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尘

Η σκόνη του χρόνου,时间的灰烬,岁月风尘,The Dust of Time

主演:威廉·达福,布鲁诺·冈茨,伊莲娜·雅各布,米歇尔·皮科利,克里斯蒂安娜·保罗

类型:电影地区:希腊,意大利,德国,俄罗斯语言:英语,俄罗斯语,德语,希腊语年份:2009

《时光之尘》剧照

时光之尘 剧照 NO.1时光之尘 剧照 NO.2时光之尘 剧照 NO.3时光之尘 剧照 NO.4时光之尘 剧照 NO.5时光之尘 剧照 NO.6时光之尘 剧照 NO.13时光之尘 剧照 NO.14时光之尘 剧照 NO.15时光之尘 剧照 NO.16时光之尘 剧照 NO.17时光之尘 剧照 NO.18时光之尘 剧照 NO.19时光之尘 剧照 NO.20

《时光之尘》剧情介绍

时光之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年男子A(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是一个希腊裔的美国导演,他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父母辈爱情的史诗电影:1953年,在苏联政治避难的希腊女子艾蕾妮(Irène Jacob 饰)邂逅失散多年的恋人斯拜罗斯(Michel Piccoli 饰)。他们旧情复燃,一夕恩爱过后却被迫天各一方。斯拜罗斯遭遇牢狱之灾,艾蕾妮则被流放西伯利亚,不久她生下爱人的孩子,然而最终不得不和孩子分离。她思恋着远方的爱人,而犹太人雅各布·列维(Bruno Ganz 饰)则对她情意专属。在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三个痴情男女颠沛流离,相逢错过,用尽一生追寻一份真情。生命渺小不堪,真爱永恒……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真假陪酒学园谁说我们不会爱失忆融合WIXOSS疯狂兰蛇烽火芳菲失鞋战场刃牙初学者战争公司率性而活女友成堆吸血鬼生活逆鳞沉睡的人鱼之家绝不放过你桂宝之爆笑闯宇宙越南恐怖故事沃伦木乃伊历险记超级弹丸论破2.5狛枝凪斗与世界的破坏者戏法师2012喜上加喜广东十虎铁桥三之王者峥嵘关于我的命运樱花大战活动写真鬼作秀第三季亡命之徒太阳浩劫天底良知詹妮弗的肉体

《时光之尘》长篇影评

 1 ) 无法抖落的时光灰烬

岁月是一条来自未知、通向无限的道路。

在这道路上,生命来来去去,遵循着前人的足迹,也为后人留下印记。

杂沓纷呈的足迹与印记,如同散落的灰烬,在重复中不断向前开展,构筑出一条叫做历史的长河。

谁能拥有一双天使的羽翼、自由的翅膀,挣脱这岁月、这历史、这斑斑的足迹与印记?

《希腊三部曲》是希腊电影大师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最具野心的作品。

年事已高的安哲罗普洛斯在1998年完成《最长的一天》后,原本打算从此放下电影工作就此退休,然而在见到《希腊三部曲》的企划案后,却抑制不住创作的冲动,重新又投入到电影工作当中。

《希腊三部曲》的企图心极其宏大,试图透过三部作品来呈现希腊百年的沧桑近代史以及人民颠沛流离的命运。

其中首部曲《悲伤草原》完成于2004年,二部曲《时光之尘》则完成于2008年。

《悲伤草原》是一部史诗巨作,片长将近三个小时,透过一个女性坎坷的生命历程,呈现出希腊移民从1919年俄国内战开始、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到1949年希腊内战为止,遭遇的种种颠沛流离、爱恨情仇与生死离别,以此投射出个人、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的悲伤命运,在 “时间、生命、历史”所构筑而成的三维空间里不断挣扎并终至绝望。

安哲罗普洛斯在《悲伤草原》里头所运用的镜头语言、神话象征、哲学诗意,估计要用一本小书的篇幅才能完整描绘。

《时光之尘》是接续《悲伤草原》的续作,故事的时间跨度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开始,其间经历1974年的越战、1989年的柏林围墙倒塌、2000年的千禧之年,直到现在。

《时光之尘》是一部充满意外的作品,尽管当中仍不时出现安哲罗普洛斯特有的镜头语言,但影片的叙事结构与情感氛围,相比于导演之前所有的作品,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颠覆了导演自己特有的风格,也颠覆了观众所习惯的电影架构。

在《悲伤草原》中,透过大量的慢摇长镜头以及超远距离固定镜头,营造出一种默默悲伤与无奈承受的情感氛围。

然而在《时光之尘》当中,长镜头的数量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时空场景的频繁切换、往复跳跃,镜头不断推移与拉伸,构造出动态的观察视角。

在这种后现代主义式的观察框架转换当中,影片人物又以意识流的意识形态来建构回忆与往事,其结果是时间、空间、生命、历史的持续跳动与交相重叠。

■《时光之尘》的片长约2个小时,故事本身并不复杂,情感氛围也不是全然的沉重与无奈,然而这种同时在时间、地点、观察视角、人物各个维度上进行交织的叙事手法,同时以现在与过去、这里与那里、里面与外面、以及“我”与“他”来渗透历史与情感的架构方式,却赋予这部影片极其高的复杂程度,需要观者重复审视与思考才能真正理解。

在跳脱出框架后,影片情节其实既简单又明晰,主线在艾莲娜这个人物身上,由她的生命历程以及几个围绕在她身边的人物架起整个故事。

艾莲娜因为政治原因,从美国逃回苏联,并在1953年这年与自己的爱人斯比罗斯重逢于莫斯科(在《悲伤草原》中,故事从主角离开俄国开始,并结束在移民至美国的丈夫送来死亡的消息)。

艾莲娜与斯比罗斯相逢的这天刚好传来斯大林过世的消息,两人在短暂的重逢后,便各自因间谍罪和背叛共产党的罪名遭到逮捕,斯比罗斯被监禁在当地,艾莲娜则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艾莲娜当时便怀上身孕。

艾莲娜在西伯利亚遇到了雅各布,他是一个德国裔犹太人,在二战前夕逃离德国而躲过大屠杀,但同样因为背叛共党的罪名遭到流放。

雅各布对艾莲娜非常照顾,终其一生都深爱着艾莲娜,只是艾莲娜的心早已经托付给斯比罗斯。

1956年,艾莲娜将已经三岁大的儿子送上火车,让他独自穿越西伯利亚去投靠雅各布的妹妹。

同一年,斯比罗斯因为交换犯人的安排离开莫斯科。

1974年这年,艾莲娜和雅各布终于离开苏联,他们与其他移民一同穿过边境来到奥地利。

两台驶向不同目的的巴士在那里等候着,一台将要去到以色列,另一台则是要去其他西方国家。

以色列是雅各布梦想的国度,但为了艾莲娜,他决定放弃回到以色列,陪她一同到美国去寻找斯比罗斯。

于是两人在意大利的难民营中经历数月的等待,才终于等到了去美国的签证。

抵达美国纽约后,艾莲娜与雅各布一同住在旅馆里头,艾莲娜每天一大早便出门去寻找斯比罗斯,在这种时刻,雅各布总是假装尚在睡梦当中,但心里却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不要走!

艾莲娜的儿子也与雅各布的妹妹一同住在美国,但此刻他人在加拿大的多伦多,为的是躲避越战的征召。

艾莲娜终于找到斯比罗斯,却发现他身边已经有其他女人。

艾莲娜悲伤地从斯比罗斯眼前跑走,越过边境去加拿大与儿子团聚。

斯比罗斯后来追到加拿大,在儿子的带领下,来到艾莲娜工作的酒吧,两人在狂暴的争吵过后投向彼此的怀抱,并在此地正式结为夫妻,一家随后回到美国纽约定居。

1989年这年艾莲娜的儿子在德国柏林工作,就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这女人在十多年前从东德逃到西德,而两人便相逢在柏林围墙倒塌的这一年。

在寄给父亲与母亲的信件当中,儿子叙述了自己的爱情,还提到自己在梦境中牵着母亲的手,但回首间,这牵着的人竟然变成自己的女儿,一个名字也叫艾莲娜的小女孩。

2000年新年前夕,艾莲娜和斯比罗斯从纽约飞到德国柏林,不仅仅是为了短暂地与儿子一家团聚,更是为了就此归乡。

艾莲娜和斯比罗斯待在旅馆里时,雅各布竟然来了。

雅各布进到旅馆房间时,发现那个房间与1974年他与伊莲娜待在纽约时的旅馆房间非常相似,一切前尘往事不禁被勾起:雅各布呐喊着不要走,伊莲娜决然地离开去寻找斯比罗斯。

艾莲娜、斯比罗斯和雅各布这三位昔日好友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一同去街上观光、还去酒吧喝酒。

在地铁的楼道中,有人正演奏着乐曲,雅各布想起了他和艾莲娜1974年离开苏联边境的那时,两人在兴奋之余跳起了舞。

雅各布当即拉起艾莲娜的手,伴着乐声回转起来。

但艾莲娜的身体状况并不好,在稍微舞动后便体力不支坐倒一旁,过去和现在如此相似,但过去与现在却又不尽相同。

艾莲娜接到一通紧急电话,是她的孙女小艾莲娜出事的消息。

小艾莲娜情绪一直不稳定,曾经离家独自在高速公路上的徘徊。

此刻她正在一栋废弃公寓楼里,站在窗台边上,随时会往下跳。

艾莲娜、斯比罗斯与他们的儿子一同赶到现场,最后是艾莲娜上到公寓楼里将孙女带出来,孙女当时紧紧抱着祖母,呼喊着她想死。

在救下孙女后,艾莲娜的身体状况恶化,已经难以独自站立。

斯比罗斯将艾莲娜带回旅馆休息,儿子则是出门去找医生,就在车旁的路边上,儿子想起了自己与妻子相逢认识的景象,只是妻子与自己之间的感情日渐淡薄,这里不仅是妻子与自己相爱的地方,也是妻子转身离开自己的地方。

没多久雅各布也来到旅馆房间,为庆祝千禧之年,收音机里正播放着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乐。

在这欢庆的乐声中,雅各布告别了斯比罗斯,也静静地告别了沉睡当中的艾莲娜。

过去这些年来,雅各布造访了波兰、造访了各地的犹太集中营,他始终活在过去,然而却又找不到通往过去的道路。

在离开两人后,雅各布登上莱茵河上的游船,他在船尾展开双手、如同插上自由的翅膀,缓缓坠入冰冷的河水当中。

艾莲娜在旅馆中苏醒后,精神有些许的恍惚。

她看着餐桌,喃喃自语地安排着每个人的座位,当安排到雅各布时,她渐渐清醒,颓然坐下,将手垂挂在桌边上,几颗如同来自雅各布身上的河水般的水珠自她指尖滴落而下。

此刻,收音机里的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正播送到第四乐章,人声合唱的“欢乐颂”回荡而出。

2008年艾莲娜的儿子在罗马,待在制片厂中拍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母亲艾莲娜的人生故事。

在拍片的同时,他自己的生活也陷入困境,妻子与自己正在办离婚,而女儿小艾莲娜再次失踪。

艾莲娜在多伦多第一次见到儿子时,开口叫唤了他的名字,但才喊出第一个字母A便哽咽了,因此无法得知她儿子究竟叫什么名字,就姑且以A称呼他吧。

在女儿失踪后,A的妻子也赶到罗马,当A到妻子下榻的饭店找她时,发现那个饭店被一帮人入侵,还电脑、电视都被砸烂,地面上还被留下一个奇怪的图腾:一个展开双翅的天使伸手迎向第三只翅膀。

A告诉妻子,女儿有一段时间都没去学校,从她房间中找到母亲艾莲娜的照片,以及一封母亲在1956年寄给父亲的信,那是母亲在西伯利亚时寄给父亲最后的一封信,里头提到无尽的思念以及怀孕的消息(再次呼应,《悲伤草原》结束于主角收到丈夫生前寄来的最后一封信:梦见你弯下身,伸手触碰这片湿漉的草地。

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落下…。

)A曾经接到几通沉默的电话,他以为是女儿小艾莲娜打来的,但其实是她的一个同学打过来的,这位同学手上有小艾莲娜的背包,但她也不知道小艾莲娜的行踪。

她告诉A说,有个男孩可能知道小艾莲娜在哪里,于是她带着A去找这个男孩,却目睹男孩与人打斗并被刺伤的场景。

在寻找女儿的同时,A拍片的工作还在进行当中,他的配乐音乐家为影片专门谱写了一首曲子“与河共舞”,设想用在伊莲娜与雅各布共舞的场景,但A听过音乐后,将曲子降了调,乐性当即转为婉转而悲伤,他决定将这曲子用在影片后面,伊莲娜伸出手、河水自手中滴落的场景上。

在制片厂的布景房间中,伊莲娜双眼紧闭、静静地躺在床上,小伊莲娜悲伤地趴在床边,A则在门口伤心难过,一旁是医生无奈的神情,伊莲娜过世了。

斯比罗斯伫立在床尾,他伸出手来,呼喊伊莲娜起身,要她牵住自己的手。

终于,伊莲娜起身了,但起身的是小伊莲娜,当她握住斯比罗斯的手时,几颗水珠从她手中滴落,一旁缓缓响起“与河共舞”。

■《时光之尘》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人物数量也不多,尽管当中有一些呼应首部曲《悲伤草原》、贯通象征的事物,但并不会妨碍观者对这部影片的理解。

然而,《时光之尘》并非按照顺时序、单一故事线的方式来开展,而是同时以两条故事线、正叙与倒叙穿插并相互衍生的方式来开展,混淆事件发生的时间与背景。

在影片的一开始是2008年的现在,A到制片厂拍一部关于母亲艾琳娜的电影,接着故事线便分为两条,一条是A在2008年寻找失踪女儿,这是现实部分;一条是母亲艾琳娜在1953年从莫斯科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这是过去的历史、是A的回忆,也是他所拍的电影内容,在这个部分,影片以艾莲娜读着写给斯比罗斯的信作为旁白。

复杂性在时间进入1974年和2000年时发生,两条线在这两个时间点相互融合和混杂,而叙事也以意识流的方式在纽约与柏林这两个地方互相渗透和穿越,这部分的故事情节既是A所拍摄的电影内容,也是故事中人物的回忆。

在2008年时,A的妻子到罗马的片场找他,两人发生争执后,A走出片场的房间,画面转变为2000年的柏林,进入A所拍摄的电影内容。

在柏林,雅各布来到旅馆见伊莲娜和斯比罗斯,当他看到房间那些相似与1974年纽约旅馆的陈设后,他对伊莲娜喊出了不要走--这是雅各布在2000年的现实,是他在2000年时在心里的呐喊回放,但也是当时的他对1974年的回忆,是他在1974年所作出的真实举动。

观众在荧幕中便看到一幕非常怪异的场景,斯比罗斯躺在旅馆房间的床上睡觉,业已白发苍苍、来造访两人的雅各布呐喊着不要走,而同样是垂垂老矣的伊莲娜却如被爱情冲昏头的女人般,夺门而出并喊着要去找斯比罗斯--2000年的人物上演着1974年的事件。

在伊莲娜夺门而出后,画面转变为1974年的纽约,伊莲娜找到斯比罗斯却又伤心离去,跨过边境与A团聚,在这当中,A自始至终都是以现在、也就是2008年时的面貌年纪出现。

在伊莲娜与A重逢之后,画面再次转回2000年,雅各布、伊莲娜与斯比罗斯出游,当三个人一同进入酒吧时,斯比罗斯的回忆骤然出现,2000年的酒吧瞬间就转变成1974那年他去多伦多寻找伊莲娜的场景,然而此刻出现在1974年的斯比罗斯却是2000年时满头白发的外貌。

他独自走进业已打样的酒吧,找到看起来比自己年轻许多、1974年的伊莲娜,两人发生争执、拥抱并最终圆满结婚。

类似的安排也发生在A寻找女儿的2008年。

当他见到那个数次给自己打电话的女儿同学时,见到的是一个年约12、13岁的小女孩,但女儿在2008年已经将近二十岁。

当这个女孩带着他去找那个可能知道自己女儿下落的男孩时,见到的是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

这段发生在2008年的现实景况与发生在2000年、小艾莲娜离家出走、企图自杀的场景相互混合和穿越。

而在电影的最后,艾莲娜躺在2008年罗马制片厂的床上撒手人世,只有12、13岁的小艾莲娜趴在床边哭泣,这画面既是2000年时发生在柏林的真实事情,也是2008年发生在罗马片厂的拍摄场景。

回忆与现实交织,过去与现在重叠,这种繁复的叙事手法,是让观者感到混淆的原因,却也是《时光之尘》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观点:过去从来不曾真正的结束,回忆总在某个时候翩然降临,将过去带进现在。

而历史也在这当中不断重复自己,伴随着时间的灰烬覆盖一切。

过去,既不曾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

在《悲伤草原》里,影片记录了希腊移民在二十世纪上半所经历的苦难,而在《时光之尘》中,随着时代的推移,历史不再是让人痛不欲生,然而在看进里头的一切后才发现,种种过往深深嵌在记忆当中无法抹除,伴随着我们一路向前,但在蓦然回首时,过去竟与现在密密叠合。

除了叙事上的重叠与穿透外,《时光之尘》在影像画面上也有许多的意象重叠,例如对苏联场景的描绘,一再呈现拥挤杂沓的事物,以此传递集体意识凌驾于个人的意涵,其中1953年民众聚集在斯大林雕像前的广场上的景象,与1956年斯大林的雕像被大量堆在废弃的博物馆里的景象,构造出一种历史在重复中反转的讽刺感。

斯比罗斯除了以老年面貌出现的时候外,在其他更早时间点出现时,都是以背影或模糊的侧影面对观众,这点与对A的安排类似,都暗示着斯比罗斯和A都是活在现在的人,其他人则是回忆中人。

艾琳娜与雅各布在1974年离开苏联时在边境上的舞蹈,与两人2000年在柏林地铁站的舞蹈重叠,表达的是历史本身在不同时空下的重复本质。

艾琳娜流放西伯利亚时,犯人双手伸向天空索要天使的翅膀,与雅各布跳河时的姿态重叠,象征无论是对身体或心灵自由的渴望,都难以在世间真正实现的真谛。

而艾琳娜在西伯利亚送走儿子时为挥别而伸出的手,与影片最后,小艾琳娜紧握祖父的手重叠,表达历史与过去虽然如灰烬般覆盖着人们、无从摆脱,但生命与记忆却也因此获得传承与延续。

除了影像画面外,电影的配乐也呼应着同样的信念,影片中每个相应的时代背景里,都配上了与时间和地点向呼应的古典乐曲。

但由卡兰德萝(Eleni Karaindrou)所专门谱写的“与河共舞”则承继整部影片的开头与结尾,宣誓着过去不曾结束,在浮沉翻飞、滚滚跌落后,终将与现在衔接,一同延续到未来。

■安哲罗普洛斯以后现代主义的手法演绎《时光之尘》,以全然不同于《悲伤草原》的视角来诠释历史,是一种突破与进步。

虽然《时光之尘》因为过高的复杂度而没能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同,但相较于不断重复自己的创作家来说,安哲罗普洛斯的精神和勇气让人感动。

目前来说,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电影上,都被排于主流之外,被评论家视为一种对结构与手法的过度追求和卖弄,是忽略艺术创作的精神本质、追求表现形式的偏门路线。

但我却认为,求新求变本身是艺术创作的至高指导,大众的理解尽管需要时间的推动,但那些对创新的努力,应该始终抱持开放与支持的态度。

当我们推开窗,望向过去的世界时,正有人在未来望着我们此刻的世界。

在过去的世界里,我们看到许多熟悉且传递至今的事物。

在此刻的世界里,未来的人同样会从我们身上看到许多熟悉且传递下去的事物。

事实上,这不仅是历史的本质,也是电影的本质,记录过往、传递记忆。

而这些时光的灰烬将不断掉落到我们身上,终至一切都被掩埋覆盖。

 2 ) 西伯利亚冬天的雪为证……

【红场往事】2017-09-17 00:31:41大火在雪地上燃烧,单厢列车经过那些坐火车来的大人物站在楼上向远处走过的影子挥手二月的风吹在每个人脸上如果你从安哲的镜头里见到过他们朋友, 西方的面孔多么真诚挥手的人最后也都死掉了……

【一场离别】 2017-09-17 19:26:47昨天还和你在一起今天就要道别三岁的小手在冰凌背后刚刚学会再见的孩子就要离开我作为母亲还能祈求什么?

西伯利亚冬天的雪为证明晚你将到达柏林旧钢琴乐声响起……

【时光之尘】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背离大草原享有过爱情还是没有在一起

 3 ) 还算有趣,烧脑片的那种有趣

北影节,大师系列总要看一部,没有选雾中风景、尤利西斯的凝视、永恒的一日这些资料馆常客,看了“时光之尘”。

本来是“希腊三部曲”的第二部,却因安哲交通意外突然辞世而成为谢幕之作。

正序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1954年,流亡在苏联的艾莲娜与千辛万苦来寻她的恋人斯皮洛斯重逢,两人一夕恩爱之后又天各一方,一个入狱、一个流放西伯利亚。

艾莲娜在西伯利亚幸得同胞雅各布相伴左右,她生下斯皮洛斯的孩子,托付给雅各布的姐姐抚养。

1974年,艾莲娜重获自由之后立即去寻找身在美国的斯皮洛斯,深爱艾莲娜的雅各布放弃了一直想去的以色列,陪伴艾莲娜。

艾莲娜找到了斯皮洛斯,但发现他身边已有别人,她跑开了,去加拿大找到了躲避越战兵役的儿子。

斯皮洛斯追到加拿大,三人重聚结成家庭一同返回美国。

1989年,艾莲娜的儿子在西柏林,娶了一名从东德逃过来的女子,生了一个女儿也叫艾莲娜。

1999年,艾莲娜和斯皮洛斯从美国来到柏林与儿子团聚,雅各布来旅馆探望他们,三人在街上徜徉之际,艾莲娜身体不适,这时她接到电话,孙女小艾莲娜要跳楼。

艾莲娜劝下了小艾莲娜,之后身体更加虚弱。

雅各布前来探病之后,登上莱茵河的游船,展开双臂坠入河中。

2008年,艾莲娜的儿子在罗马拍摄讲述母亲艾莲娜故事的电影。

此时他正在与妻子办理离婚,而小艾莲娜失踪,他在小艾莲娜的房间里发现了老艾莲娜的照片和在流放时写给斯皮洛斯的信。

小艾莲娜的母亲闻讯也来到罗马,两人在酒店碰面,酒店遭小偷光顾,遭劫后的房间地板上出现了天使的图案——展开双翅的天使伸手迎向空中的第三双翅膀,就是影片海报那幅画面。

影片从2008年开始,以在小艾莲娜的房间发现的老艾莲娜写给斯皮洛斯的信为旁白,引入老艾莲娜的故事,是回忆,也可以看作是儿子正在拍摄的影片内容。

1954年的故事叙事基本是线性的,直到1974年艾莲娜和雅各布从流放地被释放。

而之后,74年、99年、08年几条线开始跳跃、穿插,而且常常是时间跳跃,但场景不变,演员不换妆。

比如:1999年,雅各布到旅馆探望艾莲娜和斯皮洛斯,房门一开,就变成了1974年,也是在一个旅馆房间里,雅各布无望地请求艾莲娜不要走,艾莲娜决然地离开去寻找斯皮洛斯。

雅各布和艾莲娜都是1999年的妆容,表现的是1974年的场景,期间1999年形象的斯皮洛斯一直坐在旅馆床上。

1974年,艾莲娜到加拿大,找到了2008年样貌的儿子。

1999年,艾莲娜、斯皮洛斯和雅各布走进一个酒吧,镜头从三人镜头推为斯皮洛斯的单人镜头,场景不变,时间变成了1974年的加拿大,斯皮洛斯找到艾莲娜打工的酒吧,两人激烈争吵之后重归于好。

斯皮洛斯是1999年的样貌,艾莲娜是1974年的样貌。

2008年,艾莲娜的儿子寻找失踪的女儿,找到小艾莲娜的同学打听线索,那个同学跟1999年的小艾莲娜一样年纪。

两人一起去找到的跟小艾莲娜在一起的年轻小伙子,则是2008年的艾莲娜(一直没有露面)应该有的年纪。

小艾莲娜和老艾莲娜也是重叠的。

片尾,2008年的摄影棚中正在拍摄老艾莲娜去世的场景,99年年纪的小艾莲娜趴在床边,斯皮洛斯伸出手来呼唤艾莲娜,起身的却是小艾莲娜,小艾莲娜握住斯皮洛斯的手,几颗水珠从她手中滴落。

艾莲娜手中滴落的水滴此前出现在雅各布跳入莱茵河之后,艾莲娜从病榻上起身,恍恍惚惚地念叨新年餐桌的座位设置,念到雅各布名字的时候。

那水仿佛是泪滴,又仿佛是莱茵河的河水。

小艾莲娜站在废弃的公寓楼上,呼喊着自己想死,我想,除了父母离异给她带来的伤害,那其实也是老艾莲娜曾经的内心的呼喊吧。

看之前对电影一无所知,所以懵逼了一阵,明白了怎么回事之后,觉得有趣,好像在时间的长河里做游戏。

有趣是有趣,烧脑片的那种有趣,因为捋清了时间线而感到兴奋。

但是实话说导演想表达什么没太看懂,也没有共情。

不过大师的作品,就是能让人不明也觉厉。

虽然影片横亘苏联、美加、德国,背景中穿插斯大林逝世、越战、柏林墙倒塌、世纪之交等事件,但是并不是历史大片,也不是三角恋故事。

我猜,混淆时空的拍法,本身就是在点题吧,岁月流逝,每个人都带着厚厚的时间之尘,因为过去,我们成为现在的我们。

过去没有过去,我们带着它进入现在。

最后一幕是老年的斯皮洛斯和小艾莲娜携手向着银幕跑来,脸上洋溢着笑容。

2022.8.16 北影节

 4 ) 关于时光

记得四年前看塔尔科夫斯基的《乡愁》,电影镜头的空阔浩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淡化叙述,凸显意境,使得电影如梦如诗般幽深迷幻。

今天看安哲罗普洛斯的《时光之尘》,也使我有这样相似的感觉。

但不同的是,更史诗电影的恢弘气势,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见证了风云变幻的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斯大林逝世、水门事件、越南战争、柏林墙的倒塌;地域跨度也非常广阔,从莫斯科到西伯利亚,从罗马到柏林,从纽约到雅典。

虽然如此,但影片并没有流于一般史诗电影的场面恢弘而忽略人物内心的把握及探索,而是以历史为背景,甚至有意淡化这一背景,将人物置于飘渺如云雾的灰蓝色镜头中,一如人物无法掌控自身的命运,只能随时代之河流走。

伊莲 雅各布,水样气质的女子,曾经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手中如蓝莲花般绽放。

《云上的日子》里也有不俗表现,寂静而圣洁(可惜曲高和寡,这个女演员在国人心目中远不如布兰妮、LADY GAGA之流来的深入人心)。

今年来很少听闻她的影讯,以为她隐居世外了,不想今天在这部电影里偶遇,美人迟暮,气质依然(不过我怎么觉得她长得越来越像芳妮 阿当了呢)。

伊莲饰演的女主人公,在历史的洪流里,一生如浮萍漂泊不定,遭遇了诸多苦痛,活生生和两任恋人、儿子分离,再聚首,已是鹤发鸡皮。

伊莲被流放西伯利亚时的恋人,犹太人雅各布,在她落难时与她相依为命,十多年后,当他们重获自由,却因为要找寻各自的过往而不得不分离,又一个十多年过去,步履蹒跚的老人再度相遇,在街头跳起了那支他们分别时共舞的犹太民歌,老泪纵横。

雅各布在见了伊莲最后一面后,痛苦地跳入了汹涌了江水中。

是的,时光流淌,人总是想向前看,可是过往总把人狠狠拉扯,让人无力反抗。

雅各布终于明白,他无法忘怀过去,无法忘怀伊莲,此生只能深陷对过往恋恋不舍的痛苦之中。

伊莲的儿子,影片中的男主人公,A,眼神忧郁,童年被迫和母亲分离,寄人篱下。

长大后成了一名导演,他想把母亲的故事拍成电影,并创作了电影的主题音乐,也就是整部影片穿插始末的钢琴曲,深情而伤感,一如整部电影的忧伤潜流。

A的生活,也被过往所牵绊,痛苦始终相伴他左右,抑郁症的女儿屡屡濒临自杀边缘,深爱的前妻,也因为无法理解他而远离,他孤独地聆听着那首曲子,恍惚地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火车边,母亲的身影向他走来,他终于可以扑进母亲温暖的怀抱……影片的末尾,雪花漫舞在灰色柏林上空,地面又是一片雪白(每次生离死别,地面都是白雪皑皑),镜头里两个人物又开始奔跑(奔跑这一动作也出现过多次),似乎是种隐喻:时光从未停留,匆匆的脚步也拽不住时光的流走,漫天的大雪也掩盖不了那逝去的一切美好。

一部意蕴深刻的欧洲文艺片,还有很多镜头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比如A站在废弃的片场,满地的碎电视机,还有一个折翼的天使图案,等等。

朋友们,有空也看看这部别致的电影吧。

 5 ) 再无永恒归来,从时光之尘开始

趁着宿舍停电的时候,把电脑里存的电影在回顾一遍,氛围不错,还有几人聊了聊欧洲的一些事情,最后还是自己看完的,那厚重的历史压的人忘不了。

2F的停电场景 如果对于欧洲历史的了解为零,前边斯大林逝世,东欧剧变,以及后来的柏林墙倒塌还有99年的跨年夜,都当成是一个无所谓的时间节点就好。

因为这不到一百年来的时间也如同灰尘一样微小。

希腊三部曲的第二部。

两个时光交替叙事,前中后,直到后来汇聚到现在。

政治剥削身份,人们流离分散,想要越过国界到另一个国家就要全身赤裸。

希腊当代的一些动乱,社会青年,导演A的家庭。

一切的种种不过是些琐事,在安哲的编排下,一件接这一件,一种情接着一种情。

在将父母辈史诗般的爱情故事交代的差不多后,我已经完全被安哲抓进影片去了。

大量的空镜,诗意,是我进入其中的途径。

政治相关的历史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而情感和社会问题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当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再相聚,此时的情感已经无须再多言,那些再影片里大量的无言,过去的经历都已经直观的呈现给我们了。

手(碰触),它第一次出现在火车分别,那颤抖的双手,是人人都有的孤独之情。

第二次是在雅各布·列维投身大海之后,艾雷妮的感应,那水我认为是泪水。

第三次是,斯特罗斯牵着孙女,手牵着手,隔代的触碰,在雪中,时间的灰烬中奔跑。

若能有人十指相连,一定要紧握铭记。

女儿的出逃,可能简单的是想有个完整温馨的家。

奶奶无言,因为我们的经历之于后代无法言说,紧握着不分离,时间的厚重往后自己去体会。

A在父母还没来,妻子不在身边的时候,满地破碎,希望之翼已然折断,而作为电影海报的这个场景,在之后的影片里越回味越震撼。

艾蕾妮被囚禁关押之时,那个长长楼梯。

政治剥削比任何一种都要残酷残忍。

希望我们你们永远不要与这个有关。

艾蕾妮,wake up,wake up!

我们终会消逝,在这时间的长河里我们都是尘埃。

雅各布·列维,守候挚爱,痴情一生,最后一越展开双翼。

我们渺小,但我们我们有爱。

我们有着许多问题,但我们可以携手解决。

一直追寻的永恒,就在这时间里。

从前到后,从后到前。

永恒归来。

 6 ) 我要去远方

许多跟文艺有关的深沉赞美都应该献给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这个希腊人曾让侯孝贤心口发紧。

在成为公认的电影大师之后,他毫不着急地打造着心目中的三部曲,步伐依旧。

相比许多文艺大导的被迫转型和自我耽溺,《时光之尘》(The Dust of Time)里的安哲会让很多影迷感到欣慰,他的执着和坚持老实说也没闷到哪去。

影片镜头的变化之多丰富多样;从卡塔拉尼到柴可夫斯基,从巴赫到贝多芬,满溢的音乐让人物情感更显充沛。

影片制造了一个个有利情感抒发的空间。

夫妻、恋人、父女几组人物被时间拆散,不得不接受分离;几个老者更成为被历史抛弃的流浪者。

然而跳跃的时间线、嵌套的故事结构和充满野心的叙述,都表露出《时光之尘》更高的追求,它说的绝不仅仅是几代人的交流沟通。

火车上的两人对话转为一个车窗的镜面反射,一个运动的长镜头里包含中景、近景甚至特写,这些都还是小菜级的调度处理。

往后的放映场内,镜头先捕捉人物,继而跟随移动,涉及对话,最后跑出一个虚拟的不存在的人物(年老后的主角)。

后面公交偷欢被抓,镜头从外面窥视车厢里的人,然后上升越过车体,完成了里外景别的切换。

酒吧一段中,人物独自寻索,隔空对话,用声音交代当年的情景,场面调度算得上艺高人胆大。

广场集会一段,人们自发涌来悼念后又慢慢散去,中间的静默和歌曲都很有冲击力。

与其类似的,还有收押隔离一段,镜头自天空落下,扫到人群然后走上带有强烈形式感的曲折阶梯,日记体的画外音打开了汹涌的回忆洪流。

有评论家责备安哲的地方就在这里,他的镜头很美,极富诗意,但不可否认有过分强调设计的成分。

如果“雾中风景”的梦幻镜头让人稍觉熟悉,那么机场的人体扫描安检仪则令人印象深刻。

先不说与侵害个人和隐私有无关联,这个纵深成像和变焦推进,很难不让人把注意力放在裸体上,电影因此产生了某种荒诞感。

同是放行,当《时光之尘》把不同年代的事件组接到一起,影片的呓语呢喃实在意味深长。

如果在静与动之间做选择,《时光之尘》的镜头更多停留在动的一面,而人物的情感和内心却非常安静,哪怕是压抑的平静。

固定机位不是没有,人物也有猛烈爆发,同时还有肢体冲突。

然而从立意到技巧,从演员到故事,《时光之尘》完全是欧洲主流、标准大师的艺术片。

比方说折翼天使和新年时候的欣然起舞,再有老少携手的结尾,他们在雪花中跑过勃兰登堡门,不知去向何方。

这无疑是充满象征寓意的,直接跟历史的大主题挂上了钩。

【南方都市报】横跨半世纪、穿越三大洲,更加个人化的安哲完全满足了对观众的承诺,流离失所的人物永远在寻找归家的旅途上。

———Dan Fainaru(《每日银幕》)不时出现的虚拟姿态让电影显得太过了,然而导演并没有丧失对于艺术的完美触觉,我们只有寄希望于更多的卓越时刻能填补这种缺憾。

——Peter Brunette(《好莱坞报道》) ■ 文艺补白最新文艺片推荐《时光之尘》●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主演:威廉·达福(Willem Dafoe)

 7 ) 《时光之尘》:记忆与存在的诗意交织

引言:在记忆的迷宫中《时光之尘》(The Hours)是迈克尔·克莱蒙特(Michael Cunningham)执导的一部关于记忆、存在和时间的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

影片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女性如何在各自的生活中寻找自我和面对存在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时光之尘》的叙事结构、角色发展以及主题意义,揭示电影如何通过记忆与现实的交织,呈现出人生中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叙事结构:三条平行的时间线《时光之尘》采用了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叙事结构,分别讲述了1941年、1951年和2001年的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不同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环境,还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 1941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故事在1941年的时间线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由妮可·基德曼饰演)是一位患有抑郁症的作家,正在努力完成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幕间》。

她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孤独,但她通过写作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

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伍尔夫的内心独白和对时间的思考贯穿始终。

1951年:劳拉·布朗的故事在1951年的时间线中,劳拉·布朗(由斯嘉丽·约翰逊饰演)是一位家庭主妇,生活在一个看似完美的郊区。

然而,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开始寻找自我和寻求解脱。

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悬疑和心理描写,劳拉的内心挣扎和对自由的渴望是这一部分的核心。

2001年:克拉丽莎·沃恩的故事在2001年的时间线中,克拉丽莎·沃恩(由朱丽安·摩尔饰演)是一位成功的出版商,正在筹备一场盛大的生日派对。

她的生活充满了忙碌和社交活动,但她感到内心空虚,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情感和哲理,克拉丽莎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去的回忆贯穿始终。

角色发展:记忆与存在的交织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角色,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痛苦和孤独,但她通过写作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

妮可·基德曼的表演非常出色,她成功地捕捉到了伍尔夫的内心挣扎和对写作的热爱。

伍尔夫的故事线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她的内心独白和对时间的思考贯穿始终,使观众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心灵世界。

劳拉·布朗劳拉·布朗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

斯嘉丽·约翰逊的表演非常自然和真实,她成功地捕捉到了劳拉的内心挣扎和对自由的渴望。

劳拉的故事线充满了悬疑和心理描写,她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去的回忆贯穿始终,使观众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心灵世界。

克拉丽莎·沃恩克拉丽莎·沃恩是一个成功但内心空虚的角色,她的生活充满了忙碌和社交活动,但她感到内心空虚,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朱丽安·摩尔的表演非常出色,她成功地捕捉到了克拉丽莎的内心挣扎和对过去的回忆。

克拉丽莎的故事线充满了情感和哲理,她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去的回忆贯穿始终,使观众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心灵世界。

主题意义:记忆与存在的探讨记忆与现实的交织《时光之尘》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展示了记忆与现实的交织。

三个不同时代的角色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影片通过这种叙事结构,探讨了记忆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记忆来理解自己和他人。

存在与意义的探索《时光之尘》探讨了存在与意义的深刻主题。

三个角色都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人生中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影片通过这种探索,展现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存在意义的不懈追求。

时间与记忆的循环《时光之尘》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展示了时间与记忆的循环。

三个不同时代的角色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影片通过这种展示,探讨了时间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记忆来理解自己和他人。

结论:记忆与存在的永恒主题《时光之尘》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探讨了记忆与存在的深刻主题。

三个角色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影片通过这种探讨,展现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存在意义的不懈追求,以及记忆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

《时光之尘》不仅是一部关于记忆与存在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的电影。

通过这种探讨,影片成功地引发了观众对自身生活和存在的深刻反思,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影片美丽画面和深刻主题,还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存在意义。

 8 ) 那些死去的,那些离开的

安哲罗普洛斯,继续着“追寻”的主题,还是无比苍茫的长镜头,轨道、大雪、浓雾、等待、希望。

两小时的片长相比安氏以往的作品显得更为简约,而其中大段的配乐也增加了影片的节奏感,某种程度上安氏也在进行着转变。

“the third wing”作为第二部的主旨,第一次出现在屏幕里是在一间狼藉的屋子里,遍地都是被损毁的电视机,满地的碎玻璃,镜头一点点的往外拉,红色地毯上是一个天使正用手尝试着抓住身边的第三只翅膀,天使大喊:“希望之翼”。

这一主旨很多次的出现在不同的片段里,艾蕾妮送别儿子时用手触碰着车窗,雅各布自裁时的那双手,艾蕾妮昏倒在桌边的那双手,斯拜罗斯在片尾搀住小艾蕾妮的手(其他的记不清了)。

艾蕾妮会说:“最近我每天早晨醒来时,水从我的掌心滴落,有那条河的味道”。

两条故事主线,第一是倒叙艾蕾妮多舛的一生,涉及了革命,流浪,爱情。

爱情是一个核心,围绕着展开的是雅各布对艾蕾妮的追逐,艾蕾妮对斯拜罗斯的追逐,但不止是爱,就如斯拜罗斯这一人物的表现手法,在倒叙中斯拜罗斯始终是以一个背影对着镜头的(除了片头火车车窗上的倒影),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里,有轨电车的车厢里镜头从他的背影慢慢摇往窗外广场上一整个人群的背影,而这一整群人即将面对的是斯大林去世的消息,面对着一个信仰的破灭。

斯拜罗斯要面对的是什么,直到89年的那晚在酒吧里弹奏完婚礼进行曲之后,他说“斯拜罗斯,你愿意娶艾蕾妮为妻吗,是的我愿意,艾蕾妮,你愿意嫁给斯拜罗斯吗?

”,第一次,他面向镜头,而那一刻,镜头里出现的已是一个白发的老者,一段延宕已久的爱,自己延宕了的一生。

雅各布,更为悲剧的一个人物,追逐着一段不可能的爱,放弃了以色列来到纽约,最终还是跳向了水中。

导演用时空交错的手法表现公寓里那段的离别,年迈的雅各布依靠着门楣咆哮着“不要走”,年迈的艾蕾妮只是吻了他一下却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这发生在二十多年前,而对于雅各布,每一刻都不曾忘却。

两段爱情都超越了爱情本身,触及到的是人生,也是主题里的“希望之翼”。

第二条主线是现实里的小艾蕾妮的流浪,对于绝望中的救赎。

情节处理上也相对简约,最后是老艾蕾妮拉住了小艾蕾妮的手,一边在重复着“我想死、我想死”,一边只是紧紧地抱着她。

又是一个时空交错的手法,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实则是紧密重合着的,经历过政治迫害的老艾蕾妮势必有绝望的时刻,小艾蕾妮也注定有一场坎坷的路途,省去很多胶片,却又让观众意犹未尽。

对于情感的控制也依旧完美,从没有煽情的画面,只是用最朴素的镜头来展示人生,唯一一次带有渲染气氛的是艾蕾妮母子相会的那一段,浓雾里,一个缓慢的旋转镜头,道尽一切。

希望之翼,我们总是伸出手,努力地去触及它,片尾斯拜罗斯牵着小艾蕾妮的手向前奔跑,背景依旧是苍白的浓雾,却多少透出了温暖。

Nothing ended, Nothing ever ends. 连带着,也带出了下一部的主题:eternal return。

安哲罗普洛斯,我们还能看你多少部电影。

 9 ) 时光之尘 --另一段旅程

安哲的新片dust of time有着非常美的译名,我也没有特别看片的先机,这小农村的艺术院线现在上映的是只有美国人才会一厢情愿地认为搞个音乐歌手传记就是艺术片的《crazy heart》。

所以看的也是之前透出来不知到版本片源和只有电影中对应非英文外语的英文字幕,看得非常吃力,一旦英文对话设计到历史和人名就开始搞晕乎了,何况这个片子走得又是和之前《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一样的叙事路线,现实回忆梦境三代人的穿插,导致看完片子后也只了解个故事走向,对于里面的背景设置也只存在于自己对欧洲历史的印象。

对于总结安哲的电影,没有比寻找的旅途这个词语更适合的了,他所有的电影中,追寻都是他电影人物的命运和事态的走向,这个片子也不意外,从开头过去时态中二战后东欧国家的动荡中男主追寻恋人,到现实时代中他们的儿子寻找着自己离家出走的女儿,这两条线就这样交织起来,现实中已经变成花甲老夫妻的妻子多年后和当年情人重逢,过去时态中两人在逃离塞尔维亚之后的无奈的分离,这一切由于女主角伊莲娜一人饰演横跨少女到老妇的设置而衔接起来,她的过去,现实,回忆和梦境,都交织起,形成了安哲最爱的设定,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下的落叶般不由自主的颠簸。

对于现在和过去的交接,和《尤》一样安哲主要还是用镜头的拉近拉远加上背景音乐的变化来处理,于通常的快闪剪切相比要显得无缝和从容的多,比如说现实中丈夫回到当年与妻子重逢的柏林的酒吧,在旁边的时间标签提示下,他走入酒吧,背景是零散的酒保和顾客,背景是流行音乐(中文歌哦),镜头跟随着老人,拉近到画面只有框住他为止,然后背景音乐的渐淡和旁人声音消失,在酒保女以店要打样为名赶老人走无果离去,他走向角落的感情,开始弹奏,一曲后就情绪自然切换到过去,画面外妻子当年发狂砸碎酒杯的声音,但是画面中一直只有他,跟随走到酒吧门口,然后从画面走进妻子,两人对话。

其实这只是安哲利用空间构图的不完整和背景音乐的变化创造出在同一个长镜头中完成时空变化的技巧,这几乎成了他电影中一个个性标志,对于他新片来说,风格和手法上他依旧是如此的固执,没有丝毫改变,似乎减少了一些外景的长镜头多了室内狭小空间中的片段,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拍片资金的渐渐捉襟见肘。

依然网络了一堆一流的演员,Willem Dafoe, Irene jacob。

但是由于过于注重整个历史背景,安哲片中的人物角色仿佛只是身躯加上他自己的思想,而没有原来演员的性格,达富这个音乐家的角色设定和《尤》中哈维饰演的角色没有区别,唯一的闪光也只在他和自己女友亲热无果后无力地瘫倒,和当年哈维只有在目睹回忆中家人被屠杀后找回了自己标志性的绝望的嚎叫一样。

至于之前在老K的《红》,还有《云上的日子》里灵气动人的绝色女子,在安哲片子也只能透过苗条的身材回味下当年的风采。

当然此外,片子的原声音乐还是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即便是时代气息的音乐,广场中悼念斯大林的《国际歌》,和新年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没有比这些更适合的了。

稍微多几句无关的话,在安哲片子从,个人觉得,总体上最好的《流浪艺人》,个人最喜欢的是《雾中风景》,技术层面最好的还是《尤利西斯生命之旅》,个人感觉,在《永恒的一天》梦圆金棕榈之后,安哲开始更加的个人化,丝毫不再讨巧评论口味和市场需求。

但同时,他的片子中的变化也越来缺乏,本来就不多个人情绪化的抒情片段被更严肃的思考说取代。

曾经伯格曼批评布鲁耐尔觉得他一生只拍了一种电影,而安哲风格固定后的看点越发的缺少,当初柏林电影节甚至以水平太超过了为理由让《哭泣的绿地》一奖未得,《时光之尘》的资金有一部分又来自希腊国家的资助,在不参加一线电影节后市场难免堪忧, 真的希望他在之后的岁月里,还能够一直有充分的资金来拍他想拍的电影。

 10 ) 241023:时光之尘

导演搜集母亲信件,信件组成一个三角恋故事:1)分离:母亲与父亲因左派运动而流放分离,母亲被叔叔照顾;2)再聚:母亲与父亲团圆,叔叔不时来看。

最终叔叔投河,母亲不久去世。

《时光之尘》短评

可能是我拖得最长才看完的电影,镜头很诗意唯美,但是真是欣赏不来,节奏非常慢,镜头非常长,声音非常安静。最头疼的是用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空演不同的角色,所以真的看得很晕。

5分钟前
  • juanqui
  • 还行

借你的翅膀,你要抓牢。安哲那穿万物于无形的长镜,自有人甘折翼为囚徒。

8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没见过这么烂的安哲作品。安哲基本上不能算是大师,这部片子暴露了他所有的弱点。如果局限在希腊,他的影片还是可圈可点。但这部在世界范围拍摄的影片,他明显没办法驾驭。他那些老招数成为了非常cheap的修饰,pan加zoom,跳来跳去的故事、人物、地点,老掉牙的主题……

10分钟前
  • 眼睛的故事
  • 较差

哦天哪,已经好多年没有在影院这样睡了醒,醒了睡……完全控记不住偶记己……懵逼,煎熬,焦虑🤣

14分钟前
  • 梨J晚睡
  • 较差

第12届北影节第19场。安哲生前最后一部电影,恰巧是一个导演的视角展开,不同时空交错的爱情故事,老人追忆爱情原来可以这么动人。安哲电影生涯最后一个镜头年老的雅各布和童年的艾蕾妮牵着手在雪中奔向镜头,如此动人,真正的电影属于大银幕。

15分钟前
  • 雕刻时光
  • 推荐

#2023.2.26小西天 好崩溃...可能是我在资料馆看过最不喜欢的片子了...影片灾难效果堪比飞艇的live aid,我要是安哲的话这片子拍完就永久销毁...安哲很抱歉以这种方式跟你道别🚬影片几乎集合与凸显了安哲电影创作的一切缺点。安哲证明他(至少在晚年已)无力驾驭稍复杂的虚构叙事框架,影片填充了大量即使在商业片中出现也令人难以置信的clichés(逃亡的情人在车厢里温存招来巡警、Eleni奇迹地安抚躁郁的孙女),主角之一威廉达福的演出堪称灾难,切换成英语后安哲写的台词让我竟然产生了强烈的母语(?)羞耻。当安哲试图摹写他所不熟悉的现代性体验,即使再考究的镜头语言也无法掩盖内里的空洞了。仅举一例:90年代末德国前卫青年的卧室墙上真的会贴Jim Morrison或Jimmy Page吗?

17分钟前
  • Division_Bell
  • 较差

安哲遗作。被历史放逐的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延续到下代和隔代依旧是常年无根无依难以和社会和解的状态。古典音乐满溢,时空不断交叉,甚而单镜头内便完成时空过度,但历史的厚度不是光靠横跨半世纪穿越三大洲就能累积的,单薄的情感力量成了这部史诗剧的木桶短板。三星半。安哲实乃造型大师,屏摄重灾区能证明:广场集会悼念、流民攀登雪山黑阶、满地斯大林雕像、第三只翅膀。布鲁诺冈茨的表演臻入化境,冈茨+翅膀+诗意,一度跳戏《柏林苍穹下》。

22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半个世纪,两代埃莱妮,在时空的辗转中完成对往昔的回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以及铁幕的落下(柏林墙倒塌),均在时间的灰烬中尘埃落定;雅各布的结局其实就是安哲对待历史的态度。结合第一部看更有意义,比起第一步的青春逼人,此部重心放在重逢和回首。最后一幕引用乔伊斯《死者》,仍是典型安氏风格---记住爱记住时光。

26分钟前
  • 虫蠹
  • 还行

“乌托邦是天使的第三只翅膀”。被国界线与意识形态分离的人们最终会团圆,心灵彼此隔离的人们也终将习得和解的方法。但说到底这部给我感觉和哭泣草原距离得有点大,甚至产生了咫尺天涯AU的错觉…

28分钟前
  • Sour1900
  • 还行

结果今年上影节第一部感觉踩雷居然是安哲...

32分钟前
  • qw0aszx
  • 较差

但是,已经有尤利西斯的凝视了,不是吗?

33分钟前
  • ┢落┦
  • 还行

乌托邦是天使的第三只翅膀,折断在死亡的暗红现场,时光拉长,加重,一粒尘如山压下,又如雾散去。死去的斯大林被默哀,又被抹去,柏林墙建起,又倒塌,男与女重逢,又分开,故事萧瑟开篇,又叆叇收尾。雅各布才是最肝肠寸断的题眼,新世纪是个不得不重写的历史,所以宁愿扑入旧时代的风凉,带着对你的爱,而她会在同一天垂下右手,指尖淌出水珠,有那天她与另一个男人,所谓真命的男人,在河边起舞时的河水气味。安哲也走了,这冬日,有暗的光芒。(达福应和了故事的一点异质性,但也有点拖戏,尤其是与母亲的初遇,承载不了那种移魂的自然和苍凉。还有过境时安检的赤裸透彻,真是可怕,好奇如何拍成。)#北影节12#25,资料馆,4K

3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隔空对话。手。

41分钟前
  • juni
  • 还行

安哲罗普洛斯作品2。如此大的投资,可以拍得非常荡气回肠缠绵悱恻的题材,安哲竟然能够依然掌控得那么好,依然注入如此重的个人标签,真厉害。看片过程中不止一次想到日瓦戈医生,虽然本片场面不能比,但是后劲又是日瓦戈比不了的,里面的三角恋被安哲拍成了一首无视时空的绝美的诗,让人伤感不能自抑

43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First time I saw desperation in Angelopoulos's movie though there is still hope. After all, when time goes by, everyone will be dust...

44分钟前
  • contumacy
  • 推荐

我还蛮喜欢那个破碎电视机和天使残骸的场景,后面被安检震惊到,再就是窗外倒置的楼房,在碎片中勉强拼凑出故事,有一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感觉。

49分钟前
  • 蓝格子
  • 推荐

2012.1.25.悼念安哲。我思念你的往事化作时光的尘埃。意外看到威廉达福- -有人担心安哲没拍完“希腊三部曲”就死了,一语成谶。

54分钟前
  • 嗓嗓
  • 还行

置身过去,但只能向前看

57分钟前
  • 都市丽人舒绣文
  • 还行

It is more like a drama.happiness and sadness,more is sadness. she belongs to Jacob,I think.

59分钟前
  • 一代名伶
  • 力荐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

1小时前
  • (๑⁼̴̀д⁼̴́๑)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