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诗篇》90章10节——“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
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
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
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干净流畅的镜头语言,就象发生在自己家里一样的故事情节,让我们转身回味自己和家人一路走来的人生,终极关怀、亲情关系、婚姻家庭、同性恋、沉迷在游戏里的塑料儿童......我看到我们忽略的亲子关系以及对孩子的教育,看到被我们忽视的儿女所受的伤害苦毒伴其一生不能释放,看到被扭曲的人生所产生的扭曲的恋爱观("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看到每一个人的孤独,看到每一个人的痛苦,看到舞者舞蹈的虚空和观众忍不住的泪水....我看到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失败......
<图片1>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部电影太符合我的口味了,开场30多分钟已经让我眼眶湿润了,“我不能想象没有他的陪伴会怎样”。
杜丽在电影开始就定下了电影要走伤感路线的基调。
【柏林•波罗的海】面对相伴一生却因疾病要分开的爱人,面对家庭情感已然冷漠的子女,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楚,鲁迪在波罗的海边对杜丽说【我们还有彼此,这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杜丽没有回应,只是她在努力隐忍克制自己的情绪。
她知道他不能陪伴她多久了,但谁又知结局居然是她先丢下了鲁迪一人。
子女们纷纷抱怨着没时间陪伴老人,看着老人在车站取不到车票而坐在车站的长凳上发呆就觉得特辛酸。
孙女抱怨自己的房间被占用了,给爷爷按摩捶肩居然要收下奶奶的零用钱作为代价。
在柏林的子女相互抱怨老人对东京的小儿子更关心,甚至陪伴杜丽去看舞踏表演的也是女儿的百合女友,亲情的羁绊已经渐渐淡如水了,开篇的桥段已经是向小津的《东京物语》致敬了,感觉西方人对于亲情的羁绊比东方人要冷淡很多,毕竟子女都是成年后就离开家,然后有了自己的生活而无暇顾及父母,而在我大天朝,像我这样离开麻麻就饿死的应该也不少吧。
他以为他们还有时间,但她知道,时日无多了,在波罗的海边他们依偎在一起,同穿一件针织衫,她是左胳膊,他是右胳膊,虽然海风很大很冷,但这段真的超暖。
在她走的那天。
他们相拥起舞,要知道每一天都有可能是最后一天。
夜晚,她看到了来自另一个自己的召唤,于是她丢下他去了。
<图片2>【东京•富士山】鲁迪这个中规中矩古板的老人家在收拾杜丽遗物的时候最终决定去东京寻找他的杜丽。
世上一定有另外一个她,过着她想要的生活。
他带上妻子的和服睡衣和衣服,就像她还在身边。
繁华的霓虹国里有很多纸醉金迷。
老人就像是游大观园一样,先是儿子的日常漫画映入眼帘,接着被拉去看了艳舞表演,享受了半次贴身服务的泡泡浴,他穿着妻子的衣服带着她去看樱花,几经无所事事的几天后,他在樱花树下看到了涂着白面的少女拿着电话翩翩起舞。
“舞踏,影子的舞蹈,生人与死人的舞蹈。
感受风,感受光线,你便能与逝去的人们共舞。
”少女如是说,舞踏就像摆弄着生命、巍巍立起的尸体,所以它可以超越生死的界限,拥抱生命拥抱死亡。
女孩对已故母亲的思念可以通过舞踏传达,她教鲁迪跳舞,送鲁迪到地铁上,一个陌生女孩的关怀和儿子每日公务繁忙不能嘘寒问暖是鲜明对比。
相对于子女,反而是外人对他们的关心和理解更多,不禁令人唏嘘。
<图片3>鲁迪和优相伴去了富士山。
无奈富士山君实在是太害羞,经常掩面示人,终于有一天的凌晨,富士山君露出了真颜。
鲁迪涂了白面,换上妻子的衣服到山下完成妻子的心愿。
鲁迪在富士山下的舞踏就让他真正感知与杜丽手臂交缠共舞的喜悦,如女儿百合恋人说的,也许最终他真得很快乐。
跳舞这段拍的极美,杜丽像是存在在鲁迪的身体内,如果你爱一个人,不知不觉,就就会变成TA。
优对小儿子说,你父母现在应该很幸福,因为他们变成了这个(一对相依的卷心菜卷)。
女性导演让电影细节处处打动人,妻子在车上带着墨镜掩饰哽咽的情绪、睡前那一刻的牵手、两人在海边同穿一件针织衫、妻子去世后他在床左边摆了妻子的衣服,自己躺在右边…真正的爱应该就是如此相濡以沫,可以无言,但一个拥抱足以。
樱花最能代表瞬间,它悄无声息的开了,又悄然飘落,时间总喜欢给人恍如隔世的错觉。
时间在流逝,在有生之年,我们珍视的人能和我们一起慢慢变老,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这个电影说出了某些我一直想说却不知道该怎么说的东西,,,,如果凑合着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就是我们一直想要过西方人的现代生活,但有没有想过然后怎么办?啰嗦一点的版本大概是这样的:西方现代人对生活的要求是简单,清晰,快捷,自由,,,追求自己想追求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人,和自己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些要求在西欧一些发达国家,比如德国,已经基本实现了而我们这些被压迫了5千年的中国人一想到西方人正过着这种神仙般的日子就羡慕的全身打哆嗦于是看到这部由德国人拍的山寨小津电影就不由有点惊诧,,,,两个纯种德国夫妻,放着在德国的神仙日子不过,非得要死要活的跑到日本找什么人生救赎,,,,德国人疯掉啦?这一刻我的心情就好像一群人去洗澡,我来晚了,赶紧扯了衣服就往前追,,,远远的却看到人家迎面跑回来了,,,其实仔细想下也没那么奇怪,,,,简单的难免单调,清晰的难免无聊,快捷的难免平庸,,,至于自由,就更麻烦了,没人打扰你和没人在乎你的差别其实小的可怜,你快乐的时候没人泼你冷水,来试图分一杯羹,意味着你难过的时候也没人会有兴趣来倾听就好像电影中的德国老头,老婆死后他才开始真正面对这个冷漠的世界,他有儿子,有女儿,有工作,有朋友,但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其实并不怎么了解他们,他们也不怎么了解我现代文化鼓励我们把自己包在一个气泡里,和每个人都保持一个舒适又安全的距离电影里的德国老头就是个颇为典型的例子,他老婆还活着的时候,他把自己和老婆包在气泡里,住在恬静的乡村,没有多余的人,没有多余的事,,,不管是儿女,还是亲戚还是朋友,没人可以打搅他们,,,,按现代西方文化的观点,所谓完美的生活也就是这样了虽然对儿女的疏远略有抱怨,却也不觉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问题,,,,因为与其说是子女对父母疏远了,不如说父母也压根不需要他们只可惜这种完美的状态在他他老婆死后就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在葬礼后,他站在海边,儿子在他身后絮絮叨叨的说着自己有多爱他的母亲,他一个字也没听进去,也一个字也说不出,,,背后的这人是他儿子,却不是他亲人他呆在子女身边,发觉这压根是一群陌生人,他回到家,发现这只是一间空屋子最后他实在受不了了,只能抱着一箱子老婆的衣物跑去老婆号称一直向往着的日本,,,,这与其说是一种追寻,不如说是绝望的逃亡其实他明白,,,他的气泡里只有他和老婆,现在老婆死了,气泡却不会死,不管跑到哪里,都只有他一个人所以他没有去寻找什么新的伴侣或者新的朋友,他只是默默的把老婆的衣服穿在身上,,,他清楚而绝望的明白这一点用都没有,但同样清晰的是,这是他唯一能够拥有的东西在现实版本里,大概这个老头会在孤独的死在拥挤的东京街头,,,不过导演好心的启动了上帝模式给他发了个十全十美的日本美少女,,,好吧,,或许没那么美,,,但至少是个少女,,,只是即使是这位上帝直送的美少女也打不开老头的气泡,,,,,,她能安慰他,能帮助他,能带他去看富士山,能教他诡异的Butoh dance 来释放心中的悲伤,,,但却走不进那个气泡一直到死去,老头拥有的只有他的老婆,他的老婆拥有的也只是老头这或许很浪漫,但也是颇为凄凉的浪漫而且不应该忘记的是这个凄凉的老头已经是最幸运的那群人之一了,,,看看周围,又有几个人能拥有那么纯粹而强烈的爱情? 你的气泡里会不会从一开始就只有你一个人?
德国2008年的电影 Kirschblueten 是该年度德国拍摄的最成功的一部电影,票房不错。
一对德国老年夫妻住在巴伐利亚州乡下,老头Rudi,公务员,负责垃圾分类管理,每天规律的生活,第二年就要退休,却查出得了绝症快死了。
老婆Trudi决定不将实情告诉老头以及儿女们,而是带着老头去柏林看他们的大儿子和二女儿。
他们坐着火车到了柏林,住在大儿子家中。
他们的突然到来,儿女们都十分吃惊而且觉得很麻烦,连孙女都觉得爷爷奶奶来了,占了她的房间睡觉,而盼望着爷爷奶奶快点离开。
儿女都没有时间去陪父母看看首都,只有二女儿的同性恋情人抽出时间开车带他们小转了一下。
感到不受欢迎的两口子,觉得自己完全不认识自己的小孩们了,决定离开柏林,去了北海海边,老婆Trudi却意外的在睡梦中过世,比老公先走一步。
儿女们赶到海边,连远在日本东京工作的小儿子,也是妈妈最操心的这个儿子,也回来了。
遗体火化后,儿女们坐在一块,感叹的是,居然是妈妈先去世,把这个老爸留下来让他们照料(如果反过来就好了)。
老头对儿女们说他自己一个人生活没问题,一个人回到乡下。
老婆骨灰安葬仪式上,儿女们一个都没到,理由Keine Zeit(没时间)。
又是二女儿的同性恋情人单独来参加,并且告诉Rudi,他老婆很喜欢日本的某种舞蹈。
Rudi意识到,他应该圆他老婆的去日本看樱花的梦,一个人飞去东京,住在了小儿子家里。
由于语言不通,小儿子给他老爸做了一个狗牌,挂在脖子上的那种,上面写了儿子的电话和名字。
老爸一个人在东京逛荡,穿着老婆的毛衣和裙子,去公园看樱花。
公园里面,他遇到了一个跳着老婆一直着迷的那种日本舞蹈的小姑娘,名字叫You,老头问她,这种舞蹈的含义是什么。
后来他们每天约好了见面,结伴逛公园。
老头发现这个You是个流浪的艺人。
老头感觉身体越来越不好,加上听到小儿子和他姐姐抱怨老爸如何难对付,一个早上他离开东京,和You结伴去看富士山,因为他小儿子周末也要上班,没时间带老爸逛日本。
富士山连续几天被云雾笼罩,终于最后一天,富士山显出了全貌,老头穿着老婆的内衣和浴袍,在湖边跳着那舞蹈,感觉到他死去的老婆也和他共舞。
然后,老头死在湖边。
小儿子把骨灰带回到德国。
三个小孩坐在老爸老妈的屋子里,首先感叹的是短短时间内失去了父母,自己变成了孤儿。
然后对父亲如此的死法(和一个小女孩住在旅馆里很多天,最后身着女士服装而死)感到完全无法理解。
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孩子也无法理解父母。
但是重要的是,Rudi在Trudi死后,通过这次旅行,在死亡到临之前,完完全全的理解了Trudi。
影片中好几处让我会心一笑食物。
老夫妻看望柏林的儿女,带的见面礼是巴伐利亚州特产小白肠。
带去东京的见面礼也是食物。
人的胃啊,童年时候的食物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
负担。
虽然德国没有赡养父母这一说,小孩还是觉得要对自己父母负责,要照顾他们。
可谁都不愿意成年后,再和父母生活。
一方面真诚地讨厌父母的到访,一方面真诚的为自己没能对父母好而流泪。
理解。
亲人是用来爱的,而不是用来相互理解的。
一起生活时间的长短,有没有血缘关系,都不是理解和被理解的充分条件。
老两口生活这么些年,老头对老婆的爱好是忽视和嘲笑的。
儿女长大后,父母年老后,理解变得越发不可能。
反而是萍水相逢的人,由于共同的爱好和经历,彼此的理解能迅速的直达心底(Rudi和You都失去了至亲的人,以及Trudi和二女儿的同性恋情人共同看日本舞蹈表演)。
打扰。
父母不想打扰儿女,只希望和儿女融洽相处。
可是,父母在自己房间内出现,儿女觉得这就是打扰。
鳏夫。
老爸死了,老妈还可以自己照顾自己。
而老妈死了,老爸就需要人去照顾。
所以,宁可老爸先死。
德国和中国的情况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偏心。
孩子都认为父母偏心。
孩子越多,对谁来照顾父母意见越不能统一。
小儿子认为大哥大姐应该多担当点。
而大哥大姐觉得,母亲一直偏爱小弟,自己受到冷落。
你看,生小孩有什么意思呢。
上午听《锵锵三人行》,梁文道讲,好的电影,好像是影片在和自己单独对话,好像一把钥匙,它开启了你的某段记忆,这些记忆,或许已经遥远,似乎要消失了,但在观影的那一刻,影片帮助你找回了它,它重新活过来,重新清晰。
那么,《樱花盛开》,也是一把钥匙,它开启的,是你的未来。
它向你打开一个世界,一个将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在无太大意外或者变故的情况下,是必然来临的。
暮年必然来临的疾病、死亡。
这样的时刻,如何与离去的人相处?
如何与亲近的人相处?
如何与当时身处的世界相处?
妻子杜丽突然故去,那种毫无征兆的突然。
不知自己已经得癌症的丈夫鲁迪,懵懂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葬礼时,他能说出的只是:“大海真安静啊!
”之后,要一个人生活了。
他才逐渐觉察出妻子离开了自己。
可一下子接受不了,于是,他开始寻找她,按照她身前的梦想,穿着她的衣装,去她喜欢的城市,跳她喜欢的日本舞踏。
鲁迪结识了在富士山与影子跳舞的女孩:优。
他们成为好友。
从灵魂到心灵。
那个贫困的女孩,搽着粉白的脂粉,鲜红的小小的嘴唇,映花的白色和服,在樱花下与影子跳舞,与她故去的母亲对话。
她像一个天使。
最后,鲁迪终于见到富士山最美的一刻,终于在倒影着富士山的湖水边跳起舞踏,他感觉到,并感觉触摸到了自己的妻子。
他倒下的那一刻,应该是幸福的。
那个天使一样的女孩优也这样对鲁迪的儿子说。
整个影片,进展慢,但我享受这样的缓慢,甚至觉得可以再慢一点、再慢一点。
影片日本舞踏的部分,都很惊心,无论舞者、杜丽、优,还是鲁迪在跳,都被惊到。
另外,如果以后遇到行为怪诞,穿着怪诞的人,我要求自己不再诧异,要想到,他(她)或许正在自己的故事里。
再另外,很喜欢在饭桌上妈妈唱的《蜉蝣》:住手吧!
你要怎样?
戕害它吗?
何其残忍,你可知你的所为?
它的恩赐只有一天,悲伤的一天,喜乐的一天。
哦,让它生,让它舞,直到敲响暮鼓。
一天的光阴,那是它的宿命,黄昏的飞翔,才是它的天堂。
这是一部迟了五年的电影。
五年前在成都的宿舍里,我曾看过影片简介,知道这是一个伤感的故事,却始终没有看过它。
辗转若干地方,已是若干年过去,电影里熟悉的柏林,陌生的东京,在这个故事里穿插交织,让人想起过去种种和以后的漫漫长路,戏里戏外,难以分辨。
樱花不论盛放还是凋零,都不留一丝余地。
想来,那该是一场怎样的惊心动魄。
日本人很懂得并欣赏这样的决绝。
不管是凋零还是死亡,总有一天会来到我们面前。
无妨,在那一刻到来之前,请让我看一场樱花盛放的景象;请让我在晨曦中,带着铺天盖地的回忆和平静安稳的心,和你共舞一曲。
不知何时会遇到你。
只是,在那之前的旅程我们仍需独行。
不能更早地参与彼此的生命,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我在温暖的背景音乐中码字,同时慢慢留着温暖的泪好象有瞬逝的樱花飞舞在周围,好象有富士山下清新的晨风拂过人生不过是拉长的蜉蝣,却被生活剥夺了飞蛾扑火的勇气人生即便是杂样的片段,却不会是金属/塑料/纸张的叠加年少轻狂,年老蹒跚,回首时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即便灯红酒绿,声色犬马,难覆盖伊人一回眸即便世人匆匆,瞬息万变,无你我世界已荒芜--为什么总是无可挽回的伤痛成就了唯美--不要让我们的日子成了金属或者塑料或者纸片因为生活不可以分类括弧:纯属看了类小津法西斯电影Kirschblüten后不能自抑的瞎掰
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有任何先知只在开始的时候,被一幅幅风景如画的景致迷惑那么恬淡,安静,自然的生活是如今多少人为之向往的圣地电影中期里的亲情淡漠,老人的无助,无不是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有多少人,在繁华里不再记得老人们正在一天天变老我们一直以为还有许多时间的,我们以为...子欲养而亲不待,却成了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还以为伤疤都只能是别人的...妻子的突然离世,他是措手不及的小镇依然平常,镜头的切换依旧美不盛收只是回到家没了习惯的那个人为他更衣换鞋双人床因另一半的缺席而越发悲凉他把她的衣服完整的放置在右边,想她想到哭一个老人的孤单,明白呈现..在思念里,他告别了曾经的按部就班他穿着她的衣服感觉她的存在一起去游览绝美的樱花他按她教的方法做点心给儿子他与同样思念母亲的18岁舞者离家出走他在富士山下留下最笨础却最真挚的舞蹈伸出手,感受风的存在..再伸出手,便可以拥抱她..与她对话他终于见着她了,在他生命的尽头他用了最短暂的时间丰富了一生的记忆生命尽头的极丽之舞,刹那芳华已足够
几十年的相伴,杜丽为了他牺牲自己的一切兴趣爱好,陪着他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当她知道老伴的病情,她一个人承受着将失去至爱的痛苦,带着他一起去走完一段美好记忆的旅程。
久违不见的子女,对于他们的来访无奈而没时间陪他们,虽然子女对于父母也有一定的爱,但是总是在失去后才知道,原来自己太自私没能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好好孝顺他们。
杜丽一直是一个浪漫而又激情的一位老人,对着老伴的病情她虽然痛苦,但是还是想用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来结束相互之间十几年的相伴生活,可没想到的是杜丽竟然会比鲁迪早离开人世,这时的鲁迪在痛苦和从没觉得老婆会突然离开他,那种相伴几十年的生活突然消失了,对于一成不变的他简直是晴天霹雳,慢慢他怀着对老伴的思念和悔意,带着她的东西去完成她一直想去的富士山。
鲁迪一个笨拙的老人,对于陌生的国度非常的不适应,而在一位失去母亲的日本小女孩身上,他慢慢的体会到杜丽对于舞蹈的那种热爱,和那种对于这种文化的理解,还有对于美丽富士山的向往心里。
最终他在水边,穿着老婆的衣服,看着富士山,终于和老婆相伴的跳完最后一只死亡之舞,2个人是这么和谐,犹如富士山在水中的倒影一样,和谐的像是一个人,相伴彼此不分开。
按照德国电影奖的颁奖结果,过去一年最好的三部德国电影分别是《天堂边缘》(金劳拉奖)、《樱花盛开》(银劳拉奖)以及《浪潮》(铜劳拉奖)。
《樱花盛开》虽然没有作为德国代表报名奥斯卡,但作为偏重文艺抒情的影片,去了也不一定吃香。
对于关注德国电影不多的影迷,这三部电影是必看的。
■片名:《樱花盛开》■导演:桃丽丝·多利■上映日期:2008年3月6日(德国)■读家:木卫二■推荐指数:★★★★☆☆■一句话点评:富士山下,东京物语。
20年后,德国人再一次来到东方,在生命迷失与亲情缺憾中寻找小津。
1985年,文德斯用摄像机展示了一幅“东京画”,这幅画就是纪录片《寻找小津》,德国人用它表达了对已故导演小津安二郎的追思。
说起小津电影里的东京,首推代表作《东京物语》,影片讲述了日本传统家庭的分崩离析。
《樱花盛开》与《东京物语》有多少相似之处,恐怕很难说得清楚。
影片主人公鲁迪是名按部就班、生活规律的老人,即将退休的他不爱走动,更喜欢待在小镇上。
妻子杜丽一直在身边照顾着他,她迷恋日本文化,想和丈夫一起去游富士山。
疼爱的小儿子在东京工作,大儿子和女儿在柏林。
年迈的父母出发去寻找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儿女,儿女俗事缠身,推说很忙,无暇陪伴父母甚至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
夫妻中的一人撒手离去,剩下老伴独自面对残生。
《樱花盛开》的一大部分剧情显然有受到《东京物语》的影响,虽然在导演意图和技巧手法上,桃丽丝·多利表现出来的影像风格是“ 不小津”。
女性导演在生活故事里插入了许多带有抒情性质的镜头,飞蝇哀鸦、花草树木、蓝天大海,此类入画事物无一不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与过渡。
结尾富士山下的一池湖水,那段难以描述的死亡起舞更是陡然达到了情景交融的顶点。
正如日本评论人士指出的,二十年前小津电影里的平静生活早已是荡然无存。
东京经过激烈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了享誉全球的大都会。
《樱花盛开》用不小篇幅来展示外来者——鲁迪老人的见闻,他的目光所及之处有摩天高楼的夜色光亮,街头行人的川流不息。
至于灯红酒绿的艳舞场和泡泡浴,老人终归是消受不起。
不同于《迷失东京》里比尔·莫瑞的过气困惑,鲁迪的东京之行更多来自内心的指引。
语言不是他的障碍,至少不是一个需要用片名来解释的沟通障碍。
东京是《樱花盛开》的重头场景,但不是电影的全部。
小镇的生活、柏林的停留、波罗的海的旅行同样占去应有的时长。
《樱花盛开》里有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至于尾声的桌谈一幕,恐怕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它留下的更多是无奈。
上下两代人的隔阂不是浅浅一划的沟壑,儿女的情感是真挚的,但他们的自私却在事实上疏远了父母,彼此没能达成真正和解。
儿女的抱怨和不满,老人是看在眼中也听入耳里的。
他想着走出儿子那封闭的小房间,正如他离开小镇,开始这趟寻找之旅。
东京很大,所以儿子给他制作了个纸牌,可以挂在胸前,上有联系电话,防止老人走丢。
小细节显得有些讽刺,因为儿子那边总是忙碌忙碌。
樱花怒放的场景只有一小段落,鲁迪和小儿子还有其他人携酒带肴在树下赏花,飘零落尽的风花短暂道出了生命的无常。
老人的时日无多从片头埋设开始,中间或有起落,总算还能安详而归。
能接受老人,倾听他心声的不是自己儿女,导演安排了一个不相识的、无家可归的日本少女承担该角色(之前是女儿的LES女友,同样非亲非故的)。
少女几次帮他买票送他上车,听他讲如何做菜,陪他去看富士山,老少交心,默契相处。
相较于东方,西方的家庭更早解体,这也是《东京物语》受到国际上普遍欢迎的原因所在。
《樱花盛开》重复了该主题,家庭实体的功能退化,两代人的关系疏远与亲情冷漠,影片让鲁迪夫妇的心灵归宿放在了异国他乡。
影片在杜丽迷恋的舞踏上着墨不少,涂白粉的演员赤裸着身体,在舞台上用古怪的肢体语言,卖力地向台下观者传达着什么东西。
部分观众认为片中的舞踏与美感绝缘,令他们感到丑陋和不安,这些另当别论。
舞踏是影片的生命力所在,确切说还包括少女自己、妻子和少女手把手教给老人的舞蹈。
鲁迪身披逝者的衣物,在想象中继续跟妻子相伴共舞。
富士山在片头画像上出现时形态各异,后来一度被云雾缭绕遮挡,不露真实面目(小津所属松竹公司的片头也是富士山)。
当冰雪覆盖的山头出现,富士山化为晨光中的眼前存在,它不再借助于他人的途径,鲁迪也明白了妻子心中的一生所往。
他的努力寻找,终于在富士山下有了一个圆满答案。
【来源:北京青年报】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539077/
210804 【C+】喜欢前半段。面对死亡逐渐逼近时的忧虑老者回顾曾经被经历的时间,来到现代都市的喧嚣,对于儿女的印象仅仅停留在记忆中,而当下的他们并不真正认识与了解彼此,在一副拼凑的景象中不再可以感受到亲情,客厅中电子声音的响起预示着与另一个世界的隔阂。一切都在遭受时间的消磨,而时间不只改变了我们的容貌,还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如今它与我们逐渐疏离,全新的潮流中充满陌生与惊愕,曾经所身处的时代却被抹去了踪迹;届时我们将无力去尝试改变,身体中积累着衰老的机能,失去连贯性的精神被时间和自身所负累,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自我与世界的丧失。我们可以试着安慰自己,放下对生存的执念和恐惧,既然腐朽已经注定,那便无需再做挽留,向生命深处的终结走去,以一种伤感的方式承认对衰老与死亡的接纳,作为和解也作为反抗。
画一个雪白的妆。这次抹上她曾经热爱的颜色,舞一支喜欢的曲子。富士山角只为再见你一次。
短暂的两周德语课的结尾,最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更喜欢后半段,其实如果没有那么生硬的加入小津安二郎的元素进来会是部更好的电影!!!!
当他穿着死去老婆的衣服在樱花树下旋转。
很不错。
2008/07/26@長春戲院
我想起了迷失东京 \ 生的苍凉和壮丽大概就是如此 就像樱花用死亡造就了伟大 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却好过虚伪的漫长时光 最后所有都随风而去 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真的体会。。。
早知道是这等闷片,我就不看了
对小津的过度模仿。符号化的东方佐以无存在感的西方。
高级模仿秀,但模仿的还不错,不过这片有什么是属于导演本人的?
可爱的老头,可惜子女看不见。
确实没必要想那些今天就是最后一天的事···
生命尽头之舞,刹那芳华已足够。和日本有关的内容总是那么晦涩萧条的变态又牵动着我们人性深处的那根神经。我想有一天我们也一样会在这样的境地里不知所措。
难受……
三星半。很感人 可是用力过度了吧。
有线通
平淡,真实
李老师课所看
向小津安二郎大师致敬的电影,富有人文关怀的电影,前半部分看到了《东京物语》,后半部分看到了《迷失东京》,真是奇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