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会比保罗·索伦蒂诺(Paolo Sorrentino)更热爱罗马。
在他的影像世界里,“永恒之城”总是呈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魅力,古老又不乏现代,颓废却带有活力,消沉中带着希望。
从《绝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开始,在意大利出生的索伦蒂诺把罗马重现带回到世界的注视下。
就算是之后那部和罗马毫无关系的《年轻气盛》(Youth),每一个人物也像是终生居住在罗马城,带着虔诚的信仰在年轻的思维和衰老的肉体之间搏斗,寻求生命,死亡和艺术的之间的平衡点。
当然如此热爱罗马的索伦蒂诺是绝不会放弃这座城市最迷人最神秘的部分——居住梵蒂冈深居简出的教宗和红衣主教们。
于是在2016年,他带来了《年轻的教宗》(The Youth Pope)。
在这部十集的电视剧中,由裘德·洛(Jude Law)饰演的庇护十三世成为了史上最性感也最现代的一任教宗。
他总是穿着白色的内裤,裸露着上身,漫步在梵蒂冈明媚的阳光下,回顾自己的童年,同时思索着上帝,宗教和世界的关系。
这不是挑衅的行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庇护十三世的存在就是一种挑衅。
庇护十三世,《年轻的教宗》(The Youth Pope)三年半之后,索伦蒂诺再次归来,继续讲述这个挑衅的故事。
剧集的名字从《年轻的教宗》变成了《新教宗》(The New Pope),英俊的裘德·洛还在,只不过他的头上有了更多的白发,多数时候都躺在病房了,奄奄一息。
上帝自然不会让尘世缺少他的代言人,于是一位新的教宗从权力争夺中诞生。
这位新任的教宗由约翰·马尔科维奇(John Malkovich)饰演,宣称自己是约翰·保罗三世。
与前任相比,他更符合人们的传统映像,苍老严谨,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着装永远一丝不苟。
接任教宗之前,他隐居在远离梵蒂冈的布兰诺克斯,并直言自己对名声和权力不感兴趣。
可一切都是表面现象,这位面目和蔼的老人曾经的身份竟然是一位朋克摇滚乐手,同时还被孪生兄弟的神秘死亡所折磨,多么巨大的讽刺。
索伦蒂诺对权力的态度是讽刺的,尤其是在呈现梵蒂冈教廷对权力的争夺上。
名义上教宗的权力来自上帝,但他选举的过程却充满了妥协。
甚至城市里的那些位高权重的非宗教人士也要参与其中。
这更像是一场政治斗争,而不是关于宗教理念的讨论,最后的选择结果只是各方妥协的产物。
那么上帝的意志在哪里?
如果他真的存在,也只是看着在天堂默默地看着这场闹剧。
约翰·保罗三世,《新教宗》(The New Pope)在《新教宗》前半部分的时间里,整个梵蒂冈都都像在举办一场盛大的闹剧。
沉默的修女们决定罢工,希望由此来换取长久以来缺失的尊重。
广场的民众还在悼念前任的教宗,久久不愿离去。
新任的教宗想要解决这些繁琐的问题,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权威。
显然这他没有能力做到面面俱到。
因此他时常陷入困惑之中,又全力装出镇定自若,胸有成足的样子。
新任教皇面临的最大威胁依旧来自他的前任,躺在病床上插着呼吸机的庇护十三世。
他像个幽灵,即使没有肉体,也在暗中注视着一切,让每个人都无法忽视。
这给约翰·保罗三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前来探访的查理·曼森直言自己分不清楚新旧教皇的区别,让他无比尴尬。
而当他决定去会见病床上的前任时,甚至担心媒体拍到两人同框的照片。
最后他选择了逃避,暂时离开了充满纷争的梵蒂冈。
这也不是一个教宗该有的行为。
剧集的后半段明显带有更强的宗教意味,至少表面上看上去如此。
庇护十三世如同耶稣基督,像圣经中描述的一样的死而复生。
人们期待他像之前一样施展神迹,解决问题。
这正是他之前所做过的,例如让不能生育的女子怀孕。
《新教宗》(The New Pope)从《年起的教宗》到《新教宗》,庇护十三世的身份大部分时候都模糊不清,让人难以捉摸。
即便成为教宗,他始终是个局外人,游离在梵蒂冈的教廷之外。
一个美国人,父母是一对嬉皮士夫妇,悲惨的童年始终困恼着他,以至于不得不求助上帝和信仰的力量。
作为教宗极端的宗教保守主义者,将同性恋地神职人员驱逐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身份的焦虑从没有离开个教宗,也没有离开过梵蒂冈。
从这个角度来说,庇护十三世和他的继承者没有什么不同,都在寻求真实的自我。
索伦蒂诺的故事里,寻求自我是一个永恒的母题,他的主人公永远处于游离的状体。
在《绝美之城》中,托尼·塞尔维洛(Toni Servillo)饰演的是一个冷漠的记者。
观众们通过他的眼睛来观察着罗马城的繁华,可最终也没人知道这一天的游历给他的生命真正带来了什么。
到了《年轻气盛》中,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饰演的音乐家来到一所养老院度假,同时思索着过去生命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通常这些问题不会有答案,索伦蒂诺更关注的是思索的过程。
《年轻气盛》(Youth)如何表现思索的过程,这正是索伦蒂诺影片最大的魅力所在。
主人公沉默式的思考常常和周遭繁华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游走在其中的人物不自觉地被那些荒诞而美丽的世界吸引,却无法真正将自己投入其中。
疏离感始终笼罩着他们,久久没有散去,最终传递给了观众。
索伦蒂诺喜欢用影像传递情绪,无论是瑰丽的罗马城还是宁静的养老院,都带着一种超越尘世的特质。
罗马城一群关在栅栏里面带笑容的修女,养老院里出水芙蓉的裸体女性,具有着强烈的反差和巨大的冲击力的影像让观众们沉醉,然后又心生疑惑,这样的世界真的存在么?
到了《新教宗》,类似的画面依然层出不穷。
修女寝室里的十字架变成了硕大的霓虹灯,即将就寝的修女转瞬之间开始扭动身体,伴随着电子乐跳起挑逗性的舞蹈。
又或者是让复活的庇护十三世走在沙滩上,赤身裸体地穿越一群泳装美女,暴露在众人渴求的目光之中。
无论出现与否,庇护十三世一直都是这些挑衅画面的核心。
从死亡到复活,他对自我认同的困惑从来没有改变,自己可以成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么?
修女的舞蹈,《新教宗》(The New Pope)从庇护十三世的困惑中,可以触及到《新教宗》的核心:宗教的信仰究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既然所有的教宗表面上都在传递善的理念,为何不同的宗教之间充斥着纷争和对抗,人世之间依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苦难。
索伦蒂诺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暧昧的答案。
复活的庇护十三世经历了一段小小的挣扎,就重新取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
他身着华丽的衣服,如帝王一般被抬到红衣主教们面前,发表了一段掷地有声的演讲。
此时外面的世界陷入纷争,一群穆斯林恐怖分子劫持了人质,试图挑起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宗教战争。
庇护十三世没有依靠任何外界的帮助,只身一人走向恐怖分子,似乎只依靠着个人的魅力让他们放下了武器,化解危机,一切都是神迹。
《新教宗》(The New Pope)一个对自我认同都产生困惑的教宗却可以仅仅依靠自我的魅力解决宗教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究竟信仰什么并不重要。
抛开繁琐的教义,各式宗教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重要的是如何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将真实的自我传递出来。
外部世界的纷争并不会改变一个人,你永远都是你,也永远只是你。
《新教宗》的结尾又回到了故事的原点。
约翰·保罗三世隐退,回归到尘世的生活。
庇护十三世受到万人朝拜,然后再次陷入昏迷,倒在“哀悼基督”的雕像前。
他是完成了在尘世的任务回到了天堂,还是在等待下一次的复活,谁都不知道。
唯一能够知道的是,无论身处何处,拥有着什么身份,他永远都是上帝的仆人,也永远在真实的自我和信仰之间的挣扎。
或许保罗·索伦蒂诺会让这个挣扎的故事继续下去,展示下一次复活和真正的死亡。
本文首发于深焦公众号 深焦DeepFocus ,文字和图片略有改动。
我们总以为,2020年会有一个美好的开局,而事实却让所有人都大失所望。
但生活终究还是要继续下去,既然满心期待的春节档彻底泡汤、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也尚未到来,那就不妨看看新出资源的电影或者美剧吧!
开年以来,北美电视剧市场便迎来了不少高分佳作。
首推的电视平台便是HBO,这家业内当之无愧的楷模在上个月分别开播两档新剧,一部是HBO拿手的悬疑罪案剧《局外人》,另一部是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意大利著名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执导的《新教宗》。
我们今天要聊的新剧便是《新教宗》。
这部作品是保罗·索伦蒂诺在2016年与美国HBO、英国sky、法国CANAL+三家平台联合打造的《年轻的教宗》的续集。
截至目前,《新教宗》累积获得了豆瓣9.0、IMDb 8.3的观众打分,烂番茄则达到了87%的媒体新鲜度和90%的观众好评率,媒体好评相较于前作不相上下,口碑在近期开播的新剧中表现较为突出。
在缺少天主教氛围的中国内地,普通观众对“教宗”这一宗教概念普遍模糊不清。
简单来讲,教宗指的便是“罗马教皇”,也就是世界范围内天主教的最高统领者。
继承“教宗”这一身份,便意味着成为梵蒂冈这个独立主权国家的第一领袖。
与此同时,“教宗”也是西方影视剧中较为常见的形象。
比如去年上线的颇受关注的网飞冲奥之作《教宗的承继》,以及著名导演南尼·莫莱蒂的《教皇诞生》,便都是关于梵蒂冈教宗的不乏史料价值的电影佳作。
《教宗的承继》
《教皇诞生》在展开介绍《新教宗》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前作《年轻的教宗》。
《年轻的教宗》的主人公是身为美国人的年轻主教莱尼·伯纳德,他在梵蒂冈教宗选举会上意外胜出,成为梵蒂冈新任的教宗,称号是庇护十三世。
莱尼的意外胜出并不是天意所为,而是梵蒂冈高层政治的折中结果,高层内部集中投票给莱尼的主教们打算将这个异邦人当作傀儡来利用。
但主教们的如意算盘显然打错了,莱尼不仅不受摆布,还是一个手段高深且强硬的年轻人。
莱尼是个固守天主教原教旨主义的保守派,他上位后以一系列的强硬手段迅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仅全力打压掌握实权的主教们,还打算制定与整个社会诉求相反的宗教决策,反对同性恋、反对堕胎……这个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年轻教宗在主教和信徒之间引起的争议不断。
莱尼成为教宗后,对上帝的信念开始产生动摇,身世之谜对他的困扰、不孕女子的出现……这些接连不断的意外情况,渐渐扭转了他原有的观念。
他收起了自己的固执,开始向外界展示出教宗应有的那份慈悲胸怀。
但不幸的是,在面见教徒们的最后一刻,莱尼因心脏问题而倒地不醒。
续集《新教宗》是紧接着《年轻的教宗》的这段背景展开,诚如剧名所示,续集的主人公不再是裘德·洛所饰演的庇护十三世,这位年轻的教宗因为心脏疾病而持续昏迷,即便换了一颗健康的心脏,也未能苏醒过来。
教宗位置的空缺使得梵蒂冈陷入一片混乱和悲伤之中,为稳定局势,主教们必须推举新的教宗出来。
和莱尼的情况一样,经过不同阵营多番博弈后,弗耶罗一派的主教们折中推举年迈平庸的维列蒂为新任教宗,称为方济各二世。
而这个角色显然是对现实中在任的梵蒂冈教宗方济各形象的放大和讽刺。
看似老实巴交的维列蒂同样不是省油的灯,他秉持着的是开放包容的盲目主张,继位后立即宣布梵蒂冈接收贫困移民的政策,赢得教徒们的呼声,却也惹怒了弗耶罗这一派的主教。
但维列蒂到底只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庸人,上台不久便因为“突发疾病”去世了。
教宗的位置再度出现了空缺,外界对梵蒂冈的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人对上任教宗的死因存在质疑。
为了再次稳定梵蒂冈的混乱局面,弗耶罗考虑再三,决定推举对自己伤害最小的中间派布兰诺克斯为下一任教宗。
然而,远离梵蒂冈的布兰诺克斯却并非等闲之辈,这位隐居不出的低调派成为新任教宗后,注定为梵蒂冈带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保罗·索伦蒂诺打造的《教宗》系列是一套显得有些离经叛道的作品。
首先,它并不是纯粹的写实主义,在这套虚构的电视作品中,索伦蒂诺加入了不可知论的宗教神迹显灵情节,譬如裘德·洛所饰演的莱尼以神力治愈了重病在床的妇人、让不孕女子成功怀上了孩子……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部承认天主教神话世界观的作品。
与此同时,《教宗》系列却又打破了宗教高层的神秘面目,索伦蒂诺主要以戏谑的角度塑造角色形象,主教身上都充满现实的滑稽势利之感。
整个故事的核心并不是展现宗教文化,而是讲述梵蒂冈宗教高层内部的政治博弈。
宗教高层人物对宗教的不纯洁目的,使得宗教的存在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讽刺。
作为意大利导演,索伦蒂诺拍摄这样一部带有宗教自反色彩的作品本就离经叛道。
通常来说,拍摄涉宗教、涉权谋题材的影视剧,难度系数是极大的,阅历和学识不足的电影人的肤浅创作很容易就被观众看穿,而讲得太深奥观众又会看得吃力和乏味。
《教宗》系列之所以能够获得普罗大众和专业媒体的纷纷赞许,正是与从小对意大利文化耳濡目染的索伦蒂诺息息相关。
在意大利的文化结构里,宗教和黑手党是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
在包围着“圣城”梵蒂冈的意大利土壤上,宗教与意大利历史始终相辅相成。
而黑帮文化则是在好莱坞电影的介入下得以发扬光大,科波拉的《教父》更是让全世界无数观众对这个国度憧憬不已。
生长在意大利的索伦蒂诺早已吃透了宗教和黑帮文化,这两种要素贯穿其电影创作历程,《教宗》系列的成功实际上是一次必然。
这部电视作品既有对宗教精神的深刻见解,也有对宗教高层系统内部的政治斗争的精彩诠释。
某种意义上,宗教高层与意大利黑手党家族是共通的、相似的。
对于观众来说,裘德·洛的演出毫无疑问是《年轻的教宗》的重要卖点,但《新教宗》播出至今,裘德·洛却始终以“昏迷”的状态出现。
第二季的主人公被布兰诺克斯取而代之,这个新角色由好莱坞著名的个性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出演。
约翰·马尔科维奇是好莱坞戏骨级的演员,曾经出演过《空中监狱》《换子疑云》《太阳帝国》《危险关系》等佳作。
而那部以其名字命名的奇幻经典神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更是让观众们见识到马尔科维奇不拘于外形印象的强大可塑性。
马尔科维奇的加入必定能够补偿裘德·洛暂时“缺席”的遗憾。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作为索伦蒂诺倾尽全力打造的电视作品,《教宗》系列所延续的是索伦蒂诺拍摄电影时的规格,影像同《绝美之城》和《年轻气盛》那样一丝不苟,叙事层面也足够高级细腻。
与此同时,整个故事在不失主题深度和隐喻趣味的基础上,做到了让大多数观众都能看得懂,甚至为之着迷。
观看这样的作品本身就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享受。
《绝美之城》
《年轻气盛》在当下流媒体疾速发展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投身到电视阵营,除了索伦蒂诺的《教宗》系列、大卫·芬奇的《心灵猎人》等这些已播电视剧集外,未来两年内,我们还将看到科恩兄弟、阿方索·卡隆等著名导演的电视处女秀。
在这些顶尖电影导演的引导下,电视剧集的质感必然会越来越向着电影靠拢,电影美学也会逐渐地渗透到电视作品的制作理念当中,从而弥补电视作品相对欠缺艺术性的一大短板。
但愿未来像索伦蒂诺的《年轻的教宗》《新教宗》这样既富有艺术审美价值,又不乏文本深度的荧幕作品会越来越多。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年轻的教宗》+《新教宗》,两部看下来,颇有感触。
这大概是历史上艺术价值最高,思想最有深度的剧集了。
因为它所探讨的是上帝和信仰,没有装神弄鬼,也没有故作深沉。
意大利导演来拍,也是最适合这个主题的了,毕竟,意大利人是离教宗最近的地方。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裘德洛会出演这样一个角色——教皇。
似乎他的美貌太过出众,更多的时候,我们其实会忽略掉他的演技。
剧中的裘德洛上了年纪以后虽然不再貌比潘安,但是演技更沉稳了,也更有气场了。
他的一个微笑,缓慢的眼神变化,恰到好处的点烟。
迷茫的,坚定的,脆弱的,凶狠的眼神和情绪的变化,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教皇形象。
他善于玩弄权术和人心,却也和其他凡人一样,追求爱,和期待被爱。
他拥有信仰,却也怀疑上帝,他害怕被遗弃,却又不停地探索。
平凡的就和我们一样,也有挣扎,也有痛苦,却也心怀希望和善良。
神圣大气的梵蒂冈,却又华丽恐怖,聪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还得以上帝的名义,人物对话彰显编剧水平。
我们以为的最神圣的,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其实更肮脏,他们带着最深的原罪,毫不掩饰,玩弄着信徒的虔诚,说到底,他们才是最善于玩弄政治和权术的一群人。
中世纪的黑暗虽然盼来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但人性的贪婪和邪恶却千年以来,亘古不变。
导演的镜头感很棒,每一帧都是艺术品,各种镜头把心里压力和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不愧是拍过《绝美之城》和《我的天才女友》的男人。
又一部加长版的绝美之城啊~能看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至于只能献上我的膝盖。
美强惨男主搏出位,放到教宗身上也是一样的铁律,裘德洛更有魅力了。
(⸝⸝•‧̫•⸝⸝)其他人物也各有特色,他们有些有肉,他们迷茫,他们探索,他们生活,他们感悟。
这部剧所要表达的东西真的太多太多了,第一季的主线很明显,主要是教宗追寻父母(寻求爱)和寻求上帝(是否存在)。
在绝望边缘崩溃了的他,在昏睡过了两个教宗后又苏醒过来,好似耶稣转世。
自小被父母抛弃的他,不信任上帝的存在,却又拼命地寻求上帝,在一次一次迷茫,失落,希望和绝望中,他窥见了上帝的侧颜。
仰望星空,泪流满面,在无穷的虚无中,我们看到了上帝。
第二季,似乎要讲的东西就更多了。
但翻来覆去,人来人往,说到底,我们相遇,走向彼此,逐渐分离,一路上,都是在寻求爱。
“Even if God does not exist, we desperately need to believe that he is there. ”因为生而为人,我们一生所在经历的和体验的,都是在找寻生命的意义。
而注定在我们心里要坚信着什么,才能够令自己孤独地面对这个冰冷的黑暗的世界。
剧中每一个镜头都是最美的人文艺术,每一句话都带着神的旨意。
你看得到他们是冠冕堂皇下的乌合之众,却更能理解我们都是人世间受苦的魑魅魍魉,谁也不比谁幸运,谁也不比谁高贵。
所谓人生,不过短短一日三餐。
权力,情色,生存,所谓令人疯狂的世事不外乎就是这些。
这个系列所要论证的是上帝是否存在,可到最后,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终究需要信仰些什么,才能够劝说自己继续在这苦世中沉浮。
终其一生,我们讨论上帝,都是讨论爱,悲剧是因为得不到爱的歇斯底里和畸形,我们祈求上帝,就是在呼唤爱。
美裘基本躺了一季,复活之后就是耶稣再世,霸气外露!!! 王者归来。
一切因他而起,又因他结束。
最后,这个脆弱的,绝美的,破碎的男人,也终究寻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2021-03-26 20:54 于索菲亚
仰望星空
Pleasure leads to pain.Love is an abstract concept but a necessary one, like happiness, intelligence and God.Even if he doesn’t exist, we desperately need to believe He is there.A piece of fragile porcelain, but consequently without sin. I am not a piece of porcelain, I am a man of steel laden with sins. But I also possess unimaginable powers of persuasion.Flowers are vain.Sick loves can not be treated. You can treat cancer, but not love. One possibility, then, is to shift the object of love.Sex has no value, it only exists and vanishes in the present. Love is dangerous, it looks to the future.Makeup is not about looking better. It’s about starting anew.Growth is the only evidence of life.
宗教的影响有什么呢?
我觉得要看,宗教的神性,宗教的传播,宗教的教义和宗教的世界观。
其实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从一小部分人之间的故事开始的。
无外乎就是看到民间疾苦得到顿悟或者指引,说我们要如何如何做才能得到解脱,一小部分人的口口相传,让宗教的初始状态得到了稳定传播。
接下来就是神性的展示,神性就不赘述了,无论是复活的,显灵的,无往不胜的,只有这样,宗教才能在取得部分民众基础上,在往后的发展中,在基于人们对神性的向往和不可思议的态度,得到炸裂的信仰扩散。
之后就是逐渐在教义的修订完善中确认本教的世界观价值观。
大部分宗教都是劝人向善,做好事上天堂做坏事下地狱。
中庸无聊却一点错都挑不出来。
于是我们看到同样的信仰本质,在不同民族文化地域政治意识形态改良的基础上,各种各样的宗教种类。
但我们总会忽略一件事情,就是神性虽然利于宗教的传播,却不是宗教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宗教可以愚民,也可以令信众获得心灵上的慰藉,这要看教义与此时的宗教领袖所采取的态度与所宣扬的内容。
某些极端的宗教,比如XXX(大家心里知道),就是反例。
那么在展现圣迹并且拥有miracle力量的Pius XIII,该如何做?
这一集里,Pius看到大夫老婆那身患数病,躺在床上佝偻的不像人的儿子,他跪在地上,虔诚的祷告,恳求上帝make him the man,但miracle却没有降临。
其实Pius说的对,某些神迹只是在非常巧合的某些机遇下,他碰上了他赶上了。
神性/Miracle可以为你锦上添花,但你却不能依靠它做一个合格的pope。
在我看来,宗教领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于信众的引导。
上亿信众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在地所接触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生性善良有的人天生邪恶,但一旦他们成为你的信众,成为该宗教的信众,那么领袖就需要将上亿人的思维和想法,一起向同一个方向去引导,一起向属于本教教义的那个方向去引导,或者向你所理解的本教的样子去引导。
pius先开始认为宗教需要神秘,我们不能伸手就要来自god的安慰和解脱,我们要受苦,于是他不露面,他严厉的发表演说,信众们被引导,大家不愿来梵蒂冈朝拜,是因为信众在被引导到一个方向,“如果你无法suffer,那你也无法承受来自上帝的解脱,信仰不该被几次的严苛就对其丧失原本的信念(这是我对上一季的理解)”,但之后我们pius学会和自己和解了,于是love letter一出,他引导着我们的信众学会寻找爱。
瞧,这就是引导的力量。
这一季,我们的new pope是个脆弱的瘾君子,他有秘密,他不被父母原谅,他缺爱,他希望得到爱。
面对恐怖事件,他的演说是say no,信众和媒体被引导,让我们看到了强硬的教会态度和上下一心的坚决。
他坚信中庸之道,which 他认为这是最容易最简单最容易达成的一个小小的宗教目标。
却不知道,其实中庸的爱也会有正态分布中的两个极值,狂热的爱和冷静的爱并不是-100与+100相加后的0.所以神性在此时失效了,pius的起死回生这看起来是一个神迹的事情,最终被闹来闹去成为了杀死无辜牧师的刽子手。
最后pius的演说里面提到,其实中庸的爱不是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宗教,或者说pius认为此刻的天主教,爱就是大义。
虽然我们有问题有困惑,但最终上帝会知道答案的。
最终,神性的解释权被交还给了上帝。
神性需要被引导,john paul,我们的新教宗,那位脆弱的陶瓷片或许并没有想清楚,神性的引导不仅需要所谓的神迹,而首先需要一个可以正视自己脆弱的教宗,当自己一切的错误和秘密都能被合理的接受、解释与释然,那么这个人就已经具备了常人所无法拥有的力量。
pius最后明白了,神性或许终究需要被正面引导,就像是当我问你,请你不要去想那根铅笔,你脑子里一定不停的在回荡“我要想那根铅笔,那根铅笔怎么了?
”一样,suffer first一定会让信众产生疑问,而正确的love all却可以让每个人得到心灵解放。
依然是索伦蒂诺的绝美画面和灵性配乐,又仙又妖,神圣蹦迪。
每句话都好像磕了药,又好像是神谕。
它和《年轻的教宗》一样,有一个非常完整的、自反性的神话结构。
高潮还是在最后三集,前七集一切混乱到达崩盘边缘,后三集逆转,救赎,完成自反的结构。
《年轻的教宗》的自反在于,起初PiusXIII 用他自己因被父母抛弃在痛苦和怀疑中找寻上帝的方式惩罚世人;他极端保守、坚持神秘,让梵蒂冈几乎众叛亲离,但他又敏感和悲悯,能上演常识无法解释的神迹,最终任性执着的孩子终于长大,用两段演讲和和一封情书获得了全世界的爱。
《新教宗》的前七集,梵蒂冈一片混乱,信众沉溺在对前任教宗PiusXIII的偶像崇拜中,教廷里养男宠的红衣主教怀孕的修女辞职的国务卿,全员迷失。
最后三集还是大逆转,所有的人找到了自己的路,所有的爱都得到了承认。
两任教宗各得其归宿,John Paul III 回归于凡人,而PiusXIII回归于天堂。
激进的狂热能让教会重新获得失去的目光,掀起一时的波澜,但教会的未来是进步,是温和包容。
正像PiusXIII在最后的演讲中说的,这不是middle way (中间之路),这是the way (唯一的路)。
John作为代表温和中间派的一方,在讨论神职人员的种种“病态的爱” 时是这样说的 : “爱是无法被治愈的,你可以治疗癌症,但无法治疗爱” 。
于是,修女的孩子没有被带走,同性恋的红衣主教没有被追罪,卸任的教皇甚至和卸任的市场顾问走到一起,恨了一辈子的父母还主动想见他。
因为上帝的真理是绝对的,而人间的爱是如此的相对。
结局表面上非常难以接受,PiusXIII死而复生,却再一次在万众簇拥中死亡。
这样的结局来却是合理而自洽。
到最后,痛苦的得到解脱,狂热的献上膝盖。
凡人皆得以与自己和解, 圣人永远地属于天堂。
John Paul III 本身就是一个凡人,他自卑、脆弱,因为双胞胎哥哥Adam的死而厌恶自己,期待教宗职位去治愈自己,去证明上帝是爱他的。
到最终他做回了凡人;Pius XIII则如第一季中sister mary 强调,是一个saint, ‘I see Christ’s reflection in you’ 被塑造成耶稣的化身,处处都充满了与耶稣的对应隐喻。
而耶稣是在天的。
片头的从海里走来隐喻着他Rise from the dead而结尾正是他走向海,走向上帝之国。
Idolatry is for god,and god,is in heaven. 苏格拉底《申辩篇》 的结尾: “ 我去死, 你们去活, 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
”
(前一季中也有对苏格拉底这句话的化用,教宗的情书开篇是: Which is more beautiful , my love? Love lost,or love found ?
结尾是 :I don't know, that is how I would like to imagine it, the answer 没有答案就是我要的答案 ,因为只有上帝才有答案 )
紧接着年轻的教宗,趁着记忆还深刻的时候,在两天内看完了新教宗。
深深叹服从第二集开始的绵密的诗意,在古建筑里用丝滑的镜头运动展现古典之美,然后听John感叹“there is little room for poetry in this world.” Adam和John,新Pope和老Pope,以及介于right and left之间的middle way,索伦蒂诺依旧没有放过双亡的双亲,依旧聚焦于原生家庭带给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也要用一生来解读这个课题。
问题交给John,把他变成焦点的同时,也不忘基督化Lenny,将其变成ultimate solution,说和做当年耶稣的神迹奇事。
最终能坚挺做The Pope的人,是再无软弱的人:Lenny送走精神的双亲+寻得肉体的双亲;John选择接受软弱变成瓷娃娃和Sophie遁入温柔乡;Voiello在脑瘫男孩去世后终于再无软弱;想必也是索伦蒂诺的宗教观,即使他自言并无信仰。
但诗意之外,感觉这一季的处理有些放松了,并不像上一季那么严谨且拥有严丝合缝的大框架结构。
表达的维度太多,平行发生的故事线最终没有非常完美地整合到一个母题里,而是变成了Lenny在用不同维度的宗教观来逐个解题,那就失去了关乎宗教的高明的感觉,尤其又是以将Lenny神化为背景,这种落差感就凸显出来了。
同时,多线叙事没法统合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作为观众很难共情任何一条叙事线上的人物,因为他们在叙事的大环境里,时隐时现。
john说,在我对宗教感兴趣后,我对小说,电影都失去兴趣了,因为它们都不如宗教叙事那样宏大。
无论是这一季还是上一季,最大的问题都是太过于摩登的表现形式没有撑起宗教的宏大叙事,古老的和新的之间的张力🈶️,但没有做到很好地融合。
第一季勉强还在包容范围内,第二季简直是乱搞!
延续上一季的一些剧情问题暂时就忽略了,比如斗到现在voiello还在靠性丑闻威胁别人是不是有点太简单了…(voiello最终也是当上pope了,真不容易)。
厌女巨作plain as day,这次主要骂角色行为缺乏逻辑以及人设崩坏。
方济各二世这一集太水。
首先所有阵营的主教莫名其妙在一晚上突然达成一致:选择一个好掌控的软弱的人当教宗。
第一季里lenny就是被这么选出来的,他们现在居然不吸取教训还敢这么选…方济各2上位后人设简直崩坏,和第一季里那个满眼悲悯的小神父太割裂了(可以理解或许是想体现这种像突然中彩票后性格翻天覆地,但仍然割裂)最后早早领盒饭也是魔幻故事。
Assente 人物塑造太扁平了,啥坏事都让他干了…assente-absent 纯纯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Sir john 我们英爵一出场简直逼格拉满,说的话也是牛逼哄哄,寻思半天决定拒绝,结果被voiello一个小小激将法就搞定……这位脆弱教宗的悲惨故事跟Lenny几乎一致…编剧是想不到新的东西了吗?
感谢他让我深深记住了porcelaine这个词,因为fragile porcelaine出现的次数实在太多了,实在是有点尬…(至少paraphrase一下……)后半段人设,你说他垮掉,其实也没有,深刻贯彻fragile porcelain人设,但是前面别人把他吹得有多牛逼后面就有多打脸,我们英爵上位后做出的最大功绩就是演讲(没有否定演讲的强大效力(而且讲得都蛮好)),剩下的就勾结黑恶势力和隐身。
最后对lenny示威,说我才是教宗你要听命于我,以为他要有什么大动作了,结果还是完全按lenny计划走完美美隐退。
哥们是一怒之下怒了一下啊。
(哈佛毕业女助理爱上他也是蛮突兀的…两个孤家寡人的就硬是要凑一起不能各自安好呗,性缩力拉满的一对。
纯纯是性缘脑编出来的剧情。
)Esther 圣娼这种角色实在是太符合男性意淫了。
请问holiness就是必须得要通过虐女来体现吗?
Esther这个剧情跟间桐樱一样,完全出于男性导演恶趣味,还“感受到快感”…😓这段剧情完全没有必要性,就是不想让Esther好好过幸福生活,非得拖出来虐一下,让她被抛弃,被神父玷污,当娼妓。
片头修女蹦迪,沙滩比基尼美女我都快进忍忍算了,毕竟看过几部保罗索伦蒂诺都知道他有多恶心有多爱物化、景观化女性,但是这个剧情设置实在是恶心到我必须骂了😅😅求你快别拍了。
最爱的角色Gutierrez 算是没有太崩的角色之一,但是!!
他一直都是个很“拎得清”的角色,他在很拎得清地拒绝了assente之后(那一段台词我很喜欢)居然能敢摸上英爵的肩膀想跟未来教宗搞一搞,这实在太“拎不清”了…凑得进了一点氛围到了差不多得了,还真让他把手搭上去??
完全不是他会做出来的事…(以防有人杠我说他拒绝assente可能就因为不喜欢人家,但是面对如此charming的英爵他一时没忍住,ok这make sense,但是他真的是这么容易对人动情的人吗……)印象最深的居然是结尾的对话“韩国人现在不吃狗肉了”“我们都知道事实,但是perception is all”所以很多种族歧视者们明显清楚是非黑白,但仍然选择以恶意看待一个种族。
这种完全出于人的恶性的认知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综上,保罗索伦蒂诺,请你别拍美丽大便了。
《新教宗》延续了《年轻的教宗》的风格,意识流的对话、前卫的曲风以及艺术品般的调色,每一帧都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名画。
我想很多人都因裘花再次参演《新教宗》而很期待,但是看完《新教宗》后又觉得自己仿佛被骗了,裘花躺了六集,时隔两年的回归竟然只出现了三集?
但我觉得这样安排是有道理的,《新教宗》其实是《年轻的教宗》的延续,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深意都在《新教宗》里给了答案,并且为每位人物都安排了合理的结局。
裘花的参演也只是为剧情服务,来表达这部作品真正的内核。
《新教宗》中的很多台词都有深意都值得思考,但看完全集之后我印象最深的是“Idolatry is the prelude to war”,这句台词出现在第一集。
是罗马教廷大使向梵蒂冈教会枢机卿沃伊洛建议重新选举一名新教宗代替昏迷的教宗庇护十三世时说的一句台词。
我觉得从这句话开始索伦蒂诺导演就开始铺陈整个剧情直到最后情节发展到高潮在最后一集落下帷幕。
“偶像崇拜是战争的前奏。
”崇拜其实也是一种爱,一种狂热而极端的爱。
以红衣女为首的狂热信徒便是庇护十三世的超级崇拜者。
他们一直待在威尼斯医院外面寸步不离等待庇护十三世的苏醒。
在他们眼中信仰就是信奉庇护十三世,因为他带来神迹他是真正的圣人。
他们为何开始追随庇护十三世又为何如此狂热极端,索伦蒂诺导演没有交代,但是他用埃斯特的经历展现了狂热信徒可能的人生轨迹以及心理变化历程。
在《年轻的教宗》中导演也用了大量的情节来塑造埃斯特这一人物。
埃斯特是一名虔诚的信徒,在莱尼刚当上教宗向教徒们发表讲话而不被理解时只有埃斯特追随他。
埃斯特的虔诚打动了庇护十三世,他为这个可怜的不能生育的女人祈祷,最后神迹降临,埃斯特竟然真的怀孕生下一个健康漂亮的男婴。
《年轻的教宗》中的埃斯特还不是庇护十三世狂热的信徒,她只是虔诚的信徒。
但在《新教宗》中埃斯特一段段经历改变了她的信仰与爱的方式。
埃斯特被自己的丈夫抛弃、被新认识的男人拉皮条,为了生计出卖自己的身体去抚慰有钱律师的残疾儿子,可悲的是最后埃斯特还爱上了那个身有残疾的儿子,却被律师残忍拆散。
那位律师对埃斯特说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性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它即生即灭,而爱却不会,爱很危险,因为它面向未来。
” 是啊,无论是狂热的爱还是温柔的爱,极端的爱还是克制的爱它们都面向未来,但这未来却背道而驰。
温柔克制的爱有光明长远的未来,而狂热极端的爱带来的却是伤害与毁灭的未来。
埃斯特认为她被所有人抛弃了,就连曾赐予她神迹的庇护十三世也抛弃了她,所以她的爱开始变质而走向极端。
她加入那些狂热信徒中,他们为了让庇护十三世重新登上圣坛不惜策划了一场恐怖事件,更讽刺的是这场恐怖事件伤害的还是庇护十三世最爱的孩子。
在孩子的问题上庇护十三世从不妥协退让,所以他的爱也影响了他的判断,最终造成一名神父的丧生。
《新教宗》从第一集开始就引入了伊斯兰教恐怖组织哈里发,但最后却是自己教徒的偶像崇拜造成了这次流血事件,偶像崇拜果然是场战争啊,而且这场战争的敌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
从《年轻的教宗》到《新教宗》我觉得更像是庇护十三世的成长史,当上教宗的莱尼其实也在不断探索什么才是对的教会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教宗。
折中之道。
对教会和教宗来说都适用。
其实《年轻的教宗》与《新教宗》还有一处对比。
在《年轻的教宗》中庇护十三世向圣母祈祷,神迹降临赐给埃丝特一个孩子,但在《新教宗》里这次神迹没有再次降临到医生一家。
可是医生及他夫人为莱尼跪在那个可怜的孩子床前为他祈祷体会他的痛苦而动容。
在那一刻他虔诚的祈祷以及与医生一家共同承担苦难的心被医生一家接收到,医生一家不在沉溺在那个受病痛折磨的孩子苦痛中,他们又生了一个健康美丽的孩子。
故事一样有了好的结局。
如果仅依靠神迹来维持信仰会使信仰变得虚无缥缈和极端。
就像圣子耶稣,他的神圣不是他有能带来神迹的能力而是因为他愿意与那些受苦的人一起承担苦难。
所以莱尼的苏醒是为了给那些被自己的神迹误导的狂热信徒的爱一个未来,也是为了解答自己作为教宗一直困惑的问题,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宗。
最后,莱尼和John都不再是教宗。
莱尼是个神性很强的人,他的个人色彩太过浓厚甚至超过整个教会的作用,这种教宗注定会带来偶像崇拜不利于整个教会的发展,最后他圣洁唯美又艺术性的退场真的很令人动容,那个长大的莱尼终于又回归了圣母的怀抱。
而John是个脆弱的人,即便他深谙教会的折中之道但是不能正确处理个人苦痛的人是很难成为一个好教宗的,他在世俗中找到了爱与归宿,也不失为一个好结局。
最后就是庇护十三世在梵蒂冈广场的最后一次演讲全剧至此落下帷幕。
“我们总是把爱挂在嘴边,但和其他人比起来我更不知该如何定义爱,我们总是把美丽挂在嘴边,但和其他人比起来,我更不知该如何接受美丽,为此,我要寻求你们的原谅,求你们,原谅我。
当我们把爱和疯狂、美丽和狂喜混为一谈时,历史就会重演,疯狂和狂喜被再次证明是不可抗拒的诱惑,但它们的结局总会像在文托泰内一样导致不义的死亡,这次是名正直无辜的牧师在温顺、仁慈、温和以及爱的包围中要去寻找一段幸福的人生,我们要学着在世界上立足教会必须深思熟虑敞开胸怀接受合理的爱来击退畸形的爱,这些被约翰保罗三世谦卑地称作折中之道过去几天我才明白这不是折中之道这是唯一可行之道。
”无论前面的定语是好是坏,爱的内核都是爱。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不要让爱成为别人控制自己情绪的武器,因为那注定会带来一个悲惨的未来。
其实除去大的发展线索,这部剧还有很多值得思索的地方。
我最感兴趣的是圣经是否需要更新这一问题的讨论。
大胆,庄重,古老严肃,激进现代。
似乎从来没有一个剧让我们对现在的宗教如此亲近。
这位意大利导演和裘德洛还有约翰马尔科维奇一起联手创作了一件无可厚非的艺术品。
是的,电视剧拍成了艺术品,语言,宗教,爱,秘密,秩序,探索古老与现代之争。
我们怎么去看待爱,当把性本能绑在十字架上时,我们如何去承认它,而使任何一种热爱都不会变的畸形。
只有你否认爱,爱才会变的畸形。
现在是个复杂的社会,我们还是需要宗教,需要圣人,需要信仰。
为什么?
因为在精神的藏污纳垢里我们无处可躲。
钱,我们理解的很多,而,爱,理解的却越来越浅薄。
等了6集终于等到了那个熟悉的wink。
台词:“认知决定一切”,所以导演保罗索伦提诺在其每部电影里所做的事情从来都是~已知定义为端点,用美哲推导出无限延扩纵深。每次看完他的片感受是,认知又向外延伸了一点点。同片末裘花庇护十三世走出教廷扑向无限之海。因第一部太喜欢到五星不够打,所以这部只能四星
比第一季差了点,情欲戏有点多。
一部对人类现实的伟大隐喻
???
裘花一直不醒,不好看
拿波里 还是respect
台词太牛了。
逼良为娼梵蒂冈🇻🇦
看了两集,强装出的神性啊
索伦蒂诺总是能做到色与情,神圣与淫荡的完美结合。就如同里面的一句台词,圣人和妓女有区别么?没有。但是,裘花已经躺了六集了,可以让他起身活动下吧。
梵蒂冈美学过载的华服之下依旧是危机四伏权欲相争又糗事频发的职场黑色喜剧,是灯光昏暗的房间里老男人细语阴谋的帮派类型故事,是庇护十三世毋庸置喙的圣体。本季第一集很好,将一个悬念崩到极致的精湛技艺,所有的观众都屏息等待马列维奇的登场,而他的角色携带着一种不被剧情打扰的浓厚忧郁气场,始终温柔地散步于自我困境,十分清流。可惜整体越到后面越令人失望,穆斯林极端分子的意象如给每集撒两粒盐,有味儿吗?我是没尝出。最后这场声势浩大(尽管在索伦蒂诺的设计下前戏依旧荒诞)的宗教战争以女粉丝对男偶像的狂热病态追求告终,Esther这个角色从圣女变成妓女还不够——世界给女性画的框除了历史遗留物madonna/whore,新世纪再加一个骨肉皮,当代女性污名“粉圈女孩”在教廷也首当其冲,就挺没劲的。
流水的教宗,铁打的弗耶罗。
裘德一丝不挂,下面只盖着一块布,这样的开头你说能不香吗?
没活硬整
索伦蒂诺的片一向慢热,《绝美之城》如此,《年轻气盛》如此,拍个剧更是要连拍两季,酝酿到最后一集才揭晓真意:狂热的爱即恐怖主义,偶像必须死,然后才有可能抵达现代教会的未来。《年轻的教宗》末尾他说:我死之前会拥抱你们每一个人,《新教宗》末尾他做到了。结局好评。
这个剧来无影去无踪,距离上一季(准确来说应该是上一部)已经过去将近4年了,离经叛道的教宗死而复生,为的只是证明爱可以包容一切,然后为整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是吗?)。保罗·索伦蒂诺的意大利依然美的让人心碎,只是希望谈情说爱的间隙能不能多给一点剧情?那么问题来了,还会有第三季(准确说是第三部)吗?
这分就是一堆花痴刷上去的
已拍,已装。不过是为了换一个网红酒店公众号P图的工作,加了几个整天秀结婚照的拼爹圈内好友,最后绝交了。烦死了这类前半生朋友,“我们到同济城建长这样”“北林园林听话的也长这样!”就是不承认我也长这样呗,拍的跟神经病一样。大家的圣母最高的那个又不是你~是我是我!我免费的,我太子的,我昂贵的!最后都是楼上的。
充滿了對女性的偏見 每個女性都是關於情色的工具(除了信徒頭頭)充滿了對Jude Law個人英雄主義的放大 不好看 看完後對宗教好勸退啊 片頭十字架閃爍的mv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