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

转山,KORA,One Mile Above

主演:张书豪,李晓川,李桃,钮承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藏语年份:2011

《转山》剧照

转山 剧照 NO.1转山 剧照 NO.2转山 剧照 NO.3转山 剧照 NO.4转山 剧照 NO.5转山 剧照 NO.6转山 剧照 NO.13转山 剧照 NO.14转山 剧照 NO.15转山 剧照 NO.16转山 剧照 NO.17转山 剧照 NO.18转山 剧照 NO.19转山 剧照 NO.20

《转山》剧情介绍

转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同名畅销书。 台湾青年张书豪(张书豪 饰)在大四毕业时,遭遇了哥哥的亡故,正处在迷茫期的书豪意外发现了哥哥留下的骑行日志,这个不骑车的青年萌生了骑行滇藏线替哥哥完成未竟心愿的想法,在经历了女友的离去后,他义务反顾奔赴丽江。在路上,张书豪结识了来自云南的骑行者李晓川(李晓川 饰),并结伴前往拉萨。第五天,他们来到德钦,李晓川因无缘得见云雾中的梅里十三峰而沮丧不堪;第六天,他们住在盐井的藏民家中,书豪与淳朴的藏民依依惜别;第七天,他们在曲孜卡的山路艰难前行,李晓川意外坠崖重伤。冬季的滇藏线格外艰险,而剩下的路,张书豪必须独自前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赛文奥特曼X变形金刚透视画男孩与全景画女孩破晓艾芙莉70年代秀第四季山野轩辕大帝人偶寻爱记老三届爱你千万次伊甸星原第二季我的钱我做主追爱谎言人人都在谈论杰米地狱犬思绪膨胀酷刑报告威士忌妈妈无罪翻过那些山绿色马车跨过鸭绿江猫和老鼠:西部大冒险再见十八班小帮派黄桷树下的孩子们探长薇拉第五季法律与秩序第二十一季特派先锋

《转山》长篇影评

 1 ) 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转山”还是“转人”

经过2天的劳累,被剧组拉去《转山》首映礼,吹了2天的风雪。

今日终于得了张辛苦的电影票,抱着看看的心情去的。

虽然我不是骑行者,但是我也是个背包客。

好歹这次也是滇藏线上来的,一开始我并不打算对这部电影做任何的评价,然后我的骑行的朋友是边看边骂对于电影中的某些地理性,我要吐槽一下。

一。

地理性主人公在然乌湖被人救了以后出发,居然还要经过安久拉山下来的隧道(就是拿冰柱装进水桶之后的场景).走过318的人都知道,只有过了安久拉山下山以后才是然乌湖.不知道是导演编剧没有常识了,还是剪辑出了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然乌镇的邮局从来没开门口不管是去年我去了,还是今年都是一致大门紧锁,里面都开旅社l二 怒江72拐下来。。。。

猪脚被藏狗围攻,哪里实际根本连狗狗的影子都没有。

老子在那段连条狗的尾巴都未见到三。

基本沿路的村庄没有给个实际的景像,给人错觉,沿途都十分落后。

你可以看到里面。。

基本每到的一个点,基本上没有全貌..四,女猪脚-李桃,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记,基本也少了一些预考片上的情节。

说是猪脚,其实出场的时间,都没有小川多。

据我所知女猪脚扮演的是藏族女孩,事实上有个情况是在盐井特别是上盐井是纳西族,准确的说不是藏族,只是个被藏化的民族,只有纳西族的才信仰天主教,下盐井的藏族同胞都是佛教徒,给人错觉这里的人都是信仰 主的。

五,跳跃性省略了路中很多的地方,波密,通麦,鲁郎,八一,直接跳到了米拉山口,之后就是拉萨,或许没有出来过的人会被这部电影忽悠。

哪怕米拉山之后还有几个点了。。。

完全就是偷工减料。

基本上本片上映后来年,滇藏线还有川藏线南线骑车的人预计比今年更多了。

就像搭车去柏林出来后,今年的人那是明显多的多。

如果你也像被忽悠那请来看吧

 2 ) 情感荷尔蒙电影

小陶从南京发来短信,激情四射,狂赞《转山》。

我致电过去,他一番狂喷。

这让我恍惚间想起,若干年前,小强在编辑部时,谈起《变形金刚》时唾沫横飞,言必“3D是王道”的失控;以及秦五、迈子、小小,谈起邵氏电影时,双颊绯红的模样。

根据最近读《性心理学》有感,一定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他们的荷尔蒙,我一厢情愿的认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就是他们的“情感荷尔蒙电影”。

我可以理解小陶(我何尝不是如此)。

他结了婚,生活有了责任,快要当爹了,离开在上海追逐的电影梦回到了南京,套上了世俗生活的纸枷锁,《转山》中冲破一切去西藏,等同于放下一切去西藏。

那是最容易激起所有“老男孩”“老姑娘”沉睡青春荷尔蒙的核子武器。

《转山》用了各种武器准确命中像小陶和我一样的人试图逃离者的G点,如:1、现实生活的不尽如人意;2、主人公的使命感:3、在路上式的流浪意识;4、遭遇贫苦学生的道德征服感;5、友情与爱情;6、战胜恐惧……就像一条铺设的铁轨,《转山》和《变形金刚》某种程度上一样,区别在于,后者准备了爆炸、笑话、美腿、机器人刺激原始荷尔蒙。

套用一个烂大街的概念,《转山》针对小清新的荷尔蒙。

当然,《转山》准确、有效,摄影指导杜杰,牛!

音乐和剪辑,准确;导演杜家毅是个善于引导观众情绪的导演,他很聪明,知道小清新们最爱的尺度界限在哪里,我想,他可以是一个不错的商业类型片导演。

希望不要误会,我不是不喜欢《转山》,恰恰相反,我也看时三度哽咽、也激动。

更支持于这样一个摄制班底的拼命,甚至想看第二遍。

我只是在想,这样一个个体趣味性的电影,除了打中G点外,还能提供些什么呢?

如果能有更多对生命的诫问和思考,我想,这回是一部值得留在影史的电影,当然,我隐约知道,这向前的一步有多难。

现在的我,不知该如何跨越。

不管怎样,《转山》值得进电影院一看,值票价。

特别在这个孱弱的创作环境里,他能让你完全投入进故事中。

 3 ) 活过、走过、信仰过!

我是11年三月份从成都出发的,与影片中不同的是我走的是川藏线,说实话,我是看了影片才知道我走过的一些地方叫什么,从怒江大峡谷开始,影片与我的记忆开始重叠。

野狗:我也在邦达遇到过野狗群,但是没有影片中那么凶猛,野性尚存的高原家畜,会让你心生敬畏,他们的一个眼神,透露出的不是顺从,而是生灵本身的高贵。

野狼:影片中始终没有野狼的镜头,但在然乌隐喻过,我曾咋巴塘中咱见到过一眼野狼,海拔四千米,寺庙的后山,光秃秃只有灌木的山上,两匹黑色的野兽,只一眼,你会恍惚,再一眼,你会发现,人类是多么弱小,在真正的肉食动物面前,你的所有所有是那么微不足道。

请不要担心,遇到野狼不要趴下,要站着,例如遇到真正的野狗一样,要像熊一样要显示你的高度,显示你的勇敢。

不要跑,直面它!

它也会对你敬畏!

牦牛:影片中对然乌濒死的梦中描述,见到了雪白的独角牦牛,我感觉凭这一点,可以扣一分。

一切仅仅是个历程,无需神化!

我在然乌到波密的路上也见到过无人看管的半野生牦牛,很敏感羞涩的一种动物,也曾在4000米雪山遇到过高原的牦牛,一种坚韧害羞的动物,在一块大石头上,晒太阳,突然有什么东西挡住了你的阳光,那是一头壮硕的牦牛正站在你头顶的岩石上,伸着舌头喘着粗气!

雪山:三月份的西藏2000米以下各种花儿正开,草正发芽,捎高的地区还是大雪磅礴,在芒康被迫停下,前方道路雪崩。

但是我经历的远远没有片中那么艰辛。

当你脚下的公路是一层走路都滑倒的薄冰,当你四周是白茫茫的雪山,盘山公路上方滚落的汽车残骸还在,此时的心情与感受会逐渐融化你在城市中被污垢被垃圾阻塞的心。

向前,趁活着!

磕长头:我有点后悔,当初为什么不跟着磕长头的人走一段。

我是从怒江大峡谷开始遇到朝圣者的,小的几个月,老的七八十岁,他们走着祈祷着,婴儿或在背上,或在简陋的小推车里,在严寒中,跟随父母的脚步离心中的圣地越来越近。

他们没有钱,而且妇女儿童居多,从四川他们就结伴而行,有些不能讲话,沿途的信徒有些会施舍给他们钱,他们的信仰是他们最珍视的东西。

当我回想起这些,我开始憎恨自己,厌恶自己,我仇视我现在的自己,我厌恶我的所作所为,我需要自我救赎!

一次真正的自我救赎!

 4 ) 写于《转山》后

本该给四星,可给了五星,在这个烂片如过江之鲫的今日,还会有人拍这样的电影,实在应该鼓励。

我以前不知道,生命是有尽头,时间有长短。

我以为有些人天生就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当爷爷奶奶外公,我的姑父、二姨离开时,才知道,我与他们并非天生有缘。

物欲横流却还有人拍这样的片子,书店艰难却还有人写信“我想开个书店,能给些建议么”。

年三十,刚坐下,父亲说,“无论人在哪里,无论回家多么艰难,无论在家待的时间有多短,所有人,这一天,都要吃这顿饭!

”而这或许就是中国人的希望?

 5 ) 是否还记的曾经的那个旅行梦?

很多时候我们都一直在羡慕别人的旅行,今天听说A去了哪,明天又看到B出去旅行的照片,接下来又知道C完成了怎样的一段曲折而有意义的旅程...大多的时间,我们都在羡慕着别人的一段段旅行,自己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机会。

我没有很多的旅行经验,不敢说自己是驴友,骑行更是从来没试过,但我却坚信,旅行,是一件可以让人成长让人改变的事情。

今年的暑假,有机会去了青海的一家青旅当了一段时间的义工。

记得有一个人,叫“行者”,在青旅不长的时间里跟他打了几次照面,后来听说了他的故事。

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青海小伙子,但是热爱旅行,尤其钟意骑行,去过很多地方,有过很多新奇的经历,而我在青旅见他最后一次后,他又开始了新旅程,骑行新藏线。

我又一次觉得,好羡慕他。

再那里遇到过很多人,记得有一个南京的姑娘,辞了职,独自一个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徒步+搭车走完了青海省。

她告诉我,这一路走下来并不容易,会有非常想家的时候,会有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还有的时候高原反应痛苦无比,但是走完全程后回头看,每一点一滴的经历,都是美好的回忆,也通过路上的困难让自己成长。

对影片中的李晓川印象很深刻,一个糕点师傅,一个热爱旅行的糕点师傅,也许他的行为在大家看来几乎疯狂,大家会觉得他可真是在用生命来旅行啊。

可这就是他的追求,他说,在路上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激动与喜悦,是别人体会不来的。

“好大一座雪山冰淇淋,175毫升的牛奶,加上200毫升的奶油,最后再放两勺糖。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全场观众都笑了,看到他面对被浓雾包围的梅里十三峰后脱光上衣然后怒吼“都说进德钦第一眼看得到梅里十三峰的人,这一整年都会有好运气,老子都来了三年了还是没看到!

”时,大家又为他惋惜了,直到后来他不慎跌下悬崖,原来,他的运气真的不够好。

像他这样的疯狂和执着,又有多少人有呢?

很多人都有西藏情节,我也是一样,向往着她的虔诚与神秘,但同时也有所顾虑,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信仰,也没有梦,或者说,梦也只能是梦,永远不可能实现也不会去想努力实现的梦。

 6 ) 台湾业余影视爱好者的自嗨

业余不可怕,可怕的是自high的样子蛮专业。

这是一部不知所云毫无故事的故事片。

剧本散乱,导演业余,镜头与音乐也毫无特点。

故事就是一台湾2b青年莫名其妙想起从丽江骑车到拉萨,然后电影就是以天为单位,东拼西凑的讲这20来天一路上被各种人帮助的流水账。

匪夷所思的是,导演让这个2b男主从头被大陆各族人义务帮忙救助到结束,而2b台湾青年始终都一副理所应当的嘴脸,编撰出这么个人情淡薄的人物,你丫这帮业余影视爱好者怎么想的??

关于214国道,即滇藏公路,作为过来人,我想说的是路上困难有那么夸张吗?雪山有那么难见吗?

这路是很多藏民走路都会走完的线,用得着拍成夸张做作的苦情戏?

喔,原来是台湾人的片子,正如《那一年。。

》的无病呻吟一样,且这片子更胜一筹的是空洞。

《那一年。。

》好歹还讲了一个肤浅的怀旧意淫故事,这片子连个故事也没给你。

最搞笑的是拼凑一个2b青年莫名其妙的食物中毒睡了2天的桥段,干嘛了你就食物中毒了,这帮业余电影爱好者这剧本编的太慌乱了吧。

一定要挑出点优点的话,片头那个在丽江的地接台湾人一边操妹子一边骗了男主角3500块作为自己在丽江的房租,这个倒是真实的,丽江最多的就是这类打着文艺旗号的混子和骗子。

 7 ) 转哪门子山了,这明明就是《骑车去拉萨》嘛

这是一部去过拉萨骑过滇藏的人看完会莞尔一笑或者嗤之以鼻而没去过远方心中仍有流离梦的人看完会小宇宙一颤的不知道该叫冒险还是剧情的片子。

好吧,开头要长长长长长长长。

本来打算打个四颗星甚至三颗星但是看完豆瓣时光的评论以及看完片尾的花絮后就mark了high five的片子!

片子本身来说,就像我的朋友苦瓜说的一样,“除了吐槽点什么都没有!!!

转的是哪个山!!!

本来还想着有冈仁波齐就当风景片了……结果……结果神马都没有。

TAT ”片子真的不算好看,40分钟川哥掉下去开始才算有点状态,可是你不得不说意犹未尽,这个意犹未尽不是过了高潮而回味无穷,而是连bra还没解开连nipple还没露就盖上被子啥也没说打了呼噜预示了新的一天。

扒着悬崖上那棵草时候的绝处逢生呢???

心理的百转千回呢???

遇见藏獒之后的胆怯惶恐和手上的奋力反击呢???

击退之后的狼狈颓然呢???

最扯的就是身份证那段,简直就是一个毫无准备的快乐小二逼遇见了善良又心怀萌物的糕点糙爷们,在狂风暴雨歇斯底里后毅然而然攀登到了山的顶峰俯瞰了万物众生完成了修行。

咩?

真的是这样咩?

屁咧!

谢的原著里最喜欢的第二人称在电影里没有体现,这是我当时最喜欢的,完全被带入了情绪,像对话,像信,像自言自语。

除却这些失望,让人感动的,是真的有网友在路上和摄制组和导演摄像们一起喝酒吃肉聊天扯淡,是花絮里那些路过的藏人汉人不知道什么族的人真诚地说着祝你们一路平安,你看嘛,这才是转山的真谛嘛!

这才不是《转山》而是我们的转山嘛!

09年的7月,我在香格里拉的小旅馆第一次读到这本书,那天晚上前台妹子刚从雨崩转山而归,在我们诧异的险些掉了下巴的目光下,从包里拿出来背回来的10公斤红酒,跟我们得瑟说,山里的隐居人竟酿得如此好酒,大喜之下按照自己的极限背了一些回来,当天的晚餐每人分得一杯忽觉无比浪漫。

更传奇的是,前台妹子路遇一外国老头,莫名给她500块钱,只是说,虽然我不知道你叫什么你多大你做什么,但是我希望你能继续走下去。

那年我还不混豆瓣,还不知道这种编着麻花辫听着民谣曲手捧红酒杯的妞就是文艺妞,我只记得一车人围坐在火炉旁看着快乐大本营,那期嘉宾是吴彦祖。

 8 ) 转山 | 爱的反面是冷漠

日落前灿金色的布达拉宫,山顶之上安静流转的洁白云絮。

山峦叠嶂,万仞宫墙,相望于尘世纷扰的沧桑变化中;人世蹉跎,世代易主,每一块石头却毫发无伤。

《不负如来不负卿》中,姚敏曾说:“每一个还没有去过西藏的人,都深信有一天会踏上那片土地;每一个离开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还会回去。

” 而西藏之于我,年少时曾经很想去,在有时间没钱的日子里;如今却不是那么想去,因为顾虑因为浮躁因为怀疑。

跟大多数人一样,既不拥有信仰,又不因缺乏而去追求信仰。

生活的平淡是一种习惯。

直到男友将单骑西藏的计划纳入日程,并一步步付诸行动准备时,执着而又自由的流浪者灵魂才在我眼前清晰起来。

生命是华丽的冒险,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这样平静述说的资格。

而骑车环绕山巅的旅程是无关乎宗教的朝圣。

在那里,一个又一个谢旺霖以自己为神:独自克服艰难险阻,独自面对试炼与伤痕,孤独中与自己挣扎交流⋯⋯洗脱身心的罪愆,在最肮脏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得到生命的净化。

或许那天人合一或生死存亡的一瞬,就是禅悟。

而我执着相信,吸引的魅力绝不止来自终点的美景,至少对骑行着的灵魂而言,血液的奔涌、心脏的悸动、汗水甩落混合烈日与冰雪的泥泞,甚至饥寒无助的狼狈以及那些血淋淋赤裸裸的伤口,才是一张机票换取不到的真实。

这关乎梦想的执着,信念的坚毅,人性的尊严,更是对生命的热爱。

或许有人会冷然一笑:热爱生命,谁不?

的确,不去自杀或酗酒吸毒,可算是热爱生命的生理层面。

但如果这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抄写器、答录机、各种有形或无形机器的延长臂,好意思讲这样对待生命的方式就是热爱么?

被推挤在尘嚣人群中,无需也无法选择路径或步调,唯有亦步亦趋地奔波,陈词滥调地嗟叹,然后毫无悬念地老去⋯⋯没有挥霍青春的激情,又谈何梦想?

而没有梦想的人生,无疑像一杯温水——既不沸腾也不刺骨,却在自然冷却中散失了温度。

爱的反面不是恨,是冷漠。

这个暑假在旅行中看了两场imax,一次在大峡谷南缘,一次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底,都是国家地理杂志拍摄的探险题材半纪录片。

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在观众的笑声和唏嘘中,那乘木桶独自漂流的老太,如若泉下有知,会否奇怪为何众人评价她的人生才是可笑或可悲?

我们总擅长自我安慰“那不是我所选择的人生”,冒昧问一句,您是否真的有听从过内心的选择哪怕一次?

还是适应外力的能力太强,像被众手团捏过的雪球,连自己都遗忘曾经雪白晶莹自由飘舞的模样。

人生已然这样艰难,或许有些事真的不必拆穿。

(未完待续⋯⋯)

 9 ) 典型的假大空商业烂片

"一个青年、一辆单车、一本骑行日记,夏花般绚烂的旅程。

"听起来很诱人,本来我以为至少会是一部美好的公路片吧,剧情再烂,导演再怎么不会叙事,好歹这一段号称是世界上最美的公路,结果看了二十分钟就有上当的感觉了,各种细节设置很做作,完全体验不到在路上那种享受自然美,以苦为乐的状态,只有灾难片中那种困难重重,让人压抑窒息的观影感受,记得在高海拔地带行进时有时是会冒出一些零星的恐惧感,但也没这么严重吧,摔车那一段还剪辑成惊险片的套路,一个人在悬崖上跩棵树,你丫以为拍垂直极限呐,上坡帮忙推车那一段还给川哥的手来了个大特写慢放加声音动效,咋一看还以为他这一掌可以释放功力呢,这尼玛是功夫片啊,感觉导演想把过多的商业片元素用进来了,反而让人有些琢磨不过味儿来了,我看倒不如用昂贵的电影胶片把沿途的美景和藏民们都记录下来配上音乐剪个九十分钟都比这好看。

不过90分钟的篇幅是太有限,很难把这样的故事讲好,可能真的更适合拍成长篇的纪录片吧。

 10 ) 放鹿马

电影《转山》有个场景是男主角向天空撒了藏族孩子给他的几张印有图案的花纸片。

我们管它叫“鹿马”,撒它的行为叫“放鹿马”,用来祈福。

蒙古族,不确认内蒙古那边是不是也这样,反正我们山沟周边受到喇嘛教影响的蒙古族,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后的一个节日,要全家族出动拜佛,登山,捡落在地上的松枝,干燥一些,然后一起到一个高高的山顶上,风向刮得顺畅的位置,搭起松枝,点上火,有没有念点经文或者祝福词之类的我不记得了,反正小手里被塞了许多“鹿马”,不是往火堆里扔,而是抛在火堆之上,然后就被风吹向山谷里去了。

他们说,你放的鹿马飘得越远越高,预兆着你这一年特别吉利顺利... ...我只跟着别人一个很大的蒙古家族放过一次鹿马,是在当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一周以后的一个周末,好像。

我们当地有条很著名很多精美佛台的山沟,里面有八座“台”,记得分别供奉文殊、送子之类喇嘛教的菩萨。

最热闹的是每年四月初八的时候,佛祖的生日,如果这天刚好是周六、周日,那就太好了,周围以及更远些地方的人们都会来,小小的山沟沟里摩肩接踵啊。

那一年赶上放鹿马,好像是因为四月初八不是在周末,我的父亲太忙不能像往年一样带我上山,妈妈又肯定是不爬山的,跟着一个一起长大的姐姐他们家族一起去的。

据说在民国的时候,旁边的那座后来拍《黄石的孩子》的县衙还是他们家族的财产,我记得县衙的花园里有我们那特产的肚儿牡丹。

一直听他们说“fang lu ma"(当地方言,全部念一声),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知道了,那花花绿绿的纸片上印的图案是鹿、马,”放“就是把它们抛在松枝燃起的热流上,然后随风飘飘那一天我撒了好多,都飘得好远,心里默默替父亲祈福。

那一年,我们家经历了太多。

下山的时候刚好赶上赛歌,唱得是花儿,据说还有专门从青海来得著名民歌手,可惜我一句也听不懂。

后来再也没有放过鹿马,小时候那几年总担心好运会不会就不来了。

好像以后每年的四月初八都赶上周末或者五一假期了,然后就再没有去过那个放鹿马的节。

再后来就离开家了,每年四月初八,我们那里长得大孩子,都记得我们是要去爬山的。

《转山》短评

这个跟信仰有半毛钱关系,现实中男主在电影开场10分钟内肯定就被自己给作死了,整部电影说得最对的一句话就是男主女朋友那句“你平常根本不骑车,干嘛非要去找死”。歌颂这种愚蠢行为的电影值得我们的唾弃

6分钟前
  • scofieldd
  • 很差

好想好想去西藏!

11分钟前
  • lily
  • 力荐

比起转山那本书差太远了。还是很小清新

14分钟前
  • Jennifer
  • 推荐

虽然骑下来不容易,还是有点小傻逼。无爱。

17分钟前
  • F豆瓣
  • 较差

这么粗糙的片子

20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一场生理和心理的洗礼。

25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与其说像摩托车日记,不如说像127小时。台式的台词和风景之间总有一股莫名的对抗

28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较差

缺少诚意

32分钟前
  • filmilly
  • 较差

旅你妹行

34分钟前
  • 暗黑4出了吗
  • 很差

看不下去,太假了

38分钟前
  • 蛛枕
  • 很差

西藏

39分钟前
  • 黃稀奇
  • 还行

很多文艺青年都说过要骑自行车去拉萨,我想看完这个99%都会在心里头选择不去,然后在给这部片子打个四五星yy一下。

40分钟前
  • I can fly
  • 还行

拍得稍矫情的小清新电影,小清新的优点没学到,缺点倒是攒的挺全。摄影到位,我国大好河山真是美丽得很。

44分钟前
  • 念敏
  • 较差

兄弟情铺的太少,以至于整个旅程都有点。。。让人没有那么感同身受,是怎样的情感会让弟弟动意替哥哥走完来不及走的路?BTW,想到Lee也是从丽江一路骑到拉萨,真TM不容易啊,每一个这样的男人都由小清新变成了糙老爷们。。。监制陈国富,《出发》比《转山》好太多了

48分钟前
  • 比芭宝
  • 推荐

正太成长记,菜鸟西藏行

51分钟前
  • zen
  • 较差

最疯狂的愿望,一定最美。再次感谢那年卡瓦格博,以后吃着冰淇淋都会怀念我们的幸运~

53分钟前
  • 不在
  • 推荐

公路片真不好拍,这部电影是送给喜欢骑行在路上人们的礼物,种种挫折和行走的美妙称之为路上的味道,你懂的

56分钟前
  • 一零零七
  • 推荐

带着台湾片的矫情和文艺,描写总是太浅淡,整个片子不够硬朗不够大气,主角应该换成云南人的。可那股气息还强烈,有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威严。一颗星给剧组成员。

57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主流得不行,商业的监制、摄影、结构、营销……只不过其它大部分国产商业片就是打打杀杀嘻嘻哈哈吧……然后有骑行和西藏这两个护身符之后口碑根本就不会差。但你要骂它装逼的话其实它还算真实,说他不够虔诚但起码有点真诚……哎说这些都费劲,谁把《太阳总在左边》这种牛逼的给弄院线上去才是正经事

1小时前
  • 17950
  • 较差

无感 仓促

1小时前
  • 剑雄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