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最开心的莫过于公婆来上海过年,不用抢回家的火车票了。
在上海工作之后的两个春节,都是大年二十八、二十九才动身回家,只因资历浅、假期少。
众所周知,这两天的票是极难买的。
我还记得预售时间一开始,我的网页版抢票软件和手机抢票软件同时操作,旁边还有帮我一起抢票的同事,微信上还有远在北京帮我抢票的同学,回去的票、回来上海的票,每一次抢票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眼看着几百张票刷地从眼前消失,眼看着正在排队的功夫票已经全部售完,那种滋味没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
好在运气不错,每次都侥幸能抢到车票。
坐着人数一天少过一天的地铁,越是冷清的车厢,年味却是越重。
因为从这冷清中,你仿佛能看到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和高速公路上赶着回家过年的人们。
春运,恐怕是中国独有的传奇景观,数亿人从四面八方赶去八方四面,只为能够抢在大年三十午夜钟声敲响之前,跟父母家人团聚。
这部《一年到头》比起《人在囧途》,知名度和投资规模都小了很多,相比《人在囧途》的戏剧性,《一年到头》则朴实得多,这些人和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既特殊又普遍。
故事发生在大年三十之前的几个星期之前,主要有三条支线:第一条支线是包工队,他们给一个开旅行社的小老板装修房子,一边做收尾工作一边想方设法买火车票;第二条支线是北京重点中学的副校长,为了让美国回来的儿子女儿两家人住的舒服,整天担心装修队无法顺利交房;第三条支线是某医院心电科主任,他远在湘潭的老父亲过八十大寿,希望儿子带着孙子一起回老家过年。
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三条线,三个不同背景和工作环境的人,因为机缘巧合撞到了一起。
旅行社的小老板使诈拖欠尾款,包工队在工头张国栋的带领下,去小老板的新房子所在小区闹事,结果碰见了正在训练的几十个保安,兄弟们四处逃窜,那场面拍摄得很滑稽,可看着让人感到很心酸。
兄弟们蛮干未果,受报纸上一起民工绝食五天抗议最终讨回一年工资的报道启发,在面包车上挂满大字报、插上彩旗,终于把小老板拦在了路上。
幸亏在现场有以为报社的记者,愿意介入此事,否则,小老板恐怕不会那么爽快地先支付几万块,又打了欠条。
这欠条最后在春节前并没有如愿兑现,不知道春节过后,张国栋们还需要费劲多少曲折才能拿到自己的血汗钱。
张国栋的相好小梅在家具城卖五金,装修队的五金材料都在小梅表哥开的这家小店里进货,张国栋在家具城门口不小心撞到了来买瓷砖的重点中学副校长白老师,也因此接下了白老师家的装修工程。
看到这里不禁感叹,那个时候,白老师还不是碰瓷,而张国栋,也没有撞了人就跑,这多多少少,让我们这些看客多了些心理安慰。
白老师之前的装修工人,干活技术差不说,还不守约定在年前交房,一伙人说了句春节回家过年就走光了,只留下一个人慢悠悠地干。
在白老师的装修案例中,农民工此时并不是弱势群体了,它提醒我们也有这样的农民工的存在,不负责任,没有职业道德,对自己的工作和客户不尽心尽力,干一单算一单,不追求长期的优质发展。
不得不说,在这一点的呈现上,电影的描述非常客观,完全没有主观色彩。
而小梅的表哥,同样是一个坑蒙拐骗不求上进的人,他介绍的水管工不仅把暖气管道安反了,还骗走了装修队一个伙计的钱,表哥卖给张国栋的五金材料,也全是假冒伪劣。
这导致张国栋又一次把白老师给刺激到了医院,并且又认识了医院心电科主任李家梁。
李家梁在故事刚开始受到了医闹的袭击,医患关系的紧张在这几年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病人在家属签订了相关文件之后,手术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身亡,家属在悲痛中似乎忘记了自己曾经签署的承担风险声明,一股脑地把责任全都推给了医院,更是雇佣了专业医闹,扰乱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而另一方面,患者及家属对医生和医院的不信任也是不无道理的,比如这部电影里所展示的,李家梁的科室与医疗器械和药品公司有着长期合作关系,他们科室收了对方公司的礼,李家梁也获得了一些工作交流机会,并且医生们的年终奖是跟开药的数量直接挂钩,这直接导致后面我们看到对于公费医疗的老干部老校长,本来第二天就可以出院的,他们却给开了住院7天进行观察。
不过李家梁担心的并不是工作,他的父亲在农村老家操办八十大寿,希望孙子能回去看他。
可李家梁的宝贝儿子今年要中考,还剩下三个多月的复习时间,他的妻子无论如何不同意把孩子带回老家过年,怕耽误学习考不上重点中学。
李家梁孝心很重,可又是个妻管严,无奈之下只好先偷偷去旅行社买票。
这里提一句,旅行社真黑心,票贩子开的是票价+100,到了旅行社这里就是票价+150。
正巧张国栋送白老师第二次住院,给李家梁送礼未遂,为了让白老师早日康复,张国栋主动帮李家梁买了三张回湘潭的火车票。
谁知到了最后,李家梁的老婆还是不同意回老家。
当李家梁收拾好了自己的行李准备只身回老家的时候,看到的是家门口儿子刚刚在网上把三张来之不易的火车票给卖了。
他再也无法忍住内心的痛苦,回到卧室哭得像个孩子。
这眼泪打动了妻子,也点醒了儿子,儿子和妻子赶紧出门去追拿走票的人,最终把李家梁回家的心愿给了了。
最后,包工头带着他的未婚妻小梅和装修队的弟兄们,开着破旧面包车一路躲避警察颠簸到村口;白老师和家人在新房子里过了团圆年;李家梁带着妻子儿女穿过拥挤的人群进了火车站,这片子虽然中间不乏沉重,到底,还是给了我们一个还算圆满的结局。
片尾处,响起《蓝莲花》,不禁热泪盈眶。
我想起13年央视的公益广告《中国心团圆年》,摩托大军们带着干粮和送给爹娘儿女的礼物,浩浩荡荡回村,还有年轻人经过火车、航运,千辛万苦把妻子带回去跟母亲见面,孩子们兴高采烈跑到村口,迎接思念了一整年的父母。
我想,余秀华的那首情诗题目拿来形容春运是再合适不过,《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我们不远万里、不辞辛苦地穿越大半个中国,只为了回到可爱的家乡再多看望父母一样,再睡一睡儿时的床。
不管这一年的春晚好不好看,不管桌上的年夜饭是不是好吃,不管来年还有多少烦心事要操劳,回家过年的仪式感大于一切。
这看似古板守旧的仪式感,其实才是春节幸福感的源泉。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祝所有身在异乡的人,都能顺利回家。
已经六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在家过年是个什么滋味,我似乎都快忘记了。
是电视里一脸假欢天喜地的春晚,是桌子上奶奶的炸面筋,是楼下的小孩子使坏仍在路人脚边的摔炮,还是窗外噼里啪啦的礼花,我都记不太清楚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印象都慢慢淡去,取代他们的是“chingon bells”的音乐和电子邮箱里一封封的“happy holidays”。
然而回家在路上的感觉,似乎比真正在家要强烈一些。
那是大一的寒假和同学们合伙买火车坐铺,那是在新国大最后一班离开学生公寓楼的大巴车,那是在Newark的机场候机厅听见亲切的中文报幕说“飞往上海的旅客”,那是咸阳机场的高速公路和写着“绕城高速”的收费站。
家,似乎近在咫尺,天涯游子之心,在那一刻才得以安慰。
我都记不得2018怎么过的,就剩一天了,明天就是2019了。
《一年到头》
过年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这一天再远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就是团团圆圆,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回家的故事。
包工头张国栋和他的兄弟们想要回家,上一个工程的尾款还没有到账,他们也没有买到票。
另一边是避免不了的医患关系,医生李家梁来自湖南农村,如今已在北京成家立业。
张国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结识了白老师,白老师家里正在装修,他的孩子们要从国外赶回来过年,他的新房子务必要在年前装修好。
之前给白老师做活的人也要回家过年了,张国栋顺理成章地接过白老师家装修房子的工作,一方面是为了缓解资金的紧张,另一方面是为了给白老师道歉。
李家梁的妻子王莹是北京本地人,再加上孩子马上就要考高中了,妻子本身就不喜李家梁老家的农村人,这一年她也不想同李家梁一起回家过年。
李家梁是家中的长子,再加上要为父亲80大寿祝寿,眼看年关已经到眼皮子底下了,他也是一筹莫展。
张国栋的一伙兄弟们还算是老实人,他们接了白老师的活就想要认认真真在过年之前做完,同时也想寻求时机去追回上一个工程的尾款,这样才有钱可以顺利回家过年。
事情不像想象中一般进展得很顺利,张国栋和小梅私用白老师新房的事情败露了,白老师气得犯病住院了,一切都搞砸了。
白老师的主治医师是李家梁,他又是李家梁儿子要考的中学的副校长,不只是王莹注意到白老师住院,众多家长也纷纷赶来探望白老师。
而临床住院的老人却没有一个人来看过他,虽然他早已痊愈却迟迟不肯出院,怕的是出院以后没有人可以照顾他,这也是一个可怜的老人。
最后李家梁一家当然还是追回已经卖出的车票,他们经过从南到北的迁徙之后便可以和家人一起过年了。
而张国栋几个人,没钱也要回家过年啊,他们几个人开着他的旧车回了家,即使车很破,甚至在村口就罢工了,几个人选择热热闹闹地扛着包走回家过年。
在春运巨大的迁徙运动中有学生。
外出务工的打工族,即使在外地成家立业的人也避免不了这一场声势浩大的迁徙活动,每一年的票就只有这么多,抢票也是一大难事。
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选择铁路出行依旧是数量最庞大的一项,挤过了人山人海的车站,哪怕还有几十个小时的硬座,甚至是站票,路上的人到家的那一秒所有的疲惫似乎都会很快就被团聚的喜乐代替了。
坐过一次硬座,对面的夫妻要去沿海务工,为了省钱他们在我下车后的两天里都会在那个车厢里。
也挤过一次春运,光是安检就已经疲惫了,再加上进京人流量极大,之后的感想就是倾家荡产也不会再折腾自己了。
但是更多的人似乎没有什么选择,拥挤的春运是不可避免,但愿一切都是值得。
2018年春运40天,全国旅客发送量约29.7亿人次。
2019也快要过年了,希望在外的人都可以顺利买到票,安全到家与家人团聚。
(假装在跨年夜发出) (获取资源关注公众号 打胡乱说怪 ID:dafuluansuo )
個人評分:★★★★與《万箭穿心》同為一个导演之作。
這並非一部情節有多起伏跌宕的電影,甚至海報還有爛片的既視感,但偏偏它的瑣碎和真實很符合我認為一部國產片優秀所應具有的要素。
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想去旅遊就是為了多感受這種南方感受不來的氣氛,而並非旅遊本身。
畢竟我一直覺得中国是很奇妙的地方,哪怕她有很多值得詬病的地方。
一年到头,曾经的年少轻狂,现在才发现,与家人的团圆才是最最重要的东西,没有家庭,一切都是浮云,人就会迷失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
影片从农民工为切入点,把社会上的种种现实丑陋都展现出来,继而又展现出农民工的那种自然,纯真的现代面貌。
影片最后的医生的眼泪道妻子的妥协展现了当今社会人们自身矛盾。
而架桥老人的最后期守也是社会全体老人的心愿!
这年头啊,最好不要去医院。
那医生钱没少收,反倒把活人给治死了。
老子家的风格是简约的风格,简约不是简单。
男人就得办大事,女人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别去理它。
对于小区外来人员我们只认有效的出入证,不认人。
现在要当好医生,可不是治病救人那么简单。
病人吃一瓶药就能好,我还得再给他两瓶吗?
这分要是不够啊,连钱都交不出去。
这根本不是我们以前用的“金狮牌”,而是“金师牌”。
国栋国栋,冷静冷静,过了门再收拾她。
病都好了还赖在医院不走,不就怕回家万一发病没人照顾你吗?
“你怎么打算的?
”“昨天还有一点打算,现在一点也没了。
”学校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着的。
只要能摆脱老妈的魔掌,去哪都成。
我败他个妈妈,最后一步都坚持不了啦?
三胖,晚上不要去摸王寡妇的门。
2006年春节前后40天,中国春运人数破历史记录,达4亿人。
小时候每年老爹都要带我回老家,从兰州到西安,下午上车第二天早上到。
那时候我家连小康都算不上,大部分时候只能选择硬座,有时候要买站票上车补卧铺。
从登上火车就使劲儿往补票车厢挤,然后再一路挤回补好票的车厢,通常折腾好就要到傍晚;安顿下来后老爹开始准备吃饭,方便面、香肠、榨菜当然是硬座旅客最常吃的食品,尤其是晚餐时间整个车厢都飘散着各种香味。
吃完饭有些人会打打牌,聊聊天,有些独自乘车的人就开始昏昏欲睡了,一晚颠簸,第二天天未明时火车路过宝鸡,睡眼惺忪的人们开始洗漱收拾行李,有的人会趁这档儿再吃碗泡面。
天亮了,走下火车,风吹在还暖呼呼的身上有些凉,老爹提着个大箱子,拉着我走过那时候看起来很长的通道,外面就是“年”。
大学第一年过年自己和同学排队去买票,早上6点就去售票窗口排队,中午换人回去吃了饭下午接着排,一直等到3点出票;从羽绒服里掏出一厚叠儿学生证还有包着钱的塑料袋,在一名大高个儿同学的护送下把学生证和钱送进窗口大声吼“7张!
到兰州!
卧铺!
学生票!
挨在一起的!
”层次,重点分明。
回家那天早上5点就从寝室出来,几个人拖着大包小包走到公交终点站,花1个多小时到火车站赶着点上车。
上车第一件事就是忙着和隔壁换票,终于大家到一个隔间了,拿出零食,小吃,一路上嘴都不得闲,每个人的脸上都贴着“回家”两个金字。
每年一过12月,我的嘴里就总是哼着《金蛇狂舞》《步步高》,这种盼过年的心情从没变过。
有同学嘲笑过年急着回家的我们,鄙视农民工们扛着大包小包挤破头的排队买票,挤破头的回家。
我无奈的笑笑。
人与人之间看法相差太多,有些东西别人不理解,也不愿意去理解。
有的人直到上大学也没有坐过火车,更别说春运期间的火车。
但那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仪式。
当你走进候车大厅,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忙忙忙碌碌的来来回回,他们提着小巧的旅行箱,背着沉重的编织袋,有的孤身一人,有的拖家带口。
人们在寒冷的冬天热得满头大汗,在拥挤售票厅因为买不到票气的捶胸顿足;但每个人眼睛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这种热闹喧嚣又微妙的感觉只有你站在春节前夕的火车候车大厅里才能感受的到。
春运的车厢里总被是挤得满满当当,要通过一节车厢的困难程度堪比杂技表演,但你会看到孩子们从这里跳到那里,从一个空隙钻到另一个空隙;大人们聊着天,时不时哈哈大笑;学生拿出自己的娱乐设备;情侣说着悄悄话;还有丈夫哄着生气的妻子,打电话叫家人接车的少男少女。
夜幕降临,卧铺车厢熄灯后,硬座的人也靠着,倒着,躺着,坐着,各种姿势进入梦乡。
人们带着一年的疲惫回家,不管上一年他们事业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打工是赚钱了还是还债了,学业是进步了还是原地踏步中。
在那时候,过年成为唯一的念想,像候鸟迁徙,鱼儿回游一样准时,像穆斯林到麦加朝圣一样虔诚。
他们要回到出生的地方,为了看望亲人,为了探望朋友,为了过年,也许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不管我在哪里,在做什么,踏上火车的那一刻,我只想回家。
不经意看到这么牛逼一片。
民工、大夫、老师装修、讨薪、考试、上学、结婚、销售、纠纷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乏味琐碎无可救药的生活里面,还涌动着这么温暖和生机勃勃的力量。
故事讲到梁大夫黯然落泪那一刻,上满的弦倏地松开了,我们全乱了阵脚,生活的所有粗砺,都化在浓浓的感动里,使我们想起,催我们前行的,原来是小小的梦想,酸甜的爱情,和回家的愿望。
ps 北京空气污染太严重了,但愿此片记录的状况尽快成为历史
从王小峰的博客上知道有个叫谢晓东的,写了几部电影,《业主奏鸣曲》《一年到头》和《无形杀》,其中王竞导演的《一年到头》在豆瓣上评价很高,8.0分,看介绍原来是关于春运的,有很多人还都说看哭了。
我好久没哭了,就准备试试。
2008年的贺岁片,后知后觉的我刚知道。
现在是2009年7月,没有一年到头的感觉,姑且揭一揭买票难的伤疤。
春运的问题,依旧是个老问题,作为在北京摸爬滚打的外地人,每年都得面对。
尽管离春节还有半年,看这个片子无异于往伤口上洒盐。
可是,回想这一年到头,我们谈论什么问题,不是往伤口上撒盐?
没想到的是,片子看到最后,我真把自己给看哭了。
我们谁都不怪。
黄渤说过:点儿背不能怨社会。
买不上票,也别骂政府。
让你去干铁道部部长,不一定比现在强。
想起一句歌词: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原本以为有钱人不愁回家,可导演告诉我们: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回家的路上,穷人跟富人各有各的艰难。
电影有两条线,穷人那条就不说了,农民工买票难说一万遍了,越说越难。
说富人吧,先说医院那点事儿。
心内科刚上任三个月的小伙子还需要加强学习:医生的年终奖金跟你这一年所卖出去的药是挂钩的。
可这小伙子就不明白了:明明开一瓶药就能治好病人的病,难道我非要给他开两瓶吗?
于是,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才来三个月,等你在心内科待上三年,你就明白了。
后来我们看到,这个小伙子的悟性很高,几天工夫,他就知道让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出院的病号住院观察两天了。
反正是公费。
主任一听说是公费,更狠:那就住七天吧。
到底是主任。
主任看上去很风光,但,是个主任就不容易。
何况这个主任娶了个城里老婆。
其实主任老婆不过是个护士,在医院是主任的下属,可回到家,主任是她的下属。
主任过年也得回家啊。
当然他可以一个人回家,可是即将过八十大寿的老父亲这回非要见见自己的孙子——孙子都16岁了,还没见过爷爷。
怎么办?
是回呢回呢还是回呢?
老爷子过一天少一天,估计过完八十大寿也就差不多了,说什么也得带儿子回去!
于是就买了三张火车票(当然,是很不容易地搞到了三张火车票),然后小心翼翼地跟妻子解释、央求……没用,妻子说了:儿子明年参加中考,是儿子重要呢,还是老子重要呢?
通过比较来探讨问题的实质,这是女人的通病。
她们把比较法应用于生活的每一处,比如:“你是更爱我呢还是那个贱人”,“你是先救我呢还是你妈”。
的确很难,好比问你说,我是砍掉你的左手呢还是砍掉你的右手,你怎么答?
最后,女的亲了男的一口,说我给你做好吃的去。
男的就败下来了。
亲一口是“色”,做好吃的是“食”,16年来他就是被这两样武器给征服的?
可当妻子偷偷把两张火车票转让,当那两张火车票被人取走的那一刻,他忍不住哭了。
当着妻子跟儿子的面,主任哭了。
主任有泪不轻弹呐,弹了说明女人狠啊。
不过主任这一哭,女人心就软了,女人哪见得男人哭呢。
于是女人屈服了:“你吓着我了,我依了你还不行吗?
”于是出现了这一幕:母子俩飞出门去,追回刚转让出的火车票。
我就是被这一幕感动哭的。
我之所以认为这部片子好,当然不是因为它能把人看哭。
况且看了这个片子一点都不感动的也大有人在。
不能说没看哭的人就没人性,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硬要让一个北京人去体会外地人买票难的感觉也不怎么人道。
这个片子好就好在,它在春运问题上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并不是只有民工返乡难,还有一部分中产阶级,因为倒插门等原因回不了家,也很难。
对于广大农民工朋友来说,火车票难买,也买不起;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火车票不好买,但可以上网找二手、找黄牛;而对于那些不差钱的外地女婿来说,火车票,这个真没有。
2009年7月19日
家在北京,从来没有体验过春运.因此从很小的时候看电视里面播放春运的壮观情景,只是如同隔岸观火. 每年春节之前,所有外地的同事都提前回家了,只有几个北京本地人留守,每到这个时候,就有点怨恨自己北京人的身份,恨不能体验这种一年一次"回家"的神圣.这次看<一年到头>, 听到最后蓝莲花响起的时候,我还是禁不住哭出声来. 片尾李医生坐在床上流泪,然后老婆孩子跑出去追那三张车票, 是全片情绪的最高潮. 此时此刻,我感受到了所有中国人在这个瞬间,共有的那种对家,对回家的执念和向往.短评里有人说,既然这么想回家,为什么又离开家. 这是一个悖论. 如果不离家,可能永远也体会不到家的可贵,和思乡的痛楚. 27岁的时候,我在悉尼, 那时候的春节也不能回家过. 虽然也思乡,但总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 因为生命中总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欢乐,没那么多空用来悲伤.如今年纪大了,又在离家更远的地方. 渐渐的能够体会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的悲凉. 既然想家为什么要离家. 如果可以, 人人都愿意在家里暖暖和和的和父母欢欢乐乐的度过一生,但是现实往往残酷,往往逼得你不得不离家千里. 去寻找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某个梦. 这个梦在心底如此深的地方,以致于为了这个梦, 医生可以如此隐忍. 被患者家属追着打, 他忍了. 院方没有为他出头,而是采取躲避的态度,他忍了. 从曾经的壮志昂扬,到最后不得不随波逐流,违背从医者的信念,多给患者用药,他忍了. 但是这个梦又如此的深刻,于是他在最后一刻,当发现回家的梦终成一梦时,他再也忍不住了. 这又何尝不是人生. 我们都曾经是壮志在心的少年, 却被社会和风尘打磨成适应这个社会丑陋的模样. 为了生存下去,我们极尽忍耐,不言不语,别无所求. 因为我们心中, 有最最简单的渴望,就是在一年的隐忍过后,能高高兴兴,喜气洋洋的回个家. 看看年老的父母, 熟悉的乡邻, 院门口歪歪扭扭的老树和零零落落下棋的老人. 然后给他们讲些生活的快乐, 却忍住更多的心酸. 就这样平静的在这个伊甸园里面偷生七日, 便又重新开始一年的隐忍和退让. 这便是回家,全部的含义.
很受不了陈刚的滋啦滋啦地假北京口儿!
过年看这样一个片子还真想家,还真挺好挺现实的一个电影,意外的还有h情节
医患关系,春运,送礼,拖欠工钱,天朝各种问题~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以前的装修、回家可真难,现在好多了,都精装了,买车票也方便了。很多电影,都成历史了~
是很真实,但方言没字幕,实在看不出来是喜剧
小人物的大事兒
南都推介,中国低成本好电影.我不太感冒
蛮好,浅浅的温暖
每一个镜头都是故事。十分惊艳的国产独立电影。主要角色都是正面形象。作为一年到头的电影,终于有个美满的结局。六颗星
生活题材篇总让人动容。
非常后悔在王竞导演来之前没有看, 即使除去一百四十万的成本, 这样的剧本这样的片子, 完全超出我的想象, 拍的非常非常的好
好评!《万箭穿心》导演的另一部作品,有意思的是结尾和《万箭穿心》结尾一样,车坏了,还得继续走。
#王竞补片 “我要一张到合肥的票!”制作依旧粗糙,同一场景底噪都不一样。剧本是上世纪小品水平,极精细的社会风气营造,叙事上妙在几条线最后能汇到一起,但是真的难以理解部分剧情设计,最后硬是凑了个大团圆,尤其是医生一家,男的眼泪是金子做的吗,一掉大伙就都得依你?养了个能赚钱的儿子这是。
看完发现以前在中央六套扫过一眼,那时候电影台选片真的十分良心。片子最好的一点就是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民工揽活时候的利己、乐于看热闹的心态以及对中产的本能踹测;医生的奖金与业绩挂钩;妻子的强势与攀人情;还有怕死而不敢回家的老人,只有老教师最善解人意,但也有一家团圆的心病。这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小心思但本性都善良的普通人,回家的宣传片应该是这样,最要老百姓命的就是这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而不是像公益片一样浮在空中,高筑美梦。
这两年中国电影真的变得好看了
春运、医闹、装修、民工、升学、凤凰男、空巢...王竞导演的处女作对准当下中国人的隐痛和尴尬,最好的事情是回家,最坏的事情也是回家,所有矛盾因为回家而起,又因为回家消解。大概我们是一个“拜回家教”的民族吧。
真实,贴近生活,不错。
剧本单薄。跳跃。但主题好。
2008最好的国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