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个长而朴实的名字我从去年拖到了今年这才鼓起勇气看掉它我知道它会把我搞哭所以绕开每个哭点尽量吃点儿东西格雷戈给瑞秋讲第一个笑话的时候我也给大鹏讲了个笑话期间还上了好几次厕所然后打开冰箱查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吃如愿以偿至少前一百分钟都不疼不痒一定是骗人的开场没多久他就安慰观众说“放心,我向你保证,瑞秋活下来了”这么笃定的心虚一定是骗人的我打开冰箱门对着空荡荡的冰箱说瑞秋活不了的没有人能打败癌症倒要看看你最后要怎么收场——不过最后你道歉了就原谅你吧和你们想得不一样她死得并不突然她早就跟自己说好了等到他的舞伴花和他们为她拍的电影就可以走了没啥遗憾的替她松了口气她走之后关于她的碎片们才终于在各个口中汇合起来拼成了完整的她——生病是件私人的事能够公之于众的不过是些寡淡的语言具体的疼痛对身体的重新感知没有别人需要知道包括决定该怎样结束为了验证死没有想象得那么疼我关心每一点滴病理线索关于身体的内在工作肌肉传达的秘密甚至进入外伤失控的肢体和被抑的呼吸好像那些和我无关站在自己身外观察体会为得到想要的答案暗自兴奋爸爸离开之后才得知了临终关怀这件事没能更合理地帮到他为此懊恼了很久非常久久到未来的不知道哪一天才会停止不提了这些事老是翻过来复过去地说也没什么用想说的是瑞秋是唯一可以决定放弃治疗的人谁也不能阻止而那些必须继续活下去的人别逼他们勇敢——昨天我站在马桶上关热水器然后掉马桶里去了跟大鹏讲了之后他笑了好几行说我是他认识的第一个掉进马桶的人为什么我要跟他讲这破笑话不好笑*^*那不过短短半秒钟我的脑子里走了个马灯竟在救自己出来之前还思考了人生哎希望你们不要害怕掉进马桶收获非常意外除了一脚屎水答应我也不要害怕掉过马桶的我好吗——最近我们一齐演过一个笑话
也许是我比较low,前半段差点看不下去而想弃了。
之后就是greg答应要为rachel拍个片子的时候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
直到greg穿着礼服要去参加舞会却把车开到了医院开始,我的眼睛就再没离开过屏幕。
所以,看到不少影评在说前半段好看,后半段不咋地时,我也只能掩面:也许是我不懂艺术。
真正感动到我的是在rachel死后,greg在她房间的那段。
一直以来,都感觉是greg在为rachel不断付出:陪聊,陪玩,还陪拍电影,rachel只负责生病,负责被照料,负责流泪,负责放弃治疗。
但是,greg在房间里发现的一切把之前散乱的线索都集中起来,原来rachel也在感动,也在努力,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感谢greg。
历史老师的那句话很有寓意,你可以在一个人死了之后继续了解他,这句话似乎就在说房间里的greg。
此片应该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前三。
与真人日记式漫画《滚蛋吧!
肿瘤君》类似,《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改编自绝症女孩故事的小说。
原作者还成为了电影的编剧。
两相对照,前者就是渣。
实在喜欢摄影的手法,充满了自由和情绪。
比如长镜头,妈妈劝说男主去探望绝症女孩时,镜头穿越了房屋的各种空间,由角色身前推到身后,由低视角仰往高视角,从背面拉到对视,绝妙的就是落在男主地上打滚进房门的那一段,巧妙而幽默的表达了男主那种不情愿的心态。
还有一处是对女孩光头的长镜特写,转换了不同角度,当横过屏幕时,观众都能代入躺在一侧床上男主的视角。
还有对经典电影的诸多恶搞海报,有创意又有戏谑感。
合集般的3秒经典模仿对老电影经典情节的喜剧演绎,很让人会心一笑,正经得甚至悲伤的电影变得趣乐无穷,还很有个人风格。
很喜欢那段《第七封印》甩袍子的桥段。
更值得让人回味的是镜头语言的丰富。
比如男主与绝症女孩的关系,从楼梯上下两端的距离,到处于一个屋子同一平面。
期间两人的关系还有各种变化,在椅子面对而坐聊天,到各自躺在单人沙发椅上并肩看电影,直到片末两个人躺在女孩的病床上看男孩制做的短片电影,而男孩却因女孩需要急救被赶出了病房。
从两个人陌生相处,到生离死别,没有汹涌的眼泪,没有哭叫喧闹,镜头里的距离说明了一切。
镜头中的内容很有层次,年轻人的小矫情,随意而谈的融洽,矛盾中的无意识伤害都细致而真实。
再一个有趣的镜头是男主在考试时产生磕药效果,桌椅同学像舞台剧那样平行移动,三D基友出现,又想像力又新奇。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镜头,一般特写中的人物前后运动,镜头焦距会随之变化,片中却是定焦状态中,由男主靠向镜头渐渐变得清晰。
导演给到角色们生活化的台词,而镜头给出了语言没有的信息,整体含蓄跳跃,优美清新。
电影中还有许多充满趣味的小道具,像是带点猥琐意味的性感枕头、透露女孩叛逆的松鼠绘画、还有隐藏着友谊与爱恋的书雕。
小物件们代替角色讲出太多故事。
最后男主的情绪暴发,就是从一张小小的卡片开始,在闪亮的小剪刀开始回忆和涌起对逝去女孩的情感释放。
一样是关于死亡与不可挽救的生命,此片没有刻意表达乐观(这是《滚蛋吧!
肿瘤君》的败笔),也没有重度渲染死亡。
从女孩急救开始,都是男主的台词推说出了死亡的结果,还有一张微笑的女孩照片与她的骨灰坛。
导演没有把死亡拍得冷冰冰,而是呈现一种哀而不伤的基调。
却又能让人体会亲近之人离开的难过。
电影导演有四十多了,但他却拍出了年轻人的生活与情绪。
可爱的小纠结,可耻的小无赖、恶毒的言语攻击、善良的友情与暧昧的小情绪。
细节让情节真实,演员让剧情饱满,而摄影使电影增加了趣味与艺术美。
(以下记于2023.7.2晚)1. 又一次要说 自我吐槽 最为致命.
2. 回到高三.3. 男主被母亲逼着去见得病女孩.4. 男主坦白 找女主玩只是不想被母亲烦 所以是需要女主帮助他反而.5. 厄尔居然不是女主啊.6. 女主叫瑞秋哦 再次提示 别喝多了搞混.(00:28:35)(以下记于2023.7.7晚)7. 完成一小时播客. 申花1:0. 终于可以继续啦.8. 被情敌发现ke药啦.9. 女主用晚期病状威胁男主申请大学.10. 为女主做一部电影.11. 男主女主争吵. 男主厄尔争吵.12. 男主申请大学失败 因为最后一年一落千丈的成绩. 他变的暴躁.13. 男主一身西装 喝多了的我也不晓得所徒为何.14. 女主心跳到不济 她眼泪落下的同时开启死亡倒数.15. 女主即使身亡之中 依旧祈求大学招生办接纳所爱之人.
前半部分的神来之笔蛮多的,细致的铺垫、摄影构图和对白节奏都颇有趣味,可惜后半部分没能延续这种萌动而俏皮的风格,还是不免落入到这类青春题材的窠臼里,比如最后在医院看电影的桥段设计就没能戳到我的泪点。
最能加分的莫过于众多向经典电影致敬和戏仿的段落,绝对能让资深影迷会心一笑,跟Michel Gondry那部《王牌制片家》有异曲同工的味道。
不擅长社交高中生格雷格(托马斯·曼饰),与他唯一的朋友厄尔(RJ·塞勒饰)在格雷格妈妈的热心地“强迫”下与一个患白血病的女孩瑞切尔(奥利维亚·库克饰)交朋友,本怀着叛逆心情的格雷格却意外发现女孩与自己十分相投。
然而,女孩的病愈加严重,这也影响到了格雷格的生活。
作为电影发烧友的格雷格和厄尔绝对为瑞切尔拍一部电影那年轻生命的逝去,并没有成为电影悲情的基色,相反在《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中喜剧化手法的运用,一面将电影的乐趣行云流水的跃然于光影,一面用生命为媒介将温情沁人心脾,形成了一个迷人的青春,电影用青春的朝气与死亡的倒计时构筑了剧情的张力,那纯粹与孤独心灵的交融,在女孩瑞切尔离别世界最后的日子里找到了相互的慰藉,电影亦以此在最后形成了为人动容真挚的情感脉络,身患绝症的瑞切尔是不幸的,但相信因为她与格雷格和厄尔的相遇,生命中没有遗憾。
这部片子的故事很有意思,因为它大部分的时间都没有呈现出很强的情感线,而是把它留到了最后。
仅有的煽情瞬间,也是相对比较自然的流露。
它最大程度地削弱了故事情节的情绪叠加作用,波澜不惊地讲了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说,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隐隐觉得,在面对某些重大的时刻,人的情感能得到最大的渲染。
管他兵荒马乱,谁又在乎这倾国倾城。
有你在身边就够了。
想这爱,是浮世万千中能相互搀扶相互支撑,并排除万难走向终点的唯一。
我倒觉得,爱,并非是拯救你出艰难处境的奇迹,也并不是你抵御这个世界所谓恶意的盔甲。
而是,在我们成为一个完善独立人格的同时,锦上添花的一味甜。
每个人都难逃孤独,只是面对未知的以后,谁都渴望有一个人并肩。
在此之前,我看过活在当下,星运里的错,还有国内的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滚蛋吧肿瘤君。
可能相对这些温暖的故事,更喜欢像抗癌的我,绝命毒师这些稍微有些暗色的影片。
一座城的倾倒,两个家族的争斗,以及现在最常见的癌症,在这些原本平静生活里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人们的感情也变得丰富满溢,我想珍惜这最后一刻与你在一起的时光,是这世界不公平,总有理由将你我分开。
也是这般,给无数的影视作品一个很好的出入口,男女为彼此做尽了浪漫事,与苛刻冷酷的现实相比,这份爱如此高光又富满意义。
因此,我总感觉,这是一种莫名的讨巧。
平淡生活,更能现真情。
试想,撤销了这些藩篱,两个人只不过是在某天回家的凉风傍晚,街角恰巧碰到。
抬眼轻轻看,好像早早就认识了你。
看过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心里多少有些暖意。
很多人都把它定义为迷影版星运里的错,我觉得,可能不必跟星运里的错扯上关系。
一个高三的大男孩,他内向有点害羞,迷恋电影,尽力与学校的社团保持合适的距离,他的生活也会混乱,也会伤心绝望,但是他却无比真实。
他不去掩饰自己是被母亲逼迫才去跟Rachel做朋友,也在最后,切切实实走进了她的世界,感受她的喜怒哀乐。
整个电影,都以明亮的色彩,欢快的方式将这个简单却不俗的故事娓娓道来,虽然在Rachel离世的那一刻,心里还是咯噔一下,但是,Greg心里早已背负起了她的内心世界,这个如花年纪里,有如小松鼠般活泼的女孩子。
顶着粉红色假发的Rachel,让我想起迷失东京里的斯嘉丽约翰逊。
而影片莫名让我难忘的一幕,是Rachel带着粉红色假发打开白色的房门,然后张大嘴巴满脸搞怪的样子。
葬礼过后,Greg离开Rachel的家。
从窗子我们看到他的背影,以及涂鸦的台阶。
我愿在天上保佑你,未来即使平淡也可以幸福。
不是为了感谢,不是为了肤浅的安全感,是在这段时间的陪伴里,你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生活。
想必你也会有同样的收获。
那么,就请一并带上我的梦想,勇敢的生活吧。
还好,这份感情超越友谊,但又没有刻意去深化所谓的爱情。
这段时间,我也正好走到了相同的境地。
生活中一位尊敬的长辈,被查出了癌症。
她的家人,包括我,从一开始被这份情绪浸染的无比悲伤,到现在慢慢明白,有些事总应该顺其自然。
起码现在可以每天陪伴,起码可以举起相机留下每一个开心的时刻。
事实是,每一个人都将走向灭亡。
活在当下,珍惜所爱,不是么。
总会有很多人,觉得套上爱的名义去为别人做一些事情,是神圣而有意义的。
也会觉得一句我爱你,仿佛是一生一世的约定。
要知道,爱并不是所有一切的终点,生老病死同样不是。
这些,只不过是浩瀚生活里,一个个小小的节点。
你不能奢求所谓的爱情可以帮你排除万难,也不能永远沉浸在某人离世的悲伤中,你需要担负需要面对的,远比这些要沉重庞大的多。
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我也不曾孤独。
你想象中的青春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看过《猜火车》,你一定记得那段酷到没边的开场白:“选择生活。
选择一份活儿。
选择一项事业。
选择一个家庭,选择一个巨他妈大的电视机,选择洗衣机、汽车、镭射音响,还有电动开罐器。
选择小心保养自己的身体、低胆固醇和牙科保险。
选择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
选择政府提供的低价而体面的住宅。
选择你的朋友。
选择休闲装和配套的旅行包。
选择用分期付款买回同系列的他妈什么织物做的三套件西装。
选择自己动手,然后在某个星期天的早晨问自己我这是在哪儿呀。
选择坐在那张睡椅上看让脑子发木脑浆被挤成稀屎状的体育节目,一边往自己嘴里塞他妈的垃圾食物。
选择在这一切的末尾烂掉,最后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家里遭儿女唾弃,当初你用精子弄出他们来代替你,现在对这些自私的、满不在乎的小子们来说,你只是一个老不死的废物。
选择你的未来。
选择生活。
但我是谁啊?
我会想去做那些事情?
我选择不选择生活:我选择一些别的什么东西。
理由?
没有理由。
有了海洛因,谁还需要理由呢?
”你看着麦克格雷格身手敏捷地翻过栏杆、跳上汽车、走街串巷,活像一只灵活的豹子。
他走进一间废旧的房间,跟他的朋友们high five,互相辱骂几句,开始抽大麻、吸K粉,醉生梦死,日复一日。
你想,他们一定觉得很酷。
毒品,脏字,离经叛道,不务正业,邋里邋遢的房间,混乱不堪的男女关系。
那么,疯是为了什么?
为了做点儿出格的事,为了与众不同,为了打发时间,为了跟长辈和老师们对着干,也为了结交一些拥有同种目的的战友们——好吧,这是顺带的。
所以,晚自习的时候非要爬围墙出去买杯奶茶,尽管没人在意你是翻出去的还是走出去的还是爬出去的。
所以,出门吃个夜宵非要在家吹头发抹发胶费劲地造个型,尽管一上摩的就吹得发际线都后移了好几厘米。
所以,学抽烟练就了一口黄牙,学喝酒吐了几升胆汁,学泡妞挨了好几个大耳刮子。
再往狗血一点的段位走,就如市场上一抓一大把的三流言情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们一样。
你发现兄弟泡了你前女友,你发现前女友怀孕了要去堕胎,你痛苦不堪,你情义两难全,最后你和你兄弟约在天台,肃穆的黄昏,叼着烟一言不发,片刻后,各执一砖分别开了对方的瓢,伤轻一点儿的那个去牢里蹲着,另一个被劝退,去探监的时候说一声“恩怨两清,江湖再见”,最后双双过上凄惨的生活,四散天涯。
啪。
我合上电脑,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这样的青春,听起来好累,好累,好累(重要的话要说三遍。
又要三角恋,又要打架,还要搞人流,性价比极低,毫无品质可言。
三角恋费神费脑费时间,打架搞得全身汗津津脏兮兮,搞人流就更别说了,摧残女性最残酷的手段之一。
有这个闲工夫,还不如三个人一起坐下来喝杯茶,打打牌,捏捏脚,练练瑜伽……(对不起我年纪大了。
这些年,“青春”和“梦想”一样,都被玩坏了。
一个词一旦圣洁到了极点,被吹捧到了大街小巷都能念叨的程度,那它离恶俗和泛滥也就不远了。
青春虽然热血,但不代表折腾,比起这样轰轰烈烈几败俱伤最后还BE的青春,我愿意选择性价比高且舒适度高的那种。
就像《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里这样。
不说女主Rachel身患绝症这个设定,她与男主Greg的相处模式真正做到了许多鸡汤里描述的那样——最好的男女关系,是即使沉默也不觉得尴尬。
不少男女向往这种相处模式,我看书,你追剧;我听歌,你睡觉;我们可以不说话,我们也可以一起吃一盘新鲜切好的水果;外面下着雨,我们在屋里,一起看一场安静的电影。
听起来真是舒服得要命啊。
如果还有一只喵,那简直是极乐了。
人都有要独占一个空间的意识,如果愿意跟另一个人亲密无间地独享这个空间,必须达到心灵上较高的契合,也就是另一个被说烂的词——soulmate,灵魂伴侣。
而此处需要高亮,很多情侣并不是灵魂伴侣,他们只是因为寂寞和无聊搭伙过日子的两个貌合神离的灵魂。
我曾经以为我一定做得到。
开什么玩笑,这听起来非常简单啊,不就是待一个房里他做他的,我做我的嘛。
然而,当我和我的男朋友共处一室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会因为打游戏太激动而情绪暴躁,我会因为他打扰了正在睡觉的我而烦躁不堪,有时候约好一起看电影又因为有工作上的事没完成而无限搁浅,总之,状况百出。
看起来简单的事做起来居然这么复杂,Rachel和Greg又是怎么做到的?
Rachel身患白血病,不久就要离世了,Greg被迫和她成为了朋友。
但是到了后来,两人之间更像是形成了某种羁绊,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很喜欢那个俯拍镜头,从夏到秋,穿着不同衣服的Greg走进Rachel家,上楼梯来到Rachel的房间,迎来开门的Rachel有时候戴着粉红色的漂亮假发,有时候戴着可爱的毛绒帽子,有时候毫不在意地露着化疗后的光头。
偶尔,Rachel有些落寞地蜷缩在窗台上,一回头就看到Greg推门而入,她的脸上一下有了颜色。
他们躺在一块儿看电影,对视一眼,Greg伸出胳膊,Rachel慢腾腾地挪过去,睡进他的臂弯。
有暖暖的午后,和软软的枕头们,时光真美。
Rachel在离开这个世界前,看完了Greg为她精心制作的小影片,泪流满面又带着笑。
豆瓣上有位网友说,如果生命只剩两小时,我会提前跟所有人告别,然后安静地,再看一遍此生至爱的那部电影。
他们不是情侣,却是真正的soulmate。
这部电影淡淡的,轻轻的,一如男女主的关系一样,让人感到舒服平缓。
但是却在Rachel离开之后的影片末尾,让人不知不觉满脸泪水。
这也许就是青春的神奇之处吧。
它是森林中的一条涓涓细流,它叮咚作响,伴随着鸟语和花香,好像永远都会在那儿流淌着。
却在某一天流尽之时,让人感觉到无限地怅然若失。
它消失地悄无声息,却让整个森林变了模样。
你想象中的青春是什么样子?
如果是这样,我照单全收。
没有过分的煽情 没有过分的友情 也没有俗气的爱情。
最近美国电影用了很多这种旁白模式 像怦然心动 纸镇 。
感觉就像加了声音的弹幕 让我们听到了人物内心的os 。
打动我的不是剧情而是里面的一些镜头一些细节。
误嗑药后看到的奇怪景象,还有那只三色的冰棍,把辣妹(都没瑞秋漂亮)比作麋鹿自己却是一只仓鼠。
男主人公格雷戈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有个唠叨的过分的妈妈,有个天天在家看各种电影做各种奇怪食物的社会学家父亲。
还有一个有着很凶狗狗的哥哥的合作伙伴厄尔。
第一次被逼着去找瑞秋玩的时候就爱上了她的房间,充实的太阳,森林花纹的墙纸。
有三分之一的影片是在瑞秋的房间拍摄的 这个画面的切换和色调都十分柔和。
好吧我并不懂这些,只知道在一个门外汉眼里真是爱死她的房间和画面的色调了,瑞秋的服装和房间也超配,整个颜色调配的很好。
格雷戈和厄尔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拍电影,模仿各种名片拍摄,有43部,虽然他们称之为烂片但是拍摄手法之奇特还是让人不禁莞尔。
格雷戈还脑补了休杰克曼金刚狼的对白也是让人哈哈了。
贯穿整部电影的就是各种著名电影和各种电影的配乐。
最好的一部大概就是他们为瑞秋拍摄的吧,内容不是各种烂大街的你加油,you can do it ,god bless you。
不是各种煽情,而仅仅就是各种色调的画面各种细微的表情仿佛只是向瑞秋展示着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一件事情而已。
当看到格雷戈还是穿上燕尾服要去参加每部美国青春影片都会出现的舞会时,我真的叹了口气,连那辆车看起来都像是屌丝男主人公成功吊上美少女之后坐的。
幸好不是舞会现场也没有狗血的舞蹈,看到的只是一家医院以及一件从头到尾格雷戈都在欺骗我们的事情或者说我们愿意被格雷戈欺骗的事情。
然后眼泪就止不住的出来。
Mr.麦卡锡说我们也能从人死了后去了解那个人的人生。
格雷戈说挺古怪的但让他感到安心。
虽然影片最后还是回归了美国青春电影一贯的套路,主人公得偿所愿有好的大学好的朋友好的妹子当然这部电影的妹子dead了。
虽然不是鸡汤电影但是吃了点鸡肉,偶尔我还是很乐意吃点的。
We see people come. We see people go.This particular timing is extra special.现在越发觉得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无法解释的,暧昧得就像timing这个词语,找不出什么有说服力的原因。
很多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结束了就结束了,有就是不听劝拼死拼活疯了一样也要去做的,有一万个不愿意因为无法忍受一直nagging的老妈而不得不做的,有找不出什么原因就恰好发生了的,也有犹豫纠结得不行然后选择放弃不放弃或被放弃的。
人生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导致不同的结局,也会让我们遇到不同的人。
有的人,你以为ta是这样的,其实ta是这样的,有的人比较容易读得懂,有的人好像不太能读得懂。
从一开始就挺喜欢Rachel的,说话不拖沓,就冷冷地看着Greg扯一堆淡,然后一个“哦”或者“no",挺性冷淡的。
这样的女孩大概就是属于不太读得懂的吧,因为她不会刻意地把话题的重心移到自己身上,就你问了我就说,不问我也没必要硬聊这种。
这样的女孩子搭配一个能扯淡的善良可爱的男孩子其实挺好,可是要在一起了就无聊了,所以“打死也不谈恋爱”这个设定还挺神来之笔的。
这么一想,其实谈恋爱挺无聊的。
因为一旦那样,你在哪里,做什么,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个场的干扰,就没办法全身心投入。
就比如,三个人在the corner前面的大台阶上坐着吃冰棍,其中两个还磕了药,爱死了这场戏。
还有,在家里的床上躺着看电影,一个人伸出手,另一个放一个爆米花在她手上,舒服的恰到好处。
Greg其实是有尴尬症的,他之所以在学校里那么累,就是一直在避免尴尬,保持和所有人之间的balance,所以他才那么能扯淡,因为他觉得沉默尴尬。
他知道什么样的话会伤人,知道听见这种话怎么抖包袱会break the ice。
可是Rachel说她觉得沉默还OK,所以两个人在一起待着,不说话也不尴尬,这样就特别好。
这一阵子其实长大了蛮多的,长大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吧,就一下子实现了自我定位的感觉,知道什么事情我可能这一辈子都做不来,什么事情我居然也可以做,被自己的底线吓了一大跳。
也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我和ta待着舒服,就多和这样的人待着。
什么样的自己是可爱的,什么样的是不可爱的,有的时候让自己太累的事情就不勉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热烈地活着,并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温暖。
但是一旦选择了要去陪伴一个人,所有的付出都变成了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也不会计较得失这些无聊的东西。
Greg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屌丝,但是其实他真的做了蛮多蛮屌的事情,拍了42部在他看来sucks的电影,然后特别走心地拍了想看起来不那么sucks的一部,送给了Rachel,在她临死之前的10小时看完的,热泪盈眶。
就像那一个需要托付的名叫Francesca的有着长绒绒的粉色的pillow,挂满一面墙的剪刀和挖出等高线三个小人坐在上面吃冰棍的空心书,画在房间壁纸上的跳个不停的一只只小松鼠,五颜六色的帽子和粉色假发,这样熟悉又陌生。
或许一个人,你以为你足够了解她的喜悲,你以为她很无趣很抑郁,可是当她离开你,你会发现其实你从未真正了解过她,过去都是假的,还是真的,说不明白。
片子很好看,属于我最喜欢的瞎扯淡又有耐看的细节的类型,只是可惜,我的senior year也已经一去不返了。
立意很棒,青春片没有落俗,特别各种致敬经典巧妙并讨欢心。后半段连贯性出现问题,但最后一刻钟的泪点、导演安排的小聪明连番轰炸,让人伤心又惊喜,最后落幕很棒,几段配乐也很贴切。
最后15分钟哭瞎,然而前90分钟对我来说就是煎熬
不明觉厉的高分
去参加舞会,不如和你一起躺下来静静看一部我为你拍的电影。
好喜欢Earl,好他妈抢戏,男友力爆棚
清高做作的人文关怀。如果没有选择这样一个题材还不至于恶心到我,充其量是部玩不出花头只能玩致敬的小清新,但捆绑绝症题材还假装俏皮机智尊重生活和生命,同时还颇具野心地非要探讨不一样的孤独,这是自我陶醉地选了个撑死自己的命题,然后用逼死别人滥撒同情的手段来解决。一星是给Brian Eno的!
是不是我不够文艺,看完以后一脸懵逼
很文艺,很个人表达的爱情故事,个人视角非常强烈。
明亮而忧伤的小故事。恶搞经典电影的小电影也很有意思,配乐更棒。
青春片几乎只有一个主题,成长,能够做得这么清新脱俗(在癌症这种强狗血情节下)真是不容易。
做作
趣味横生的抗癌青春片,就算乐观如《肿瘤君》最后也不能免俗地煽情,但本片很有骨气地坚持不煽情不恋爱,从始至终将点打在壁花少年的平凡却另类的青春。迷影桥段让人会心一笑,在电影包围中长眠也让人唏嘘长叹。
极其无聊
不,我们这种社恐人士是没有男主这么健谈的。所以对此男主毫无同感。另外又一次证明,我不是小清新高逼格文青,我只是个俗人,再见。
和那朵花一样矫情:别人死了感动我
因为电影而孤独,还是,因为孤独而电影?关于迷影的情节,各种奇趣的展示,以及一点和世俗脱节的单纯。前半段有多么好,后半段就显得多么弱,可惜了。7/10.
小清新
看不下去。
甜得有些腻了 可能是对迷影电影多了分挑剔
奥斯卡颁奖季没戏,妙趣横生的小清新青春片,没有恋爱,没有堕胎,没有狗血,有的是一个男孩的生活和烦恼,以及一些聪明的创意和对经典文艺片的爱。做个高逼格的文艺影迷就是不一样,自觉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连生活都搞的这么可爱这么虐,看来日后只能以影会友了,认识一些品味相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