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艺术学院1994

艺术学院1994,艺术学院,艺术家1994,上大学,Art College 1994,School Town

主演:董子健,周冬雨,仁科,姜逸磊,黄渤,大鹏,白客,彭磊,贾樟柯,许知远,王红卫,王宏伟,张子贤,毕赣,黄璐,郑大圣,卜冠今,蔡康永,陈廖宇,沈黎晖,徐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艺术学院1994》剧照

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2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3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4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5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6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3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4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5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6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7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8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9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20

《艺术学院1994》剧情介绍

艺术学院199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南方艺术学院一群美术生和音乐生的故事。在那个缓慢的年代,青春有别样的色彩,这群年轻人感受着单纯的爱情和友情,懵懂地探寻着艺术和理想,所有的问题还没来得及找到答案,毕业时节已匆匆而至,喧闹不再,离别上演。在青春的尾巴上,谁也无法选择停在原地,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他(她)们,必须去决定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弑流年大门童话镇第一季卧虎向涟苍士献上纯洁房战黑色警报第一季关于爱,仅限成人西班牙情事与君相恋100次敌营芳翠烈日血战我的家政夫渚先生:新婚大叔特别篇追凶500天律政新人王妮娜的一切大器晚成第三季三扎撸底层世界训长吴纯南西部热土一兆游戏把枪放下赛尔号大电影4:圣魔之战青青狐吟神墓行至今生第二次也很美四郎探母坚强

《艺术学院1994》长篇影评

 1 ) 无法分清现实与电影的边界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在n多个瞬间都忘记了我在看一部电影。

电影里面的角色跟我做着一样的事,有一样的焦虑,一样的困惑。

这不由得让我很想知道,既然1994年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都有着一模一样的莫忙和困惑,那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教育,到底算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电影里零碎的叙事和看似连贯实则没头没尾,无法连续的感觉都跟在学校里一模一样。

角色每天做着和我现实中一样的事:抽烟、做作业、被骂、翻墙、外出写生、接活、去长江大桥。

不加修饰的非专业配音和毫无光彩的眼神更是加深了真实的感觉,再时不时的穿插一些南京的街景,看电影的时候真的在恍惚了。

恍惚间我就在学校里,恍惚间这段时光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恍惚间以为离毕业还很遥远。

在校园里看似发生了很多事情(无论是现实还是电影),比如打架挨处分,谈恋爱未遂,探讨艺术和未来,喝酒抽烟做作业被骂。

但结尾又落在了,周围人好像都找到了以后的路但我还是回到了画室面对着被骂的作品拿起笔的那一刹那。

看完整个电影我只有一个感觉:这就是我虎头蛇尾的大学生活。

 2 ) 真实!但还是艺术共同体内部的自娱自乐

《艺术学院1994》看的我太上头了。

我要非常努力的不停提醒自己,才能跳出电影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

故事的主角张小军,无论是长相、气质、台词、还有衣着非常准确的还原了一个迷茫的艺术青年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个也在同一所艺术院校读过书的艺术生,时不时的就会恍惚,仿佛是在观看二十岁的自己。

在那样的年龄我有着张小军同样的困惑,艺术到底是什么?

在复杂纷繁,奇形怪状的海外艺术作品面前,画画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所谓传统到底是什么?

还有没有坚持的必要?

金钱和艺术到底什么关系?

身为艺术工作者挣钱可耻吗?

明明身边都是学艺术的人,明明大家平时讨论的都是梵高、贝多芬、托斯图耶夫斯基,可为什么一个一个的考验的考研,做生意的做生意?

为什么和我聊人生理想的恬静女孩转脸就嫁给了有钱的傻B?

为什么自己明明对艺术是最执着的,可又是最穷的?

最孤独的?

但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局限性所在,这些困惑和迷茫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毫无意义!

甚至虚伪可笑。

电影的主题显然没有跳出艺术共同体内部的自我感动,这样的主题对于普通观众并没有普遍性,这也注定电影的票房和流量不会很高。

无论戏里戏外都是艺术共同体内部的自娱自乐。

在那个刚刚与世界链接不久的年代,大家从样板戏忽然被丢到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所有人其实不明白那些老外在做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尤其是对艺术生。

他们苦哈哈的画了那么多年的素面,水粉。

忽然发现老外的作品几乎可以是任何东西。

那种无助和迷茫很容易使人陷入崩溃。

而电影的表达如果仅仅局限于此,那么我只能说主创本人和故事中的人物的认知没什么区别,他们仍然还是没有走出大观园的刘姥姥。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故事和《致青春》本质上没有区别。

这也许就是他仅仅是入围柏林电影节而没有获奖的原因。

我有个女同学此刻就在电影里的艺术学院任教。

她告诉我现在的艺术生和我们那个时候完全不同,一点也不迷茫,更不会困惑。

他们表现的有时比老师还通透。

所以我开个脑洞,给导演出个主意,可以让张小军留校任教,从他的视角比较两个时代艺术生的不同精神世界,也许会是一部更深刻的《艺术学院》电影。

最后说两个缺点:作为表现画家的电影,用动画作为媒介本无可厚非。

有点原绘画的意思。

但主创并没有运用好动画这一形式,二维动画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并没有得到发挥。

本来动画的天马行空非常适合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但遗憾的是主创并没有做到。

另外就是大量明星和文化名人的声音出演。

大部分都还比较贴合人物,尤其周冬雨,她的年龄已经不适合在出演大学生,但她的声音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而 比较出戏的是黄渤配音的赵有才,他的声音太市侩,太圆滑,并不适合表现一个心向艺术的复读六年的年轻人。

 3 ) 告别的年代

刘健导演在影迷圈被称为“PPT动画导演”。

2017年,他的动画电影《大世界》获得金马奖,从而为大众所知。

《艺术学院1994》是导演的自传电影,南方艺术学院就是导演的母校南京艺术学院,张小军就是导演本尊吧。

这个电影很传神地还原了七零后象牙塔中大学生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观众们会感受到一种矛盾:艺术是理想的,是高贵的同时也是模糊的;金钱是现实的,是庸俗的同时也是清晰的。

导演会为自己的初恋被南大研究生抢走而耿耿于怀,这也是南大学子在大银幕上被黑得最惨的一次,没有魅力,土得掉渣,连名字也叫吴英俊,但人家去巴黎留学了,初恋也就这样被拐走了。

导演将这种怨念通过高红与郝丽丽的争吵发泄出来,但高红也是需要钱的,否则她也不会去酒吧当驻唱歌手,也不会接受有妇之夫的追求……某种程度上,她只是嫉妒郝丽丽的得来全不费工夫吧。

这种矛盾与纠结,最终会被轰隆而至的市场经济列车碾个粉碎。

可以看出,导演深爱南京这座城,片中可以看到明孝陵的石象,玄武湖的晚霞,紫霞湖的正气亭、西南水塔,南京长江大桥,下关码头,南大汉口路大门、北大楼,甚至还能听到紫金山的钟声,作为半个南京人,很开心。

 4 ) 你成为你想成为的大人了吗

电影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将1994年那个特殊历史节点重新唤醒—当中国经济开始腾飞而文化思潮暗流涌动之际,一群艺术青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困惑与坚持呈现出来。

不论哪个年代的大学生都会与电影中的人物面临一些相似的困惑,能在电影中和自己产生很多共鸣。

影片结束后最喜欢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就是“任何自由都是有边界的”。

迷茫不是青春的特权,而是艺术永恒的起点,在不确定中寻找意义,正是艺术创作最本质的生命力。

 5 ) 一场关于青春和理想的对话

🎬《艺术学院1994》什么是艺术?

艺术需要学吗?

学艺术是为了出名吗?

这组“灵魂三问”如同三把钥匙,开启了通往特殊年代的记忆之门,也直击今天每一个追逐梦想的人。

1994年的中国,处于经济腾飞与文化转型交汇处。

在那个改革开放浪潮澎湃的时代,市场经济兴起、传统与现代碰撞,艺术的春风随之吹遍了大江南北。

于是,“艺术学院”——一跃成为文化交锋的前沿阵地。

南方艺术大学的一群热血青年,内心怀揣着对艺术的无限热忱,在理想与现实交织中奋力前行。

绘画系的张小军与“兔子”,一边怀揣着理想主义期待获奖,一边被现实主义影响惦记奖金;音乐系的郝丽丽与高红,郝丽丽一心想组建自己的乐队,高红在传统和新潮间摇摆不定。

这段青春轶事,既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又不乏有残酷的现实磨砺。

站在青春的尾巴上,谁也无法选择停留在原地,他们必须勇敢地做出选择,决定成为怎样的人,走向怎样的未来。

何为艺术,人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艺术就是一切,一切都能是艺术。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艺术的意义都不止在于功成名就,而更在于内心的热忱与自我实现。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爱艺术的人,青春更长久。

艺术学院1994 (2023)6.7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动画 / 刘健 / 董子健 周冬雨

 6 ) 艺术vs现实or理想vs现实?

今天参加观影团看的,一开始了解并不多,看了简介感觉挺有意思的,又有四样周边,于是看完酱园弄马不停蹄看了这部。

参加观影团拿的周边 感觉这部电影想讲的东西很多,想讨论的议题也很多。

主要通过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来推动剧情,每个人物都很有特色,甚至可以对应身边一些朋友或同学,非常真实写实地展现了艺术学院大学生在1994年的生活。

因为时间线在1994年,因此动画里的画面和风格都极近写实,回归了很多90年代北京的样子,北京的大学的样子,绿色的墙皮,街角补车胎的师傅,遛弯的老大爷……虽然作为一个00后可能没那么感同身受,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影片为了回到过去的努力,而且做的也特别好。

而真实的同学们也是如此,穿着打扮,吃的东西,破烂的宿舍,大学生才有的一些特质也写的很露骨。

大学时期才有的杞人忧天,吃饱了没事干就思考人生,而艺术学院的大学生更多了一层艺术的反思,而美学的思考一般都会和哲学的思辨有点儿联系,因此影片中人物的对话思路也比较飞,可能上一秒在谈论艺术流派,下一秒在讨论人的生死或年龄对成名的影响程度,这样的探讨贴近生活的同时也很好地传达了创作者在影片里想表达的思想和态度,想通过一些简单的思辨引发观众自己的探讨与反思。

首先,艺术能当饭吃吗?

影片有很大一部分在讨论这个问题,大部分角色无论多么不屑于妥协现实,无论多么懒惰,无论多么不想受束缚,无论多么高的理想主义,其实结局大多还是回归了现实。

有的为了赚钱去做了策展行业或者路边广告,有的为了多赚点钱去酒吧驻唱,有的以婚姻为跳板去了国外,有的考研留了校。

其实这些选择没有对错,而且就像影片说的,要先吃饱肚子才能搞艺术,其实对每个行业都是一样的。

没有经济基础很难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都是需要解决好温饱才能去进行的。

艺术可以当饭吃,但是要技术过硬赚到钱解决了温饱,才能更加自由的谈论艺术。

其次,关于女性困境的问题。

影片也非常露骨的指出很多家庭培养女性出来,就是为了嫁个好人。

很多前期投入,读好学校,学艺术等个人能力提升部分,都是为了嫁个好人做的投资。

像影片台词一样,“好像女人不是人,所以要嫁个好人”。

影片几位女性角色塑造都是比较真实的塑造,但又有些刻板印象。

比如明明大谈特谈女性不一定要嫁得好才能实现价值的洒脱女,却时刻以身材样貌为傲,也教其他女性这么做,找了一个有妇之夫后分手,最后去了酒吧挣快钱,其实也算间接放弃了自己的音乐理想。

比如周冬雨配音这个角色,明明对爱情对理想有那么坚定的信念,家人介绍一个要去法国留学的研究生给她相亲,她不仅没拒绝,后来一封信件求婚,就答应了,休学去法国结婚了。

让我看的瞠目结舌,虽然不可否认有这样的现实,但是我其实没太看出来这是一种帮忙发声或者批判的表现,而像是影片创作者描述了一个常见的现象。

但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影片局限性的一点,男性角色回归现实的方法是打工或者考研长能力自己跃升,女性角色从一开始嘲讽的嫁了个日本人,到后面跟着中国人嫁到法国,更多还是依靠男性跃升,但其实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不乏靠自己打拼一片天地出来的女性,艺术生也是,这一点影片的表达还是有所欠缺的。

最后,对国外的月亮是不是比较圆的探讨。

影片不乏对这一议题的讨论,从国外画作的探讨,到艺术中西之争,国画与油画中,传统与创新的边界,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影片用大量对话引发讨论。

尤其是用一个从国外回来的艺术家发言,直接讨论国外的月亮是不是更圆,让整部影片都有这个核心问题存在。

而影片也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月亮在哪都是圆的,看的方式不同就会不同。

中华文化几千年历史延续至今,是有存在的道理的,连自己擅长的都没学好,怎么去学别的文化。

这是影片里表达的一部分想法。

影片里穿插了陈粒的“奇妙能力歌”和崔健的“雪地里撒点野”歌曲,很适配,很多配音卡司找的也不错,尤其是北京自带的那种幽默感,接地气的风格,我也特别喜欢。

总体来说算是瑕不掩瑜的一部片,虽然最后各个人物的小字总结感觉有点儿为了美满而写的结局,但很多时候现实就是很现实。

 7 ) 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

影片围绕“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这个话题进行了多维度的叙述,多条情节叙事线展现了不同人对于“艺术”的理解,也许普通人眼中“艺术”=“有个性”,也许在艺术专业的学生眼中“学习艺术”=“成为艺术家”,而对于热爱艺术的人而言“艺术”=“最纯粹的自我表达”。

生命之外还有生命,它就像蒙娜丽莎般神秘,就像行为艺术般前卫抽象,就像崔健的摇滚乐般自由澎湃,就像迈克尔·杰克逊般新潮独特…漫天的烟火更衬一个人的落寞,纷飞的大雪吹散了各自的枝杈。

有人在坚持的道路上因为世俗的眼光被迫按下暂停键;有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选择别样的开花,把那份追求留守心中;有人在传统的道路上固步自封,用横竖的条框框出了界限;有人在专注自我的道路上潜心耕耘,终有所成就。

艺术的世界浩如烟海,瀚如星辰,它可能不被大多数人理解,但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人人都是艺术家!

 8 ) 文化回望中的九十年代

私心很喜欢,没办法,太对味儿,我们文艺逼就这样的。

此片,连同声音出演人员和观众,就像是三十年后怀念九十年代文艺氛围的一场圈内狂欢,外人看来“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但如我般自称臭搞艺术的人,懂这样罗列一大堆谁谁说过这种不装逼会死的说法方式,以及烟不离手、喝酒、长发的经典身份标识。

九十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可口可乐和麦当劳代表的商品化、现代消费的浪潮,迈克尔杰克逊、玛丽莲梦露、漫威电影的大众文化兴起,当代艺术、先锋文学目不暇接地进入中国人的视域,国企改革,职工下岗,稳固的生活方式被冲破,自由带来个体的解放,也带来精神的漂泊无依,未来往何处去,所有人在时代浪潮中下海淘金,又有多少理想主义能被真正坚守?

于是学者哀叹人文精神失落,王朔们做起影视的商业化改编,张艺谋后殖民奇观化的东方叙事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第六代导演崛起,批评与赞誉共生,艺术何为?

这是九十年代的时代之问,照见了一代青年的精神惘然。

但总有无拘无束的理想主义存留在那个年代,追问着与世俗并不相关的人的存在——关于理想与爱,总是令人怀念。

 9 ) 野生影评丨尝试回答《艺术学院1994》中抛出的三个问题

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笨重的甲虫在向上爬,跌落,再爬,再落,再爬……一定要成功,我在心中默念。

影片结束的时候,再想起这个开屏的场景,不由得发出疑问——我到底在期待什么?

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把这部作品带给观众?

自从2024年4月20日看过《大世界》被灰绿色的70年代氛围和粗犷的作画风格吸引,就一直期待着刘健导演的新作。

于是《艺术学院1994》上映当天上午10点就去看了,但是看完惹了一肚子火。

首先是这个故事和前作完全不同,比起说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多像是导演自己的大脑切片,是他自己的经历和回忆录。

一切都显得太过现实——主人公们在青春中迷茫,不断向身边的人、向自己、向空白的画布和蓝天追问,问什么是艺术,问什么是未来,问看得到看不到看得懂和看不懂的所有的事。

求问是一个过程。

于是这部作品就和记忆中的青春一样,没有结尾,没头没尾。

第二是影片分了明显的上下篇,但是由于篇幅限制或者是上映审核,下篇观感非常的奇怪。

就像是一辆载满了大西瓜的卡车,一路颠簸一路高歌,突然方向盘失灵,眼看着瓜果滚落炸裂、爆出红色的血浆,只能在驾驶位捶方向盘大喊:都TM全完了!

第三是我真的看不懂关键角色的心路历程:什么声乐系第一就突然下海当舞女了,怎么纯洁女神就和有钱男的跑国外了,呆呆的室友上哪就整个阳光开朗女朋友,还有张小军你不挺牛吗,面对喜欢的人怎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个故事真的,你上天涯论坛发发就算了,不用特意搬到大荧幕上,让观众坐在椅子上两个小时听你说。

后半段我真的是就靠揪我自己的头发,强行集中注意力在那看。

当然,如果我真的不喜欢这部电影,也不会为了它写这么多字。

整部作品最爱的是它的声音,包括配音和所有的采样。

配音其实不用说了,全明星阵容,找的全是演员和知名艺术家,每个角色,哪怕是只出现了两次的配角女室友,都特别特别个性鲜明、真实可触。

黄渤是真的逗,一听他说话就想乐;董子健的声音也超级有磁性,但是好像很久没看到他的影视作品了。

环境音真的有在特别用心去还原:在操场能听到广播朗读诗歌,过一会又有失物招领,说有人捡到一个饭盒;在宿舍里能听见隔壁咳嗽,在宿舍外能听到有人在看足球比赛,情绪激动往楼下扔啤酒瓶子;还有开头提到的甲壳虫,摔在地面,蹬着脚想翻身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如果我有盲人朋友,一定会推荐TA去听一听这部作品。

或许私信发给那个盲人脱口秀演员吧,等会儿就这么干。

声音之外,或许也是因为题材的原因,作画和情感的细腻程度也比《大世界》要好,前作经常是一个镜头,展现人物停滞思考,下一步直接就是行动。

这一部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要流畅很多。

大场景的绘制比如大桥夕阳、晴空蓝天、河和海边,也都特别美,大量的主观镜头,加上影院的大屏幕加持,其实代入感是很强的。

最后聊聊内容吧,作为被所谓的“南方艺术学院”拒之门外的、艺术史学的一知半解、始终对美院怀有滤镜的我,看这部片子常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它抛出了很多问题,还都是一些终极追问。

在这里,我挑了三个最关键的问题,整理了D教授的回答,结合自己的理解,以供大家参考。

01什么才是艺术,由谁来决定?

从问题本身看,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艺术的本体论(什么是艺术),二是艺术的价值判断(谁来决定)。

历史上无数哲学家争论过这个问题,从柏拉图的模仿说到杜尚的小便池,艺术定义一直在被颠覆。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

传统的观点中,模仿说认为艺术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比如古希腊艺术和文艺复兴的绘画;技艺说认为艺术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精湛的手工艺,也有人说艺术就是要创造美、和谐和崇高。

现代主义的观点对传统有挑战,形式主义拥护者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的形式元素,而非模仿或叙事;也有人认为艺术的核心在于艺术家内在的情感或观念;还有更加叛逆的观点,认为艺术价值就在于对传统的突破、挑战既成的规范。

后现代与当代艺术则展现出更为多元的取向:观念艺术将核心置于概念或想法的传达,认为媒介与形式可以无限拓展;批判性艺术则明确将艺术定位为社会、政治与文化批判的利器;与此同时,观众体验被前所未有地强调,互动与参与成为重要维度;多元文化与边缘群体的艺术实践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可,挑战着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艺术标准。

总之,艺术是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被认可为艺术的事物或实践,其边界和定义持续演变着。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艺术,由谁来决定?

其实决定权属于一个动态的权力网络,涉及艺术家、机构(博物馆/画廊)、评论家、市场(藏家/拍卖行)和公众的互动、协商与共识形成。

首先,艺术家拥有最初的创作意图和宣称权,可以说自己创作的就是艺术,但是至于其宣称是否能被接受,还要取决于其他因素。

第二是艺术机构和专家,馆长与策展人能决定哪些作品被展出;艺术评论家和理论家会阐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影响公众和其他专业人士的理解;艺术史学家能通过历史研究,构建艺术发展的谱系,确定经典和标准;艺术学院和教授能影响和塑造下一代艺术家和艺术观念。

第三是市场和收藏家,画廊与艺术经纪人能推广和销售作品,影响艺术家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拍卖行能制造市场热点和价值标杆(尤其是金钱价值);收藏家的购买偏好更是直接影响了艺术家的生存和市场地位。

第四就是公众和社会,普通观众通过参观、讨论和消费衍生品,能影响作品或艺术家的普及度和文化影响力;社会思潮、政治环境、科技发展也深刻影响着艺术作品的形态和被认可的标准。

综上,艺术的决定权是流动的,没有任何一方有绝对的权利,各方在艺术场域不断协商、竞争甚至是冲突,共同描摹出艺术的形状,但是公众的接受度一直是艺术“合法性”的重要基础。

02艺术是不是表现美的,什么是美?

这个问题指向的是艺术与美的关系,以及“美”本身的定义,是美学史上最核心的争论之一。

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析:首先,艺术是否必须表现美,答案是否定的。

经过漫长的发展,艺术的核心功能已从单纯追求“美”扩展至表达观念、批判社会、传递情感、创造体验等多元维度。

美可以是艺术的一种结果或手段,但绝非其必然属性或唯一目标。

当然,从古希腊到19世纪,“艺术即创造美”是主流观念。

但19世纪中后期现代主义带来了冲击和转折,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认为,艺术可以表现痛苦、扭曲、丑、荒诞等强烈情感或内在真实,“真”有时比“美”要更重要;形式主义关注线条、色彩、构图本身的逻辑与张力,超越了对传统“美”的追求;先锋派更是刻意反叛,拥抱偶然、粗粝和现成品。

二战后,后现代与当代艺术,让美被彻底解构和多元化。

观念艺术认为核心是传递思想或者提出问题;批判性艺术认为首要目标是社会政治批判,经常采用令人不适、震惊甚至是丑陋的形式来表达以达到警醒效果;多元文化视角下,承认不同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体系,比如承认非洲面具的力量美,日本侘寂的残缺美等等。

同时,在当代艺术中,仍然有大量的作品追求视觉愉悦或感官体验,但是“美”已经不再是必须或者唯一的标准。

至于什么是“美”,并不存在定论,但有以下主要理论流派。

客观主义者认为,美是事物的固有属性。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认为,美在于数学比例、和谐、秩序,或是“理型”的显现;中世纪体现神圣秩序,认为美是上帝光辉的反映;启蒙时代人们试图寻找美的普遍法则,如对称、均衡、统一。

主观主义者认为,美存在于观者的感知。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大卫·休谟认为美源于个体的经验、情感、联想和文化背景;康德提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认为美感是不带功利心的纯粹愉悦感。

关系论&情境论认为,美并非纯粹客观或主观,而是特定对象在特定文化、历史、社会语境中被建构和认可的价值。

美的标准也随着时代、地域、文化、群体不断流动,例如如唐代以丰腴为美,宋代转向清瘦;不同文化对肤色、体型的偏好差异极大。

美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优美”普遍和谐、精致,令人愉悦;“崇高美”往往是巨大的、令人震惊敬畏甚至是恐惧的;“悲剧美”通过苦难展现人性的深度与尊严;“荒诞/怪诞美”打破常规,能引起震惊、幽默、反思等复杂的反应;“不完美之美”则欣赏残缺、短暂、质朴等特点。

总而言之,“美”既是感受也是判断,涉及感官愉悦、情感共鸣、智性认知(理性思维、抽象能力、概念化和批判性反思)和文化认同。

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的标准,它深深根植于文化背景、历史语境和个人经验。

理解美,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密码与时代精神。

03艺术作品究竟是要展现个性还是追求共性?

艺术作品的“个性”与“共性”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处于一种相互缠绕的动态平衡。

从历史视角来看,艺术作品已从“共性规范”抵达“个性解放”。

在前现代艺术中,共性处于主导地位,宗教艺术服务于教会,宫廷艺术往往要遵循贵族的趣味;现代主义革命推动艺术的个性觉醒;后现代至今的艺术,则正在重新发现共性。

例如观念艺术选择用共性符号批判社会,参与式艺术让观众共创以消解作者的权威;身份政治艺术用个体经验为群体代言。

从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来看,可以拆解为四个层面:1)在创造动机上,艺术创作往往始于艺术家强烈的个人冲动——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观念、梦境或对世界的个人观察,这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替代的驱动力。

然而,即使是极其个人化的表达,其动机深处也潜藏着与外界沟通的渴望。

艺术家希望自己的感受、思考能被理解、被共鸣。

同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应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文化议题或集体经验。

2)在形式语言方面,艺术家通过独特的风格、技法、符号或媒介选择来确立自己的“艺术签名”,这些形式语言是艺术家个人视觉思维和艺术理念的外化,具有高度辨识性。

然而,个性化的形式语言并非凭空产生,它建立在艺术家对既有艺术语言的深刻理解、学习甚至反叛之上。

艺术家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如色彩理论、构图法则、材料特性、艺术类型惯例等)才能有效地、甚至颠覆性的进行个人表达。

3)从接受效果看,作品的独特个性(强烈的个人风格、新颖的形式、与众不同的观念)往往是首先抓住观众吸引力的关键。

然而,作品是否能打动人心、产生深远影响,关键在于它是否能超越个体经验,触及某种普遍性。

当观众在艺术家个人化的表达中辨认出自己也曾体验过的感情,或在艺术家对特定群体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中看到自身处境的映射时,深刻的共鸣(共性体验)就产生了。

4)从历史价值的维度来看,艺术史的进步往往由那些敢于打破常规、展现强烈个性的艺术家推动,TA们挑战甚至重塑了既有的艺术标准(旧的共性)。

但这些具有革命个性的作品,其历史价值最终在于它们成功回应或者重新定义了其所处时代的核心精神议题、集团困惑或美学追求(新的共性)。

总的来说,艺术的本能是个性的,无个体视角的“艺术”只是装饰或宣传;艺术的生命在共性中延续,无法沟通的“个性”最终会沦为空洞的呓语。

伟大的艺术往往是个体灵魂的彰显,却让所有人在其中照见自己。

04综合以上三个问题和答案,我们终于可以更好的理解《艺术学院1994》。

它的表现形式是高雅的,故事内核是庸俗的,但是确实能调动我们心中关于青春的回忆和体验,甚至能让我们在这个高速的时代重新坐下来讨论“什么是艺术”,就已经可以了。

最后,结尾的黑底白字不用看,但我也不认为真正的结局是与其相反的。

给我信心的主要是片尾崔健的音乐《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

结合前面主人公的台词,痛苦才能催发出艺术,在这个漫漫雪夜,我相信,又一个国画大师,诞生了。

另外,真的想说,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对长发文艺男的迷恋啊!!!

张小军,你明天有空吗?!

编后语:笑,我要是把以上内容背下来,穿越回大三,说不定就有勇气去参加“南方艺术学院”的考试了。

叠甲:没有写过影评,第一篇不像影评的影评,献给最亲爱的《艺术学院1994》。

 10 ) 让人神游的影片不算好影片

古早怀旧的写实画风、有年代感的妆造陈设、文艺现实的故事情节、略带抽象的角色设计…这一系列buff让“艺术学院1994”变得非同寻常,富有质感。

影片有趣的点在于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自由、金钱与爱情对立起来,让角色在此间抉择徘徊。

But,不知道是因为剧情比较平淡,不够跌宕起伏?

还是因为台词有些阳春白雪,不够下里巴人?

又或许是奇妙能力歌出现得太早,搭配速写老照片让观众以为提前落幕将其拉回现实的缘故?

总感觉后半段很容易让人神游,以至于看完整部片子内心也毫无波澜…

《艺术学院1994》短评

我的初恋和喝过天使的咖啡么还算可以!男主们绝对演技派!可是女主们的演技...实在看不下去了!!!!!!

9分钟前
  • 蒸鱼的小心心
  • 还行

新晋男神 延宇振

11分钟前
  • 玄青
  • 推荐

答应我 装作不认识我 不要爱上我 好好活着 我可能不记得欧巴了 我记得你 我去找你!我爱你 智慧 我爱你❤️

14分钟前
  • 恋恋真言
  • 力荐

其实我只看了第五个故事,当然是冲着池昌旭。池池啊,你说说你,古代落水要女人救,现代落水还要女人救,咱下回离水远点哈。另外,池池啊,咱古代忠犬演了,现代天使也演了,下回演个霸气狠绝点的角色吧,亲妈粉不想再戳心了

15分钟前
  • 满架蔷薇一院香
  • 还行

前两个故事挺好看。

17分钟前
  • May
  • 还行

小清新风格

22分钟前
  • 迷途在北极的鱼
  • 力荐

韩剧新三宝:穿越、遗愿、开超跑。(其实故事还行挺小清新的)

25分钟前
  • 沈持盈
  • 推荐

看了池昌旭的那集,能给我一个天使么

29分钟前
  • 豆友WxZG6YGYPI
  • 力荐

一段一段的故事,反正特能打发时间就是好的剧⊙▽⊙

31分钟前
  • Riddiculus
  • 推荐

冲着每个短片的男主去的,女主们的演技真心不怎么的。。。。。

32分钟前
  • 可可陆琪
  • 推荐

奇怪的女主奇怪的MV剧情,但是,延宇振演技在线啊而且素颜脸也好看啊。

36分钟前
  • 诶你叫什么来着
  • 较差

小学的回忆

38分钟前
  • 啊哈哈哈
  • 还行

本来是奔着池昌旭去看的 没想到被第一个故事虐成狗 果然泪点低就是伤不起啊

40分钟前
  • 黯月之翼
  • 推荐

看完真是让人心情好太多了!

43分钟前
  • Variablea
  • 推荐

额我的童年。其实里面的故事还蛮不错的。不禁感叹原来韩剧如此超前。

44分钟前
  • 南极有点酷
  • 推荐

hara永葆20代的美丽了。你那时也写好了遗愿清单吗?

47分钟前
  • 人间规则
  • 推荐

池昌旭的颜简直了。除了第三个其他都挺好的、配的男孩子们也都很有爱。

49分钟前
  • 是阿绿啊。
  • 力荐

喜欢第二个故事。

54分钟前
  • 宋萌岚
  • 还行

歌手还是安心唱歌好了,,,两颗星全是为了我们家傻狍子金英光

58分钟前
  • 艾滴要长长长长
  • 较差

只看了第一个故事。五颗星全给理想型延宇振!

60分钟前
  • HyOu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