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反复出现“总有一天,一切会好的。
”这段台词,包含着无限的希望,但却充满了沉痛与心碎。
电影开始,单亲家庭的Eric和Elmer兄弟因母亲病重,被送到当地专门接收问题儿童的学校。
他们的舅舅说这是「全国最好的学校」。
走之前,妈妈对他们说:“回来过圣诞节喔。
”
就这样,两兄弟开始在这所“最好的学校”中开始了意料之外的生活。
校长在午饭时问两兄弟中的弟弟Elmer:“你长大之后想做什么?
”脚部畸形的弟弟Elmer却生生的说:“宇航员”。
说完自己梦想的Elmer突然被旁边的教导主任狠狠的扇了一巴掌,校长对Elmer说:“傲慢不能实现任何事情,实际点吧。
”
突然被打的Elmer呆在了原地,一旁新来的女老师看着学生被打,似乎想要说点什么,但终究是欲言又止。
校长跟女老师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些男孩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管教他们。
帮助他们是我们的责任,即使是使用拳头也可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听话。
”而此刻的女老师对此表示了理解,但仍有着自己的坚持:
这所学校是一个残酷的微型社会。
男孩们有自己的阶级,本身作为受害者的他们,内部也充满欺凌和冷漠,强的欺负弱的,老的欺负新来的。
Elmer也因曾说出自己想当宇航员的梦想备受欺凌,哥哥被一群人按倒在地,Elmer则被逼着去爬水塔,他一边慢慢往上爬,下面的大孩子们一边用石头砸他,似乎在嘲笑着,打击着他可笑的宇航员梦想。
校长和教导老师则残暴至极,兄弟俩第一天夜里就试图逃走,后来被捉了回学校去,校长为了惩罚他们,让所有孩子排着队轮流殴打他们俩。
还有一位猥琐的宿管老师,每逢他值夜班时,就会像「选妃」一样,在所有孩子中挑一个顺眼的拖到自己房间进行性侵,如果孩子反抗,就打到服从。
其中一个细节尤为震撼,弟弟Elmer尿床被老师发现,男孩们开始起哄要求惩罚。
在一声高过一声的呼喊中,那个昨天晚上被强暴的男孩也走进人群,脸上带着恨意和愤怒,跟着众人一起要求惩罚Elmer,似乎这样就能把苦难转移给更弱势的人,似乎只要别人也同样受苦,自己也就没那么痛苦了。
片中唯一的温暖来自于那位仍有原则的女老师,他发现了弟弟Elmer的阅读天赋,让他做了较为轻松地送信工作。
有一天小Elmer问女老师,你有孩子吗?
她说她曾有希望变成一个母亲,但在孩子出生前发生了意外,此后便一直无子。
女老师对Elmer很好,给他找关于太空的新闻,帮他给自己的家人寄信等等。
但这并没有使情况好起来。
突然有一天在吃晚饭时,噩耗传来,两兄弟的母亲因为病重而去世了。
两人被突来悲痛淹没,失控地哭了起来。
兄弟俩失去的不止是母亲,同时也失去了离开这个地狱的机会。
再也没法回去一起过圣诞节了。
然而校长残暴的想要保持“吃饭时不许说话”的秩序,他把哥哥的脸摁到盘子里,命令他们不要再哭了,继续吃饭。
而最后,还是这位女老师的安抚让两人渐渐平静下来,但这位女老师,也没能一直保护他们两兄弟。
两兄弟不堪重负,决定再次逃跑,却因为意外再次被抓住,弟弟Elmer以为是女老师出卖了他,认为她和校长是一伙的。
绝望的弟弟对老师说:“你跟他们是一样的。
我很高兴你没有孩子,孩子从来不会喜欢你们。
”
Elmer的话激怒了一直渴望成为母亲的老师,她终于忍无可忍,动手扇了Elmer一巴掌。
这一刻,她印证了Elmer说的话,她确实成为了“跟他们一样”的人。
当时站在那里的老师脸上闪过了羞愧、内疚和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第二天,她辞职了,整所学校中唯一的温暖也消失了。
一直以来,女老师对于校园中发生的暴力熟视无睹,她以为凭自己之力并不能改变什么,所以自欺欺人地催眠自己:“只要我不打孩子,我就还是无罪的。
”但其实纵容暴力和施予暴力之间,并没有界限。
日子一天天过去,哥哥Eric仍存有一丝希望,他听其他男孩说到了15岁就可以离开学校,所以努力讨好校长,希望把弟弟也一起带走。
但校长的出尔反尔激怒了他。
愤怒之下,Eric用铁丝划了校长的爱车,被打到重伤,昏迷不醒。
校长再次选择了掩盖这个暴行,并试图封住Elmer的口,让哥哥Eric消失在人间。
Elmer忍住悲伤,借此向校长争取到一天的假期,跑到了哥本哈根向女老师和教育局求助。
他的举动成为了之后解救所有人的关键。
在Elmer去寻求帮助的场景中,我们跟随着他,看到了哥本哈根城市中明媚的阳光、干净祥和的街道。
人们享受着自由、幸福的生活。
然而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这样一个(群)小孩正遭受的暴行、承受的苦楚却不为人知。
在教育局的投诉并不顺利,他们没能碰到检察官,女教师在送Elmer上车回去的时候对他说:“我今天会一直等在这儿,等到检察官回来,我们一定会去救你,Elmer,不要放弃。
”
沐浴在哥本哈根温暖阳光下的Elmer心中却早已一片死寂。
他没说再见,因为他已经不再期待能在那像地狱一般的学校中再见到任何希望了。
他回到学校,握着昏迷不醒的哥哥的手说:“在哥本哈根不太顺利,但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
我无所畏惧了。
宇航员在打开舱门之前,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需要勇气去尝试。
”
他穿着自己做的宇航服,把校长的车砸了个稀巴烂。
似乎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真的引起重视,才有希望真的推翻校长的统治。
正当赶过来的校长要出手打他时,却被教育局的检察官的电话叫走了,检察官说他和女老师正在往学校赶来,一定要见到Elmer和哥哥Eric。
校长赶忙跑回现场,但Elmer已经被教导主任打到神智不清了,绝望的Elmer不知道有人正在赶来救他,他挣扎着往外跑,跑到了以前被欺负过的水塔旁,他爬了上去。
恍惚间Elmer看着远方的月亮,想着自己宇航员的登月梦想,想着自己生无可恋的现状和自己被抓住后将会受到的可怕对待。
他纵身一跃,此时的电影转为慢镜头,似乎Elmer真的变成了一个宇航员,向着他热爱的月亮飞去了。
依稀间他看到自己已经逝去的妈妈和重伤在床的哥哥。
匆忙赶来的女老师正好赶上了Elmer从空中摔下来的一幕。
似乎这一刻从他眼前摔下来的小小身躯,砸碎了她的懦弱和不敢作为。
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它有一个还算温暖的结局。
女老师这次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向教育局力证了这所学校的所有恶行,校长和老师们被停职调查,孩子们终于逃离了地狱。
后来,老师一直守在医院里,直到医生告诉她孩子们都会康复的,她才松了一口气,眼泪也控制不住的流了下来。
医生误把她当作了两兄弟的母亲,她来不及反驳,带着这份从天而降的荣誉走进了病房。
进入病房的她还是紧张的、不断的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两个孩子。
看到他们似乎真的像医生所说的那样睡的安详,那颗一直悬着的心才真的慢慢落地。
然后她轻轻的把椅子搬到两张病床中间,慢慢的,坐了下来。
这一幕,这个背影,代表着影片就此结束,也代表着电影开头那个曾痛失过孩子,对学校里的暴力熟视无睹的懦弱女人真正成长为了一个母亲。
影片结尾,那一行刺痛人心的字再次出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电影中介绍,这位校长是1949年开始在学校任职,而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1969年。
长达20年的统治,他的暴行祸害了多少的孩子,他们又长成了怎样的大人,在之后的一生中又经历了怎样的痛苦,让人不敢想象。
我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还在发生着同样的故事。
影片初始,其他孩子善意提醒两兄弟,在学校里有独特的「生存法则」,要把自己变成「鬼魂」、抛弃思想、抛弃感受。
也许变成鬼魂能让孩子们在地狱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他们被打得屈服了、泯灭了人性,他们就像习得性无助实验里,那只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摆脱被电击命运的狗一样,就那么默默的忍受着。
也许,真实世界更加残酷,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那位女老师,并不是所有人最终都能获救。
他们就那么绝望的等待着,像电影里反复提到的那样,对自己说:“总有一天,一切都会过去。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好。
”而小Elmer在最后已经不再期待“总有一天”的到来,自己做的那身宇航服像是他的盔甲,带他最终飞出了黑暗的囚笼。
女老师也不再期待“总有一天会有人站出来”,而是决心站出来反抗自己从前的上司,最终解救了所有的孩子。
“总有一天”这四个字,看起来充满了希望,但却也充满了不敢作为的绝望。
看完电影心情有点沉重的同时,我也问了自己两个问题:总有一天,为什么不是今天?
总有人要试着去改变这一切,为什么不是我?
还记得第一次看熔炉的时候是在高中某天夜里,按惯例每周从学校门口营业厅小哥那拷了许多A片和电影,其中一部电影就是熔炉,在我看了熔炉不到一半便再也看不下去了,它一直搁在我的旧手机里再也没有被点开过,而让我看完整部影片是在几年后的大二,黄东赫导演来到我们学校交流,于是在大屏幕上观摩完了整部影片。
时至今日,当初那种心灵冲击依旧未能减少,那时虽只看了一半,却后遗症到每次我看到大龄男老师对学生笑脑海中都涌出无限幻想。
今天在女朋友的要求下与她看完“总有一天”,那种熟悉的咬牙切齿痛恨感再次袭来,影片一开始,肯尼迪的登月演讲说了一句:这将改变人类的历史。
是的,人类社会在飞速发展,然而,50年前发生的事情,现在依然没改变的发生着。
与其说先知道熔炉会让我对片中师长对学生的凌辱行为有所心理防御,倒不如说片子真正让我悲伤的是那群甘于现状的小孩。
eric两兄弟逃跑被抓大家高呼着惩罚后毫不客气的掌掴;Axel变态老师值班猥亵的男孩子,在第二天早晨痛苦的起床以后坚定的加入了声讨elmer尿床的队伍。
让人看着心惊胆颤的是这不该是一群青少年应该拥有的心智,他们没有天马行空的梦想,似乎是那群教师的影子...那既可悲又失败,明明一样的渺小却一副“西装革履”的模样。
“总有一天”里的那群小孩让我想到今天中国一部分新时代的孩子,他们是物竞天择社会的坚实拥护者,面对强者早已丧失了人类拥有的血性和自尊,面对弱者却恍若神明降世,可怕的是,困住他们的笼子比电影里困住那群霸权小孩的要松的太多太多。
记得高考前在父亲车上,我吐槽祖国的教育制度:总有一天,中国会因为缺乏素质教育害死下一辈人。
而如今,校园暴力事件四起,青少年行凶猥亵也从未停止。
为什么我一直觉得青少年素质教育十分重要,因为我一直相信人为人之根本是人性“善”之所在,“善”不在了,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可怕的,“人性”的反义词从来不是简单在前面加个没,而是毛骨悚然的“兽性”。
而现实社会存在的的是各种“问题儿童学校”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遗憾这些学校(部分私立学校与残疾学校也一样)大多政府管制不严,教师师德堪忧、更有甚者可怕堪比杨永信,非但不会改变学生的素质,还会加深他们的反社会心理,严重的甚至将摧毁这些弱小的心灵。
在这快餐文化高速发展、人类“遗忘能力”极强的现代,人们很难做到坚持关注这个社会问题,尽管很难,但我们需要更多的声音去拯救那些“异类”学生,需要更多的支持去监管每一位教育者,更重要的,我们需要把素质教育摆在与应试教育平等的地位甚至更高。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真正的发展、强大、从来不只看物质,更重于人文。
我记得elmer红着眼对骂自己异想天开的哥哥说:但我怎么能做到毫无思维呢?
我记得黄东赫导演扶了扶眼镜说:那时想法是我要是不拍,在韩国就真没人拍了。
(今天的我很严肃)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片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和片尾“寄宿学校里的学生一直需要服用药物缓解恐惧和痛苦”,让人心痛。
总是看见校园霸凌、教师体罚孩子的各类新闻,学校原本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原本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些老师是如何做到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的披着教育的外衣去殴打体罚虐待这些孩子的啊!!!
他们教会了这些孩子什么?
教会了他们欺凌他人,教会了他们撒谎隐瞒,教会了他们必须要做个没有思想的鬼魂,强迫他们接受这样残忍的“教育”方式以及这样的环境……弟弟的沉默和忍耐让人心痛,在沐浴着冬日暖阳的哥本哈根街头,弟弟看到街头艺人在演唱,同龄的小孩儿在奔跑在玩耍,大一些的孩子在欢声笑语的讨论交流,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啊,外面的世界虽然充满未知但是没有虐待啊,那一帧无言的眼睛特写镜头里,弟弟是如此的难过又如此的坚决(救哥哥)。
失去母亲,叔叔给予不了庇护,那位老师原本是唯一的温暖,却终究是背叛了他们(在他们理解的是背叛,实际上老师也有无奈吧。
但是总觉得这位老师实际上可以再勇敢一些!
)。
第一次检察官突击检查没有一个孩子敢说出实情和最后一个个都举手的场景形成的对比,直接泪崩……阅读能力很好的弟弟帮大家读信的场景,和最后电影旁白的叙述者“我”奔跑着送两兄弟走的场景,以及由于“我”勇敢举手大家都举手的场景,让我意识到,勇敢又善良(哥哥给弟弟吃捡到的一小块巧克力的时候,弟弟还分给大家!
)的两兄弟,不仅仅是将大家从寄宿学校解救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在大家的这段黑暗记忆中增添了一丝温暖和成长吧。
片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场景以及“这将改变人类历史”,不仅仅为后续弟弟的登月梦想(后来跳水塔的场景直接切换到想象的登月场景也很窒息,难过到窒息,这样残忍的地方不仅仅折磨的是身体,还有他们的梦想和心灵!!
)作铺垫,更重要的是想引出,教育工作者们如何教育,如何去引导和培养这些以后需要支撑起一个新时代的孩子们,是关乎人类命运以及人类历史的重要功课吧!
恶魔在人间,希望所有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请务必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啊!
或许,集中营很可怕,或许这个世界上有比集中营更可怕的事情。
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是不是就如这个学校,学校中的所有人被同化或被控制,没有人可以有思想,做一个鬼魂才可以在这里活下去。
这是一部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而希望在一次次的绝望中破土而出的故事。
弟弟的宇航员梦是这个概念的具象化,人类真的飞向了月球,在月球上漂浮探索。
在这之前,人们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就像他们在这所学校中必须封闭多余的思想。
(我在想,这是不是一个量变成功质变的故事。
质变之后冲破黑暗为人们所知,那又有多少没有质变成功的故事呢?
而观影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就像希望的火光即将在绝望中消失一样枯痛。
)"总有一天"是他们希望的种子,在太空漫游的幻想中生根发芽,最后长成参天大树冲破无尽的黑夜,等待他们的是独属于他们的黎明和白天。
如果说肖申克的救赎是看得到的希望,那么总有一天就是在绝望中从来不敢想的希望照亮孩子们的眼睛,担心这是一场梦,却也因为太空漫游的幻想让希望发芽而勇敢去追。
PS:观影过程中好容易激起痛恨社会的阴暗面,幸好还有所谓希望,如果想要抓现在所不敢想的未来,还是要如Eric温柔坚定地守护弟弟、如Elmer无畏地保护哥哥一般,积蓄力量守住本心勇敢去突破桎梏,这样才可以得到不能得和不可得呀!
这个世界残酷吗?
残酷的!
可世界留了一线内心深处的力量让你美梦成真呢。
完全不同意某条热评的看法。
在影视作品中,我想大多数人并不会习惯“美好的粉饰”,甚至偏爱人性的失败与毁灭的悲剧。
显然这片和《熔炉》都是相当好的作品,但偏爱这部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其“希望”的内核。
熔炉是一部大是大非的讨论,孩子单纯善良得令人绝望,老师正义得令人可怜,校长死一万次都不够。
但《总有一天》里,两个孩子最开始偷东西,不体谅他们的妈妈;善良的女老师在盛怒之下和校长一样删了弟弟的巴掌;想要照顾兄弟俩的叔叔半路放弃了他们……甚至就像评论里说的,有人的天平虽然倾向于同情孩子,但仍认为他们缺乏管教,而体罚和严格的纪律是不可或缺的方式。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杨永信这种人还能够活着了。
单纯的恶是恶,但愚蠢更是一种恶,并且这种恶还广泛存在于这个社会,比单纯的恶普遍得多。
熔炉的校长就算真的法律无法惩戒,自有天理道义能做个论断,但或许真正可怕的,是还有人做不出明确论断的问题。
另外,我真喜欢这部片的名字。
总有一天,总有一天弟弟的梦想实现,有人等上月球,总有一天抗争会找到出路,尽管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但同时,“总有一天”这四个字包含了一些软弱的哀伤。
“我总有一天会变得很厉害,我总有一天会发大财”,人类的希望有时显得可怜。
这部看似一个好结局的片子给我的感觉仍是一种深远空旷的悲伤,就像《边城》的最后一句,“也许他永远不会来,也许他明天就来”。
对悲伤的降格处理可能更符合我的审美情趣,“在一种激情的过程中,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
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象就捆住了翅膀⋯⋯”反而是冲淡之后,更显源远流长。
PPS,最近我竟看到三次悲情浪漫臆想,一次是《飞驰人生》里张弛开车冲入悬崖感觉自己飞起来了,一次是《末路狂花》路易斯和艾尔莎冲入峡谷看到的更广阔的人生,还有这里弟弟从建筑物上跳下来却感觉自己飞入了太空。
明明都是最好的结局,怎么还叫人唏嘘呢?
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这个看了值得人引发深思,唉,真的太残忍了,怎么能这样呢。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个故事是虚假的,我也一样希望是假的,可这就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例子,值的我们深思,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是叭,这些原因有没有想过,有人想过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叭,唉😔
一部电影能呈现给观众的很有限,短短的两个小时很难将全部的故事、情感传达给我们,而且考虑到观众的承受力,许多残忍都只是描述一个轮廓,具体有多残忍,我们无从知晓。
如果不是之前在网上看到过关于杨永信的文章、微博,我很难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如此阴暗的角落,还有一群这么可爱的孩子被“所谓的教育”折磨地遍体鳞伤,以至于被解救后还需要长期服药来缓解抑郁和恐惧,始终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总有一天》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的是一个寄宿学校里发生的故事,这个学校由一位信奉暴力的校长带领、一位同样暴力的类似主任的角色、一个恋童癖的禽兽等等无良“老师”。
这里的孩子像一个个没有生命的鬼魂,不能有自己的思维,须要百分百服从命令,否则等待你的就是无止境的体罚。
两个小主角是一对兄弟,从小没了父亲,母亲突然得癌症病到,没有人可以照顾他们,所以兄弟俩被送往了这个如地狱般的学校(外界并不知道学校的真实情况)。
噩梦从这里开始了。
老师虐打学生是家常便饭,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了他们好,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会感恩”,在这群禽兽的观念里,他们不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是错的,就和杨永信一样,做着伤天害理的事,还非得给自己戴着高帽子、打着教学育人的旗帜。
打伤了,送往校医那处理下,只要不被上面检查的人看出端倪就好,第二天接着打;如果这还不够绝望,还有:有一个恋童癖男老师,每到值班的夜晚,就到学生寝室里挑一个看得顺眼的学生叫到自己房间,对学生进行性侵,不愿意?
打一顿拖走性侵。
这个事情校长心知肚明,也是默许的;最让人绝望的,是这些学生对虐待、性侵的麻木、冷漠,新来的会被旧的孩子教育道:“在这里,你必须像个幽灵一样才能活下去。
”更甚者,以强欺弱,在这群可怜的、无法挣扎的生命中还要相互欺凌,在兄弟俩面临体罚的时候,他们不是集体反抗,而是要求老师体罚兄弟俩以自保,在看到弱小被体罚的时候,他们趴在窗户上围观欢呼。
孩子们已经渐渐失去健全的人格,心灵扭曲,这样的他们假使有一天被解救,也无法成为社会中正常的一员。
导演对观众还是仁慈的,安排了一个正直的检察官和有怜悯之心的老师。
这两个角色推动着兄弟俩被解救,尽管这个结局几乎是用兄弟俩的生命换来的。
看到弟弟为了解救被校长打得只剩一口气却不被送医的哥哥,毅然决然地砸坏校长的车让校长动怒揍自己来留下暴力的证据,那种一瞬间长大的、无所畏惧的表情让我的心深深抽痛;看到兄弟俩被解救后孩子们终于肯站出来和检察官对话,为自己争取生机,心里不由地长舒一口气;看到弟弟去校长那儿要退学申请,校长依然满脸“真挚”地看着弟弟说“我们做的这些都是为你们好,你会明白的对不对?
”,真是让人感到疲惫不堪。
电影的最后,善良的莉莉安老师把兄弟俩接走了,和兄弟俩关系走的最近的一个男孩跑出来追着车和他们道别。
镜头里的林荫道很长很长,长得看不到尽头,就似乎呼应着片名“总有一天”,总有那么一天,却不知道究竟是何年何月何日,而林荫道上阳光普照,一改之前的昏暗背景,也仿佛给人以希望。
无良父母和无良学校构成了这样一条罪恶链,如果不是有良心发现的老师站出来为孩子们主持公道,那是不是永无天日?
现实中又真的能那么巧出现这样善良勇敢的老师?
社会监督又去了哪里?
就像电影里检察官说的“不提前通知的才叫检查”,如果社会监督能发挥到位,这种无良机构又何处遁形?
希望“总有一天”不是一种自我欺瞒,更不是说给傻瓜听的谎话。
“有阳光就会有阴影,而且阴影是因阳光而产生的”“光明之下尽是黑暗”“丹麦,童话故事的发源地,也有着地狱般的黑暗一面”我一直以为,书本、文字给我带来的感触是最大的,近来愈发觉得影片带来触动也很大。
因为不曾认真看过简介,只是从收藏夹中的众多影片中拎出来,仅此而已。
于无意之中,接受到暴击。
之前从未认真了解过豫章书院,偶尔瞄了几眼不过是为了充实我那少得可怜的作文素材罢了。
也许唯有静下心来了,看得进去了,才会有真的感触吧。
我愿称《总有一天》为豫章书院又一版本,孩子们的噩梦。
什么叫做冠冕堂皇,衣冠禽兽啊?
• 当单亲妈妈患癌,再无力抚养Eric、Elmer后,校长劝服Eric的叔叔的理由是:叔叔无经济来源,无法照顾他们,也承担不起他们的教育;而他们是最好的学校;• 可是啊,校长眼里的“最好的学校”的男孩们,都是“问题孩子”,他们需要特殊教育,哪怕使用暴力也无可厚非;• 迎接Eric兄弟俩的是什么?
是成年人一次次用力甩过来的巴掌;是对于Elmer的梦想“成为宇航员”的无情嘲讽(时间点:确实人类还没有成功登月)与暴打;• 那里边比Eric兄弟俩先进来的男孩们,不过是被打乖了罢,不敢反抗了;反正轻伤有医生可以解决,如果校医无法医治,校长只会想办法找一个替罪羔羊,承担孩子死亡的责任。
• 在那最好的学校啊,拳打脚踢、体罚是常事,可偏偏还有这么一位“男教师”,利用夜晚值班的便利,挑选自己喜欢的男孩来满足自己那丑恶的欲望,是的,性侵;都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变态男教师的恶魔爪子伸向了怀揣宇航员梦想的Elmer。
当Elmer半夜晕倒在厕所后,这位男教师“笃定”,一定是同寝的某一位男生做,好一个义正言辞呀。
活生生的衣冠禽兽。
在这样一个环境,孩子们会变成什么样呢?
• 是初来乍到的兄弟俩逃离失败后,校长给大家提的意见,要么所有同学在外面站一晚上,要么他们想一个更好的办法。
而所谓的办法不过是惩罚兄弟俩,重要的是要让饱受暴力伤害的同学们也成为施暴者。
• 也是Elmer半夜尿床后,受到同学们的嘲笑。
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加入到嘲笑的队伍,也许不会轻易忘掉那个男孩的眼神,从受害者转变为加害者的眼神。
气吗?
那我们再来看看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希望的火花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在眼前熄灭的。
• 在一次次逃离失败,在暴力的威胁下,他们终于放弃了抵抗,期待着圣诞节时能够回家,逃离这里,可是啊,妈妈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 叔叔终于来看兄弟俩啦,本以为叔叔能够接他们回去,可是听了兄弟俩在学校遭遇的叔叔,仍然选择了放弃接他们,兄弟俩的希望又一次破灭;• 当Eric终于接受事实,安心做一名“鬼魂”,只要等到15岁就可以离开这里,他甚至开始讨好校长,只为请求校长允许自己把弟弟带走。
可是啊,满15岁了校长却不让他离开。
• 逃离,似乎再无可能;• 绝望的Eric刮花了校长的车,被校长打得半死,哪怕危机生命危险也不送去医院,只是想着该如何让Eric的死嫁祸于他人;• 万般无奈下,Elmer想办法出了学校,在文学老师的帮助下去找检察官,可是当天检察官不在,也许这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吧”。
(唯一一位良心未泯灭的教师,但是她也离开了这所学校;新任检察官,如果是前任检察官,可能,就不会有结果了吧,也许这也是片子美化了的地方)失败不可怕的,可怕的是一次又一次看到希望,可偏偏希望又一次又一次破灭在眼前。
不再相信任何人的Elmer决定用自己的方式,砸碎校长的车,被校长打得半死之后跑到高处往下跳。
可是,如果那天检察官与文学老师没能赶到,也许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Elmer与Eric意外死亡”或者替罪羔羊就要上场了。
冷静下来后愈发意识到这是片子美化过的结果。
我也的确喜欢这个结果,因为最终Eric、Elmer终于逃脱了这一地狱,学校里的种种问题也终于在检察官的努力之下得到曝光,得到解决。
可这是美化过后的啊,艺术修饰过后的结果。
可残酷的地方就在于,这个片子是根据事实改编的。
真相只会残酷百倍千倍。
我大概是无力面对真实的事实的吧。
在看不见的地方,比这残忍百倍千倍的事情还有很多。
会变好吗?
也许总有一天,会的吧。
这是群生活在边缘里的孩子,无止境的工作,苛责,抽打,时不时的性侵,他们没有了家人,却在道貌岸然的教育者下等待未知的出路。
同化,是个太可怕的词,当elmer尿床,被性侵的孩子从床上爬起来,参与到起哄的人群里,作为孩子的良善已经消失不见。
总有一天,是一个带有太多希望的词。
在elmer和eric心里,第一次希望是圣诞节,他们满心以为熬到了头,却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在餐厅里泣不成声。
第二次是叔叔的到来,他们以为可以离开,却又一次被放弃。
第三次当elmer满心的宇航员梦想,在电视里看见1969的阿波罗登陆,另一头的哥哥却因为十五岁不能离开,陷入了绝望。
希望是种酷刑。
这种失落背后的内心苦涩是不言而喻的。
电影中有两处情节令人动容。
一是小小的elmer为小伙伴们读信,他编造着谎言,将可能原本绝望的家书变成了一场童话。
为这些苦难中的孩子编织着梦。
这是个不合年龄的成熟。
却是一个孩子善良的光。
另一处是elmer为了能让病危的哥哥被送进医院,滑稽地裹着锡纸,用尽力气砸校长的车,从高处跳下,导演给了他飞进月亮的镜头,现实是躺在了病床上。
然而这处月光,仿佛预示着那些长期在黑暗中的人找到出口的光。
两个孩子终于离开,其他孩子终于愿意相信新的检察官,举起了怯懦的手。
在每次发声都要挨巴掌的年岁里,这小小的手指负重的是他们所有的勇敢。
很遗憾,影片最后介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总有一天》自评B站上看到很可怕的一条弹幕,那条弹幕就是:Elmer兄弟俩知道母亲的去世后在饭桌前号啕大哭被摁在饭盘里,弹幕说 “不过他们之前偷东西确实不好,被惩罚也是该”。
这世界上真的有像校长这样的思想的人存在,最可怕的是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相反这也是把孩子送到杨永信那儿父母的想法吧。
结尾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让人痛心,这个世上,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着你我不曾知晓的痛苦
看豆瓣推荐,评论后才看的电影。评论让我对电影期望值很高,看下来挺失望的。这就是一个盗版的熔炉而已,剧情,给人心灵的震撼远远赶不上熔炉,最后反转得有点太假。当初看熔炉的时候一直哭,怀疑人生,毛骨悚然的感觉完全没有,很一般
整个片子看下来让人觉得挺压抑的,这部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我想现实社会远比这要黑暗
全程攥着拳头看完。想起了我的饱受压力的中学时代。对小孩子这样欺负和折磨是不对的。想回去手刃了中学时的不人揍的老师。既是特定历史时期问题青少年所承受压力的故事,也是广义的社会与每个人成长过程的缩影。非常非常好的影片。愿意重复看很多遍的影片。
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丹麦影片,本该呈现得更好一些,事件本身博人同情,便会掩盖其诸多光影化时的不足。叙述手法有些问题,但对过分暴虐场景的虚写值得肯定,部分对白略显尴尬,事件叙述者的旁白渐趋于乏力……也一定会被拿来和《感化院》《熔炉》比
题材不算新,但居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人干事?!一直觉得校长得特别像某人,结果原来是麦德斯米尔克森的哥哥!!!扮演这种斯文败类特别到位,演技杠杠的嗷嗷嗷
题材已不新颖,情节设计也极其平庸。这种限制人身自由强制劳动的寄养院真的是人间炼狱。
可怕的学校啊
这个世界总有那么一群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做着伤害你的事。
不能否认这些真实事件依然触目惊心让人心怀悲悯,但这种类型的片子渐渐多了也就很难真正地触动观者的神经,同样的悲剧曾经不断地上演,但电影却不能仅仅是复制。
豆瓣每年总有几部片子虚分过高,这部就是其中之一:真.硬无趣公式化的剧情,最后强行结局的渲染,北欧尤其说是丹麦高分电影的标准配置也不为过!
这部电影难免会让人想到类似的《感化院》《熔炉》《素媛》,但《总有一天》不同是它给观影者带来的是直击心灵的痛,这种痛不像前三部那样赤裸裸的血腥和暴力,也没有让人对世界产生绝望的观后感,而是让人发自内心的思考和沉痛。如果说推荐一部看完后抑制不住流泪的电影,那我推荐《总有一天》。
丹麦真的盛产这种规整的电影啊。小男孩从头到尾宇航员不离嘴,真的好尴尬,对于性侵的默许与一开始就有的隐忍的态度,让我觉得很不适啊,这究竟是初出毛犊的孩子,还是一个曲意逢迎性经验丰富的孩子,迷の搞笑。
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还发生着同样的故事,你也不知道总有一天到底是在哪一天。
题材很好,观感一般。
很难不与熔炉比较,而两者的最大不同却是囿于真实故事改编而产生的差异。一个着眼于只有反抗才会有希望和改变(而结果正是如此),一个只能无奈地呈现残忍和无望(因现实就是这般)。无关高低好坏,只是唏嘘。
爱尔默带来的是勇敢和希望
小朋友的演技太棒了,像是精灵。 老师坐在两个小朋友中间的镜头好美,岁月静好。
小时候也想放过宇航员来着。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