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爱情或者婚姻电影。
是少有的很细腻的第一性心理成长的电影。
女主坚强能干(不然也不敢生四个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敢于追求(第二任老公自己追来的)。
她想要的东西却未必是她需要的东西(她需要认可、存在感、情绪和需求被包容的空间,被看见。
说白了。
她在她妈妈爸爸那里没得到的东西,)她的做法是,通过追求外在的目标(老公 造娃 工作 项目)去满足内心的需求。
她抓住一些东西留在自己身边,然后自己真正需要填补的情绪需求全部外包给这些人(老公孩子朋友也包括妈妈和没出现的哥哥爸爸)。
但是大家不是她的情绪工具。
每次她用很bossy和道德绑架和诉苦(也是和她妈妈学的)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
大家都苦不堪言。
最后在提离婚未果(拿极端分手方式留住老公继续为自己情绪供给)时候为了改造老公找的心理咨询师作为情绪容器,终于接住了看到了并满足了她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她要休息时候,咨询师说我哪也不去在这陪你。
这段我也是眼泪哗哗的掉从来没人和我说过这句话。
导致一把年纪仍然因为害怕被拒绝不敢和人提需求。
)女主被满足了内心空洞被补上了一部分。
在咨询师看到她的委屈时候她也看到了自己选择满足了自己。
情绪即需求,需求不满足的人一定向外索取或者直接封闭自己的(像我这样和女主差不多年纪仍然不婚不育没朋友没爱人也不和人过同居生活)。
同时情绪也是边界。
承受别人的情绪等于成为对方的情绪外包队员,你是不能有自己的,也分不清自己和别人的区别。
女主各种bossy的声音全部都是母亲声音的外化,何尝不是她想对母亲说的话呢,她说不出来最后只能对身边人说。
身边人不欠她的(是感恩她付出但是不欠她)是她妈妈欠她的。
如果看不懂这点,她一辈子无论有几段婚姻生几个孩子,所有关系都是她和她妈的关系的模板。
她只有一段关系就是她和她妈的关系。
老公是她妈妈,孩子也是她妈妈。
她的空洞和慌张都是妈妈爸爸带来的,妈妈没满足过她。
她就永远不能与自己和平相处。
幸好人是可以成长的。
因为我们值得。
我们可以。
我们很好。
我们没有任何问题。
有问题的是关系。
我们没有任何问题。
我值得被爱。
我值得被看见。
我值得好好对待自己。
我值得好好发现和认可自己的好。
我不需要别人哪怕妈妈爸爸朋友家庭的认可了,因为我现在能认可自己了。
被认可的感觉真好。
看见自己情绪满足自己需求的感觉真好。
能长大真好。
能暂停也是真好。
到电影前部分的时候,觉得又是一部婚姻对女性造成消极影响的刻板故事,尤其是看到女主从超市回来,抱着小孩,背着两个大大的购物袋的时候。
女主完全失去自我的状态如此真切,面对男主的不确定态度苦苦煎熬的时候,更是如此。
但是当二人共同去看心理医生的事后,才开始浮现故事背后的真实情绪和心理状态。
故事完全是围绕女主展开,和丈夫、孩子、朋友还有母亲,每一段关系都是冲突紧张的,始终处于崩溃的边缘。
很多女主一个人的镜头,充分的显露出内心的孤独和落寞。
和母亲的那场对话很棒,将一切都表达出来:原生家庭的影响始终深深影响女主,使得她延用母亲对待她的方式去对待别人,通过打压别人,让别人难受的方式,让对方觉得比自己糟糕,进而看不到自己的糟糕,然后留住别人。
只有深入骨子里面的自我厌恶,才会产生如此看似不合理的亲密关系相处方式,这样的方式又如何能够获得幸福呢?
最后女主对着镜子和自己表白,也是在表达要好好爱自己这样的主题。
爱自己之后,和女儿的关系不再剑拔弩张,尤其是和丈夫的对话中,丈夫第一次明确表达自己,相较于之前的缄默。
所以,好好爱自己,才是终极答案。
无关乎单身还是结婚,无关乎原生家庭幸福与否,无关乎过去怎样......当你开始爱自己,才是幸福的开始。
《爱的暂停键》观后:挪威版柏万青《老娘舅》剧情刚在上海电影节看完这部片子,英文叫《The Pause》,中文翻译成《爱的暂停键》。
导演是挪威人,观影将近100分钟,我只能说:可能这种家长里短、撒泼打滚的剧情不适合我,看的过程挺尬的。
写下来纯属吐槽,不代表什么深度影评。
————————先说拍摄:全程不乏手持镜头,晃得我好晕。
可能导演是想追求生活质感吧,但我感觉我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坐着一个情绪极度不稳定的摄影师的肩上,被带着晃来晃去。
————————然后,重点:女主太拎不清了女主的人设吧,说难听点就是——自卑、敏感、低情商、强控制欲,一肚子委屈,但什么事都不自省。
她最大的问题是:情绪上头的时候,总觉得“是别人不理解她”,但她从来不试着好好表达、好好沟通。
比如她丈夫,明明是个挺想努力维系家庭的人,想跟她分享工作上的事,还自己琢磨出个远程开家长会的法子帮她省事。
结果呢?
她不听,还发脾气,搞得两人吵架。
整个感觉就是“你为我好也不行,因为你不是我想要的方式”,主打一个"老娘心里不开心,你们也别想好过"的病态人设,经常有事没事"寻厚厮"。
说白了,她和所有人关系都不行:和母亲怼、和前夫怼、和现在这个老公怼,跟儿子女儿沟通也是一地鸡毛。
可她自己不觉得有问题,反而是不断在指责别人对她不够好、不够爱她。
————————全片最大谜语行为:最后她大彻大悟的方式是——心理咨询师问她“你是不是很累”,然后让她在沙发上睡了一觉。
接着她醒来之后,一段昂扬的BGM一响,她对着镜子开始自我表白:“我值得被爱,我是最棒的”……我当场黑人问号脸:你之前所有问题,根本不是“不知道自己值得被爱”,而是你不会好好爱别人啊?
你的丈夫、孩子、前夫、母亲,全都已经快被你逼疯了……你现在突然说“我值得被爱”,然后就全体大和解,这是什么童话剧式解决问题?
————————再说女儿那段本来母女关系搞得很紧张,结果女主突然开窍了,说“你不是喜欢跟你爸住嘛,那我就不反对你了”,女儿哇地一声哭了,俩人抱头痛哭开始修复关系。
我看得满头问号:这转折也太快了吧?
前面积压的情绪和沟通问题,一句话解决??
导演是着急赶时间吗?
————————最后和丈夫复合那场咖啡馆谈话她说:“我很喜欢你,但我尊重你要走的决定。
”丈夫犹豫了一下,最后居然回来了???
……哥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前面不是你要离婚的吗?
要么你也情绪依赖太强,要么你是没看清她的问题根源还没动。
————————总结一句话:这电影不是讲“爱的暂停”,而是讲“怎么在不解决任何根本问题的情况下,用BGM和自我感动强行大结局”。
我真的看得像在看上海电视台的《老娘舅》升级版,只不过导演给它刷了一层“欧洲文艺”的滤镜。
————————写在最后:如果你能共情女主,那可能你也经历过那种“感觉没人理解我”的阶段;但如果你像我一样全程尴尬,那可能你已经知道,亲密关系里,真正能走下去的从来不是“我值得被爱”这种自我感动,而是我愿意学着去爱人,也接住别人的爱。
比《婚姻故事》更婚姻故事,比《坠落的审判》更窒息的自我审判。
女性的困境再一次被赤裸裸的揭露出来,二者并不只是婚姻和亲密关系所带来的困扰,而是在女性的一生里,从原生家庭中的母女代际伤痕所延伸出的深刻的自我探索。
不配得感,永远无法实现的自我认同,渴求爱却错误的爱的表达,用伤害的方式抓紧的关系中的自卑……如此宏大复杂,却真实甚至普遍的议题被浓缩在这短短100分钟里,让我感受到的是熟悉的自我和在结尾那一刻的心酸。
影片的议题令人难过同时伤人,甚至我认为陷入同样困境的人会感到冒犯和不适。
付出的人最后被困住成为了被抛弃的人,同时被“审判”成了有错需要改进的人,无论如何似乎也是难以接受的。
但当我们跳脱出自我,去观察她的行为,又很难不感到窒息。
这是当下很多人的困境,甚至一次又一次的被当作问题分析,为什么她们一边付出一边抱怨,一边痛苦一边又不离开?
而似乎我们跟着女主的脚步找到了一些答案:从小就认为无法满足母亲的期待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也不够好,不配得感和不优秀的感觉在长大后延伸到了亲密关系里,极力去成为一个“完美”的妻子和母亲却因为超出能力的逼迫自己而让自己陷入不松弛的状态里,紧绷的状态让她不断“向外求爱”,而身边的每个人都紧绷,都难受。
于是亲密关系出现裂痕,亲子关系出现彼此攻击,越这样似乎越在反向证明,她得不到爱。
于是情感像流沙,越抓紧越失去,最终走向了内心的失衡和行为的变形。
我心疼她,这也曾是我。
但我更感激她最后的自我成长,因为这也更是我与她的重叠。
学会爱自己,先找到自己一定是解决一切的良方。
肯定自己的能力和自我本身值得被爱是一种能力,当她松弛下来,接受变化接受离开,接受自己的优劣,不再去追逐每个人对自己的关注和爱的时刻,反而得到了女儿的拥抱和丈夫重新伸出的手。
是的,我们总是渴望被爱,但爱自己的模样才是最吸引人最容易被爱的,可我们常常忘了。
影片的摄影和美术都相当欧洲,非常温柔,光影的运用和场景的布置都很美,大量的对白和高浓度的关于问题的讨论聚焦更是凸显了创作者的能力,而讨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共性,了不起。
女主的表演太过深入人心,绝佳。
这是导演的首部长片,尽管剧情并非自传性质,但仍然深具自传倾向——据说导演本人也是四个孩子的母亲,经历了两段婚姻。
这种生活经验为电影赋予了强烈的共情能力,使得影片在情感上真实而动人。
主题与结构:精神分析与时间的雕塑本片像是一部“心理治疗宣传片”,展示了角色在心理探索前后的巨大转变。
影片大胆地采用了心理治疗(psychanalyse)作为叙事框架,同时也展示了“电影如何成为时间的雕刻工具”这一哲学命题。
电影中的时间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圆形的。
关键场景在片中出现三次,每次都在不同的情绪色调中上演,形成一种情感层层递进的效果——这显示了导演非凡的构思力和掌控力,尤其是在首部作品中,格外令人惊讶。
角色与表演男主角Sigmund(名字也许是在向“Sigmund Freud”致敬)拥有极具穿透力的低音嗓音,极具压迫感和存在感。
而女主角则由一位拥有戏剧背景的演员出演,表现力丰富。
影片中两人的对手戏张力十足,特别是在冲突爆发时——女主拒绝成为奖杯妻子,明确表达“我想工作,我不愿意困在家里”的坚定立场,这是电影中最令人会心一笑的桥段,也揭示出电影对于女性角色和自主性的深度思考。
镜像与观众的介入影片中多次使用镜子元素,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角色在镜中自我对话、做affirmation(正向肯定)场景令人动容。
尤其是那句:“你值得被爱。
”、“你没有做错。
”、“你需要爱是很正常的。
”、“我爱你。
”——这些话不仅是角色对自己的疗愈,也是对观众的某种直视与抚慰。
导演巧妙地模糊了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边界,使得观众仿佛也成为角色的“镜像”。
影片在这一点上非常“越界”(transgressive),但却不刻意。
唯一的禁忌,是“不能直视镜头”,一种对观影者情感安全的尊重。
记忆的力量正如片中所言:“记忆是活着的材料。
”整部电影不断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切换,却从不让人迷失。
这种处理让观众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继续携带这些记忆、并在当下理解它。
女性形象的呈现作为一部斯堪的纳维亚电影,它描绘了一种少见的女性形象:独立、挣扎、复杂而非完美。
影片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拥有独立性的女性,会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导演没有给出确定答案,而是用一种开放的、带有催眠式语调的方式让观众自行思考(尤其在电影名为《Lovable》的前提下,更显意味深长)。
同类推荐
性梦爱三部曲:爱 (2024)6.72024 / 挪威 / 剧情 爱情 / 达格·约翰·豪格鲁德 / 安德莉亚·巴伦·郝威格 塔约·齐塔戴拉·雅各布森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2021)7.92021 / 挪威 法国 瑞典 丹麦 / 剧情 喜剧 爱情 / 约阿希姆·提尔 / 雷娜特·赖因斯夫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催眠人格 (2023)6.12023 / 瑞典 / 剧情 / 恩斯特·德吉尔 / 阿斯塔·卡玛·奥古斯特 赫伯特·诺德鲁姆
爱的暂停键:冻结的情感辩证法 以科幻外壳包裹着最古典的情感命题。
当科技赋予恋人冻结关系的能力,那些被暂停的争吵背后,暴露出爱情最脆弱的真相——我们害怕的不是冲突,而是面对冲突时自己的无能为力。
导演用冷色调的实验室场景与暖色调的回忆片段形成残酷对照,暗示所谓"情感保鲜"不过是现代人逃避成长的精致借口。
最终那个未被按下的重启键,成为了对爱情最诚实的告白:真正的亲密,从来不需要暂停。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今年北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的竞争异常激烈。
有关注儿童少数群体的《纳维》,有女性互助主题的《好好的》,还有西北悬疑风《大风杀》等15部作品。
不过,最后还是由来自挪威的电影《爱的暂停键》成为最大赢家,同时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
此前,该片还在2024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入围水晶地球仪奖,并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女演员奖等多项大奖。
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曾执导多部短片并入选多个国际影展,而该片是其首部剧情长片,触及挪威电影中少见的离婚议题。
值得一提的是,它不只是讲述男女婚姻中的那些事,还探讨了「亲密关系里的个体」——《爱的暂停键》Elskling
01七年之痒西格蒙德(奥德盖尔·图内 饰)是玛丽(赫尔加·古莲 饰)的第二任丈夫。
他们相识于一场派对上。
玛丽那时过得并不好,她正在经历离婚。
没有一个妈妈能平衡工作与带娃。
玛丽,亦是如此。
焦灼的离婚官司,还有两个孩子需要她来照顾,繁忙的工作安排又不能说停止就停止。
(《爱的暂停键》截影)幸运的是,玛丽遇见了第二个“他”。
“很奇怪,我感觉我好像以前就认识他。
”她对西格蒙德一见钟情,并主动又强势地追求对方。
相爱,总是很容易。
他们迅速坠入爱河,西格蒙德开始参与玛丽的生活,还把她与前夫的两个孩子照顾得很好。
(《爱的暂停键》截影)相识、相恋、相爱。
结婚七年,玛丽生下了和西格蒙德的另外两个孩子。
她变成了四个孩子的妈妈。
但七年前面对的问题,如今还要再来一次。
丈夫长期出差,为照顾四个年纪不同的孩子,玛丽早就没有了正式工作。
家庭琐事压得她透不过气。
大女儿青春期闹情绪,埋怨妈妈脾气不好,也不愿意和妈妈住一起。
小儿子们不懂事嚷嚷着要上厕所,乱成一团。
(《爱的暂停键》截影)最“要命”的是,玛丽一手牵着大儿子,一手抱着小儿子。
母子三人进入超市购物,结账时才发现她的信用卡竟无法使用。
场面十分尴尬不说,丈夫还不能及时接到她的“求助”电话。
缺席六周的丈夫终于到家,对方本想给玛丽一个拥抱,又被她推开了。
(《爱的暂停键》截影)玛丽目光躲闪的模样,任谁都看得出她不开心。
丈夫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但他随手拿起抹布边擦炒菜用的锅,边分享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事情。
就是这时,玛丽情绪彻底失控。
儿子惹祸,学校来电要求家长到场解决。
为等丈夫一起面对,她向学校推迟许多天,为什么丈夫把自己撇开,只给学校打电话去解决问题?
为什么丈夫总是在远处,而她一直被困在家里?
(《爱的暂停键》截影)发生矛盾,夫妻吵架很正常。
可丈夫竟然要求玛丽离开这个家,并结束掉这段关系。
她的婚姻,走入了第二个“七年之痒”。
02结束看起来,玛丽是为这个“家”牺牲的人。
实际上,丈夫在玛丽抱怨后当晚,就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
但玛丽还是不依不饶。
她不断挑毛病,诉说自己做了哪些牺牲,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判丈夫的一举一动。
(《爱的暂停键》截影)玛丽试图用惩罚丈夫的方式,让他觉得内疚和不舒服。
其实,这源自于玛丽内心深处的恐惧。
拥有片刻的幸福,只会让她感到不安,她始终觉得是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爱,是会被抛弃的那个。
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也害怕拥有。
她甚至用推开爱的方式来期望爱。
她控诉丈夫在家庭责任中的缺失,却发现是她自己先忽略了无法表达丈夫归家时的喜悦。
她不明白女儿为何总是对自己如此抗拒和躲避,却忘了是她从来都没有关心过女儿的作业和在校生活。
(《爱的暂停键》截影)她浑身是刺、情绪失控、不可理喻、脾气暴躁,甚至是压抑愤怒,像个“疯女人”一样让所有人讨厌。
直到与婚姻咨询师聊天,濒临崩溃的玛丽才得以喘息。
尤其对她来说,和他人聊天的时间,都成了奢侈。
(《爱的暂停键》截影)玛丽提出离开家,丈夫没有挽留,她“炸”了。
出门前,她抱住丈夫说“我爱你”,却没有得到丈夫同等的回应和拥抱,她又“炸”了,大骂丈夫是个混蛋。
离开家后,她又向丈夫疯狂发短信,她难以忍受丈夫的“冷暴力”,她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她害怕自己配不上丈夫,害怕丈夫再也不要她了。
她是矛盾的、拧巴的、偏执的、病态的。
渴望得到爱,又拒绝被爱。
思想上想留住丈夫,但行为上却是一次又一次推开丈夫。
她佯装坚强,反而适得其反。
(《爱的暂停键》截影)因为迷茫,所以玛丽在亲密关系中又不断挣扎。
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婚姻里,没有谁对谁错,更不要去求证是我付出多,还是你付出多。
03“你已经足够好了”与其说该片是在讲述婚姻危机,不如说是告诉被困在婚姻危机中的女性要先懂得自我的和解与关照,教会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自己。
影片结尾,玛丽终于承认且勇敢地向丈夫说出,虽然自己很害怕失去他,但如果真的没有他,自己照样能够过得很好。
(《爱的暂停键》截影)影片名《爱的暂停键》,即为如果你感到是不平等的爱,那么请按下暂停键,不必感到内疚或失落亦或者害怕失去。
当然,即便是暂停了,意味着也还能继续开始。
英文名《loveable》,即为爱的能力,是爱别人,也是爱自己。
归根到底还是说明——爱他人前,要先坚定的爱自己。
另一方面,该片也不是一味地让玛丽去反思自己的过错,而是通过自省,找到解决办法。
那天,她站在镜子前徘徊不定,双手抚摸自己的胸口,艰难地对镜子里的那个自己说出安慰、鼓励、肯定以及爱的话语。
她用母亲的视角告诉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同时,她也学会了面对和接受自己的一切。
(《爱的暂停键》截影)不可否认,如此现实的剧情发展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一度感到窒息,争吵、拉扯、自我察觉,但婚姻的本质并非只有爱,还有各式各样的难题,更多的是需要学会如何经营。
爱的反面也不是恨,不要害怕和恐惧被抛弃。
总之,渴望被爱没有错,但爱不是纠缠对方,而是先肯定自己,学会正视自己,更没必要把所谓的希望寄托在他人的身上。
图源于网络腊月初八 / 作者
#2025BJIFFSomething's wrong, but nobody is wrong. That's life, isn't it?通篇靠对话戏,男女主完全撑起来了。
两个人的颜值都好高啊hhh。
所以特别能理解女主很希望能继续和男主走下去的心情。
联想自己刚刚经历过的一些事,我真的很想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她。
我一直后悔最后有很多话没有和她说。
我希望她能一直被爱着,可以感受到别人的爱,清楚自己值得被爱,并且爱自己,也可以去爱别人。
爱这个课题是怎么讲也讲不完呢真是。
影片里面一些回忆,像拉片一样的手法挺有趣的,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
结尾似乎也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结果,我们不知道男主最终的选择,但我们知道女主成长了,无论他如何选择,她都会爱自己,尽管她希望可以和他走在一起。
她也会学着和孩子们好好讲话,让爱意可以随意流动。
我忍不住设想,如果他们早点去做个心理咨询该多好。
玛利亚去找母亲那段也很值得思考。
一进门妈妈就讲“坚强”,从自己一直到孙女,都是坚强的女人。
她似乎还挺以此为豪。
刚接受完心理咨询的女主脸色就有点不对劲了我感觉。
坚强有什么好的?
没事儿凭什么要去吃苦,为什么要去过需要坚强才能维持下去的生活?
(虽然确实会有人会以吃苦为乐,以展示自己的抗压能力等等,在心中获得一种奇妙的优越感)希望这个家族的痛苦可以在这一代终结。
不必要去做坚强的女人。
做个快乐的女人不好吗?
但女主真的收到男主的邮件——请做好我要结束这段关系的准备——时,那种慌张无措,那种痛哭真让人心疼。
结尾挺戛然而止的,连片尾曲都没有,直接让我想起《阿诺拉》。
不过我觉得这片子搞一点片尾曲应该也蛮好的,所以最后的静默总让我觉得是预算不够找不到曲子(不是),或者导演也不清楚加什么音乐好了hhh。
静默到最后,大家心情似乎也比较严肃沉重,亮灯时竟然没有全场鼓掌——当然在出片尾字幕时是鼓过掌了的——这是我在北影节第一次遇到的只鼓了一次掌的场次(20250423金泉港IMAX厅)ps:这片子里讲的是挪威语吗?
听着真的有点硌耳朵
这部电影在多个维度展现出了较高的水准。
从画面风格来看,其美术设计独具匠心,场景搭建精细且富有质感,无论是复古的街景还是奇幻的异世界,都营造出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灯光运用也极为巧妙,通过光影的变化,精准地塑造出了不同场景的氛围和情感基调。
在声音设计方面,音效丰富且逼真,无论是环境音效还是角色的动作音效,都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配乐也与剧情相得益彰,旋律优美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很好地带动观众的情绪。
演员的表演是一大亮点,主演们演技精湛,将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起伏演绎得淋漓尽致,配角们也都表现出色,为影片增添了许多细节和层次感。
电影的叙事结构较为新颖,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使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惊喜,同时又能让观众在观影结束后有恍然大悟之感。
剪辑节奏明快,镜头之间的转换流畅自然,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
——有感于挪威电影《爱的暂停键》第一组镜头一出来,第一眼——女一号一出来,就知道这电影有料。
因为从她的脸型,表情,尤其是眼神儿,就知道是北欧电影——不是好莱坞,不是法国片,也不是小众的伊朗电影,而是北欧片片。
当两个人坐在车子里,女主以北欧女人那种“含情脉脉”的眼神看着男主,男主虽然有点忐忑,但是早就看出来——她爱他,她想要他,她在等着他,她期待他,男主的那种微笑——那种故意做作出来的微笑,很北欧,也很真诚——北欧式的真诚。
貌似这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可是7年之后,他们像任何爱情一样,矛盾重重,一地鸡毛。
问题在这个女人身上。
正如她的女儿(跟前夫生的)说的那样,她是一个“不要任何人,任何东西”的人,她需要的:所有的人的存在,必须是为了她而存在的,所有东西的存在,必须是为了她而存在的,否则她就受不了。
如此之人,只能给别人、给世界套麻烦,而且她还认为“全世界都应该让着她”,真事是神经病。
女主极端自私。
那怕是她的亲人,老公(男主),妈妈,女儿,如果他们好了,他们优秀了,她就不舒服,她就会从语言和行为上让他们难受,甚至她嫉妒自己女儿的优秀。
——其实,类似的人,充斥于我们的生活。
大多数时候,我们太忙了,或者太不注意了,往往忽略了这种人的存在,而我们的事情往往毁在这种人手上,我们的生活也会毁在这种人手上。
当然,她也毁掉她自己的人生。
结局很美好,当然也够老套。
不过是弗洛伊德那一套:一切问题源于女主童年时家庭给她造成的心理伤害,经过心理治疗,女主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从此之后“公主和王子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其实,这不过是作为艺术的电影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现实可没有这么美好。
在女权——实际上绝大多数是女的标榜的东亚“女权主义”,不过是“伪女权”而已。
在这种“伪女权”幌子下,盛行的却是戴着“无厘头”、“混不吝”,或者是“竭斯底里”——极端自私的类似电影中女主一样的方式,对他者的伤害而已。
经历过断崖式分手的人狠狠共情了。
一个易怒的人是因为内心深处太害怕了。前半段压抑,后半段眼泪汪汪和暴哭交加,还好最后随着女主一起释怀了。太能共情女主了。
Maria is afraid.
情绪从一开始就持续外放的,一部关于爱与被爱的心理疗愈小论文,原来北欧与东亚也有如此相似的共同情感障碍。我在“渴望爱”的篮子里一粒又一粒地装进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石子,那沉甸甸的分量让我好有安全感,好像那样就再也不畏惧被遗弃。殊不知恰好是这源于自我之爱匮乏的预设,关上了所有感受被爱的窗户。/她在咨询师的办公室里侧躺流泪的时候,直视内在需求而发现“自我”之时,好救赎。
看完有点不舒服,作为已婚已育女,感觉有点被冒犯。这不就是在批评那些在婚姻里疲惫崩溃的女人,你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你原生家庭有问题,你不会爱自己,导致你不会爱别人,你恐惧不被爱,导致你推开爱你的人吗。如果你是要表达这个,不要放在婚姻里,放在恋爱中,或许不会有被冒犯的感觉。婚姻太复杂了,你不能把它如此简化地描绘出来。
【B】首作就敢选此题材、用此方式呈现,也是相当有自信了,可喜的是导演的自信确实有底气。问题还是很多,越到后面越跑偏,前半部分抛出的婚姻困境明明有巨大讨论空间但却被回避,最后变成了女主的自我和解?虽然看似动人,但事实上并未回答任何问题,自我的让步更像是自我pua,有点像白男才能给出的结局,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已经腌入味了。不过拍得还是很成熟好看的,有成为大众爆款的潜质。
动不动就是缺爱,不够自爱,原生家庭缺陷,好像这些bug消失了婚姻就能美满似的,no way,不存在的
诸多细微之处真实而令人窒息。前半段揭示了男性在爱情与婚姻中的天真、短视和回避,其中固然有结构性问题,生活的重压总是先让女性崩溃;随后女性进入内省,意识到自己缺乏松弛、缺乏给予的智慧,容易陷入自我感动的茧房。中间那段声画对立的闪回拍得真好,像是绝望在顷刻间污染了过去的一切浪漫。激情褪去后,我们方能重新获得理性来辨别爱情中的是非,可是别离与惘然随之而至。
七年之痒。结尾主角伸出去的手,不是在接纳丈夫,而是自己。电影主要不是表现婚姻的丑陋,而思考其失败的原因。并指出这更多的是个人的原因,一个人必须先解决好自己内心的问题,才能处理好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两人之间的裂痕是个人裂痕的延伸。很多人注意不到这个问题,很明显会归结于两人关系的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更何况一个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而努力把问题甩给对方。如果像主角那样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那就更糟了。意识到、承认自己本身有问题,自己最错了,自己并非是自己以为那种好人,这是痛苦,甚至绝望的,但一个人不跨过这一点永远不会变得更好,更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关系。大多数离婚的人,都处于责怪对方状态,而没有最后主角清醒、理智的交谈,与自我接纳。最后这婚姻咨询师棒极了。8.2
攻击制造内疚,反问试探爱意,男人总是逃避,女人往往歇斯底里。
哎 个人的问题带到家庭里 最后就成了家庭的破碎 但是解决的自己的问题太难了 太难了。女主对着镜子那段太好了。人可以逃避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其实都在逃避自己 到最后无处可逃。然而对我来说 打开自己太难 兑现上帝的恩典也太难。也许在逼我的平行宇宙 我会有孩子 会有美满的家庭 会有相处愉快的爱人 甚至会在某个下午给孩子讲我小时候干过的蠢事。但是在这个宇宙不会了 我最好还是自己待着。结束这些苦难 不在跌进循环往复的恶性循环。
爱自己而不自私真的很难
★★★☆ 在成為好媽媽、好妻子、好女兒之前,先成為更好的自己。與其說這是另一部《墜落的審判》,我更願意通俗地稱之為電影版《再見愛人》,當離婚這件事被擺上檯面,故事才真正開始,觀眾如觀察室嘉賓一般,對夫妻雙方開始批判,對一切歇斯底里的成因進行分析。Lilja Ingolfsdottir作為一名女性導演,在為電影注入女性議題的同時,並未將女主角塑造成社會結構性受害者,體現女性婚姻困境的同時,也並未規避女性自身的問題。甚至在某些時刻,能夠從女主角身上看到麥琳的影子,令人窒息,但是也會在她開始反思與改變時,觸摸到她的內心,與之共情感傷。因為在原生家庭從未曾真正感受過愛,而不敢完全接受愛、害怕會失去愛,因此傷害親近之人,對更廣大觀眾,這或許更易理解,但也是缺乏新鮮感的俗套。#BJIFF2025#
BJIFF2025 No.3 有伯格曼遗风,不管是《秋日奏鸣曲》中母女之间的剑拔弩张和厌女创伤的代际传承还是《婚姻生活》中亲密关系的矛盾,都能在片中找到类似的情节和表达。从看完skam后挪威语就一向让我感到亲切和联结,带着被中文译名误导的预期,不设防地被女主几乎算是独角戏的表演震撼得无以复加,后半程流泪流到隐形眼镜一直滑片。剧本和台词是如何做到精准、锋利、见微知著地描绘出这些巨大的情感对抗呢?
自己尚不完整,缺乏安全感,在构筑家庭后对面拒绝沟通的对方,只能将双方都推入万劫不复的恶性循环。爱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他人。不是按下了暂停键,是需要的爱一直未能被按下播放键。女主演绎得很好,男主有点像拔叔呢。
北欧的「反向」文旅宣传片,这里是地球,即使大部分人向往的北欧一样有着中年危机和寻找自我的或者说更年期的问题
Cliche
回避型依恋,墨镜王(春光乍泄)已展示完毕,再让我吃这个真不行。回避型依恋只能放在恋爱中探讨,放在婚姻里非蠢即虚伪,还二婚,还生那么多,扯淡吧。影片用的方式,和各种关系吵架、看心理医生、自我对话等,观众不如去读个理论书,看个采访,看个纪录片,都能取代此片的作用。不爱唱挽歌,但这个时代对电影来说太可悲了。审蠢的时代。
虽说婚姻破裂,不可能是一个人的责任,但女主看上去随性内心卑微,脾气还犟,没学会爱自己之前,就连生四个娃。婚姻里啥都要,想要工作,但没有养家能力,全靠丈夫经济来源,在家顾家又怨气满腹。那生孩子时就完全没想过之后的养育会多艰难?
比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还糟糕的人。电影很棒很真实很讨厌,源于出色的角色刻画,让我看到记忆中可怕的人和害怕可怕可怜人的自己。这位女导演几乎拍出了男性立场上最害怕面对的女人,爱情的尽头远到不了婚姻,而是生活刚一开始就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