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敢开点映的电影都是对作品质量有信心的。
散场的时候听到有人在讨论,这个电影为什么不在五一档上映,票房一定很不俗。
会去看这个电影,是因为这本的原著在我的东野榜单中肯定算中上游的,虽然已经想不起来具体的情节,但是当时看完的压抑与纠结还是刻骨铭心。
看到演员出场的时候有点惊讶,因为我心目中王景春与王千源的角色应该互换一下。
但越看越觉得这个选角还挺合适的,两位影帝的演技都超级棒,王景春老师的演技真是封神啊!他一出场的眼神让我感到怪异,后面的故事简述了他转变态度的原因,虽然不够详细,但王老师用演技补上了缺失的细节。
李长峰与李芊的最后一场戏我有点无法沉浸,反而王娇娇的爸爸那一段无声的啜泣真是刺向我泪囊的刀,演得真好啊。
王千源老师最好的戏在逃跑时那段嘶吼,那个气音真是闻者落泪啊。
三个坏小孩也演得不错,尤其是他们单独的戏份,和影帝们对戏时会稍落下风。
整个故事讲述得清晰干净,几个人视角转换的比较自然,齐溪的故事线可以再多说几句。
三个小孩加谢宇的父母坏得有点刻板印象了。
对这个结局不满意,我始终觉得未成年保护法应该是保护未成年被害者,对加害未成年人的人罪加一等,而不是保护未成年加害者。
最后看到小**不仅没有死刑,还被从轻发落,心头无名火起。
我一直希望有一个彩蛋,王娇娇的爸爸等着小畜生出狱,刺杀了他。
由于最近的热点事件,这个电影应该会爆吧,希望有更多的人看,有更多人去关注。
未成年的恶也是恶,甚至是更恶。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我期待的世界。
本片想面面俱到,什么都涉及到一点,结果哪一块儿都不出彩。
如果只是为了结尾《未成年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条修改出那几行字幕,应试作文其实不需要一部电影的体量。
如果要全面具体细致的还原东野圭吾原著里的众多人物形象,以及有关“彷徨”情绪的思考,还是拍一部短剧比较合适。
影片演员阵容还挺可观的,有王千源、王景春等一众成熟的演技派,还有张宥浩为代表的颇有个性的年轻演员们,可惜导演用得不好。
以王千源来说,除了结尾的爆发戏算有可看之处,其他基本是舒适区内的套路表演,失声的段落更是令人出戏。
《彷徨之刃》是东野圭吾小说中悬疑感比较弱的。
可以理解导演在改编处理时,没有去突出悬疑和动作的类型元素。
然而放弃了这两大看点,在对现有法律体制的反思,和人性复杂性的探讨上又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表达,就使得影片连鸡肋也不如了——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
比起现实社会中相关新闻给到人们的震撼程度,这部电影的能量太低。
如果不像现在这样家长、未成年、警察、社会公众方方面面都谈,而是在王景春的警察线,王千源作为受害者家属的复仇线,诚这个被霸凌的未成年共犯中,任选其一深入地去拍,把“彷徨”的情绪和主题用在刀尖尖上,刺痛感也许会更强。
国版《彷徨之刃》,是一部观感超过预期的电影。
此前我已读过东野圭吾的小说,也看过都由竹野内丰主演的日剧版、日影版,对这个故事按理说是驾轻就熟了。
但在看这部电影时,依然会有股愤怒从心底爬出来,化作父亲长峰那耗尽全身力气、掏空灵魂的嘶吼。
对比日版的压抑与谅解,国版《彷徨之刃》多了一份不管不顾的锐意。
从手刃王天笑到向谢宇开枪,长峰誓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复仇,到最后也没有原谅恶童、坚决不和解,让人解气。
自出版到改编成电影,这么多年来,《彷徨之刃》都极富争议性。
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它探讨的话题既敏感、又有代入感。
每个人在看的时候,应该都会代入一种处境:如果你是这位父亲,女儿被未成年男生凌虐杀害,你该对这些人渣复仇吗?
影片的核心冲突,源自未成年犯罪者所受到的惩处与受害者家属无法安抚的悲痛之间巨大的裂痕。
王千源演的李长峰是个普通的单身父亲,他与女儿小芊相依为命。
直到一个雨夜,三个混混在路上随机袭击了小芊。
长峰满大街搜寻失踪女儿的踪影,等来的却是次日警局打来的电话,他们在江上找到了她的尸体——被两个男生强暴、注射过度剂量的毒品、每寸皮肤都残破不堪。
难以承受的痛苦快将长峰彻底撕裂,从破碎的指甲和手臂的针孔上,他都可以看到女儿生前遭遇了怎样的凌辱。
由于对方是慌乱抛尸的新手,警察很快就找到了当晚的车辆和车主。
与此同时,李长峰也锁定了两个少年之一的王天笑,在他家里,长峰看到了女儿被性侵、凌虐的录像。
这种事他们已经干了很多次,更可怕的是,对方的语气轻描淡写,似乎一个女生的死不算什么事,是几天后就会被忘却的意外罢了。
就算被抓,也不过如此。
少年的恶行令人发指,更令人愤怒的是,他们可能会因年龄而不被处以极刑。
一边是心如刀绞的父亲,一边是天理难容的畜生,长峰瞬间燃起了复仇的怒气,开启了他的复仇计划。
随着涌动的恶意,电影将少年犯罪的问题揭示而出。
王景春演的老警察梁军在缉拿长峰时,就常常陷入自己的回忆中。
在他的从警生涯中,经历过一起很凶残的案件,三个12-14岁的男生合伙霸凌,为一台游戏机打了一个男孩十多个小时,将他凌虐致死。
被抓后,他们挨个说“我才12”、“我13”、“14岁判不判刑啊?
”梁军只能看着他们说笑离开,他们敢做这么耸人听闻的事,就是因为妄图利用年龄来逃避刑事责任。
梁军那句“犯罪哪分大人还是小孩啊,都是坏人”,直指罪恶的均等性——未成年人犯罪,从来不是个例,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但为什么总有人要以“孩子和大人不一样”的理由,把罪恶区分成三六九等?
就是因为这种区分,让加害者得到保护,而受害者家人的悲痛和愤怒却无处宣泄。
所以梁军对长峰是同情的,这也是他这个角色形象之所以复杂的根基。
在理性的判断下,也有感性的抒发。
无数悲痛的经历,让他理解长峰的所作所为,在情与法的天平上挣扎。
直至最终的态度,表明了他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零容忍。
王景春把这种深层次的无奈,诠释得非常到位。
“法律会制裁他们,也会给他们机会。
没几年,就能出来结婚、生子。
但不管判多少年,都抵不了他们的恶。
”正因如此,长峰才选择了复仇。
他绝非是简单的快意恩仇,而是对正义无法实现的抗议。
王千源嘶哑、无力,整个人强撑着快被掏空的表演,将内心的彷徨与焦灼展现得让人感同身受。
从几个家庭的“对照组”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电影想引导的,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深思。
几个少年犯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他们都存在各自的问题:有的是父母不管教;有的是本来价值观、生命观就很成问题,出了事还云淡风轻;有的还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
这些家长们虽然没有亲手犯罪,但却用实际行动,将孩子引向罪恶的深渊。
而孩子们犯下的罪责,也是对大人进行一次掷地有声的“回旋镖”诘问。
“彷徨之刃”究竟意味着什么?
长峰与梁军在情感与法律之间,内心充满愤怒和无助,前者更是彷徨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
面对女儿被少年犯残忍杀害的现实,他也在是否复仇、如何抉择自己生死的选择上,有过犹豫。
但哀莫大于心死,女儿被夺走后,他的人生就再也看不见光明了。
最后一刻,他克服彷徨,化身为刃,以暴制暴,刺向仇人。
《彷徨之刃》的故事,可能发生在随机的任何一个人身上,正因此,我们都希望长峰能手刃仇人成功。
加害者可以洗清过去,重回正轨,而受害者和其家人却永远没有机会了。
恶永远无法消失,加害者们制造出来的恶,仍然会残留在被害人心里,不断侵蚀他们的心灵,一生如影随形。
电影将未成年人罪犯的恶血淋淋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探讨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中情与理的边界问题。
在大环境之下,完成如此大的尺度和表达,实属不易。
不够爽,可能是因为坏人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惩罚,好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再一个是有一些想要看到的点讨论点,比如:1️⃣首映礼板子上写的女孩被盯上是不是自己的问题,这个电影也没怎么说…
如果真的可以“补一刀”就好了,像《消失的她》打何非立牌一样,真的很需要泄气💢2️⃣未成年犯法,未成年人自身、父母、学校、社会,这些种种因素,本来是可以在电影里呈现的因为有提到(可能被删了)关于“亲人复仇”这个点,其实相比于《涉过愤怒的海》,他多了几组家庭的对比,更能看到不同家庭对未成年成长的影响3️⃣再一个是,情理与法理,王景春饰演的警察是有故事的,他的故事可以讲出这个点,但也没很深入就是感觉有点放不开,看演员表还有观影时的感受,感觉剧情删减了一部分,所以观感上也不太连贯总体上就是,冲他这个题材很想打高分,但是内容支撑不起来这个题材,只能到3.5-3.8(满分5分)还有最后一个镜头里,两位警察的话,真的很难不说,有点戴着镣铐跳舞的意思
这种故事在印度就不可能发生……我说的不是这种犯罪不会出现,我指的是后续发展。
在我们的这个司法生态中通常这种事是这样发生的,警方先把受害者父亲叫到警局,做笔录,一次排队三小时,笔录两小时,然后警方就下班了,让父亲也回家休息,过两天再来做笔录,这样反复几次笔录吧。
当然如果从第一次笔录以后,父亲就完全把案子交托给警方,自己该上班上班,该还房贷还房贷,其他啥也不管,然后警方也就不会再来找他做笔录,然后经过几个月,这个事就不了了之了。
这种情况是比较幸运的。
还有悲剧版本的,就是做笔录时,父亲很暴躁,情绪很激烈,那么警方会把工作的重点用在监视父亲,于是父亲无法离开家里半步,最后精神异常,然后被送到精神病院,被强行吃药,然后等到完全失去意志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然后再放回家来,谁爱管谁管,总之警方的责任已经尽到!
至于凶手,这个不重要,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人只有自首,才是消除犯罪,如果不自首,你用再多外在强制力,那也对于惩治犯罪没有意义吧,所以我们要多给罪犯修心养性冥想的时间,让他们真正的悔过。
第542篇原创影评,本文有大量剧透,建议观赏影片后阅读,综合评分5.5分。
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中日韩都翻拍过,无论是剧版还是电影版都有,按理说属于比较好抄作业的类型,导演陈卓美术科班出身,半道出家踏入电影领域,前些年寂寂无名,作品寥寥,最近两年不知怎的玩起了翻拍片,去年上了一部翻拍自《看不见的客人》的《瞒天过海》,今年又搞了这部,但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
按理说王千源、王景春、齐溪、张宥浩、阿如那这样的阵容也算是都是演技派,但是本片从主角到配角,就没有一个人物刻画的让人过目难忘的,而问题的原因不在演员,而在主创。
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全员工具人化,警察在演警察,坏人在演坏人,绝望的父亲在演绝望的父亲,所有角色只有工具属性,没有人性,原著这么一个探索人性挣扎、幽暗隐秘的故事,到了本片干瘪的像是三体人脱水了一样,说父女情深,没有生活细节的支撑,失位的母亲也没有任何展开或交待,再看到女儿尸体的时候那段嚎啕就让观众完全没什么带入感,尤其是这种无感从片头持续到了片尾,王千源越是声嘶力竭,观众越有一种看演员综艺的既视感,带入的不是故事,而是想是不是该给王千源的卖力演出鼓个掌爆个灯啥的,你越用力,我越出戏。
王景春饰演的警察,有一个当年抓的混混杀人却因不到刑事责任年龄被无罪释放的过往,但他对李长峰(王千源饰演)这位绝望的父亲的同情流于表面,他内心的挣扎几乎没什么表现。
三个加害者的形象同样单薄,基本就代表纯粹的恶,罗志诚(张宥浩饰演)胆小恐惧又出于愧疚向李长峰透露了真凶的信息,完全可以通过一个他借李长峰之手除掉谢宇这个纠缠他的梦魇,一个懦弱之人的反击,都能让这个人物更加饱满,可是前面花大段笔墨铺陈的罗志诚,最后几乎查无此人了,就连最后一次透露谢宇的消息,也是罗志诚爸爸发出去的,这点更是语焉不详,其父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是同情李长峰的遭遇,还是怕自己的儿子将来被谢宇打击报复,要借李长峰的刀杀人,什么交代都没有,纯靠观众脑补。
看完这个片子,最大的感触不是里面的人物有多么彷徨,感觉不论从角色到演员,信念感都挺强的,都特别知道自己要演什么,人物内心的挣扎、愤怒、恐惧与迷茫的交织是一点都看不出来,真正彷徨的更像是主创人员,不知道该怎么表现原著的精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编到哪算哪,这种剧本,影帝也拯救不了。
翻拍片本来门槛就低,抄作业都只抄到及格线,还是不适合吃这碗饭,早点进厂拧螺丝吧。
云何电影聊一点电影,品一味生活,不知何所云,不知云几何419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国产版的《彷徨之刃》是一部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影片以其紧张而揪心的叙事节奏,迅速将观众带入到那个充满痛苦与挣扎的情境之中。
故事的展开犹如一把锋利的剑,直刺人心,让我们跟随主角一同在彷徨中前行。
演员们的出色演绎为影片增色不少。
他们生动地展现了角色的复杂情感,无论是主角的悲愤、绝望与决绝,还是其他人物的矛盾心理,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能够深刻共情。
在主题的挖掘上,影片表现得十分深刻。
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复仇的故事,更是对社会现实、法律伦理以及人性的多维度探讨。
它让我们看到了正义的模糊边界,以及当法律无法完全伸张正义时,个体所面临的艰难抉择。
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不禁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画面的呈现上,既有着现实的冷峻感,又能在关键时刻营造出强烈的氛围感,很好地烘托了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情绪。
然而,影片也并非尽善尽美。
在情节的处理上,或许有些地方稍显仓促,让一些细节的展开不够充分。
但总体而言,国产《彷徨之刃》是一部引人深思、值得回味的作品,它勇敢地直面了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和困境,让我们对社会与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它犹如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正义与良知的彷徨,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
这是一部可以有期待的电影,却让人倍感失望的电影。
影片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父亲在女儿被杀害后,为了寻求正义与复仇,踏上了一段充满挣扎与矛盾的旅程。
父亲的悲痛欲绝、恶少的邪恶霸蛮、警察的矛盾与挣扎,各色人物情感的变化交织成了这部电影的主线。
满屏的愤恨扑面而来,紧紧抓住观众的神经,让我们观看这场追寻正义的戏码。
然而,在情节的推动上,少了故事本有的节奏,只是依靠人物的情绪变化一步步推动故事在发展。
演员的用力表演,反而没有呈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却把尽显力道的嘶吼展现出来,形成了故事主核退居二线,人物的情绪张扬在幕前。
王千源在片中的表演堪称精湛,他将李长峰内心的痛苦、愤怒与无助演绎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失去女儿后的绝望与复仇的决心,这种复杂的情感在他的眼神和动作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王景春饰演的刑警梁军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角色。
他既代表着法律的权威与正义,又面临着情感与职责的冲突。
通过细腻的表演,将梁军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故事的推进,总会发现有些细节难以理解,逻辑推理上略显薄弱。
总会让人觉得为了情节而情节,而不是基于故事本身去推进。
在原著的基础上,本土化改编上做出了诸多创新,带来一场关于法律、正义与人性的深刻探讨。
可是主线没有把握住,一直在游离,把本来很有力量的主线给分散掉了,有些可惜。
影片的最终核心在于,引发社会的思考,呼吁社会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问题,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思考是有了,可是该有的故事性却没了。
5月10日下午,顶着北京初夏的一阵急雨来到英皇影厅观看学生雅宁制作的电影《彷徨之刃》首映。
影片放映完和她坐在过道楼梯上简单交流了几句,有很多感想,就放在这里浅浅地絮叨几句吧。
这算不得影评,只是我作为一个观众的观后感,很愿意落在文字上告诉给她。
以下尽量不做剧透。
《彷徨之刃》改编自东野圭吾先生2004年出版的同名小说。
喜欢看推理小说的朋友一定知道这是东野圭吾先生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这一世界范围内最难以解决的恶行,其尖锐笔锋直指所有人内心犹疑的那份不安、不忿与不决——法律是会惩罚犯罪者,但是法律也会给他们机会,而那些无辜逝去的生命却再也没有醒来的机会了。
翻阅过原著就会知道,这个题材要想改编成电影该有多难。
窃以为,把已负盛名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搞不好就会费力不讨好。
因为内容体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注定是不能全盘照搬的,但是改编力度过大又容易偏离原著的思想,被“原著党”们抨击为不尊重作者。
尤其是囿于我们当下的电影审查制度,改编一部外国文学著作并将其本土化的难度恐怕还得翻番。
欣慰的是,雅宁当初看过这部小说之后很快就决定拿下改编权,这一份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敢于将其影视化的判断能力,是必须要表扬的。
电影整体表达是流畅的,观影体验也是能让观众绝对难以走神的。
影片的基本色调没有刻意追求阴郁压抑,通篇在一种有水墨洇染感觉的光线中叙事,让观众感觉不那么刺目。
对于其中犯罪场面的表现,可以看出导演非常克制,最大限度地弱化了某些画面可能因视觉刺激而带给观众的不适感,包括结尾彩蛋以“平行空间”形式对观众心情的安抚,都表现出导演及编剧较高的人文关怀素养,令这部以犯罪为题材的影片显得并不是那么坚硬冷酷,且埋藏了一丝温情悲悯在其中。
总之,这些电影制作层面的技术问题,对主创团队来说显然是专业且娴熟的,我这个普通观众就不妄加评论了。
想着重说一下的是,我们通常一说到推理悬疑的影片,就总想着剧本要精心打磨,要在逻辑自洽的前提下有不断的反转,绝不能让观众猜到剧情走向,不到最后一刻不能让凶手显形等等,完全是把观众放在一个“上课的学生”层面,靠打压观众的智商来凸显创作者如同一个“智慧的老师”形象。
其实大可不必制造这样的对立,就把观众直接代入到剧情中,让其在观影过程中毫无压力地与角色共情,同时释放自己的情绪,不也是很高级的一种表现手法吗?
就如同这部《彷徨之刃》,在影片片名还没有出现的前导片段中,观众仅从画外音“留着我晚上吃”那一句,就已经知道了接下来的情节必定是这个女孩子没有能回来吃上这块爸爸特意为她留的生日蛋糕。
但是那又怎么样呢,这样的“上帝视角”丝毫不会影响观众对后面情节的期待,甚至会提心吊胆地为影片中对命运毫无戒备的父女俩担忧,忍不住希望那个悲怆的场景晚一些出现吧。
同样,凶手是谁,导演及编剧也已经早早地明确告知了观众和剧中角色,大家的心理已经开始在缉凶的过程中结成了同盟,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设想,如果我是那个父亲会怎么样去复仇。
至此,本片的悬疑感已经由通常追逃影片的寻找凶手,变成了对剧中人物心理行为转变的推理——这个父亲会不会崩溃?
会不会被抓?
会不会自首?
会不会自杀?
会不会痛下杀手?
以及,他会不会死?
……这样一来,观众非但没有被创作者们按在银幕前考试,反倒被拉近了心理距离。
尤其是结尾处打响的最后一枪,突破了原著的限制,让观众憋了107分钟的情绪得以释放,这是我能想到的所有结局里既能过审又照顾了观众心情的最可行的一版。
这一枪,如同利刃,斩去了所有人的彷徨,除恶务尽,除恶务早!
说实话,我是很喜欢这种态度的。
感谢导演。
其次想说的是,影片的成功也得益于几位实力派演员的贡献。
王千源老师和王景春老师的表演,是影片令人安心的保障。
尤其是王景春老师,不愧为影帝级的艺术家,在影片中不但看不到任何他在其他影片中的人物影子,更是完全找不出所谓的他的“表演风格”——既不耍酷扮帅,也没有格言金句,更不是无所畏惧的英雄,甚至都难以把“刑警队长”这个头衔贴到他身上,他就是那个老警察,谁也不像,谁也不能代替。
这应该才是一个真正的好演员的标准吧,只为角色代言,无需显露自己。
顺便多说一句,阿如那这个小伙子也是年轻演员中很不错的代表,不过还是希望他下一部作品能尽早转型演个好人,不然真的有很多女孩子一看到他就条件反射地害怕了。
这样说怕是有点冒犯,还是赶紧补充一句,阿如那在生活中真的是个暖男,大家不要误解他啊。
如果一定要提点问题的话,一个是影片中有两处手机短信的画面是非常重要的细节,可以给的时间再留长一两秒,不然真的很容易错过看清其内容。
还有就是两个受害人家庭关系中似乎都缺失了“母亲”这个角色。
虽然后面齐溪饰演的房东有所补充到,但是稍显单薄一些。
如果让自杀女孩的父亲带出一句台词“我妻子现在天天就守在孩子的房间不出门,而我却每天都不愿意回去。
如果不是还有家,我也想像他一样去拼命!
”这样可能会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如此罪恶对任何类型的家庭都具有无差别的杀伤度。
再有就是“抛尸”这个情节,虽然通过台词让警察解释了凶手为什么要缠上漂浮物,却因为没有经验导致被水流回旋冲到岸边等理由,却依旧感觉有点牵强,因为普遍的常识大多是加装重物沉尸,更能延缓被发现的时间。
这里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及编剧想要加快案件进程或是需要这样随波漂流的视觉呈现做的改编,虽然无碍于情节推进,忍不住也想提出来商榷一下,自己也觉得着实有点吹毛求疵了,见谅啊!
关于《彷徨之刃》这部影片,我这个外行就不多说了,反正在我以及一同观影的朋友看来,这确定是一部难得的国产佳作。
虽然目前我们尚不能指望靠一部反映现实的影片去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但是至少,这样一部电影看完之后,能让我们对当下的生活做一番思考与审视。
毕竟,小说与电影中所展现的人性复杂程度,不及真实之万一。
真心希望大家都能去影院观影。
最后想跟雅宁说,谢谢你的邀请,不但让我看到一部优秀的影片,也让我看到你的成长。
我并不太擅长谈两性话题,但我知道作为一个女性,要想在影视这个行业里做出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毕竟,至今在某些剧组里还有不允许女性坐器材箱这样的陈腐“规矩”,更不要说在一些人心中暗藏的不尊重女性的封建观念了。
所以我必须要大声地鼓励你,也会大力地支持你,对于你所选择的事业与生活要勇敢地去争取,去坚持!
从你电影学院毕业到今天,已是九年时间,这九年也是你对这部影片(你称为“彷徨儿”)倾尽身心的岁月。
电影问世,也希望能就此斩断你心中偶尔的彷徨,坚定自己的感受,去迎接未来更美好的一切带给你的“稳稳的幸福”!
对了,那天离开影院,雨刚好停了,天边的晚霞特别好看!
注: 我是此片影评作者的学生,因老师没有此平台账号,经老师授意后由我代其转发。
基本按照原著拍了观感尚且满意。
只是男主的战斗力太弱了,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
战斗力不会那么弱的,虽然最后都反杀了,但是不如韩国电影里那种爽快的一边倒压制,疯狂暴击仇人。
这部电影拍摄于2020年,如果于2021年上映,那么我会给满分,具体三年多才上映的原因还是在于为了复仇动思行合不合适,应不应该宣传这种价值观。
而警察男主面对持枪可能对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生命财产安全的暴力罪犯时,没有选择射杀,而是放他走,情理上是说的过去的,但是法理上不允许,这种持枪逃蹿的情况是可以开枪射杀的,而警察男主这样做是不是不符合主流价值观?
这都是阻止电影上映的原因。
而加快这部电影上映的原因在于邯郸三个未成年杀害同学的事件震惊了西方,我们国内对未成年犯罪惩治力度加大的呼声极高。
这部电影这个时候上映,十年前的录像带明显是后期补拍的内容,也确实蹭了邯郸三恶魔的热度。
但是没有办法,因为我们不可能有真正的电影去还原三恶魔的故事来为受害者发声。
只能通过别人的故事来隐喻一下这件事,因为我们国家不允许你公开揭露社会的阴暗与负面,也不允许对法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质疑,一旦有的话,那么必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我们固然不能说这部电影在蹭热度,吃人血馒头,因为结尾男主警察说教确实是在向全国人民观看这部电影的人发出呼吁,我们不能让未成年犯逍遥法外,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来做起。
王千源这次好似有两种身份,演员和一位父亲。后者让他演员的表演更具信念感,而不是简单的“演技”可以定义的。几场爆发戏,是青筋暴起的愤怒,是燃尽体力的追逐。都能体会到情绪,情感和内心的力量。
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不应该生活在杀人犯逍遥法外的悲痛里度过一生,所以我支持李长峰去手刃这三个杀人犯
1. 李长峰也不像那种穷到没钱傍身的人,在汽修厂问消息的时候,汽修厂的人跟他无冤无仇,花钱买不行么,为什么要拍成暴力戏。2.受害人家属为啥都只有爹?3. 女孩那一喊还以为是提醒李长峰呢。斯德哥尔摩不是早就辟谣不是医学疾病了,只要罪犯伏法,根本不影响正常生活。结局字幕干嘛多此一举,或者请个专业医生换个更专业点的精神创伤。4.结局还不错,给镜头强奸犯脸被打烂了,李长峰被击毙可能也是最好的结局了,坐牢会让人更气愤。
结局李长峰那一抢很给力,下次能不能直接打死啊,李长峰杀的都是强奸了女儿的人,真的结局不至于给他打死了。就像电影里说的,少年犯罪以后,长大结婚生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而死者的父母失去了孩子。
烂片标准 标准烂片 烂片不要总把责任踢给限制,限制都快成了烂片借口,就是差
好看的,不懂有人说烂的点,哦,结尾烂,也许在我心中,真的希望李长峰最后能嘣了人渣吧,这是这部剧唯一的烂。嘣了就不能上院线了。扣的那一星就是结尾
阿如那这几年戏路越来越窄,简直快成了畜牲专业户。
东野圭吾《徬徨之刃》2020年拍摄383
剧情是很常见的复仇,结局在意料中,电影很多次让我设身处地去想如果那是自己的女儿遇害,会怎么做?而在现实中真的发生了,人生顿时就会黯淡下来。剧情进展略急促,但是彩蛋很不错。
这几年犯罪片成了国内成本低回报又最稳当的一个类型,这审查环境也能猜到最后的结局,看的过程就很胸闷,甚至到结尾都没有舒到那口气。细节也是不接地气,自己小孩都卷入强奸杀人案了,这一家子父母还跟没事人一样。一看导演上一部瞒天过海,瞬间理解了,双王组合也拯救不了这个又是改编的三流剧本。
被《涉过愤怒的海》吊打。(5/10)
比情节类似的《涉过愤怒的海》要好多了,演员的状态也好,就是后期配音有点出戏。叙事简单粗暴,影片的节奏也较为紧凑明快,配乐很川井宪次。影片本身总体四星,给五星出于私心,希望能看到更多我们本土的,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社会问题电影。良知是天生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无论老幼,作了恶,就是坏人。我始终认为坏人不应该被轻易原谅,放过了一个坏人,等于迫害了十个好人。案件不会轻易的成为过去,确实有人会轻易遗忘,但也总有人会沉湎其中。
没有想的那么好看,但很有意义
结尾偷换概念是不能接受的,法律体系的缺陷沦为控诉教育监管的缺位,大大的黑底白字不是在写些什么,而是在掩藏着什么
看愤怒的海之前,就一直以为是《彷徨之刃》的故事,不过曹保平把整个故事扭曲和变化成了一个完全新的东西。而这次的《彷徨之刃》,基本就是破产版“愤怒的海”前半部分了,当然,是各方面又都低了几格的破产版,差距其实还挺大的。包括对比两部影片中张宥浩的表演,就会看出很大的区别了。但王千源的表演实在是有点让人失望,有些太努力表演了,反而弱化了痛与愤怒。其实无论之前的韩版、日版还是这次的版本,因为这个复仇的基础,都还挺打动人的与让人难过的。但这次似乎拐向了未成年保护法,也就削弱了复仇的父亲这个形象,但保护法的部分也没说太明白,搞得片子有点不伦不类,哪方面都没照顾得特别好。还有就是,似乎删减和修改挺多的,很多处都有些别扭。
故事节奏恰到好处,层层递进的追踪未成年罪犯的过程惊心动魄,强推!
国内现在这种以暴制暴的题材电影多了.王千源的演技是那种接地气的.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
真的是四不像,想复仇,不够爽,想讲司法,都没发声,悲剧部分渲染不够,仅靠父亲的愤怒与悲伤来支撑,说服力真的不够,出发点是好的,落地真的差很多意思。
原著彷徨的是法律是人性。这版彷徨的是剧本是演技。导演品味太差了,导致演员演得也很彷徨。
没看过其他版,不好评价剧作,王千源的父亲演得有点咋呼,但跟王景春的演绎都撑得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