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项到预告片到老美上映出口碑,关注了很久,天朝也没有上映,刚刚看到有资源,第一天连夜就赶着看完了,体验还是很爽的。
这部片子看完总觉得的一点带有一些cult动作片的感觉。
从刻意凌乱快速的剪辑,男主碎碎念嘴巴不停的说了很多话,到眼花缭乱的打斗追车爆炸枪战一环扣一环,都在想办法达到一个目的。
就是要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塞入超大量的信息,不管是有用的没用的声音的图像的还是剧情相关的刺激血腥的等等等等,也不去给观众思考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间,就紧接着会被影片拖着进入一幕一幕又下一幕,让整部电影看起来一直处在非常的混乱非常非常赶的紧张氛围中。
抛开直接能感官看到的感受,从剧情内容上面来说,从几位主角到配角中都有发现,里面的所有人都有些神经质,不太正常。
男主角从开头的资料中就能看出他不是正常人,到影片里表现出来的碎碎念加狂躁症,女主面对生活和家人态度都极其暴躁,突袭小哥一直深藏不露淡定的见鬼,连反派军队都是不管群众和路人还是敌人都先统统一起撂倒再说。
男主角和反派直接火药味也是特别的浓,带动了情绪,头铁到底绝不怂。
守望先锋小队,印尼敢死队也都像发疯一样不受任何限制,没有任何规则或者和自己的价值观可言就是干干干突突突打打打。
上面这些融合起来,让这部片子看起来就像从头到尾就像磕了药,神经质的角色,疯狂的行为,还有极其凌乱的剪辑,从不停歇的台词和爆炸,从头嗨到尾。
也不必细究里面的行为、动机、动作场面等等是否合理,只要跟着导演的初衷一路嗨下去就好。
其实我觉得在这部中 仿佛是能看到谍影重重那种味道的剪辑和各种晃镜头手持摄影,像变5昏天黑地的混乱场面,杀手的保镖中那种神经质的人设还有突袭类印尼电影特有的暴力和血腥,融合了当今很多动作电影中的各种元素。
缺点其实还是有一些的,就不细说了,但毕竟这个电影还是做到了,导演和演员成功做到了融合了当下动作电影各种特色和元素,然后拍出了一部完成度挺高的动作爽片。
4.5星/5星 吧 毕竟上面提到的几部电影我都非常喜欢,没什么理由不爱这部电影。
记得以前马克是哑巴啊,怎么变成话痨了?
豆瓣写个影评居然不能少于40是个字,以下是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
挺好的一部动作片,可惜败在了有点杂乱的故事叙述上。
电影主要讲CIA探员詹姆斯带领一个战术小队在印尼执行任务,保护一个污点证人去到22英里外的机场。
但就是这22英里,充满着未知的危险。
不仅要面对远在异国他乡没有支援的困境,还要面对当地政府的围追以及在暗处的第三方势力。
电影开始那段执行任务的戏很激烈,也为后面的戏埋下了伏笔。
但是马克沃尔伯格饰演的詹姆斯回忆那段,感觉对电影作用不是很大,可以一笔大国就好,还花了不少篇幅。
接下来伊科·乌艾斯饰演的Li,也是出现的有点突然,没有什么交待,然后就作为一个主角出现了。
但还好在伊科出现后,故事线算进入正轨。
精彩的动作戏能让观众跟着走下去,和印尼警察的斗智斗勇让故事充满紧张刺激。
最后的反转,确实意外,同时也预示着还要拍续集。
如果用一句话来来总结一下,那就是马克沃尔伯格异国血拼,为的是把仇人带回自己的基地干掉自己的队友——《22英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更多朋友关注我
我没当过兵没当过警察也未接受过专业训练。
但如果我带队攻入敌人巢穴,制服敌人后,要么当场处决,要么反铐手铐或绑扎带。
可匪夷所思的是,这队号称无番号无编制大杀四方的顶尖战术小组,却没带手铐和扎带,留给敌人反击之机,置自己人于极度危险之中。
这种违背常理的傻屌电影我是绝对看不下去的。
马克·沃尔伯格我也不买账!
有些人很少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绝非你眼睛中看到的那么平静。
很多时候,你根本不知道有些危险曾经存在过。
更不知道到又是哪些人默默地将这些危险抚平。
揭露这些故事的电影有很多,但最近有部电影吊足了探长的胃口。
单凭动图就圈粉无数。
要知道这还只是幕后日常演练:
导演彼得·博格(Peter Berg),主演是马克·沃尔伯格(Mark Wahlberg)和被称为“印尼成龙”的打星伊科·乌艾斯(Iko Uwais)。
这三个人有人可能不认识,探长给你翻译下:三个人组队=年度必看。
打码的故事整幅海报是马赛克风格,意味很明显:《22英里》讲述的是一个被打码的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从来不会进入公众视野,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是不存在的幽灵。
一键消失,《22英里》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可以说简单粗暴(以下内容无剧透)。
它讲述的是一个秘密特工组织,护送一名嫌犯到22英里之外的机场的故事。
被护送的人,是伊科·乌艾斯饰演的李·诺尔(Li Noor)。
他手上掌握有关于放射性粉末的重要信息,而且他还带来影片最大的反转。
故事以男主詹姆斯·席尔瓦(James Silva,马克·沃尔伯格饰)接受审讯开始。
因为导演本来就计划拍成三部曲,这一部是男主对一个任务做的反思。
男主是被招募的天才异类。
他从小思维超常,但极度冷血,一心工作,还有暴力倾向,就是个有狂躁症的疯子。
一般人和他说几句话都要崩溃。
小姑娘都要被他说哭了
手腕上系皮筋打疼自己是心理学上的“厌恶疗法”用来惩罚自己的不当行为,男主一边惩罚自己一边继续他所在的组织叫“守望者(The Overwatch)”。
围剿暗杀、栽赃嫁祸,业务繁多,但从不留下任何痕迹。
编剧利·卡彭特(Lea Carpenter)表示:故事的素材来源于现实中的CIA特别行动小组。
据说这个小组(SOG)成立于冷战时期,由小布什在9·11事件后重建,每年投资数亿美元。
SOG就是守望者的原型。
高官启动守望者小组,组员以国际象棋棋子命名用电影里的话说,他们是政府解决问题的第三种手段。
第一种是外交,江湖人称耍嘴皮子。
第二种是军事,俗称干架。
第三种,被称为“秘密行动”(Black operation),既鬼知道是真是假。
每次执行任务前,守望者小组人员都要签署协议和美国政府撇清关系。
在表面和谐稳定的大的世界环境下,他们所参与的,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现代战争。
这些战争就算发生在你身边,你也浑然不觉。
组员之一就是个小姑娘
路边普通饭店的店员是安全屋的联络人没人承认他们的存在,但他们却有着无限的资源权限。
用片中的话说:我们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一般人无法理解。
有关资料被“清除”功能强大的无人机能够实时扫描出地面人员的信息。
甚至在1分钟内找到附近可以使用的车辆。
实时地面扫描
扫描到可以随时启动的车辆大部分情况下无人机都用来跟踪和分析。
但在特殊情况下,它可以实施不经军方授权的空中打击。
守望者小组外勤小队骁勇善战,内勤小组指挥在千里之外。
对Facebook、ins等等社交网站信息随时进行调取和监控。
这些无视常规法律和道德的骚操作不仅在国内有效,小组到了国外依旧无视他国法律。
总之,他们就是一支训练有素、不择手段的幽灵组织。
而执行完任务之后,他们又会做回和你我无异的普通人。
只是有时会太忙,没有时间打炮。
顶级的动作《22英里》不仅呈现了这个神秘组织的日常,而且它的动作戏拍出了《突袭》的感觉。
这也是导演彼得·博格和伊科·乌艾斯产生的最大化学反应。
《22英里》的动作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导演擅长的现代枪战。
一类是“印尼成龙”擅长的近身格斗术(CQC,Close Qaurters Combat)。
导演彼得·博格,56岁,近些年来凭借几部高口碑的现实题材影片被大家熟知。
他崇尚现实主义,几乎全程实拍,不使用绿幕,这让全片带有一种难得的真实感。
《孤独的生还者》,2013,豆瓣8.0,IMDb7.5《深海浩劫》,2016,豆瓣7.0,IMDb7.1《恐袭波士顿》,2016,豆瓣8.1,IMDb7.4
《孤独的生还者》《深海浩劫》《恐袭波士顿》影片中的爆炸场面都是真实爆破。
车旁边的特技演员还好吧?
幕后特辑
谁都不服就服摄影师幕后特辑在片场导演一般总是喊“action”,而彼得·博格却总喊“Fire in the hole!
(卧倒!
)”
幕后花絮
《22英里》电影效果而有着多年实拍经验的导演不仅仅要求实景拍摄,还要求对各个场景进行数字和现场模拟实验,把握细节。
以达到银幕上最真实的效果,这在当今绿幕横行的时代下实属不易,更甩了某些抠图剧组N条街。
电脑和现场模拟
《22英里》电影中的效果就凭这认真的态度,片子的动作戏就肯定差不了。
伊科·乌艾斯(左)和导演彼得·博格(右)真男人,爆炸不回头公路汽车追逐戏也是全程实景拍摄,但演员不如阿汤哥那么全能怎么办?
老司机遥控!
片中用的是改装汽车,老司机坐在车顶完成一系列操作,演员只需在驾驶座做出相应动作。
动作片多是男性的天下,《22英里》中的女性一样亮眼。
拿起枪,帅气程度好不亚于马克·沃尔伯格。
《22英里》守望者小组重要成员由参加过奥运会的柔道运动员龙达·鲁西(Ronda Rousey曾出演《速度与激情7》)饰演。
她还是美国的MMA格斗明星。
《22英里》身手矫健的女演员只有一个怎么办?
训练。
从手上动作到脚上动作都要真实而准确。
现场动作指导
《22英里》片中有重要戏份的爱丽丝(Alice,由劳伦·科汉Lauren Cohan饰)经过训练,都已经可以和伊科·乌艾斯过上两招。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动作明星伊科·乌艾斯承包了全片的近身肉搏。
他将《突袭》中充满戾气的格斗风格带了进来。
现场他不仅是演员,还是动作指导。
以至于有网友吐槽:还护送他个毛线,直接给他一把匕首,他自己就能杀到机场。
模拟演练
《22英里》其中医疗室的动作戏最为精彩,这场戏几乎是伊科·乌艾斯的个人秀场。
所有的动作都是实战为准,而非好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
幕后
《22英里》每一场动作,都经过无数演练与磨合。
动作拳拳到肉,剪辑也快速犀利:
模拟演练
《22英里》现实版的冷战《22英里》虽然有着顶级的动作戏,但评分不高。
豆瓣只有6.8,IMDb仅6.1,探长都差点因为评分低而错过它。
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家对导演和两位男主组成的金三角期待太高,以及全片像是一部“超长预告”。
《22英里》没有拍出《谍影重重》一般的深度,但它也拍出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它的结局并不是传统的正义战胜邪恶,全片更不是主旋律。
它所反映的,是和平年代下的暗流涌动。
特朗普和奥巴马出境片中的守望者小组每个人都杀人无数,他们不像杰森·伯恩一样拷问良知。
因为在国与国的层面,只有利益,无法评判对错。
但《22英里》还是提出了质疑:我们所说的国家和政府到底是谁?
CIA的特别小组有时能够解决问题,但有时也会成为报仇泄恨的工具。
因为说到底,组成国家和政府的还是人。
而每个人,每个国家都希望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所以国与国之间,就像人与人,有的即使和你称兄道弟,他也有可能随时在背后捅你。
所以整个世界的状态,就像你我的人际关系。
没有永恒的和谐,只有相对的和睦。
世界也就没有绝对的和平,只有相对的稳定。
博弈仍在继续,明天,谁会赢呢?
——————The End——————文/探长2018.11.3/青岛(微信关注公众号影探,后台回复22英里,一起来看好片儿)
今天介绍美国动作电影《22英里》。
片名Mile 22 (2018)。
别名拳力逃脱(台)/绝地22哩(港)。
本片由动作片专业户彼得·博格担任导演,动作男星马克·沃尔伯格和印尼新晋动作男星伊科·乌艾斯携手,加上女汉子劳伦·科汉、十字固女王龙达·鲁西,共同奉献了这场生猛的动作大片。
影片的主线剧情十分简单,但背后的副线却令人深思。
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东南亚国家印加多尔,美国人得知俄罗斯弄丢了6枚脏弹原料,本着蓝星卫士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美国人下决心要拦截这批脏弹。
一名印加多尔底层警察小李带着一块硬盘突然跑进美国大使馆,表明自己知道脏弹下落,要求将自己送出印加多尔,才能告知硬盘密码。
从美国大使馆都撤离点,一共22英里,这也就是片名的来源。
詹姆斯率领美国守望小组负责此次撤离任务,在印加多尔情报机关的强力阻截下,守望小组最终完成任务,将小李送到撤离点。
任务背后隐藏了另一个局,守望小组完成任务的代价是全军覆没。
马克·沃尔伯格扮演暴躁的詹姆斯,这个人物平时有一个小动作,在絮絮叨叨的时候,他总喜欢弹弄手腕上的皮筋,通过疼痛感提醒自己不要太暴躁,这也是“厌恶疗法”的一种。
厌恶疗法建立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上,就是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建立痛苦刺激与不良行为之间的条件反射,用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
詹姆斯是一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为了国家大义,抛弃了自己作为个体能够抛弃的全部东西,詹姆斯天赋异禀,心思缜密沉着冷静,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唯一的缺点就是为人十分暴躁,工作中有强烈的急躁情绪,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不惜对旁人恶语相向。
当外交嘴炮和热战争手段都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就需要用到类似守望小组的脏活小组了。
影片大部分是围绕詹姆斯的角度展开,观众们跟随詹姆斯的视角,体验战斗在一线特工的心酸不易。
每次出任务之前,守望小组的全体人员都和政府签订协议,他们完全秉着强烈爱国主义在替政府执行脏活。
就像影片中表现的一样,大国取得各项成就的时候,背后都会有很多不为人知、不可告人的秘密。
印尼新晋动作男星伊科·乌艾斯不仅要表演当地警察小李,还要担任本片的动作指导。
影片中有大量伊科·乌艾斯的个人秀,他的动作戏一直带有《突袭》中的影子,血腥暴虐,拳拳到肉,虎虎生风,每个动作都包含暴躁气息,加上影片凌厉快速的剪辑,观众们观看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演员身上的杀气。
当然,也正是因为伊科·乌艾斯担任这名被护送的关键人物,观众们在观看全片时只有一个疑问,小李为什么需要护送呢?
守望小组给他一把刀,让他自己直接杀到撤离点就行了啊,守望小组连补枪的可能都没有。
影片背后的剧情副线其实是美俄大国博弈的过程。
原先提到的俄罗斯丢失脏弹,其实是俄罗斯高层女将军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局。
影片开场守望小组干掉了潜伏在美国境内的俄罗斯情报机关,其中杀掉的年轻人正是女将军的儿子,为了给儿子复仇,女将军设局,誓要杀光守望小组。
片中一句台词将所有剧情全部解释清楚:“他(小李)不是双面间谍,是三面间谍。
”在执行复仇计划时,俄罗斯动用了整个国家力量,买通了小国印加多尔,胁迫小李完成设局,让美国人上钩。
而美国人却对此一无所知,他们一直以为是在寻找脏弹,防止脏弹危害蓝星安全。
当一个超级大国动用举国之力对付一个手握大量资源的脏活小组时,胜负早已注定。
影片背后想要表现的和平年代下的新时代冷战,大国之间表面祥和,实则暗流涌动。
和平只是实力相当时的相互制约,当实力不相等时,则不会有和平。
当然美国人拍摄新冷战的时候,一直在美化美方势力,俄罗斯一方就安心的当个反派吧。
一开始美国人就是为了保卫自家国家安全干掉了俄罗斯情报小组,于情于理都站得住,后面俄罗斯女将军为了复仇不惜搞出这么大动静,甚至扩散脏弹,就已经站在反人类的一边。
影片如果还有续集,那么自然就会是詹姆斯集结人马为死去的队友报仇,小李前去拯救自己的女儿。
在本片中,美国一方在战术上赢了,但在战略上输了。
可能有的人觉得守望小组一帮人最后做任务的时候智商下线。
其实守望小组最多只是大国博弈时的棋子。
当大国对付小国时,这枚棋子无坚不摧,又是随意控制一个主权国家的电力系统、交通系统,又是无需军方授权对一个主权国家使用无人机发射导弹。
当大国对付大国时,棋子只能是棋子,对方也是无坚不摧的棋子,鹿死谁手就要看背后的战略布局。
幕后政客之间的争斗才是旗手之间的战斗,而棋子再厉害也只是一枚棋子,随时可以抛弃。
特种战争凌厉生猛,精良棋子败在棋局。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这是一部爽片,且不止于视觉上的爽。
影片讲述了美国政府的秘密组织守望者被一间谍搞垮,几近全军覆没,而原因是在之前的行动中触怒了一位强大的母亲。
国家有手吗?
国家有脚吗?
国家是活生生的人吗?
男主提出这个问题,并以回忆的形式复述了事件经过,他虽然是个话痨,但中心其实就是在探讨国家是否具有人性。
守望者是国家在外交、战争之外解决问题的第三种途径,组织的头被称为“母亲”。
“母亲”很强大,要什么有什么,在其他国家开展行动时,路上的车随便用,监控随便看,最嚣张的一幕是在快结尾处,反派用车帅气地挡住了男主的路,本以为会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却直接被男主命令无人机发射导弹干翻了,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太不公平了。
当我正准备为反派喊冤时,影片的爽点来了,“母亲”被“问好”了:守望者基地的人被全歼了,这结局像极了英语里的那句常用语:F**k your mother。
幕后是一位母亲,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场复仇的胜利,但对比另一位“母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性的胜利呢。
1、情报长官说911事件发生前美军飞行培训员曾听到以为19岁基地恐怖分子说“I don't need to learn how to land”(我不需要学习如何着陆)2、Jimmy弹橡皮筋和 Li做复杂的手势,都是通过一些动作来达到集中注意力,使自己平静的方法,日常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下。
3、 被家庭情感严重干扰的女特工+暴躁狂一般的男特工头子的组合还是蛮有喜剧感的。
4、 大使馆内杀 Li 时,刺客说 “你有什么遗言要对你妈说吗”,结果被反杀,反派死于话多的典型。
5、 影片的价值观一如既往的歪,美国人在别人国家搞事情,指责别人是邪恶政权,表现当地政府人员滥杀无辜,自己救小女孩以体现人道主义,真是虚伪的人道主义,不知道导演是认可还是讽刺这种“人道主义”。
6、 最邪恶的事情用一个虚无的无法证伪的伟大的目标,来掩盖自己的残暴行径 。
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各种旗号在世界各地挑起战争,然而这些理由如人权危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民主自由等都是很难证伪的东西,一切不过是利益。
7、心狠手辣的Jimmy对Alice有特殊的情感,别得队友都不救,Alice必须救,有点讽刺。
8、接第5条, 美国小队即使失败,也是他们杀了俄罗斯大人物的子女,俄大人物公报私仇,表现了邪恶俄罗斯的武装与情报力量公私不分,而美小队失败是为了寻找核原料,拯救全世界人民免受核弹危机(狗头)9、中国有留一颗光荣弹的传统,美国有给自家重伤者留光荣弹传统(狗头)10、Li 用对手的喉咙在碎车窗上来回摩擦,暴力美感。
↓
脖子和玻璃的碰撞11、 指挥部监控小队的心跳,有点像玄幻小说里的魂灯,不过功能比魂灯齐全多了。
又是一部美国大片,只是不同以往的个人英雄主义,不是正义战胜邪恶,这也许是很贴近现实的电影,阴谋味道很足,很烧脑。
对于电影的整体感觉,在保送警察李之前,有点蒙,不是很清楚在讲什么,大部分场景在执行任务、外交部、又办公室对话、侦察机内几个场景切换,看的都有点蒙,我想在电影院一定是看不下去的,也不愿意去看这样比较烧脑的电影,不过大部分好的电影也都这样较好不叫座;中间保送这一段枪战还是不错的哦,是美国大片的感觉;最后一段一直到小李子上飞机前都在想,这电影就这样结束了么?
没一点意思,感觉除了医院那场打戏,枪战这个电影也没什么了,男一的戏就是各种乱喷,也就男二的打戏更加吸引人。
直到最后才导演才将整个电影全面展现出来,男一在片头的行动杀了一个人,那个人是俄国情报机构老大,女将军的独生子 ,于是一个母亲开始了为他的儿子报仇,而我们的小李子不仅仅是美方线人,他实际上是俄罗斯的间谍。
非常的老套,看着演员不错看了这个电影...说白了 老三套 很无聊 几次看不下去特殊行小队执行任务,ggg全是这种套路;保护证人,与其他人 第三方搏斗 ,枪战,狙击战;团队牺牲,团队友爱;很无聊🥱...没啥亮点,除了打斗场面设计的不错以外,或者说就是一场打戏。
人性与欲望,英雄与伪装,博弈一直在继续...
皮德博格是爱上沃尔伯格了吗,每部电影都让沃尔伯格主演
好像是言辞激烈,动作一般,故事差强人意。
任务完成上司嗝屁,完美。
印尼傲天大耍全世界
动作干脆利落,最大亮点就是“印尼李连杰”,医疗室那场打斗,拳拳见血。看这电影的时候,同步在看《橙红年代》小说,感觉刘子光在电影里附身了。#20181105
节奏很紧张,动作很精彩,有点儿像当年的《白宫陷落》与《刺杀据点》。3.5颗星推荐。 180822 晚上 AMC Veterans 24 观看
费那么大劲,动用多国武装力量,就是为了报仇,格局太小,我看不起该导演,倒是要为马克的演技点个赞,特别是扣拉手腕橡皮筋的动作,有解压的奇效,可以介绍给我的某位女同事,该女士活像一颗随时随地能够爆炸的原子弹,情绪极不稳定,很不好,她的手腕需要套上一大包橡皮筋。
三个半。
开始有些乱,然后渐入佳境,结尾又有些不够利索
加速版的剧情,加速版的语速,太快了,我不得不时不时的暂停看字幕,因为总是漏掉一些词。我以为我在1.5倍速看电影,但其实并没有。
除了开场30分钟交代背景过于冗长之外,整体节奏把握其实挺不错的,但是无奈剪辑实在太过混乱,甚至到了多数动作戏竟然根本分不清敌我的地步,Peter Berg这部真的是有点让人失望
编剧真差,导演也不行。
2.5
这片子要是不看制作表我都以为是俄国人拍的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是原来总是被监听的俄国人这次得以报了血仇。看多了谍影重重碟中谍这种,偶尔看一下反转的也不错。电影里有一个细节也很讽刺,就是总部的代号是mother,小队的代号是son,而小队开始非人性地杀掉了女将军的儿子(US son killed Russian son),于是最后女将军就端掉了总部(Russian mother killed US mother)。美式正义必胜普世情怀这种东西,看多了也会腻的。
好无聊,硬生生加一个twist,倒不如一路打到底干净利落,马克沃尔伯格这种片儿演的太多了,真审美疲劳。
好好的一部爽片,被谜一样的剪辑和话痨男主角给毁了。
强龙难压地头蛇,为续集铺垫的超长预告片,比较套路,动作戏全靠剪辑凑,可这剪辑也是乱糟糟到不行。沃尔伯格的台词功力可真行,叽叽喳喳说一大堆都不带踹气儿的,还条理清晰,思路明快,不服不行。最后的反转也在意料以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算来算去,还是算到自己头上了。其实还是想看乌艾斯单刀一人大杀四方的场面,实际却没有多少发挥,可惜了。
冲着结尾给个四星,动作场面有些略长,正篇开始前的日常部分还是不错的,马克沃尔伯格在停止秀肌肉后还是可以输出作品的
话痨严重影响剧情和心情。结局加一星
本身就不是公义,是私仇,所以,你估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