。
糖水,萝卜菜,炸鸡腿,朴实无华,最是难忘。
故事都好,只是需要看得人得大点,懂点。
最后的最后,必须留给最爱的亮点!
哼将军和哈将军。
鲜活有趣,不煽情,不说教。
大人看着会心一笑。
估计家中手足也会从旁观者看到平时最烦的那一个的可爱之处!
不剧透,反正我看到了童年的大闹天宫,猪八戒吃西瓜,骄傲的大将军,小蝌蚪找妈妈!
反正你们应该关注的应该是国风动画之光,而不是我有多成熟!
就在我写此影评的时候,哼哈二将的导演回我了一个惊天秘密!
哮天犬为什么是二哈!
导演说,二…郎神!
我回,我看导演下次还会去二谁!
在外婆的铁皮柜轮椅最后,无数的黄色的光从天而降,三岁的娃问我是什么?
我说,你记得黄色代表什么吗?
温暖和幸福。
那些黄色的光,是被爱和温暖包围的感觉,不管那些给你爱和温暖的人身在何处…#生活有明有暗,心要一直向着明亮那方#
先申明,这篇严重剧透,没看过建议快跑看了再回来。
对于这部动画电影我的评价就是满分,七个故事虽然并不是每一个都让我有惊艳,但是对于这样一部作品,我愿意给它一个五分的评价,介绍给周围的朋友,这部动画浓缩了我们中国人一个似乎是民族的习惯,情融于人融于事,一壶清茶,沸腾的茶声敲开耳扣,茶香芬芳入鼻,茶汤内饱含着含蓄内敛饱满的茶味。
兔子和萤火虫的故事我不详谈,前者故事性弱了一些,在我看来更像是诗歌,但是和后面的故事融合度差,比较像是每个故事中间的序幕儿童短剧,童话感足,但是表达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意境那个点没打出来。
但是画工作为开篇确实眼前一亮,水墨的动感,色彩的协调,韵味十足。
萤火虫更是一个纯粹的童话故事,是司机的一个的美梦,也仅仅是一个怅然的梦,算是一个给成人世界的一场光怪陆离的造梦。
接下来的第三个故事 小火车我愿成为全篇最佳,这是我来回看了几遍的故事,导演的叙述性诡计让我感叹,儿子父亲母亲三人的小火车匡次匡次的前行,一开始摇晃的镜头和来回的浮动我只当是导演对于火车动感的表现,整个人的思绪也被导演灾区的重建所牵着走,这是电影里的明线,可我完全没有发现导演对于儿子身体以下部位的刻意回避,完全以为是父母和孩子某个充满童心的杰作,真正有这样一列机械的小火车。
直到火车行驶出山洞,黑暗过后,儿子一只换上机械义肢的脚蹒跚前行奔向明亮的远方,我才明白之前刻意的回避,玩伴刻意的避让和对于小火车好奇的打量和触碰,爬山时的吃力,今天又进步了两步的深意。
伴随着逐渐悦动的音乐,家园即将重建,通往家园的回火来了,儿子也走出了灾难所带来的苦痛奋勇的奔向明亮的远方。
这是最贴切本部电影标题的小节,也是讲故事手法最好的一篇。
第四个故事是蒯老伯的糖水铺,我有幸在广州工作过一年,广州路边的大大小小的糖水铺也承包了我一小段的回忆,所以看着这篇默然有些共鸣,虽然对于广州来说小区楼下的那家挂着肥美烧鸭烧鸡厚感甜味的叉烧更能代表,但也没差,这些大大小小的一方小铺浓缩的就是一条街的喧嚣和人情的来来往往。
影片就是一个糖水铺在普通不过的一夜,贴了红纸一份要蜜一份不要的龟苓膏,出于关心的木瓜银耳,帮着朋友打包的两份香芋椰奶西米露,给环卫工的红枣枸杞粥等等,蒯老伯用一颗真心给每一位顾客,同时也收获到顾客的关心,纸板和问候。
当蒯老伯搅动着水流时,蒙太奇的变成了时钟,继而变成了来来往往的人群,最终浓缩了一座城市的人情,而在这个清晨,蒯老伯用曾经被爱过的方式交给了一位小朋友吃芝麻糊正确的方式,故事形成了完整的闭环,一个人的人生和一座城市的变迁也就在这一碗碗糖水里了。
(题外话小时候吃芝麻糊总是放凉了再次,太烫了,所以第一口无比香甜美味,但是第二三口变腻了,总是吃不完一整碗,找个时间也学着这样吃,看能不能完整的品尝一整碗。
)第五个故事蓝将军和红将军则是让我会心一笑,孩子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想起自己曾经痴迷的画画打仗,那一张张白纸便是我的一方天地,我操纵画笔便是主宰世界的造物主。
故事颇有些童趣,我这里想说下绘画方式,恕我不够专业,这种类似于皮影戏的纸片画着实有趣,用一个个固定的元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童趣的世界,希望之后能有更多类似的表现形式的产出。
第六个故事则更加饱含着一种刻在我们血脉里的亲情,当那个小小的蓝色轮椅打开时,奶奶一件件的物品从里面飞出来有序的排开,不知道为什么当看到一个人的一生就通过这样大大小小的物品展现出来时,我的泪水就在我眼眶里打转了,这些静物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这个活生生的人也静默在了时间里。
而大舅送过来的腌萝卜菜里也同样是很重的花椒味,妈妈遗憾没有给奶奶买那个能带来温暖的电热毯,那正好的午后阳光顺着皂荚树如时间洪流一样喧嚣的落下,便下了一场金色的雨。
最后一个故事放在最后讲我觉得正正好,因为这个故事足够简单,足够真实。
我妈妈是开裁缝店的,我小时候写作业就是伴着缝纫机咔哒咔哒的脚踏声和皮轴的滚动声加着布料和棉花的味道渡过的。
所以我很能理解那份独特的油烟味,整个故事简单的不能在简单了,但是当我听到那篇作文我家,和孩子有些早熟的声音的念白,我喜欢在公交车上看日出,我看到太阳从楼房后面出来,太阳先是很大很红,然后越来越小,越来月亮,最后变得金灿灿的,太阳升上去了,这时候妈妈坐在身边搂着我,爸爸在车窗外骑车,一会前,一会后,爸爸妈妈每一天都很辛苦,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爱我的家。
影片结束,是片名向着明亮那方,即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的计实,也是始终不变的期望。
很高心能够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似乎是终于想明白了,整通了,发现了,我们自己的东西是可以足够好,足够打动人,所以重拾起了一些艺术表现形式,用我们自己的故事来饱含我们自己的情。
不同的画面,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甚至包含有无比真实的发生在你我他每天身边都会听到的声音。
真的很感谢能有这样的企划,也真的很庆幸能产出这样一部作品,在很多对于末世的绝望和恐慌的特殊时刻,我们仍然不屈不挠用真善美来歌颂希望,你可以说这是对于未来不切实际的自我安慰白痴的幻想。
但我任然希望你我都能抱着希望向着明亮那方前行。
快乐~
很好看耶!!!超乎预期。独立动画短片合集,都是儿童和家庭题材,几个故事都是质量很高的短片,美术风格各有不同,但都很舒服。有几个故事还蛮打动人的,有现实主义、风土人情的展现,音乐和声音做得也不错。不过看的人太少了,有点可惜……
还行,外婆的蓝皮柜轮椅和哼哈二将最佳
出乎意料的惊艳和感人,剪纸水墨水彩等多种风格的动画集,不乏创意巧思,兼具细腻和浓重的丰富,不止平面的童话,也有深重的生活现实。糖水转出一个个人和城市,剪纸表现压城的黑云和深邃的洞穴,光芒万丈的弹珠和破开的红西瓜,铁皮柜里装着外婆的一生,哼!哈!原来是戏中戏,芝麻糊沿着边一层一层吃才好的嘛…短片相互独立,统筹制作的音乐起到了贯连效果,下午正好要去听B6,太巧了
一部关照现实的童话集,用最温暖的画风去书写最平凡的故事。最喜欢的短片是《小火车》,阖家欢乐的幸福与背井离乡的酸楚,共同构成了这部以农民工及子女为主角的动画。其他短片也是如此,不管是公交司机、糖水老伯还是农村奶奶、餐厅父母,都是生活中最平凡之人,其中的川渝方言、广东方言与河南方言也是最熟悉亲近的语言。
外婆的那个故事可以
好奇儿童会喜欢看这部片子吗?
我好喜欢小火车和最后的翼娃子,最后的老让我想起酥酥和周扒皮,能汲取到温暖就够啦
最近非常喜欢刘毛宁的那种画风,春天的田野,冬天的大雪,都把人勾回了童年。
监制映后说“我们不同于其他情节性较强的动画”,一位女导演说“我的片子被安排在了第一个,因为我们是按照现实意义的强弱来排序的(大致意思)”。主创其实已经含蓄地把话都说清楚了,“我们就是部剧本超差的动画。”第一段和第二段最差,是那种投放在某音都不会有人愿意看完的差,最怕这种成人编造的孩童台词,充满了自我感动的意淫,毫无情节可言,能不能看看正常的电影动画电视都是怎么展现“爱与美”的,一堆人手拉手绕圈就是爱?你妈在家整天做家务你在外面疯玩就是爱?其他几段也没好到哪去,都靠同行衬托。不过主创们都还年轻,早点改行也挺好。
哭晕了,回家汇报性复述说着说着哭了起来
其实可以的,短篇集。但是一味说台词的方式,我不喜欢。
没搞懂这个适合几岁以上观影,显然部分故事不是给儿童看的?有的动画设计怪里怪气,甚至恐怖。电影分级,很有必要。
像是在看中传动院的毕设,充满生命力
喜欢糖水铺。
看过
说低幼的也是服了,本来绘本就是给小孩看的啊!
排名分先后:1.叙述性诡计的《哼将军和哈将军》,利用定格动画的优势将人物形象的可爱与童趣展现得热闹至极,可以说是这部拼盘电影里娱乐性最强的。2.《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内容对我而言非常犯规了,对于离去至亲之人的追思,隔着屏幕都感受到无尽的思念。毕竟用高饱和度的色彩画面来展现上个时代农村生活,这种视觉的冲击力是直达人内心记忆深处的,我抽泣了。3.《蒯老伯的糖水铺》,原汁原味的老广人生活。邻里相亲的关怀与慰藉,对上一辈美好品质的传承表达,与子女不在身边陪伴的落寞感,混杂在一起让人惆怅。4.《小兔的问题》,水墨画形式让长大成人这一母题的展现更加活泼自如,利用不同画框间的关系让故事在时间线上的连接非常连贯。5.《翼娃子的星期天》,平凡家庭的日常,也因为太现实了让人不好评价滋味。至于剩下的两部,算了
《萤火虫女孩》被改编得面目全非。至少有两个故事是成人的怀旧视角。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哼将军和哈将军》。
其他没看,分是打给《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的,还是绕不过去的童年、乡村、死亡,希望导演赶紧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别沉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