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对这部剧的评价,是说,特别真实。
让我更加愿意去追看,是因为黄磊和海清。
我觉得这部剧能抓住我,是因为我的这个年龄阶段。
现在的我,还没有忘记青春期的那些点点滴滴。
被剧情一点,又能想起不少。
现在的我,有了自己的宝宝,那种一切为她好,一切为她着想的心情正在燃起。
看着剧情,不由地想象自己会是怎样。
这种好玩的剧里,往往都有三个家庭。
而且三个男人是哥们儿,三个女人是姐们儿,三个孩子是发小。
有时候我都会瞎想,我们身边没有这样的几个人,万一以后我和我老公吵架了可咋办。
哈哈哈。
琴琴家的这条线是最简单的。
主要还是讲父母两个人的意见分歧。
恋爱的时候,两个人生活的时候,吵吵架是生活的调味剂。
可是当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夫妻俩就会变得谁都不肯让步,谁都觉得自己心里委屈。
然后不知不觉走向陌路。
虽然真正相爱的人,还是能走到一起。
但是真的,价值观什么的是不是相匹配,太重要了。
小宇家这条线有点复杂。
小时候缺少父爱的,对继母不放心的,还有交杂着丈母娘的问题,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另外还添了点产后抑郁、精神出轨什么的。
太复杂了。
这家人能够平平安安,真是生活的神奇呀。
朵朵家的故事是主线。
最能有讨论的就是,支持朵朵爸还是支持朵朵妈了。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都会说,希望宝宝能一直开开心心的,可是当孩子长大,我们却渐渐忘了这个愿望;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用尽自己的能力各种保护,可是突然有一天,她说自己长大了,还真的会接受不了;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她依偎在身边,可是终有一天她要离开的呀。
就是看了一部剧,一部挺不错的剧,津津有味的追剧。
我不敢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因为我知道,关上剧,还是会继续希望自己能掌握小畅的一切。
但要说,我还是不喜欢这个结尾,最最后的结尾。
前一刻还挺有意思的呢,怎么到了最后这么脱离实际,说好的现实呢?!
据说这是一部零差评的电视剧。
是单位里一个大姐跟我说的,说这部电视剧演出了她的心声。
因为她现在就陷入了愁孩子上学孩子升学孩子是不是会出人头地的纠结中。
那就看看吧。
嗯,虎妈猫爸的另一个版本,只不过孩子从幼儿园小学上升到了初中。
我就不明白了,咱国产家庭剧能不能不那么酸?
能不能正常点,能不能不为了赚眼泪而赚眼泪?
我不是不爱国,我也烦高丽棒子。
但是韩国的家庭剧就是以细节和真实见长,不服不行。
我更恨小日本,但是日本的爱情剧也好,青春剧也好,家庭剧也好,故事主线明显能看出来是编造的,但你仍然会看得欲罢不能。
为什么?
内涵!
咱们国产剧说的都是现实,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别扭引不起共鸣?
因为肤浅!
因为套路!
因为那些台词永远都不会出现在一个家庭里,只会出现在鸡汤文里。
《小别离》电视剧是以儿女和父母的分离为主线吗?
因为儿女大了之后势必要面对与父母的分离,这种痛苦父母可能会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逐步体会,他们不再听话不再乖巧他们有了自己的意识。
是要说这个吗?
也许吧,不然我不知道这个剧名是怎么来的。
于是在剧中,常常就会突兀地穿插一段,黄磊语重心长与女儿说着有关于分离的话题。
这就算点题了?
电视剧里看够了的爸爸永远是白痴,妈妈永远是母老虎的设定依旧不变,媳妇在教育问题上与家人的分歧、与婆家的矛盾依然不变,优秀的丈夫遇上强势的妻子,长期在家里处于弱势,但是身边却有着年轻的懂得欣赏他的女人这种烂梗还是没变。
有意思吗?
所有的家庭都这样吗?
所有的男人结了婚之后都变成脑残了吗?
朵朵为了找狗带着孩子一起离家出走那一段儿,大人把孩子找回来之后,朱媛媛开始在家教育女儿,并要求开出租车的丈夫一起教育。
对不起我不知道那个演员叫什么名字,我不能怪他,这都是导演和编剧安排的对吧。
他给女儿讲了一个小孩子出走走到森林遇到狼和狗熊的故事。
我拜托。
要凸显爸爸的弱智一定要这样弱智吗?
一个正常的家庭,就算是不正常的家庭面对一个初三的女儿深夜不回家找到以后会不会用3岁孩子都嫌幼稚的故事来教育?
这是冷笑话吗?
还有那种动不动就流的眼泪,至不至于?
黄磊看见女儿把他和妻子从房间里赶出来,就哭了?
一个大老爷们就这么哭了?
就这么伤感地可怜地眼泪巴巴去粘那些撕碎的稿纸了?爸爸帮女儿把稿纸粘好我相信,但是用不用这么煽情?
太假的煽情容易让人尴尬,国产剧从来不怕这个。
反正他们尴尬惯了。
最后我再吐槽一下海清和黄磊的演技。
本身两个人都没问题。
但是海清你能不能忘了曾是黄磊的学生。
为什么一演到夫妻俩亲昵的动作的时候你就笑场,羞涩,不好意思,收着?
还有海清的脸要不要画得那么粉嫩?
唯一值得肯定的是,朱媛媛演技没有下降。
完毕。
冲着海清和黄磊看的 挺好看的演员都好眼熟啊 剧里那个张小宇忒可爱了 活泼健气类后期还越来越懂事了 其实这剧主要是讲述家长在孩子成长求学过程中面临的选择 大城市中的三个家庭一个家境中等偏上孩子成绩中等 一个家境优渥孩子成绩低 一个家境过得去而孩子是个学霸 三个家庭就在这种环境为孩子出国与否努力着 剧里有个点 学霸妈妈为了让学霸出国答应将学霸过继给学霸姨妈 学霸爸爸坚决不同意 我乱七八糟地想到如果换成学霸有个国外亲叔叔估计这会儿同意的是学霸爸爸 学霸妈大力反对了 其实这剧真的挺喜欢但如果它能结束在孩子出国那我就更喜欢了 。
今天连续看了四集《小别离》 黄磊和海清的演技真是好 还有很多熟悉的面孔 琴琴妈妈 琴琴爸爸 海清的老板安妮 多多的爷爷 还有在《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里饰演吴亦凡爸爸的那位老师 很抱歉叫不出他们的名字 可是每一位都是好演技 看的很强痛快 电视剧的品质也很好 场景细节都挺好 唯一不足的是很多在车里开车的戏份 应该是棚拍抠图吧 车外景色有点假 剧情方面真实写实 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教育子女 特别是沟通和学习方面 对我这种年轻妈妈有指导和反思的意义 还有职场部分 戴安娜那种人在职场中绝对真实存在 因为我就遇见过 很好的电视剧 一定会继续追 如果国产电视剧都是这种品质 广电也能省心不少 那些个古偶剧偶像剧粉丝剧的导演们应该好好学学《小别离》
中考这是我们都经历过的,补习这也是我们很多人经历过的,其实简言之就是父母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造成了我们的升学压力,而补习只是一种途径罢了。
剧中的方朵朵也面临着中考,而由于其成绩不够稳定和优异,方妈妈给方朵朵报了很多的补习班,只是方朵朵也有自己的梦想和选择,从而母女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争执……其实这部电视剧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应该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总能或多或少的找到一些自己吧。
在婆媳,三角恋,家长里短的国产剧中很难有像《小别离》这么小清新的了,当然,此小清新非彼小清新,只是在情节里面没有入了俗流。
在正儿八经的前两、三集我已经坚持不住了,如果不是黄磊这尊佛,实在是一毛兴趣都提不起。
剧情拖拖沓沓的,电视剧在叙事上面可以适当的做一些细致甚至入微的处理,但《小》的感觉就是奔着凑集数去的,只是在三两集后面略微正常一点点。
黄磊简直戏中一霸,是霸王的霸,不是霸道的霸啊,在个人演技SOLO、群刷都是没啥毛病,这么多电视剧,我们黄教授是没啥特别要夸奖的,但也不会犯低级错误。
一句话,用他,妥妥儿的海清海清我觉得在电视圈混太可惜了,《窃听风云》给了黄磊很好的表现机会。
海清要有,绝对跟这电视剧里面的效果一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好了重点来了其实前面的我也是为了凑字数才写上去的,我真正能坚持看完这部剧的就是胡先煦这位小兄弟了。
这部剧用三个不同家庭的壳儿,包着各行各业的眼界去说一个当下教育的体制问题,说白了就是给众多像“方圆”“文洁”“老金”“老张”这样的父母亲上一课。
但结合实际情况这种不痛不痒的说教最后除了能让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可能适当改变一点。
其他的,也有心无力了!
扯远了,说正题按说剧情有时候需要胡先煦(小宇?
小鱼儿?
忘了,总不至于是小芋头吧?
)那种孩子气的时候,一上来有点让人容易出戏,总感觉有点是这个年纪该有的本色而已。
没什么好看的,生怕后面剧情开始丰富起来考验这位小兄弟的时候会拉不住。
是的,我要说但是了,但是,还是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那种情绪顶上来还搂得住又控制自如的劲头绝对是让我爱的不要不要的,一长串的台词说的青筋暴起但还绘声绘色的,不自觉的就被代入进去,偶尔耍点宝,嬉笑后总是会讲,这小孩儿我太喜欢了!!
(看的集数不多,看完我再来夸一夸)总之一句话,胡弟,我要和你拜把子以前我特别瞧不起喜欢TFboys的,但今天我居然也迷上和TFboys同年级的小兄弟。
感情戏上面是和他的老张后妈斗智中斗勇中,那种心底里仍有感情但是找不到感情宣泄口的无奈。
其实心底里特别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和父亲的距离越来越疏远,加上父亲没有经过自己同意就找了后妈,这种让心里极度躁郁的心情经过青春期这剂调料的掺加,放的特别大。
每次就只能通过做一些让父亲不顺心的事来平复自己的不爽,但是究其根本,只不过是为了想引起注意。
好好锤炼下,将来还是大有可为的(千万别长残了)这部剧还追不追,当然追,人家是本着好看去的,我是奔着胡小弟的好玩去的
这是一篇不像影评的影评。
近来假期闲得无聊,便陪着爸妈看八点档标准的家庭伦理剧,却不料,看到了太多自己过去的影子。
“我一直都觉得每年过年都是一样的,突然今年就什么都变了。
”方圆的一句话把我拉回了高中。
我也曾和朵朵一样,喜欢写小说,在贴吧上拥有一群“粉丝”。
可是啊,分科,高考,让我渐渐隐退了网络。
那三年,没看过电视剧,自己躲在房间里一遍一遍地做着卷子,房外的父母大气都不敢出,即便开了电视也把音量调成只剩1。
每晚睡前必有一杯牛奶,爸妈在房外陪着坐到12点,直到被我撵去睡觉。
就像《小别离》里面的情节,真的太像了。
我以为,我会一直那么乖那么乖,然后顺利考上个好大学。
但并没有。
虽然我的父母没有童文洁那样的紧张唯分数论,但不知为何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反而让我有了负担。
升上高三,我突然有些厌恶上课,不喜欢班主任,做了些叛道离经的事,以至于一模跌出了前100名。
这对于从小学开始到现在从未试过的低迷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
班主任叫来我谈话,她还没出声我就忍不住哭了。
回到家,吃饭的时候,明明父母在问饭菜合口吗,我却啪唧一下掉了眼泪。
我知道我不能这样了。
因为这样一次的重击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庆幸的是,高考最后我超重本快40分。
我以为我的春天来了。
我想在大学重新开始,我跟我爸说我要到外省去。
因为我的分数在外省能上很好的985,可在省内只能勉强上个211,但其实更多的是,我想出去外面看看。
只是我妈却不愿意了,她说省内的211也不错啊,为什么要去那么远呢?
因为这样我和我妈吵了一架。
越临近填志愿的日子,我妈就越不和我说话,固执地像个孩子一样和我冷战。
直到有一晚,我爸和我说,“要不留在省内吧,你妈也是舍不得你。
你知道吗,她昨晚和我哭了一个晚上。
”最后我妥协了。
其实直到现在我都有些埋怨我妈当初不让我出省,直到看到剧里童文洁那永远都掉不完的眼泪,她固执地不让朵朵出国,还有后来的她整个心都空了的表情,好像一只久久依恋于桃花树的大鸟,一下子无力飞离。
我才明白了。
只是,我们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
别离不是一个选择题,只是一个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
小时候我不懂,甚至说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终将离别。
我们是一家人啊,是血浓于血的呀,怎么会分开呢,为什么要别离呢?
直到方圆说:“朵朵迟早有一天要离开我们。
她会长大,她会有自己的家。
”像是突然惊醒,在庇护的路上走了太久,都忘了远方的路阳光刺眼。
可是啊,有时候也会想,父母之所以赋予我们生命,不就是为了世上多一个人陪伴,与这个世界产生多一丝关系吗?
为何到头来,却又是父母自己亲手切断了这联系呢?
是因为,人,生来就注定孤独吗?
前不久看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达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没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突然觉得有些悲戚。
最后附上剧里最喜欢的一段话。
———————————————————————————————————————PS. 虽然这部剧里看到了太多真实的东西,但不得不说在朵朵出国之后的剧情,真的看不下去了。
被朋友连着喂了几天的安利,说是难得的真实、细腻的国产都市剧,值得一看。
最近真的被现实主义的标签吓怕了,以为又是《欢乐颂》一族的调调,吵嚷着真实,却是拿私人视角写全景,主观地没谁了。
当然,本着一吐为快的初衷还是决定去看看,原只打算看上几集,有个茶余饭后的共同话题罢了,没想到竟被剧情吸引住,一直追了下去。
如今已播了四分之三,全貌大致可观,或可写一写大概的观后感了。
优劣各表吧,先说长处:像安利的理由一样,真实、细腻,这些是很多剧评都说到的一点。
而不同于以往家庭伦理剧中之处,在主线上,《小别离》并没有用太多套路化的公式,儿女叛逆抗上,夫妻间的怀疑,婆媳矛盾,离异家庭互撕等烂大街的桥段,大多只是真实的点到即止,而几乎无一用作主线叙事的推动力,这在国剧中殊为难得。
因职业要求,已习惯了随时吐槽猜剧情,有时会被父母问道可能的剧情走向,而看这部剧时,却常被打脸:如弗兰克的去向,周佳成和方圆暧昧的感情走向,刘姥姥、他大姨等欠扁人设的存在意义等等。
看得出,在细节上,编剧还是颇费心思的,剧情和人物都没有囿于套路——向标签化、极致化发展,“虎妈”童文洁在面对女儿的成绩下滑、说谎等问题上,也非一味地打压、咋咋呼呼,那种失望而心疼,又小心翼翼的状态被海清传达地非常到位。
因压力过大,朵朵曾放空自己,漫无目的地坐上巴士,不知道飘到了那个近郊野外,走着走着就忘记了时间。
不为出走,只是单纯地想逃离,这种时候我也曾经历过,于是感同身受,父母的状态,无稽收场,一切与现实如出一辙,如生活的插曲点到即止,也不会为剧情带来太大的转折。
在剧中,像这样的小细节很多,生活中俯拾皆是,剧里也仅仅如小剧场一般点缀着边角。
看得出,编剧是一个懂得观察生活的他,值得庆幸的是,他没有为了刻意冲突,将一道道闲笔做成武林大会,尽可能的还原了生活的真实力度。
因为细节,这部剧中反映出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也是较为真实的,可就该剧而为之一观。
说到这一点还是有所保留的,最初觉得有涉及,无突破;仔细想想,中产阶级的围城,至今仍是一个社会性的话题,在无法解决时,呈现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家庭的组建原就是一场战斗,把成长背景、性格三观不可能相同的两个个体强行拽到一起,彼此忍让,放弃自我意识中难以被容忍的那一部分,兼容而不排异,婚姻便能维持下去。
至于教育子女上,父母也是在走单行道——尤其是在计划生育后,那种不可逆的危机感使他们如临大敌,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有个闪失。
后来,我们也许会明白,人生如琴弦,绷得太紧可能会断掉,但这些后见之明,大概是初为人父母不曾想到的,焦虑感很大程度上源于未知的不确定性,对于我们,人生是未知的,所以才有忧思烦恼,对于父母,儿女同样是未知的,所以才互相羁绊又互相消耗着。
在中国,中产阶级是艰辛又脆弱的,他们没有切实的保障,难以保证永远当精英而不下堕,又因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往往还报以幻想——这是残忍的,这种不定感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了自身的局限,又一次次消耗着期望。
就如剧中的家庭一样,童文洁和方圆家是实打实的小康之家,却怕孩子被淘汰出精英圈子,把朵朵作到了抑郁症的边缘,吴佳妮和金志明随处在中产阶级的下游,仍手握北京户口,坐拥学区房,也许是很多都市白领奋斗半辈子都达不到的位置,琴琴足够优秀,于是他们想把孩子送出自己的阶层,托到更高的位置上,甚至不惜家庭破裂。
这种焦虑感遍布剧中,带来阵阵刺痛。
比起同题材的影视作品,《小别离》之好,在于它视角相对公平——只是相对而言,它没有刻意分化出阶级圈子的鄙视链,大致客观地描写着不同家庭的生存状态,不溢美也无过分贬低,即便最后选择了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选择的和衷方式——出国,来很好的规避了现实的残酷,但影视原就有它的视角与阶级性,既然是商品,就无法做到让所有人满意——它可以选择自己的观众。
囿于篇幅,稍带说一下阴面吧,其实也不能算什么问题,只是谈谈心情,见仁见智而已。
稍显遗憾的是,剧本以三个家庭为缩影,但琴琴家和小宇家的故事,明显不如朵朵家的线索扎实。
这一点颇值得玩味:即两个家庭主要矛盾的选择明显避重就轻,不具备太大的代表性。
琴琴家庭主要矛盾的由来,既非父母辈观念不合拍、对彼此的消耗,又不是乖小孩成长与学习中的真实困境,而是围绕着贫穷家庭出国——甚至不惜出以让抚养权的方式来扩大矛盾。
她大姨这条线索在剧中尤为尴尬,不是不通,而是撑不住,显得失衡。
比起琴琴,小宇家的矛盾还算较为典型,但写的浅。
老夫少妻、不学无术的富二代、离异家庭重组,这些元素本可以炖一锅有滋味的佳肴,却生生做成了快餐,刘姥姥进大观园,还算折腾出许些事来,其余时间,则多以小宇和后妈的通情达理来实现和解,以鸡毛入鸡汤,也本无大病,只是少了几分辛辣滋味。
在国产现实题材家庭剧中,《小别离》算是比较出色的作品,只是总感觉差些什么,许是自己期待太高,总希望能看到一些突破,或许这对电视剧本身并不公平。
上文提道,剧中人兜了那么大一个圈子,还是选了和衷的解决办法——出国,这样的设定其实有些取巧:编剧既要给观众一个圆满的交代,接住自己抛出的诘问,也要争取不打脸,让结局合乎主题,保持住自己的态度——理是通了,力度却少了几分。
从什么时候开始,影视作品一定要追求一个结局,反映到剧中,则是主人公不可以失败,也不能妥协——好吧,即便是现实主义,也只能折中,即回避。
假如朵朵真的罹患了抑郁症,或者小宇的成绩出现在了琴琴家庭,编剧会借剧中人之口,让他们妥协或放弃吗?
我曾见过身边的人因压力有着或轻或重的抑郁征兆,还在强迫着自己奔跑,直到悔之不及。
因为在主流的观念里,落后便是错的,是不能接受的,即便那根绷紧的弦将断掉,稍微调整,换首曲子,便要继续出发。
如果把中国学生的残酷物语视作社会制度的畸形产物,则孕育出的带有道德审判的期待,则更为可怖,它会无限放大平凡人的挫败感,用羞耻感扩大着精英与非精英之间的人格距离——即便平凡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所以当有人说讨厌这部剧的三观,我一点都不会感到奇怪,因为我们讨厌的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缩影,被原封不动的搬到了剧中,看着剧中人的挣扎就如同溺水的我们,而他们有的救生圈,大多数人却都没有。
所以童文洁可以毫无顾忌地说着:“你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
”金志明可以说:“人有钱任性,咱没钱认命。
”这是现实,但这种所谓的现实,除了扩大整个社会的焦虑感,几乎别无用处。
更为麻烦的是,这类剧在一边批评着阶级的同时,又无意间扩大着阶级间的道德审判和人格距离。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对人的深层影响应已不单是物质资源的持有,更是对性格的塑造——这种诡辩之所以能成立,未必与社会的歧见无关。
很多时候,自由选择的前提是,你仍可以接触到那个供你选择的自由世界,每个人都会因他的成长背景、性格爱好,有着自己所接触不到的世界,应该说,我们能选择的,其实很少。
然而,一旦无视自由选择的界限,就会无可避免地出现阶级间的人格审判,正如从美国回来的她大姨,以闯入者的姿态进入到琴琴一家的生活里,妄自褒贬着他人的选择——在别人的盲区里夸夸其谈,这是自由社会里都市人的禁忌,却在国产剧中被不厌其烦地提起。
国剧很少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尊重个体人格,却爱抓典型、抓主流,加上惯用的标签化伎俩,易会使观众将自己代入到剧中语境,认同那充满偏见的角色定位。
其实,国产编剧们大可不必那么愤懑满腔,还是希望能有一天,在荧屏上看到更多形形色色的个体,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过着有趣而平凡的人生,而不再是粗暴地一笔勾勒出所谓的“集体焦虑”。
毕竟,上帝才是玻璃罩外的旁观者,而我们只需要尊重别人,做好自己。
记得自己很久以前发过一条微博:地铁里坐着一对母女和我。
看着女儿,我想到小时候的自己,看着妈妈,我想象将来的自己。
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一部地铁上汇聚,只让你感慨人生整个过程的奇妙和狭小。
看《小别离》的时候,我亦感觉如此。
和这部电视剧的缘分,起源于一天洗澡的时候顺便在网上搜了一集看。
正巧开头就是文洁对朵朵日思夜想,每天以泪洗面的部分。
我立马想起我妈。
这两年回国,每次我妈在机场等到我之后,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等我要走了,妈只会不停地说着“好好照顾自己”,目光盈盈,自然依旧噙着泪。
我从前以为只是我妈特别脆弱,直到和朋友一起上飞机,看到朋友妈小小的个子站在人群里,努力地克制自己要哭的样子,她整个人在那一瞬间显得特别单薄。
才知道原来世界最柔软的感情不过人母之爱。
于是我边跟着文洁哭边洗完了澡,然后开始没日没夜地补起了剧情。
出国的这几年,越发感觉,正是那些鸡毛蒜皮,狗屁倒灶构成了生活的全部意义。
小时候以为人生很长很大,我们会遇见很多奇妙的人和事,经历很多大起大落,很多光荣与梦想,怎会为一食一饭,儿女情长所缠扰。
现在也偶尔做梦,想象自己有一天终会平步青云,或许会超然凡尘。
看剧的时候却发现其实人心就只有那么狭小,小得几乎承受不下生活一点点的波澜不惊。
为什么,因为在乎啊,在乎现在拥有的一切,放不下,舍不得。
大部分人一路上踽踽独行,在尚未意识到以前,身边所剩的人就已寥寥可数。
我们无可避免地渐行渐远,却又不切实际地希望莫失莫忘。
身边留下那些至亲的人,只应了张悬的一句歌词:“我得到的都是侥幸,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啊。
”我曾经有个和朵朵一模一样的青春期。
写小说,早恋,成绩忽上忽下。
除了翘课,一样不落。
面对我妈和我的猫捉老鼠,我的反击比朵朵来得更激烈。
朵朵对她妈说过的狠话我一句没少过,有时候甚至把我爸也惹毛,我“剽悍”地以一敌二。
反观我妈,则几乎是一个低配版的文洁(并不是领导),时刻紧盯着我的动态,经常性地发怒,试图为我驾驭我人生的航向,甚至因为我的事和总当和事佬的爸吵架。
在当时的我看来,爸妈完全不讲道理,无理取闹,根本不为我想,无法理解。
而与之对比的,生活里的得到却又来得如此理所当然。
而现在,在我逐渐开始不明白为什么EXO,TF Boys这么火以后,却开始慢慢明白了文洁,更明白了整天在孩子面前好似无忧无虑的方圆。
或许也开始明白了我的父母。
我以前总以为青春有过不完的长度,一个转身,却也是再也回不去的青春期。
那个叛逆的小丫头在过去的某一天冲我挥手,而妈妈带着她的身份角色在未来的某个路口向我微笑。
我们在辈分的更迭中不断地(要)去完成自己某个社会阶段的角色意义,无知无觉却又义无反顾,抓不住过去,也摸不到未来,只能一次次地去完成生命中的别离,在心灵上不停地追逐和靠近。
人生是如此地狭小。
现在的广告都好赤裸裸。。。
我不能理解剧情中,朵朵之前能上100分的英语为什么现在90分都难以达到,我记得初中的时候几乎每科都要达到满分才能进重点高中啊!
感觉我还赶上了“好时候”,我后边第二届开始好像达到满分的学生都有好多,越来越“不可思议”。
琴琴妈,家里没有实力也敢想卖房子让女儿出国,真的很胆大。
但是天天墨迹这事儿就有点过了,也是琴琴体贴,要是逆反了呢,不好好学了呢。。。
小宇的演技感觉真好,看起来不尴尬,或许这种外放性格的角色好发挥?
朵朵妈跟我妈一比有些地方还是更温和一些,我就记得小学的时候上奥数课外班,课外班也奇葩允许家长旁听,我好像是上课溜号了(不得不说我妈火眼金睛啊她咋能看出来我走神了呢还坐我后面好几排),回家就给我一顿打TT ,但是成绩管的就没像朵朵妈这么变态,而且我名次也比朵朵好多了,害(zi)羞(lian)。
不过,朵教主比我强,她写小说,我看小说,处在文化链接收端了啊,她还能输出价值观呢哈,虽然不一定对。。。
――8/25 19集
我跟琴琴的想法基本一样Q_Q,哪有那个钱出国啊。
要是我自己挣得钱,倾家全部积蓄也就出去了,但是凭什么把我爸妈的钱全部拿出去供我出国。
――21集是旁观者清么。。
看着朵朵好气人啊,说一套做一套,感觉我要是童文洁就直接不管她了,愿意干啥干啥得了,考不好就复读一年呗。
说到这个,现在上学都好早,14岁就上初三了啊,都是5岁上学。
――22集(刚去查,义务教育不让复读,但意外情况不能参加中考的可以类似复读,之后再参加中考。
我有个初中同学年纪小,初三下就转别的学校去读初二了,还改了名字。。
)
我也想去看,没钱啊。
最上面那个弹幕“每次翘课老师都xx要告状”,其实这不叫告状是通知,因为老师付不起责任。
如果方朵朵真的出事了呢,如果你翘课然后发生意外了呢。
我们高三差一个月高考的时候有一个人不知道什么原因没上晚自习就要提前走,老师通知家长,家长也同意了,结果那同学都没走到家,出我们校门不到3站地的地方出车祸去世了。
这块剧本写的和演的真好,童文洁一直强调自己只有朵朵一个亲人,果然朵朵疑似出走,童文洁就已经受不了了。。。
这的剪辑是不是剪掉了啊,我超级想知道离家出走的孩子是什么心理,是什么促使他们又回家的??
==================把电视剧推荐给我妈看,她一直在批评童文洁,我妈真是个好妈妈啊!
――0829
前面真的蛮好看,可惜有点画蛇添足了,后面就太狗血了
当时正处高二,初三时期所要承受的压力都还记忆犹新,所以看这部剧的时候还挺感同身受的。知道父母永远都是为了自己好,但自己也总是倔强地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所幸啊,最后的最后终究是好的。
几个家庭都挺有代表性的,实际上现实家庭比剧里的还要辛苦
看过几集,国产电视剧的强项,也许就在这家长里短之间。
看不下去 太夸张 话题沉重
补标,升高中前的那个暑假看的,方朵朵正好和我差不多年纪。永远怀念朱媛媛老师。
烂尾
不喜欢看吵架 傻逼一样的吵 对孩子这么狠心她能学好?自以为是 看完丢小狗的那集弃了 恶心。 看电视剧并不是为了找什么真实 如果是这样的话没必要看 不就图个开心和有个念想吗 据说后面出国会好看点 不过没兴趣了 随便吧
除了tfb组合,其他都挺好
前二十来集简直惊喜 国产剧终于开窍了 后面果然……肥皂剧就是肥皂剧 后二十集就是黄磊海清扯不灵清 当出品人真好啊 有钱真好啊 啊(好酸(翻白眼
张子枫那场哭戏不得了,真是潜力无限的小演员。黄磊海清也很稳,很好的反应当代家庭教育的戏,没看完,但质感真不错 2016
这部剧质量还算不错,不过说真的,为了一个中考真的有必要折腾成这样吗?
现实性不错,但女人真的太作了
这部里记住的麦麦!
挺喜欢黄磊和海清的,磊哥真的好有耐心,子枫演技有进步哦,很喜欢这部剧!
看完赶脚北京孩子鸭梨实在也挺大…家长和孩子都很累啊
真没想到赵今麦童星时候和现在长相变化这么大,现在的童星过早的进入这个残酷的圈子是好事吗?不跑的快就会消失掉,类似这样的成人游戏规则我是尽可能的想让我的小孩知道越晚越好
在车上看了5分钟 这剧根本没意思哈 居然能水到8.2分
跟着爸妈看了些。太碎了,全是情景,没有情节推进。不过太喜欢小宇了。
嘿,在北京初中考前几的学生折腾过继给别家出国,考中间的觉着没学上,一群神经病家长配玻璃心小孩干嘛呢。。。TFboys还能再尴尬点儿吗,干啥啥不行弱智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