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豆瓣评分8.3我就觉得值得这个分 前几天看了第一部觉得平平淡淡 但是也很好看 第二部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可惜的是 妈妈没有过上好的生活 值得感动的是 大弟弟这一集里有变好 感慨人间无常 珍惜生活 这两部电影 喜欢上了新加坡 也有了新的认识 那个年代在中国 住的房子很多还都是土房子 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很差 但是从电影上来看新加坡感觉还蛮好的 一个母亲的一生啊 因为是大姐 弟弟怎么样犯事大姐都能忍都能包容 现在想想他一个人承受了多少辛酸呀。
看完了,不知不觉就看完了。
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能够让你几乎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
没有特别的煽情,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温情脉脉的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故事。
每个演员几乎就是电影里面角色,几乎就是现实中的人,有种让人分不清是现实还是虚构的故事。
这部作品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这部剧的年代大概就是我们八十年代的童年回忆,我们的国家欣欣向荣,越来越好。
这是一篇好的散文,一部好作品!
阿舅李国煌真是一个好演员,可能,全剧就他一个人能让人讨厌了,哈哈。
作为新加坡建国50周年的献礼之作,梁智强导演的《我们的故事》系列(2016)以极具野心的双片结构,在近四小时的叙事跨度中,将个体命运与国族成长编织成一部饱含历史质感的民间史诗。
影片以1965年新马分治为起点,借寡妇招弟(陈丽贞饰)携女归乡的漂泊轨迹,串联起从甘榜田园到组屋森林的社会转型图景,在闽南语的市井喧哗与多族裔的碰撞共生中,完成对新加坡集体记忆的深情重构。
一、双重叙事轴:家庭伦理剧中的国族寓言 《我们的故事》的叙事张力源自“家”与“国”的镜像互文。
招弟被迫离开夫家、寄居娘家的生存困境,恰与新加坡脱离马来亚联邦的“孤儿”身份形成隐喻。
导演以微观视角切入宏大历史:露天市集的地痞盘剥对应殖民末期的无序(第一部),政府组屋的兴建与外资工厂的轰鸣(第二部)则成为经济腾飞的具象符号。
招弟从豆浆摊贩到食堂承包者的职业跃迁,暗合新加坡从农业社会向外向型工业国家的转型轨迹,而阿坤(李国煌饰)从“啃老巨婴”到货车司机的觉醒,则折射出国民身份认同的艰难重塑。
家庭内部的重男轻女传统,被升华为对封建文化的病理切片。
招弟被迫称父为“四叔”、素婷因“散家痣”险遭遗弃等情节,直指华人社群中性别压迫的集体无意识;而四叔临终前对女儿的忏悔——“原来最孝顺的是女儿”,则构成对传统宗法制度的终极解构。
这种代际观念的碰撞,与新加坡从方言社会(闽南语主导)向英语主导的现代化进程形成复调,展现文化根脉与全球化浪潮的角力。
二、方言诗学与多元族裔的空间政治 影片的语言策略堪称文化考古的典范。
闽南语不仅是叙事的载体,更是身份认同的密码:市集骂战的俚俗俚语、潮州话与闽南语的谐音误会,皆成为解封历史记忆的密钥。
当稽查员拉贾姆(印度裔)用混杂口音的英语执法,奥斯曼(马来裔)以生硬华语帮扶招弟时,多语言交叠的市井空间,恰是新加坡多元种族社会的微缩模型。
导演刻意弱化英语的霸权地位,让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在镜头前平等呼吸,暗合李光耀时代“多元一体”的治国理念。
甘榜木屋与组屋公寓的物理空间转换,则承载着更深层的文化隐喻。
甘榜时期宗族聚居的丧葬仪式,在组屋楼道中被简化为香炉青烟,传统社群纽带在混凝土森林中悄然瓦解;而稽查员从暴力驱赶到文明劝导的角色转变,暗示威权治理向法治文明的过渡。
这种空间政治的嬗变,呼应着新加坡从“甘榜精神”到“新加坡梦”的价值重塑。
三、悲喜剧美学:民间叙事的双重面孔 梁智强延续其擅长的喜剧外壳包裹悲剧内核的创作范式。
阿坤“理不直气又壮”的巨婴行径(如用卖侄女的钱买车、污蔑姐姐通奸),在夸张表演中透出荒诞的刺痛感;印度稽查员拉贾姆的塑料英语、潮州媒婆的谐音误会,则在跨文化笑料中消解种族隔阂。
但影片真正的力量来自对苦难的诗意转化:招弟身患绝症仍为子女筹谋的“计深远”,暴雨夜救弟的母性光辉,以及阿龙(前地痞)因她感化的救赎,共同编织出底层生命的韧性之光。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历史影像的嵌入颇具匠心。
黑白纪录片中李光耀的演讲与虚构剧情无缝对接,使个体命运获得史诗级的重量。
当招弟在组屋阳台上眺望新生坡的天际线时,个人奋斗史与国族发展史终于达成终极和解。
民间史诗的现代性启示 《我们的故事》系列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新加坡留存了一份动态的“社会标本”,更在于其揭示的普世命题:在全球化浪潮冲刷本土性的今天,如何让传统伦理与现代性共融共生?
招弟的豆浆摊从甘榜迁入外资工厂食堂的轨迹,暗示着答案——唯有将文化根脉化作前行养分,方能在时代巨变中守住精神的故乡。
当片尾字幕升起,银幕上飘荡的不仅是闽南语童谣,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来路的温柔凝视。
这或许正是梁智强留给华语影坛的启示:真正的国族叙事,永远生长在带着泥土味的方言里,在母亲凌晨磨豆浆的汗水中,在每一块甘榜砖瓦承载的记忆里。
虽然新加坡的言论自由仍然受国际社会的诟病,但是新政府为国民做的实事搬到了大荧幕,我居然毫不厌烦的看完了,这里面有主人公一家人的苦难史,有不同民族邻居间友情,也有政府作为执政者的反思和转变,暴力的城管变成了说着马来语和英语的印度居委会协调员,这种转变夹杂着一边倒的明珠选举和严厉的管制措施,竟然神奇地建立起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奇迹并延续至今。
主要讲述拆迁和结婚两个主故事,穿插买猪,放鞭炮,四叔去世,阿末被抓的故事。
比起第一部剧,展现了在生活的现实里一个勤劳向前的女性形象,第二部剧更多的看出了一种团结一家人的理念和家庭矛盾中作为大姐的无奈和妥协。
不同于第一部剧,《我们的故事2》全程一直在哭,像极了1988每一集的高能。
买猪:攒的钱被骗,没有小猪仔,阿龙借了4头小猪仔—鸡汤只能自己喂放鞭炮:小孩子真的是看好学好,看坏学坏。
很多女孩子在父母的斥责打骂中成长,而儿子都被庇护的太好,这些人只能在社会上尝过了苦楚,才能学会长大四叔去世:传统观点都是养儿防老,妈妈教给我的是: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都要尽自己的能力,不要和兄弟姐妹去计较自己是否付出更多阿末被抓:奥斯曼的儿子,因为不同意儿子学吉他,致使孩子出走吸毒收监,最后归来听着儿子弹的歌流泪。
兜兜转转,回到了原点,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拆迁:拆迁款分配真的很容易出现矛盾,人性的丑陋在金钱面前抖落的淋漓尽致。
我听说没有经历别人的人生就不要评论,我只想说,爱钱不贪心,才不会掉进杀猪盘😶结婚:新加坡人和印度人结婚,打破种族语言家庭的隔阂,在一起也是一种进步最后:家和万事兴,我们都是一家人
连着看了两部,平平淡淡的苦日子,中间有哈哈大笑、惊心动魄 、也有咬牙切齿、更有让我鼻子发酸眼泪流下的。
胖胖的奥斯曼真的好有喜感啊,后面的稽查员也很可爱,还有顺发在厕所唱歌也很是搞笑啊。
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大女儿总是得不到父母的宠爱,甚至是被当作一个看护弟弟的保姆,一个父母的出气筒,招弟打素婷时说,你这个大女儿怎么没有看好弟弟,招弟也是大女儿啊,但是阿坤被养的好吗,素婷问妈妈,我是你亲身的吗,招弟背过身去哭了,虽然我自己不是那种处境,但是却看出了在那个时代,一个个大女儿们,戴上了重男轻女的枷锁痛苦的生活。
这部电影整体呈现的感觉,是以电影的手段拍摄出了一种非电影般的生活感。
你会深深的觉得,这是真的发生过。
每个演员丝毫不出戏,都演绎出了各自代表的性格。
影片很真实,好人也有缺点,比如姐姐自己遭受家庭重男轻女的刁蛮却隐隐将这种思想转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比如送出去的女儿没有狗血的回归戏码,比如女主跟阿龙没有在一起,比如主人公的去世。
周末看了一部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
这部片子是以六十年代一个底层的新加坡福建人家庭为切入点,展现了新加坡在冷战年代如何实现政权建构、民族团结和经济增长的故事。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东南亚首屈一指成功的发达城市国家,人类发展指数位居世界前茅。
新加坡的立国基础是頗不好的,资源缺乏、政治孤立、民族复杂、国民迷信愚昧而素质低下。
从这部电影中,能些许透视出一些新加坡成功的关键。
首先就是老生常谈的政府管制,其次是脚踏实地和民族团结。
治大国如烹小鲜,处世之道和治国之道颇有一些相似之处。
对于一个起点不怎么样的国家/个人而言,想要实现成功和蜕变,首要的便是加强管制,把过去不好的缺陷先控制住,使之不要出来添乱。
其次是脚踏实地,抓住每一个微不足道、甚至不体面的机会,三来一补也好,输出劳工也罢,积累便是硬道理。
最后,是一定要实现内部的安定团结,国家就是要很好地协调民族、阶层矛盾,维护内部的稳定团结。
个人则是要找到一个让自己精神、情绪稳定的方式,不要过度压抑了自己,使生活脱离了控制。
以上,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认知。
但是对于真理而言,我认为要年年讲、月月讲、每天都讲。
世界是残酷的,人性是恶劣的,我们要合理地控制并且应对它。
当然,这电影还是有感情太满太饱的毛病,没有脱离拙劣的政治宣传的范畴,所以给三分。
电影《我们的故事》1和2,像成长于上世纪的长辈讲给后代听的一个简单而励志、寓教又娱乐的睡前故事。
对于草根新加坡人日常用语竟是闽南话这件事,身为厦门人的我,早有耳闻。
戏中人物所说的口语,很多时候,只有了解这门语言的观众才能会心一笑,字幕大概只能翻译它百分之六七十的意思,它生动的比喻及剧中人连续输出时“芬芳”的排比句式,实在好笑。
片中有一小段就是利用谐音的问题,通过潮州话与闽南话的“小误差”制造了一个尴尬的幽默对话场景。
还有第2部,一家人迎接阿喜女朋友前,四叔说的那句:静静吃三碗半,闽南语语境中的语义大概是看起来呆呆的,但不声不响就吃了好多米饭,形容人看起来笨笨老实,其实不笨精得很,而普通话字幕则翻译了它的意译为“阿喜这傻小子”。
女主人翁在这个故事里承担了百分之九十九的苦难戏码:一路走来,历经坎坷,付出汗水与泪水,忍辱负重。
她一上来先被逐出夫家,后又不被娘家认可,再到摆摊受屈辱等等,一系列遭遇都极为令人感到同情。
当然,一个典型的寓言式故事是不会亏待善良勤奋的劳动人民的,日子一天天变好,她的善心也同样点亮了其他人内心的阴影。
女主角招弟为母则刚的形象牢牢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此外,一众配角也很有自己的人格特点,阿喜的憨厚、阿坤的嘴欠、奥斯曼的实诚、素婷的仗义执言、阿龙的洗心革面、印度“地牛”搞笑的英语口音……每个人物均生动鲜活,接地气。
现实中直播卖鱼、“口吐莲花”的王雷饰演的那个“四叔”,让人又恨又爱,还原了那一辈重男轻女、迷信封建的老人。
华人圈一脉相承的风俗民情乃至生活经历也处处体现在戏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熟悉的文化礼节和习惯:过春节、拜菩萨、婚丧嫁娶,甚至是李小龙电影等等元素。
另外,一些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也包括在其中,例如邻里一群人围坐在一块看电视,调节时有时无的信号,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独有的回忆。
《我们的故事》1和2两部电影,围绕亲情的羁绊,深深扎根于乡土中,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演绎了一出欢闹悲喜的生活剧。
这两部上下集的影片适合在一个慵懒的周末午后,慢慢欣赏,带着一丝怀旧情愫。
以小见大,家有爱、国方兴,无论曾经矛盾多深。
也许这就是创作者最想表达的。
总体上,两片基调都是很温馨的,电影拍摄技法很淳朴,再度证明了好的故事可以弥补掉一些电影“硬件”技术上的不足。
不喜欢大姐的忍让,就是因为一味的忍让,所以大弟才会越发得寸进尺。
大姐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一家子的和气」。
但是这种角色,天生就是受气包吧,人生就是这么不公平。
所以别当烂好人。
大弟最后突然转性子了,放在现实里不太可能,因为人的本性难移。
总是要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才会醒悟。
人不该这么蠢。
过去是历史,未来是困惑。
要时刻提醒自己能去好好把握的只有现在。
这算是一部和解的片子吧,最可怜的还是大姐。
为什么每个故事的大团圆都要以摧毁一些人的自由为代价。
大姐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真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不让悲剧延续的办法之一就是不要有后代,在那种大环境下即便你不想重男轻女,环境也会逼着你影响你,让你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人。
同时也是恶劣的环境塑造了大姐这种聪明勤劳的女性,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有事就求观音娘娘,和妈妈奶奶那一代人一模一样。
即便从小到大都受她们影响,但我和她们不一样,我从来都不求观音娘娘,我只靠我自己。
是不是可以说,「男孩」某种程度上是重男轻女家庭维稳的工具。
几年前有认真思考过一个问题,这些长大后无能的男孩也挺可怜的,因为他们是重男轻女思想下培养出来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人。
只能祝福了,尊重个人的命运。
阿坤怎么都死不了,招弟一击命中,果然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无能的男人永远靠女人养活伺候,女人还主动沿袭重男轻女,怯懦,自我洗脑,无限付出。恶心到不行,但那个时代,应该是真实写照。女性一定要觉醒、反抗、团结、站起来,不要给男人当牛做马,不要伺候这些没良心的垃圾。
女主一辈子没享过福,一生为了这个家无私奉献,最后竟然得癌症去世……
生在重男轻女地方的底层大姐苦难坚强而短暂的一生——大女儿会开启痛苦的轮回吗——races harmony真美好也真难。退可家长里短,进可家国情怀,拍得温情好笑又令人心痛。几处泪点,阿末最后的惊艳,搬家车上的照片,主题曲真好听。
过去的一生都是闪亮的日子
剧情俗套到好像双鸭山市鸡东县党委团支部自制的奔小康主题连续剧
通过家族几代人来投射社会发展不错,但大姐这个角色是怎样的牺牲,就像逝去的乡村
1是新加坡版大地之歌,2是新加坡版娘道,没有1的话,2一星都多
好人没有好报 差评
第二部可惜了,过多的煽情,有些僵硬的转变,强行的主旋律。每每看到重男轻女的片子,都庆幸我的母亲生在国营工厂,我和上一代的女性都没经历过父母的区别对待
國家和我家的互換 (看完好想抱抱我媽
没有第一部好看了,而且任务形象转变的有点画风不符。
不太满意结局,招弟病逝也就算了,二舅因为一场车祸就改邪归正了?太低估人性了吧。而且送人的女儿好像也没有交代现状
新加坡主旋律电影。用大团圆结局粉饰极度重男轻女等众多家庭问题真的很恶心……看得我血压飙升。又名《被嫌弃的招弟的一生(新加坡建国版)》。
看到她说一家人最重要的是开心感觉非常讽刺,这所谓的开心都是建立在女性压抑自己的痛苦,让男性感到开心上来的
把封建余孽诠释的淋漓尽致
女主就得苦命一辈子最后还得把钱分给大哥然后自己再死呗? 吐🤮
哭成狗……………………
这是拍电视连续剧吗?还有上集回顾的,应该再来一个下集预告。
民族融合缩影。
新加坡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