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总在左边
太阳总在左边,The Sun Beaten Path
导演:松太加
主演:益西兰周,罗后杰,尕藏仁青,仁增卓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1
简介:主人公尼玛将亲生母亲碾压致死,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和自责,带着渗有母亲血迹的一把黄土,只身磕着等身长头朝拜拉萨,却依然没有消解无时不在的悲痛 和自责。返程途中,尼玛遇见一位坦荡执着、又空虚失落的老者,两人穿行在茫茫戈壁滩,相互影响,相互救赎,终于让主人公重新获得生存的勇气和自我的释然, 将渗有母亲血迹的黄土撒在原来..详细 >
朝圣之路后如何回归生活
多少有点乏善可陈了 太平淡了
节奏有点太慢了...一个人走进院落的镜头硬生生从出现在门框到走出镜头还走得特别慢...也许是我这几天晚上都有些困.在电影院睡着了三四次- -.不过还是挺纯净的一部片.导演想说的都铺在路上了
理想的公路电影,暴走型公路电影,无需太多台词,靠环境氛围、人物表情、内在情绪来推进故事,气质接近格斯·范·桑特的《盖瑞》,但没那么简约。据说,男主角真的杀过人,家人看了此片,认为是在拍他们的故事,拍完此片不久,主角就莫名的失踪了。
8.8影展。镜头的语言感觉是比较漫长的,像片大漠,就很有公路片的特色(因为是步行,节奏比其他公路片慢好多好多,有点惭愧,我确实中间有点想睡觉,以至于没能看明白主人公是如何不慎轧死母亲的。。)。叙事性不强,单薄了些,但是象征意义感觉是有的。两次主人公倒在地上,左边灼目的太阳烧着他的眼睛。我感到这是一种境地,极慢的节奏似乎是一种民族性的语言。但他最后还是回头了。
很没意思。莫名其妙的老头,莫名其妙的银装素裹后流眼泪…心灵就这样得到了释然,呸!镜头也不好看,为了表现镜头里行走的时间感,却舍弃了美感,不是说不行,只是至少也有办法两全其美。
震撼,可以看看。
藏文化中的生死观鲜明,风从头嚎到尾,有点脑壳疼~
老与少,在路上,讲救赎,这差不多也算一种文艺片标配了。不是说它本身不好,而是容易审美疲劳,好比涉及西藏,就是纯净朝拜信仰那一套。当然松太加拍这个有其独特优势,一是藏人身份,另一是摄影师职业,而且藏地也确实适合静止长镜头,天高地阔之下,简直可以压榨出阿巴斯皮袍下的那个“小”来。
相比《河》更喜欢这部处女作。用时间和孩子消解痛苦。老僧人扮演的智者角色,似乎是心生的依靠。对罪孽的执念,缔造着下一轮罪孽。唯有向着太阳继续前行,到终点又回到原点,重新开始。大漠孤烟,西北风情,摄影也好看。对朝圣深入解剖,对比下来《冈仁波齐》的摆拍和留于表面就相形见绌得多。
来看万玛才旦专用摄像的导演作品~
一般
还行但是叙事转变不太够
或者我的内心不够平静或者纯洁 或者无法顿悟生死离别与自我救赎
就一个颓废青年朝圣自赎。结果被一不知生有何求的无聊老头的简单几句话所顿悟了。 这不是扯淡吗?
原谅他人容易,原谅自己很难。我们都打不开自己的门。
‘痛苦在时间和孩子面前会显得淡然失色’ (End - -鼓掌最响亮的大叔 放片子时睡得最香。。)
民族化叙事的公路片。一次救赎之旅,一段生死感悟。和智者的言谈,总是让这沉寂的生活多出了几分亲切。
开篇还是有力量的。男主演的情绪还是到位的,沉重的事件就注定了片子的基调。整体来说确实是一个文艺片,叙事比较慢节奏,需要沉下心来看。相对疏离(远景全景)的镜头,大部分固定长镜头,少量手持跟拍。
这个错事有很多种,《过年回家》里陶兰坐了牢,尼玛朝了圣,老喇嘛牵引他进行自我救赎。救赎之外的一些东西,比如忏悔、自虐、流放等等,都是和朝圣一样的形式。尼玛最终得到了想要的,还有很多“孤魂野鬼”在荒野里因为错事迷失了自我。这是本片附加的价值。松太加比万玛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