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2:双重妄想

Joker: Folie à Deux,小丑2,小丑:双重疯狂(台),小丑:双疯(港),小丑2:二联性精神病,小丑2:双重疯狂,Joker 2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Lady Gaga,布莱丹·格里森,凯瑟琳·基纳,莎姬·贝兹,史蒂夫·库根,哈利·劳蒂,雷·吉尔,梁振邦,雅库布·洛弗兰德,比尔·斯米托洛维奇,莎珑·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24

《小丑2:双重妄想》剧照

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2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3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4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5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6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3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4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5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6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7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8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9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20

《小丑2:双重妄想》剧情介绍

《小丑2:双重妄想》长篇影评

 1 )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如果你是前作狂爱粉,小丑角色狂爱粉,如果你想看到疯狂的小丑以及暴力无序的场景,那么你可能不会喜欢本作,因为本作基本是前作的完全反面,是一部解构小丑的反小丑片,导演在影片里疯狂攻击奉前作为神作的观众,甚至不惜引入哈莉·奎茵这个角色来指代观众,这也导致哈莉·奎茵除了唱跳与旁观亚瑟之外,没有发挥的空间。

如果说前作聚焦尽皆癫狂代表兽性的小丑,那么本作则回归脆弱压抑代表人性的亚瑟。

影片故事主线是亚瑟的庭审,他的律师竭力想证明亚瑟患有人格分裂,杀人犯罪的是亚瑟另一个分裂出来保护自己的小丑人格,而哈莉·奎茵则爱上了小丑人格,她不断地告诉亚瑟不要压抑自己,小丑才是他原本的人格,而穿插其中的则是亚瑟脑中与哈莉·奎茵有关的幻想片段,这些片段都是以音乐剧唱段的形式进行,这也是影片英文名为Folie à Deux(二联性妄想)的原因。

Folie à Deux(二联性妄想) 的含义为当处于支配地位和有威信的一方患精神病时,由于双方有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受感应的一方受其病态思想影响,二人表现出基本相同的妄想内容。

影片中,哈莉·奎茵看似受小丑的影响,但影片里的幻想片段都是亚瑟的,所以真正被影响的其实是亚瑟,哈莉·奎茵爱上的是小丑,所以她不断影响亚瑟,让亚瑟不断认为小丑才是本体,可当最后亚瑟承认杀人的是他,一直都是他,从来没有什么小丑人格时,哈莉·奎茵失望地离亚瑟而去,而当亚瑟逃出法庭追寻哈莉奎茵,想要和她远走高飞时,她才说:“There is no joker, isn't it?”。

所以真正患有精神病的是哈莉·奎茵,她爱的是那个虚妄的小丑,而不是眼前的亚瑟。

离亚瑟而去的哈莉·奎茵某种意义上,小丑的诞生,标志着对传统英雄叙事的解构,可当时间流逝,小丑这样的反英雄反而逐渐被神化,成为用暴力反抗不公的象征,而本片又重新解构神化的小丑,将他打回人形,讲述其复杂的人性:从来没有天生反骨的小丑,只有反抗压迫的亚瑟,或者说从始至终都只有亚瑟,脆弱、破碎、暴力与疯狂都是他的本色。

影片里有一幕情节我非常有感触,这一幕是little Gary做证的时候, Gary对Arthur说:“Don't do this to me, this isn't you.”带着小丑妆的Arthur,轻蔑地回道:“Maybe, maybe you don't know I really was.”接着Gary带着哭腔哀求到:“ you are the only one doesn't laught at me, the only one be nice to me. ”此时的Arthur还强装着镇定,可是声音却开始颤抖哽咽,叫嚣着让法官停止询问。

这一幕明显地透露出,所谓强大的让人追捧的小丑,其真正的内核还是亚瑟,他对Gary的善良是真的,二人曾经的友情也是真的,而小丑则是亚瑟假装强大的面具。

Arthur质问Little Gary其实当小丑被还原成复杂的人,那么也意味着人人都可能是亚瑟,当然更有可能成为小丑,只是随着哈莉·奎因一同入戏的观众,和哈莉一样,只想看到他们想看的:他们要么轻视他嘲笑他,说他是懦弱顺从的亚瑟,要么仰视他神化他,称他是暴力反抗的小丑,可他们偏偏无法平视他,接受他既懦弱又暴力。

而这则是影片解构之后的建构——“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无论是兽性还是人性,小丑还是亚瑟,这些都是完整复杂的人格的一部分,缺一不可,有些人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而另一些人则拥抱全部。

 2 ) 亚瑟在演戏,小丑在看戏——The joker is me

2019年,那真是相当精彩的一个电影年。

从《1917》《寄生虫》再到《婚姻故事》《极速车王》,那年的好片可以说数不胜数。

其中非常亮眼的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一扫其过往作品的喜剧风格,为观众端上了一部颇为不同的漫改犯罪电影——《小丑》。

经典漫画角色,压抑的新版起源故事,还有华金·菲尼克斯最终奥斯卡封帝的演技。

5500万成本狂收10亿票房,尽管有些反政府主义上的社会争议,但《小丑》 毫无疑问还是那年最成功的电影之一。

不过没有人想到,主创系数回归,Lady Gaga加盟,成本暴涨到2亿美元的续集,会是好莱坞载入史册的灾难事故。

剧情方面,不如说这部续集其实就没什么剧情,坐牢受审就这点事。

亚瑟在暴乱一夜后锒铛入狱,阿卡姆疯人院成了他的新家。

除了面对狱警的欺凌,他还要面对杀害5人的谋杀指控。

虽然没人知道他还杀了他母亲,但不管死了几个人,他们都要求判处其死刑。

亚瑟的律师以人格分裂为辩护,倒霉蛋亚瑟和杀人小丑并不是一个人,此时此刻的亚瑟绝对是无罪的。

思路很美好,但哈莉·奎因的介入搅乱了律师的计划,也搅乱了亚瑟的大脑。

2019年的《小丑》,亚瑟在电影中被描绘为世界的受害者。

他被霸凌被欺辱,有着糟糕至极的原生家庭,最终他拿起枪反抗了一切。

喧闹城市中,暴徒们如神明一般看待他,看着小丑用鲜血画出那大大的微笑——把人生活成一个灿烂的笑话。

那时人们把亚瑟的暴力和无所顾忌的疯狂理解为一种觉醒,对压抑和欺凌的反叛,所以电影受到争议也能理解。

续集中,导演延续了哥谭很多人崇拜亚瑟的背景设定。

他就是哥谭的犯罪王子,是哥谭里认清现实人生,敢于向不公开炮的笑匠。

但续集里的亚瑟,其实已经不再是那个小丑了。

直白点说,这两个小时的观影中,不会有任何小丑、Joker登场,只有一个孤独的亚瑟。

脱掉伪装,他不是弱者的发声者,只是一个有了枪的崩溃者。

或者说,他是个校园枪击案的迷茫主角。

影片最直观展现这一点的,是前作中亚瑟同事Gary的登场指控。

亚瑟饶了Gary一命,但减少不了整场凶案对他的创伤。

他眼睁睁看着一个人被杀,自己却无能为力,“幸存者负罪感”深深压在Gary身上,暴力面前他感觉自己渺小至极。

看着人生中唯一不嘲笑他的人走向极端暴力,看着好友和善良的离去。

你可以说Gary是个白眼狼,亚瑟饶他一命但他却如此矫情。

但把整场事件理解为校园枪击案,各个人物的心理和形象,甚至说是这部续集的主题就更容易理解了。

亚瑟和Gary就是校园里的阴暗搭档,终于有一天亚瑟忍不住了要策划一场枪击案把那些欺负霸凌他的人全部杀死。

但MEME笑话里“我的阴暗朋友告诉我明天别来学校”的情节并没有发生,亚瑟发起了血腥复仇,而Gary置身其中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杀死。

所以,Gary会认可和感谢亚瑟的所作所为吗,显然这不会发生。

他带给了Gary巨大的心理创伤,也让其对人际关系更加的绝望。

Gary没看亚瑟的杀人直播,设定上是他在警局被保护没法看,实质就是这只是亚瑟为了他自己去杀人而已。

亚瑟认罪前,他因为在电视上口无遮拦而被狱警暴打,丢进小黑屋后他双目无神,听着狱警把他认识的一个年轻囚犯活活勒死。

此时,他经历了和Gary一样的对杀人暴力无能为力的创伤。

导演从各个角色的台词中,把前作的受害者变成具体的儿子,罪不至死的人。

而亚瑟被直接的带上了“非自愿独身者”,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标签,连破处都是电影中和哈莉·奎因那飞速的擦枪走火,这不纯纯的枪击案人设。

从这些内容,可以得到导演对亚瑟角色的第一层用意——孤独的枪手。

他从来不是一个英雄、反英雄或者纯粹的恶棍,Gary认可他的善良也抨击他的邪恶。

亚瑟就是一个在崩溃边缘得到一把枪且失控了的人,他没想那么多就被推上神坛。

他不是疯狂的小丑,就只是孤独的亚瑟。

这就到了导演的第二层贯穿电影内外的解读——自我身份,崇拜者的所爱。

亚瑟在法庭最后崩溃哭泣,认罪伏法,承认自己所有的罪行并说出了"There is no joker.It's just me"。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小丑,无论是被害的还是害人的都只是亚瑟一个人。

在之前的庭审中,亚瑟的人生被其母亲称作建立在一个谎言上,生来就是让人快乐的。

当这个事实被提及时,亚瑟对此明显非常抵触。

而从杀人到成名,亚瑟的人生其实陷入了另一个谎言——他是小丑,是提枪反抗的人,是暴徒的领袖。

但他不是小丑更不是领袖,电影中华金·菲尼克斯细致的把握了亚瑟试图扮演狂妄小丑的尴尬和窘迫,以此说明亚瑟的身份认知问题。

更重要的,是电影中没有人关心亚瑟。

他的粉丝所热爱的是小丑,哈莉·奎因热爱的是小丑,以至于全片她都没有说过一次亚瑟的名字。

亚瑟的困境和第一部没有不同,没人关心他。

导演也是恶意满满,通过这种解构,他也愚弄着系列粉丝,把观众对小丑的狂热置于哈莉·奎因的位置之上:你们关心亚瑟还是关心小丑呢?

导演的第三层用意,其实最矛盾也最无聊的——Fuck the world。

亚瑟承认一切,寻回了自我。

这其中也隐藏着和第一部一样的社会批判意味,他没了枪只能被狱警虐待,看着自己认识的人被杀死。

亚瑟累了,他发现这个哥谭已经没救了。

非常简单粗暴的内容,玩不过哥谭就摆烂了。

10.16有人说双重妄想不是哈莉·奎因和小丑,是亚瑟和小丑。

后者当然肯定是存在的,但其实前者也是存在的,或者可以说是电影的第二主题,第二层用意的双重妄想。

因为这部续集里的哈莉·奎因就是个典型的罪犯信徒。

电影中她付出一切接近亚瑟,对于自己的家庭背景捏造谎言愤世嫉俗。

她的形象就是那些现实中接近连环杀手的信徒,热爱的是连环杀手的名号,而不是连环杀手的名字。

导演在电影最后先打破了亚瑟的幻想,他在庭审上承认他不是小丑,只是孤独的亚瑟。

而哈莉·奎因愤怒离席,其实就是第二层幻想的瓦解。

罪犯自身伪装的妄想,信徒对罪犯的神化妄想。

二人罪犯与罪犯信徒的妄想无疑是相互勾连的双重妄想。

也就是从头到尾,导演完成了对亚瑟的去神化、回归自我和彻底摆烂。

把前作中的亚瑟变成的小丑一点点解构回孤独的亚瑟,把他的英雄和反派色彩全部剥干净。

说是这么说,可以明白导演的想法,但这些东西作为续集真的有任何意义吗?

如果这部电影不是《小丑》的续集,这种对枪手和崇拜者的分析解构,完全可以成为一部像模像样,深度探讨社会边缘人的庭审电影。

但这是《小丑》的续集,粉丝完全没有任何想看到这种完全剥离小丑的电影的欲望。

它可以是一部越狱电影,可以是仓皇越狱后亚瑟和哈莉奎因的雌雄大盗戏,无论如何都没有人想看这种东西。

不过导演已经嘲笑过大家了,你们只关心小丑罢了。

庭审戏上,亚瑟的小丑都没染上标志的绿头发,导演说这是设定,法院不让染发。

我都怀疑所谓小丑扮演的歌舞是导演无可奈何安抚粉丝加的,因为这幻想歌舞完全都不必要。

10.9 导演在最新采访中也直接挑明了,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亚瑟如何从被哥谭强加的小丑身份中逃出来,他想做自己,做回那个孤独但真实的自己。

盖棺定论了,它是主创和观众的一场互相折磨,想拍的和想看的就不是一回事,最后添添减减哪方面也没成。

双重妄想和双疯不是小丑和哈莉·奎因,也不是亚瑟和小丑,是两位主创和观众。

从始至终,这个项目可能就不该存在,毕竟2019年时托德·菲利普斯亲口说没有续集。

这部电影不如说是和第一部一起组成的大型社会实验,用小丑把观众引进来,再用谎话连篇只爱虚假的人的哈莉·奎因来嘲笑观众。

这也是说说,因为按照歌舞片和这种庭审戏的水平,剧情无论怎么改也拯救不了这部电影的混乱。

首先是歌舞,我认为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诈骗。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烂是本身定位的歌舞就是灾难,错了。

这电影其实就是歌片,它几乎就没有像样的舞蹈设计。

大量唱歌桥段都是怼脸拍摄,还有那养生一样摆动的身体,请问舞蹈到底在哪里?

Lady Gaga的哈莉·奎因,在电影中完全没什么存在感。

她是关心小丑的疯狂崇拜者,算了吧,感觉还没导演戏外愚弄的电影粉丝有存在感呢。

所以Gaga就是请过来唱歌的,这得有多浪费。

那莫名其妙的禁闭床戏,也是很搞了。

糟糕的歌舞设计,连囚犯狂欢这样的情节都没有。

一个个干瘪的歌唱和舞蹈,破坏着电影的节奏和硬续这简单的剧情,这可能是我目前看过最烂最乏味的歌舞表演。

庭审戏,这种人与人针锋相对,对真相和谎言的尖锐揭露太有戏剧性了。

结果托德·菲利普斯把庭审拍成了《5分钟带你看完小丑》,用证人一段段的独白去回顾解构亚瑟的童年悲剧、非自愿独身和对同事造成的伤害。

这也是我目前看过最无聊的庭审,最自恋的自我解构。

特别是亚瑟变成泰德·邦迪,自己为自己辩护时。

明白导演是希望亚瑟和Gary产生直接互动,好拍出电影里亚瑟的破防。

可亚瑟这疯言疯语,是把庭审戏拉高到了煎熬的程度。

可能导演也觉得这场续集带来的颠覆着实有些抽象,小丑被虐爆被抛弃到大崩溃,所以一切尘埃落定后,亚瑟被另一个精神病人捅死了。

没错,不论是精神还是身份上,亚瑟从来就不是小丑。

导演也说了,这第一部亚瑟和小韦恩见面,俩人相差超过30岁,这亚瑟他能是小丑吗?

30岁蝙蝠侠暴打60岁亚瑟这也不合适啊。

亚瑟,一个孤独的枪手,想要活成自己的人。

他只是未来真正小丑诞生的灵感来源,一个哥谭曾经轰动一时的传奇故事和反叛的符号。

You wouldn't get it?

确实,理解不了。

电影里前半段氛围和镜头还是维持了前作的优秀,可惜有佳句无佳篇。

2亿成本翻大车的事实已经板上钉钉,再见了,不是小丑的亚瑟。

 3 ) 夹缝里的主体能有什么位置呢?

每一部触动我的影片几乎都可以和拉康扯上一点儿关系。

以此片为例,男主在象征界同时拥有两个镜像自我,以女律师为代表的现实派投射出的是作为亚瑟的自我,以女狱友为代表的幻想派投射出的是作为小丑的自我。

而现实与幻想的夹缝里才是男主的主体所在。

有谁完完全全接纳了这样一个夹缝里的主体么?

并没有。

一,现实派与男主之间的裂隙毫无疑问,女律师在想方设法帮助男主洗脱罪名。

但庭审获胜的代价是,男主必须将自身等同为亚瑟——那个曾经低贱、卑微、受霸凌、受讥笑的无名小卒。

是的,他不得不与之认同的镜像就像美国作家艾利森笔下的《看不见的人》中的无名氏。

只有在他接受自己不被外界看见的命运时,他的无辜才能被看见。

这同男主职业的悖论如出一辙。

只有被观众甚至母亲全盘否定(指嘲弄他的表演)时,他才能彻底肯定自己身为小丑的职业价值。

别忘了,男主一再杀人的原因正是由于不甘心一辈子都做那个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无名小卒。

所以,他怎么可能同意仅仅为了活着,就兜兜转转又回到那个低洼的起点呢?

这个起点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上也太低贱了,不足以提供一个人活下去的充足动力。

二,幻想派与男主之间的裂隙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女狱友在竭尽全力帮助男主找到生存意义。

但绽放光芒的代价是,男主必须将自身等同为小丑——那个虽然璀璨如星光,但在黎明到来之前必须落幕的鬼影。

是的,他不得不与之认同的镜像仍然就像《看不见的人》中的无名氏。

只不过,这里的两难是,只有在他接受自己不被白昼允许的命运时,他的璀璨才能被夜晚看见。

而女狱友接近他的动机也并不纯粹。

她为了获得他的青睐,编造住址、出身、专业背景、入院及入狱经历,只是为了在一场任性的纵火后,像狄奥尼索斯那样狂欢:“世人笑我们癫狂,而我对你情有独钟……” 或是在人头涌动的法院门口,像居伊德波笔下的任何一个现代人那样高歌:“诸事皆可秀,戏中百态皆娱乐……”从歌词可以看出,与其说女狱友爱的是男主,不如说她爱的是一个符号。

这个符号可以帮助她沉浸在拉康式的梦境里,让她成为万众瞩目的景观。

如果鲍德里亚还活着,他会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消费社会的狂潮席卷下,她愿意为之买单的其实只是男主的符号价值。

在影片结尾,男主从粉丝的车里仓皇出逃后又偶遇女狱友,他仰望着台阶上的她,乞求和她一起远走高飞,她却冷漠地回答:“我们拥有的只是幻想,你却放手了。

”这一画面让我不由想起在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有类似的错位关系。

道林爱上了一个叫西比尔的莎剧女演员并展开猛烈攻势。

然而,他从始至终爱上的只是舞台上她所饰演的奥菲利亚,当她走下舞台,失去让他幻想的维度,他立刻就兴味索然了。

三,男主:现实与幻想激烈交锋下的牺牲品男主曾经对幻想派为他描绘的蓝图向往不已,但其间又是什么促使他最终在庭审中颓唐地承认“没有小丑,只有他自己”呢?

这要归因于现实派给他的下马威。

现实派里最为无情的一支当然是狱警们。

在男主谦卑的时候,狱警们会高姿态地给他有限的光芒,供他们取乐。

然而一旦他趾高气扬了、发动群众了、威胁到狱警的威严了,他们就会毫不留情地对他拳打脚踢外加言辞羞辱一番,那个为男主摇旗呐喊的小狱友的结局就是男主结局的预演。

这其中的游戏规则是,男主的光坏及其影响力必须比狱警的权威黯淡。

这让我再次想起王尔德本人的类似处境。

伦敦的达官贵人们可以允许王尔德适度地嘲弄他们,作为一种对他们自身优越感的调剂。

然而一旦王尔德跨过界限,上流社会就会立刻把他视为应被驱逐出英格兰的外乡人(爱尔兰人)。

这和男主所遭遇的无形天花板如出一辙。

现实派里的另一支是法庭。

法官虽然允许男主顶着小丑的浓妆,但反复申明他所站的地方既不是舞台也不是马戏团。

审判日到来之前,任何一个证人或受害者的家人或对方律师都有可能代表这个社会的大他者,把他从平民英雄的高台上拽下来,让他风光不再。

幻想派自然不愿意把男主身上的符号价值拱手让人。

他们“派”女狱友去游说,“派”恐怖分子去炸掉法庭(正是男主之前公开表达的愿望),“派”热心粉丝去营救落跑的小丑,甚至“派”圣徒列队里的极端派去捅死亚瑟。

诚然,并无人真的指派任务。

他们只是像一群极需吸引眼球的自发组织那样,把男主送上与现实派决斗的祭坛。

男主有罪却也无辜,他杀了六个人,却被迫担负起挑战整个社会秩序的重任。

他担负不起,所以最后选择退回了那个黯淡的起点,成为幻想派眼中的废人。

当然,同时也一并成为现实派眼中的废人。

监狱电视上播放的一支歌这样唱到:“亚瑟是怪物,不是殉道者……”其实,这两个名号都不是对他的最好概括;男主的根本处境是幻想与现实激烈交锋下的牺牲品。

结语:齐泽克曾说过,缺乏归属感是悲剧主体的普遍困境。

他们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摇摆往复,无法让自己归属任何一方。

这就是男主命运的悖论。

他被两个镜像同时背叛了,被现实派和幻想派同时玩弄了。

在他者眼中,他几乎算不得一个活人,只是一个工具人或曰活死人。

如果运气够好,他可以卑微地活着(向现实派投降)或高贵地死去(被幻想派收买)。

但他实际的结局比以上两种都糟:他卑微地死去了,在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深水区溺死。

男主的遗愿是:“我要加百列带我走,我要一个漂亮的儿子接替我的位置。

”希望他得偿所愿前半句,但后半句还是算了。

夹缝里的主体能有什么位置呢?

拉康会让他看清,他的位置就是没有位置。

一个灵魂拷问是,就象征意义而言,你我的主体是否都在男主主体的这个位置上呢?

🌿🌼🌿🌼🌿🌼🌿🌼🌿🌼🌿🌼🌿🌼花絮:最喜欢侏儒证人对着男主的一句哭诉:你是全公司唯一没有取笑过我的人,现在我却要担心你会伤害我。

最喜欢的来自女狱友的一句歌词:让我们建一座天堂,从地狱开始。

最喜欢的来自男主的一句歌词:但若你留下,我会为你创造一日。

若你离去,世间再无美好留存。

另:偶然看到有评论吐槽小丑2就像大型梦游现场,不够合情合理。

我能说它打动我的地方正在于它像大型梦游现场吗?

配上哥谭变歌坛的疯癫走向,刚好一部亮闪闪的舞台剧。

讲真,如果此片改拍成舞台剧,会在豆瓣扳回不少分。

🎃🃏

 4 ) 《小丑2:雙重瘋狂》IMAX:冗長無趣的依託答辯,自我感動的角色解構

第一部的成功建立在DC最知名的反派角色品牌縫合了好幾部馬丁史柯西斯在7、80年代的經典作,使其成為一部煽動性極強,寫實感強烈的現實主義佳作。

相隔5年續集歸來,延續首集的結尾,續集主要場景在監獄與法庭之間不斷來回穿插,開場還特別做了動畫短片讓觀眾回顧首集劇情,短短2分鐘的動畫短片將重點放在影子與自我的拉扯,回顧了首集高潮戲,也為本集所要探討的多重人格揭開序幕。

首集的角色曲線是透過生活帶來的絕望一層又一層引領角色的誕生,續集的副標雙重瘋狂本以為是以小丑女作為誘發動機,再次讓首集形塑出的瘋狂加倍,成為真正無法無天的反英雄無政府主義續作。

然而終究是高估陶德菲利普斯了,續作終究是藉DC品牌之名行個人表達之實,或許是因為首集被人詬病有刻意煽動無政府主義之嫌疑,在續作陶德菲利普斯的創作思路明顯保守不少,藉續作修正了首集的煽動表達,同時連帶將主題引領至對偶像盲目崇拜的批判,用此批判大大打臉期待續作會沿用漫畫設定走向雙瘋的觀眾,藉此讓觀眾與戲中的支持者一樣當一回真正的小丑。

首集藉馬丁史柯西斯的電影形塑角色際遇,續作藉白銀時代的好萊塢歌舞片讓角色唱出自己的心聲,讓電影從現實走向了魔幻表達,讓小丑與小丑女在魔幻過程中形塑愛情本身。

基本上不排斥續作加入歌舞設定,因為至少還有好聽的旋律當過場戲,若拿掉歌舞元素,全片會是更加冗長無趣的人格探討展現。

陶德菲利普斯花不少篇幅鋪陳亞瑟在監獄的日常,全片在監獄與庭審之間不斷來回穿插,不斷試著解構究竟是哪個人格在電視節目上殺了知名主持人,然而看到最後只搞了個冗長無趣的依託答辯,試著解構卻只解構出了死胡同的答案。

若以後設角度看本片或許是超英題材中目前最大膽、最敢挑戰觀眾底線的反諷作品,在前作的現實主義基底中,藉副標詐騙犧牲了本可以更加煽動,更加有角色曲線成長的商業路線,繼而在續集文化中以反套路、反商業片模式中直接為系列、為角色強行畫下句點。

這種後設若是建立在情節生動、角色曲線編排妥當的前提下自然樂見其成,然而陶德菲利普斯以最無趣且最呆板的模式強行在庭審戲中為角色進行解構,也許成就了對偶像崇拜的盲目批判探討,但同時也犧牲了小丑女一角的實用性。

GaGa飾演的小丑女加入續集,初期還真以為會充當引導角色,讓已瘋狂但仍舊有些懦弱的亞瑟能徹底走向瘋狂,放下過往的枷鎖永不回頭成為Joker,殊不知引導功能只當了一半,亞瑟便在自我與另一個身份中拉扯,徹底覺醒放棄了Joker所代表的「瘋狂」精神領袖身份,讓自己以及擁護者在偶像崇拜中當了一回小丑,此反轉贏了後設但無益於角色曲線發展,甚至對DC粉絲來說大大浪費了原著所給予的設定,繼而也斬斷了本該能更加瘋狂的第三幕樣貌。

雖然說續作打著瘋狂加倍之名行保守主義、自我感動之實,但第三幕關鍵的亞瑟認慫轉變,從承認沒有Joker一直都只有他自己,到跌落神壇被擁護者唾棄,第三幕叛逆的角色曲線轉變所付出的代價,若不當一部漫改電影看,它確實承襲了前作所奠定的現實主義基底,角色在關鍵時刻的的懦弱對應了現實中瓦昆總是在新項目開機前臨陣脫逃,最後在大街上被擁護者以及警察追著跑的情節也想起了《寶可噩夢》開場,或許這種軟弱又後設的收尾既是瓦昆本人的真實寫照,也是他答應回歸續集的原因之一。

整體來說《小丑2:雙重瘋狂》是一部叛逆的續集作品,在2億美元的大片預算中以冗長又死胡同的角色解構,外加僅一場戲的爆破場面行導演的自我感動之實,沒有馬丁史柯西斯的東西可以抄之後,以歌舞作為全片的類型嘗試想法挺好,歌好不好聽見仁見智,但確實有效建構了小丑與小丑女的愛情線,剩下能誇的就是瓦昆再次瘦身的演技,以及GaGa以小丑女身份演繹的歌舞橋段了,華納能給這本子過關一來是好萊塢的保守主義思潮作祟,二來是篤定這東西鐵定能大賣,全片唯一讓我心服口服之處是它真的做到了死侍在《死侍2》中所說的經典名言:「兩集結束才夠殺」。

PS:本片升級為IMAX拍攝,華納甚至還特別為此片做了1.43:1的特殊畫幅,看的出是想承襲《沙丘2》的賣座路線,但在毫無大場面,甚至全片僅一場爆破戲的前提下真的是一點必要性都沒有。

★★☆#小丑2#雙重瘋狂 #Joker#FolieàDeux #瓦昆菲尼克斯#女神卡卡 #布蘭頓葛利森#史提夫庫根 #陶德菲利普斯

 5 ) 长评 | 双重幻想与无目之面

本文英、西、葡语版独家首发于 Peliplat。

文 / 玻璃橙子排版 / 唯唯封面设计 / desi 喷嚏狗全文约1900字 阅读需要5分钟

至少在《小丑1》,亚瑟(不需要太分辨他的名字)尚具行动能力,他化妆上台、兼职小丑、坐巴士回家、陪妈妈看脱口秀节目、在电梯与人搭话。

随着他的生活,如同切片一样的行动,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里的人物,即便这些往往都是不经思考的产物。

而在这些切片中,亚瑟吊诡地分裂了,在他在不同的场景出现时,我有时觉得他们根本不是一个人,他们只是被演员华金菲尼克斯这张面孔统一了起来。

那么实际上连接这些的是什么呢?

拉康说,是政治。

《小丑》从未写作过人物,那些被真正置于地的生命。

反而小丑是一台缝合的机械,他的目的是旋进去半个世界的垃圾。

化妆间的广播喋喋不休时,小丑就出现了。

在那些灰色的如同老鼠洞般的列车里,小丑就出现了。

某个被抛弃的员工一次次地对生活挣扎时,小丑就出现了。

他是一个内心尖叫着的幻觉,是一个个影子的交叠。

然后,我们听到了煽动的声音,被集合在了亚瑟身上。

在2019年,那个矛盾重重的时间里,人们有预感似的看着那个阴沉沉的傍晚,既无生机,也无希望。

小丑穿着红色西装,染着绿色头发,登台作秀,放了一把熏臭的火。

四年过去了,很多事情有些恍惚,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愤怒、激情也逐渐消退在时间造成的疲惫里,我们又回到一个奇怪的荧幕前,等待着生命一点点被折磨、耗尽。

如果说《小丑1》找到一种恰时的后现代政治倾述,那么,对于《小丑2》,像很多漫无目的的续作一样,是一部被上一部电影生产出来的电影,缩进了一个缺乏真正勇气的世界里。

在某一天,(据他们所说)亚瑟一分为二,他的精神与身体走在两条不并行的星轨上,他一时成为了染着光芒的神,却又马上被下放疯人院,就像一位囚牢里的国王。

此时,小丑从身旁的影子就化成了一具可视的裸露人形,我们看着他,就像在看动物园里的动物,我们期待他扭曲、挣扎,我们希望他能尖叫、咆哮、奔跑,展现出他身上的动物性,最后接过我们手中的香蕉。

电影的开始是一场雨,到处都被淋得湿湿的,导演迫不及待地展示了亚瑟瘦骨嶙峋的脊背,泰然处之地宣告了小丑,准确说是演员“华金菲尼克斯”的回归。

这一次,他不再生活在那个混乱却能随意奔跑的哥谭市,而是被关进了一个笼子里,世界变得如此之狭小、局促。

很快冬天就到了。

法庭内外充满了严峻的色彩,这里总是有冷冷的阳光,令人分不清是希望还是绝望。

小丑那张墙白色的脸,就像残在地上的雪,努力把无法直视的光都堆进了人的眼睛里。

所有人都打量着他。

湿冷的泥地,颤巍巍的手点起了烟,火焰的尖眯成一个圈,然后又很快看清桌前的一张张无动于衷的脸。

他曾以为,只要抹上了面具,他就可以让自己无坚不摧。

当他面带微笑、拿着话筒在法庭之上用着那些胡乱拿来的陈词滥调时,就会有人鼓掌与买账。

然而,他逐渐发现,事情不是这样。

所有人都在盯着他,他坐在那里,那件衣服如此合身,他穿了一遍又一遍,像傻子一样把一句句无意义的话念了一遍又一遍。

他突然累了、乏了,这样的表演真是无聊透顶、令人麻木。

这个电影内部的演员开始不相信自己的台词了,想要解脱了。

他流下了一滴泪,说,我要成为一个人,既不是舞台上的小丑,也不是被可怜地苟活者。

然而他是谁呢?

没有任何人给他真正的人的历史。

就像那块突然窜出来砸向他的黄色广告牌,他从来不是人,只是一个电影的把戏。

寒冷、逃亡,监狱、舞台,现实、幻想,何必分得这么清楚,反正都是一团假设的光,简单地揉碎就能扔进垃圾桶。

亚瑟是一个空心套壳的木偶,褪掉炫目的光彩,我们就能看到摆线者的傲慢与自大,一位天真的匠人。

20年代的小丑是一位明星梦想家,既不是抱有政治幻想的野心者,也没有迎接荒唐之路的执着与笨拙。

他甚至不是一个被诱惑的人,他仅仅只是一张晃动的贴纸,一个试图表达观点的旋钮。

人物不应当是用来折叠的纸,而应该是被编织的线,因为内心一旦出发,便无可挽回。

戈达尔说,电影就是一个战场,一场充斥激情的战斗。

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身处战场,即便看似软弱之人,也只是身处错误之地,于彼处而鏖战。

然而,在这里,小丑却丢盔弃甲,宛如一个投机主义者。

小丑、或者亚瑟,他看不清自己的敌人,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战斗。

他从没真正地抗拒过符号、抗拒过诱惑、抗拒过幻想。

他妄图成为“小丑”,是因为可以得到一个虚假的“爱人”和一座被许诺的“山”;他拒绝成为小丑,又是因为一个“小丑”一样符号的生活远远不足够。

他看清了世界的样子,却不敢坚定地走下去,懦弱、庸碌,他处处逢源,一个虚假的忏悔难以掩盖他唯利是图。

我们看到一个手足无措的转折,像是一个跪地求饶的坏孩子。

我们既无法知道他内心逐渐的溃烂,也无法看到那个足以令他真正改变的事件。

华丽面具之后只剩一个空洞的神秘,无目也无面。

因此死亡是无力的,且毫无勇气、毫无意外的疲倦,就像他们说的,这是一场已经知晓结局的故事。

全文完 评分表

往期推荐专论 | 异形系列的颜色隐喻展映 | 介词的时空:洪常秀的六部电影专论 | 帕索里尼电影中的折返运动

 6 ) 一面后现代之镜

法庭上诸多证人的回溯拼凑出了一位孤独渴爱的畸零人。

他温顺又压抑,像无法控制自己的笑声一样不擅长对付自己的心血来潮,因为无能者唯一习惯相处的情绪是消极的悲伤;他自省又多疑,在理性尚存的犹豫之间无法全心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因此世界可以轻而易举地对他的精神施加分裂的影响,让一千种相互矛盾的修辞轮番化作他的幻想,直至世界也被卷进他的幻想堕入失序和疯狂;他热诚又匮乏,力竭前的伪装是他自认能献给爱情最高贵的礼物,这飘渺的希望如同无法抗拒的太阳,诱惑他在举手投足间追求自毁的自由落体。

比起混乱的使者,亚瑟更像稳固的大地裂解后陷入虚无流沙的迷途人,是万神次第灭亡后被推上祭坛的下一只羔羊。

他的故事仿佛一面揭露真相的哈哈镜——提醒我们那些乐于在各类偶像身上识别自己的影子的自恋病患者;无力持有任何立场、肆意容忍自己的观点因任何外界的风吹草动就倒向相反一侧的相对主义者;对十五分钟成名又羡又恨、又惊又怕的后现代原子人离成为恶魔有多近。

而他的下场又预兆了一个更黑暗的未来——在一个秩序加速崩坏的时代,残存的良知只会更快招致自己的灭亡。

通向极端主义的大门已被打开,无底线的狂热是意识形态纯洁的佐证,保留温和审慎的自我怀疑是懦弱的道德污点。

每位小丑都只是下一位更加极端的小丑的启示,每场骚乱也只是下一场更大骚乱的先声。

疯狂完成了自我进化——在阿卡姆,在哥谭,(也在中东与远东,)暴力在每一座疯人院里自我增殖。

一个人无法理解或与这种精神病共情自然是好的,这或许是健康的标志,又或许只是健忘又分裂的他在无知的黑夜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貌。

无论如何,《小丑2》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小丑1》的观感,这两部电影完美地组成了一块螺旋向下的历史切片,它告诉每位见证者,我们还远没抵达深渊的底部。

 7 ) 小丑不在,就剩2了

《小丑2:双重妄想》,不吐不快。

该片在北美公映之后,烂番茄网站这个评价可真够惨烈的。

代表媒体影评人的新鲜度33分,代表观众口碑的爆米花指数32分,是少见的大众评分比媒体还要低的漫改电影。

以往漫改片,媒体口碑再不济,也有大众口碑能往上拔一下,结果这片……口碑差成这样是始料未及的,倒也勾起了兴趣,看看到底有多差。

实际观感,《小丑2》不算烂片,口碑这么低既有第一部强大光环下的落差感——本片跟第一部不是一个层级的产物,也有自身的一些问题——电影的表现方式和所呈现的信息量,不是很令人信服。

《小丑2》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对第一部的解构,主要亚瑟·克拉克这个人物。

但《小丑1》却不是一部写人的电影。

电影只是借用DC漫画中这个独具魅力且知名度极高的反派,来反映现实的。

还记得《小丑》拿下当年拿下威尼斯金狮奖时,评委卢奎西亚·马特尔所言:“《小丑》的主角不是人,而是整个社会系统,不光是关于美国,也是关于全世界,拍一部动作片对英雄和反英雄的思考很有意思,对美国和全世界都是。

”第一部中,亚瑟只是一个被童年阴影折磨、在破碎家庭中挣扎、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毫无还手之力、寸寸心寸寸伤的i人,再加上其无端狂笑的病态,他不会被这个世界所接受,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而臆想出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所以《小丑》是反映现实问题的,那些戴着小丑面具、愤怒呐喊施暴的行尸走肉,是小丑将疯狂推向真正极致的结果。

小丑则折射出生活的荒谬,和随机的不公。

这样一部电影,该说的都说完了,该拿的奖也拿遍了,主题和世界观已成完结封闭状态,已经断去了拍续集一切路径。

而华纳方面看中DC小丑这个IP的号召力,非要再拍一部,只能“硬上”了。

续集拍什么内容?

继续小丑成名后的塑造?

诺兰已经拍过了;继续深挖世界观反映现实问题?

第一部已经把路封死了。

照着原著漫画某一章节改编?

不符合电影定位。

所以,我觉得托德·菲利普斯为《小丑2》寻找的故事方向,已经是非常合理且巧妙了,将“坏人”从一种符号还原为人。

电影完全舍弃原著,用原创的故事也塑造了一个虚构的“小丑”,只能这样做,没别的办法了。

但如此一来,也带来了故事格局和主题上的降格,从第一部通过个体遭遇,反映现实的构架,变成了第二部讲这个人在冷静之后,琢磨自己的行为。

前作亚瑟为了躲避混乱的现实世界里,臆想出的一个虚构的现实,当他发现该世界是他想象出来的之后,从而歇斯底里的暴走成为小丑。

本作实则是在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中,找回最初的自己。

这不是小丑的故事,更像是双面人,恰好哈维·丹特在片中也出场。

这导致电影的剧情线索非常单一,大部分时间,是华金·菲尼克斯的个人独角戏,电影希望通过冷色调且密闭的空间,不是监狱就是法庭,几乎不受外界干扰,让这个狂热的“小丑”冷静了好长一段时间,逐渐归于平凡。

这就是电影前一个小时的内容,目的性很明确,但观感欠奉,过于深沉且迟缓的沉淀式手法,显得格外冗长。

而后一个小时的法庭戏份,算是进入正题,电影的观感才有了一定提升,虽然这是对第一部剧情的“重复”。

亚瑟在前作所做的那些事,又以第三或者第一人称的角度复述了一遍,但这些内容对于观众来说也是无效信息,因为在第一部中,其动机、其目的和产生的后果,都已经描写清楚了,这又来了一遍。

相当于可研性报告,在研究第一部的成果,使得庭审戏份,好似一篇前作的课堂拉片。

不是还有歌舞桥段吗?

对了,歌舞在片中,恰恰起到了反作用的效果。

歌舞内容,一般而言在电影中的是为了反映角色内心的,就是内心独白和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心灵交流,从而产生这种抒情式的表达。

举个例子,《 La La Land》中,石头姐与高司令花前月下,情到深处,共舞高歌一曲,既表达了角色当时的心境,也烘托了气氛。

再想想第一部《小丑》中的台阶舞,那就是叙事氛围和情绪到位之后的一段亚瑟转变小丑的个人秀场,多么有韵味。

但《小丑2》中,歌舞的作用,是承担了叙事功能的。

比如亚瑟与莉的关系建立,没有铺垫,而是用歌舞的形式表达了他们的爱意,边唱边跳,情感就这样建立了。

这样的处理手法,在叙事性电影里,不能说是不对,只能说乏善可陈。

因为编导本意是为了通过歌舞填补并丰富一下略显单调的剧情,但是方法和时机都不太对。

尤其是在本片这样节奏比较深沉的作品里,歌舞桥段,甚至展示了对剧情上的“打断”功能。

本来观众对角色状态和处境,经过剧情的铺陈,刚有了代入感的时候,歌舞桥段就这样不合时宜的出现了,对观众代入感进行了中断,随后继续接剧情,情绪都没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一个正式的场合准备发言的时候,突然跟下面的听众说,我给大家唱一曲呗。

本片的主创们,真的没有拍摄歌舞片的经验,以至于电影中的每场歌舞,确实场面上视听效果是达到了,却对整体氛围和观众情绪产生反作用。

就连电影中,亚瑟自己都“吐槽”,能不能好好说话,别唱了。

这处台词我猜是演员自己加上去的,因为华金的唱腔,真心不敢恭维。

都说华金在拍本片的时候,“戏霸”附体,大改剧本。

传言是否属实,具体改了什么内容,咱都不知道,但该片已然是他的独角戏,而lady gaga饰演的莉·奎左尔,定位和作用,只是一个功能性的角色。

该角色虽然贡献了全片最佳的几场唱段(毋庸置疑),但其角色定位,大致跟那位后半段消失不见的女律师是一样的。

两位角色,都代表了对当事人的不同态度,女律师希望把亚瑟从臆想崩塌的世界中解救出来,让他回归理性;而莉·奎左尔则企图让后者继续疯狂,继续妄想,从而变成一个符号。

二位也是主角内心不同的侧写,就像那种一个天使一个魔鬼在你耳边说话那样,就是这样单纯的人设存在。

都说该片脱离原著另起炉灶,但莉·奎左尔的角色定位,是真不如漫画中的小丑女哈莉·奎恩啊。

最后,更加让我费解的是,这部电影的成本,竟然有1.9亿。

用网友们比较流行的话术来形容,这难不成是“洗钱”吗?

两位巨星和大咖导演回归的片酬,确实是一笔大开销,但电影是怎么花1.9亿的美元的?

这可是不含营销费的纯制作成本啊。

对了还有一个花钱的地方,全程用IMAX摄影机拍摄,但这片大部分看不出这样做的意义,因为80%都是室内戏,有点浪费资源。

即便如此,也花不了1.9亿啊,实在想不通。

整体而言,《小丑2》有一个比较大胆却也是只能这样拍的故事方向,大量借光第一部,对人设进行颠覆,有着一个非常不错的出发点。

然而单调且信息量不大的剧情,以及不合时宜的歌舞桥段,让一部注定在地位不如前作的电影,在观感层面上,也没有完全达标。

 8 ) 昆汀be like:I really, really liked it, really. A lot.

昆汀发言:出处:https://variety.com/2024/film/news/quentin-tarantino-praises-joker-2-joaquin-phoenix-best-performance-1236193913/“I really, really liked it, really. A lot. Like, tremendously, and I went to see it expecting to be impressed by the filmmaking,” Tarantino said. “But I thought it was going to be an arms-length, intellectual exercise that ultimately I wouldn’t think worked like a movie, but that I would appreciate it for what it is. And I’m just nihilistic enough to kind of enjoy a movie that doesn’t quite work as a movie or that’s like a big, giant mess to some degree. And I didn’t find it an intellectual exercise. I really got caught up into it. I really liked the musical sequences. I got really caught up. I thought the more banal the songs were, the better they were. I find myself listening to the lyrics of ‘For Once in My Life’ in a way I never have before.”“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它,真的。

非常多。

就像,非常喜欢,我去看了它,希望对电影制作留下深刻的印象,”塔伦蒂诺说。

“但我以为这会是一场保持距离的智力练习,最终我会认为它并不像电影那样奏效,但我会欣赏它的本质。

而我又恰好有点虚无主义,足以享受一部在某种程度上不太像电影的电影,或者像一个巨大的混乱。

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智力练习。

我真的被它吸引住了。

我真的很喜欢这些音乐片段。

我真的沉浸其中了。

我觉得歌曲越平淡无奇,效果越好。

我发现自己以前从未这样认真聆听过《For Once in My Life》的歌词。

Tarantino said that he saw a bit of his “Natural Born Killers” story in the “Joker” sequel, comparing Joaquin Phoenix’s Arthur Fleck and Lady Gaga’s Lee Quinzel to that movie’s disturbed serial killer couple Mickey (Woody Harrelson) and Mallory (Juliette Lewis).塔伦蒂诺说,他在《小丑》续集中看到了他《天生杀人狂》故事的一些影子,将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亚瑟·弗莱克和Lady Gaga饰演的李·昆泽尔与电影中精神错乱的连环杀手夫妇米奇(伍迪·哈里森饰)和马洛里(朱丽叶特·刘易斯饰)进行了比较。

“As much as the first one was indebted to ‘Taxi Driver,’ this seems pretty fucking indebted to ‘Natural Born Killers,’ which I wrote. That’s the ‘Natural Born Killers’ I would have dreamed of seeing. As the guy who created Mickey and Mallory, I loved what they did with it,” Tarantino said. “I loved the direction he took. I mean, the whole movie was the fever dream of Mickey Knox.”“虽然第一部要归功于《出租车司机》,但这一部似乎非常他妈的要归功于我写的《天生杀人狂》。

这就是我梦寐以求想看到的‘天生杀手’。

作为创造了米奇和马洛里的那个人,我喜欢他们对这部电影的处理方式,”塔伦蒂诺说。

“我喜欢他所选择的方向。

我的意思是,整部电影就像是米奇·诺克斯的狂热之梦。

”“On top of all that, I thought it was really funny,” Tarantino added, saying that he saw the movie in an “almost empty IMAX theater” and therefore could “laugh without bothering everybody. I know I’m laughing at scenes that other people wouldn’t be laughing at.”“最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真的很有趣,”塔伦蒂诺补充道,他说自己是在“几乎空无一人的IMAX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的,因此可以“毫无顾忌地笑出来。

我知道我在看一些其他人不会笑的场景。

”Tarantino had particular praise for Phoenix, whose performance as the Joker in the 2019 movie won him the Oscar for best actor (over Leonardo DiCaprio in Tarantino’s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The director said Phoenix gives “one of the best performances I’ve ever seen in my life in this movie,” referring to “Folie à Deux,” and he also commended director Todd Phillips for being a joker himself.塔伦蒂诺特别赞扬了菲尼克斯,他在2019年的电影中饰演小丑的表演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击败了塔伦蒂诺的《好莱坞往事》中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导演说菲尼克斯在这部电影中奉献了“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好的表演之一”,指的是《Folie à Deux》,他还称赞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本身就是一个小丑。

“The Joker directed the movie. The entire concept, even him spending the studio’s money — he’s spending it like the Joker would spend it, all right?” Tarantino said. “And then his big surprise gift — haha! — the jack-in-the-box, when he offers you his hand for a handshake and you get a buzzer with 10,000 volts shooting you — is the comic book geeks. He’s saying fuck you to all of them. He’s saying fuck you to the movie audience. He’s saying fuck you to Hollywood. He’s saying fuck you to anybody who owns any stock at DC and Warner Brothers […] And Todd Phillips is the Joker. Un film de Joker, all right, is what it is. He is the Joker.”“小丑导演了这部电影。

整个概念,甚至包括他花工作室的钱——他花钱的方式就像小丑一样,对吧?

”塔伦蒂诺说道。

“然后是他的大惊喜礼物——哈哈!

——玩偶盒子,当他伸出手和你握手时,你会听到带着一万伏电压的蜂鸣器向你发射——这些就是给漫画迷们的。

他在对他们所有人说‘去你妈的’。

他在对电影观众说‘去你妈的’。

他在对好莱坞说‘去你妈的’。

他在对任何拥有DC和华纳兄弟股票的人说‘去你妈的’……托德·菲利普斯就是小丑。

这就是一部小丑的电影,他就是小丑。

”Tarantino loved the sequel far more than the 2019 original, which he found “one-note” for most of the runtime until it reached its climactic scene where Joaquin’s Joker shoots Robert De Niro’s talk show host live on air. The director called that moment “one of the best scenes made in the last 20 years, of this century. Easily! The whole movie was worth it for that.”塔伦蒂诺对这部续集的喜爱远远超过了2019年的原作,他觉得原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单一的音符”,直到影片达到高潮场景,即华金饰演的小丑在直播中射杀了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脱口秀主持人。

导演称这一时刻是“本世纪过去20年中最出色的场景之一”。

轻而易举地!

整个电影都因为这个场景而值得。

 9 ) 没写完,补充写一下,题目为《孙笑川和胖猫这样的混乱抽象之神崛起和陨落》

看了下短评两眼一黑又一黑,大家在说些什么跟什么跟什么吖。

提纲挈领地说一下:要结合第一部本质在解答什么问题来看,那就是incel、另类右翼是如何诞生的,那就是黑悟空所谓的“爷们他们愤怒他们压抑他们苦啊”,这一部则讲述的是一个另类偶像的诞生和毁灭(类比孙笑川和胖猫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一点呢)显然在上一部结尾小丑虽然引发了暴动,而参与暴动的追随者其实根本不在意亚瑟本人,而是参与一场反建制的无政府主义狂欢,说难听点就是打砸抢。

那么当小丑拼命证明所谓完整的自我之后,他从神格退回人格之后,想要回归家庭,甚至incel都抱得美人归了,小丑饭当然感受到背叛并立刻抛弃了他。

讲的是这个。

然而没有讲好吧,gaga这个角色是迷人的,可是没有塑造符号下面的东西,枉顾了我嘎的演技。

评分我部分理解,但私心以为没有那么差,只是没讲好,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上一部模仿新好莱坞(具体说是抄袭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片中法官神似斯科塞斯笑死),这一部感觉模仿的是旧好莱坞,那种《雨中曲》一般的歌舞片,古典的舞台造景和质感明显。

你必须得捏着鼻子承认大家都爱的第一部其实是解释右翼土壤存在合理性的电影,你喜欢就说明你原来可以理解incel,他们不是非人(但其实我真的遇到incel会立马黑脸跳脚赶紧跑掉然后网上痛骂之)(就像必须捏着鼻子承认大家都爱的《燃烧》的刘亚仁其实也是incel)喜欢第一部的人很多就是incel,会把小丑当头像到处赛博喷屎,他们会爱上新好莱坞的趣味,却无法喜欢歌舞片,gaga又是queer之神跟incel天不共戴天,所以这个片子很难讨好任何人。

我也怀疑是不是有类型杂糅处理得很不好的地方,就是类型手法和内容不统一有割裂感。

我也看不懂歌舞片,只会在唱歌段落疯狂欣赏gaga的美貌和装造,然后还在不停切换唱歌和trail(我怀疑注水了)然后我就遭天杀的睡着了!!!

然后起来小丑就成功了,然后gaga就抛弃了他,中间感觉缺了一整部电影去讲述另类粉丝的心理,就类似华川粉、女川粉、以及共情乳女黑神话悟空的女性的心理。

这其实是很当代很重要的问题,严重怀疑导演也不清楚我觉得这个议题是很值得书写的,小丑这个文本很适合去阐释ta,但是电影看完有一种看似讲了又似乎啥也没讲的感觉,(毕竟你睡着了哇喂!!

)不知道导演的政治光谱,可能也不是右翼,不然就不会血淋淋地撕碎右翼偶像了然后理解一下双重人格这个事情,其实是一个很迷人的dilemma:那就是如果承认是第二人格做的就可以脱罪,但这样的话亚瑟反而失权了,而他最需要的就是尊严,就是证明自己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这是系统性的弱者(即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还是幸存者)的两难处境,唯有证明自己powerless才能论证系统性压迫的力量之大,而本来就失权的弱者最难以接受的其实是你不仅夺取我的生活,还要剥夺我仅存不多的最后的人格。

所以他们很难接受绝对的受害者的身份,反而承认自己主动犯罪(或者女性自愿被侵犯)能够保留一丝丝主体性。

电影关于亚瑟trail的部分就是在说这个而事实上确实存在双重人格,不是古老的经典的精神分析里面的多重人格那种理论,而是更加后现代更加景观社会的一种充满诱惑力的人格,说白了就是表演型人格,就是想要成为关注焦点,成为偶像的企图心,亚瑟一直有,于是出现了小丑,不杀死苍蝇的亚瑟会为了粉丝爱上他而在电视机前枪杀大明星,当着法官斯科塞斯的面,把严肃庭审变成一场马戏团。

这种人格越来越强大了,是亚瑟本心吗,是,也不是,还包含着社会目光的裹挟和诱惑吧,这其实也是蛮古老又有当代性的议题,尤其网红时代更加催生表演型人格发生畸变,所谓attention whore(抱歉用了厌女词汇至于片中明明最值得大写特写,但只剩下一些符号片段的小丑粉丝,可以看出他们是如此的不一样,去中心化,有男有女,有富有贫,富家女gaga是,杀死小丑的人是,喜欢唱歌、也会虐待他的狱卒是,还有那个一边追着签名一边期待小丑死后大卖一笔,其实背后是一个广大的陌生的生态,(孙吧、厕妹什么的)他们属于混乱邪恶、加速主义、搞抽象,可以一起破坏所有建制,却无法团建起来构建任何,他们确实有小丑精神:Some Men Just Want to Watch the World Burn (此时歌舞段落在亚瑟这里是罗曼蒂克,但在gaga那里是檄文和战歌。

小丑军团当然不会happy ever after我理解这种毁灭欲望之强大,但是很想知道然后呢,没有然后,烧了个虚无,但是电影总得遵循某些叙事结构才好看。

不然就跟小丑2一样,看了个寂寞。

可能命题本身就是反传统叙事的,电影做出了尝试没有拍好。

最后的最后,不觉得是5星电影,但是豆瓣评分太低了,纯属平衡分数。

而且我是gaga无脑粉,为我嘎怒打五星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废话太多了,我还想说gaga当然是优秀的女演员,但为啥这个电影赛道屡屡失利呢?

我其实感觉现在好莱坞优秀女演员太多了,我噶毕竟新人,而且真正能够持续产出好作品的女演员同时都要做主创,成为制片,拥有真正强大的话语权和力量,她们已经在扶持帮助更多的女性创作者,只有这条路,不能像过去旧好莱坞明星制那样攒个局请来最大牌的导演砸钱组团队就能一本万利了。

好莱坞电影也不好做了,gaga加油!!!

 10 ) NOW THE JOKE'S ON YOU

2024.11.02没想到第二部竟然这么drama。

2019年的《小丑》制作预算在5500万-7000万美元之间,第二部制作成本2亿美元,当然其中包括导演和主演分别拿走2000万美元,Lady Gaga拿走1200万美元片酬。

第一部《小丑》出乎意料的成功,难得口碑票房双丰收,还打破了多项票房纪录,更难得的是,影片也获奖无数,主演Joaquin Phoenix(华金·菲尼克斯 )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影帝。

所有的风光让第二部的制作成本飙升。

虽然大家知道,一般神作的第二部能拍好的概率没那么大,但所有人都期待一部打破所有人预期的小丑如何延续19年的反超级英雄套路继续越走越远。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小丑2: 双重妄想》目前口碑票房双双大崩溃。

再加之,上映前主演华金就有点路人缘崩塌,因为之前被爆出他临时退出了一部电影的制作导致重大损失,网传是因为同性电影尺度问题。

随后又爆出多起华金任性跑路的传闻,一美之前也在一个采访中说电影《分裂》本来定的主演是华金,电影开拍前两周华金退出,一美是临时顶上。

大家纷纷开始批判起了“老白男”华金。

再加之,导演任性,拍摄地点坚持洛杉矶,增加了不少成本。

还有新闻说导演和华金对影片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剪辑权,甚至是根据华金的一个梦构思的。

还有什么不经过内部试映,直接在电影节首映,导致无法做后期调整。

这其实没什么大毛病。

Anyway.在《小丑2:双重妄想》上映后,我也听了好几期播客评这部电影,大都是把这部电影批得一文不值。

听得倒是很欢乐。

基于以上,我本身对电影的预期管理已经做得足够好了,看完后我发现,I kind of get it,影片不差。

我稍微能够get到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从刚开始的5.8分现在反而上升到6.1分,当然这也不算是个好分数就是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失败,与第一部电影如此成功,都是因为小丑这个IP,所谓成也小丑,败也小丑。

第一部的成功一部分原因在于打破了观众一以贯之地对“超级英雄”电影(当然小丑算是“超级反派”)的预期,重回《守望者》那般暗黑现实的荣光,但比《守望者》当然在现实向更甚之。

《小丑》带给观众的是一部真正的电影,里面有完整的人物故事,精湛的演技以及足够的可解读空间,并不是爆米花流水线好莱坞标准作业。

影片塑造了小丑背后的Arthur的故事,观众看到,顿觉惊奇。

小丑这个大IP在脱离了蝙蝠侠的辉映下作为绝对主角而制作的独立电影,它成功了。

第二部失败的原因也在于打破了观众的预期,但却是打破了观众对于第一部《小丑》印象的预期。

观众并不买账。

大家想看的是小丑,但影片给大家看的却是Arthur。

这次,它失败了。

真是好好笑啊。

之前昆汀在在一档播客节目《The Bret Easton Ellis Podcast》中“怒赞”了这部电影。

当然路人自行判断这是夸奖还是有点讽刺,不过somehow他确实承认了这部电影的失败。

截取一些昆汀的言论:「“I really, really liked it, really. A lot. Like, tremendously, and I went to see it expecting to be impressed by the filmmaking,” Tarantino said. “But I thought it was going to be an arms-length, intellectual exercise that ultimately I wouldn’t think worked like a movie, but that I would appreciate it for what it is. And I’m just nihilistic enough to kind of enjoy a movie that doesn’t quite work as a movie or that’s like a big, giant mess to some degree. And I didn’t find it an intellectual exercise. I really got caught up into it. I really liked the musical sequences. I got really caught up. I thought the more banal the songs were, the better they were. I find myself listening to the lyrics of ‘For Once in My Life’ in a way I never have before.”《小丑2》的元素可谓新鲜,这部搞起了“歌舞片”?

影片围绕着暴乱之后的亚瑟。

他被逮捕,面临审判,同时粉丝众多,律师建议他按照精神分裂多重人格来进行辩护。

他在狱中也并不轻松,被狱警揶揄,甚至被性侵。

Lady Gaga饰演的Lee出现,Lee迷恋小丑,亚瑟爱上Lee,而Lee爱的是小丑。

亚瑟在片中时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唱起了不好听的歌。

他本已经绝望,甚至在第一部的时候,他杀主持人之前原本打算是想自杀罢了。

影片更像是拼接,一段一段歌曲的演绎是亚瑟的幻想,是所谓的小丑与亚瑟对控制权的争夺。

小丑女Lee的角色更像是我们这些如饥似渴的观众的隐喻,不断地引导、呼唤,希望Arthur消失,希望小丑永存,让那个在节目上射杀主持人的小丑给我们带来更多delusional的狂想。

但影片借助Arthur的口告诉大家,there is no Joker, just me。

哈!

The joke's on all of you. 我们跟影片中那些狂乱的小丑粉丝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根本没有小丑,只有亚瑟而已啊。

影片名称《Joker: Folie à Deux》,其实Folie à Deux是法语。

中文译为“双重妄想”,香港、新加坡译《小丑:双疯》,台湾译《小丑:双重疯狂》。

我去查了一下意思。

来自维基百科

看了以上解释后,我觉得Folie à Deux是指小丑与小丑女之间精神状态的互相影响,同时也是亚瑟与小丑“两种”状态之间的分裂。

但实际上,小丑也是亚瑟,亚瑟也是亚瑟。

所谓的精神分裂甚至双重人格可以说存在,也可以说不存在。

我觉得亚瑟自身从未消失,亚瑟的几次杀人都是被逼到一定地步后的应激行为,他从来不是小丑。

小丑也只是他的一种act,是他应对童年创伤的一种回避性的表演。

他始终是清醒的。

庭审戏里,邻居说起亚瑟母亲对她说的亚瑟的故事就可以窥得一二。

亚瑟的母亲给他编织了一个谎言,亚瑟是为大家带来欢笑的,亚瑟只能信了,信了一辈子。

他不断地写段子,去扮演小丑,根本就不好笑,但他却一直写,因为他不信这套说辞,他就会崩溃。

他只能抓住这样一根精神的救命稻草,以获得一点继续活着的理由。

关于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里面甚至没有一首好听的歌。

华金,你别唱了--- 这之类。

这一点,我跟昆汀观感相似。

昆汀说,「I really liked the musical sequences. I got really caught up. I thought the more banal the songs were, the better they were.」

呸。

里面的歌就不该好听,这又不是《一个明星的诞生》,故事不够歌来凑,里面的主题曲《Shallow》是好听,但这个电影歌再不好听点就不剩下啥了啊。

《小丑2》里的歌就不该好听,因为这是Arthur唱的,他的幻想,他的心理状态,他自己斑驳的嗓音。

亚瑟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十足的loser,但这样的生活和人生不是他自己选择的。

这部电影不应该有任何能让人记住的旋律或者爆款歌曲,这不符合Arthur的人物状态,也不符合影片的基调。

歌曲如果是美的,那这不是亚瑟。

影片中的任何歌曲都不应该崭露头角去取代亚瑟本身。

其实电影一开始的动画短片就已经概括了影片的所有。

亚瑟的影子是小丑,他取代了亚瑟,做出了癫狂之举,但最后影子终究是不存在的,所以付出血肉的还是亚瑟。

大家都想看小丑,却讨厌真实的亚瑟。

甚至第一部中亚瑟的遭遇所获得的观众的一点同情和对他悲剧性命运的思考。

在第二部的沉闷中,观众都忘记了,转而变得对亚瑟无比厌恶。

你为什么还不变成小丑?

你为什么还不爆发?

你为什么还不放大招?

甚至我喜欢的主播也说等了这么久的最后的庭审戏,以为会开个大的,结果就这?

但关键是,亚瑟本来就是这样。

懦弱的、渺小的、自卑的,即使被捧上神坛,但那不是亚瑟。

他渴求一点爱,但是没人可以给他。

没人会爱真实的亚瑟,那些狂粉都是亚瑟的影子——小丑的。

甚至,真实的亚瑟是讨厌小丑的行径的,他只能变成自己最讨厌的人才能得到一点点关注,而这关注就是最他最大的讽刺。

于是,这部电影就在影片外完成了一次对观众的再教育。

我不拍你们喜欢看的玩意儿,玩票大的,就溜。

就像昆汀说的,「“The Joker directed the movie. The entire concept, even him spending the studio’s money — he’s spending it like the Joker would spend it, all right?” Tarantino said. “And then his big surprise gift — haha! — the jack-in-the-box, when he offers you his hand for a handshake and you get a buzzer with 10,000 volts shooting you — is the comic book geeks. He’s saying fuck you to all of them. He’s saying fuck you to the movie audience. He’s saying fuck you to Hollywood. He’s saying fuck you to anybody who owns any stock at DC and Warner Brothers […] And Todd Phillips is the Joker. Un film de Joker, all right, is what it is. He is the Joker.”」

《小丑2:双重妄想》短评

类型片解构化带来的就是对粉丝预期的毁灭,口碑低下是可以预见的。小丑2的现实口碑正好印证了电影表达的核心主题:that's entertainment. 小丑不过是社会结构赋予的精神寄托,没人在意亚瑟,电影里的人不在意,观众更不在意,还是很讽刺的。

8分钟前
  • Nick Wilde
  • 力荐

🌟总体评价:从封神到疯神。(“高森/高潭”,“哥谭”的译法就显得有先见之明了——Ha Ha Land“歌坛”市民歌淳朴。不过,元素而已,不成类型)在乎小丑的人很多,在乎亚瑟的人很少。🎥故事题材:小丑&哈莉性转。🎭演员表现:“凤凰”打鸣不如“嘎嘎”叫——徒增百万修音师工作量,学医救不了。🎯主题主旨:人人尽是小丑!(人人竟是小丑?)🎬导演能力:宿醉未醒。

11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不愿成为信众没有方向车里的乘客,不想成为法院被轰炸后重塑的雕像。他只是被爱人一枪打中的演员,是同事口中从未嘲笑他的好人。有人要他的笑话找乐,有人要他的签名发财,有人只是喜欢他的粉彩,有人只是把他当成符号。因为感激去拍狱警的腰,结果被回以重击。其实他并不想成为小丑,可他已无法选择。

13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这显然不是续作,而是对群体社会的某种反讽。世俗眼光下,一切行为都可归结为一种表演,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充满虚情假意抑或贴满头衔标签,毕竟既是身旁观众的期待,更是内心自我的沉醉。或许只有真正抽离自我,放下所有,才会发现原来人人都在走秀,而“小丑竟是自己”。你是,我是,他也是,或者说这世俗的舞台,欲望的秀场,更是。亚瑟倒下了,他再也不是小丑,或说他从来也不是你们想要的那个“小丑”。

15分钟前
  • bookbug
  • 还行

既没有高潮,也很冗长,还总希望他奋起反抗,给肥腻老警官一点颜色瞧瞧;几乎所有人都不关心他本人如何,经历过什么,遭受过什么,肉体是否伤痛,心灵是否残缺,爱得都只是他的表象臆想,一种自我意识附加他人的狂热精神对象而已,可能只有女律师算是真心爱护他;他那么需要爱,宁愿被伤害,他往旧街区奋力奔跑,寻一个家,他以为寻到自由和爱呢,结果一切回归原点和平静;发生微变的也许就是顶峰流量带来的那场闹剧审判,结束在一刀刀颤抖的血水里,他好像接受了这一切,发现自己确实是一个笑话;最后请不要唱歌,让我们谈谈吧

17分钟前
  • 水沝淼㵘
  • 还行

如果不唱歌,会是部独特的电影。别特么唱了!

21分钟前
  • metaphor17
  • 还行

@ Lotte Cinema Gimpo Airport|WTF did I just watch…? So weird (not in good ways)… 歌舞确实怪,插入老坞片解嘲也没用。其实全片就一个他是而他不是但所有人都希望他是最后别人帮他证明他不是的概念,根本不需要水这么久。感觉原教旨Joker爱好者要气死了(哈莉已经先气死了)。导演最大Arthur Fleck嬷嬷(有一说一有些戏我看得挺愉快的)。太怪了,真的是太怪了,完全不知道怎么消化这个片,干脆不消化了吧(。)

23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好损害前作气质的续作,人物的动机都很虚无…有什么必要拍出来吗

27分钟前
  • 鲸落
  • 还行

混乱又安详,续集也是终章。歌舞类型是一个精妙的选择,有效扩展了囚徒困境下压抑封锁的空间。前作里已经埋下太多矛盾的种子,续作直接不留余地地拷问,到底是亚瑟还是joker?到底是人格分裂还是极致的表演欲望?而托德菲利普斯出色地做到了一边擦除疑惑一边留下新的疑惑,一边混淆视听一边激起情绪。华金更如鱼得水了,在音符之间滑动着生命印记,gaga的哈莉奎茵堪称目前见到能量最强的一版,因为唱得太好太生动,所以太具有欺骗性,在这场邪恶的演出中强势凸显出自己的存在感。结局语气的落差纽结成一种庞大的悲剧感,托德同时给出了希斯莱杰版小丑脸上伤痕的答案。平行世界里的《小丑》落幕,生于dc宇宙,而又交回其中

29分钟前
  • 废话队长
  • 力荐

把小丑的审判安排在川普hush money trial的法庭已经表明导演对当下美国政治的态度,这反而说明拍出前作绝非运气。把民粹偶像想象成拒斥政治的、梭罗式的内省者,只是人民的选择才勉为其难登上王位,这是残存着政治德性的右翼精英对trumpism的扭曲妄想,现实就是与你政治光谱相近的民众更青睐无耻之徒。当导演这类古董得不到智识上的同温层的理解,就性幻想出一个金发碧眼声如天籁的同路人能与他一道对抗这乱世,而这个人还要刻意唱得难听来适配他平庸的歌喉。如果上集是incel的哀歌,下集就是功成名就后的事后烟,还把二手烟对着把你抬上神坛的迷弟喷,众叛亲离也在所难免。神奇的是,导演用小丑的陨落提前预言了自己的结局,这种自知之明之珍贵,避免了与冲击国会山的莽夫合谋,但同时也与现实脱钩,电影沦为彻底的呓语。

33分钟前
  • DX
  • 还行

当看到那句"Just talk. Please stop singing"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们知道自己在唱歌啊。用歌舞片的形式去颠覆前作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歌舞实在做得太流水账,走一段路唱一分钟,在门口等个人又唱一分钟,硬生生凑出来超过两小时的时长。舞蹈基本上没有,角色就是定在原地唱歌,最多转两圈意思意思。歌曲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将本来就已经摆在明面上的情绪,用更加具象化的方式表达给观众,删去之后完全不影响任何对影片的理解。华金唱歌也很难听,为什么没有给他找一个代唱,亦或是说歌曲的质量本身就是一大问题。两个人的情感从何而来,Arthur突然在法庭上坦白从来都不存在Joker又是为了什么,剧作上的逻辑都一片混乱。拍摄场景十分单调,大部分时间都在监狱和法庭两个地方,想打造心理上的博弈,最后原来就那么屁大点事。

38分钟前
  • 高詩遠
  • 很差

关于冒犯与挑衅的电影,嘲讽首部的拥趸,挑战以sanity为标准的普通观众,但如果你受到精神疾病困扰,也许本片不只是感同身受,因为作为spectator你也成了疯狂的一环。不能完全否认威尼斯遇冷和影迷抱怨来源于我们身处系统的sanism,而本片从anarchy和court drama切入,真正展现却是被社会系统创伤之后的被边缘的madness,再一次被利用于偶像造神,而人们早忘了,在成为Joker之前,他首先是一个疯子。Todd Phillips选择音乐剧形式是因为人们可以在音乐中重塑现实与幻想的边界,而Lady Gaga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可以让最平淡的场景成为盛大的“脑内自杀"。尽管缺乏交叉性的认识(种族和阶级被再次提及又边缘化),可是电影还是以悲伤的疯狂演出做出了最决绝的落幕,无论世界如何混乱,正义如何定义,都容不下没有意义的疯子,那么这一刻只能跳舞了。

41分钟前
  • VicWallflower
  • 推荐

#Odeon 长评-不可消失的集体阴影。看完后感觉像是另一个版本的《电视台风云》,不过讽刺的比较隐晦方向也不不太一样,本片是以被推到“英雄”的底层人的呐喊吧,也是被个体化的集体阴影的重生。感觉这也是大部分观众失望的原因,因为不够爽,不够华丽,也不够释放情绪,但我恰恰觉得这是魅力所在吧。荣格理论,阴影到底是亚瑟的阴影吗?其实从整个城市的状态就能看出小丑是集体无意识下的阴影,是社会共同压抑的表现、亚瑟是利用接受达成了自我认同,但是结果如何,社会不准许他消失。小丑在舞台上枪杀的是谁?是摄影师…他是被把他推向神坛的人所杀,这何尝不是一种底层人民的相互剥削。Quinn,司法系统,哈维,律师都在定义他,没人真正的关心他…他失去了自我,成为了被所有人抛弃的人,就连观众也一样。还有什么比这更魔幻?

46分钟前
  • 推荐

好莱坞大片里的顶级作品。浪漫悲伤又克制,两个半小时陪华金梦一场,值。

51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如果我想看爱乐之城我可以自己找资源其实😅

55分钟前
  • 拖拉拔丝桑
  • 很差

基于已知事实进行无效的辩论,单纯以信息量衡量的话通篇都是废戏,几乎反写前作并进一步划向了极端的“情绪电影”深渊,但是,此种创作选择在歌舞片语境内居然奇迹般的奏效了,应该类比的不是前作或者《大师》或者任何一部斯科塞斯,而是《博很恐惧》,所谓双重妄想,是incel男在性别/社会权力关系的食物链底端,对被爱与自爱的双重渴求。

59分钟前
  • 顗礼
  • 还行

我发现我挺喜欢小丑2,不是故意唱反调,这部续集就像姜文的那部太阳照常升起,完全不带观众一起玩,它自己就独自玩嗨了

1小时前
  • zhang 2nd
  • 力荐

3.5 亚瑟和小丑不是一体两面,小丑终究只是被大众期待的一个角色。丢掉这个角色,亚瑟、华金、托德,成为了一体。所以Folie à deux,不是指亚瑟和莉,不是指亚瑟和小丑,而是亚瑟和创作这部电影的人: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走向了与大众预期相反的方向。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混乱过度但少有疯狂。预告踩点看得爽死个人,正片却拖沓又自我沉溺,每场戏都过长,只有亚瑟当庭做梦变成小丑的那一场戏力度是到位的。拍爱情,但小丑女一半时候像私生饭一半时候像幕后黑手;拍审判,但过度纠结于“双重人格”,只有侏儒作证时带来一些真正的道德拷问。想把小丑塑造成反叛者,但上部靠的是一层层堆叠苦难,这部人们只是斯斯文文中带些轻蔑,对人格侮辱的捕捉甚至远不如寄生虫里那句“你身上有股味道”,最后显得小丑像个哗众取宠发家的网红,关注他的一半是傻子,另一半是乐子人。但我绝不认为你嘎是花瓶,事实上本片真正缺乏灵魂的是亚瑟。他像一片战场,一张白纸,重要的其实是小丑女,律师,检察官三者代表的意识形态的战争。耽于妄想自由堕落?心怀大爱但圣母心泛滥?或被既得利益者自己的道德审判?只有尾收得确实好。

1小时前
  • 消亡之人
  • 较差

这拍的是个啥啊?完全不知所云,编剧不及格,torture porn+MTV就能成个电影?另外Lady Gaga你这个大劲使得,怎么搞成烂片标志了?表演,和表演歌曲,是两码事……

1小时前
  • 王安安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