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酷儿火车单元为大家带来非竞赛展映的《只是世界尽头》,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家人们虚幻冰冷的真实评价了!
果树:喜欢不起来啊。
感觉多兰确实把自己最明确的标签都集中在这部里并最大增益了,但也真的是有完全失控的感觉。
淋酒:迷之烂片,退步惊人,台词写的烂,一大堆特写,风格混乱,努力想把自己肚子里所有的墨水都倒出来,结果洒了一地。
过于浮夸的作品,可惜了。
汤达人:不理解前半部分大量对话镜头采用特写,给人一种隔离感,完全无法代入电影中,好在后半段少了很多,也能感受到家庭成员对男主的思念,爱,但是对比类似题材时光驻留,觉得应该再扣1星。
fire_storm:混乱的对白,肤浅的人物,还有尴尬的mv,魁北克郭敬明你值得拥有。
法罗岛岛主:一家人的罪与罚,刺耳的尖叫不绝于耳,下一刻骤然陷入万籁俱寂,犹如现实与梦境的来回倾轧,阳光透过窗户充斥冰冷的家,那么虚幻,那么不真实,我们究竟要如何弥补横亘在我们亲情之间的十余年的鸿沟,报时鸟的超现实主义结局已经表明一切。
我们敏熙:多兰让我一度恨上法语。
#FIFF6#酷儿水晶火车的获奖者将于今晚闭幕式颁奖典礼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My home has no doorMy home has no roofMy home has no windowsIt ain't water proofMy home has no handlesMy home has no keysIf you're here to rob meThere's nothing to stealHome is not a harborHome is where it hurts聽到這樣的開場歌曲,你就會知道,這個家對主角是一個傷心地。
因為同是遊子,感受特別深。
時隔12年未回家,偶爾寄寄讓妹妹覺得好像不是很重要連郵差都可以看到內容的明信片,內容簡短扼要,就是一兩句話。
從機場回到家,再從家裡離開,短短約4-5個小時,每個人的情緒起伏之大。
男主彷彿是龍捲風過境,回到家掀起一陣颶風,擾亂每個人的內心,撥弄完後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為什麼一部看似很平淡的電影卻讓我如此心痛,難過的情緒難以排解,每個畫面都令人溢滿淚水)
故事沒有說明男主為什麼在22歲時離開了家;我看不懂哥哥不叫做Louis如果是長子都要叫Louis的話為什麼哥哥不是這個名字?
我不懂為什麼媽媽口中美好的星期日在男主的回憶中只有他跟爸媽而沒有哥哥。
為什麼爸爸不在了?
為什麼男主會回憶起長髮的男友?
為什麼男主要請大嫂保密?
最後死去的小鳥又代表什麼意思?
我有很多困惑,但這並不影響我去感受這部電影。
每個人的個性都非常鮮明。
多藍在演繹母子之間的情感之細膩。
先從不熟悉的妹妹開始說起吧。
非常坦率、崇拜男主,愛著哥哥。
藉由媽媽的口中來認識這個哥哥,一聽到哥哥回來她是最開心的,在房間內她直接跟哥哥抱怨對他的不滿,都沒回家,寄著不太重要的明信片,但哥哥到底什麼時候要回來?
而她是否能夠去找哥哥?
與大哥和媽媽對罵的場景真的非常精彩,這大概就是多藍最會的地方。
一聽到哥哥馬上又要回去了,立馬哭了起來。
離別,如果不要參雜不捨,是否能夠減少大部分的淚水。
如父親般存在的大哥,背負最重的責任,嘴賤的極致,握緊的拳頭是他快潰堤的12年壓抑。
潑冷水、嘲諷、放冷箭、愛大小聲,大哥的情緒從一開始不斷亂回嘴愛碎碎念到車內的不樂,甚至到最後哭泣著對媽媽及妹妹怒吼說好人都弟弟當就好了之只想揍弟弟一拳。
你就會明白哥哥是一個多麼壓抑的人,且背負著整個家庭的壓力。
他愛著弟弟、也恨著弟弟。
所以他無法忍受弟弟在車內跟他說他在機場等待著時間,一個人在機場的咖啡廳很舒服這樣的話。
"難道家人就這麼令你難以面對跟不想面對嗎?
我們守在這個小鎮到底算什麼?
對,我是沒去過機場,我喜歡城市但我守在這個家,因為你自私的離開了又長年不回來,我能離開嗎?
我有這個權利奔向自由嗎?
我一開始就沒有選擇權,就因為你這個自私的弟弟,我只能在這裡,就算我熱愛城市但我連機場都沒去過。
"
這一段真的是讓人鼻酸哪!
"兒子喜歡搬家不讓媽媽知道。
"看不到媽媽的表情,但從他的口氣裡可以聽見悲傷,參雜著可悲感。
"我不瞭解你,但媽媽愛你。
"這裡的擁抱,讓男主有了兒子的感覺,可以跟媽媽撒嬌、示弱,媽媽會全盤接受他的一切。
這句話,口氣很平淡,但是愛,排山倒海湧現,淹沒了男主,也淹沒了我。
所以男主的眼眶中溢滿了淚水,媽媽說他這樣像極了他爸爸。
"下一次我們會準備好。
"最後離別的擁抱,媽媽對兒子說抱歉,說他下一次會準備好,這是個多麼令人悲傷的一句話,無奈的媽媽,心疼兩個兒子,都很愛,但必須安撫的是大兒子,所以只能跟男主說抱歉,轉身平撫大兒子。
為什麼大家一副被困在這個家一樣,所以媽媽希望男主可以多push哥哥跟妹妹去外面,感覺大家因為男主的離開,而變得不敢離開這個家,變得綁手綁腳。
我最喜歡最後大家吵架的場面還有男主的告白。
"我有事情要跟大家說,我會常回來,比之前更常回來,我會寫信而不是明信片,妹妹可以常來看我,周末可以來找我,哥喜歡城市,週末也都可以來找我。
......還有,我要走了。
"這樣的告白及告別,讓人太心酸了。
一聽到他要走了,哥哥一怒之下就拉著男主說要送她去機場,媽媽及妹妹則阻止著大哥,哭著要男主吃完晚餐再走,妹妹也可以載她去機場,但哥哥不知到哪來的理由說男主晚上有約,然後媽媽就問了男主說你到底怎麼了,男主很緩慢的回答說他有約。
妹妹哭到不行,滿臉的淚水讓我心疼得也滿臉淚水,因為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們多希望男主可以多待一下,這麼久沒見面,整整12年,誰知道他下次再回來會是什麼時候?
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他?
所以妹妹和大哥拉扯著男主,不願意被剝奪。
這裡是全片的高潮。
每個人都悲傷。
每個人都難過。
每個人都受傷了,大哥跟媽媽去後院抽菸、妹妹衝回地下室的房間、大嫂驚慌的看著一切而回到廚房、男主戴上帽子轉身離開了這個家。
回歸到男主,令人心痛的男主。
每個人都在抽菸,男主只有在告白前,在庭院裡抽了唯一的一根菸,那象徵著決心,可他的神情太過悲傷,讓我覺得難受。
他的神情裡,有道不盡無奈及悲傷,他也愛家人,只是這個家令人太想逃離了!
我不明白他當年離開家的原因,或許有更多的故事,但我只能就我知道的劇情去理解他的感受。
這一趟回家,就是要跟家告別。
告別這一切。
我的立場:如果家裡這麼吵鬧,誰還會想回家?
這大概是我18歲最大的心願,就是趕快畢業去台北念書逃離這個總是在爭吵的家,不想再聽到媽媽的哭泣以及爸爸的怒吼。
因為太心有戚戚焉了,所以哭慘了!
理解每個人,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男主。
我曾針對《媽咪》寫過一篇影評叫做「家人,就是讓你很難去愛又不得不愛的人」家,對我而言太沉重,太多不開心的回憶,我也不喜歡回家。
但,我今天時隔半年為了朋友婚禮,正在回家的高鐵上。
最先知道的是大嫂。
在和未曾谋面的路易首次凝望的瞬间,她确信了她所怀疑的。
当傍晚大家围坐桌前温和地闲谈,只是一瞬间,大哥从路易脸上看到了他从未见过的表情。
他内心一颤,这时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他知道他好像知道了些什么。
大嫂感觉到了大哥的动摇,从桌子下抓住他的手,大哥从她的眼神确认了他的答案。
大哥心乱如麻,气血翻涌,本能的看了妹妹和母亲的神态,不敢去想象即将到来于她们的打击。
他眼前发黑,一片空白,他知道他需要站起来。
去外边狂暴的发泄之后,双拳的痛并不能缓解他正在经历的痛苦。
他不能接受,他更不能让她俩来接受。
他决心回去屋子里,去保护她一直在保护的。
父亲应该是离开的早,母亲一人养育了3个孩子。
她精于料理,善于打扮,气质乐观。
生活的苦难给了母亲仿佛洞悉着一切的深邃的目光,却显然没有妨碍母亲对生活的热爱。
乡村单亲家庭孩子的青春期不免摇滚,纹身,毒品,情欲各种反叛的洗礼。
弟弟凭借天赋实现了成长的软着陆,妹妹却被命运选做了懵懂岁月的牺牲品。
生而自由的血液流淌在每一个自我。
家庭作为人生下来所要经历第一种环境,也是自我第一次要挣脱的束缚。
从我们甚至还没出生时起,家人就不断拿他们的一部分来做成我们,同时又拿走我们的一部分做成他们自己。
我们彼此就一直这样拿对方来做成我们自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家人注定生来就亏欠彼此,只要我们还活着,这种亏欠就会一直存在,并越积越多。
路易必须要逃离,妹妹和哥哥又何曾不是。
22岁,路易借美丽的翅膀飞离了起点,去自由翱翔,剩下妹妹和哥哥,留守他挣脱了的东西。
家人把他的荣耀被挂在了墙上,收来的却是内容写在外面的明信片;母亲妹妹盛装打扮,为他的归来而欣喜,而他戴着鸭舌帽回来分享忧郁;就连这久别的重逢,不过是他最后要做的永恒的告别。
如此这般,像哥哥在车里说的:你的话让我没法接!
接话接不好固然不敏,但说话不考虑别人怎么接,却是一种刻薄。
路易意识到原来相对于家人对自己,自己对家人一直是如此刻薄。
母亲和他说:我们可能不理解你,但我们爱你。
路易在屋外抽烟时下了决心。
要在最后的午茶时间进行“忏悔”——那个“自我”所不擅长的,真正的“忏悔”。
为家人活一次,为爱着自己的人们活一次,决不再次伤害那些真正可爱的人。
离别时刻,妹妹和母亲最后也证实了不详的预感,而这时什么都已不重要了。
妹妹泣不成声,不能自持。
母亲则眼睛闪着泪光,微笑的对他说:下次回来我们会好好准备。
你终于知到我们是如此爱你,在这世界的尽头。
--简单的剧情,简单的场景,情节,对话,镜头的设计都教科书般的实现了气氛烘托与人物内心的捕捉,细腻而富有张力,看得如李在喉,热泪满眶。
片名‘只是’一词用得太妙,当“家”字不再保有温暖滤镜的时候,“只是”显得掀开了家庭应有的险恶的一面,藏在冰山下的一角显得尤为黑暗。
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无所作为的,像嫂子一样在旁边唯唯诺诺,害怕说错话,心有余而力不足。
春节将至的日子里看《只是世界尽头》,显得格外的讽刺,有的时候节日在维护和睦表象显得尤为的重要,大量的人物特写镜头放大了人物的情绪,十二年的爱与恨快要从屏幕内喷涌而出,最后那只小鸟,我理解为男主本人的内心写照,回家后的内心挣扎与混乱,都无法使男主述说真实,于是只能报以轻描淡写的微笑,轻轻告诉自己:只是世界尽头
我们到底想从多兰的作品里看到什么?
这是周末在多伦多的电影院里看完多兰的新片《只是世界尽头》后,我一直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们是更期待当年那个19岁的天才再一次带我们感官和视觉的惊喜?
还是期待他经过这几年一跃成为大师级的潜力股?
还是我们更期待一个带有伤痛的作者型导演,再次为我们讲述一个充满个人色彩的私人故事?
亦或者,一小部分观众们仅仅是单纯的期待,从他的电影里感受到自身的影子,从而寻找内心的共鸣而已。
整部《只是世界尽头》充满了缓慢、伤感、压抑的镜头语言,承载在97分钟的35mm胶片上。
97分钟是个令人欣慰的数字,不是2小时,甚至3小时的冗长对话,其中充满了生活场景和人物局部的细节。
就连被影评人们纷纷诟病的大量特写镜头,也许是因为观看距离稍远,以小玄儿个人来讲,并没有觉得太过抑郁,而是刚好体现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面对面交谈,焦灼对话和尴尬场景的视线角度。
也许这也是导演从其个人经历中,延展出的影像解读,这是多兰看世界的方式,你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抵触。
虽然有些刻意和矫情,但是那份失焦又聚焦,游离在脸孔和环境之间的视线,不断的在用力表达男主角路易斯和每一位家庭成员之间,亦近亦远的疏离关系。
那些窗帘的摆动,女性脸上和身上的局部,这细碎的角落,吸引着路易斯的目光,但是他又不敢直视她们,因为12年的离别,让他们彼此之间,本该熟悉,但却又是那么的陌生。
在电影的预告片中有一句旁白,只身站在后院的路易斯抽着烟在内心默念:“这不过是一顿家庭聚餐, 不是世界末日。
”,但是在他的心中,其实感受是正相反的。
这一刻,家庭的餐桌已然变成了世界的尽头,你身在其中,生怕触碰到边缘,无法真正靠近每一个人,坐在餐桌上,看着家人对话,却仿佛身处世界的尽头,这是整部电影不断传递给观众的感觉和主题。
从尴尬的回归,到漠然的逃离。
先来说说,故事的架构。
影片有个简短的开篇,男主角路易斯坐在回家的飞机上,他的内心独白以旁白的形式,交代了他回家的原因和背景。
这里也是影片海报的出处,一双小孩子的手,蒙住了路易斯的双眼,他微微抬着头,看不见眼前的事物,周围一片漆黑。
仿佛一个人在不经意间,总会被自己的童年和过去捂住了双眼,从而陷入黑暗的包围,无法前行,也无处可去。
在这之后,路易斯走出了机场,踏上了回家的最后一段旅程。
画面开始交叉剪辑家中母亲准备食物的情景,一上来的MV形式处理,就令人十分亲切的感受到多兰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影片中这样的插入音乐和画面剪辑的桥段,至少还有两处,用来将人物的回忆和内心感受拉长,男主角路易斯关于父亲和初恋男友的回忆,都被这样陆续的,从他思绪里解放出来。
而影片从路易斯走进家门的虚焦全景,再到特写镜头开始,到他下午四点独自走出家门,从特写到全景的镜头虚化,形成了一个重复的闭环。
讲述了他时隔12年,再一次回到家中,与家人包括母亲、哥哥、嫂子、妹妹一起,共度的可能都不到12小时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
还原家庭对话表象与本质故事的场景都设置在室内狭小空间里,一对一、一对多的对话和戏剧性的争吵,都是很舞台化的,整部电影最多不超过13个场景,镜头语言也很简化。
如大家所知,其中充斥了大量的人物特写镜头。
多兰说他第一次读到了让-吕克·拉加斯的戏剧时,就被其中的人物打动了:“他们太过真实,充满了人性。
”,多兰在采访中说道:“他更注重的是电影的表现形式是否符合剧本的精神,而他只是希望能够使电影本身运作起来,让故事在恰当的节点展开,让电影去好好讲述一个故事。
”。
他说:“在准备拍摄这个故事时,就决定要用贴近面部的方式拍摄。
影片中用镜头去表现了生活中,一个人是如何观看另一个人的,而在他们的目光中,他们彼此思考、理解、确认。
”。
他也承认,在拍摄时并不是因为想要摆脱戏剧感而故意过多使用特写,反而更多地是出于剧情的需要,特写能够更加完美地表现脸部细微的动作,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即便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很笨拙的处理方式,但是多兰坚持用这样的镜头,去呈现这场特殊的家庭聚会。
人与人之间无用的沟通路易斯一个人来,一个人走,即便最后是被哥哥哄走的,母亲和妹妹哭过后,更是不敢面对他的离别,纷纷躲到地下室里和后院去抽烟。
路易斯从进门时的一脸尴尬,到出门前的汗流浃背,一天下来其实没有怎么说话的他,反而像经历了一场激战,当然更多的是在他心中。
妹妹的埋怨、母亲的要求、哥哥的无理,再加上嫂子的善良建议,构成了这个家庭与路易斯之间,相互拉扯的关系。
路易斯对于家人的对话,除了聆听,大部分也在走神,因为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吐露自己已经患有绝症的消息。
虽然到了临走前,也没能找到机会说出来,因为没有人真正想聆听他想说的事情。
即便作为旁观者的嫂子,想让他说出来,却也在关键时候打断了他,她对路易斯说道,你应该直接和你的哥哥说,而不是我。
这部影片的家庭关系,用极少的人物,展现了个体的多样性。
12年的时间,改变了一些事情,也改变了一些人。
但是某种程度上,一切也都没有变,大家还是都有着血缘的连接,但却没有亲情的联系。
整部影片,蓝色和棕色的基础色调,高饱和度的浓郁画面里,人物之间情感却是无比的寡淡,在黄昏时离去的路易斯,再温暖的光包围他,你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冰冷,这样的对比给人一种莫名的平衡感。
影片的最后,还特意引入了一只误入房间的小鸟,她撞上了时钟,在屋里频频碰壁,最后跌落在房间的门口、路易斯的脚下,路易斯低头看看它,又看看后门外远处的家人,脸上挂着谈谈的微笑,默默转身离开,仿佛离开家12年的路易斯,本就再也回不来了,而他正在经历着这小山雀的命运,在家庭的壁垒里试图寻找落脚的地方,却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最后终将孤独的死去,如此而已。
当大人变成孩子, 孩子只能变成大人影片大量的家庭对话,介于尴尬和强撑之间。
几位男女演员:加斯帕德·尤利尔、玛丽昂·歌迪亚、蕾雅·赛杜、文森·卡索、还有娜塔莉·贝伊,分别扮演路易斯、嫂子凯瑟琳、妹妹苏珊娜、哥哥安托万,还有母亲。
她们这样老中青三代的戏骨,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什么样的对话都可以演绎的恰到好处,有语塞、有停顿、有为难、有不舍,每个角色都很到位的令人感到讨喜、厌恶或者同情。
相比之前,多兰拍摄的非自我经验影片《双面劳伦斯》,这部《只是世界尽头》更加适合他来进行改编和创作。
电影中再一次呈现了,单身母亲的人物形象和脆弱内心,集合幼稚与强势于一身。
多兰用力去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状态,人们彼此间是无法真正交流和沟通的主题。
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人的沟通,大多时候都是无用的。
尽管无数的对话,却没有人能说出重点。
他说主人公路易斯就像是另一个时空的人,12年后归来,他所在的这个家里,没有人在他说什么,也没有人打算聆听,每个人都在聊自己的事情,说着对路易斯的埋怨和期待,甚至是指责,实际上家人都在等待路易斯说点什么,但是又怕他开口,说出一些严重的事情来,而路易斯也说不出对家人的爱。
每个人物的角色,都充满着人性不同的侧面,他们会哭泣、爆发、逃避,想方设法打断别人、不听别人想说的话。
人们一天到晚说了那么那么多的话,却没有人在听,一天到头好似把所有的事都说了,而真正重要的事却被遗漏。
这样的感觉要如何保留在电影中?
是多兰给自己的命题,人们用一种浮于表面、无用的方式交流,他们表达了很多,却忽略了最真实的感受,没有人去真正思考路易回家的原因。
只有玛丽昂·歌迪亚饰演的嫂子凯瑟琳,在顾及家中每个人的感受,尤其是路易斯在想什么,沉默的路易斯心底有什么秘密?
多兰在采访中解释道:“主人公路易斯,像鬼魂一样游离在这个世界上,他是身处家庭之外的,但却也是唯一一个真正活着的人。
他陷入家庭的漩涡,试图挣扎突破,最后却又不得不从中逃离。
”,多兰说,他在影片前期准备时,就决定了原声配乐。
他说在不断的创作中,他发现作为一个导演选用的不应该是自己喜欢的音乐,而应该是选择那些片中,角色真正会在生活中听到的音乐。
这次《只是世界尽头》,开篇的一首《Home is where it hurts》也是一样。
每次听了都令人心碎,在此把歌词分享给大家。
关于这部电影,相信每个人看完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即便多兰选择了一种笨拙的方式去表现这个主题,但是其镜头背后,要表达的家庭命题和人物情感,更加的令人伤感。
当母亲像孩子一样对孩子进行渴求,孩子只能像成年人一样,变得独立,独自离开也许是脱下重负最好的选择。
My home has no doorMy home has no roofMy home has no windowsIt ain't water proofMy home has no handlesMy home has no keysIf you're here to rob meThere's nothing to stealA la maisonDans ma maisonC’est là que j’ai peurHome is not a harbourHome home homeIs where it hurtsMy home has no heartMy home has no veinsIf you try to break inIt bleeds with no stainsMy brain has no corridorsMy walls have no skinYou can lose your life here本文为[三克电影空间]公众号特约撰写 2016年9月28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即使是不同国别,想要离开家的原因竟也大致相同。
电影对亲情压抑、深沉、无力的诉说,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看懂,只是想起很多自己类似的经历,那些永不停歇的争吵,毫无来由的争吵,把亲人的心埋到了地下,把感情装进了背包。
安东没有办法心平气和地跟路易说话,他的三言两语,他在机场的踟蹰对安东来说都不重要,其实也不是不重要,是对安东来说,路易带着自己的优越感回到这里,回到这个他也想要离开的地方,来审视他们的生活。
安东不满弟弟的不负责任,其实更加不满自己的无能。
母亲的爱总是带着丝丝温暖,但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她束手无策。
“下次我们会准备得好一些。
” 让人落泪。
带着不解,猜疑,不满,压抑,和无法割舍的亲情,留在记忆里的除了无休止的争吵,还有那些寂静无声的画面,那些安静的时刻,显得如此美好和弥足珍贵。
我一直在等待着路易的诉说,却没有等到。
想起与家人相处的时候,也确实很少能够心平气和地诉说自己生活的点滴细节;人们更关心那些所谓的重要事情,更想听奇闻异事,却常常忽略亲人的内心,瞬间的感受。
而生活,总是由那些点点滴滴组成的,有时候也因此,亲人们走着走着就再不亲近了。
借用网上的一句话,“《只是世界尽头》就是一道上好的法式鹅肝配上浓度极高的精品红酒——精致,醇厚,腻人,一口之后,有点上头。
” 百度上看到了一些报刊杂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几乎是骂声一片,但我实在是不能赞同。
《只是世界尽头》展现的是一个戏剧的封闭的空间,刻意而为之的压抑气氛,神经质的咆哮表演,尽管依然可以看出多兰的风格与心思,但感觉他在走《妈咪》的老路。
(《The Guardian》评) 《只是世界尽头》是第69届戛纳电影节最令人失望的影片。
这部电影是根据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改编,但它只是扒了皮,而丢失了灵魂。
让·吕克·拉卡尔斯于1995年死于艾滋病,但是多兰避讳了提及此事,影片所呈现的只是一个处在家庭无休止争吵之中的优秀的却摆脱不了命运安排的作家。
(《Variety》评) 该片中的角色无一有背景介绍,这让观众很困扰,该片无非就是在展现一个家庭成员不停相互恶意攻击的家庭的日常。
(《London’s Evening Standard》评) 即便是对于多兰的死忠粉丝而言,这也确实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
不明白为什么多兰将创作激情投入到这样一部作品中,也许他认为自己无法拍摄一部平静的影片,但却拍出了一部令人无法满意的作品。
(《The Hollywood Reporter》评) 这部影片是根据法国当代剧作家让·卢克·拉卡尔斯同名戏剧作品改编的,与其说是作品不如说是自传,34岁的拉卡尔斯在柏林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得知自己身患艾滋病不久于人世。
改编影片里未曾交代引起了影评人的不满,但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已经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孤独、无助、脆弱、惆怅而又充满浪漫情怀的不问世事的艺术家形象,再去交代现实中的事还有必要吗?
片中Gaspard Ulliel饰演的路易斯场面漂泊在外,远离亲人故土,在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后,希望回到家里,一方面通知家人这个噩耗,另一方面回顾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路易斯满怀期待与渴望回到家中,决定暂时不说出事实,只希望和家人度过一段幸福的时光,然而多年未见的哥哥安托万充满敌意、陌生的妹妹显得十分疏远、母亲的疑惑不解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思念、嫂子的紧张与无奈都让他感到失落、自责和后悔。
时钟滴答滴答的响着,路易斯时不时地看看手表,过往与当下浪漫梦幻的剪辑穿插,处处体现着他对仅存不多的时间的珍惜,他想尽可能多的找到家的感觉,然而家人表现出来的只有对他长年在外、家庭成员角色缺失和丧失责任感的不满和习惯,夸张的言行更深的反馈出人物内心的纠缠,家人习惯了无趣的生活,习惯了生无可恋的态度,路易斯的出现让他们疑惑而不知所措。
路易斯的母亲和他的对话让他明白,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他的眼神里像是在说,我一直感觉自己的生命之轻,却从未考虑过家人赋予我的生命之重,他很后悔,母亲的话让他难于开口,在家庭看不见未来的时候怎能说自己即将离去,他只好跟随母亲的意愿,说出了对未来的畅想,而内心却是无比的痛苦,餐桌旁终于迎来的短暂平静被哥哥打破,长久以来安托万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在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家非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位不负责任的弟弟身上,他不明白他的弟弟为什么要回来折磨这个支离破碎的生活,安托万驱赶着路易斯,路易斯的表情从不解到无奈再到坦然,再加上之前哥哥告诉他自己曾经的男友已经死去的消息,所有的希望都已化为乌有,此刻只剩下绝望,他在这个家里得到的只有母亲那一句“我不理解你,但是我爱你”,还有妹妹对他的那些细微情感,或许还有嫂子隐约感觉到的事情背后真相的眼神,再没有别的什么。
风雨停了,夕阳洒进屋子,墙上的时钟报时了,路易斯看到原本木制的小鸟从时钟里飞了出来,在房间里到处乱撞,似乎撞得头破血流,路易斯看了看这个家,走出屋外关上门,屋子客厅的地毯上躺着一只奄奄一息的如同路易斯的小鸟,最终闭上了眼睛。
似乎在诉说着路易斯的内心,纵使胸怀再为宽广,也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外界的事物有再强的引力,也无法让你摆脱家庭的囹圄,而留给自己的只有无尽的孤独和悲伤。
生命尽头,世界尽头的思考配上毫无违和感的音乐真的是让人回味无穷,我认为每个人都应去感受一下,也许它会唤醒一个沉睡着的灵魂。
其实看这部电影首先要知道一个背景,才能理解主角的心理和环境的设定:这电影其实改编自一个自传性的剧本,电影的主人公其实就是原剧本的作者,他已经感染艾滋病,并在写完这本剧本后不久就去世了。
他回家就是为了向家人宣布这个噩耗。
电影中有很多次他都想脱口而出,但是却因为缺乏勇气或家人的原因,到最后离家都没有说出口。
他就像片尾的那只小鸟,在这个家里横冲直撞也没能飞出去,到死也无法释然。
电影里多兰没有明说【男主得了艾滋病并将离世】这一个关键的线索,只有了解原作的观众才能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隐藏男主角病因的手法,也让一些国外媒体对多兰的这部电影有所诟病。
但其实见仁见智。
我觉得从一开始就知道男主角死期将至,会更好的理解电影想表达的情绪和环境。
观众可以看到男主角在开始的时候,还是相对比较健康的,但随着电影的深入,他面容的病态越来越加深,到最后得大汗淋漓,头发都已经被盗汗浸湿,严重的面色苍白和深陷的眼窝,都在说明:死神将至!
观众可能会觉得男主从头到尾都是寡言少语,面无表情。
其实这正是艾滋病人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心如死灰的心境。
回到这个家,其实是要做一次正式的永别。
但这样沉重的话,对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无疑将是沉重的打击,无法轻易说出口。
他十几年前离家出走的原因,电影没有明说,我猜很可能是他出柜导致的。
而他的离家出走,对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母亲一人要撑起整个家庭,母担父职。
他的哥哥作为家里惟一一个男性,养家糊口一定艰难,同时还要隐瞒弟弟是gay这个家庭丑闻,所以心理压力很大,脾气很暴躁,其中有个他要打男主的特写镜头,可以看到他的拳头上有未愈合的伤口,说明他经常对老婆实施家暴,这也恰好说明了为何男主的嫂子为何如此沉默寡言,唯唯诺诺,不敢大声说话,只敢小声劝说丈夫的性格。
而他的妹妹,从小就缺失了他这么一个哥哥,在这个缺少父亲的家里,长兄又是这种暴脾气,所以她是那种表面很坚强,很酷,但是内心很缺乏父爱,缺乏兄长关爱。
电影里有很多镜头多兰都别有用意,最后家庭大吵的一幕,外面却恰好雨过天晴,斜阳照亮每一个角色,说明所有矛盾在这一刻揭开,好似《雷雨》的暗喻。
哥哥在告诉男主他的初恋男友(就是有一段粉色MV风格的两个男孩子里最后在窗边离开的那个)死于“癌症”,其实也是在暗示他的初恋男友一样死于艾滋(在当时艾滋被称为“同志癌症”),而他哥哥对此都没有明说,很可能让男主明白他的哥哥永远也无法理解和接受他感染艾滋这一事实。
在最后,家庭成员撕逼大战,也让男主明白,这个家庭的矛盾不管是不是他的离家出走引起的,还是他的父亲的离开导致的,都已经无法弥补,他如果在这时候说出自己得了艾滋病就要死了,这样的重磅消息无非是破釜沉舟,压毁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他对嫂子比出了“嘘”的动作,暗示自己要沉默离开,带着他即将死亡的噩耗,独自承担。
他嘴上邀请妹妹和哥哥去他的城市玩,也保证会经常回来看他们,多写信。
但其实他心里明白,这一走,就是生死的永别。
这只是让摇摇欲坠的家庭短暂维持的美好谎言。
他就像片尾的那只小鸟,在这个充满矛盾的家里横冲直撞,到死也没能飞出去,到死也没说明白,到死也没解开这个家庭的心结,这已经是解不开的死结,他满心苍凉无奈,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只是世界尽头》,泽维尔·多兰,2016细数年轻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泽维尔·多兰是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个加拿大少年从第一部长片《我杀了我妈妈》开始,便技惊四座,带着青春期少年对妈妈的矛盾情感,多兰的处女座夹着些私货但体现的效果从儿子的角度却无比真挚入微。
影片的慢镜和正反打开始看多少有点王家卫的影子,但看得出,他的构图、转场和音乐风格的表现力,正探索着自己的风格。
《双面劳伦斯》上映后多兰接受采访时曾说:“从节奏和叙事的野心上,我有意要追随卡梅隆和他的《泰坦尼克号》。
”这也许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常态,模仿、致敬,但不可否认,当追随打下导演生涯的地基并牢不可破的时候,自己的独立理解筑城的高楼便指日可待。
《我杀了我妈妈》时期的多兰《只是世界尽头》用多兰的话来说,这是他“告别年轻自己的第一步作品”。
这部改编自法国当代剧作家Jean Luc Lagarced的同名戏剧内容上跳出了多兰一直聚焦的单一人物关系,而开始试着将所有人物融进整体,以主人公视角审视一个集体——家庭。
去舞台、电影化“这是一个周日发生的事,但仿佛持续了整整一年”,Lagarced在同名戏剧的开头这样写道,如此可见这部剧的基调,Lagarced在写出《只是世界尽头》刚好34岁,已经查出了艾滋病,剧中的主人公路易似乎正是他的影子。
到了电影里,从来没有揭示路易得了什么病,但我们从开头路易的独白中便可知道,无论什么样的疾病,他的生命即将来到尽头。
对于致力刻画家庭关系的影片,隐去病理的描述并不新鲜,但多兰的想法却也十分直接,没有任何结构游戏,开头就将背景一网打尽,绝症、12年的离开、亲口告诉他们,《Home Is Where It Hurts》的画外音仿佛和原作开头的那段话暗地呼应,这一间隔12年的相聚,将是一场灾难。
改编这类满是言语来回交锋戏剧的麻烦在于,如何将戏剧呈现出电影的效果,《完美陌生人》尽管不是戏剧改编,但无论从意大利版还是各国改编版都无法摆脱戏剧效果的枷锁,语言、走位、人物反应撑起了全部也将环境、视点、作者调度付之一炬。
电影导演如何影响这类电影,如果想着直面观众,以相对直观的效果抹去象征性风格化的东西,舞台剧观感无可厚非,但当作者性导演面对这一题材的时候,其自身的思考、加之于文本的个人视角、电影语言对主题表达的影响都会从侧面让电影与众不同。
《完美陌生人》,保罗·杰诺维塞,2016多兰的理解是特别的,坐在飞机上路易的脸以阴影相伴,后座一双孩子的手遮住了他的眼睛,这也是电影海报的内容。
但这一段,路易时常伴着微笑,内心独白充满期待,情绪与环境形成反差,主人公的想法被施以期待,而导演的调度却走在了相反的方向。
影片环境与人物的互动就在这样一种看似别扭的反差与统一中延续。
随着路易的视点家人映入眼帘,妈妈、哥哥、妹妹和从未谋面的嫂子,随之而来女性的促膝问暖和哥哥的冷眼旁观,充斥剧情的大量对话由此开始,尽管12年未见,但血缘关系让亲近理所应当,除了哥哥,妈妈和妹妹毫无保留,嫂子和路易相互尊重保持体面。
而这时,多兰并没有让语言成为理解整部电影的关键,相反,语言成了最没有精雕细琢之感的部分,平常、简单甚至感受到了单调,也许多兰没有考虑台词,也许家庭生活的交流就是这样,总是用最直抒胸臆、不加掩饰的赤裸表达自己、施与别人。
所以到了多兰这里,需要构建感性的时候,他选择了复杂的面部表情。
每一组对话,都伴随着占据屏幕首要位置的脸部特写,这与《我杀了我妈妈》的构图有了明显的区别。
之前多兰的面部特写总是镶嵌在力求相对美感的构图里,面部与留白的关系成为影响画面的首要因素;到了《只是世界尽头》,面部表情的大特写几乎覆盖了画面,虚焦的远景更无力对近处的面部表达施加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迷离的眼神、嘴角上扬的微笑和欲言又止的无奈,完成对这些表情的演绎无疑对演员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加斯帕德·尤利尔、娜塔莉·贝伊、文森特·卡索、蕾雅·赛杜、玛丽昂·歌迪亚,每个人都牌位和实力共存,影片里,他们也如预期贡献出到位的演技。
有了实力派的保证,某种程度上,演员的表情让语言的“不精美”并不那么突出了。
反向《步履不停》去舞台、电影化,多兰在面部表情上所做的文章合理的让焦点从语言转移到了别处,台词依然是那么“简陋”,而表情则替代了语言的作用,言辞是一种直抒胸臆的表达,代表沟通的意愿,表情是内心的感性外露才是影像追求的情感共鸣,就像置身于相对熟悉的环境中,再多高调的言辞也只是重复自己的意志与制造矛盾,情绪的波动只有在安静的面部表中才能更专注的被观者感受。
泽维尔·多兰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他的电影里总是充斥着咆哮、无法用语言解决的怒气,到最后只有在孤独闭塞中才能理清没有前路的无可奈何。
这样语境下的家庭关系在多兰的镜头里便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杀了我妈妈》的母子关系很无奈,《妈咪》则将此情境做了升级,单一关系的两人意志偏差造成的不可调和足够糟糕,《只是世界尽头》的集体多关系于是可以预见的揭不开锅了。
家庭和睦一直或多或少是自由意志的对立面,过来人的认知与准备过去人的想象似乎无法百分百的贴合,东方家庭的和睦与牺牲、等级息息相关,年轻时的冲动到最后总会回到家庭,回归父母,成为父母,家是信仰,允许牺牲自我的救赎,亚洲人的家庭观催生出恬淡温情的家庭电影,即便是《小偷家族》这种对血缘外关系的不可能解读也透着甜腻适度的温馨,而是枝裕和的另一部电影《步履不停》,横山一家扫墓归来,家里飞进一只黄蝴蝶,当父亲指使小儿子良多将其赶出时,看到蝴蝶停在意外离世的长子纯平遗像上的母亲,不由自主的轻声呢喃:“轻一点,轻一点……”,如此,悬在家庭上空的忧伤化为无形的寡淡,赋予了诗的意蕴。
《步履不停》剧照到了追求自由民主的西方,一切似乎以人的个体为基础,家庭也在此基础上捏合,孩子倾向于实现自我价值,父母有时不得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反之,就像被送去寄宿学校的Hubert(《我杀了我妈妈》)一样感到深深的背叛。
《只是世界尽头》和《步履不停》的背景本质上是相似的,12年不入家门的路易和不常探望父母的良多都踏进了家门,不同的是,路易需要完成自己的故事,而良多并无刻意的目的。
《步履不停》最后将彻悟对准了时间的经过,阳光、微风、父母走过的小路,时刻提醒着父母的老去,孩子来去匆匆,时光步履不停,家庭情感最终回归时间的自然母题,耿耿于怀却也释然开来。
《只是世界尽头》核心不是时间,或者说时间只是被用来描绘这段挣扎经历,时钟不止一次的出现,不加掩饰,暗示难熬的当下。
另一方面,当家庭只剩下血缘的时候,无法压抑的自我使得多人无法磨合成整体只是奄奄一息徒增烦恼的羁绊,当母亲和妹妹几乎与路易建立信任关系的时候哥哥却义无反顾的将即将重新连接的感情线扯断;路易和嫂子凯瑟琳贡献了最多的对手戏,他们只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却可以带着尊重慢慢建立起互相理解的关系。
《只是世界尽头》的回乡之旅从影片开头就预示着失败,昏暗的光线,侧脸的阴影,画外音的愉悦更像是看不到未来的盲目乐观;而到了大局已定之时,窗外明媚的光明将屋内的黯淡映衬的无比清晰,温暖的夕阳之光与人物的歇斯底里再次形成反差,门外才是光明,光明才是出路。
透过《只是世界尽头》的情绪,我们也似乎能理解路易的无力,这部电影从结果上依旧还是多兰探讨亲情破碎的延续,但是他第一次将视野从单一关系扩大到集体关系,也许这之后的多兰会继续拓展甚至投向社会范围,至少今年戛纳电影节入围主竞赛的《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从发布的海报上看有这样的潜质。
《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泽维尔·多兰,2019也许多年后,当我们评价泽维尔·多兰的时,会说,多兰的作品从《只是世界尽头》开始,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开启其创作的又一阶段。
场面一度失控。
……表演一度失控。
……配乐一度失控。
……特写一度失控。
……情绪一度失控。
……摄影一度失控。
……台词一度失控。
……“我有一个会议。
”&年度最佳台词。
……“我有一台春晚。
”&我爱祖国。
……一不小心就放MV,&观众内分泌一度失控。
……(原谅我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笑抽了。
)
滥用特写后果很严重。特写是用来强调重要事物和放大情绪,这么拍让观众很不舒服,如果是实验,那就是失败的实验。好好学学你偶像王家卫是怎么拍的。另外歌迪亚果然是法国梅婷,太他妈像了。
男的女的吵个没完,实在是喜欢不起来啊
多兰对私密情感的把握还是很细腻的,并且很多影像瞬间会带你进入那种私密情感或回忆当中。不过,还是很难接受这种太聒噪的场面,各种撕,各种喷,头都要炸了。
继续不可能之爱主题,发生在一个离家十二年的男子回家探亲过程里。镜头语言依旧多兰,故事却争议很大,大概因为人物不具备普世价值,这极小群人因为取向或其他与家庭疏离,进入一种明明有爱却难表达,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境地。主题让经过的人感同身受,没有经历的人莫名其妙。看哭,自荐但不广泛推荐。
感觉每个家庭都这样 只不过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把矛盾压下来 表面一团和气 永远一团和气 所以多兰的这部放大化的撕逼大作看起来会这么不可理喻 当然 自恋是每部多兰永恒的主观印象 任性的够可以 谁让你美呢🙃
blahblahblah
所有人多数时刻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绷着弦喋喋不休,只有偶尔一点细节:中场的一个拥抱、她问他还有多少时间、尾段的面部特写、最后振落的飞鸟——能打动到我。依旧喜欢多兰坚持个人化风格的任性美学和炫眼的卡司阵容。
多兰缺点的集大成者与放大镜 5/10
放映结束后,我留下对多兰说,我今天真的很失落,这大概是我来到美国来后最失落的一天。但我还是出门来看这部电影了。然后他给了我一个特别紧的拥抱。
你可知,亲密有时不过是徒增负担。记得初见海报,幼手捂住双眼,周围是大片的黑暗,终被过去的记忆所奴役,走不动,也回不去。十二年,为什么还要回来,不经历者永远不会明白。当世上本该最亲密的人只能在焦躁埋怨局促想念中掩饰,离开吧,解脱吧。夕阳正暖,心越冰凉。终于落泪,这是不能广荐的电影。
故事不俗,卡司豪华,但多兰这次真的是个很lame的story teller,真不能怪好莱坞恶评如潮,摊手
“家不是港湾 家是伤痕累累的地方”所谓血缘的牵绊 就是无论靠近时的摩擦 离远后的牵挂 终究还是会顺应来时的路重归故里 虽然那句“我以后可能不会再回来看你们了 因为我快死了”最终都难以启齿没能说出口 所有的误解会消除么
死亡是一种假象,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这片真是大写的真实,把家人之间相处的尴尬和不适都用放大镜拍出来,声音做的特别细腻,对话后面那个钟表的秒针的声音,让我感到剧中人物每一秒都很难熬。还有餐桌上后面树叶的声音,甜点时候的雨声,男主的耳鸣声。家人之间既不熟悉,也不了解,却彼此希望是相爱的,这其实有点不自然,还要对方解决自己的痛苦,怎么可能呢。永远都在有一个人催着另一个人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永远对方说着自己不感兴趣的话,永远打断彼此的话,思考,这种家,实在是很难舒服的。这个剧本设定很讨巧,快死了,但快死了也什么也改变不了,家还是难以忍受。人因为一场性就诞生,然后终身都是一个人,真的是这样吗?
青春期自恋文本 能get到多兰要说的那种爱无能的境遇 不过这种小情绪自己消化缅怀下得了 拍出来很没意思
吵到世界尽头.......
全是特写全在吵架,但是这样都能在大中午让我看睡着的电影也只有多兰能做到了。
2-3 额,真的就像MV啊,撕逼啊吵架啊特写啊,台词真的太一般,明明关于家庭的片子可以拍的很好看的啊。
场面一度失控。表演一度失控。配乐一度失控。特写一度失控。情绪一度失控。“我有一个会议。”年度最佳台词。一不小心就放MV,内分泌一度失控。……
其实好好斟酌下拍法是可以打动人的,背景太少了多兰渲染的时候又老用mv拍法,有点太过了。男主为家里这点破事愁了又愁,各家庭成员吵架的时候声泪俱下,兄弟姐妹都沉浸在洪水般的情绪里好像眼里完全没我这个观众,最搞不懂的是小姨子为什么跟着一起激动…感觉多兰是不是有点想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