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些财务问题,比如不知道钱花哪了,控制不住乱消费等等,《金钱与我》专治个人财务问题。
片子一共6集,每集24分钟,各讲一个真实的家庭财务案例,你会看到:有同性情侣,花钱如流水,想存钱买房;有3孩夫妻,压力山大,想给孩子们存教育基金;有61岁老太太,无存款无退休金,想解决老金问题......故事大致结构如下:①介绍主人公背景、财务现状、财务目标②理财专家分析现有问题,出解决方案③将方案交给主人公,进行挑战④跟踪、回访,计算一年节省费用,努力实现目标除了个人理财专家出谋划策,这部片子还有至少两个亮点:✅资深业内人士教你如何省钱✅行为经济学家教你识别“消费陷阱”......说完亮点,也顺带提一下片子稍微的不足之处。
这是一部爱尔兰的理财纪录片,国情不同,所以片子中有些建议国内不适用,比如减税、退税这些。
但是,背后的道理是相通的,我们借鉴思路就好。
第一集
凯瑟琳是个月光族,有6个孩子,维持家庭一直很艰难。
她的长期目标是攒钱给女儿举办婚礼,短期目标是在经济上能对自己说,我活得很舒适。
她的支出总是没有规划,喜欢点外卖,执着名牌的黄油、麦片、煤炭,使用昂贵的电信套餐,从钱庄借钱支付高额利息......
理财顾问给出的省钱建议:不从钱庄贷款减少外卖使用平替品牌更换电信套餐行为经济学家揭秘了“赋予效应”:人会倾向保持原来的选择。
我们可以每半年/一年检查必备生活套餐是否有更优替代方案,如电话、车险、宽带等。
第二集
洛娜和凯利有2个孩子,老家房贷和工作地房租是一笔巨额开支。
由于房地产泡沫破灭,老家房子成为负资产,原价25w现在只值13w。
生活中,洛娜喜欢给孩子囤衣服,甚至明年的都买好了,凯利喜欢咖啡,还喜欢从信用卡取钱,每次手续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理财顾问给出的省钱建议:考虑如何处理老家房子(他们决定搬回老家,省下房租,但对应会增加通勤时间和支出)永远不要从信用卡取钱在家吃饭,自带咖啡减少囤货行为经济学家揭秘了“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比如你带着300预算去买电视,销售员推销了一台700的电视,你最终不会买700的,但很可能买400左右的电视。
这意味着,如果有人在你脑海中放了一个数字会影响你,你需要记住的是你最初的想法。
第三集
考特妮是一个60多岁没有退休金的老太太,她原本没打算退休,但还是得给自己存退休金,以备不时之需。
她有一辆油耗大的马自达,喜欢给远在美国的亲戚买礼物,单单运费每年就要900欧元。
理财顾问给出的省钱建议:做预算,减少冲动购物减少包装、节省邮费换一辆小排量的车,省油费、公路税、保险费、保养费行为经济学家揭秘了很多人都低估了复利的增长曲线,所以降低长期储蓄和投资。
这是最大的误区!
尽早开始储蓄、投资,放足够久,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
第四集
艾德和莫瑞斯是一对男性情侣,收入颇高,但是花钱大手大脚存不下钱。
他们每周三次约会,偶尔说走就走的旅行,爱买酒买咖啡,爱打车......妥妥小资生活。
现在他们想买房,才意识到自己根本存不下钱。
理财顾问给出的省钱建议:不外带咖啡减少外出就餐,每周1次约会改在家里交通上,上下班自行车出行,减少打车行为经济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一个光盘15欧,开车10分钟去另一家店只要10欧,省5欧一顿烤肉195欧,开车10分钟去另一家店只要190欧,省5欧面对第一个选择,更多人愿意开车10分钟省下5欧元,而第二个选择,几乎所有人都不愿意开车省5欧。
这说明我们对小数目,没有对大笔的钱那样敏感,这就让公司多加点钱有可乘之机。
你在花几百欧,而不是几欧时候,就更难注意到。
第五集
佛雷德和欧拉是一对夫妻,有一个孩子,正准备二胎。
他们在消费上有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灾难式购物,一个棚里堆着都是没用的东西。
现在,他们想买一个带花园的房子,却没钱。
理财顾问给出的省钱建议:去超市做好清单和预算,减少卖杂货换性价比更高的医疗保险信封制度,减少冲动消费行为经济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警惕大家:购物时要小心,如果你去买电视或者笔记本,心里有一个目标价格,他们给你看了更贵的,你可能不知不觉提高自己的预算。
(类似上文提到的锚定效应)第六集
亨利和罗斯是一对夫妻,有三个小孩,需要为小孩的上学攒钱。
他们会给孩子做饭,自己却习惯外食,常常买了很多食材放冰箱里就坏了。
理财顾问给出的省钱建议:列清单购物换0手续费,免费还款周期更长的信用卡把家庭出行费费用降低,如免费家庭日行为经济学家通过“最后通牒游戏”告诉我们,在真实市场里,消费者不会跟对他们不公平的人做生意。
只要过程不公平,他们就不会成交。
写在最后有人说,学会控制金钱,就学会了控制人生。
这部片子最触动我的,不是解决财务问题的方法论,而是每一个主人公积极求变的态度。
他们不想再被金钱控制了......——改变的第一步,是你想改变。
当你真正想改变时,办法总比困难多。
共勉。
▲作者:希凌,自媒体人,FIRE运动践行者。
目标40岁前财务自由,提前退休。
每周三、六晚9点和你分享极简、理财与FIRE运动。
❤️我是希凌,「希凌随想录」主理人,FIRE运动践行者我会在豆瓣持续分享理财书影、FIRE运动。
多多交流;)也欢迎约稿
Endowment AffectEndowment Affect:人们通常会更倾向于他们本来在使用的产品。
所以每当有新的更划算的手机运营商、own branded goods出现,人们还是会倾向于选择他们之前使用过的,这就会造成浪费。
所以就算按照之前的routine已经过上了可持续的生活,但是需要时刻费心再去研究有没有哪里是可以省钱的地方。
Anchoring AffectSimply having a number in your head influences what you are willing to pay for somethingWhat to do is keep the original idea每次花钱不应当站在当下的视角,应当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这样就可以感知到剩下的钱的数量;尽量减少takeaway的数量,自己做饭会省钱太多;减少无意识的开支,对自己的开支有清楚的认知不要低估存钱可以带来的收益,尽早开始为未来存钱;为未来存钱,永远不算太晚;给存款一些具体的用途,这样就能更好的存款;观看期间顺带学习了一些英语词汇:描述财务状况Overdraft透支expenditure开支pension养老金Nest egg备用金Utility expense生活开销Casual spender大手大脚的花钱者食物俗语We all know circumstances can intervene天有不测风云It always seems to be robbing Peter to pay Paul. 总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六集纪录片,25分钟一集,不同的主角,没有预算过度消费,个人或家庭入不敷出或者因为没有存款对未来感到担忧,专业人士列出消费清单给出消费建议,最后复盘。
1、给自己树立个目标:先有目标才会有动力去发现问题,然后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比如购房买车,为以后小孩储蓄,为生孩子准备,为养老储备养老金。
2、打出纸质账单,找出每月最大额的消费,从大额支出找出可以节省的部分,比如大额邮寄运费,囤积的可能用到却用几次就扔的物件,冗余的衣服,同种类型不同的食物,执着于品牌的食品,频繁外卖或者约会吃饭,习惯性打车出行,高额手续费,高油耗车子。
3、针对自己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能自己动手的减少外卖机会,买菜做饭代替外卖餐厅,咖啡机代替咖啡店;不囤积食物和衣服,买东西之前作出计划不买预算之外的东西;整理已有重复的物件,售卖掉多余的东西,减少高油耗或者高手续费或者高邮费;公共交通代替打车,高消费场所转成免费户外运动。
理清自己和金钱的关系,本不需要专业人士给出建议,由于缺乏理财意识,固有消费习惯的形成,很难做出改变,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理财专家,找到存钱的动力,改变不好的消费习惯,从中获得理财的乐趣,再慢慢养成好的消费习惯,形成良性循环。
最近一直在看各种省钱、合理消费的帖子 这个纪录片通过对6个普通家庭的财务分析 算是比较全面地把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多花钱的点给点了出来 像是:1、每周三次以上点外卖、每天吃外带咖啡☕️;2、一周三次以上约会都是出去吃饭;3、买一堆用不上的日用品或者小物件或者囤一堆食品过期吃不完浪费;4、家庭日从没考虑过去免费景点,也不提前准备好食物,在KFC上浪费钱;5、每年十几次寄礼物给亲戚 人家可能根本用不上还花掉大笔邮费;6、自己的旧车耗油税又高还不肯换等等 ;7、从没花时间精力去研究过上网费、通讯费、医疗保险套餐和国家优惠退税政策等等。
如果想要解决问题 在不开源的前提下——片中大部分家庭收入都不错 并不是收入的问题 主要是心里有“预算”这根弦 然后再一些可以预见到的必须开支上做好提前规划、减少冲动消费比较实用的小建议包括:1、每次购物之前规定预算并且提前列清单 严格按照清单买 只买自己需要的;2、普通日用品和食品可以选择名牌的平价替代品 比如超市的自有品牌;3、弄清楚透支信用卡、小额借贷的真是税费 尽快还上这些利率或者手续费高的贷款 积累良好的信用并用银行相对低成本的贷款置换;4、花时间研究国家税收、医疗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合理运用;5、尽量减少外卖和外带咖啡☕️频率 自己在家做;6、减少打车频率 近距离可以骑车 如果附近共享单车方便的话更省;7、退休之前尽早开始规划自己的养老金;8、尤其在房价大幅下跌的情况下 房子或者车子很可能会成为负资产 如果自己买的房子闲置 租金无法cover掉贷款 自己还要额外付租金租房子住 那你买的房子相当于是负资产 得考虑怎么盘活减少开支…每集20多分钟 还蛮贴近生活的 当然中国和爱尔兰国情不一样 很多具体的细节的东西无法通用 但是~不得不说每个国家的普通人都很相似 尤其在消费习惯上…在好几个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还是理性一点吧 毕竟如果不是真的热爱 工作到老还蛮可怕的 尤其是你“不得不”工作到老
拿自己对比片中消费:1.每周列一个购物清单,不参加换购也不买用不到的东西;我自己也喜欢囤积,洗护用品,囤积食物,吃不掉的食物坏掉会扔掉,挣到的钱就这样扔掉了;2.不为短途打车;我也经常为了10分钟的路程打车,原因为起晚了,算一下,一天打车10元,一个月100元,一年1200元,只需要每日我早起15分钟就可留在自己钱包里;3.信用卡不用来消费小钱每个月的花费基本上用信用卡来支付,小钱积累起来也不少,按照主持人的意见,信用卡该用来消费大件,而不是基本生活开支,这样会让花钱变得毫无感觉未完待续…
1、控制钱:take control of your cash,lower casual unconscious spending2、省钱技巧:insider tips on saving your money3、本能如何影响消费:how basic human instincts are costing us at the checkout(1)赋予效应 endowment effect:人们倾向于保持原来的选择(eg.运营商、燃气、宽带);占有欲:当你没有拥有时,你可能并不是很想要;当你得到后,又很不想放弃;一旦产生依赖就没那么愿意换成其他东西。
(2)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 需要记住你最初的想法;不要被别人在你脑海中植入的数字影响,购买前计划好自己的花费和服务。
(3)复利:低估金钱收益,降低长期储蓄和投资的可能性(4)框架效应:人们对高价商品的溢价不敏感,要学会关注相对价格(5)诱饵效应 decoy effect:标价20元和30元差不多的商品很容易选择20元,但如果加入50元(诱饵),则容易消费30元的物品,不知不觉提高自己的预算选择中间价位(6)最后通牒游戏 ultimatum game:人们不仅在于利益(价格),也在意是否被公平对待。
实际上,也就是这两三年才实现了完全的脱离父母,然后从一定程度上自己赚钱自己花完。
一直以来都没有“金钱管理”这个概念,都是有多少花多少,只能说是不超支,但是对钱未来的计划没有任何想法。
而突然间到了一个该结婚 该生孩子 该有自己的家庭的时候 有点手足无措…未来的收入肯定也可以满足我即时的消费,但是更远的未来呢?
买房?
孩子上学?
等等这些突然间用到大钱的时候呢?
所以 在开心地大手大脚的花了这几年钱以后 是时候来让这个钱花的合适了!!!
因为 未来对于自己的投资还是不会少 但是希望不会像现在这样花的乱七八糟 买了很多“觉得未来一定用到的东西” 或者过于浪费的东西而对于买房子 很幸运 未来5年内还不用考虑 因为不缺住,但是孩子的教育是个问题,学区房???
希望自己能找到那个大学的工作,这样就可以解决了…如果不行 就要好好攒这个钱了买车??
这个是一定的了,所以也要好好攒钱?
总之,留点在手上总是好的
同样是短小精悍的纪录片,每一集都邀请不同类型的人参与节目,观看别人的消费方式便能明白自己消费方式的弱点。
巴菲特有句名言叫在投资中不要做错误的事情,同样,如果想要提高储蓄率那么在消费习惯上也要养成合理的消费方式。
第一集:Catherine在日常消耗品上放弃品牌忠诚也许是省钱的一大秘诀,譬如说合理地使用拼多多。
人人都需要无论是短期的攒钱计划还是长期的储蓄目标,这有利于合理地规划日常花销。
第二集:Lorna and Keith当房子成为负资产的时候怎么办?
这也是当代中国许多城市正在经历以及未来很多城市将要面对的问题。
理性地判断或持有或处理都是考验财商的重要决策。
无节制地购物是错误的消费习惯,特别是没必要的囤积癖。
适当的断舍离可以理清生活的思绪也可以通过出卖二手回笼一部分资金。
第三集:Louise养老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特别是我们这一代出生于20世纪末的人来说,未来的养老压力必然要大于现在。
正确的策略是越早开始越好。
赠送礼物是一个美好的品德,但在人情上过度的给予会给自己的经济状况带来一定的影响,合理的购买礼物并寻找合适的邮寄方式能尽可能得节省资金,感恩中国先进的电商以及低廉的物流成本。
第四集:Muiris高收入不一定意味着高储蓄率,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准必然需要更多的金钱。
适当改变生活方式比如降低点外卖及外食的次数,自己做饭;自制咖啡而不是外卖;降低打车的次数,选择公共交通等。
高收入人群想要存钱首先做的是一定程度地改变日常的消费习惯,这不一定会很大程度的降低生活质量,但一定会省下不少钱。
第五集:Orla无意识的囤积是浪费资金的一大原因。
合理利用退税政策能省下一大笔资金。
如果不能控制冲动消费,使用现金消费会是很好的解决办法。
第六集:Rose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提前购买过多食材放在冰箱过期直接扔掉是浪费资源和金钱的一大原因。
为缓解资金的流动性紧张可以大额消费使用信用卡,但日常消费不建议。
寻找免费的娱乐项目如去公园露营而不是昂贵的收费项目。
多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金需要提前预备。
虽然受家庭影响,我一直就很关注怎么节约消费,但或多或少也存在着片中说的这些习惯。
比如,上班时点外卖、周末去商场吃饭,出门就打车,买太多以后可能用到的东西,固定的买同一个价格较高的品牌产品。
这些行为并不算是陋习,只是一旦过量就很可能影响到自己的财务健康。
如果有存钱计划和消费的预算的时候,从这些方面省,可以在节省开支的同时并不会太影响到生活质量。
而且自己做饭相比外食,骑自行车或步行坐公交相比打车,都会对健康更加有益。
总结一下这部纪录片中,我觉得最重要的3点。
1.及早储蓄,越早越好。
存款会产生利息,不仅本金产生利息,利息也产生利息,存款也会有利滚利的呢。
并且如果突然失去工作和收入,或者产生了大额支出,可以直接从存款中取出来用而不必支付高昂的利息去借贷或信用卡透支。
2.只用一个账户支付,微信或支付宝都可,每周检查账单,复盘一下支出主要是哪些方面,相信我,你花最多钱的肯定是你意想不到的项目。
尤其要警惕,小额但是次数很频繁的支出项目,积少成多聚少成塔,因为小额所以一般都不在乎,但是支出频次很高总金额不可小觑。
现在用纸币已经不太可能,纸质账单也不太现实,但我们仍然可以模拟一下这个原理,每周检查账单,支出金额如何,都有哪些方面,人的记忆在这个地方是一点都不可靠的,通常我不看账单,就不能发现自己花了多少钱,花在哪里。
只用信用卡支付大额账单,其它的日常开销不要使用信用卡或信用支付,信用卡或花呗或京东白条,都很容易让我模糊掉消费的界限,无法感觉到钱花出去了,数字支付在方便使用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容易花钱无度的副作用,平时没什么感觉,月底一看账单竟然消费了这么多,这种情况应该不止我一个人。
3.只买当下需要用的东西,不为将来的消费买单。
比如说,穿不上的衣服,可能会骑的自行车,买回来就吃灰的单反。
通常我们看到广告影片中,那些衣着光鲜的人物,使用着这个产品,让自己生活丰富多彩,于是我们会觉得,只要我买了这个产品,我的生活也会像这样有趣。
但是,生活是由我每天的行为所定义,而非我购买什么产品说能改变的。
购买这样一个产品并不能让我得到和广告当中一样的生活,瘦下来了再买也是一样的,这个世界根本不缺好看的衣服,缺的是能控制体重的人。
不要把物品的意义和价值抬得太高了。
《金钱与我》一、日常消费1.饮食①盘点平时偏爱的品牌,是否有价格更低的作为平替。
比如看不到logo的情况下你可能无法判断这杯美式是星巴克的还是瑞幸的。
②检查冰箱是否有经常浪费扔掉的食物,如有,可以明确记录剩余的物资,以免重复买、吃不掉,过期浪费。
③是否必要外出吃饭、应酬、外卖?
可以在家做,带饭。
2.衣服首饰①检查日常消费有没有囤的货有浪费的习惯,清点用不完、用不着的物品,未来减少开支。
②用不上的物品可以整理看看是否能二手卖掉;外出尽量使用现金花钱更有数。
3.人情往来①比如买礼物,可能会无意识的超支。
习惯性为他人做点什么的时候就提前做计划,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准备,并考虑快递费、特殊节日优惠活动等,可以省下一部分钱。
4.二、资产及负债1.居家物业①房租是否还能省,如果自己的房子贷款费用高,且还在外地工作租房子,可以考虑回有房的地方,得根据工作情况算一笔账。
②买房的时候从价格的80%开始谈,尽量在看中的房子里找问题并拍照。
如果自己确定付多少钱,就别提到具体数字,否则销售会有依据。
2.行车交通①如果要买车,最好在一个季度的月底(可能是销售冲业绩);选中配(低配折价快高配价格高);另外考虑信贷利率、保险也一样,多家对比选择。
②是否必要打车,能否用自行车或公共交通代替?
3.水电煤等各种套餐,比如电话费网费、银行利息,是否有更换的可能,而节省费用。
尽量不要花有手续费的钱,比如从信用卡套现,手续费就是浪费。
三、 休闲娱乐1.旅游度假①关注一年中的打折,比如淡季旅游(避开孩子的寒暑假等)的交通费、酒店更便宜。
②日常家庭出游是否可以去免费的景点?
2.各种腐败对未来毫无计划,花钱就不会有数。
应该提前限制每周的消费金额,比如生活费规定具体数字(含租金水电费及社交等),严格控制不超支。
四、存款①分析自己的消费习惯,整理账单从中找出消费大项,进行消减。
比如饮食花太多,就控制外出消费;债务太高想办法资产重组后尽量减少利息等。
②提前规划买房、养孩子供上学、养老金等费用,具体到数字,开始存钱,不然肯定月光无存款。
③制定预算,定期整理,搞清楚真实余额、具体花销去向。
五、一些心理学1.‘诱饵效应’要警惕消费者陷阱,有预算,且商品只有2选1的情况下,往往会选便宜的,但3选1时,通常人们会选贵的或中等的而超预算。
2.‘锚定效应’,当商家把价格喊到虚高时打折促销,有可能数字对比后,会觉得挺划算立刻买单,但很可能商品根本不值这个钱。
实用,但干货一般般吧,就一个道理积少成多。感慨一下: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房价好低,果然不如我们厉害。
1.每天记账2.减少不必要消费3.设定预算,并坚持预算
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在地产泡沫前购房的夫妻收租不能cover房贷,卖也亏好多钱,只能回去自住。买房的热情一下子凉下来了,也许再考虑一下,看看形势。
偏向于基础性的节流。
每一集都有针对当集主人公的政策,但不知道国内是否适用,但整体来说每集就是大家根据主人公的消费账单分析习惯,然后从最大的突破点先减少,让大家体会到节省和攒钱的心理爽感后,再慢慢省钱。有一个锚定效应,如果一贵一便宜大家选便宜,如果一贵一便宜还有一中等,即使你的预算是便宜的那个价格,甚至在两个选择中你也选了便宜的时候,这个时候有贵的对比,你会选对的😂就是这么神奇,所以,买东西一定要想这个东西值得吗?如果不值得是否有带来好的情绪效应,如果有的话就买喽,毕竟也不能一味省钱。
节流这事还得看决心,为了给三个女儿储备上大学资金,夫妇说改就改购物习惯。那对快乐的男孩却不肯放弃100欧一顿的约会晚餐
看里三集弃 然后来这里看剩下三集的tips3.5可以随便看看 里面的建议对花钱还算理性的我好像没啥用
key takeaway就知道生活处处有羊毛记得及时去薅(特别是稅)除了欲望很多时候懒是花多钱的元凶吧哈哈哈哈。至于欲望是如何被制造的倒是很早就知道的事情
还蛮短小精悍的 经济学的部分如果能再深入一些就更好了 啥时候能出个国内版 国外电商和快递不发达都这样了 那他们要是跟我们一样天天网购外卖的不得都破产了
大致就是控制物品的数量,选经济型的品
从消费主义的元凶到金钱与我,我只能说这类影片我真的是太爱了。虽然自己也从开始践行极简主义到现在的懂得管理自己避免了不少花费,但像这样把家庭的花费剖析开来的状态,还真的是让人称赞!不管是单身还是情侣OR有孩子的家庭,都可以实际地进行实践,我真的决定开始攒养老金了,攒够了就退休~~ 彼得·卢恩我也好爱,真的是足够睿智的先生啊~ 跟随预算清单生活,其实并不难! 第一谢绝负债和不良消费观,第二买房,第三财务自由。抛弃过多的物欲,是物品管理亦是金钱管理。
看完1-3集,我做了两件事1,去移动取消了累赘套餐2,把6月到7月的账记了并看我的消费大头是哪些,哪些能紧缩。
道理比较浅显,难的是执行力和坚持。
从实际出发,避开消费主义陷阱,认清财务状况,做好自我管理,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早日脱离入不敷出
说多了就是乱花钱+不敢管钱+觉得难…
下饭剧
就是省钱嘛
理财规划街头实验🧪。对不会理财的人来说非常受启发,真正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又使片子具有文化内涵,即不枯燥也不无聊,很成功的商业纪录片案例。
当我们看到别人花钱的点有些奇怪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生活里也有很多在别人看来很不必要的开销,去除掉这些,其实生活很简单,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金钱来之不易,下次想花钱时想想这个东西值不值得我用辛苦挣来的金钱换取
非常棒的改变消费观念和习惯的纪录片!六个案例的共性:月光族甚至借高利贷欠债,没有预算,不记账不查帐,不用清单任性购物,没有存钱习惯。改掉这些你就成功一大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