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如祖国,大银幕更尬版春晚,歌舞小品应有尽有,张艺谋的监制全在风景摄影了吧......①北京好人:一星,宁浩水平退步太大了,像是糊弄交作业的。
②天下掉下个UFO:负分,白糟蹋了一众国内顶尖喜剧卡司,也像是故意拍烂的。
③最后一课:二星,看前期待挺高,想法挺好,但这故事真没啥说服力,执行的还不错,徐峥的小故事还是挺有才的,但依然不如祖国里的徐峥。
④回乡之路:二星,好歹能看,无聊的春晚小品。
⑤神笔马亮:三星,全片的笑点全在开心麻花这儿了,故事还算好玩儿,胜在亲民,表演具有信服力,片尾马莉的突然演讲我甚至怀疑是故意的。
总体而言,真白瞎了这大陆全明星阵容,以五位导演的才华来看,邓超+俞白眉还算是超常发挥,但其他真就感觉应付了事,且将自身导演水平的短板暴露的一览无遗。
五个故事还互有重合想法,我和我的家乡不应只是祖国大好风光宣传片。
“我和我的”系列都是拼盘电影,切口很小。
“家乡”系列通过五个单元故事,以小见大照见全中国东西南北中各面相,见证有笑有泪但壮阔非常的脱贫攻坚之路。
《神笔马良》中,沈腾饰演的下乡干部在扶贫乡假装成在俄罗斯进修画画,颇见编剧想象力。
《最后一课》中,范伟饰演的老年痴呆症患者重新体验了一回当乡村老师的感觉,冲突和笑点俱在。
还有黄渤饰演的农民达·芬奇,邓超饰演的卖苹果失意商人,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和我的家乡》虽土,但很接地气,总体的底色是喜剧,这使得观赏性大为增强。
寓教于乐,微言大义,让观众笑着感动,笑着流泪。
但这些短片有的剧情过于悬浮,有的过于小品化,有的过于谄媚,要论品质没有《我和我的祖国》来得好。
我给这部电影打了一星,因为我是把他当成一部喜剧电影。
但是看完非常失望。
如果这部电影,创作者不把他当做是一部电影,而是新闻联播的一次周年特别版节目,那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的满分作品。
1⃣️这就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说说主旋律电影,说说碎片拼接式的电影。
主旋律电影不是我们国家的原创,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在创作开始之初便是人类发出声音的一种工具,从黑白默片的“大独裁者”卓别林同志就是在用电影艺术发声。
这我愿意称之为最早的主旋律电影,或者说批判讽刺电影。
如今经过百年,电影发展成独立的艺术门类,有他的艺术风格艺术标准,电影应该怎么拍应该怎么创作,一代一代的电影人已经给出了标准。
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片,是中国独创中国独有,且窝里乐的一部电影。
就这部片来说,放在百年电影史上可能不足一提,最多也就是参演的影帝影后扎了堆罢了。
可是在我们国家的确可以掀起不少风浪,这是国家在左右观影者审美的一件事,好的主题就一定是好的电影吗?
好的主题为什么要用电影这种原本诞生就带有批判意味的一键刷机来表达?
我们的邻居韩国电影和日本电影,很多题材在触及他们国家层面的一些底线,而我们不能;很多题材在讽刺隐喻他们社会的不公、不安、不好,我们很难这样创作。
这代表我们的国家就是如此安定吗?
答案显而易见,也无非是因为,我们创作者创作的权利和尺度,不如其他国家那么开放罢了。
所以在我们国家,电影观众想独立的形成电影审美是很难的,太难了。
你看的电影从创作到上映一直是“笼中鸟”,很多电影对我们也只能是“笼中乐”2⃣️明星扎堆片段拼接式电影,应该怎么创作?
才可以被称为电影。
2004年的电影“撞车”。
不同的角度,同一个主题,完整的故事2007年“通天塔”。
教科书式的拼接剪辑电影。
2003年“真爱至上”。
明星扎堆,卡司爆炸。
故事相连,剧情通顺,整体性强。
2013年“云图”。
高级,不敢瞎吹2009年“建国大业”。
我国对明星扎堆的一次尝试,主旋律,但是故事完整。
纪录片式的一部电影作品这些电影,已经告诉了大家应该怎么拍,怎么创作是好的。
明星扎堆对电影创作来说应该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我家乡”这部电影拍碎了,太独立。
片段之间不相连,无关系。
甚至每个片段都可以单独拉出来作为一个短片上映,甚至都不会让我有如此不适感。
此前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在看到第三个故事的时候,我和女朋友就撤退了,因为我们感觉这是在浪费时间看明星版的新闻联播,故事差,乱煽情,剧情烂,剪辑水。
尊重国家,但是也应该尊重电影。
这部“家乡”同理。
3⃣️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电影审美?
脱离开GJ、脱离开ZF脱离开资本是不可能了,因为电影变成一门生意之后,开始有烂片之后,资本就根深蒂固了,我们无法脱开资本。
资本早起帮助了电影创作者们创作,最后也会反噬电影创作者,导致烂片充斥。
脱离开不是造反,脱离开无法就是更好的去感受电影,欣赏电影和理解电影。
很多年前一位创作者说“XXX的电影火爆是观众品味低俗的表现”这句话今日可以这样说“主旋律电影的火爆,是我们国家电影环境乃至电影市场的无奈,以及观众审美固化不懂电影的表现”
最后我总结“我家乡”跟电影最像的三件事。
1⃣️电影院上映,电影导演创作2⃣️可以一次性看到很多电影演员3⃣️看他需要买一张电影票看了几个广告,几段不酸不甜的故事。
挺无聊的
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的,看完后一致觉得很好看。
电影分五个部分《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神笔马亮》。
其中,UFO部分是唯一不怎么好看的,不过很容易看出是陈思诚的风格,最喜欢的是最后一课,很棒。
葛大爷开场真是太棒了,看见葛大爷直接奠定了看电影时我的心情。
再加上分五个故事,每个故事完了之后都会很期待下一个故事是什么,这种明确的分区有别于《低俗小说》这种模式,他不需要观众费劲心思去思考来龙去脉,也不需要观众去努力发掘导演想要表达的,毕竟片名就已经定下了每个部分的基调,观众只需要一个一个看完每个故事就完了。
其实本身我不太喜欢笑中带泪的电影,电影嘛,我都来看喜剧片了,为啥非要我哭呢?
虽然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但是也不是就非得催人泪下吧。
这部电影也一样,即使处理的很不错,这里的泪水是感动的泪水,但是对我而言依然是减分项。
不过不妨碍这确实是一部佳片,值得一看。
北京好人 宁浩 8 和祖国的北京您好几乎是一个思路,一个有点痞的最后还是会去做个好人的人,葛优也适合这个。
而且从侧面去说双轨制医保,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思路。
不过既然两次用一个套路,只能减一点分了。
天上掉下个UFO 陈思诚 6 有意思的是,虽然是这个阵容,但我没从这片儿里看到唐探,而是看到了疯狂的外星人和宇宙探索编辑部,这个评价自然是对这两部电影的批评。
这篇讲的是山区交通。
UFO虽然荒诞,但也是个巧思,不过别的地方就平平无奇了。
最后一课 徐峥 7 农村教育。
重新上最后一课,然后和过去重合这个思路其实很简单,也很不错。
镜头也用的很好。
但是上来这个瑞士圣加仑总有点俯视感,对剧情其实毫无帮助。
徐峥在这点上和祖国那个一样,总是会上一些无意义的桥段,让人只能去减分。
回乡之路 邓超/俞白眉 2 揉了教育和治沙。
教育除了那个大婶苦大仇深的样子,其他就没了。
治沙主要是邓超,但是一个治沙英雄,就这么被扔在路上,还美名曰给个惊喜?????
没有什么剧情调度的作品,就是硬拗剧情。
神笔马亮 开心麻花 4 一个主题跟不上演技的作品。
开心麻花确实只会演小品,这个东西,放春晚上一点儿也不违和,但是放电影里就违和。
葛优被误当做病人,黄渤做UFO,这都是看似荒诞却合情合理,也是剧情需要的。
开心麻花的荒诞则纯为了搞笑。
就内容来说,创造一对价值观完全不同的夫妻,然后一个骗另一个,最后把马丽的价值观生生拗过来,这在小品中尚可接受(但也饱受诟病),在电影中我实在是无法支持。
———————— 最后我想说的是,农村题材让这些城市的导演去拍,最忌讳的其实是俯视感。
这里面表现得最好的是前两篇,几乎没有这种感觉。
徐峥的则是删除片头那段就可以了,所以扣分不致命。
最后两个作品则满屏幕的优越感,比如最后闫妮接了邓超的单子,仿佛就是施舍,这是最要不得的。
祖國獻禮意圖太明顯,導致故事包裝的不夠自然,到了第二部張藝謀監製,寧浩坐鎮總導演的家鄉便改正了祖國的問題,以一種更加自然且接地氣的方式去創作家鄉這個命題,5個故事質量都很高,同時喜劇節奏都抓的極好,每個都很喜歡。
第一個單元「北京好人」延續了祖國的奧運單元,寧浩以更有喜感的方式,在共用醫保卡的過程中帶到家鄉命題,雖是短片但笑點設計跟長片一樣高級,寧浩使用葛優的方式就跟馮小剛使用葛優的方式一樣,既有梗又有喜感,期待接下來為張北京這個角色拍成長片的《北京進行時》。
第二個單元為陳思誠負責的「天上掉下來個UFO」,寧浩大氣授權了《瘋狂的外星人》元素讓陳思誠得以用自身的《唐探》風格與外星人做混搭,以家鄉有外星人的傳言去包裝鄉鎮在旅遊產業的所面臨的轉型創意與困境突破,既有寧浩風格又有陳思誠德風格,收尾的一鏡到底凸顯家鄉在地特色收的極好。
第三個為徐崢執導的「最後一堂課」,像《困在時間裡的父親》與《一屍到底》做結合,鄉鎮的老學生們為失智的老師還原他記憶中的最後一堂課,跟祖國一樣到了短片才真正看到徐崢不被囧系列綁架的導演才華,為了幫老師圓夢請家鄉們的學生還原舊時代的最後一堂課,做到了師生之情的動人刻畫,也藉此命題闡述了在古早年代,資訊不發達家鄉偏遠的地區,一個外派老師為偏鄉學子付出的偉大,徐崢在所有人動工還原老教室的段落將一鏡到底用的恰如其分,看完真心讚嘆徐崢是非常有才華的一位導演。
第四個單元「回鄉的路」為鄧超、俞白眉共同執導的單元,此單元主題為西北治沙,描述落魄還鄉的鄧超與事業成功的大學姐回鄉的爆笑歷程,鄧超將外表油嘴滑舌,實則為鄉村默默付出到一貧如洗的角色演繹的悲喜交加,前期在油膩又落魄的外皮下越裝逼,後期歌頌此人為家鄉治沙,克服家鄉土壤荒漠化的偉大功績就越感人,在真實人物為基底的創作前提下,身在台灣沒有荒漠的地域看到此單元,著實長了知識也收穫了滿滿的感動。
最後一個單元為開心麻花的主創閆非、彭大魔編導的「神筆馬亮」,作為收尾單元著實讓人看的滿心歡喜,開心麻花團隊再次發揮了他們那套無與倫比的喜感,讓沈騰馬麗再演CP,以扶貧為主題幫助家鄉,夫妻倆的遠端互動以欺騙與隱瞞作為笑點包裝,丈夫瞞著妻子假裝自己出國深造,實則回家鄉幫助百姓脫貧,每一次的欺騙笑點包裝都足夠爆笑,快要穿幫的拉鋸過程更是如此。
收尾在讓人感動萬分的過程中不時又塞一個梗讓人破涕為笑,在沈馬的靈活演繹下又再次被開心麻花那套笑點背後的真誠情感所打動,剛好《抓娃娃》今年上映了,現在在回頭看這支短片,馬麗人設在懷孕階段,片中也有不少俄羅斯娃娃的元素,以及《楚門的世界》梗一閃而過,完全可以視本短片為《夏洛特煩惱》的短篇續集,《抓娃娃》的超前導預告了吧...作為5個單元的收尾作,《神筆馬亮》私心可以視為5個單元中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又爆笑又讓人感動,期待《抓娃娃》早日網播。
按顺序来说说1.北京好人,这部的笑点是隐藏在剧情里的,没有特意抖包袱的感觉。
抽血那一段全电影院都在笑,缺点是故事情节略套路,而且出现什么状况都有人拿手机拍照,不太真实(可能我不刷短视频所以觉得这点奇怪?
)剧情4笑点4演技4.52.UFO,这部分可以说是几个故事里最不好看的,剧情悬浮,几个主演演技略浮夸,角色形象有点脸谱化。
而且结局阿花突然出现,简直为了大团圆而大团圆。
这个故事最大的惊喜可能就是手工耿的破釜沉舟跑步机和伴着时光一去永不回BGM出场的秦风和唐仁。
剧情2.5笑点3演技33.最后一课,这个故事拍的最好,起承转合都很棒,也是整部电影最好哭的一点,范伟老师的演技值得再拿一个影帝,回忆和现实交叉的那一段闪回镜头拍的极佳。
笑点可能不太够,但是几个人人工降雨那一段很棒。
剧情4.5笑点3.5演技54.回乡之路,这部剧情略反转,但还是摆脱不掉套路感。
邓超那个角色总给人意料之外的感觉。
闫妮的口音演这个故事真的梦回武林外传。
王子文第一次给我大美女的感觉,整部电影里最好看的角色就是她了。
几个人演技都挺贴角色了,不特别出彩但也绝对不拉胯。
剧情3.5笑点3演技3.55.神笔马亮,沈腾的观众缘真是没的说,他一出现,即使什么也没干,大家就开始笑。
这个故事完成度不错,笑点也蛮多的,两个主演角色完成度也很高,最后观景台那一段略尴尬,适时出现的笑点拯救了一些。
剧情4笑点4演技3.5总之,每个故事都是大团圆结局,没有特别尴尬的情节,UFO的故事虽然不太好,但也没有说很烂。
值得大家一看。
这是我们一起在电影院看的最后一部电影
ufo算是我看我和我的家乡最猎奇的单元,本身就有关注手工耿,没想到黄渤竟然直接“成为”他,作出各种奇葩的道具,“滚蛋”这个道具尤为突出,整个篇幅笑点不断,不管是刘昊然王宝强的“唐探”二人组,还是有王迅这只松鼠的加入,都称得上精彩,个人认为全片最出彩的部分竟然是天眼酸汤鱼!!
几个外星人服务员一进来简直了!
整体来说放眼于未来科技的发展,利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阐述,能get到,最后的最后,佟丽娅美爆!
从去年的《祖国》到今年的《家乡》依然坚持使用拼盘的方式,但效果却大相径庭。
去年的《祖国》使用拼盘电影的形式其实颇具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恰逢70周年华诞,于是七个导演各自选择十年,来依托一个大时代背景来叙述个体的温暖记忆。
七个年代前后相连,用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形式串联起来,尽管观众仍要给七个部分打分排名的环节是没法避免的(比如去年陈凯歌拖后腿),但从整个电影来看,七位导演的合作关系更大于竞争关系。
而今年则不同,《我和我的家乡》所拍摄的都是当代中国人的家乡记忆,大家的故事都要在同一个时代背景里合作,不同的则是所选取的地域跨越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去年讲的是时间,今年讲的是空间。
去年的七个故事完全可以拼在一起当做一部新中国历史来看,但今年则不同,要从各自的角度观察复杂的当代中国,大家就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
彼此之间的关联,除了在地理意义上用航拍镜头表现出大家同属于中国,其他方面并没有那么明显。
于是今年的五个故事就显得更加高下立判,有人的水准达到了献礼水平,有人则是在完全的献媚和或自以为是在献媚,或给观众献媚,或给...献媚。
《北京好人》评分:6/10去年的《北京你好》叫好又叫座,显然让宁浩吃到了甜头。
「张北京」这个形象,实在太容易取观众心中的最大公约数。
大家对葛优本人和其扮演过往扮演的角色有太鲜明的印象:出身北京市民阶层且贫嘴的「顽主」。
宁浩把葛优的形象做了部分改良,尝试做一个当代中国普通小市民的侧写,当然了,他要有普通人小小的自私、没见过大事的懦弱、爱吹牛、生活一定不能算成功人士、但总能唤起心中的良知做出在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好事(当然要牺牲自己的切身利益啦)。
葛优演这样的小市民简直手到擒来,但和他一起上演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的搭档却总是农村人,这样的农村人眼光一定要狭隘,迫使他这样的小市民去重新思考社会问题。
比如去年那个失去父亲的四川孩子偷了的票,以及今年来借钱的表舅。
小市民的确没什么了不起,但比起被冰冷城市完全拒之门外的农村人,他嘴里那七虚三实的自我吹捧使得他看起来简直像个「上面的人」。
萨马兰奇送我票啊,艺谋叫我去客串啊,都是这个意思。
所以今年的故事比起去年实在没什么新意,甚至我更不满的是张北京这个角色比起去年可以说是失真了,有太多细节经不起推敲琢磨。
去年的张北京尽管已经和妻子离异,但依然有自己的牵绊宝贝儿子。
今年的张北京和去年的张北京已经不是一个人了:他独居(单身而并非鳏居)、高血压(经常有生命危险)、头等大事居然是买车搞代驾(但他单位有医保不缺钱)、交际不广泛,从社会角度来看,他算个边缘人,和别人没太多交际,却依然自得其乐,这很难符合现实。
他的表舅,被困在城市牢笼里的外卖员,要「接电话请您等两分钟」,可能还不如前段时间《人物》杂志里描写的那些年轻力壮的外卖骑手。
在北京多年不联系,但却因为大白兔奶糖让张北京动了恻隐之心,如果换我,我肯定不干骗保的事,一是我没必要为远房亲戚冒风险,二是这违法。
所以,宁浩的坏,是一开始就默认大家接受「仗义每多屠狗辈」这个设定的。
只是这种处理方式实在让我捏把汗:直接把道德和法律在主旋律电影中摆在了对立面,这简直是玩火。
若做诛心之论,张北京这样的人,是不是在生活中会为了实现自己的道德需求而经常钻制度的空子或不惜去冒着违法的风险走钢丝呢?
这属实不敢细想。
当然,违法的事必然不可能成功,这才更能让张北京坚定了牺牲自己的想法,剧情的推进才能自然。
最后兜兜转转,闹腾半天,宁浩的电影是一定会让好人有好报的,但他也细致地切中了社会问题:双轨制医保落实了,但我们的人民可能不知道这项好政策,所以基层的干部们,你们的宣传普及工作还要大大地加强!
赞扬中带有不痛不痒的批评,这就皆大欢喜了。
几处彩蛋:结尾处两人自说自话没顾对方一直向前走的情节在我看来是在致敬李成儒在《大腕》里的经典桥段。
不过冯小刚当年用的是一个特写长镜头来表现荒诞,宁浩则用一个正面镜头和一个背面镜头来表现出一种决绝的情绪,最后用一个远景在景别上渲染情绪。
这里两个人的物理距离看似是拉远了,其实亲情是更近了。
去年用了郝云的《回到这一天》,那是一首回忆童年的歌曲,和葛优搭戏的,是农村丧父只身闯城市的穷苦孩子。
今年,唱了一首《活着》,这是一首社畜之歌。
讲的,是还没来得及跟的上时代步伐的中老年人。
刘敏涛那个角色绝对是那个学生时代学习又好长得又漂亮的大众女神,她居然不嫌弃光头葛优!
Fxxk!
《天上掉下个UFO》评分:1/10如果你是刘昊然粉丝,不要看了,直接往下滑看第三部分吧,因为接下来我骂的将会相当难听。
这是绝对献媚的一部分,向观众献媚,不思进取的媚俗。
我知道现在很多年轻观众受漫威这样的电影和综艺还有流量明星的影响,非常喜欢看「联动」情节。
这里我不想谈观众的审美如何,我想说陈思诚完全没有尊重电影创作的基本规律。
这一部分的观影体验如同和油腻并且性无能的中年老男人做爱,我知道你性无能,所以你只能在前戏、技巧、体位这种事情上下足功夫。
先来一个伪纪录片的形式:哇,科幻大制作诶!
UFO诶!
然后画风一转又变成《唐人街探案》了?
王宝强和刘昊然又戴着墨镜穿着搭档服出现了?
《往事只能回味》又变成唐探专用了?
然后王迅和黄渤出现了,干嘛啊,《极限挑战》跑到贵州了?
剧情又是经典的王宝强犯傻、刘昊然这次跟着一起犯傻探案,董子健负责提供智力支持。
「滚蛋」这种指向不明双关梗真的看都看厌了,最终谎言还是没瞒住,《小刀会序曲》随着五毛科技特效响彻云霄啦!
你在拍《新龙门客栈》还是《功夫》??
民科网红的发明一下从拖拉机电风扇变成了高科技飞行器??
然后中科院高材生要和快手民科网红合作了??
WTF??
你是连观众的智商和科学一起侮辱了???
最后我们知道了,这居然是一个小舅子和姐夫相认抱头痛哭的爱情故事。
是不是少了点什么?
“我姐结婚了,又离了”好了,我知道了,《唐人街探案》还缺个TM的佟丽娅没出来啊!!!!
果然就是她啊啊啊!!!!!
拜托,大家是来电影院享受电影的,不是看你陈思诚内涵自己私生活的好吗???
最后,随着唐人街探案式的经典全场大歌舞《黔南千古情》,这个shit一样的故事终于结束了。
我在电影院里都快哭了,中国人民惨啊,花四五十块钱买一张票来电影院里被中年油腻老男人陈思诚和张艺谋一起强暴,老男人使出浑身解数,各种方法想让你叫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依然还是有多人傻乎乎地叫出来了,而且目测你下一次还要交钱,惨啊。
《最后一课》评分:8/10毫无争议,徐峥用他的聪明和勤奋在两年献礼电影中都交出了完美答卷,并且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套路。
以往徐峥作为导演的作品并不高明,作为演员的徐峥远比作为导演的徐峥出色。
在两年的献礼中,徐峥在视听语言方面所下的功夫最足。
在老上海弄堂中通过蒙太奇剪接制造氛围,用各种镜头语言来放大小朋友所饰演的角色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
但徐峥最令我感到佩服的是,他懂得在献礼电影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剪辑位置,两部电影里,他是吃剪辑红利最大的人。
徐峥的部分都在第三位出场,这是一个很微妙的位置:在《祖国》里,位于徐峥之前的《相遇》是个悲剧故事,所以徐峥把自己的部分做成喜剧,尽快把沉浸在前一部分故事里无法自拔的观众拉出来,讲好自己的独立故事。
而《家乡》也一样,前面王宝强黄渤一票人刚刚跳完广场舞,所以《最后一课》的开头就赶快把你带到悲剧的沉重肃穆气氛里。
但是这个故事本身的剧情可以说是在完全脱离现实的乌托邦里进行的,这个乌托邦本身也带有反智的恐怖色彩。
在千岛湖的旅游区村庄里,一切都那么欣欣向荣,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抛去旅游业本身带来的财富不说,这里的环境和人际网虽然都由年轻力壮的青年组成,但运行的方式似乎并不是现代社会的路数。
乡村邻里之间的关系并未随着商业的发达所解体,而是和政治绑定在一起变成了变态的大家长式制度,用喜剧式的民主投票就可以轻易决定牺牲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这依然让我不寒而栗。
范伟的演技老辣非凡,整部影片里称其为最强卡司并不为过,他多年来对文艺片的坚持让人敬佩。
范伟饰演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再一次告诉我们,无论你富有或贫穷,孤独永远是人生常态。
即便你已经是海外大学的教授,依然有着因病症陷入孤独的风险。
停留在某一段人生珍贵记忆里无法自拔,对于孤独的人来说,其实根本无法判断这是福是祸。
当他发现自己处于谎言之中时,那样的崩塌让人感到窒息。
在教室里,连语言都已经开始顺序颠倒的范老师,他表达自己时却又是那么的自在、享受、如鱼得水。
这里徐峥用了多个环绕镜头,指明了这出谎言的悲凉和处于中心的、被欺骗的范老师又是多么的孤独。
而随着环绕镜头的加速、谎言被察觉、时间开始失去控制、记忆逐渐扭曲而致混乱、电影开始节奏变快。
徐峥把不同时间下的同一空间用一个长镜头剪辑在一起,现代的灯红酒绿和四十年前的杭州山水、青年与老年通过记忆被揉在一起,整个故事随着人的相遇戛然而止,用《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做结尾,和《北京好人》一样,做了留白。
但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只有在富裕的地方才有资格这么玩。
如果范老师当初去支教的地方是西部某山区...《回乡之路》评分:4/10邓超和俞白眉的烂片组合拍出了一部平庸之作,这实在值得鼓励。
趁着直播带货的东风,和陈思诚一样,能力平庸的邓超也尽可能的想从一个贴近生活的角度切入去讲故事。
虽然塑造了闫妮这个女强人,但女性在这个故事里扮演的依然是工具人角色。
邓超本想给自己玩一把欲扬先抑,但由于自己的油腻气质和对故事的不上心,把自己的角色抑制的太过了。
结尾扬起来的方式是令人最无感的回忆叙事和学生时代最令人讨厌的表彰大会,观众怎么可能产生共情。
况且为了制造喜剧效果,弄了太多没用的花里胡哨的擦边球,比如让孙俪扮演空姐啦,朋友开车在现实生活中难道真的会把你半路抛下吗?
而且那个朋友就因为一个表彰大会又开始以他为荣了,这真让人感到不适,社会残酷啊。
《神笔马亮》评分:6/10最难评论的一个部分。
沈腾依然把这个故事放在了自己的西虹市宇宙和创作模式里,这个路子有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的特点:1.沈腾本人要扮演一个前后生活反差巨大的角色,中途要经过一场常人无法经历的奇遇,而且你很难说这种角色的变换是好事坏事,因为接下来要讲故事了。
(《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甚至韩寒的《飞驰人生》也可以算)2.要有动感并带有喜剧色彩的音乐!
(《膨胀》、燃烧你的卡路里、《护花使者》、《大哥你好吗》、《多好个人呐》)3.沈腾的角色有和他相依为命的一个或一群人。
(村子里的全部村民、门捷列夫村长)4各种彩蛋和自我致敬...(夏竹杂货店你们看到了吗看到了吗看到了吗)但在这个宇宙里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信息可以传递的很快,也可以很慢。
农村没有不透风的墙,所以全村人都知道沈腾骗老婆的事情。
但从社会学意义上讲,沈腾所下乡的农村属于城区农村,你说活在同一个城市里的老婆居然不知道谁去代替老公去做本市城区农村的书记,这很难令人信服。
所以在观看沈腾电影时,你不能太在意细节,你要理解开心麻花的话剧出身,所以你可以像看《驴得水》一样,别那么较真。
对于女性的处理,沈腾明显比邓超高了不止一个level。
让女性去和政治话语中的人民相拥抱在一起,你说是牺牲女性了吗?
确实。
但又高声赞扬了女性的牺牲和付出,所以你也很难鸡蛋里挑骨头了,因为这是更伟大的事业,为了人民。
最后谈一些电影整体的通病。
我能看出导演们很明显的想讲好中国乡村里的故事,但最聪明的人其实还是宁浩。
他知道没法真正的贴近乡土,贴近人民,因为你要拍的是献礼片。
不是《心迷宫》、不是《过昭关》、也不是《平原上的夏洛克》。
所以我就还是选择城市,我不放弃乡村,但是我只是依然在城市和乡村进行交流,我不妄想我能真正代表乡村。
但其他人在乡土环境里所展现的出的东西,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村民。
而是已经和现代城市紧密相连的城市人,姑且可以称他们为社会主义新乡贤吧。
网红黄渤、考出去的大学生、范老师和他的村长书记旅游区老板学生们、邓超饰演的失意老板、闫妮饰演的带货明星、这些人的生活与生产都是面向城市的,面向现代的,他们和中国传统的农业生活关系不大了。
而神笔马亮本就是个城市里的人。
我承认时代在改变,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的人生已经不必完全苦凄凄的和农业生产绑定起来。
但光鲜亮丽成为主角的,在献礼片里成为主角的,注定不可能是更多的那几亿人。
没有必要想不开,你不能期望人人都是贾樟柯。
这部电影所承担更多的也是政治任务,它更像是童话和变种的春晚,因为比起春晚,你肯定更期待热门院线片。
这也只是商业电影的一种类型啦,其实也没什么。
如果你把这部电影的主角们都看成和李子柒一样的存在,你就可以很从容的面对它了。
就来说说《我和我的祖….》,哦不,家乡吧。
可以想到,这部片子基本就是上面给到几位导演的一次课后作业,作为扶贫丰收年,这大导们的思想觉悟行不行就得看这作业啦。
五部看下来,发现导演们虽说都能在不同层面上把相关组织和观众伺候得舒服,但是业务水平是有明显的差距。
同时,令我很疑惑的是,怎么这个讲扶贫和平民社会的片子里面,五个故事都是“欺骗”为故事核心,实在令人费解——感觉这是总导演还是总策划定下的调子,但是用心为何就不知道了。
1.宁浩篇没错,宁浩篇还是最棒的,无论是技法还是主题表达,都一气呵成,不令人生厌。
比起《祖国》里公路片的做戏方式,《家乡》里加入了宁浩熟悉的犯罪元素。
荒诞的,但是充满民间智慧的作案手法,依然能够激起观影期待和捧腹的情绪——在这么一个伟光正的项目里,居然还能看到犯罪元素,其实也是很难得了。
即便最后毫无疑问会转向歌颂层面,但是能看得出宁浩还是在歌颂平民社会的互相关注,而非向上层的媚俗——即便也有一部分,但是从张北京嘴里说出:“给谁看病不是看病?
”就把这种媚俗感消解了。
另外就是宁浩的叙事效率也是这里面最高的,下面的陈思诚篇有一段滚蛋的段落,毫无推动作用,挤压了叙事的空间。
而宁浩则利用好每一场戏了。
宁浩篇的开场就十分干净利落,张北京看到表舅是一场,接下来下一场张北京已经在摸表舅的喉咙了,然后就确认了割肿瘤这个麦格芬。
两场戏下来就确定了戏剧重点,功力可见一斑。
2.陈思诚篇毫无期待吧,看着也觉得还行,主要是我很喜欢屎尿屁,所以这段里面有些屎尿屁的段落我都喜欢。
当然,这部短片是全方位的灾难,乱糟糟的视听让我感觉在看春节档。
而歌颂部分也非常不走心,最后用了一个强行的爱情梗让故事走向宏大叙事,更别说背叛了妻子的陈导还在晒妻,实在令人分神。
看完之后,觉得唐探3质量成迷。
3.徐峥篇年初徐峥的囧妈“背叛”了院线,导致后者集体抵制。
才大半年,徐峥的片子又在大银幕上出现了,可见在钱途和上层压力面前,院线的骨气也是不值一提的。
这个短片质量算上乘,虽然逻辑不经推敲,主要依靠情感提供故事的驱动力。
执行层面也非常熟练,将整个过程拍成特工行动一般,最后落回老人家的心结。
可惜故事目标不清晰,最初是一最后一课的那张合照作为一个麦格芬。
但是到后来又出现小男孩的画,成为了后半段的题眼——中途换叙事目标就导致了前面的特工戏份失去了价值,同时空降一个这样的画作去点题也没有什么必要,除非是为了响应国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口号吧。
另外,据我观察,徐峥是一个快速响应保守价值观的人——无论是夺冠还是囧妈还是这部,他都是在打造一种怀念那个更加红色的年代的气氛——至于他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我保留意见。
4.邓&白篇我很喜欢《银河补习班》,我也知道它很粗糙,很直白,很幼稚,但是唯独不油腻。
我们看得出邓超那种努力的样子,以及真诚的心。
这部短片一如既往的糟糕,看的过程总是走神,希望其快点结束到下一个篇章。
而最后集体感恩邓超更是让人感受到邓超的自恋,也感受到他对平民社会一厢情愿的愿景。
他的片子就是太架空了,细节欠佳,比如邓超这个角色为何变得这么油腻,以及他为村庄做的一切也没有铺垫。
最后转折必然打折扣。
节奏的变奏也只能通过各种航拍,而非故事的推进,原因就是故事就是一路上重复各种邓超在耍油腻的嘴皮子。
邓超做明星太久了,忘记了平民的感觉——无论扮相多丑,题材多底层,整个世界观依然很架空。
空有热情,是不行的啦。
5.开心麻花篇还是那套重男轻女的,别看它一直在让沈腾的角色退让着马丽,实际上丑人都是马丽做,圣人都是沈腾。
这真的就是个圣人人设了,不要小资知识分子生活,要回农场建设家乡一穷二白——其实我觉得作为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应该会产生纠结的,更何况是贫穷地区长大的孩子。
后来吧,沈腾做了一把手之后,全村跟他一起防着老婆,实在虚假令我汗颜。
不过主创也知道这太假了,于是乎把这个村设置在西虹市——真的是平行时空的中国了。
俗,每个故事结尾都很尬,大无语
这一部定位喜剧,观众缘会好很多。最喜欢宁浩的《北京好人》,小市民的黑色幽默,葛优和张占义大叔表演也很有火花。《神笔马亮》那段超出个人预期,故事设定和喜剧效果都很好,对麻花系的好感又回来了,做为结尾加分。陈思诚正常水平发挥,喜欢他的影迷能找到标志性的元素。徐峥那段范伟老师演的好,身边好几位女性都被感动了。邓超俞白眉部分感觉一般般,不大喜欢这种强行的升华和拔高。
宁浩和开心麻花的都上乘之作,由小见大,风格出彩,剧作巧妙。徐峥的成在细腻败在细节,处理方式逐渐落入俗套。陈思诚太low,看得如坐针毡。邓超的有点笨拙,显得有些普通了。总得来说,范伟的表演,宁浩和葛优的默契,开心麻花的超强火花都挺令人难忘。拼盘电影真得优劣瞬间高判立下。
可能我预期太高了,都打动不了我,这什么感动让我觉得很油腻,很戏剧性,太假大空,为了一味的强调xxx。
个人比较喜欢《天上掉下个UFO》,能看得出《唐人街探案》的影子,刘昊然和王宝强一出现就有那味儿了,再加上黄渤一句贵州方言版的“UFO”,被洗脑到看完了之后还在脑子里不停地回响…邓超的《回乡之路》算是超出了我的预期,不管是从色调、节奏还是服装设计上,还原度都比较高,王源的陕北话学得有模有样,不让人出戏实属难得。我和我的家乡整体基调还是搞笑为主,不时会有一些很戳心的小细节让人流泪,在中秋的时候上映,让人真的很想买张机票回家看看家乡啊
虽然我也是扶贫工作人员,但是完全没有代入感。做过相关的工作的人都知道,最难的部分在于和人的沟通,怎么建立和村民的信任,怎么让村民接受外来人的做事方式。片子里面对这部分一丁一点都没有提到,好像旅游和直播带货解决了一切。如果真的那么简单,我不用在村子里面待两年多,多几个李佳琦就全国脱贫了🙃
《我和我的家乡》真的太无聊了强行感动 强行吹鼓伟大
葛大爷真的演啥像啥,太自然了,太戏精了(褒义)。
无聊至极,为了煽情煽情
“最后一课”节奏很棒,范伟演技惊人,把我的泪点掐住了。“神笔马亮”最惊艳,笑点很高级,从笑到泪的情绪转换自然恰当,看得很舒服,麻花做喜剧还是厉害,超越了以前的自己。
十一期间看的,一直没评论,不多说了。喜剧方面最喜欢《神笔马亮》,最触动我的居然是《回乡之路》?
徐峥的才华确实被低估了。“乡村教师”这个题材的电影展现出他某个程度的细腻——他很擅长从一个小的切角去展开一个宏大叙题,这样的融合不会过于煽情,却分外让人感动。
看得出每一个人都用劲了力气,把自己看家本事全都往上招呼,短片的体量也让五个故事都极具爆发力。北京好人7分一看就是宁浩的荒诞感只是演员之间还是有些突兀。UFO5分陈思诚夹带私货,各种元素就像是强行安插的,我看他主要目的是炫妻。最后一课8分徐峥的剧作切入点太好了,从极小的脑梗缓缓切开整个故事,蒙太奇交替段落的处理把情绪推高,然后用一幅画直接到达顶峰,哪怕周围人物都是极为工具的存在。回乡之路7分,解释不通很多地方,刻意的营造反转就虽然能赢得眼泪也称不上好看。沈马的神笔马良真的是最好的一个,能看得出情绪细腻也能看得出宏观的情绪,几个小桥段处理简直了恨不得拍手叫绝!8.5整体都是用尽力气完成国家级别的导演行业检查考试,只是都是有些用力,这些导演对于家乡的观察有些流于表面,都有一种奇观化的凝视
比《祖国》好太多每个故事至少都很完整很有剧情如果只是前三个没有后两个可能能评五星要不是手机上观感不太好《最后一课》估计会哭出来最棒的还是宁浩和徐峥的,真的是最喜欢华语导演之二,《北京好人》能把一个骗保拍的这么阳光这么接地气真的绝了
我果然是偏爱徐峥的,故事呈现很好。其次还是宁浩,他的电影绝对少不了郝云的音乐(看见他真的只想笑!我家掌柜的真好看~
和我认知的农村不太一样。
沈腾马丽的《神笔马亮》牛逼,单凭一己之力让我把片子给多一星。其他单元真的十分so so。
为什么这些导演觉得旅游村、度假村可以代表中国农村呢?
脱贫宣传片要拍好其实不容易,想想之前“祖国”里陈凯子那傻X的《白昼流星》就知道了。这回的“家乡”系列平均水平高得惊人,看完之前怎么也没想到葛大爷那段居然垫底(主要是偏题严重),其他几段反映家乡变化角度各异,邓超部分老教师一句“好好念书,学了本事,让咱这变个样”点题最到位(仅次于片尾曲《我的祖国》),虽然明知不现实,仍旧令人感慨,谁没有过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呢。
家乡是个老话题了,这次拍的还算挺有新意的,展望未来、回首过去,基本都覆盖上了,就算没拍到我的家乡,也大概能感同身受一些桥段。人设都挺有趣,葛大爷演的张北京依然又贫嘴又暖心,黄渤演的黄大宝八成原型就是手工耿,范伟演的乡村教师张弛有度,没有故意煽情又能把情感烘托到位了,王源演起乡土小伙也还有模有样,看不出他其实还挺有灵气的。作为献礼片,几个导演互相补充,搞笑和温情的元素都有,完成度挺不错,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