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育生苗,精工扶异草 / 吴澧2009-03-01 这是一个拔苗助长的美国故事。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又导又演的去年圣诞新片《老爷车》(Gran Torino)。
汽车城底特律,退休老工人沃尔特·科瓦尔斯基(伊斯特伍德饰)的社区,搬来了一家又一家的苗族人。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让这个波兰裔老头很不爽。
说起来,苗族大概是和我们汉族一样古老的民族。
《韩非子·五蠹》有言:“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这传说听着很美好,举着盾牌、斧子跳跳舞,以软实力令苗人膺服。
历史的长期趋势,却是随着汉人的南下和扩张,苗人不断迁向西南。
舜之后数千年,直到满清,官府还和苗人打过无数血仗。
有着苗族血统的沈从文,在《凤凰》一文中叹道:“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红了每一条官路同每一个碉堡……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
”那些在战争中归顺的苗人,成了所谓的“熟苗”;继续南迁并顽抗的,就是所谓的“生苗”。
沃尔特的苗族邻居,本是老挝的生苗。
按苗族习惯,他们自称“赫蒙”(Hmong)。
在越南战争中,这些靠打猎为生的山地生苗,在首领王宝的带领下,站在美国人一边,反对本国主体民族的革命运动。
他们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的:主体民族占据着平原沃土,欺负我们,他们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
就像电影《英国病人》(English Patient)里那个印度号兵的哥哥,巴不得日本人早日杀过来,赶走英国人。
美军撤出越南后,很多生苗跟着逃到美国。
年青时在朝鲜打过仗的沃尔特,不知道也不会在乎这些背景。
他只知道他的苗族邻居看着很像是曾经的敌人中国人,对他而言都是 Chink(中国人的贬称)。
“敌人”住到了隔壁,他能不厌烦吗?
狩猎民族到了工业社会,文化冲突在所难免。
苗人打猎只问谁先见到野兽,不问脚下土地是否有主。
这和本人老家一样。
砍柴只能上自家村里的山;但野兽有脚,谁知它家在哪里?
野兔跑到邻村的山里,照追不误。
邻村人说这兔子该是他们的?
“你叫它一声试试,应不应?
”不过,美国人的私有概念更强烈,擅闯私产,步枪伺候。
偏偏这些苗人都是弄枪的好手,而且男人是越南战场下来的,谁怕谁来着?
2004年11月,威斯康星州有件案子,轰动美国。
苗人王柴猎鹿时闯入私人庄园,与数名打猎的白人发生冲突,六人被王柴击毙。
威斯康星已废止死刑,王柴后来被判终生监禁。
2007年1月,威斯康星又有苗人王洽猎松鼠时与白人发生冲突,王洽被杀,该白人被判坐狱69年,也相当于终生监禁了。
财产概念的不同,使得沃尔特拿枪指着苗裔帮派,要他们滚出他的草坪时,帮派们显得很困惑。
他们认定这老头不是简单地维护自己的财产,而是在帮助邻居家的孩子罗涛(Thao Lor),不让他们推推搡搡把涛拖去做坏事。
面对困惑的帮派,老头喝道:我一枪打死你,回家睡得像婴儿!
帮派这次放开了涛,但从此与老头结下梁子。
而涛的姐姐罗淑(Sue Lor) 和母亲,在感谢沃尔特时,也不相信他的简单解释:我只是保护我的草坪。
涛的父亲死在越南,没有男人撑家,两个女人从此将老头认作恩人。
帮派恨老头保护涛,他们逼着涛在半夜潜进车库,去偷老头最钟爱的 Gran Torino,一款七十年代的福特老名牌,沃尔特装配过的最好的车。
老头大概正是睡不实,才自称可以睡得像婴儿吧?
他半夜听到动静,翻身拿枪起来。
幸亏涛腿快,逃走了。
老头是涛的恩人,涛却去偷他的车,违反了苗族的纯良风俗。
涛的母亲和姐姐逼着他去给老头赔罪。
按苗民传统,涛还要为老头干活赎罪。
这让老头很为难。
退休后,他都不要儿子帮忙,宁愿一个人住着。
儿子、媳妇好心送他去养老院,差点被他赶出去。
涛对他有什么用?
沃尔特是这样一个人,他就是那种鲁迅先生经常要批判的旧式中国父亲:对子女严厉,要求很高;爱子女,但不知如何表达,不善于和子女交流。
而他在朝鲜的战争经历,非亲身体验者很难理解,这使老头更为封闭。
沃尔特对自己也相当苛刻。
独立,不愿求人,万事自己解决。
兄弟从小见多了这样的男人。
不少乡亲不愿去镇上卫生院,他们只找村里老中医,因为中医以切脉望诊为主,不像西医问那么多问题。
如果要问求医者最近的饮食起居,感觉如何,问他本人是问不出来的,三句两句完了。
必须问他老婆。
男人这里痛那里不舒服,女人能讲一大堆。
一出大夫家的门,男人就抱怨:你咒我死啊,讲得我明天伸腿要去了似的。
电影开始,是科瓦尔斯基太太的葬礼。
女人显然是不放心的,去世前,她请求教区的贾诺维奇神父今后多关心沃尔特,让沃尔特常去忏悔。
但沃尔特总是说没什么可忏悔的,他很好。
总觉得老头是那种看医生应该有女人陪着、让女人主诉的汉子。
咳血了沃尔特也不在意,被淑看到了,他还要掩饰。
终于去医院了,面对新来的亚裔女医生,更是无话。
等到化验结果出来,已经太晚了。
想打电话告诉儿子,儿子在家为公司加班,脑筋在别处,没有意识到寡言的父亲突然来电话,必有意外事。
其实儿子、媳妇没错,沃尔特应该去养老院的。
这样一个要强的男人,难道还会把涛当仆人用?
不过沃尔特还是收下了涛,否则他母亲饶不了这孩子。
而且沃尔特也想出了合适的工作:让涛为苗族邻居整修房子。
很多美国人,今年年休假出游,明年年休假就会用来修房子。
换屋顶(美国人用木片瓦,隔几年要换),通水槽,漆墙壁(通常是木板墙),扎篱笆,等等。
你不做,邻居有意见:你家房子旧旧的,卖相不好,拉低整个社区的房价。
但生苗是狩猎民族,没有那么强的财产概念,也没有修修弄弄的工业人习惯。
他们的房子破破的,所以他们拿着美国政府的安置金搬进来,白人就逃出去。
现在沃尔特带着涛,一样一样教他整修房子的技能。
老头的车库里,什么工具都有。
旋螺丝的起子和扳手就不知道有多少,外六角的,内六角的,一字槽的,十字槽的,等等,大概还分公制的,英制的。
老头还送了几件给涛。
其实苗人也喜欢住整修后的漂亮房子,邻居们都请涛去帮忙呢。
涛在沃尔特指点下干活,淑常来陪老头聊天,两个孩子当他父亲似的。
在这样的接触中,老头对苗人的感觉也变了。
涛和淑家里亲戚大团圆,也请了沃尔特。
看着苗人们一个大家族其乐融融,老头问自己:这些 Gooks(越南人的贬称),为什么我觉得和他们更接近,和我的小辈反而比较疏远?
同时,沃尔特也发现苗家的洗衣机没放平。
他习惯性地弯下腰去调节底脚螺丝。
去年美国大选时,有共和党评家写文章,说民主党人高唱种族和谐,其实共和党人对此也是贡献多多,在底层,移民更容易融入共和党人占优势的社区。
本人可以相信这一判断。
共和党是价值观上的保守派;而移民主要来自第三世界,他们的价值观通常比较保守,与共和党人比较接近。
就像兄弟可以从沃尔特身上看出老家乡亲的影子;沃尔特也能从苗人身上,看出那些他的孙辈已不怎么遵守的古老道德,比如对长辈的尊重。
沃尔特试图将涛带入美国现代社会。
他鼓动涛去追女仔,甚至慷慨出借很拉风的老爷车;他对着涛去找他的理发师老朋友,让涛观摩和实习男人间的对话,掌握大不吝和有礼貌之间的平衡;他带涛找假期工作,涛必须从狩猎民族的后代转化为一个真正的工业人。
一老一少搬运一个沉重的冰箱,当涛对沃尔特说这次你必须听我的,让我来干时,老头欣慰地笑了。
在女人堆里长大、原本有点蔫头蔫脑的涛,终于显示了阳刚之气。
文化的改变,是很困难的,需要很长时间。
这次屯兰矿难,七十七人死亡(还有一人至今失踪),兄弟上几个大矿的网页看了一下。
发现某些矿的“忆苦思甜” 政治文章说解放前煤矿工人受剥削受压迫,工作时赤身裸体不穿衣服。
记得小学里读《十万个为什么》,讲到煤矿工人下井要穿石棉工作衣,普通衣服摩擦时可能有静电火花,引爆瓦斯。
本人来写这种政治文章,至少会说:因为资本家不发石棉工作衣,为了安全,工人不得不裸体工作。
一看这种宣战,就知道红朝的煤矿必然出事。
安全方面的宣传,应该也是这些人负责吧?
他们脑袋里哪有半点相关的科学知识?
现在的小煤矿,工人还是裸体干活的。
记得刘庆邦小说《神木》有描写,改编的电影《盲井》里才穿了裤子。
如果哪位书记见了,挥挥手说:矿工弟兄们,我们现在以人为本,请大家赶快穿上衣服!
说不定下井就炸了。
这期《南方周末》(2月26日)的报道,《屯兰矿难:“安监省长”的累与痛》里说,从国家安监总局局长职位转任山西省长的王君,“有很明显的‘技术派风格’。
山西省政府的相关官员说,他下去调研都是问很细致的问题,包括设备、操作等繁琐层面。
而王君领导下出台的相关检查制度,技术细节详细之至。
知情人说,王君曾斥责某地事故责任者,大意说‘犯错不要犯得技术含量太低’。
”但他面对的是六十年红色宣战培养出来的官僚集团,嘴上有大话,脑中无科学,王君还能在几天甚至几年之内,把他们转化为注重那类洗衣机底脚螺丝般技术细节的工业人?
而且这种转化不能靠文件,而是要跟着人一步一步学的。
涛是幸运的,有前辈手把手带他。
但是,也有很多孩子,失落在文化冲突的成长苦痛中。
那些帮派少年,抢了涛的工具袋,撕了他的工作衣;他们还绑架了淑。
狩猎民族的后代,痛哭,愤怒,要拼命。
老工人很冷静,很冷静。
他知道只有铲除帮派,涛和淑才能利用美国社会所提供的条件,成长为他们民族的第一代工业人。
但是拼命没用,必须很冷静,很冷静,想一个绝招,精密计划,精细执行,将帮派分子一网打尽。
老头向贾诺维奇神父作了他的首次忏悔,忏悔自己未能及早给予儿子更多的关爱。
然后,在神父担忧的眼光中,沃尔特上路了。
影片结尾,涛驾着那辆象征着沃尔特的老爷车,驶在大湖边。
敝人不熟悉他放的音乐,以兄弟受的教育,想起来的竟是电影《英雄儿女》里王成高叫“向我开炮”之后,银幕上飘过的阵阵歌声: 为什么生活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我的苗族姐弟,青春期的成长本来艰难,文化冲突中的成长可以很痛苦。
不过,美国毕竟是一个有着自由、法制和人权的民主国家,即使是生苗,吸取了这个社会的养分,也能长成奇葩异草。
Gran Torino,这是兄弟的奥斯卡,为伊斯特伍德镜头里的人性炎凉,虽然今年的奥斯卡这部片子连一个提名都没有。
还是《洛杉矶时报》影评人帕特里克·戈尔茨坦说得好:好莱坞很多人受不了沃尔特的政治不正确语言,但后人将会视作经典,意识到这部电影是一个时代的鲜活记录。
(文章源于吴澧专栏,本文来源1510.cn网页快照)
一直對Clint Eastwood的電影不帶感,因為他的劇本總是太嚴謹-嚴絲合縫,一點兒錯漏都沒有.這部當然也是,不僅劇中每個人,就連車\狗和勛章,都去了它們該去的地方.老爺子必須是劇中的不貳英雄,不費槍彈,以身殞命,不僅解救小朋友,還解救了自己.敘事令人嘆為觀止的規整,只是,太規整難免讓人覺得沒有驚喜.開篇葬禮先把老頭兒投擲到荒原-看不慣子孫的行徑,保持自己一套早就out of fashion的行為準則-真像Flannery O'connor筆下那些南方遺老,這個世界千變萬化,早都不是他們以為的樣子,人人都朝前洶涌狂奔,只有他還滯留在過去,對現實說三道四,滿腹牢騷,不想其實早成了所有人的笑柄.唯一的salvation其實是死.他的結局應該是默默的死在一個半夜起來喝牛奶的晚上,或者死于他那不斷咳血的絕癥,除了大狗Daisy沒有人知道這個孤老頭兒已經見了閻王,他的尸體會在長滿尸斑,爬滿蛆蟲,散出尸臭時被鄰居發現.至于那些令他無法釋懷的殺戮記憶,戰爭的勛章和照片,全部陷落,沉默如他的死亡-我想,這才是更真實的可能.就像我曾在公車上見過的與售票員大發其飆的老人-老子當年打仗的時候,你還怎樣怎樣怎樣呢....這些,被卡住的人吶.孤凄的晚年哪兒來另一場輝煌?他們牛x的過去早就沾滿塵埃,封存在不被開啟的箱子里.只是有人不甘于此,所以,這個倔老頭意外與鄰居苗裔小孩建立關系,陷入仇殺,并且,以身赴死,像一個真正的英雄那樣,salvation.必得一場轟轟烈烈的死,才能讓這孤絕悲戚沉默無聲的晚年爆發出光彩來-太催淚!!!催淚是因為故事太嚴密,嚴密到讓人輕易看出了某種虛幻性.老爺子老了......不是劇中的倔老頭,而是Clint自己.當年的牛仔,西部英雄,黃風獵獵,策馬狂奔....俱往矣.他必得感到了某種力不從心,才想要在故事里以這種方式獲得Salvation.每個人都會變老的.時代前進堪比光速.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里,老人們都去了哪兒?他們以一種緩而又緩的節奏,被時代遠遠拋在后面,也許只能在電影中才能畫出驚嘆號-即便只是以悲劇的方式.希望Clint爺爺長命百歲,永遠活在他最好的年華里.
出国之前 十分向往国外的生活 而且认定了白人是文明的人种 受高等教育的人种 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的人种现在已经在国外定居10年 通过这个电影 把国外社会剖析一下吧电影中 男主的家人 衣冠楚楚穿的人模狗样的 什么sorry啊 excuse me啊礼貌用处常挂在嘴边但是做的却不是人事说的却不是人话 儿子很久不给父亲打电话 有一次破天荒打电话 也是想要点东西 孙女正点辣妹 无所事事 问男主 你老了 可能活不长 那你的豪华跑车还不如给我呢 亚裔邻居家 穿着比较随意 甚至寒酸 但是家庭有浓浓的人情味 家里没有人念过大学 但是他们懂得家庭成员需要团结需要爱 所以小孙子被男主获救 整个亚裔大家族 不管是直系亲属还是非直系亲属 都来登门给男主送礼物 感谢他的恩情 亚裔小孙子 性格内敛 善良 被人欺负也希望息事宁人 姐姐更是护弟情深 澳洲也有一些如此的影子 白人们穿的衣冠楚楚的 做的彬彬有礼的 接受帮助时候会非常礼貌的在口头表示感谢 但是却不会在实际行动上进行回馈 可能下次和你吃饭还要和你AA制 澳洲老人几乎没有和孩子住在一起的 孩子能经常看望父母那就已经是鲜有事件了 (好处是家庭八卦少 自己活自己的 轻松)亚洲人在表面的穿着和举止 的确整体不如白人高大上 但是挺有人情味的 家庭非常关节 (但是七大姑八大姨的 八卦多 没有隐私 生活经常受到打扰)我很幸运的在生活中遇到了几个例外 让我觉得白人虽然对家里人人情味不够浓 对陌生人还是比较友善的 比如说有一次刚来墨尔本迷路了 一个白人老太太开车送我回家还有一次 很着急要拿毕业成绩单 准备申请技术移民 但是当天学校系统坏了 教务处的人解释了希望可以尽快拿到成绩单在政府马上修改移民要求时候 递交移民申请 无法出具 一个教务处白人姐姐自己手动的把我的成绩单调了出来交给了我 还祝我申请顺利
前些日子读Binmore的新书Playing for Real,第一章举了一个“电影明星博弈”的例子(其实就是鹰鸽博弈的一个变形),其中的一种策略就叫Clint——遇鸽则鸽,遇鹰则鹰——东木头的老牛仔形象跃然纸上。
不过,仅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来概括东木头的荧幕形象似乎并不够准确,无论是早期的意大利面条西部片中的大镖客,还是近来“百万宝贝”和“老爷车”中孤独落寞的倔老头,他都始终如一地扮演着美国式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完美化身,所不同的只是随年龄越来越内化。
东木头的电影总不免让人联想起东方的武侠,无论是金庸笔下的独行大侠,还是黑泽明镜头里的流浪武士,似乎都具有类似独立孤僻的个性,只不过有时候表现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气,有时候表现为无法无天草菅人命的暴躁。
所不同的是,东方的武侠基本上生存在神乎其神的yy中,而美国式的个人主义依然在大平原的荒野上发荣滋长着。
千万不要混淆了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egoism),前者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的,而后者是与利他主义相对的,一个看重的是过程,一个追求的是结果。
简单来说,个人主义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天王老子也管不着”。
所以在电影里,凡是老爷子看不顺眼的,甭管是儿女、牧师还是黑帮,统统给我一边凉快着,小心双筒猎枪伺候!
对了,美国人的枪文化还就是与个人主义的繁盛密不可分。
每一次美国闹校园枪击案的时候,总有些自以为是的人出来指出禁枪法令之所以不能通过,都是因为美国政府拿了军火商的钱。
美国政府可没有百年如一日愚昧老百姓的本事,枪不能禁,因为它是个人主义的根基,腰里的枪杆子没了,个人主义就死了,个人主义死了,美国也就不再是美国了。
把历史翻回到两百二十年前,James Madison在美国国会提出旨在保护个人自由的宪法修正案,两年后在Jefferson的支持下通过,即著名的Bill of Rights,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不得侵犯公民持有武器的权利。
美国是一个没有过君主的国家,所以美国人也没有信任政府的传统,只有自己腰里的枪杆子才绝对可靠的安全保障。
当然,无限的个人自由是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的,这一点咱的政治课本倒是没说错,错的是后边的结论:所以专政是必需的。
这是典型的畜生逻辑,因为这中间隐藏了一个默认的假设,即人人都是自私自利弱肉强食的畜生。
没错,这世界上是有些畜生,但同时也有很多“人”。
个人主义或是集体主义并不是区分畜生与人的界限。
东木头的角色就总是如此,一方面总是貌似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另一方面又总是关注周围人群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
平时冷若冰霜只是因为尚未触及其社会道德观念的底限,一旦这个底限被突破了,他会如同自己受伤一样义无反顾地拔枪相助。
叫警察?
这世界上有谁真的信任警察吗?
如果这世上只有一个“柯林特”,个人主义早就灭亡了;如果这世上有千万个“柯林特”,那就是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
故事:7/10老头:9/10其他表演:6/10综合评价:B+这大概不是第一部描写在美国的苗裔(Hmong)的电影,但绝对是第一部由Clint Eastwood这样的大导演执导的描写Hmong的主流电影。
当然,故事还是由白人视角展开 - 苗人的生活神秘、原始,虽然大部分人都很友好,但是坏种子也少不了......故事里,作为韩战老兵的老Walt,对亚裔虽然谈不上切齿地痛恨,但是绝对是全无好感。
这位和自己儿孙都完全处不来的倔老头一看到亚裔就满嘴叽叽歪歪、污言秽语,然而和邻居苗家孩子通过几次偶然事件的相处,老头的刀子嘴慢慢地被慈爱的豆腐心所吞噬,以至于行侠仗义,维护了美国白人的高大全的形象,同时顺便保障了民族团结。
老Walt的胡说八道让人见识到了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也可以满嘴f***,s***地张扬。
把对亚裔的歧视笑话放在一边,他活脱脱就是个从韩战放假回家养老的怪老头儿。
大部分苗裔演员 - 特别是那些演黑帮的 - 其实还挺好,就是这第一男配角的表演只能用“相当业余”来总结。
虽然在理发店那一场确实很搞,大部分时间里,Bee Vang如同梦游,几乎是不断地糟蹋着画面和情节。
作为导演,老头的小悬念的营造相当传统,所以基本上故事走向并没有太多的意外。
最大的意外却是影片的结尾,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说得太多就会漏风,所以我最多只能说是非常合理的结局;但是我不太喜欢。
但和很多影评因此而诟病不同,我不认为这可以作为评价这部电影好坏的标尺。
仔细想想,老头对结尾的处理自然有他自己的道理 - 道理深刻却简单。
注意结局处老头的脸部特写的打光,和上面的海报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约是对过去刀光剑影的牛仔生活的一种怀旧吧。
(后记:刚刚补看了惊艳的《Million Dollar Baby》,发现片中多处都有这种半阴半阳的打光,想必是老头的最爱,呵呵。
)老头的叙事和他的西部电影一样,简单明快,直来直去。
拖泥带水的地方有之,但是对放松放松神经 - 还有保障民族团结 - 有相当好的作用。
开心时跟着哈哈大笑,悲伤时跟着握紧拳头。
能够让观众跟着镜头自然地投入和转变感情,我是非常喜欢这种轻松如行云流水般的故事叙述。
看完这部电影,就像老Walt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坐在他的小阳台上大口酌着蓝带啤酒那样,没有忧伤,只是感觉着些许悠闲、些许醉意、些许愉快、些许徜徉。
片尾悠扬响起的老头自己参与写作和演唱的《Gran Torino》就是这种感觉最好的诠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EXF7U5TYV8原文来自我的博客《和老豆腐一起看片子》:http://oldtofu.blogspot.com/2009/01/gran-torino.html
伊斯特伍奇,最早看他的片子是镖客系列,里面那个用不勒的眼神叨着烟,出枪快到晃眼的西部牛仔,着实迷人,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找他的照片出来给朋友看,问是不是很像贝克汉姆,在我看来,那的确是像得慌!
再看伊的片子就到了百万宝贝,伊靠此片拿了奥斯卡,片子里,与老戏骨摩根.佛里曼的戏,还真是过瘾,两个动作迟缓的老人,成全一个高龄的女拳击手,直到送其上天堂!
别的不说,单是伊的用心与诚意,就让我很感动,一大把年纪的人了,还如此醉心于电影,能拍出高质量的片子,那真是不容易的事情,想想当年大师黑泽民,往年的时候,也是老态尽显,无所作为了,而小他整整一代的斯皮尔博格也是好几年没拿出像样的作品来了!
片子开始,看到老伊猛吐一口痰的时候,我对自己说,那个倔倔的老头又回来了,一个参加朝鲜战争立过军功的老兵,其对生死的理解当然独到,就像他说的,他亲眼看到17岁的战友就死在自己身边的战壕里,就是这样一位老兵,在为福特工作50年后,用一场枪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他掏出的只是火柴,换来的是一个承诺与一个安宁的社区!
死之前,他为自己挑好了入殓的礼服,一生没穿过西服的他,在镜子里看起来,真是帅呆了,片子结束看到穿着漂亮西服的他,躺在棺材里,我在说,是得这么好的西服,才能配得上那一身的枪眼!
老头是孤独的,他的怪脾气完全来自于身边人对他的冷漠,其中最厉害的是他的儿子,那个一心盯着他财产的儿子,参加老妈的葬礼也笑得很开心,他也一定盯着老伊的老爷车,所以片子最后,TAO开着老爷车,带着狗,远去的时候,歌声慢慢想起,我在说,放心走吧,你干得很漂亮,对得起老兵这个称号!
一个倔老头,峥峥铁骨,看到一个懦弱的小年青,经常被人欺负的时候,会怎样做,除了怒其不争的奚落,还能有什么呢?
老伊也是这么做的,他看不起小年青,看不起小年青一家的人,这些亚裔家伙,当年差点要了他的命,所以倔老头,除了吐啖,还是吐啖?
我认为故事的转弯,出现在那饺子身上,吃了饺子的伊感觉太美味了,说:“你们别吃完,我一会还回来吃!
”,所以,当邻居以后还送礼物来的时候,他除了比以前礼貌一些的回绝外,还是尽可能的回绝,直到他收到了饺子,没错,就是美味的饺子,他收下了,故事改变了!
他收下了饺子,也接受了那个懦弱的小男孩,他教他要做强者,给他找工作,为他狠狠教训无业流氓,直到小男孩家被扫射,那个说他很可爱的,长得圆乎乎的女孩被强暴,流氓们逍遥法外,老伊很生气,他打碎了玻璃橱窗,双手血淋淋,他火透了,但他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他很冷静,冷静的如往常一般,来来回回的在自家院里推着割草机!
那个曾经懦弱的男孩,他一手调教的男孩开始血性了,要出去拼杀,他端着枪,然后老伊问:”会开吗?
“,答:”不会“,然后老伊说你还是戴着我的胸章在家呆着吧!
我把它传给你,是的,强者才佩戴这东西,这个他一手带出来的强者,需要一枚勋章!
老伊是悲壮的,他自知一去无回,就算不被打成枪眼人,自己也活不长了,所以他最后一次打给儿子电话时候很温柔,温柔得儿子都感觉很奇怪,那个出口就骂娘的老爹变了,是的,他不理解!
"老兵永远不死,他只是凋谢",送给老伊,这个一把年纪还给我们带来感觉的老兵,他永远不朽!
在我年少时应征入伍去了朝鲜打仗,是出于爱国也是出于好奇?
在那血淋淋的战场上没有时间容我去思考,唯有听从指挥完成使命!
在那你死我活的特定环境下人就像疯子般的活着--度日如年啊!
想到那些惨死的兄弟们,我能平安回来看来是如此幸运,除了勋章外还奖励了一辆1972年福特生产的限量款老爷车,可我却一点都开心不起来。
虽然我在福特公司工作40年并光荣退休,儿子们也已长大成家,连孙女都很大了可关系却越来越疏远了,特别是我太太去世后让我看得越来越清楚了,他们都希望我尽早到养老院去。
因为儿子们只想要我的房子,孙女只想要我的老爷车!
就连隔壁的苗族内向男孩涛也在他的坏表哥及朋友的怂恿下,想偷我心爱的老爷车!
可恶,这可是打朝鲜战争回来后奖励我的,是我用命换来的啊!
那个涛其实本质并不坏,他愿意对其偷盗行为负责,他做事的态度及毅力感动了我,我教他干各种杂活、自信地与人交流、如何追女孩子,他很聪明学得很快!
我太太在死前曾托付神父让我进教堂作祈祷,我们近四十的婚姻还是她最懂我,她希望经常做噩梦的我内心得到安宁,不要一直活在恐惧、厌恶、强势的阴霾里,毕竟在战场上杀了很多人是一辈子都忘不掉的啊!
而且很多人都很年轻啊!
当我咳嗽出血得知得了重病后,年老体衰的我内心反而平静了,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当涛被坏人欺凌被逼到绝路时,何不用我的死来换涛的生?
我觉得自己很聪明也很酷!
让那些个坏蛋们统统去坐牢,这样涛就会太平,我喜欢他!
我还要把心爱的老爷车送给他,因为我想给谁就给谁,涛会珍惜它,爱护它!
别了,愿上帝保佑涛,阿门。
要说最喜欢的美国导演,已经去世的罗伯特奥尔特曼之外,就要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是个很老的老人了。
喜欢他,但竟然没看过他作为万人迷帅哥时期的任何作品——据说他应该是西部片时代的汤姆克鲁斯+汤姆汉克斯+布拉德皮特的超级巨星,但我没有任何意愿想去看,因为从起初喜欢他时,他就是个准老头,那是十几年前的《廊桥遗梦》,这么说我也算见证了巨星从准老头到资深老头的全过程。
《老爷车》里的沃尔特,就是个资深的倔老头。
在我的观念里,好的导演应该是个好的提问者,并且提供一个好的平台供大家思考问题,而不是贩卖答案。
《老爷车》里的倔老头沃尔特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带给我们一连串在匆忙生活中来不及也苦于思考的问题,比如生与死,比如新时代与旧观念,比如改变与坚守,比如爱与放弃,比如宽容与斗争,等等。
这一次,我是沉醉在他故事中呈现出的有关“老”的问题而不能自已。
一座与妻子一生一世的老房子,一部30多年前的老爷车,一条叫黛西的老狗,一枚从朝鲜战场带回来的老勋章,一堆有关种族的老偏见、一张口就喷薄而出的老脏话、一个每三周要去一次的老理发馆和一位吵了几十年的老理发师........在我生活的世界里,老与新总是被替代的关系,我的老磁带被新CD替代没多久,MP3就已经被淘汰了;我上学时研究过的报业典范在我工作后的第五年就被卖给互联网公司;从我搬到这座楼的三年里,楼下那家店经历了从最初的理发馆到水果店到饭店到性保健品店再到如今房屋中介的几次蜕变,“新”已然是一个不赶趟的形容词了,何况“老”?
可是在看电影时,就真的沉醉在“老”里了。
倔老头是活在1950年代的21世纪老人,一生也没能愈合战争留下的老伤口,可是他坚守的部分中有我们这个新时代里最需要的解药,那些我们回不去也找不到的观念恰好能对付今天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是否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
而无论老观念与新时代有多大的差异,人性的天使与魔鬼总没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沃尔特最后的成全与耶稣当年的取义有何区别?
而那帮流氓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潜伏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角落,或多或少、或浅或深地潜伏着。
不是我不明白,只是这时代变化快。
这句改革开放后的流行语如今只能在回顾改革的纪录片中作为史料而播出,而爱与宽容这样的普世价值观却永远值得的传播,尤其是每当变幻时。
不是我们发展快,而是我们的生命里,真的竟配不上一个老。
我想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并不是没有答案,只是不习惯说教罢了,在他的审美与价值观里,不会出现扁平化的故事与道理,他更不会塑造一个扁平化的倔老头,否则那不就成石光荣了?
我们会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就会忘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位老帅哥,而是会真真正正地开始厌恶起沃尔特这个顽冥不化的倔老头,但随着故事的展开,倔老头的坚持和人性的光芒便开始照进心灵,普世价值便一点一滴地启蒙,发芽。
即便在娱乐至死的王国,即便在物质至上的年头,好莱坞仍有这样的审美与坚守,这就是好莱坞的光荣与梦想。
影片以葬礼开始,年轻的牧师抛出人类永恒的疑惑:什么是生命?
生活的艰辛让人感到的痛苦就是生命?
什么又是死亡?
上帝的救赎就是生命的终结么?
Kowalski就如那台Gran Torino与众不同,而又于现实的社会格格不入,与周围的苗族人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谈到“生”,他只能想到他有了家庭和孩子。
可是,他的那些孩子们却和他没有任何共同点,甚至在母亲的葬礼上还嘲笑Walt"过时"。
谈到“死”,Walt Kowalski却深有感触。
他虽不说,但你可以嗅到战争残酷的味道。
Kowalski对“死”的感悟远远超出对生的理解。
随着年轻牧师坚持不懈的拜访,影片对“死亡”的讨论更加深入。
是的,是“杀戮”让灵魂不得安宁。
有的人用“被动的执行命令”向别人解释,向自己麻痹,向神赎罪。
但是,真正让人夜不能寐的是那些“主动”的杀戮。
这些感受,Walt已经不认为有人可以理解了吧。
在善良的Sue的邀请下,Walt破例的到苗族人家里烧烤。
苗族的巫师毫不留情面的叙述出他的“死”着的状态:没有人尊重他这个Gran Torino,没有人了解他。
他生活在对过去的痛苦中,心灵不得安宁。
影片在这里对“死”的叙述使影片达到第一个高潮。
Walt慌张而又惊喜的发现,这些亚洲来的苗族人竟然比他的孩子们了解他。
善良的Sue,朴实的Tao,仿佛有他年轻的影子。
教Tao做个男人的过程,指导Tao的过程交女朋友的过程,让这台Gran Torino有了生机,第一次可以开了。
可黑帮的存在,让这些年轻的灵魂得不到安宁。
Walt不禁再一次自问,什么是死?
什么是生?
Walt知道,杀戮是可耻的,更可耻的是因为杀戮而得到一枚勋章。
杀死的不只是别人,自己的灵魂也死去了。
而他,怎能让年轻的Tao失去灵魂呢?
他要让Tao,让Gran Torino有灵魂的生活下去。
勋章以非杀戮的方式得到,才是勋章。
电影以葬礼开始,却没有以葬礼结束。
年轻的牧师说:“我学到了生死”。
他学到了什么呢?
影片结尾处,Tao开着他这台拒绝改变的Gran Torino重新上路,消失在海天一色的人生旅途。
而Walt灵魂终于得以平静,得以重生。
当诗一般的片尾曲慢慢流淌的时候,我不禁自问,什么是生死?
听预告片中的主题曲,一遍又一遍,我沉淀着自己的思绪,想用最精准的词汇去描绘自己内心的感受。
很多作品,正如Gran Torino,片子的震撼,抑或对受众者内心的感染,真的很难用分数衡量,很难用文字去描述。
我感叹数字的抽象,文字的冰冷,踟蹰着,不轻易去界定一部作品的好坏。
请原谅我辞藻的匮乏与思绪的混乱,一切都因为这真的是部不错的作品。
让我们回到片子。
孤老的生活或许就像片中所描述的,在挚爱逝世,在儿女有了各自的家庭,幸存的老者度日的乐子也许就是坚持自己曾经的那点小固执与随性,方向感与使命感的迷失,让时间也变得漫长,单调,无趣。
社会的进步,家庭情感的解体,枪支的自由获取,欺压与抢掠,分歧与隔阂,物欲的增长,疾病的降临,让我们渐渐淡然了生活最本质的脆弱与迷茫。
难道只有手枪才能捍卫我们的生活?
我们不是一个恶煞的侵略者,我们单单只想保护自己,我们生活的领地,而已。
难道这也变成了一种奢侈。
片中,Clint Eastwood习惯的口头禅,“son of bitch”;对混混们比划的“手指手枪”,一幕幕都诉说一个年长者的愤世与稚气。
坚硬的外壳下包裹的心,如孩童般稚嫩,如羊毛般,柔软。
片子初始对死亡的定义,让我们怀疑,到底它是一种开始,抑或是一种结束?
死亡是个简单的仪式,却有着复杂的过程。
坦然面对,选择一种令人敬仰的方式倒下,华丽的结束此生,死亡也缺少了固有的恐惧感。
Clint Eastwood——你是一台华丽的Gran Torino,时代没有将你淘汰,却把你推向了浪潮的前沿。
感谢你,如此用心,用你的丝丝感悟,与满溢的热情,给我们呈现了如此精彩的影片。
学院派都喜欢这种淡的跟水一样的生活剧撒?
都没看完。各种套路还各种不对……节奏不对人不对……
鉴于两位亚洲小盆友拙劣的演出,让我扣了分。无论是表演还是价值观都太美式,真受不了俩亚洲娃既要充当东方异族的文化标签,又浑身ABC的劲儿,不过有点老年版”完美世界“的意味,我终于明白了车对于男人而言,真是more than a car…
老头子镜头下的黄种人,真的没有电影感…
一般般
差点没看完
和什麼都不搭嘎,蒼白無力
除了苗族小妞,其它配角都太嫩了
老样子
温馨小品,最后挺感人的,音乐很棒,剧情有点扯,那个“陶”很孬很菜,被关在地下室时那气恼愤怒的表情,真的很山寨诶。。。。。
俺虽然是男的,但俺还是爱这个老男人
每一个怪老头都有一段辛酸的过去。情节、推进都温温吞吞,就和真实的生活一样,感动都来得很平淡。可当他倒下,镜头停留在那个打火机的时候,突然一下就哭了,你不可能不觉得他就是英雄。
老爷车,看完了。知道东木右,没想到这么右,这开头给年轻人黑的,都看乐了。居然能在东木这看到比较客观的亚裔形象,打死我也想不到…有人形容东木的风格是大巧不工,我觉得非常合适。wd40哈哈哈哈哈。真的,东木也太适合演老混蛋了,幽默又苍老,可爱的混蛋气质,他的嗓音也特别合适。之前听播客说老炮儿很像老爷车,实际看下来感觉没有很像,虽然都是苍老,得了病,但老炮儿是有一条核心强戏剧主轴的,老爷车这条线相对来说就散一些,老炮儿中间是借钱求人,老爷车中间是带少年接触社会,内核是完全不一样的。东木的电影确实反莱昂内,把暴力彻底冷峻化,呈现的是最纯粹的暴力带来的互害。诶,后面这部分(开车扫射,伤害了那个苗族女性,还有最后的复仇方式)我居然看过,在哪看到的…4.5分。
Give Sue some sweet love 吧!5555555555
英雄迟暮依然壮烈。一生都只会用强硬的武力解决问题or逃避问题,生命的终结却选择了冷静利用警察和法律达成目的。前面活体演绎【带枪出巡】。小西天资料馆
好看
尚可看。
旧的死亡,新的诞生
老头迟暮,老头常谈,不敢相信这是伊斯特伍德的水平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