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伊》是一个小萝莉和半老徐娘的故事。
三四年前,我第一次看时,觉得剧情很诡异,没有办法理解小萝莉为爱不择手段的做法。
也许是年少无知,或许是想法太单纯,抑或是自己太狭隘,当时并不喜欢这电影。
最近又看了一遍,站在半老徐娘凯瑟琳的角度,竟然觉得这电影还蛮有看头的。
欧美的拉拉片分为两种:一种是御姐爱上御姐,弯的把将要结婚或者已经结婚的直女掰弯,火花乱放,激情四射,弯的或直的经过各种纠结,最后选择勇敢在一起,《同心难改》、《四角关系》、《看不见的世界》和《Kyss Mig》都是这种类型。
另一种是小萝莉爱上御姐或者半老徐娘,却无法善终,典型的有《Bloomington》、《恋恋师情》和《克洛伊》。
这些电影的剧情都大同小异,但《克洛伊》是个例外。
《克洛伊》的例外在于,它不是狭隘的表现爱情,而是蕴含了中年婚恋关系中的危机,把中年妇女的空虚寂寞冷表现到了极致。
影片的开头是事业有成的医生凯瑟琳为当老师的丈夫精心准备了一场生日party,结果丈夫没有赶上飞机,凯瑟琳落寞地擦掉眼泪,故作坚强地去面对没有寿星的party。
第二天她在丈夫的手机上,看到前一晚他和女学生搂在一起的合照,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外遇,于是她雇了一个高级妓女,也就是克洛伊,去引诱自己的丈夫,以此验证他是否已经出轨。
凯瑟琳和克洛伊在同一个街区上班,透过医院的玻璃窗户,她能够看到克洛伊和男人们在楼下吻别,她们甚至在饭馆的洗手间相遇过。
克洛伊在厕所里哭泣,说男人都是混蛋,然后又说自己所在的厕所没有纸巾,凯瑟琳便递了纸巾给她。
克洛伊接纸巾的手停了几秒钟,透露出想触摸凯瑟琳手的迟疑和无法摸到的遗憾。
从厕所里出来后,克洛伊假装不经意地打量了一下凯瑟琳,然后把自己的发簪递给凯瑟琳,问是不是她的。
凯瑟琳说不是,克洛伊坚持要给她,说自己希望凯瑟琳拿着。
凯瑟琳仓惶逃走,说该去找自己的丈夫了。
电影全部看完后,我怀疑这个场景是克洛伊计划中的一部分,她想方设法地靠近凯瑟琳,找机会跟她说话。
同时,在这里,凯瑟琳就感觉到了克洛伊对她的喜欢。
她明明知道克洛伊对她的感情有些奇怪,却依然去接近克洛伊,雇佣她去引诱自己的丈夫,或多或少带有一点利用克洛伊对她的喜欢的意味。
没想到,她丈夫和克洛伊的私情都是克洛伊杜撰出来骗她的,目的是为了跟她见面,拆散他们的婚姻,最终得到她。
丈夫越老越有魅力,身边从来不缺乏年轻貌美的姑娘们,而他也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一次跟年轻女人调情的机会。
儿子弹得一手好琴,经常带女朋友回家过夜,还嫌弃她多管闲事。
想到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一天比一天丑,不知道如何去取悦自己的丈夫,滚床单的次数一年比一年少,儿子又不肯跟自己多说一句话。
这样的中年妇女,内心该多么空虚寂寞冷?
当她看到年轻貌美的克洛伊时,真的没有一点点动心吗?
我不相信。
克洛伊在她第一次脆弱时,吻了她,她推开了,说的是I can’t。
第二次,她受到了丈夫的刺激,主动去找了克洛伊,浑身颤抖地解开克洛伊的衣扣。
有人说,是因为她想在克洛伊身上找到丈夫的气息,我觉得不是。
她想和克洛伊发生点什么的心情,极有可能是因为气愤丈夫的出轨,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克洛伊是她雇来的妓女,刚好又喜欢她,找这样一个人滚床单找回一些自信太合适不过了。
克洛伊主动亲吻她的肩和脖子时,她绝对是有感觉的,就像克洛伊说的,她明明很喜欢那个晚上。
她喜欢克洛伊的年轻、貌美和活力,但是她的思想、道德和素质不允许她的心去喜欢丈夫之外的其他人。
所以在克洛伊来纠缠她的时候,她不断地重复“你很美,你真的很美,都是我的错,我不该来找你”。
通过年龄差距和克洛伊一心想送给凯瑟琳的发簪是她妈妈的这两个情况可以推断出,克洛伊有着强烈的恋母情结。
至于她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凯瑟琳的,影片没有交代。
她处心积虑地靠近她,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惜编造谎言来让她崩溃,自然不会在发生关系后轻易离开。
为了见到她,不惜勾引他儿子,在他们卧室里滚床单。
镜头划过凯瑟琳衣柜里她的衣服和鞋柜上她的鞋子,克洛伊的眼睛里没有滚床单的快感,而是落魄的痛苦。
她只是在凯瑟琳儿子的身上寻找她的影子而已,她说过两次,他眼睛里闪烁的东西和他妈妈很像。
这样不择手段的爱不值得推崇,却无法不同情,爱是最难讲道理的东西。
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凯瑟琳的空虚寂寞冷,哪来克洛伊的有机可乘?
《克洛伊》。
7分。
阿托姆·伊戈扬导演,朱丽安·摩尔、连姆·尼森、阿曼达·塞弗里德主演作品。
总之也开心,有这样故事简单但画面香艳的影片,看看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看看他们的糜乱与困扰,也看看他们的奢侈和腐败。
故事从朱丽安·摩尔饰演的妻子凯瑟琳无聊得多看了阿曼达·塞弗里德饰演的小姐克洛伊开始,就显得其实故事的格局还挺无聊,巧的是这两女人不仅在街上能看上,还能在餐厅、洗手间偶遇。
而更巧的是凯瑟琳怀疑连姆·尼森饰演的丈夫戴维出轨,于是她干脆找来克洛伊帮忙,要她去勾引她的丈夫试试。
看来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确实很无聊。
于是一个小姐就很顺理成章的介入了他们的家庭生活。
自古在影片中能叫克洛伊的姑娘都不是善茬儿,这位肯定也不是,她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似乎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不仅成功的试探了戴维,还推倒了凯瑟琳,然后和他们的儿子睡在了一起。
论身材,阿曼达·塞弗里德真是个人间尤物啊!
这不是一个影评 只是 想说一些 克洛伊心里的话我曾经想过,如果爱上一个比自己年老的女人……会是什么样子。
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她拥有过你不曾拥有过的一切,你可以看她年轻的照片,知道她没有皱纹的脸是那么的美丽,你可以窥视她生活的房间、工作室,洞悉她的一切,她干净整洁的桌子,她花瓶里的花,她喜欢用的沐浴乳、香水,她的字迹,她的生活习性和她的过去,还有她的爱。
我想象中,她的眼神应该是深邃的,怜爱的,可以给我安全的。
她的身体应该是粗糙的,手抚摸过去可以深深的感受到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
她的手掌应该是干燥的,温暖的,皮肤的松弛感会更凸显出骨骼的坚硬。
而这一切,都是让我迷恋的。
她 可能是一个已婚的人她 可能已经有一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她 她的眼里只有她的家庭和工作那么 我该怎么接近她?
有这样一句话 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我只不过是想你知道 我爱你我伤害了你 但是 我只不过是想更接近你我跟你儿子上床了 眼睛盯的不过是你的红色大衣和你数也数不完的精致的高跟鞋我几乎要哭了出来 因为 你讨厌我你讨厌我吗 你说过我很美丽是你让你爱上了你 我本可以杀死你 然后和你一起去另一个世界 可是 你却偏偏要问我 我到底要的是什么 我说 我要你吻我… 我死了,我看着你死去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不能得到你,对不起我不能没有你,所以 我选择离开 离开有你的世界。
只希望你幸福,只希望 你的生活中没有我的存在,只希望 希望 你会记得我,在你的生命里。
《克罗伊》这个故事,就是《本能》+《致命诱惑》+《挪威的森林》+《美国美人》,虽然说是改编自法国的《Nathalie》,但原著我没看过,不好比较,就我的观影心得,那就是这四个的综合体。
有人说此剧剧情跌宕起伏,我却是一路看一路和我先生评点,说这里是女主的猜想的,那里是女孩在编故事,到最后我说那个发簪就是《本能》里的冰锥,肯定要扎进谁的喉咙,连最后一个定格镜头,发簪别在了女主的发髻上,都和《本能》里最后一个镜头冰锥在床底下闪着寒光一样。
这个片子没有带给我任何惊喜。
朱丽安摩尔还是一付良家妇女冰玉洁的脆弱神经质模样,演少女的阿曼达·塞弗里德性感而肉欲的嘴唇,微向外凸的眼睛,很甲亢的样子,透露出带着控制欲的眼神。
中年危机啊,我从前看了《美国美人》说他们就喜欢拍中年危机,果不其然,这次的主角和视线,关注的对象换成了女性。
怎么就男的有中年危机,女的就没有吗?
不就是一中年危机吗?
咱也有!!!
就像我在一论坛看帖子,有LOLI发帖说,为了对仗,她发明一个新词叫“乳酸”,对应“蛋痛”。
如今的LOLI凶猛啊,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不计后果,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话语权。
LOLI妹妹CHLOE,发现有个寂寞中年御姐(这是《美国美人》的女性版),就先是遗簪留情,后是语言挑逗,再是编造和她老公XXOO的详细细节,逼得寂寞御姐硬是和她共效于飞(这是《挪威的森林》那个御姐的故事),然后御姐和老公冰释前嫌,御姐和LOLI要分手,LOLI就炸毛了,去勾引女主的少年儿子,跑去她家上她的床睡她的娇儿,最后以发簪划破她的细脖子逼她说她们是相爱的(这是《致命诱惑》,小三想上位,跑去男主家里用他家锅煮男主小女儿的宠物兔子),最后LOLI失足摔死,留下男主抱着女主安慰,一家子又合好。
发簪绾起女主的秀发,发簪闪亮(这是《本能》)。
LOLI真是无辜,无端做了人家中年危机的药引子,治不治得好病先两说,起码挖出了病根。
中年的大叔也好,御姐也好,全是以她们为幻想,拚命想揪住青春的尾巴,事业再成功,没有青春,就啥都不是。
于是中年大叔心里在YY和LOLI怎样怎样,怎样怎样,御姐就怀疑她们勾引自家老公,疑神疑鬼,又对她们鲜活的肉体和飞扬的青春嫉妒不已,以为通过和她们深层接触,就可以使自己暂留青春。
可是人家LOLI为什么不去和年轻帅哥打啵,要纠缠在中年人疲劳的躯体和精神里呢?
说到底,那也就是中年人的性幻想,以为会有年轻的生命为他们的学识阅历成熟风度而驻足而微笑而动心,只是,LOLI只要不在30岁前从楼梯上摔下去摔死,总会变成风度翩翩的大叔举止高雅的御姐,跑不掉逃不掉,那么,如此热烈地要迫不及待去拥抱中年却是为何?
真要有这样的爱心这样圣母的情怀,LOLI们去爱她们的妈妈就好了,那样还不用搭上生命。
对大叔来说,青春就是LOLITA,对御姐来说,青春就是CHLOE。
可怜的美少女们,就那么在中年人的空虚世界里疲于奔命,献了青春献生命,焉知她们愿不愿意?
那不,还有一出名叫《处女自杀》的电影呢。
《Chloe》一開始就擺明改編自《Nathalie》.老實說,我比較喜歡原著低調的演出,最後才和盤托出的意外轉折.法國人的道德觀和女性情誼與說英語的加拿大人真是截然不同,《Nathalie》是惺惺相惜的女性同盟,《Chloe》的女女情誼就扭曲得有點自我作賤.既然如此,我把看《Chloe》的樂趣全放在拆解它的改編觀點.Atom Egoyan處理情慾場面一向大膽,再加上這次的改編劇本是Erin Cressida Wilson,兩人真是一拍即合.Wilson女士曾寫過《Secretary 怪ㄎㄚ情緣》(又譯:風流老闆俏秘書),這是我所看過主流影片中最奇異的S.M.故事,讓我開啟全新的眼界.因為劇作家這部前作,我發現她改編《Nathalie》,最具關鍵的部份是翻轉所有角色的權力結構.《Chloe》裡的Catherine變成徹頭徹尾失去主控權的慾望師奶,克洛伊的悲劇成因之一是她超越交易的界線,過度推展她的支配慾.角色重組新舊版人物的動機和態度有如天南地北之差距.《Nathalie》中的丈夫柏納是商人,他真的出軌過,丈夫承認不忠卻迴避溝通,不願提及逢場作戲的情事,凱莎琳想找人引誘丈夫,了解他如何面對誘惑.優雅的她雖然心中感到氣憤和報負,但絕無自憐.冷靜的凱莎琳掌控所有的主動權.她並不覺得自己年老色衰沒人愛,全身充滿自信.甚至勾搭上一個年輕酒保,用外遇還治丈夫的不忠.當丈夫數度在床上暗示求歡的意思,凱莎琳故意優雅地轉身而去.她有個正值青春期的兒子,也沒看她擔心兒子和女友在家上床的問題.倒是柏納有次忍不住抱怨兒子的亂髮.凱莎琳選上瑪麗蓮之前,兩人從未見過面,才更顯得結果大出意外.她是娜塔莉的造物者,為她命名,指揮她的行動,還為她租了房子.雖然結局是個大反諷,凱莎琳看似一路導演全局,背地裡卻是瑪麗蓮自創劇本。
我一直認為凱莎琳在肉體上是標準的異性戀,精神上卻不自覺地受到瑪麗蓮的強烈吸引.她們鬧過二次彆扭,都是凱莎琳主動回頭找瑪麗蓮言歸於好.兩個女人從分享柏納的密秘變成分享彼此生活的盟友.凱莎琳漸漸了解瑪麗蓮白天在美妝店上班,一心想要脫離性工作的夢想.瑪麗蓮還被邀請到凱莎琳母親的家中作客.她們的關係不只是地下交易而已.當柏納反過來懷疑凱莎琳有外遇,她回答:「可以這麼說,已經好將個星期了.」導演暗藏瑪麗蓮的性傾向,比美Sarah Waters寫作Affinity的方式.最接近謎底揭曉的時刻是她帶凱莎琳到Gay Bar作樂,她表示沒有男友,而店裡每個人都認識這位常客.瑪麗蓮沒有明顯的喜怒哀樂,總是壓抑感情.要不是東窗事發,觀眾才得以聽到瑪麗蓮的表白.但回頭細細品味片中的上下文,在她冷漠的表情下,原來那些凝視全是無奈的渴望.《Chloe》裡的丈夫大衛變成教授,喜歡和年輕女子多說幾句.他並沒有實質不忠,但有嫌疑不輕的精神出軌.他或許仍然愛著妻子,但一遇肌膚之親,他便藉口工作主動閃避,搞得凱莎琳疑神疑鬼,自以為年老色衰.凱莎琳找人引誘丈夫,一方面在於證實自己的推測,另一方面更想了解到底那些女人是用什麼招數吸引了老公的注意力。
我真不能接受凱莎琳最後向丈夫坦言,一切出於缺乏安全感的中年危機.《Nathalie》 的女主人對於老公的外遇日誌顯得雲淡風輕,《Chloe》就變成一位棄婦,對丈夫在外的色相難過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凱莎琳還是家中沒有地位的老媽子,兒子只會對她甩門,不給好臉色.夫妻倆吵架時,兒子還對她抗議,妳沒有權力叫我躲進房間.不只是他,拿錢辦事的克洛伊也在反抗,那有叫人說走就走的道理. 編劇一開始就讓凱莎琳從高高的診所注意到克洛伊,還讓克洛伊在洗手間對凱莎琳表示好感.等到凱莎琳進入酒店,克洛伊過來坐台,我們大概都猜到兩人會發展不尋常的關係,只納悶原因為何?
戀母情結是劇本的最大敗筆.並非女同沒有戀母情結,而是那樣的推託顯得編劇隨便敷衍.小妮子看起來是跑單幫的高級妓女,從頭到尾都使用Chloe宣告她的自我意識。
不要被她開場的獨白所騙,說自己是扮演高手能服務客戶的所有幻想,到頭來她最努力的是滿足自己的願望.她在床第之間是主動者和支配者。
凱莎琳雖然先解開克洛伊的扣子,卻是小妮子接手推動後局。
她是取悅凱莎琳的giver,在與凱莎琳的兒子交媾時,則轉換為在上位的taker,而且不准對方碰觸自己。
電影悲劇奠基克洛伊無法妥協的控制慾,她沒有辦法停住退場,只好用自我毀滅終止。
這個版本的凱莎琳為什會和克洛伊上床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她不像《Nathalie》出現一位酒保當作發洩管道.本片的凱莎琳在精神和肉體上都受到克洛伊吸引,對於親密感、性需求和青春的渴望.但這樣的渴望充滿恐懼,她自己也意識到,所以她貼近克洛伊常常感到不自在.再加上凱莎琳是個弱勢的人,碰到處心積慮的Chloe,只有被撲倒的命運.疏離虛幻的溝通困境除了意識形態令人垢病,我不得不承認它的鏡頭語言細膩,美術設計非常有質感,讓電影維持相當程度的可看性.《Chloe》最凸出的成就是描述人物的溝通困境,不論是科技的虛擬接觸,還是真實世界的斷章取義,都比原版更為精雕細琢.《Chloe》的場景常常出現玻璃和鏡子.凱莎琳家中和診所內大型的透明玻璃把女主角困在裡面.北國冰天雪地裡出現的玻璃溫室,是如夢似幻的最好註腳.導演不斷使用大量反覆反射的鏡像,暗示片面的影像不是真相.科技產品提供多元的虛擬溝通管道,但對凱莎琳而言,卻是人與人之間的隔絕.例如丈夫愉快地在線上聊天,看見太太進門趕緊關掉視窗.兒子在視訊上和女朋友談分手,媽媽也是禁止進入.克洛伊提供了凱莎琳面對面促膝長談的溫暖.不過她使用科技的力量令人心驚,每一通簡訊的畫面代表一次又一次的操控.她表明不愛網路,卻靠凱莎琳兒子的網頁,找到另一條入侵的路徑.克洛伊最後不斷提到真實性.沒錯,她提供真實的感官接觸:聽覺的、味覺的、嗅覺的、觸覺的.但所有的知覺都不在於建立真相,而是加強虛幻.飯店的性愛後現場是最經典的例子.克洛伊擅長用物件代為發散她的影響力,乳霜的香味間接證明她引人注意的本領.但是兩個電影版本的出發點大異其趣.《Nathalie》的凱莎琳愉快地將它變成自己使用的品牌,讓柏納心癢難耐.《Chloe》凱莎琳手上的一點乳霜只讓大衛注意了幾秒鐘,氣得凱莎琳回頭找克洛伊,除了乳霜,到底還要搭配什麼技巧?
再舉幾個差異的例子:克洛伊與凱莎琳肌膚之親的次日,小妮子送了一大把鮮花,希望對方聞著花香,在這裡有點象徵回味昨日.《Nathalie》的詮釋則非常特別.凱莎琳聽到所創造的娜塔莉在任務中得到高潮,她為娜塔莉欣慰還多於氣憤柏納,於是她隔一天自己買了一大把鮮花在家佈置.飯店的房間內有故意剩下的餐點.《Chloe》的凱莎琳自己選了有唇印的杯子喝下餘酒,那是凱莎琳的慾望展現.《Nathalie》則由瑪麗蓮倒了一杯酒給的凱莎琳,「用我的杯子喝吧」,那是瑪麗蓮的慾望展現.《Chloe》片中不斷出現的髮簪,在《Nathalie》並未出現.對克洛伊和凱莎琳各有不同的意義.髮簪既是克洛伊的愛意也是她的恨意.當她喜歡凱莎琳,她奉上圓滑的那一面請求收留,當她怨恨凱莎琳,她倒持銳角傷人.太強烈的感情容易愛恨難分.有人說凱莎琳在片尾戴上髮簪是對克洛伊念念不忘.是有一點這樣的味道,然而補償的心理佔更大部份.但我覺得還暗示著她安定認份.還記得她們夫婦和另一對伴侶聚餐,那個男性友人告訴凱莎琳,束髮顯老,長髮飄逸才有吸引力.凱莎琳當時趕緊去洗手間放下長髮.片尾原本該是兒子歡樂的慶祝畢業宴會卻蒙上一層喪禮的氣味,三個人遠遠對望,臉上強顏歡笑.凱莎琳戴上髮簪,束起長髮.她不必再擔心缺乏吸引力,是因為她找回自信?
還是她再也不敢發散吸引力?
我傾向是後者,髮簪就是頭上的「緊箍咒」,時時提醒自己不可冒進.
"my husband is not your client"听到这句,我脱口而出,“i am your client”。
在影片开头Chloe自述完后的下一个镜头就是从Cathrine视角拍摄的,某种程度上Chloe身上承载了Cathrine的期待,直到Chloe真的走进Cathrine的生活中。
虽然片名叫Chloe,但我觉得Cathrine这个角色是最丰满的,比如在厕所,她拒绝了Chloe的礼物但在座位上却忍不住观察她;她们达成deal后,某次交谈中,Cathrine脱口而出你为什么做这行?
所以我认为Cathrine对Chloe的关注和在意发生在很早以前,应该早到她们真的相识。
明线是丈夫的出轨开启了故事的主线,实际上是Cathrine在家庭生活中的无能为力感和对Chloe的好奇感催发了一切。
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她丈夫说的是对的,是你出轨了。
不论她丈夫出轨与否,Cathrine内心的不信任和不作为也表明了Cathrine自己的心,她自己也在这段婚姻中感受不到活力了,她需要爱情,然后故事发生了。
比起Cathrine,Chloe的刻画真的就是刻画出的人物,纯粹,热情,真挚,她的情感以她的职业为背景板,更突画了Chloe的纯,也失去了一些色彩。
很早以前就看过这部电影,第一遍看的时候对电影的理解就是陷入中年危机的Catherine找了一个高级妓女测试她老公,结果到头来发现无非是自己人到中年年老色衰失去了自信导致的想入非非,又正好扯上高级妓女有恋母情结爱上了自己然后狗血剧情一把了以后最后发现都是自己想入非非惹的祸,最终回归家庭的故事。
前不久闲着无聊冲着影片中俩女主角的颜又把这电影翻出来看了一遍,第二遍看的时候就发现这部电影并没有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Catherine对chloe的情感也并没有多数人觉得的“通过chloe去接近自己的丈夫”这么纯粹。
于是又仔细地看了一遍电影并看了一些imbd上对影片地分析,才对这部电影有了新的理解。
Catherine真正的需求这部电影最关键的人物chloe的使命在影片一开头就交代了--对于不同的人满足他们内心不同的需求,即便有的时候他们不会直接说出来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当Catherine找到chloe让她去试验david的时候,Catherine说了一句极为重要的话“my husband is not the client”。
因此事实上,对于chloe来说她满足的对象不是david,而是Catherine。
catherine is the clinet. 那Catherine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呢?
表面上是要发现她的丈夫是否真的出轨,而实际上Catherine内心的需求是爱。
影片中曾交代Catherine和丈夫曾经如胶似漆,然而在后来的婚姻生活中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Catherine表看上因为自己自己年纪的增长而对自己的相貌身材越发不自信,而事实上这种不自信的根源来自于她与丈夫david爱情的枯竭。
她之所以一开始怀疑丈夫出轨,表面上是他丈夫的种种行为,而其根源无非是她觉得david不如从前爱她了。
当她找到chloe,并明确告诉chloe他的丈夫不是客户(潜台词客户是她自己)的时候,chloe就很清楚自己“服务”的对象是Catherine而非David(这里的服务打上引号是因为chloe的角色也绝不仅仅是妓女这么简单)。
而从Catherine找上她的时候起chloe就知道Catherine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从事实确认他丈夫真的出轨(事实上她内心已经确定了这一点,从头至尾Catherine都知道他丈夫出轨,她只是不确定具体对象),而是爱情。
而影片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chloe带给Catherine的确实是这一点。
David的出轨关于David是否真的出轨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基于我对全片的理解,David确实对Catherine出轨,但是出轨对象并不是chloe(直到三个人在咖啡厅碰上前chloe应该完全没有跟David有过交集)。
导演在影片中对David的描绘实际上是非常负面的。
如同chloe一样,导演David首次出场的描绘也是富有寓意的。
David第一次出场是在讲解莫扎特的歌剧don giovanni。
don giovanni有另外一个世人熟知的名字don juan(唐璜),唐璜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放荡公子,上过女人无数并对自己的本性死不悔改,最后下了地狱。
然而在这一幕中,David突出了唐璜上过女人的具体数字并轻描淡写地评价“a very busy man”。
显然在这里David对唐璜的评价并不是负面的,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积极情绪地调侃。
导演用这样的安排暗示了David人物本质与唐璜的相似性--是一个cheater and liar。
而后面David对Catherine撒谎说没赶上飞机而实际上与学生miranda私会,包括后来在大部分出场中都在与其他年轻女性调情也是导演对他这一人物本质的描绘。
另外在镜头语言上,david的出境绝大部分时候都在黑暗的环境或者阴影下,而他与Catherine绝大部分交流都发生在晚上以及黑暗的环境中,这也暗示了David的不忠以及不诚实(即使是Catherine看似与他和解并接吻的镜头也发生在黑暗当中,并配有紧张而诡异的音乐和令人不安的雨声)。
而唯一一场David被暴露在明亮的灯光之下与Catherine的正面交涉戏中(影片开头David在洗漱时他也在明亮的环境中,但立马就移动到书房里,此时他的影像隔着两层玻璃而显得隐蔽),David与Catherine争吵并推倒了Catherine,露出了暴力而又心虚的一面,可以看出,在完全暴露的环境下他显露的真面目是不爱Catherine的。
chloe的描绘我相信电影的本质是moving image,其产生的根源来自于视觉艺术,因此影片中的图像信息实际上应当是影片的主导。
而在chloe中,导演在chloe身上运用的镜头语言是在理解这个人物中不可忽视的。
与David相反,在影片中chloe绝大多数时候出现在光线明亮的环境下,她与Catherine交谈时总是出现在咖啡馆靠窗明亮处,在夜晚环境下她也出现在灯源下,甚至在与Catherine的床戏中也有温和并且时暖色调的灯光照在身上(而相反David与Catherine的亲吻是在黑暗和冷色调光线下)。
绝大多数时候chloe的头上总泛着光,而她本人的形象看上去也更多是纯洁的(Amanda的娃娃脸使她看上去更为清纯而非性感,我相信导演在选角上必然也考虑了这一点),甚至于她身上吸引了Catherine的味道也来自于润肤霜(相对自然清纯)而非香水(相对成熟诱惑),而她送给Catherine的百合花在西方文化中则是圣洁的象征(不仅仅是纯洁,其实有个很微妙的线索暗示她身上的香味与百合花香相似,在她给Catherine花的时候她第一句说的是smell it)。
此外,也是最为关键的,在影片接近结尾处chloe死的场景中,三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暗示了chloe这个人物的设定并非是一个有恋母情结的高级妓女这么简单。
1)chloe被Catherine亲吻,而后者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 2)chloe的掌心处被刺伤,留下的印记 3)chloe落下的身体状态与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体态相似,并且头上泛着光环。
这三点其实构成了一个类比,第一点对应的是耶稣的犹大之吻,第二点对应圣伤(出现在掌心的或者头部形似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产生的伤痕),第三点不用多说(因为这是一部西方电影,其中的宗教元素可能很多人不会理解)。
因此我认为导演这样将chloe与耶稣做类比的安排,如果不是暗示chloe在片中在某一个层面上是圣灵的存在的话(不是没有可能但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大家可能难以接受),也可以理解为对于Catherine来说chloe是拯救者一般的存在(具体如何拯救接下来会说),她的死(注意是自杀)是对Catherine的自我牺牲。
chloe对Catherine的拯救前面说过对于chloe在片中的使命是满足Catherine。
Catherine,而非david才是她真正的client。
而Catherine内心需要的是爱情。
长期感受不到丈夫的爱以及长期缺乏爱的激情使她失去了自信。
而自信的缺失是她觉得自己没有魅力的根源(一个有着自信与爱的人无论多大都不会觉得自己缺乏魅力)。
而chloe给她的恰恰就是充满激情的爱。
事实上,Catherine一直是被chloe所吸引(她自己意识得到这一点)并在内心上爱着她的(之前自己不明确直到chloe死后她才明确意识到)。
其实Chloe对Catherine的吸引在两人第一次相见就有体现,从洗手间出来后chloe回到一个男人身边Catherine一直盯着她,在医院Catherine在窗边望着chloe,我认为Catherine表面上接触chloe为了让她去试验David,实际上内心深处是因为处于被chloe吸引而想接触她(内心寻找的是爱情)。
许多细节都显示了Catherine对chloe的欲望(是直接的欲望而不是通过chloe接近她丈夫)就不一一赘述,比较明显的一条是导演用了一个平行蒙太奇来描绘chloe叙述中与David做爱的场景和Catherine在浴室里自慰的场景,画面中Catherine处在另一个场景里david的位置,并且和David一样都用手按着玻璃,暗示着Catherine的自慰对象是chloe而并非David。
而Catherine实际上爱着chloe的证明有两点,一点是在咖啡馆与David的对峙中,David说Catherine是having a fling(只是玩一玩),而Catherine立马下意识地说it's not a fling(潜台词对chloe的感情是严肃的)。
这里David说的时候还不知道chloe的存在只是泛指,而Catherine自然联想到的是之前刚上过床的chloe。。。
另外一点是影片的结尾,Catherine胸前戴着一束黑花(纪念chloe,此时她已意识到chloe对自己的拯救),用chloe给她的发髻重新束回了头发,并且看起来容光焕发显得更为年轻和有魅力。
Catherine从楼梯上走下来,David在房子一角与一堆女人在一起,michale在另一角独自一人,Catherine则站在离他们都较远的地方,与两人微微对视后背了过去,此时镜头聚焦在chloe的发髻上,推进并最终淡出。
从画面信息来看,影片的结局是Catherine选择背过身对着离她遥远的丈夫与儿子,而“chloe”(发髻)则是在离她最近的地方。
是chloe唤醒了Catherine的激情,带给了她内心渴求的爱,从而使她重新拥有了自信和活力,因此我们看到影片结尾的Catherine看起来比之前更加年轻,漂亮且有魅力(现实点来说演员的妆明显不一样了。。
),这便是chloe对Catherine的拯救。
而chloe在开场独白中的最后一句“all i know is that if i do it just right, i can become your living, breathing, unflinching dream, and then i can actually disappear" 也是全片的寓言,她满足了Catherine对David出轨的幻想(这个一方面是事实),对chloe本人的性幻想,以及最根本的,对爱的幻想,然后消失(死去)
(芷宁写于2010年5月7日)尽管法国女导演安妮·芳汀自己不满意她03年的作品《娜塔莉(Nathalie)》,并对艾琳·克雷斯达·威尔森编剧、阿托姆·伊戈扬执导的翻拍版《克洛伊(Chloe)》充满了期待,但有影迷已先入为主地认为还是旧版好。
比较新旧版后,感觉各有优势,只是所代表的人物心性不同,且新版在探讨两个女人的关系方面做得更大胆一些,如果把《克洛伊》当作一部全新的电影来看,会发觉这是一部整体成色不错的影片,结构清晰,节奏流畅,画面质感,运镜细腻,仿佛每个滑过人物面部的镜头都带有深情的审视,人物塑造真实立体,颇有现代感,两个女主角的对手戏也很有看头。
很凑巧,近期看了两部朱莉安·摩尔的影片,一部《单身男人》、一部《克洛伊》,出演的都是失落的中年妇人,而且一个比一个神经质,当然《克洛伊》的表演空间和塑造余地更大,更适合演技派摩尔发挥。
近期也看了两部阿曼达·塞弗里德出演的影片,一部《分手信》,一部《克洛伊》,就表演提升度而言,自然是《克洛伊》,何况机会难得,和摩尔飚对手戏,如果接的住招的话,便可大大的磨练并提升演技。
朱莉安·摩尔很适合出演那类受到折磨又自我折磨的神经质女人,她善于运用眼神和面部表情的渐变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作为文艺片常客,摩尔总以投入而饱满的内心戏、写满潜台词的举止演绎着一个个令人过目难忘的女性,哪怕是落寞的背影也能突显人物特质,如《木兰花》、《不羁夜》,《时时刻刻》等,此次,她出演的绝望女人凯瑟琳,内心戏依旧丰富,每个表情都值得玩味。
不似旧版中芳妮·阿尔当饰演的强势妻子,摩尔的凯瑟琳很脆弱,而她那看上去成功美满的中产家庭也很脆弱,很容易就被打破和睦的平衡——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丈夫和儿子,这两个她生活的支柱近来都在疏远她,一个花心在飘,一个正当叛逆,凯瑟琳对自身对婚姻对家庭失去了把握,她迷失又迷离,得不到和家人沟通的机会,她选择用一个极端的方式去干预这种失衡。
事实上,新版的凯瑟琳心境更趋复杂,也更真实,对丈夫、对儿子、对她雇来的克洛伊,都充满了复杂多变的心态,猜疑妒忌、失落失意、茫然无助、不甘纠结,特别是对年轻漂亮新鲜娇嫩的克洛伊,不经意的艳羡、对青春美好的留恋、潜意识里的好感……这一切让凯瑟琳渐渐混乱,让她感到筋疲力尽。
而作为一个爱着家庭的女人,新版的凯瑟琳更接近现实中的那些以家为人生目标的女人,那段和丈夫戴维(连姆·尼森饰演)的最终沟通,发自肺腑,声泪俱下,很容易引起现实中有潜在中年危机的女性观众的共鸣。
有人诟病凯瑟琳的痛哭流涕,认为此刻的她像个乞求怜悯的弃妇,然而,那是一个“美人迟暮”的女人、被家人忽视的女人的恐惧、无奈、诉说和力争,这段戏,编剧太有生活了,话说再自信的女人在岁月面前也抵不过它横扫的镰刀。
不同于艾曼纽·贝阿饰演的那个看上去喜怒不行于色的娜塔莉,阿曼达·塞弗里德的克洛伊眼神纯真,对喜爱的人和事有着简单的执念,虽然游走于高级欢场,但她的内心是清澈的,更是执拗的,强烈渴望着爱与被爱。
有场戏,克洛伊摔伤了膝盖,凯瑟琳给清理伤口,克洛伊看向对方的大眼睛里流露出小女孩般天真的迷恋,而旋即嘴角微微的上提,则显示出她内心的诱惑和此刻的情绪波动,作为演艺界的新力量,塞弗里德以这样瞬息流露微妙而繁复心境的演技表明她很有未来。
可以说,该片是一部女人戏,男主角连姆·尼森的出场也仿佛是为了给两个女人搭桥铺路,推动剧情。
片中的两个女人,一个工作生活在有着大玻璃窗的房子里,她的一切仿佛一个标本展示,而另一个,只有职业特征,对其家庭出身都采取了缺省状态,仿佛那类生活在背阴处的娇艳花朵。
一直只用胶片拍片的加拿大导演阿托姆·伊戈扬手法很细致委婉,影片呈现得很有质感,具有相当的观赏性,当然也有惊悚情色的成分,仿佛在触碰女人的极微妙世界。
影片大量采用了镜子、玻璃作为道具,让本体和镜像相互反射、折射或透视,从而引带出多重的镜头语汇,延展了人物心绪,让形象更立体丰满。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9570826_d.html
越不健康的人格,在情欲里越是迷人。
一个被控制狂虐待,习惯被控制的孩子,长大后也永远对控制狂着迷,习惯沉醉于被控制的快感中;一个小时候常被体罚的孩子,被揍的恐惧让他们害怕又兴奋,会一辈子追随迷恋这种皮肉之苦;一个从小没有建立起安全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对不安全感依依不舍,像女医生一样,没有安全感的婚姻让她痛苦又让她兴奋,光听着老公的出轨经历就能high起来;女主也一样,她恋母,大概因为小时候没得到过充分的母爱,她对中年女人有执念有痴迷……。
健康的爱都是一样的,抽身而退很容易,因为两个人的人格都相对独立,就少有纠缠。
不健康的爱因为各种原因没办法分离,人格都不独立,就只会越陷越深,但这种病态的痴迷执念也造就了最具诱惑力的情欲,性张力满满。
所以说人的本质越脏越丑越乱就越像个人,原始的野性拥有强大吸引力。
但是人向往的确实更整洁更美好更系统更健康,原始的东西丧失了,也让我们了无生趣,无聊至极。
这是来自迅雷上的影评 虽然少了法国式的风韵,却多了美国式的激荡,也许当人试图走出爱情桎梏的时候,生活会以一种偏颇并且固执的方式展现其过于疯狂的一面。
Chloe的爱让人恐慌,她的死却在给人们内心隐隐刺痛的同时,给我们索然无味的生活蒙上了一层浓烈的玫瑰花香,一如Amanda本身的香艳,依托于那一头金黄的卷发和那双无比湛蓝的双眼上,将爱烘托的犹如烈火般炽烈。
我并不同意Chloe妓女这一说法,她的Loli式的独特、偏执、疯狂以及稍显孤独的表达爱的方式,让我以为她是一个曾深深受过伤害的女孩,在用自我的方式寻求一个在大海里颠沛流离的小岛予以庇护并且栖身,除了活着,便是对生这个词聊表宽慰的依赖。
Katherine的出现激发了Chloe对母爱的欲望,却以性充当了表达欲望的工具,进而又以女女之爱攻击了暮年中的男女之爱,试图将爱这个似乎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字轰击的体无完肤,夹杂着怀疑以及女人被光阴所略去的美丽后剩下的彷徨,俨然一碗五味杂陈的浓汤,看着心痒痒,喝着却痛不欲生,难以消受。
Katherine是一个矛盾的人,一方面充当了女人内心欲望的傀儡,另一方面也兼呈着作为母亲之与生俱来的温慈的那分母爱,对老公的怀疑,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以及那个年龄所赋予她的旺盛的性欲,把她推上了家庭生活窘境的巅峰,而在这个时候,她所遇见并且面对的,是一往无前、破浪踏雪、毫无畏惧的Chloe,而随着Chloe的死,她所有的痛不欲生,所有的猜忌怀疑,所有内在的欲望疯狂,犹如骤雨狂风过后的湖面,虽然狼籍,却又平静而安详。
美丽的故事一开始,悲伤就在倒计时。
爱情的刺,深深的埋在爱过的心里。
不能占有,宁愿毁灭的忠贞 而爱的美,常常会在破碎的那一刻,被悲伤惊醒
日你全家。
老觉得男的也出轨了。
整部电影看下来很顺畅,JULIANNE MOORE 越老越有味道了~
冲突设置的太生硬了,好像一切转折只为露点
moore和amanda的床戏可以又啊!!!!
我没有想到的结局吧。虽然我看到Chloe对Catherine的爱,她的脸上满怀喜悦和期待,但是这样的爱已经畸形。
阿曼达·塞弗里德
???
Kao,搞了半天是部伪Gay片。以上。
应召女郎长得像凤姐
荒诞的闹剧,被逼的都能变同性恋了。爱情果真是一场谍战剧么?
惊悚片,朱莉安·摩尔主演,看起来又老又丑。另一位女主演阿曼达·塞弗里德挺不错,前几天看过她演的《分手信》,还感觉她一点都不好看,可本片中她出演蛇蝎美女看起来还是挺靓丽、挺勾人的呢~~
爱上直女的痛苦。
love is innocent
+1 star for Julianne Moore❤
看完之後腦里就有一句“ wow ”,,,,,,,,,,
竟然是一部拉拉片,虽然看着很过瘾,但回想起来很多情节无法说通,且有悖伦理
剧情走向超诡异,演员也比较镇得住角色
人类情感中最细微的一部分
amanda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