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勒姆的女巫

The Crucible,炼狱

主演:理查德·阿米蒂奇,萨曼莎·科利,玛拉马·科利特,安·弗班克,威廉姆·格奥特,克里斯托弗·戈德温,Catherine Hammond,劳伦·莱尔,安娜·梅德利,萨拉·奈尔斯,丽贝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萨勒姆的女巫》剧照

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1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2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3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4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5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6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13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14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15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16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17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18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19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20

《萨勒姆的女巫》剧情介绍

萨勒姆的女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692年的美国,一个名为萨勒姆的小镇之中,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思想单纯,甚至有些愚昧的村民们。阿比盖尔(萨曼莎·科利 Samantha Colley 饰)是牧师的外甥女,她爱上了名为普罗克托的男人,然而,普罗克托已经有家室了,这段感情在普罗克托的妻子伊丽莎白发现之 后,迅速走向了破灭。 阿比盖尔失败的恋情在小镇里传开了,她遭到了同伴们的嘲笑和奚落,愤怒和羞愧中,阿比盖尔在森林里举行了诅咒仪式,诅咒伊丽莎白。这场仪式被刚好经过的帕里斯牧师给看到了,虽然没有看清究竟是谁在举行仪式,但是村子里存在女巫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整个小镇陷入了恐慌之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邻家律师赵德浩第2季摇曳百合暑假时光+爆裂追凶亡命救赎上将洪学智目标小姐女友成堆第二季中华武魂平壤之约刀影欧洲:他们还是我们信义毕打自己人眼里余光都是你印度连环杀手档案:法庭死刑曾武华事件死亡将至当哈利遇到莎迦希尔达与山怪王约会应用家族情仇女巫季节锅盖头2鳄鱼男孩阿洛败犬女王肥瑞的疯狂日记第一季别班我脑中的橡皮擦枪的假面舞会新豪门恩怨第五季

《萨勒姆的女巫》长篇影评

 1 ) 他们为什么不反抗?

谁是恶魔?

谁在亵渎神灵?

绞刑判罚得太轻松了,生命就这样轻易地被取走了。

整部电影看得太痛苦了,太压抑了,仅仅因为几个女孩的恶意,就害死了那么多人。

女孩是恶人,法官也是恶人,迷信盲从的群众也是恶人。

而被抓起来的女人呢,昨天还在污蔑诽谤别人,今天也身陷囹圄。

权力的滥用和群众的恶意,共同造就了一场悲剧,不论是宗教还是权力都应该被限制起来,而他们自身是不会限制自己的,他们只想不断扩大自己的力量。

为什么不杀了那个玩弄权术的法官?

为什么不杀了那几个撒谎的年轻女孩?

自古以来都是欺凌弱小,拿起手中的剑吧,保卫自己和家人。

 2 ) 米勒从凡人身上创造了悲剧英雄,而悲剧英雄永远是孤独

最近读哈罗德·布鲁姆的《剧作家与戏剧》,被里边对萧伯纳和米勒的讽刺笑到拍桌。

先是说萧伯纳“如今只有那些剧本前的序言还会有人读一读”,只是靠着“艺高人胆大,才救活了《圣女贞德》”;继而又说阿瑟·米勒的作品搬上舞台都是好戏,文本本身却都难以猝读,例如与《圣女贞德》颇多呼应的《萨勒姆的女巫》,虽然前者十分注重道德教化,但妙处在于萧伯纳独有的反讽与机智,但米勒身上“根本不具备这一文学素质”23333布鲁姆固然是过于尖刻,但尖刻之余也不是全无道理。

这促使我去思考在观剧过程中感到的一些割裂之处来自哪里——当然,米勒真正的天赋确实不在于语言,而在于表现痛苦,这仍是一部足够深刻和引发共鸣的好剧。

米勒说《萨勒姆的女巫》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所本,但马萨诸塞猎巫案真实历史中的普克托60岁,艾比盖尔12岁。

米勒修改了其中这两人的年龄,并演绎出普克托和艾比盖尔之间的婚外情,这下不仅为艾比盖尔作为召唤巫术的少女首领找到了“嫉妒”与“复仇”的驱动力,更为普克托设计了两难的道德困境——要么承认女巫的存在来换取自己和妻子的安全,要么承认和艾比盖尔的“奸情”,来证明她只是出于复仇心而不是什么无名力量作祟——在两难困境的无限折磨中,米勒给这个有道德瑕疵但不失质朴的农民指了一条决绝的出路,那就是死亡的“悲剧性胜利”。

米勒在史实之外创造出了一种感情,却用收着写的方法,只把它作为一个引子。

据说在米勒手稿中发现的一些修改之处,就包括对普克托和艾比盖尔的情感交流,进行了不少删节,从而把笔力集中在普克托自己的挣扎上。

在老维克剧院这版复排中,多走先锋路线的导演雅艾尔·法伯(Yaël Farber)也放弃了其他风格化的表达,而采用了十分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

遵照剧本,普克托和艾比盖尔的同台交流并不多,已经意识到自己出轨错误的普克托在面对艾比盖尔暧昧的言行时,也没有再多分给什么温柔的眼神,但是普克托的扮演者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一种味道:“Samantha Colley(艾比盖尔的饰演者)总是用同一种洗发水洗头,让我完全熟悉了这种味道。

” 却完全可以想象演出现场萦绕在两个人之间欲说还休、莫可名状的氛围。

普克托最终还是从当众承认婚外恋情的羞耻感和认罪苟活的羞耻感中挣扎出来了,他在完全有意识的情况下,撕毁认罪书,推动了自己的生死门。

这是作为清教徒的普克托寻找自我灵魂的努力,而非一桩性丑闻的脱罪过程;这是米勒从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通人身上创造出的悲剧神话。

这么看来《萨勒姆的女巫》和《圣女贞德》之间确实具有某种相似性。

有的人在普克托/贞德身上看到人性的伟大,有的人从始作俑者/审判者/“帮凶”民众等等更多人身上看到的是人性之恶。

这恰恰也是两部杰作中存在的内在的割裂和矛盾,也是这个世界里天差地别的绝望。

普克托光芒万丈,让人觉得人性的光辉可以照亮前方,但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人类不同历史时期都能找到类似对应的故事,似乎又确信无疑地告诉我们仍在黑暗中毫无进步,一个悲剧英雄除了拯救自我的灵魂,无补于世——这或许也是米勒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理想的困境。

发于微信公号:新现场

 3 ) 我们是烧不死的绞不死的女巫后代

在我短暂又浅薄的生命经验里总是被戏剧一次又一次沉重地击中,断断续续地看,沉重得让人难以承受,吃饭的时候眼泪控制不住地往饭里掉。

关于性别、信仰、权力、爱、死亡…猎巫。

什么是Confess,权利的上位者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当男人的罪状与签名被钉在教堂体制才能稳固他自身的正确。

当一群女孩们嘶叫着大喊看到魔鬼时才能拥有话语权,才能摆脱被当成魔鬼的命运。

她们必须是女人,正是因为没有权力,谎言才会成为唯一掌握主动的证词,她们被系统压迫又借由此加害于其他女人。

阿比盖尔可恨,约翰可恨,但每个人都好像是运作着的巨大机器中身不由己的齿轮,所有人的痛苦都被无形的权力和道德罩住。

我喜欢伊丽莎白,即使在戏剧开篇时下意识相信了阿比盖尔口中“疯女人”的控告。

“猎巫”这样沉重的词语落点在了普罗克托一家,她选择不再审判。

“Shall the dust praise him? Shall the worms declare his truth?”“He have his goodness now.”这样一个冷静克制的女人有着近乎神性的强大故事早就被剧作家写完了,但戏剧仍在我们眼前不停上演。

我们是烧不死的绞不死的女巫后代。

此外,我还羡慕那些坐在观众席的人们,在看戏之余我也忍不住的去观察他们的反应,在置身于17世纪的马萨诸塞州萨勒姆小镇时,在亲眼目睹一场百年前的猎巫行动在眼前不超过十米的地方展开时是什么心情。

灯光减息掌声响起的时候,演员的返场让人忍不住在心里长舒一口气,谢幕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你看,生活还是在好起来的。

看到某条一分短评后补充:圣与娼的分裂贯穿在无数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学创作中,当了解到阿比盖尔的原型是11岁的女孩而约翰·普罗克托已然花甲,戏剧的意义再度偏移,从欲望纠缠的男女关系到老年男性与少年儿童的权力错位,剧本将系统性的结构压迫简化处理为个人情感。

我很难说剧作家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戏剧是镜子,我从中吸收我想要看到的东西,但它依然难以摆脱作者的个人视角和时代的限制伊丽莎白的“圣”和阿比盖尔的“娼”是剧作赋予的宿命式定位,男人则是有罪但高贵的、动机复杂的、有权力的、被诱惑的,剧场的光打向谁,历史的叙事权就掌握在谁的手中。

女人要么沉默要么尖叫。

我依然喜欢这部戏,喜欢伊丽莎白,只是当我抬头看向那束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它的起点并不在她的身上。

 4 ) 你有勇气面对献身邪恶的人吗?

由南非女导演雅艾尔·法伯执导的英国老维克剧院这一版时长218分钟,分分钟点着观者的心尖儿走。

2019精品剧目邀请展演特别影像单元 首都剧场 2019-03-10剧中被人性的黑洞一点点吞噬的农民普克托和良心发现的黑尔牧师表演出色,散戏后他们的样子还裹着宗教迷狂的阴森久久不能拂去。

这还是隔着大银幕,那坐在环绕式舞台边的观众怎么感到毛骨悚然?

剧作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一个人知道邪恶并献身邪恶时,我们是否有面对这种事实的能力?

1952年阿瑟·米勒到北美马萨诸塞州的萨勒姆镇翻阅了1692年逐巫案的记录,写成此剧。

1978年阿瑟·米勒到上海向黄佐临推荐了这部剧,并于3年后由上海人艺在华首演。

 5 ) 分析阿瑟米勒戏剧对于悲剧的认识

阿瑟米勒是美国三大剧作家之一,他最著名的三个戏剧是《都是我儿子》、《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本文将从这三部戏剧来分析他对于悲剧的认识。

作为现代剧作家,他对于悲剧的革新,以及他所认为的悲怆剧与悲剧之间的区别。

从而更加深入理解阿瑟米勒戏剧中对于普通人以及他们的生活,在其中所营造出的悲剧性。

在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是身份高超的人或者是帝王将相,这些人他生存的环境与普通人是不同的,但是之所以这些戏剧会被认为是悲剧,是因为这些人他已被认同为超越一般人,具有比普通人更高品德的人,所以当剧作家在他们身上建立悲剧性的时候,会让观众更感唏嘘,而且这些社会精英所产生的悲剧,在某种意义上,也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在某种程度上,涵盖了社会的整个群体,从而让人物身上的悲剧更让人能够产生共鸣。

但是阿瑟米勒却对此抱有怀疑态度。

他所认为的悲剧应该不再局限于高贵的群体,因为悲剧人物身上所具有的能够产生悲剧性的瑕疵,并不是伟大或者崇高的人物所独具的。

并且在他看来,那些王公贵族他们之所以会产生悲剧性,往往是因为他作为这个群体,他身上所背负的荣誉,道德决定的。

他们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因为他们的身份,他们也必定会产生反抗。

但是这样的抉择与行动却并不能完全涵盖整个社会群体。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戏剧的作用已经转向了社会服务的范畴,仅仅将悲剧的取材放置在某一阶层很显然是会限制悲剧的发展,而且只不过是徒劳地握住悲剧的外在形式而已。

而且这样的剧本如果仅仅限于贵族与帝王将相地所思所想已经不再符合当今的审美需求。

悲剧之所以能够具有对于人所感到震动的特性,便在于它把我们所选择的在这个世界中的自我形象拉开来时所包含的灾难。

而这种特性已经延展到了每一个人身上,而且正是普通人才最能体会这种畏惧。

悲剧是一个人全力以赴地要求公正地评价自己所带来的后果,那么他在这样做的时候所遭到的毁灭就展现出了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缺陷或邪恶。

这正是悲剧的寓意和教诲。

因为人类对于完美地实现他的理想的需要才是唯一的恒星。

如果悲剧人物在这样的抉择中只是保持着麻木的顺从,对于环境所给予的压力视而不见,或者任由环境吞没,那永远无法形成悲剧。

在阿瑟米勒的分类中,这样的戏剧只能算是悲怆剧,因为主人公只是获得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尾,这就像是飞来横祸一样,我们没法在其中感受到任何除了害怕以外其他的情绪,我们没法对悲剧人物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生活,我们无法从中思考个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人也无法从悲剧中获得教化,也无法收获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

为此,在上述两点中,我们可以看出阿瑟米勒对于悲剧既有批判也有继承,他抛弃了悲剧的外在形式,而紧紧抓住了悲剧中,所探究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这种理解也贯彻在了他的三部作品中,在《都是我儿子》中,主人公是一个在美国二战之中出售军火的老板,但是为了让自己在战争中不至于被激烈的资本竞争淘汰,而让自己的产品发生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从而间接造成了美军飞行员的死亡,其中也包括他的儿子。

阿瑟米勒通过敏锐的感知,洞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们因为疯狂的逐利而抛弃了人性,从而造成了无法避免的惨剧。

首先作者将悲剧的人物置换到了普通人身上,可是却通过这样的一个普通人反映了社会的整个群体,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弊端,那就是让人为了利益而变得冷酷无情。

而这样的无情最终变成因果报应,让惨剧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而这样的悲剧性事件我们却能从中对于人物产生怜悯,而后果之严重,我们也能在其中产生恐惧,来反思自己的处境。

这样的效果正好对应了悲剧化的效果,即使人物不再是王公贵族。

这样的选择,也同时反映在了《推销员之死》以及《萨勒姆的女巫》之中,一个是坚信美国梦,却因为人老珠黄而被体制无情抛弃的威利;一个是坚定的基督徒却因为自己的信仰而遭致杀身之祸的普罗克托。

其次,便是阿瑟米勒没有让悲剧成为悲怆剧,他让人物全力以赴地想去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求生存的权利,却最后还是无法避免灾祸的降临的,从而通过传统的悲剧形式来营造出悲剧人物与悲剧效果。

譬如《都是我儿子》中,主人公竭力避免将自己当初的行为与自己儿子的死联系在一起,他想尽办法避免让这件事被其他人发现,即使让自己多年生活在愧疚之中,他也竭尽全力维系这个早已支离破碎的家庭。

而《推销员之死》中,威利在得知自己被开除的事情后,曾想过自杀,竭力维护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想要让自己的两个孩子对未来满怀信心,因此他每天都会按时上班,即使已经被开除,但是还是竭力维持家庭中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稳定状态。

可是当这个谎言被儿子无情的戳破之后,走向了一直被延宕的结果--自杀。

在《萨勒姆的女巫》中,普罗克托的女仆因为对他的抛弃而怀恨在心,因此想要报复,而通过的手段正好是他所虔敬的信仰。

他先是暴露自己的丑事,来试图挽回妻子的判刑,可是当最后自己也被谎言而遭到刑法时,他不得不面临两个抉择,一个是放弃自己的名誉苟活或者是选择死亡。

可是无论是哪条路,迎接他的都是悲剧的结局。

阿瑟米勒的三部作品都可以看出人物试图跟木已成舟的现实对抗,可最后都会被强大的社会力量所吞没,从而营造出一种巨大的社会洪流与个体渺小的一种巨大对比。

从而展现出人的力量渺小,以及人在环境中无论如何拼尽全力但也难逃命运安排的处境。

这样的悲剧效果无疑是正统的,而且也是将普通人的生活延伸至了社会的层面,反映出了时代与社会,给人以深邃的思考。

 6 ) 《在戏剧的风暴中战栗》(无剧透)

2019.07.13 话剧放映《萨勒姆的女巫》repo地点:猫悦上城Oms剧场时长:218分钟《萨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剧本著作者是《推销员之死》的作者Arthur Miller,依据真实事件改编,主题围绕着宗教迫害、人性、谎言与真相。

我的观剧感受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全程在戏剧的风暴中颤栗。

Part 1 观剧感受:上半幕戏在压抑沉重、充满张力的氛围中牵扯着观众的思绪,却没有用过分地情绪”来淹没观众,而是让观众随之思考。

这达到了我个人最满意的一种状态:作品能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让你感到有一些距离,有一个思考的空间。

下半幕的剧情推进更加紧张,戏剧冲突也愈发强烈。

而面临结尾的那一段戏在紧张的剧情中又加入了人的温情,好似黑暗中透出微光。

Part 2 演员:对于全员的演技,我实在夸无可夸,真的都太好了,是他们引领着我站在暴风雨的中心。

此前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把宣传海报上的主演记成狼主,看戏的时候虽觉得此人似曾相识,但还是没想起来,直到中场在剧院门口拿到宣传页才拍着我的脑袋说:这是建军大舅啊!

其他熟悉的面孔还有《德雷尔一家》Margo的演员Daisy Waterstone。

法庭的监督也在伊恩爷爷那版《李尔王》出现过。

必须要提到“英国只有二十个演员”这个梗是真的。

总结:《萨勒姆的女巫》绝对是一部好戏,五星推荐。

 7 ) 是现实主义更深刻,还是理想主义更动人?

没想到看的第一部阿瑟·米勒的剧不是《推销员之死》,而是《萨勒姆的女巫》。

真带劲,力道十足,拳拳到肉,这才是我喜欢的话剧!

表演也无懈可击,大舅理查德·阿米蒂奇和一帮老戏骨贡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阿瑟·米勒写这部剧的时候正值麦卡锡主义盛行,整个美国社会都笼罩在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之中,阿瑟·米勒本人也受到压迫,不难想象他写剧本的时候必然是感同身受,借古讽今,拷问的是任何人类社会都存在的问题,因为人性不会因为时间、民族、肤色和意识形态不同而改变。

阿瑟·米勒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时候是1978年,当时中国刚刚结束了那个以捍卫真理的名义,相互告发,颠倒黑白,人人自危,集体癫狂的时代。

导演黄佐临先生请米勒推荐一出他的作品,米勒就推荐了这部The Crucible(直译过来是“严酷的考验”),该剧于1981年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为了吸引观众,剧名被改成了《萨勒姆的女巫》。

萨勒姆猎巫案发生于清教在新英格兰盛行的年代。

清教徒在英格兰受到迫害,渡海来到北美洲,想要按照《圣经》建立起一个“山巅之城”。

清教徒与其他教派的信徒相比,更加急切地想要寻找上帝存在的“神迹”。

因为《圣经》谈论过魔鬼,所以他们相信魔鬼存在于世,甚至否定魔鬼的存在就是否定《圣经》与神,因而被视为对宗教的攻击。

荒谬残酷令人发指的萨勒姆猎巫案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有罪行都打着崇高与荣誉的幌子。

临近落幕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故事中的主人公会有什么样的结尾?

是现实主义更深刻,还是理想主义更动人(这里我就不剧透了),二者都有力道,只是作者偏好不同。

阿瑟·米勒不亏是20世纪美国戏剧三大家,也难怪大男神丹尼尔·戴·刘易斯会对他推崇备至。

刘易斯就是在拜访米勒的时候爱上了他的女儿吕蓓卡,而与法国女神伊莎贝尔·阿佳妮分手的。

阿瑟·米勒的另一个身份是玛丽莲·梦露的前夫,说实话这一对couple有点让人看不懂,爱情发生的时候,所有闪光点都会被放大,在一起过日子就比谈恋爱要复杂了。

另外两大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和《欲望号街车》我也很喜欢,尤金·奥尼尔的戏倒是一部也没看过。

 8 ) “他人即地狱”人类关系短暂性和谐,持久性矛盾

真是看得浑身恶寒!

为了活命互相构陷不是什么新颖题材,探索人性长久不衰,又加上宗教这剂猛药,捶打得我瘫在座位上起不来。

剧场里不可能有的寒风却环绕脚脖子,窜到后背,阵阵发凉!

也不知是不是最近生活里看见的、遇到的事情,让我莫名有种感同身受的共鸣感,有种历史循环的恐惧感。

群戏太好了,紧锁的眉头是戏,颤抖的嘴唇是戏,眼神和头发丝都是戏,每个人在故事中沉沦,或推进,或阻碍,或救人,或害命,或装疯,或真疯,演员们的台词和表演就是织网的经线与纬线,穿插得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就是事件的重现。

群戏中的语言力量太强大,以至于余震都覆盖掉了为数不多的主角的独角戏。

米勒在写这部戏前,曾受到审查。

1956年美国众院非美行为调查委员会调查演艺圈有无共产党颠覆活动,被人指称参与了共党集会,紧随其后,他与玛丽莲·梦露结婚。

后来米勒因为拒绝提供参与共党集会者的姓名,被控藐视国会……我会不自觉将他这段经历进行发散,在脑中为他做文学创作,再观这戏,简直像吃了开胃药后的正餐,食材的鲜美呈无限放大状。

因为生产资料有限,所以人人为争得生存,必然要争斗,由此发展出的斗争路数和斗争手段就成了探索人性的钥匙。

与“真理越辩越明”不同,人性越探越叫人眩晕,却也让一部分人类越探越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幸运的是,这部分人是人类之光。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我最后证明一下:2019年4月12号,黄浦剧场七排18座16座的一对情侣,在观看放映期间迟到,随后打开了一包膨化食品食用,被前排好心小姐姐要求“轻一点”后恼羞成怒,反击“不能客气一点啊”遂女方故意揉搓食品包装袋,发出巨大响声,令人诧然。

 9 ) 女巫不在人,在心,哪怕在现在也存在

提前先说声:三个多小时的观影真的是个体力活儿,还好中间有10分钟休息时间。

看之前有看影评说:演员演的比较用力。

观后的确是,而且明显现场剧院里,观众和演员的距离非常近,可以说是半沉浸式体验。

但话剧有别于电影,肢体语言是个很重要的环节,所以无论是情绪波动抑或是夸张的动作、随时的呐喊,在我看来都是很习惯的,毕竟以往话剧里这样的没少见。

说完演绎方式,说说剧情吧:大致说的是由4一桩农夫和女仆偷腥被抓的事情引起,因爱生恨,最后愈演愈烈,直至不可收拾,无辜的人被当成女巫,或者不信教的异教徒而送上绞刑架,正直有信仰的农夫哪怕是自毁名声,也唤不醒盲目判刑的法官;一心帮人的神父,不知不觉成了杀人犯的帮凶;最后意识到事态严重,想极力挽回局面的贪婪的神父,换来的只是亲人的背叛,和即将发生的村民暴动。

最让我意外的剧情反转在于最后一幕里,农夫的认罪和撕毁供词。

当然单看结局的话,农夫的做法有些前后矛盾,很没必要,不就是活下去吗?

是活得心安理得,还是活得体面。

这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而农夫选择的是:我可以为了活着而认罪,只要上帝知道我虔诚的心;法官能夺走我的清白,但不能夺走我唯一剩下的东西:我的名字。

你可以当众宣读我的所谓“罪状”,我会选择沉默,但绝不能公众展示我的签名,这是我为上帝认罪的,而不是为你。

当然最后导演也很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凡人中走来的悲剧英雄,令人唏嘘不已。

可能是我比较带入,如果我是其中任何一位,我都会做出和他们一样的事情,而且这种人性的选择题,即便是过了几百年,仍不会变,即便发生在现代,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不得不佩服 剧本的巧妙设计。

希望广州多些话剧影像展活动,100多的价位买来一场如此棒的话剧门票,划算的很。

 10 ) The Crucible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watch a whole drama with English only. At first it was so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 cast and to catch them exactly, for I was still not rather familiar with the quick subtitle. And it costs me about three days. I have searched some information online before having it watched and I come to realize why this is recommended by my teacher. Based on the real cruel event of Salem Witch Trials, this drama focuses more on the divinity of inner world. Because of envy to Elizabeth, who is the dear wife of her lover, Gabile curses E and thus dances with her fellows. Later, she deceives the townspeople and forces her fellows to behave like her. This has aroused the horror of the whole town. The witches seem to be everywhere.

《萨勒姆的女巫》短评

他人即地狱 || 下半场比上半场更为诡谲,一波又一波的“恶”被推向高潮,即使收尾依然没有反转,唯一的审判官只有自己。|| 面对玛丽的指控,少女们装疯看得头皮发麻——玛丽的黑化,遇上影院冷气,阵阵发凉。人心难测,每一位演员都引领着我坐在暴风雨的中心。20190915 万象城百老汇。

5分钟前
  • See_Simple
  • 推荐

老维克剧院版本任何国家任何时代,总有一些迷幻

10分钟前
  • sleepless
  • 推荐

只有诚实的人才能有足够的权力自我审判!大受震撼!

11分钟前
  • Arthur
  • 力荐

让善良的人承认莫须有的罪名的,一定是巫术。

13分钟前
  • 南赫
  • 力荐

英国戏剧影像展20191117@广州天环百丽宫LUXE巨幕厅,演得太好太震撼了,如果坐在老维克剧院现场我可能会被吓到,戏剧影像还能整成这样可太好看了好有意思好有感觉的老维克剧院。对了,字幕翻译简直了,还敢把名字挂出来常无名,你该挂个佚名。

18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力荐

戏剧张力爆炸 如果有dvd一定收

19分钟前
  • jelly_bessie
  • 力荐

剧本演员台词主题各方面都很棒,只是自己不喜欢这个风格。

21分钟前
  • 打围保姨
  • 还行

1692的故事,难道不像这越来越蠢、坏、绝的世道?近期最爱的一部话剧,尽管气得七窍生烟!萨勒姆的故事看过那么多遍,头一次震怒地觉得,捕风捉影、指鹿为马原来只是诡辩术下的小儿科。那么多暴风骤雨的恶意压下来,几人能逃脱这罗网?Hale说的那句,大意是,叫人牺牲的宗教,让人流血的法律,都不值得追随与认可。可血淋淋的诬陷不仅被人编造出来,而且批量生产。John的道德处境极度微妙,由此让这剧的神髓臻入化境,神之下并无完人,哪来那么多跳梁小丑自以为根正苗红?(原为李建军而来,原来标记想看已超四年半)@国际戏剧影像展

2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任何煽动群体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某种宗教,归根结底还是盲目信仰,而中立者因为政治正确不置可否。下部法庭上则展现了诡辩逻辑的精妙。这一切都与事实无关,解释权凌驾一切。

28分钟前
  • 囍弗斯
  • 力荐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历史上的萨勒姆就是wen g翻版,非常有戏剧性,人性上也很值得挖掘,本子没问题,很还原,但是不知道为啥所有演员都是马景涛式青筋咆哮演出,这演的完全没层次啊,失望……而且最不喜欢妻子那个演员,全程谷歌娘附身,念白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向外蹦,简直现场版棒读🤣

29分钟前
  • 怪盗joker
  • 还行

没想到这么好看,尖叫。人性的游戏,信仰的考量,疯狂的真相,法律程序与逻辑的精致与衍生的荒诞。真是太棒了。

33分钟前
  • 年逝
  • 力荐

199分钟的录像,10分钟幕间休息,电影院有点热,有机会想去看看现场。影像的好处 可以看到一些细节 不管坐在第几排 比如桌上的道具 颤抖的手指 眼角的泪水

36分钟前
  • 力荐

大体是好看的,但我不太喜欢,剧本有点弱的。上半场更好一点,女童“造反派”借巫术颠覆村落社群迅急猛烈,非常恐怖,我真吓哭了。下半场一个多小时太弱了,剧情逐渐回到每个人的内部善恶冲突,分出好人坏人,就非常不好看,也不可信了。

39分钟前
  • 不是过去
  • 还行

尘世本混沌,凡试图以善恶黑白纯洁污秽二元对立世界之人,必将遭混世反噬。上帝已死,魔鬼畅饮狂舞。

44分钟前
  • 道臣岚
  • 力荐

Armitage的台词差到让我印象深刻!

47分钟前
  • 浅野忠信
  • 推荐

很有密度,也太窒息。

48分钟前
  • 重任在肩
  • 还行

阿瑟·米勒能够把一个初阶《甄嬛传》混杂四人帮作乱的狗血故事,升华为人性、权欲、宗教劣根性的探讨,表达功力深不见底。但在这个老维克剧院的复排版中,紧抓感官的开篇女巫起兴后,便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丧失的情致。每个演员都在竭尽全力地表达,却更像是个体的嘶吼展示,咆哮的声音越大便越远离于剧作的精神内核。

49分钟前
  • HarperDie
  • 较差

跟《狩猎》类似的故事,但是话剧的冲击力更强大的,整场演技狂飙。有信仰还是很好的,联想到国内的那十年,惨不忍睹。很喜欢 old vic剧场这样观众坐在演员周围的观影方式,一定可以秒4K3D的体验了,呵呵

52分钟前
  • cocojamboo
  • 推荐

因为对这个本子巨好奇去看了 结果没抵得住催眠 这出未免也太没舞台了吧?整场表演全兜在同一平面进行 场景毫无变化 层次感全无 主演更是咆哮得看不下去 用力过猛导致没有起伏 失望

55分钟前
  • 乞力马扎罗Taxi
  • 较差

阿瑟·米勒的剧本和众位演员的表演无懈可击,大概是到现在为止我的2019年最佳。巫术与宗教、道德与律法、真实与虚伪,层次极其丰富,人物坚实有力,更不用说米勒对历史、现实甚至戏剧本身(元)的种种指涉……但很遗憾的是问题不在戏本身,而在于整个拍摄没有全景镜头,忽略了整体调度,所以观感上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第一次在剧院现场里看到叠化和慢镜的使用,实质上是模糊了“现场”的概念,因为时空被拉伸或压缩了,而这种修改是电影的,而非戏剧的。

60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