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每出一个女王,英国都会兴盛下,似乎有如下特征:1 王朝名字变更伊丽莎白一世 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维多利亚 汉诺威王朝--〉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伊丽莎白二世 温莎王朝--〉?
(应该会是菲利普亲王的郡望或名字)2 王朝兴盛伊丽莎白一世 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获得制海权,东印度公司,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 英国世博会,鸦片战争,使君主制受人尊敬伊丽莎白二世 二战后重建,英国重为大国,成功转化君主制为现代君主制3 继位者很崩溃伊丽莎白一世 詹姆斯一世还好不是她生的,所以在位还算久,有22年维多利亚 爱德华七世等崩溃了,60岁加冕,也就当了9年国王伊丽莎白二世 查尔斯好崩溃,我就不说什么了,大概也50老几了,和爱德华七世有的一拼了。
4 丈夫…很帅很幽怨英女王的丈夫是一种摆设,不过女王都爱自己的丈夫,因为是自己选的,感情很好。
而丈夫们自己就有点豪门一入深似海。
伊丽莎白一世,没有结婚,不过情夫们很幽怨维多利亚 阿尔伯特亲王,表哥伊丽莎白二世 菲利普王子,远方表哥以上仅作茶余饭后聊资
英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两个时代都是处于女王的统治下,伊丽莎白与维多利亚。
这两个女人的命运各自不同,伊丽莎白登基之前蹲过伦敦塔,她也不是唯一的王座继承人,她的嗣位多少有些运气因素,维多利亚则不同,由于威尔士亲王夏洛特公主的早逝,她变成了她父辈唯一的孩子,唯一的继承人,从小就是作为未来的女王来培养的,她的登基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危险和阻碍。
伊丽莎白统治时间长达45年,维多利亚则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国王,1837-1901年。
伊丽莎白终身未婚,她的情人莱斯特伯爵于1588年去世,在他之后她继续生活了十五年;维多利亚与她的表亲萨克森-哥堡-科达家的王子艾尔伯特联姻,艾尔伯特于1861年病逝后,她守寡了整整四十年,又继续独自统治了这个帝国整整四十年。
伊丽莎白没有孩子,都铎告终;维多利亚育有九个孩子,他们的后代遍及欧洲王室。
这个片子拍得其实没什么意思,就算把片名改成《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的罗曼史》都不够看。
最先看到Mark Strong,他演肯特公爵夫人的顾问兼情夫,对摄政很有兴趣,一看到他愤怒地谴责小维多利亚,我就穿越到了艾玛。
然后是TK的利奥波德王,没几个正面。
PB的墨尔本爵爷,哦分明你才是秀色可餐嘛,要不是历史注定了,我希望你和小女王师生。
可能看不顺眼艾尔伯特王子的演员吧,我对历史真人还是有好感的。
小威公爵也出场了,鼻梁特高耸的一老人,说话爱一本正经地冷嘲热讽,跟威灵顿半点都不像,那时他应该快七旬了吧,还有保守党的开创者皮尔,戏分太少了真遗憾。
戏分最多的当然是墨尔本。
其实这电影除了几个演员外没多大意思。
闲话两句,大婚前两天维多利亚给艾尔伯特王子的赠礼是一枚钻石镶嵌的Lesser George,属于嘉德骑士勋章的组成部分。
据说当时的一场会面里墨尔本爵爷曾对此设计表示赞美说“very handsome”,他自己对KG的评价是,“唯一尚未被滥用的”;尽管如此他仍然拒绝领受KG。
且KG名单上皆为贵族。
Pitt拒绝是否因此缘故?
Pitt大哥John在1790年被授予KG,Wellesley家的Richard和Arthur兄弟分别在1810年和1813年获授,当时都有爵位。
以Arthur为例,他1813年时已多个爵位在身,包括杜罗男爵、威灵顿子爵、伯爵、侯爵,以及葡西的若干爵位(1815年他被授封滑铁卢亲王= =)因此Peerage是否KG的必要条件?
或是因此Pitt本人拒绝却让给大哥?
(great commoner的愿望他也是隐约有的吧)Melbourne是在1835年拒绝了嘉德,当时不在首相任。
据说18-19世纪里首相奉行的原则是never to bestow it upon themselves,Peel从不接受任何荣誉,Melbourne甚至无视他的女王朋友的恳求,拒绝佩戴最值得珍视的勋章,Grey仅在卸任后才接受了蓝绶带,Canning, Percival, Pitt都拒绝以权谋私。
柔弱的如花美眷 初长成的翩翩少年起初只是 年少时必经的游戏 相遇 选择 动心后来 这爱情却也许再也不能放手 在这么复杂的政治宫廷斗争里 没有一个可以完全信任的人 没人撑得下来 这个人 还必须是个男人 闺中密友不能为你解决实质上的困难 就算终生未婚的伊丽莎白 也绝对有个什么情人之类的 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天下嘛迂回是一门艺术。。。
所以 爱情不再是可有可无 主观上 他的确很可爱 客观上 她不得不爱 若是她放了手 以后的日子 固然也许能强自支撑 却一定更是如履薄冰 男人 就该对自己恨一点 而女人 就该对男人狠一点。。。。
joking 当爱情牵扯上种种复杂的利益 谁说得清楚爱的成分到最后 占了百分之几?
只有拥有纯洁坚定的赤子之心的人 才能问心无愧吧历史上的维多利亚我不了 但是影片里的维多利亚我好喜欢 貌似瘦小的身躯 脸上有很淡定的执著 好像再大的事情发生 看看她恬静的脸 就能在心里找到安宁 不是最美丽的脸庞 却最能让你百看不厌 于是乎我就立刻去查了演员 却大跌 这家伙居然演的是时尚女魔头里的那个助理 哇 完全看不出来耶 完美的装容和服饰 让我眼里只看到那个时代的一个女人 完全没有和她演过的角色产生联想 不过 她们的共同点是都是善良的孩子。。。
似乎没有经历多大挫折(汗 其实应该是我看不出来里面有多少挫折 那些关于政治的台词我每句都听得懂 放一起不知道什么意思) 他们终于在一起了 快结尾时 她把他的桌子移进了她的地盘 从此 举案齐眉 人生的极乐当是如此吧 静静的坐在一起 一抬头 就可以看到对方 然后微笑着低下头去 继续各自的事情 心里只有平静和安全感 知道这一切 没有什么能够取代可惜红颜薄命 帅帅的亲王42岁就点点点了 剩下一半的路 只好自己走 阿 宫廷剧就是好看啊就是好看 女人 果然天生就是八卦的 推荐宫廷控来看吧 如果是大男人之类的 估计是不会对这种片子感兴趣的
<图片1>
<图片5><图片6><图片7>
<图片9><图片10>
<图片13>
這是一個古老的家族 歷經幾百年的歷史風雨 依然傲立在當今政壇閃耀的位置大一時寫過一片關於英女王資產的調查報告 讓我只有咂舌的份當一個王族可以主動放權 就是一種明智 不管這背後是多少人鬥爭的結果英國一個彈丸之地可以在國際上佔領一席之地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喜欢另一张海报,紫色背景衬托的女王气宇轩昂。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从1837年继位到1901年驾崩,统治英国长达63年。
空前绝后。
Emily Blunt是个好演员,看看她在The Devil Wears Prada里演的助理就知道。
她的气质更适合性格泼辣强悍的角色,演女王欠了点贵气。
电影片尾看到制片之一是Sarah Ferguson才恍然大悟:感情这次选角儿是按她的口味。
说到Sarah Ferguson,未必许多人知,但说到她前夫约克公爵,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的兄弟安德鲁王子,知道的人就多了。
感情Sarah是现任女王的前儿媳,已故王妃戴安娜的妯娌,两个英国公主的妈妈。
而Sarah这两个贵为英国公主的女儿(与安德鲁王子所生)便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曾曾曾曾曾孙女儿……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
Sarah虽然与王子离婚,却依然保留约克公爵夫人头衔,跟王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挑出英国历史上口碑极好的女王拍部片子自然小菜一碟,再请来好莱坞王牌制片Martin Scorsese联手,场面搞得有点大。
怎奈还不能算个好片子,就算跟其它的宫廷片相比也处于下风头。
场景自然是恢宏,选了戴阿娜王妃的故居、维多利亚加冕前居住过的肯辛顿宫,丘吉尔庄园、白金汉宫还有林肯大教堂拍内外景,服装也很奢华,可总觉得欠缺点啥。
想来想去只能怪维多利亚的一生太长太平稳,缺少足够噱头的戏剧冲突,情节有发展没高潮,怎么都有点扫兴。
于是,编剧虚构了一个女王夫婿面对暗杀挺身而出枪下救妻的桥段,据说让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极为不爽:靠祖宗吃饭情有可原,拿祖宗开涮就太不厚道了。。。
扯远了又。
故事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青少年时期,加冕前成婚后人生大事比较集中的几年,突出一个中心(王者为尊)两个基本点(对母亲的恨、对夫婿的爱)。
这些史上都有据可考,出于电影需要对女王自由恋爱自主结婚这一块稍微夸张了一点。
众所周知女王和同龄的阿尔伯特王子属于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感情越来越深,不然也不会有九个小孩(其中一个夭折)。
但两人也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当事人,算不上青梅竹马但比两小无猜还要亲,是近得不能再近的表姐弟。
包办婚姻是王室的传统,在维多利亚时期更是鼎盛,因为夫婿英年早逝,女王的8个儿女、42个孙子女婚事几乎全部由女王指定,联姻对象遍布欧洲大陆各王室,女王也因此被谐称为“欧洲祖奶奶”。
得,又扯远了……电影里比较感人的是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的爱情,基调是舒伯特的小夜曲,轻松舒缓,对于尚未登基还处于野心勃勃的母亲和与更野心勃勃的母亲情人控制下的少年维多利亚无疑是夜深人静时最好的慰藉。
这段先是包办继而恋爱的情事见证了维多利亚加冕前后许多艰难棘手的日子,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便你拥有世界也不足为傲,最能给你关怀的还是夜阑人静时揽你入怀的爱人;即便你失去世界也不可怕,只要你转身时还能看见那双注视的眼睛。
年轻的维多利亚是幸运的,未来的生活是最好的印证:在与阿尔伯特亲王相亲相爱联手统治的20年里,已经初具规模的强大英国逐步迈向“日不落”的大英帝国。
中年的维多利亚想必是悲哀的:42岁英年早逝的阿尔伯特是她一生唯一的爱人,在以后将近40年的寡居日子里,每天醒来陪伴她的都是阿尔伯特的一袭睡衣,直至她逝去。
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维多利亚在肯辛顿公园旁的海德公园竖起了阿尔伯特纪念碑,隔着一条马路便是以阿尔伯特命名的音乐厅。
历史很长,电影很短。
结尾匆忙得只能以简短的字幕交待,与之前刻意拉长的恩爱画面比较,不能不说是败笔。
THE YOUNG VICTORIA is the late Canadian filmmaker Jean-Marc Vallée’s Hollywood calling card, his 5th feature film and a star vehicle for Emily Blunt. Penned by Julian Fellowes, this cinematic reimagining of the salad says of Queen Victoria (1819-1901) resolves prominently around the affair of the heart between her and her consort, Prince Albert (1819-1861) while the future “grandmother of Europe” makes baby steps to wield her independence among the court intrigues from all parties. It is, as expected, a respectable encomium of a monarchy’s grandeur and its young monarch’s moxie. With its palatial locations, superfine fineries and sumptuous settings, the film unspools as if on cruise control from one spectacular scene to another, unpretentiousness is its most striking character. Those historically accurate, impeccably selected and manufactured artifacts and costumes are moderately lit (often exquisitely candlelit) with a subdued golden sheen and have a “just there” quality as they are part of the furniture, resisting taking audience’s attention away from the human objects, most of whom are hobbled by formality and good breeding, leaving a lot to be desired. Only Broadbent’s King William IV is able to unleash his hissy fit as he knows his days are numbered, respectability can barely contain his fury over the Duchess of Kent (Richardson, ill cast as an out-of-place puppet at the beck and call of Sir John Conroy), Queen Victoria’s mother. Also, the Regency controversy is quite maladroitly handled, why Sir John Conroy (Strong) act like a maniacal bozo as if he doesn’t know any basic tactics? Since there are low stakes at hand, even the lover’s spat when Albert (Friend, a passable actor, whose dreadful elocution prevents him from his own ascendancy in the Hollywood) steps on her toes, is easily mollified after a fictitious heroic action, audience can feel safe in the knowledge that the film is incapable of making a great fuss of anything radical apart from Victoria’s ascension into her own personhood, which is really not something particularly film-worthy, after all she is a queen secured and perching on a pedestal, if not for her status and all the royalty trappings.Vis-à-vis Blunt, who can be put into best use when there are tricksy naughtiness or idiosyncrasies in her character, which cannot be found in this film. She holds her own solidly against the solemn business of men’s statesmanship, but where are Victoria’s own personalities? That is the missing ingredient from the film and Fellowes’ all-too-reverential and glottophobic script (why Prince Albert insists speaking English even with his own brother? Both were born and raised in Saxe-Coburg and Gotha).As far as a prestige costume drama goes, THE YOUNG VICTORIA is keenly aware of what its audience’s predisposition and shrewd enough to put money into sensible use, but in the dramaturgic aspect, it errors on the side of being in awe of its own lofty subject. referential entries: Stephen Frears’s VICTORIA & ABDUL (2017, 6.3/10); Vallée’s WILD (2014, 5.8/10), C.R.A.Z.Y. (2005, 8.3/10); Stephen Frears’s CHÉRI (2009, 6.5/10). Title: The Young VictoriaYear: 2009Country: UKLanguage: English, GermanGenre: Biography, Drama, History, RomanceDirector: Jean-Marc ValléeScreenwriter: Julian FellowesMusic: Ilan EshkeriCinematography: Hagen BogdanskiEditors: Jill Bilcock, Matt GarnerCast:Emily BluntRupert FriendPaul BettanyMiranda RichardsonMark StrongJeanette HainThomas KretschmannJesper ChristensenHarriet WalterJim BroadbentJulian GloverMichael MaloneyMichael HuismanGenevieve O’Reilly Rachael StirlingJosef AltinTom BrookeRating: 6.6/10
不知道能不能跟这个比较一下,当然其中注重点也不是很相同,这个是服饰打扮上确实得了很多奖项,开始看到时间点时马上就想到了鸦片战争,清朝时的电视剧中的印象。
估计所有的历史剧情介绍第一印象都会联想起来1840,既然讲述的是那个时期的英国女王的故事,不得不说现在和那个时候的气质好似没有变化多少,小国寡民和贵族传统之间的区别,永远是无法比较,更不得不说说人的精神面貌的层次。
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根本没有资格来说这个方面,本来是个爱情片,想的那么多,至于把整个民族和民族的血性来比较,这样好似本身就不是很正确,历史终究是历史。
期望着现在的社会能往更好的地方发展吧,希望不再鱼肉百姓吧,至少不会像古代时期一样的盲目大大,人跟人的差距之大,跟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实在是让人汗颜,不敢妄自下评论。
为什么一定要140个字啊?
只是单纯想发一下,当时我在这部电影的截图。
好吧,最近去看了维多利亚的艺术展。
有很多女王的东西,美好爱情的背后有一地鸡毛,维多利亚一生和亲王生了八个小孩,后面亲王去了,维多利亚有非常多的小孩需要照料,并且忙于政事,后面的形象变得非常肥胖和疲惫......这部电影从人物传记的角度来说,是失败的。
但是就单纯于我个人观看视角来看,它给我塑造了一个非常符合我择偶标准的英伦绅士男主。
觉得这一部是男演员的颜值巅峰,后来还是同一张脸,但是感觉没有这么帅。
男主他与维多利亚有感情基础,并且他聪明(聪明在可控范围内)稳重有责任心,帅气(不过这已经是最末端的品质了)(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大英帝国的贵族文化,现在知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是以为现代最有贵族精神的是亚历山德拉公主
不过说白了就几句话,勤奋公务,克制、谨慎,具备传统的公主素质。
对王室忠诚高于一切,以王室责任和荣誉感为上,用冷静和优雅,用敬业与坚韧,经受住岁月的考验。
其实还是受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很重,认为“克制即文明”。
希望个人能做到的要求心境平和、克己坚韧。
所以为什么那么喜欢男主,因为他符合了我个人需求的情感投射。
电影对我来说,太短了,即便最后看完了,都还是觉得不过瘾,纵然那段历史,我不那么熟悉,但是基于对英国“古装”电影的热爱,所以追了好久这种款式的片子,第一部就栽在《成为简·奥斯丁》上,然后这种情愫开始蔓延……1983年出生的 Emily Blunt作为本片的女主角,我个人认为是ok的,当她在2006年的 The Devil Wears Prada《穿普拉达的女王》饰演Emily那个无比牙尖嘴利的助理的时候,就注定了她一定会跟其他人不一样,下面继2006年《穿普拉达的女王》后,她接拍的影片,强大吧?
Gnomeo and Juliet (2010) (pre-production) (voice).... Juliet The Wolf Man《狼人》 (2009) (post-production).... Gwen Conliffe The Young Victoria 《少女维多利亚》 (2009) (post-production).... Young Victoria Wild Target (2009) (post-production).... Rose The Great Buck Howard《伟大的巴克-霍华德》 (2008).... Valerie Brennan Sunshine Cleaning 《阳光清洗》 (2008).... Norah Lorkowski Charlie Wilson's War 《查理-威尔逊的战争》 (2007).... Jane Liddle Dan in Real Life《丹的真实生活》 (2007).... Ruthie Draper 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简奥丁书友会》 (2007).... Prudie Drummond Wind Chill 《风杀》 (2007).... Girl The Devil Wears Prada《穿普拉达的女王》 (2006).... Emily Irresistible《不可抗拒》 (2006).... Mara
我对那个年代,那个环境,那个背影毫无抵抗之力!
18-19世纪的英国,永远是我喜欢的范
可惜已经看过剧版的维多利亚了,Melbourn、Albert都没有剧里的好
看不懂的维多利亚。起码靠这部电影看不懂她。服装很赞。
鲁伯特蓄了胡子仿佛变了一个人……
how can she hold up for the rest lonely 39 years....
這戲的重點在哪里?祗有我一個人覺得女豬很醜麼?她的嘴唇怎麼回事?
颇有历史韵味。
不好意思女主太old了…
即使是queen也要嫁个好老公
看的时候有2个疑问:1)电影场景中他们新婚的第一个早上,两个人在亲密的时候,男主手上戴的戒指引起我的注意,随之而来的是好奇:为什么结婚了,男主的戒指还是戴在左手的小指上呢?2)淋雨了之后尽然不马上换衣服还贴在一起,难道不难过?
整部电影的信息量还不如片尾三行字幕来得多 政治生涯戛然而止 爱情故事也只开了个头 半途而废不知所云
片子有点儿碎
英国宫廷剧始终吸引着我 女王也是女人 当能为自己献出生命的男人出现时 女王也相信真爱 男主角真像奥兰多
一嘴屁民口,历史顾问没钱请么。ALBERT的德语烂的像什么一样。
维多利亚女王,好美
场景服装满分~男主角帅啊。
我也想要一个Prince Albert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Givenchy Haute Couture还有Rupert Friend的腿太喜欢了
艾米丽布朗特好美
好完美的一生,自己卓越非凡,嫁了一个爱他一生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