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的是,我之前好像看过「他其实没那么爱你」这本书。
书中传递的一个观点是,不要忐忑他怎么还没联系你,是不是遇到什么特别的事,以此来为对方找各种借口,来说服自己相信他是爱你的,别傻了,如果他没有给你安全感,只是因为他没那么爱你。
今天看完电影,再看那句「其实他没那么爱你」。
突然觉得,这句话的潜台词不是,他没那么爱你,所以离开他。
而是他没那么爱你,所以不要轻易说分手,感情有时候是脆弱的,他没那么爱你,所以别把自己当成他人的中心,凡事绕着你转,多给彼此空间吧,而再给对方空间的同时,也一定给自已留片寂静,全部付出完全投入,势必也丧失自己。
电影中也有几点打动了我。
仿佛是自己刚刚走过的心路历程。
1.爱丽丝在纽约尝试全新的单身生活,她首先是被tom 吸引,英俊面庞,魁梧有肌肉的身材,而且据说器大活好,爱丽丝马上坠入爱河。
荷尔蒙被激发,他们发生了激烈狂热的%&。
等到爱丽丝恢复理智,听到tom说他与多少女生发生过关系,并且从不让她们起床后做早餐,「应该是不让留宿」。
爱丽丝这时感受到了一种失落,她不追求一瞬间肉体上的愉悦「起码这不是唯一」,她更需要的是爱的温存,需要一个男生真真正正的爱着她,才能让她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即使josh对于她少了一些刺激和新鲜感,但是平淡的温暖,是她渴望的家的归属。
她想要爱,得到爱。
2.josh拒绝了爱丽丝。
那天josh邀请爱丽丝来他家参加party,她心不在焉无法跟别的男生谈情说爱,一心想去看圣诞树。
圣诞树这时就是她内心的一盏启明灯,照亮心中的阴霾,看到未来是乐观的。
恰如时机遇到的有钱的黑人,让她多么想靠一靠肩膀。
这时她需要被爱的感觉,或许没有josh的两小无猜,没有tom的激情澎湃,但是却像一棵树,让劳累的爱丽丝能停留和休憩。
然而,爱的隐隐藏藏,爱的无法袒露自己真实的信息和情绪,也只能宣告结束。
到此,亲情的爱,激情的爱,依靠的爱,都没有让爱丽丝找到最后的归属。
当你焦急去寻找什么的时候,你总是得不到。
曾经我抛弃亲情般没有激情的爱,中间我不在付诸于找男朋友,而是希望从肉体得到短暂欢愉,后来发现这并不能满足我空缺的心灵的需求,我需要被爱。
而当你把矛头指向,寻找一个依靠时,大概你又错了。
人都不傻。
所以最后结局是写好了么我们必定开始坚强独立的生活。
不在抱着公主梦,不在幻想,不再单纯靠着激情和好的未来,来选择另一半。
而是一个综合值。
电影阐述的是典型的外国人的生活,所以作为国人大可不必把女主遇到的各种人视为lucky,毕竟人家的生活就是这样,而且这是电影嘛。
已经在腐国呆了一年的我看此片中的夜店片段仿佛自己也到了那种地方, 因为西方文化的原因晚上去pub喝酒跳舞是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做的事。
看着单纯的Alice几乎是我的翻版,记得我没有出国前曾经立下誓言:等我大学毕业了,我至少要一个人独立过一年,体验一下真正的单身生活,即使有男票的情况下我也要这么做。
Alice的确这么做了。
但当她真正意识到这个决定是愚蠢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她的男票已有了新欢,而且男票直接揭穿了她想要复合的原因,她顿时崩溃了。
等她搬出去住时,男票过来给她送东西发现她的电视机播着西班牙字幕时主动帮她修理好,单纯的Alice分分钟少女心抱住了他,说嘤嘤嘤,你好能干啊。
但男票依然已经和新女友订婚。
Alice的姐姐作为助产士本对于新生儿毫无兴趣,甚至是厌恶,可偏偏在与小宝宝独处的时光里发现其实自己还是喜欢小孩的,于是决定买个精子自己生娃。
这也是女强人的表现啊。
当中Ken看到她在母婴店里挑东西的时候开心到飞起:哦!
我要做爸爸咯!
然而当Alice的姐姐告诉他孩子不是他的时他居然没有生气,依旧开心的不行,甚至她警告他不允许再说Baby这个词的时候他还在滔滔不停的说:baby,baby,baby,baby is awsome!
实在太可爱辣。
像Tom这样的男生在国外的pub里经常会见到,在剧中我们也直接看到了他实际的落寞在他得知Lucy决定结婚后,再到修好了家里的水管。
我打心里的心疼Tom,泡了拉么多的妞,当自己意识到真的喜欢上了其中一个的时候,那人已被人牵走。
Lucy这种女人我真的不想说啥,唉。
片尾的Alice关于单身的独白配上她登顶一览众山小的场景很有意境。
Robin好萌啊。
P.S. 大家不要为了所谓的单身而单身啊!!
而是要好好品味一个人的人生啊!!
求不要再因为自己是单身狗而抱怨情侣虐狗的行为,自力更生才是硬道理嘛。
“如果你独自一人,你就彻底属于你自己。
如果你和其他人在一起,你只有一半属于自己,甚至不到一半。
”达芬奇这句想必概括了很多陷于爱情游乐园中女人的状态,我们时刻尽力表现出最好的样子,甚至去成为对方心中最喜欢的样子,不知不觉原来的自己就变得残缺。
我们甚至可以发现每交一个新男友,分开后回头发现自己多了很多与自己原来风格不十分相似的衣物,或是开始了一个曾经不会有的习惯,一个角度来讲,他们的路过给我们的门前种下了花,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却是破坏了我们家门口原来那片清新宁静。
当我们谈到单身,总有很多人将其与孤独寂寞挂钩,殊不知单身也只是生活状态的一种,恋爱也罢,独自生活也罢,从来没有孰好孰坏。
一个人过得好不好,从不在于她泡在爱情的蜜露中与否,ALICE从前那么敏感懊丧又迷惘,就是把整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压在一段情感上,她还没找到内心的自己,甚至对男人有很强的依赖。
但当她终于摆脱那些该割舍又割舍不断的情丝后,她发现自己其实有很多追求,她自己也可以解决很多曾经她以为她不能的事情。
这些种种,既使得她的生活变得充实有质感,也让她变得强大,在之后的情感里更理智。
毕竟我个人一直认为保持对方个性的一段感情才是真实长久的。
如今仰望爱情怨念形影相吊的人总是很多,但也不乏一个人也活得很精彩的人。
黄金剩女和屌丝剩女不在于生活质量的差别,而是在于心态罢了——前者有人生目标,有内心的追求,他们深谙情场的各种套路,不能说因为看透了便对爱情不再抱有期待,他们只是将之退于后位,他们要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后者,一次又一次的情场失败,容易陷入艰难抽出,旧的爱情让他们生病新的爱情又让他们痊愈,只是一场又一场治标不治本的循环。
他们执迷不悟,以为迷醉的恋爱使他们无聊生活的解药,却不知人生有很多东西需要一一去实现,爱情,不应成为整个人生的目标。
只要把单身看作与恋爱同等的一种生活状态,又怎么会生出情感上那么多的羡慕妒忌恨呢?
所以女孩啊,单身有什么不好的!
SINGLE IS FABULOUS OK?!当我们独自一个人,才更能看清我们自己,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更能把面具拆掉,洋洋洒洒地DO WHATEVER I WANT.毕竟找到一个有思想共鸣又相爱的人不容易,不要因不愿意变为单身而艰难维持或装睡不醒,更不能沉溺。
当对的人来到,好的结局自然是不费力的安心长久与美满幸福。
曾经哭着对EX说“”YOU'RE SO HANDY"的ALICE后来亲自动手做了一个自助解拉链器,试验成功后会心一笑;徒步到高山上独自俯瞰自然的广阔后,眉头变得舒展开来,背着沉重登山包却又如释重负之感——看着这些,我都不自觉释出欣慰的泪水。
好好享受单身吧!
也祝愿你们找到soul mate❤
車內的寂靜騷動,有人陪伴總不孤單,擋風玻璃為我們隔絕了這世界所有的危險,那一刻,我在想,也許時間停在這裡就好了。
紅色的車尾燈亮晃,忽近忽遠,模糊間這是場追逐遊戲。
孩提的紅綠燈那樣,時不時角色互換。
小時候總不懂湯姆貓追傑利鼠是哪裡滑稽有趣,也可能是純粹討厭那錯落急躁的配樂。
只是現在的我們,難道不像是傑利鼠和湯姆貓?
有時候距離遠了,夜太深油門也不敢踩快,然而每個轉角,紅色的車尾燈在那等著,我知道你不會走遠,所以我可以放心的跟著,沒有言語的我們似乎更有默契。
我很想念你。
昨夜的電影院就像一座游泳池,我閉上呼吸潛進水底,應該難受的耳壓與窒息反而讓我得到滿分的安全感。
在寂靜中被餵養,胃的飽足帶來一種難以言語的錯亂,因為對你的想念讓我終其失去感知,只能於空氣中拍動、飲水不能滿足的渴。
原來與你的感情裡我是一條魚。
我很想念你。
即使我早已混亂了思念與你之間的牽繫。
看完电影,才发现是二刷。
电影比较轻松幽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在开头想要和男友暂时分开的情节,她的理由是她这一辈子没有独处过,最开始和父母一起住,后来和室友一起住,现在又和男友一起住,她想上烹饪课、自卫课以及去大峡谷徒步旅行,结果每样都没成功,她不想余生都在思考“如果当初”这个问题。
分开后,她又经历了完全不同的两段“感情”,最后在和罗宾争吵的片段中,罗宾指出了她容易陷于“他喜欢她”的陷阱中,而生命中或许只有自己会真正的爱自己。
在一连串的打击后,她翻然醒悟,单身时候的她和罗宾一起上了烹饪课、自卫课,自己拉上了背上的拉链,在影片最后,她也成功完成了大峡谷徒步旅行。
正如片头所述,当单身狗是有正确方式的,也有不正确的方式,人们都以单身为耻,都想假装自己不是单身狗,我们应该以单身为荣,享受单身,单身生活更享受,被婚姻枷锁铐的更晚,而且只要还能玩得动,从不提前离开派对,所以为什么我们总要拿有另一半来体现自身价值?
在单身和恋爱之间,最重要的是享受生活。
(文/杨时旸)“单身焦虑”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它在其他文化中也同样存在,只不过压力程度和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有关“单身焦虑”的电影,有的拍得沉重,比如反乌托邦化的《龙虾》,有的显得轻快而都市小品化,比如这部《单身指南》。
这是曾经执导过《爱你,罗茜》的导演克利斯汀•迪特的新作。
客观地讲,它从电影本体语言上没什么更多的内涵,不像《龙虾》那样,有着明显的野心,但也正因此,它不会显得过于做作,它只希望能让更多的都市年轻观众代入自我的情绪。
这部电影中描述的各种情感困惑,早就超越了故事发生地纽约,而让很多漂浮在都市中的单身男女们感同身受。
《单身指南》在类型上可以算作“小妞电影”,一种标准制式的都市轻喜剧。
爱丽丝、罗宾、梅阁和露西都是在都市中打拼的女孩。
面对爱情,她们各有各的困惑。
爱丽丝决定和交往了四年的大学男友“暂时分手”,自己到纽约闯荡,试图让这份有些变质的爱情得到一次喘息的机会;罗宾是个没心没肺的胖姑娘,白天在一家律所担任底层助理,下班后却成为各个夜店的“派对动物”,每天早晨在不同男人的卧室中醒来;梅阁是个产科医生,但厌恶婚姻,却决定要一个孩子;而露西则通过社交网站祈求遇到真命天子,却屡屡失手。
这几个人在感情世界中对抗迷茫,也彼此支撑,他们见证着友谊,也彼此成为对方的对照。
单纯从剧本上讲,它无比清晰简单,用四个女孩概括了四种都市化的爱情价值观:向往的、享乐的、恐惧的以及实用主义的,这电影成为了一种“爱情采样”,只不过这些采样的标本都被在自己的维度中更加极端化的延伸了而已。
从现实层面来讲,爱丽丝的生活态度更接近大多数普通姑娘,她想找一份真爱,大学时期由于年轻陷入的那份感情,她本能的觉得有些不太对劲,而真的走入社会,又发现很多人难以托付真心,而真的遇到彼此相投的那个人,是一件极低概率的事件。
但毕竟,她没有放弃寻找。
从象征和隐喻的角度去看,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其他几个姑娘,成为了她的“分身”和“后果”,因为真情难寻,所以有人选择了肉身享乐,活在当下,有人干脆通过精子库自己选择做单身妈妈,有人把希望寄托于社交网站……从故事层面上看,《单身指南》讲述了困于感情的年轻男女的困惑、无奈却也精彩的生活,而它最终也叩问着我们对待感情的态度。
电影描述了弥散着的主流社会的态度:“情侣”是正确的、美好的,“单身”是错误、至少是不那么快乐的,即便,安排了罗宾这个热衷享受单身的角色,但是她的每一次出场和纵情的后果看起来都很狼狈,更何况最终她的身份还是暴露了,这个扮演着底层职员的姑娘,实际上是个隐藏着的富翁。
她在那座偌大的房子里骑着一辆小自行车穿梭,隐藏自己的财富以免被普通的社交和快乐驱逐,无论怎样都显得有些孤单和令人心酸。
但好在这并非导演的价值观,电影只叙述这种无处不在的文化压迫和同辈压力,最终,电影给出的答案仍然是鼓励人们在寻找自我的途中,接受和享受遇到的人,失去的人,以及,更重要——接纳自己,无论是单身状态的自己还是处于情感之中的自己。
爱情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遇到了就投入其中,没遇到也安之若素,这才是应有的状态。
只不过有很多人天然把一种状态设定为正确,就自然把相对的状态理解为错误,他们拼命摆脱一种,奔赴另一种,但无论过程还是结果往往都显得过于惨烈,因为他们设置的起点就是错的。
《单身指南》一直在向人们强调一种能力,要懂得区分alone和lonely,前者只是单独一人,后者才有孤独的意味,只是,很多人在很多时候,觉得前者必然导向后者。
其实,远非如此。
出演爱丽丝的达科塔•约翰逊就是在那部著名的《五十度灰》中的女一号,其他几位演员也都是美剧的熟脸。
这几个姑娘把生活里的各色男人,各种无奈,用笑点、互黑和自黑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一种独特的治愈感。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内置的主题,那么应该就是寻找,寻找另外一个人,在途中,终于找到自我。
单身狗,这个词带点自嘲,可却越来越带歧视意味。
歧视的原因:形单影只,实在可怜。
孤独,这应该是对单身狗们最多的形容,但孤独并不意味着可怜。
相反,比起拥有伴侣的人,我们多了与自己独处的时光,可以更好地思考人生,做回自己,反而有些可怜那些拥有伴侣的人。
单身的我们完全可以对着歧视大喊:我们才不是可怜的单身狗,我们是富有的单身贵族。
《单身指南》这片很有《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的feel,从相关的四人展开,探讨感情问题。
但比起《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我更喜欢《单身指南》,估计是重点突出的原因吧。
影片从四个女人展开,渴望单身的Alice,自由的Robin,单身至上的Meg,用公式寻找真爱的Lucy。
四个女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却都存在反转。
四个女人中我最喜欢Robin,看似不靠谱的她其实才是对待感情最清醒的那一位。
我特别喜欢她骂女主Alice的那一段:“感觉每次只要有个男的看你一眼,你就美得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然后就为了他们眼中的你而活着。
至少我决定交个男朋友的时候,我想要的是一个喜欢我本来样子的男人,因为我心里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段话很犀利却很真实,爱情虽然很美好却容易让人迷失自己。
的确,很多人都和Alice一样,遇到追求者就飘飘然了,然后为了维持这份美好而伪装,最后也没搞清楚那个人是爱你的伪装还是真实的你。
伪装终有暴露的一天,自己也会累,感情慢慢地也走到了尽头。
恋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和Alice一样需要一个帮忙解拉链、安装wifi?
为了找人陪吃饭、逛街、看电影?
如果这是恋爱存在的原因,那么爱情也太肤浅了,这些事通通可以一个人办到,找个人还耽误时间与精力,还不如用忙于恋爱的时间干些有意义的事。
我特别鄙视类似Alice那种为了恋爱而恋爱的行为,人总为爱情而活是一件特别累的事。
真正的恋爱应该是我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好,但在恋爱中可以做回自己,并且可以过得更好。
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出其他值得恋爱的原因,毕竟自己都可以玩出花儿来,为了恋爱找另一个需要磨合太多,需要迎合的伴侣不是有病吗?
那还真不如做回单身贵族。
但太过坚持单身呢?
影片中Meg就是代表,妇产科医生,坚持不孕不育。
那段关于孩子的发言也深得人心。
“你有了宝宝,这个社会就会阻挡你去追求梦想,而我也不想放弃自我身份,成为这些迷你偷心大盗的奴隶。
又没时间去锻炼健身,而且余生都与睡眠无缘。
”但影片就是这么打脸,Meg因为照看了一位小baby突然萌生了做母亲的想法。
不想陷入感情,却遇上了此生真爱,多年的单身信仰瞬间崩塌。
那导演是在讽刺单身吗?
不是,单身与恋爱都很美好。
但真爱降临就不要躲,有爱就要勇敢去爱,没爱那就像Robin和醒悟后的Alice一样享受单身生活呗。
单身的确孤独,但即使是处在恋爱中的人们也一样是孤独的个体。
只有内心强大了,才能在每种状态中感到充实,不再孤独,恋爱可不是解决孤独的药方。
很庆幸影片的最后,Alice终于醒悟,不再为爱情而沦陷迷失,看书、健身、旅游,开始学会欣赏真正的自己。
为什么不能享受单身生活呢?
一个人点餐,想吃什么吃什么,不用在意别人的口味,美味只需一人独享;一个人逛街,去尝试每一种风格,没人对你评头论足;一个人看电影,幸运的时候可以一人霸占整个影院,电影只为你一人而放;一个人旅游,不用去摆pose,只需一个人静静地与景融为一体,去享受心灵的平静。
单身也要活出自己的色彩,享受最真实的自己。
当自己足够强大,那就不会去在意孤独了,因为自己本身就活得很精彩了,需要恋爱也只是因为想活得更好。
无论是恋爱,还是单身,每种状态都有它存在的美好,都不应该被歧视。
作为单身不可耻,也不可怜。
就像女主说的,只有单身的那一刻,你真正地、完完全全地,不被世俗的情感所羁绊。
只有在那一刻,你只有自己,真真正正地孑然一身。
那一刻过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珍惜单身的生活,记住:我们是贵族,而不是狗。
佬喜欢这部电影,大半夜看完,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其实很多人一生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爱情或者一段关系,仅仅是不让自己一个人,我们只有在学会真正适应孤独之后,经历过真正的单身,才能找到那个对的人吧。
——又或者:1.单身没事啊,但你得有钱;2.单身没事啊,但是你得有事业;3.单身没事啊,只要自己够强大,你真的可以谁都不需要。
先爱自己,再去爱别人在单身的时候就爱上自己的生活,并让自己很快乐的人,大概率谈恋爱后也会愉快。
毕竟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有义务让你快乐。
单身并快乐,一个重要前提是有较高收入且未来可期钱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多自由,越有钱就越有时间,有时间就可以去各种自己喜欢的活动,认识更多有想同爱好的人。
爱情是个概率问题,你遇到的人越多,基数就越大,那碰到爱情的概率也就越大。
不要上来就用各种标准来要求对方,关系是递进的:见面、约会、可睡、可长期交往,然后才是可固定长期关系。
在不同阶段,标准不一样。
要自己去体验,而不是照着知乎上什么“好男友的十个标准”“二十个原则”之类的去找对象,那样的结果很可能是单身一辈子。
当然单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你有钱且快乐,一点也不会孤独的话。
单身时好好投资自己:学习、进修、放纵好奇心。
能耐越大,快乐的概率就越大。
“像他明天就会出现一样期待,像他永远都不会出现一样生活”。
所有健身、学习、变瘦变美的原因都不单纯是为了遇到爱情,而是希望自己有个健康的身体、漂亮的外表,去赚更多的钱,去活成一个更自由的单身女青年。
[心结] 分手一年了,为何我还忘不了他?
§ 当「啪啪啪」成了打脸的声音电影《单身指南》(How to Be Single),剧情从女主角艾丽斯在毕业之际,向男友乔许提了「暂时分开,寻找自我」的要求展开。
艾丽斯并不是想分手,而是想喘口气,在一连串他们交往四年,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寻找一点生活的缝隙,就像是结婚前的单身派对,通过一点最后对失序生活的怀念,走进一场更漫长的两人世界。
但正如「人性经不起考验」的宇宙定理,艾丽斯在浮华的纽约,和各种男人在床上、床下缠绵一圈,她发现自己还是需要拥抱有感情的躯体,所以她决定结束分开一阵子的要求。
可天不从人愿,乔许在实习期间和其他人谈起恋爱,原本看似在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艾丽斯,突然成了被贸然决定的产物。
当艾丽斯怀着分手后的伤痛,继续生活,寻找人生中那位Mr. Right,但好像每个曾经觉得对了的人,最后都不是她要的样子。
同事罗苹,为艾丽斯开始纽约生活的领航员。
她们之间的关系从好闺蜜,随着艾丽斯在感情上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成了艾丽斯指责的对象。
她把自己原本安稳的感情生活之所以失控,归咎于罗苹那套玩咖的价值观对她产生的不良影响。
然而,就在当场撕破脸的时刻,罗苹对艾丽斯说了真话,告诉她陷入了「鸡鸡流沙」的泥沼。
随后在与前男友差点滚上床单,成了小三之际,艾丽斯想起罗苹的话,她顿时醒悟,她确实长期陷于某种流沙之中:「一旦交往就失去自我,成了对方的附属品。
」这是别人的错吗?
毋宁说是艾丽斯太习惯这种交往方式,将自己拥有的一切都给了对方,除了「真实的自我」。
§ 什么是「真实的自我」艾丽斯一直没有给自己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去寻找她说的「自己」,直到真正停下「寻找下一个好男人」的念头,她才有时间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使得她不再过份责怪自己,因为当她责怪自己,着重的是关系的失败,而没有发现自己在关系中活得变了形。
同时她停止无端责怪他人,正如她最后和罗苹道歉,因为与其说自己受罗苹的影响,不如说自己藉由罗苹做了一些她原本不敢做的尝试,只是结果不如人意,但罗苹始终真诚,从未欺骗她。
可艾丽斯自己却「欺骗」了许多人,包括自己,因为她不敢做自己。
当我们持续处在各种关系之中,未曾真正「回归单身」,回归「一个人」的生活,我们没有跟过去熟悉的关系和生活模式保持距离,我们就没有办法展开真正的回归之旅,回归到人生原初,和天真无畏的自我相遇。
进而带着最纯洁的自我,重新认知我们的世界。
§ 你看见雨滴,还是钻石张爱玲说「阴道通往女人的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则认为真爱的钥匙就在每个人的真我当中,指出爱具有以下特征 :1.以人的自由为前提。
2.实现存在价值的由衷喜悦。
3.设身处地的移情。
4.爱需要勇气。
5.最完满的爱通过相互依赖,以「成为一个『是其所是』的人」的完满创造力为基础。
举例来说,罗洛.梅在书中曾提及一个个案:凯伦原本因肥胖而困扰,说道:「食物是我所有安慰的保证」、「我经常开车绕着城里逛,把愤怒、内疚和伤害吞下肚──直到其他一切都变得不重要。
」尽管做了许多尝试,她仍无法真正在减轻体重的事情上有所做为。
要改变一个人走出负面的伤痛,需要挖掘的内在问题,远比规律的生活和外在所见的肉体来得深刻。
罗洛梅以为这必须让来谈者「进入深刻反省自我的历程」之中,「认清他们在本质上是谁,前进的方向在何方」,藉此反来使他们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这是从「活在愤怒中」,或者藉由负面情绪好证明自己活着的诅咒中走出来,走向最原始而富有活力的自由样态,仅仅是「我活着」。
这包括两层意涵:为己而活,简单而没有包袱的活。
在个案中,凯伦最后能够在貌似平凡的世界中,不再看见愤怒、内疚与伤害,而是看见美、愉悦和满足。
好比在经过三年半的冥想治疗,凯伦描述那「平凡」的一天:「上周在工作中,我看见一些光秃秃的橡树,上面有雨滴覆盖。
我知道它们只是秃树上的几滴雨滴,但在我看来它们宛如钻石。
」对照电影,《好好先生》(Yes Man)的卡尔、《男人四十》的林耀国,以及《单身指南》的罗苹,和重生后的艾丽斯,无关外在条件,他们在自我认同的道上,对自己选择的生活乐在其中。
§ 戴维.鲍伊不用成为教宗;教宗也不用成为戴维.鲍伊有些人失恋,早在分手之前便已发生,我们早已移情别恋,只是不想承认。
我们勉强维持关系,在无爱的空间里头一次又一次的假高潮,然后一个人啃蚀内心的空虚。
有些人即使分手,却还是沈溺在一个人的爱恋里。
他舍不得走,舍不得丢弃脑中的回忆和实质的物品。
当另一个人已经不在了,他只好不断的往回忆里钻,因为只有回忆中有那个人存在的证据。
更甚者,在回忆里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他就往想象力里索求,在别人的身上找前任的影子。
无论是与他人分离、游戏人间或奉行婚后性行为,重点在于我们是否认知自我,并甘愿负起臻至「自我完满」(self-fulfillment)的代价。
如同CNN 和BBC 对「战后婴儿潮」世代的高离婚率,以及与日俱增的老年离婚率的报导,研究显示其中一项原因,就在于这个世代的人们更愿意去追求情感和性的快乐,以及完成自己的梦想。
我想起一句俗谚:「宁愿独自前行,胜过盲目跟随。
」(It’s better to walk alone, than with a crowd going in the wrong direction.)跟随没有错,我们都需要人生导师,但我们必须慎选那位人生导师。
正如在感情中「乐于付出」没错,但要挑对人,否则就成滥情。
艾丽斯那位在前男友偷吃分手后,把人生的焦点全投注于事业的姊姊梅格,却打破了自己的诺言,开始谈起恋爱,和肚子里的孩子走向三人世界。
或者像罗苹,她就是喜欢激情、浪漫和不用负责任的关系。
又像露西,她本来笃信择偶条件的重要,可最后她选择打破过去的窠臼,迎接意外惊喜。
分手或其他分离的课题,只是人生的休止符,是完成整首人生乐章必要,但并非主要的元素。
但首先你得真的愿意承受分离之苦,而不是为了止痛而忘了放下,老赶着谈下一场恋爱。
人生的许多片刻,我们都是自己一个人生活,故恋爱更像是生活的伴奏,若缺乏独立自主的人格做为主旋律,就会让整个人生被他人(外来物)绑架,进而失去我们自己,以及用自己本来面目活下去的自在与勇气。
[解语] 失恋,从真正恢复单身开始;独立,从学会享受单身出发。
p.s. 《单身指南》没有露点、没有道具、没有霸道总裁,但床戏拍得比《五十度灰》更具情欲的感染力。
听说格雷要拍续集,换个导演吧。
希腊风建筑前的宏伟阶梯上,茫茫黑色职业装中那一点粉红真是分外醒目啊……
挺合格的爆米花电影,芭比娃娃本人
對我來說是腦殘片~
这个也就第一部还行了,通篇的粉红色让我真受不了
我的关注点在学长真的可以给学妹拨穗吗哈哈哈哈哈
都是大熟脸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gay or European太经典了
听过伦敦版赶紧过来打分,百老汇原版十分满分不解释啊
歌舞还是不错,尤其是法庭上那段。但是总感觉主角太欠火候了,气场不足,完全被配角的光芒压住了!
可看可不看
就是个 歌舞剧。。。独立出来的
get不到女主颜,不够金发美女与角色不符
比芭比真人电影更像芭比的一部电影,全套粉红小礼裙,芭比娃娃一样的狗,粉色跑车,金发碧眼的傻白甜,一开始穿行的电影运镜和走位简直就是芭比真人版!
只能说……我真没看出来那姑娘有多聪明……这是在黑哈佛么……
除了歌不错唱的也挺好,由赞下tony小姐姐这嗓子绝了,从故事到表演一无是处
大学的时候老师放给我们看的,内容不记得了但是女主的独立还记得
现场感很不错,演员唱跳都很卖力,有了电影的背景,很容易让人投入进去。但是女主实在是有点。。。肥!
中规中矩,剧情有点好玩。女主的人设前期不是很讨喜,后期还行。
CCTV呀
最后的求婚很c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