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看与动物有关的电影,不论是偏向人与动物的友情还是环保。
今天打开快播(- -),看到热门词汇鲸奇之旅,觉得名字很有意思,就点开来看了。
对于有深海恐惧症的我,很欣慰这部片子里没有过多深海镜头,除了瑞秋下海那一段。
这部电影没那么简单。
看到有短评说,这不过是为了宣传美国的人道主义精神,没什么可看的。
这想法和电影中瑞秋等人一开始所想岂不是大同小异?
可是单就影片中的事件来说,拯救鲸鱼必须要依靠这些只为宣传自己的人,放大到现实,很多环保工作都必须要依赖政府,得到某些官员支持才行,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也是所有热衷环保的人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如果一味排斥政府,特立独行,环保仍将是一件有心无力的事情。
电影的情节比较合理,当然了,在这样高难度的工作面前,需要多方配合才能获得成功。
这样的道理用来解释这部电影也是合适的:虽然电影多少有渲染和炒作之嫌,但其讲述的美好故事仍能够感动我们,并且,电影等文艺形式是最能激发人们参与环保的热情的,别忘了,这才是其归类为环保电影的原因。
如果仅仅因为它是美国拍的,讲述的是美国人的故事就贬低它,未免太过于严格,忽略了电影本身的美妙与激情。
人与动物能够和谐相处,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可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动物的矛盾越来越大,是已经发生并且阻止不了、改变不了的事实。
单有一腔环保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与政府周旋,积极宣传(即使这宣传参杂了其他成分),把握政客和民众的心理,能够真正为动物们做点什么,而不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眼睁睁看着世界变糟而无能为力。
当然,破坏环境、破坏自然平衡者应该受到谴责,环保与破坏之间的斗争永不停止。
就像鲸鱼宝宝死去之后,瑞秋和大boss(忘了叫啥名儿了- -)的对话,在这件事情上,我感激你,但我将永远为了环保与你破坏环境的行为斗争下去。
这的确是无奈,阴谋论者会将之看做永无尽头的悲哀。
但如果你真心想为环保做一些什么,就该放下身段,顶着压力,着手去做,而不是在一旁唉声叹气。
这就是鲸奇之旅给我的答案。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和魔鬼交易。
这是绿色和平组织的信条,是不是和《浮士德》很接近?
为了拯救那三只鲸鱼,以女一号为代表的绿色和平组织,接受的捐款正是来自他们的死敌-石油公司,当然最后免不了嘴硬一番。
纵观全片,我看到了以女一号为代表的绿色和平组织,打着拯救鲸鱼的旗号,做着极不环保的事情。
比如说坐着大马力越野车去看鲸鱼,而且要专车专用,拒绝女记者同行(当然用吃醋做理由);用直升机运输发电机(名为救鲸鱼,请问绿色和平组织就不能人工破冰,然后用车辆运输发电机)。
当然,绿色和平组织最能干的就是议程设置,用三只鲸鱼占据新闻时间,让大家都来关心鲸鱼的死活;至于世界上同时发生的30多场战争,当地死了多少人,居民生活有没有受影响,都不如鲸鱼的死活总要。
另外,本人最好奇的是绿色和平组织平时用不用电,用什么电?
建水电,改变环境;建火电,污染大气;建核电,辐射恐怖;建风电,改变大气环流;建太阳能电,光污染……难道他们用爱发电,或者说用闪电。
题外话,德鲁•巴里摩尔在片中化淡妆,足够显老。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片尾会有影片人物和真的那些人的故事写照。
当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种族,男女平等,环保,传媒,所有人类的问题在巧合中全系在了三条灰鲸的命运上。
这个世界,最终无论是否能被拯救,人都无法逃避爱的。。。。
所有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利益体,站在不同的立场,但最后被同一个行动感动了——救鲸鱼(无论他们救鲸鱼的目地是什么)。
他们暂时放弃对立,暂时放弃恩怨去享受那一刻,当鲸鱼得救时的欢悦,即便救完了鲸鱼后,每个人又去继续他们自己的人生利益和事业,在这个世界上相互对抗。
然而最终,鲸鱼获救了。
电影里还有两个让我难忘的片段,一是,绿色和平组织的那位女士走进土著爱斯基摩人的会议说:“你们要杀掉鲸鱼的一家,甚至鲸鱼宝宝吗?
”土著回答:“这是我们的谋生手段,如果不捕猎,我们的孩子就会饿死。
”这就是影片的开始,渔船捕鲸时,我妈说:“鲸鱼好可怜。
”我回答:“不捕鲸那些爱斯基摩人会很可怜。
”最终并不是捕猎取食谋生这一食物链是错的,罪恶的是滥捕滥杀背后整个人类社会因太自负而造成的极度膨胀的贪婪。
而这之间的区别不用我说。
二是,金发美女实况记者在沮丧之际对男主说:“你知道就在我们说话的这会儿,在我们周围有30多场战争在同时进行吗?
”男主同情她说:“知道。
”美女喊起来:“不,你不知道!!!
因为没有人会去报道它们,因为他们都集中在这儿关注这三条该死的鲸鱼了!!!
”是的,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太多需要或值得报道的东西,但你要想得到话语权就必须“play by the rules”。
放之四海而皆准。
其实,的确奇怪,人们说到底为什么要去救鲸鱼呢。
为什么救鲸鱼能获得更多选票,能得到更高收视率,能让我们快乐,流泪,能让人们团结,能让人们看到人性的光辉呢?
女主在片中有句话“因为,从某种角度上说,它们和我们是一样的。
”
美国版的人定胜天的故事。
渺小的人类,同情心泛滥,再加上爆炸式的传播,使得三头鲸鱼被困冰层的事件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新闻。
虽然很感人,但是我还是觉得因纽特人的处理方式才是正确的。
不要去干预大自然的决定,做一个大自然中的猎人,不要做试图去做上帝。
胜利是暂时的,也是偶然的。
只是,因纽特人迫于外界的有形无形的压力,为了给代表“正义”的绿色和平组织、外面的世界一个交代,迁就了外面的处理方式而已。
这种迁就,也是暂时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受外界的过度干预,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给你一个美梦,然后,请走开,我有我的方式。
暂时的偶发的人类同情,大自然放你一马,仅此而已。
《全美营救》营救了谁?
鲸鱼一家(可惜它们的宝宝“邦邦”over了)。
从意外发现到试图捕杀,开始援助而备受质疑,再到上下联合,群策群力!
结局嘛,毫无疑问成功了!
成功的直接推动力是美高层放弃大国精神,求助最近、最强的苏联破冰船,获得最优方案,让被困住的问题获得最及时的解决!
这难道不是大国精神吗?
一部美国大片,往往不一定需要巨大的投入与恢宏的场景;充满人文,同样可以让精神彰显得很恢宏!
故事根据1988年真实故事改编http://www.adn.com/3745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都发生在那个阿拉斯加叫barrow的小镇。
全美营救3头鲸鱼,其间:绿色和平组织、白宫、捕鲸人、石油公司,在这个行动中从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出发,居然找到了交集。
这归功于媒体,是电视图像信号的瞬间传递四方,使得各类利益方都努力朝着那个交集靠拢!
这是发生在1988年的真实事件!
那时候互联网未被公众使用!
今天,面对新媒体和公众讯息裂变式传播,我们身边的利益团体们,是否做好了朝交集靠拢的行动呢?
请前进吧,鲸鱼入海后,欢跃出海面!
这一幕足以让参与各方都获得释放,获得力量,更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同时也是《巨大奇迹》。
首先我想说鲸奇这个翻译是谁想的,太特么碉堡了。
这种主旋律电影就是很感人,你说它没什么出彩平淡无奇的也都对,确实男主跟Bell选的并不合适。
可是主角是鲸鱼,以及那些保卫它们的人的善良啊。
片子没有过度煽情,政治也能避就避,除了男主跟女主跟女二的感情戏有点违和其他的其实都还好。
片尾给人感觉还原度真的很高啊,尤其是鲸鱼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种东西也就只有美国人能拍出来了。
也让我想到Fly Away Home,我觉得我们无法像Rachel那样如此投入的为了环保奉献,就尽可能的不去破坏它,偶尔有机会也略尽绵力吧。
也让我想起冰冻星球还没看完呢。
看到Drew在北冰洋的画面,想起50 First Dates最后跟Adam Sandler出现在海上的场景。
就当做是Lucy失忆之后投身Greenpeace的延续吧。
最后又想到一件浪漫的事儿,send a postcard to him/her from Alaska.
1、婚姻有人说成功的婚姻,是女人让男人做到了她本希望但没有说出的话?
石油开采商的妻子被鲸鱼的困境打动,但没有去说服,只简单说了两句话:--巴罗是不是在你常说的北极动物保护区附近?
是不是你想开采石油的地方?
--那是另一回事,她还让华盛顿的环保主义者废除这个合同,我花了那么多钱,还是没得到开采的批准--如果你救了这几头鲸鱼,形象就大不一样了--得了吧,如果让我建立环保形象比让我建立“为富不仁”的形象要困难多了。
--托运一艘驳船,能花多少钱呢?
--大约两三千元?
(沉思,石油开发商改变了主意,即使在过程中他被鲸鱼所感动过,但驱动他的仍然是利益。
)2、情感撼动防御秘书给上校打电话,上校的语言是官方且是没有感情色彩的。
后来,秘书问:--如果你的妈妈问你饼干是否好吃,你也会回答“收到”吗?
--上校安静了。
--好,我们重新开始,你好,我叫。。
--你好,我是。。
今天累坏了。
(上校卸下伪装,可以说真实的情况,而不是汇报了。
)3、在其位谋其政对于只是做生意,而根本没打算搀和此事的两个人,记者迎头而问:“请问,你们是准备帮助鲸鱼的勇士吗?
”生意人要“在其位谋其政”了。
4、女士环保的真正内涵开始的环保畅言是有谴责、恐吓和说教色彩的,但为何大家要来关注动物呢?
--现在全世界有那么多新闻,为什么大家要关注鲸鱼,而不是鹿或者蜥蜴其他的稀有动物?
--因为尽管他们庞大、强壮,但他们也是脆弱的。
(保护弱小,以及生命,是否是最真实的本性,所谓本性,不过是自己内心东西。
我们内心脆弱,所以也会同情相同困境的人与物。
有人希望男士去营救鲸鱼,男士的回答是:它是杀人鲸还是要竞选总统?
他们的考虑是利益、权力、环境、人?
)5、纽比特人这个族群以捕鲸为生,从某种程度来说,鲸哺育了他们。
或许没在那样的环境,我们理解不了,一方面,他们残忍的杀害他们,另一方面会为他们的死亡做祈祷,这就是最原始的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与妥协。
虽然它是一个淡化太多矛盾、突出温情的浅白爱心故事,但是依然让我深受感动。
3条鲸鱼将世界各地的人带到一个名不经传的小镇,展开一场关于生命拯救的接力。
爱斯基摩人如何面对这些突出起来的外地人,如何面对快速经济发展下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祖孙两人很好演绎了这其中的变化。
在这个拯救鲸鱼的过程里,记者想要扬名、电视台想要收视率、商人想要获利、上校想要挽回颜面、总统想要竞选成功,也许真正关心鲸鱼的只有绿色环保组织的那位女士,但是她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聪明的知道如何在“双赢”的基础上拯救鲸鱼。
一件事情,从不同利益点出发,调动多方资源共同合作,迅速、有效的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我喜欢这片子的名字。
这部片子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从一个不想成为像他祖父那样的爱斯基摩捕鲸人的小男孩的视角讲述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目的的许多人被一条新闻——灰鲸一家三口被困冰层下所触动,而展开的各种力所能及的行动,是这三条鲸鱼让不同背景、有着各自生活和目的的人聚在一起,群策群力,付出的人也都有所收获,其间还使得一对分手的恋人重归于好,这个小男孩也通过这一事件对祖父、对家族、对鲸鱼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片中为了救助鲸鱼,冷战中的苏美双方竟也展开合作,苏联的破冰船不惜船体损伤帮助撞开冰脊的场面令人感动,甚至使得冷战双方气氛有所缓解。
为了三只鲸鱼双方领导人通电让人觉得惊奇,然而这在历史上竟然是事实。
环保组织的这位女士对于被困鲸鱼的感情让一般人难于理解,她冒险下水为小鲸鱼出去尾鳍上渔网的情节让人觉得有点做作,那么一小片松散的渔网是否能阻碍鲸鱼的活动且不说,轻轻两刀就割断了渔网也显得拍摄时有些随意,当然这可能是受拍摄条件所限,毕竟在真实的高纬度地区拍电影或者随意做些什么都不是件容易事。
并且这一则新闻对社会的影响仿佛特别巨大,从小学生到总统都受到影响,此片反映的是七十年代的故事不知在当时是否恰当。
片中男主人公对漂亮女记者的感情有始无终,只是以合作愉快,取得成就结束;而与前女友的复合虽然在预料之中但却缺乏情节的支持,在救助鲸鱼的过程中未明显体现感情历程。
挖洞引导鲸鱼游向冰脊的画面让我觉得通气孔有些密集,当然这可能是拍摄所需。
而鲸鱼如何响应引导却介绍的不够。
对捕鲸民族的文化有所介绍,但显得浅尝辄止。
画面和取景因来自实地,有些颇为壮观真实。
情节上确有波折,环保者和石油大亨的合作,石油大亨的配合,双方态度的转变,捕鲸民族的转变,呼吸口被冰封,破冰机器失灵,女记者的成果被人窃取,小鲸鱼的死亡,驳船运输的失败,和苏联的合作,鲸鱼因振动而后退,破冰船前2次失败的尝试等等都让这一个事件显得磨难重重,千回百转。
鲸鱼的拍摄不知用的什么技术,但显得很真实。
好像这件事情发生在1988年,电影中还真是挺感慨的如果对于我来说,我会选择继续让那些鲸鱼自生自灭,这和环保没有任何的关系,又不是人类的所作所为导致了这一切。
事实上,就算现在,我也无法认同Richael的所作所为你所做的远高于一般人对动物的那种标准,但是请不要总是把他强加与别人有的时候觉得因纽特人其实挺惨的自己吃个鱼,又不大规模捕捞,就被反对成这样当然,好像电影中没有展现出因纽特人对其他种族的不满....看完这部电影中,还是有个疑问就鲸鱼的意义何在感觉只是满足了少数人泛滥的爱心同时造就了一些人的机遇或许,鲸鱼有灵性如果我当时站在那个洞的旁边,我会改变上面的想法因为可能会被动物的灵性所传染但是,至少现在我的观点是人类这种自我扮演上帝的角色是没有意义的....
快进看完,时间15分钟,最长的时间花在片尾。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电影也就是能看罢了,我是以德鲁·巴里摩尔的长期粉丝身份说这话的。
故事太一般。可是大荧幕上的KB,一颦一笑都让人心动。
今天才知道鯨魚白噪音🐳真的是鯨魚發出的聲音,好治癒啊🥰可憐的小鯨魚斑斑沒撐過去。從一開始多數人都抱有私心私利,到後來忘了鯨魚而團結一心,雖然我覺得很多時候intention(動機)比result(結果)重要,但也許在救援這件事上不一定吧⋯⋯也許。
贝尔贝尔!一部主旋律保护动物片,拍的很一般,但比照真实事件还原度足够高。叙事略啰嗦
TAT 对这种动物题材的电影毫无抵抗力
虽然这种题材的片子永远看起来都是这样的,演员阵容也非常一般,但每次看完总会从心底里觉得 这是多棒的故事!
如果不是有真实事件作为灵魂,未免太无趣和做作了。
将近40个小时的火车车程到最后实在崩溃,于是打开电脑跟凡凡一起看了这个电影,中规中矩不过不失的片子,但还是打发了两个小时的时间。
好平淡啊。感觉有点点枯燥。一部温情片,不痛不痒,感觉还不错吧~~
其实觉得挺假的
爱动物,因为相对纯粹的渴望
对不起看了个开头我就睡着了
老外尊重野生动物
无聊
不知怎么,好像没有引起太大共鸣。
不带这么捧美国精神的
爱斯基摩人用cheer get it over with的笑点是不是太周星驰了为什么美国人不笑.这个电影和trailer有什么区别.drew barrymore和一吻定江山里居然觉得区别不大. 有热情的真正热爱自然的人. 还是真实故事改变. 俄国的部分体现了人性的善良.
带着小孩子看倒是很温馨
就很尴尬金发主播比深发环保组织女更迷人,哭泣的环保组织女比一心升职的金发主播迷人。一切都是美国好莱坞流水线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