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小子们

Les Garçons sauvages,恶童超级歪(台),The Wild Boys

主演:保利娜·洛里拉德,维玛拉·庞斯,戴安·罗赛尔,安纳尔·斯诺克,玛蒂尔德·瓦尔尼耶,萨姆·卢维克,埃琳娜·勒文松,娜塔莉·理查德,萝拉·克雷顿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7

《野小子们》剧照

野小子们 剧照 NO.1野小子们 剧照 NO.2野小子们 剧照 NO.3野小子们 剧照 NO.4野小子们 剧照 NO.5野小子们 剧照 NO.6野小子们 剧照 NO.13野小子们 剧照 NO.14野小子们 剧照 NO.15野小子们 剧照 NO.16野小子们 剧照 NO.17野小子们 剧照 NO.18野小子们 剧照 NO.19野小子们 剧照 NO.20

《野小子们》剧情介绍

野小子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法国《电影手册》2018年度期待榜单重点推荐影片之一,影片采用16mm胶片拍摄,具有极致的迷幻色彩,影像超级大胆,故事讲述5个热爱艺术的“野小子”的罪恶之行,让人想到库布里克的《发条橙》,而这5位“野小子”则正由5位女演员“扮演”,涉及到了不少情色元素,探讨了性别结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和子与周的五彩日常猎梦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遇见喵星人完美皮肤宽恕与原谅黑暗正义联盟不是闹着玩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科学×冒险与生存!你的世界如果没有我盖尔芒特家那边真想揍那个人渣温暖的皇妃空网大象的眼泪脑内中毒大作战我家娶了花木兰天堂:信仰屋内下雨卧虎廓尔喀:勇气之下搭秋千的人人海同游致命失职一个人的冬天我们的餐桌说的就是你不劳动者们守林者第一季

《野小子们》长篇影评

 1 ) 《野小子们》能否作为旗帜,掀起法国电影新革命?

纵观2018年各大权威电影杂志的年度十佳榜单,抛去政治因素,基本大同小异,都是公认的佳作,怎么选都在意料之中。

但这些榜单里仍存在一些意料之外,鲜有人知的异类,别说是普通观众,就连影迷也不一定看过。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被影迷奉为“观影宝典”的法国《电影手册》所票选出的年度十佳榜首——《野小子们》Les Garçons sauvages

片如其名,这个野小子从无人问津到靠着野路子冲锋陷阵,突然以最佳的姿态出现在影迷面前,颇显意外。

进入榜单不是奇闻,但一举夺魁却是异事。

↑《电影手册》2018年度十佳榜单它凭什么能赢过打破戛纳场刊史最高分记录的《燃烧》,多次光临年度榜单,备受影评人赞誉的《魅影缝匠》《幸福的拉扎罗》,得到《电影手册》多位权威影评人的一致票选?

那么多佳作何以轮到它?

或仅因其是法国本土的佳作?

抑或是为了掀起法国新新浪潮电影革命?

再如何猜疑,都需回归作品本身。

有实力,一切皆有可能。

因此带着这些疑问,小智去会了会这群野小子们。

所谓擒贼还得先擒王,野小子们的老大是个连拍自己艺术照都骚气十足的法国骚男。

贝特朗·芒蒂格Bertrand Mandico话说贝特朗·芒蒂格在法国早已声名在望,《野小子们》是他的处女座长片,在此之前,他已创作了30多部实验短片,是法国实验电影界的领军人物。

↑《LE CAVALIER BLEU》19982018年他的最新短片作品《后启示录(Ultra Pulp)》在戛纳电影节亮相后备受瞩目,高居各大影评人评分榜首。

↑《后启示录》,2018我们不难发现,贝特朗·芒蒂格的作者风格非常明显,他的作品几乎都采用了迷幻的霓虹色彩堆叠而来的专属色调。

在人工的舞台式打光和布景特征基础上做延伸,他也被称之为新一派电影的 “人工美学”的代言人。

《野小子们》更像是他个人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首先便是长期以往的迷幻色彩和16mm胶片摄影镜头内似梦似真,颓迭模糊的画面。

这种模糊的镜头语言沿用到人物情节,五位野小子均由女性扮演,导演如此用意想必是想讨论男女性别问题。

包括情节和布景道具都围绕着性别展开,片中的女性与男性身份,权利都进行了调换。

故事大概是五位无恶不作的野小子犯下罪行,被一位船长带到一座神秘的岛屿进行改造,却从男孩变成了女儿身。

这个故事厮认为与《西游记之女儿国》相差不大,但也没见国内有人能把这样的好故事拍好。

《野小子们》比《女儿国》来得露骨,这也是它备受争议的缘由。

片中出现了大量的人体性器官,不管是长在人身上的,还是那座满是性器模样植被的神秘岛。

长着褶皱与毛的水果,酷似香蕉,开盖便喷射出汁液的植物,供野小子们享乐的牡蛎模样的不知名植物。

你已能窥探到这部电影强大的尺度,有人憎恶也有人赞誉,但在视觉上确实有着极大的冲击。

也是导演挑战权威,摒弃旧物的手段,就是让你看,一点不避讳。

再者,影片的五幕结构也很妙,致敬了古希腊戏剧的分幕演出方式。

这样的致敬常出现在影片内容里。

如片头尾部分引用的台词致敬了《麦克白》和《李尔王》,两部皆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里。

还有对野小子们犯下罪行的庭审情节,年代已不重要,更多的感受是一种古希腊戏剧式的仪式感。

这样看来,贝特朗·芒蒂格的确有两把刷子,谦逊又不失桀骜,致敬了前人又想挑战前辈。

《电影手册》貌似从他身上看到了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时期的那帮文艺青年的影子。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先锋们而《电影手册》将其选为最佳,显然是在想方设法推动影史的又一篇章——法国电影新新浪潮运动。

遥想当年的法国新浪潮盛况,如今早已物是人非。

随着路易斯·布努埃尔、雅克·德米、弗朗索瓦·特吕弗等新浪潮旗手相继去世,仍在坚守的只剩戈达尔,瓦尔达等元老级人物。

↑不知名阿姨,戈达尔,雅克·德米,瓦尔达(左起)当代商业电影的趋同化严重,难再出现所谓大师之作,再想戈达尔的《再见语言》《影像之书》已不求人看懂,唏嘘不已。

在这个影迷感叹“电影已死”的时代,被誉为影迷圣经的《电影手册》仍不忘创始人安德烈·巴赞的初心,立图再次寻觅一种新电影的踪迹。

↑1951年草创期的《电影手册》封面早在2013年4月,《电影手册》便刊登了这么一句话:“年轻法国电影人并没有死!

↑扬·冈扎乐兹与贝特朗·芒蒂格于是以贝特朗·芒蒂格为首的一群法国新锐导演开始崛起,扬·冈扎乐兹、吉约姆·布哈克、贾斯汀·楚特、佩里提亚可和卡罗利娜·波吉,约纳坦·维奈勒夫妇等。

他们被称为法国电影的“破坏分子”,有了《电影手册》的保驾护航,他们开始以星火燎原之势,改变着世界电影的格局。

↑贝特朗·芒蒂格友情出演了扬·冈扎乐兹的《刺心》如贝特朗·芒蒂格的《野孩子们》一样,这些新生代的法国导演对于新电影的定义跳脱出原本新浪潮倡导的“现实主义“,以崇敬前辈的心态开创着全新的探索。

他们推翻了“自然主义“,重新利用起创意十足的人工造景,用大胆尺度的画面挑战观众的耐性。

他们的崛起注定是艰难的,过程难免会有质疑的眼光,诋毁的声音。

但最好的佐证是在现实得到的肯定。

↑《刺心》《午夜狂欢》(左起)贝特朗·芒蒂格凭借《假小子们》在2018年崭露头角,扬·冈扎乐兹用处女作《午夜狂欢》喜提2016年《电影手册》年度十佳,又借《刺心》冲进2018年戛纳主竞赛单元。

约纳坦·维奈勒和卡罗利娜·波吉的《永远的杰西卡》也入围了2018年的多伦多电影节。

↑《超出梦境(ULTRA RÊVE)》2018今年夏季,贝特朗·芒蒂格与卡罗利娜·波吉,纳坦·维奈勒, 扬·冈扎乐兹四人强势集结,将3部短片合为一部名为《超出梦境》的长片于法国上映。

正巧这四位新锐导演,同为《火焰宣言》的签署者,这是一场法国电影新新浪潮革命的告兆:“

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电影,一个梦想的梦想家,一个哭泣的怪物和一个燃烧的孩子,一个不计算和享受燃烧的电影。

我们邀请所有灼热的心脏吹拂余烬。

这些话表达了我们对电影的共同意志,梦想,思考,渴望,揭示它们。

这不是教条,只是夜晚的火焰,我们当下的状态。

他们说,在寒冷的冬夜,我们的电影在森林里相遇,他们一起点燃了火,跳舞到黎明,燃烧着我们的心。

——《焰火宣言》摘录刊登于《电影手册》2018年7-8月(结合有道,谷歌翻译)”

↑ 《后启示录》剧照为了在制作电影时捕捉这种常见的心态,我们决定写这篇文章。

“焰火”是个很重要的词,它有一种轻微的、不加糖的、燃烧的东西,而且是短暂的。

我们的文本是在黑暗中燃烧的星星火炬,在说着“谁爱我便跟着我吧。

”——贝特朗·芒蒂格(结合谷歌,有道翻译)

↑贝特朗·芒蒂格和他的御用女演员们从这则宣言反观我们的艺术片,尚未招人待见,没有关系。

地球至暗过后,或许仍有不同色彩的火把在准备,等待着。

毕竟,星星之火,足以燎原;点点星光,足以照耀世界。

↑会不会有点太酷?

参考网址:1.http://lestyx.fr/ultra-reve/2.https://www.franceculture.fr/emissions/la-grande-table-dete/cinema-onirique3.https://www.culturopoing.com/cinema/entretiens-cinema/entretien-avec-yann-gonzalez-realisateur-dun-couteau-dans-le-coeur/20180630—End—/素材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往期回顾:

至暗过后,黎明到来?

我们的2018年度十佳,与你有关。

《此房是我造》中你不得不知的25个知识点!!!

 2 ) 邪恶的完成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去思考,邪恶的完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从什么时候结束的?

是念头开启的一瞬,说下的第一个字,还是暴力开始的第一个动作?

而死亡是否意味着结束?

在《野小子们》中,一开始便是谋杀和死亡,但谋杀者和被害者都是无辜的,按照野小子们的说法,他们是被“特雷沃尔”笼罩,特雷沃尔把他们变成了一种带着面具、捉摸不透的生物。

在之后的审判中,特雷沃尔的力量再次帮助了他们,使他们可以运用流畅而深情的谎言为自己开脱罪名。

如果我们说特雷沃尔便是邪恶本身,那我们在估量邪恶时,特雷沃尔的形象成就了一个可感的空间想象。

当特雷沃尔带着面具的脸庞出现在画面中,邪恶似乎已经开始释放潜流。

面具本身,代表了可感却不可知的存在,我们能看到邪恶,却不知道邪恶是谁,这其实便是邪恶的本质。

面具是符号性的,它可以建构在不同思维方式上以做出不同表达。

问题在于,它没有绝对含义也没有绝对表达,我们要清楚这里的逻辑并不是“特雷沃尔是面具具有符号性所以表达了邪恶”,而是“特雷沃尔即是面具即是符号即是邪恶”,处于不同意识形态的词汇,无论思维范畴何在,此时他们是一体的。

因此我们说邪恶便是符号最原始的本身,它具备符号所具备的所有性质。

我们再回到“邪恶的完成”这一问题,将邪恶放入时间范畴思考。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自然界没有时间只有空间,时间只是在人类社会才开始具有它的意义。

所以我们不去考虑自然界的状况,只考虑人类社会文化的时间概念,邪恶在《野小子们》中则有一种流动性的独特体现。

如果我们说视觉是对于邪恶在空间范畴内最好的捕捉方式,那是否有别的感官方式能够捕捉时间性的邪恶?

比如,听觉?

我们都注意到,贯穿于整部影片意味不明又略显突兀的存在,是莎士比亚的台词。

当语言在流淌时时间在消逝,而“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人类历史的文化表达,使得语言本身具有了重量。

这种重量并不是台词内容本身的含义所造成的,而是莎士比亚本人的历史文化含义,或者说他写下的台词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不断复现而产生了重量。

我们试想一下,当有重量的语言流淌时,必然会留下痕迹,这一痕迹代表了人们的思考、疑虑和错愕,在于台词被说出时,人们无意识联想到的东西。

时间消逝的痕迹,那种凝重的感觉,如果我们想只在时间范畴上做表达并完全独立于空间表达之外,我们应该怎么叙述?

让我们来想想莎士比亚。

《野小子们》的开头,便是一段关于《麦克白》的表演。

《麦克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关于邪恶的思考的故事,有着和《野小子们》相似的元素,谋杀,罪行和谎言。

德·昆西的《关于<麦克白>中的敲门场景》中,讨论了在麦克白杀了国王邓肯之后沉浸在了恐怖的幻想中,突然邓肯的侍从敲响了城门这一场景中“敲门”这一动作的震撼意义。

在时间上,当麦克白进行谋杀并陷入焦虑时,时间是凝滞的,因为这是一个深层次的世界,集中展示了邪恶和其生存的状态,你无法将其作为线性的时间来描述。

当敲门声响起时,时间的脉搏重新开始跳动,这时我们才能体会到刚刚那一停滞的重量。

麦克白在第一幕第七场准备杀邓肯前有这样一句独白:“But here, upon this bank and shoal of time, we’d jump the life to come”(仅仅在这人世上,在时间这大海的浅滩上;那么来生我也就顾不上了)。

谋杀时的时间,凝固如大海的浅滩,切断了前后因果,迷失在海上,只包含了谋杀作为存在的重量。

因此,邪恶是种停滞,“停滞”即邪恶在时间范畴的表达。

因此,“邪恶”是停滞的符号。

这一性质在《野小子们》中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麦克白在谋杀时产生的错觉和我们在《野小子们》中听到莎士比亚的台词产生的联想几乎是相似的,它们都是属于被符号触发然后进入停滞的状态。

《野小子们》通篇都是符号化的无意识书写,而邪恶作为停滞的符号为其他符号的表达提供了喘息的间隔和力量的供给,无论是性别、人类活动还是社会结构,各种符号以邪恶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语言。

而当我们在对影片进行兴奋的解构和解读时,我们也成为了被“特雷沃尔”笼罩的无辜者,解读得来的所有理论思考比如性别倒错、女权主义或后人类主义,无论如何都无法逃脱“邪恶”凝视的影子,因为思考是一次关于谋杀的意淫,我们在谋杀故事,谋杀电影。

而《野小子们》看似生硬、错乱无序的符号化无意识书写,几乎就是对于理性主义符号解读行为的讽刺:我们对于邪恶用尽了想象,对善良却无话可说。

 3 ) 男子气概消亡史

  看《电影手册》推荐的电影要做好两种思想准备,要么令人昏昏欲睡,要么是匪夷所思的神作。

本片属后者。

  一群桀骜不驯的野小子,经过一段风雨旅程来到一个温柔乡小岛,纷纷阳具脱落变成了女孩。

这样的情节是怎么想像出来的呢?

它到底是在隐喻什么呢?

还是仅仅是后现代主义恶作剧?

  看完全片我首先想到的都和电影无关。

脑子里萦绕的反而是蔡徐坤、口红哥这些小鲜肉的形象。

记得第一次被裴裴小姐安利蔡徐坤时,我不禁哑然失笑:像我这样一个看着阿兰·德龙、高仓健、姜文长大的所谓‘’直男“,你说你给我推荐一个毫无男子气的小孩儿有什么意义呢。

审美固化不是一天完成的。

但这就是时代吧。

电影把传统男性气质的代表人设为一个老船长是很恰当的。

所谓的”直男气质“:性格坚韧、皮肤粗糙、不修边幅、满嘴脏话......一定是和特定时代的特定职业有关吧。

船长、牛仔、货车司机、建筑工人、赌场保镖诸如此类,在现在的影像作品中这样的形象越来越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公司白领、健身教练、美食专家、脱口秀主持人。

对对,还有跑男们。

生活方式的转型,也必然带来男子气质的改变吧。

中性化之风其实是从麦克·杰克逊、木村拓哉那一代就开始的,不过那时可能还只是发达国家的专利,而现在,就算最有硬汉气质的小生,也带着几分斯文和秀美。

比如彭于晏。

  对于我,这是一部标准的艺术电影。

肉体的变性在现实中当然没这么容易,但传统男性气概的消亡,恐怕已是不争之实。

我不觉得这是一部需要精心揣测其隐喻内涵的象征主义电影。

艺术家对时代有着异乎常人的敏感,在表达上天马行空,自说自话,奇特的想像叫人目瞪口呆。

但又眼光犀利,表达准确,暗合世象人心。

看过《玛·鲁特》、《皮囊之下》、《湖畔陌生人》那样的电影,对《电影手册》的口味,有时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你要自认是个文艺青年,千万别错过呀。

 4 ) 观影体验非常爽的一部电影

个人非常喜欢,看完后的个人感受: 首先,影片前段,展现得是男性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迫害。

那场审判戏很精彩,几个野小子的陈述,充斥着对于女性受害者的霸凌和荡妇羞辱,非常应现今互联网语境的景。

而影片往后,通过几位主角的性转和凶器的转移,感觉是表达了权利工具和性别脱钩,女性最后获得了权利。

船长的性别介于两者之间,而在船上小便露出性器的片段,展现了他任然对于男权社会迷恋的态度,最后的死亡也表达了男性权利的彻底崩解。

而性转不彻底的唐吉最后带上船长帽,牵着那条狗,变成了新的船长,成为了对于新的权利结构保持审慎的一方。

但是,影片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暗指权利的工具,一会是刀一会又是枪,然后对于两种凶器的描述也是没前没后的; 其次是视角问题。

全片的故事并不是只围绕唐吉一个人描写的,而镜头一直以来就是几乎上帝视角在所有角色的精神世界里飞。

但是,最后主视角却突然变成了唐吉,这个前后是非常不统一的。

最明显的就是临近结尾处,所有人突然望向了镜头,让我觉得非常莫名其妙,要不是她们喊了唐吉的名字,我还真觉得挺出戏的。

最后,就是对于通篇的核心问题——性别转换。

居然给了一个科学解释,那个可以让人变性的水果是一种科研产品,然后,博士又吧啦一大堆,什么男权有很多问题什么的。

我感觉这里十分没有必要,首先这个科学解释就破坏了全片超现实和比喻色彩的基调;而博士那几句关于男权的台词,等于是用小学语文水平,把前面拍得那么好的庭审戏又重复了一遍。

就这样的结尾,我还是扣掉了一星。

 5 ) 大胆的美学风格与狂野的性别意识

法国《电影手册》今年十佳电影的第一名竟然是一部导演处女作!

这个意外的选择带有破格提拔的意味,似乎还预示着法国电影革命性创新浪潮的到来。

这位名不经传的导演贝特朗·芒蒂格(Bertrand Mandico)在美学风格上的大胆尝试与性别意识上的狂野挑战无疑令这部处女作走上了一举成名的捷径。

影片让观众恍然联想到不少经典电影的场景片段(发条橙、蝇王、雾港水手,以及布努埃尔、科波拉、大卫林奇等导演的作品),导演在致敬手法里营造出罕见的早期默片质感,更透过简陋粗糙的美术布景与复古诡秘的电子乐流露出瑰丽梦幻的氛围。

这一点似乎比他的好伙伴扬·冈扎乐兹的 《刺心》做得更为彻底,如果说《刺心》是通过类型片元素复原80年代的环境气氛的话,那么这部作品的时空感却叫人感觉陌生,难以想象出影片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种抽离熟悉时代背景的手法令影片具有强烈而诱惑的新鲜感。

导演选用女演员反串扮演男性角色的手法有点让我大开眼界,相当契合与影片的主题表达。

野蛮暴力的男孩子接受惩罚,流落到荒岛上吸取雌性激素,逐渐变性为女孩子,身上的暴力因素逐渐褪去。

虽然这种性别意识的转变简单粗暴大开脑洞,却意外地引发了不少有趣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引发暴力行为?

雄性消失后暴力也会随之消失吗?

还有一个雌雄同体的小孩表面上看没有完成变性,却意外地具有更突出的生存优势,这是否在暗示着男性也好女性也罢,都无法真正给世界带来和平,只有雌雄同体的性别才能统领未来?

 6 ) 《野小子们》:从心理学解答一下你们为什么喜欢/不喜欢这部电影

本期主题:《野小子们》的性别认同喵1.他们都说我是个“直女”电影放映完,心理咨询师沈老师依次问我们的观影感受,我说:很爽。

男孩子们暴力狂躁欺骗,大人们以为把男性变成女性,暴力就会变成和平,但女性也会犯罪。

女人男人都不好惹。

而和我们坐在一起的观众,大多没有办法接受性别混乱。

沈老师给我一个定义:Kenny有一个很坚定的女性心理角色。

2.强烈的道德思维知道九型人格这种心理学定义的人会对一号人格有一定认知。

现场的一号小姐姐对电影整体的设定都表达出了不舒服。

因为一号人格的超我比较严格,作为一部色情片,《野小子们》的尺度可以说很大了,不仅是画面,更是剧情。

所以部分传统文化植入很深的人从尺度上就没法接受这部电影。

3.心理上双性恋才是正常的除了从社会文化道德等角度分析,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的观影不适,则来自于心理性别定位不稳定。

精神分析认为,人生理上虽然分男女,心理上男女都有,所以同性恋或者异装癖在心理学上都是正常的,但社会文化发展,让人类在抛头露面的时候,只能选择一种性别。

这就是精神分析判定的人出生即经历的五大创伤之一:你只能选择一个社会性别。

所以,电影性别混乱的时刻,冲击了部分人心理体系的稳定,他们好不容易让自己内心的性别角色不要胡思乱想。

以另外一种心理类比,大家可以更好理解:恐同者常常就是深柜。

前面说到为啥我个“直女”就很爽呢,沈老师说,因为心理性别定位明确,当电影人物能够在男女性别中跨越,我好像也体验了一把。

明确的心理定位让那几分钟的冒险,并不存在触动心理体系的不安,摇摆者恰恰相反。

4.青春期的性别认同《野小子们》其实讲的就是青春期的性别认同,到底是忠诚于母系还是父系。

在电影中,唯一没有变性成功的孩子决定跟从的是船长,而其他孩子则跟随了博士。

电影的前半部分,男性生殖器等意象充满了电影,当他们来到岛上,则变成了至阴的境地,特别在最后一幕,博士的子宫那里装满了珠宝和一把枪,那是一个诱惑。

5.法国电影总结:本篇从心理学上浅尝辄止地讨论了性别角色,还有大部分沈老师讲的知识没有写出来(因为好复杂,好深刻),除了心理学,作为一部电影,作为法国电影,《野小子们》的美术、摄影、配乐等等,都值得全情投入,当然前提是你享受理性被迷幻取代的过程。

6.彩蛋沈老师说:导演要不就是心理双性发展特别好的人,要不很可能是同性恋或者异装癖(邪恶笑,期待导演的花边新闻...)

欢迎关注公众号:肯尼研究室

 7 ) 《野小子们》:只不过是重返男权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597.html他们淹死了船长,他们枪杀了海员,他们成为了胜利者,而他们早就变成了“她们”:在那个“牡蛎之岛”上,下体的阴茎掉落,上身的胸部发育,在失去和得到的双重符号体系下,她们以肉身的变化成为“女人”,于是在离开荒岛之前,塞弗琳说:“女权社会可以消灭战争,未来属于女人,属于女巫。

”面向大海,她们在让自己变身为女人的岛上,不是像只长出一个乳房的唐吉那样逗留在岛上,而是准备好了船只,在男性海员全部死去的现场离开,““离开应像抵达一样,丰饶就是全部。

”塞弗琳引用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的一句台词,为她们此次的远行做出了注解。

淹死了象征权力的荷兰“船长”,枪杀了占有她们身体的男性海员,当他们在岛上变成她们,这的确是女性的胜利,而塞弗琳也告诉她们,自己曾经也是男人,在岛上和她们一样变身为女人,逗留在岛上的唐吉,根本不是要和她们分道扬镳,只是因为只有一个乳房,他要等待自己完全变成女人才会离开,“等你变成女人我们会回来的。

”女人成为了胜利者,女人走向了属于自己的未来,看起来,这便是女权战胜男权的最后意义。

可是,女权社会真的可以消灭战争?

未来真的属于女性?

塞弗林引用《李尔王》的那句话似乎就点出了她们此行的真正目的:“离开就像抵达一样。

”离开是为了抵达,远离象征母性的“牡蛎之岛”,她们去往的目的地就一定是她们曾经离开的男权社会,也就是说,当他们变身为“她们”,抵达的依然是离开相同的路:回到男权社会,回到男性为统治的社会,不是让女性消灭战争让世界成为女人的世界,而是女权、女性和女人,都重新回到男权、男性和男人的秩序中——最后当大家再次念起台词,最后一句是:“凡母胎所生之人不能伤害汝”——再次印证了男权社会才是“母胎所生”的一种合法化的社会。

当变身为女人们的“她们”成为胜利者,当塞弗林预言“未来属于女人”,似乎这种行动和宣言,就是在阐述一个女权主义的主题,所以我一直以为导演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是贝特朗·芒蒂格,法国新一代电影领军人物,却是一个满头卷发的男人。

以电影来推测导演的性别和观点,这无非是一种幼稚的判断,甚至只是脑中闪现的想象式推论。

撇开导演相关,其实从105分钟的电影来看,贝特朗·芒蒂格所要表达的东西在影像的呈现中,似乎也偏离了当初的设想,他说到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我把它想象成一种内心深处欲望的源泉,一种没有性别界限的自由情欲下的表达。

”很明显,贝特朗·芒蒂格是带着一种去性别化的目的去拍摄这部电影,当性别界限被取消,从身体属性回归到欲望属性,便是一种“自由情欲的表达”。

从总体风格来看,黑白和彩色影像特质的交替,16mm胶片的圆角画框设置,富于想象力的迷幻画面,都制造了一种欲望场景,让观者进入到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奇异之旅中,在荒岛、冒险、战争、肉欲的呈现中,身临其境于一种“内心深处的欲望”世界。

但这或者只是一种表象,极力想用视听语言模糊性别界限,想颠覆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却适得其反:不是取消性别界限,而是强化二元对立;不是展现内心欲望,是回归社会秩序,不是女权的全面主宰,而是臣服于男权的传统。

其实在“野小子们”被审判的时候,这种刻意为之的去性别化观念就已经变得尴尬。

片名《野小子们》,就是对于男性的一种命名,当五个野小子戴着面具强暴了文学女老师洛尔纳·德布干维尔,并将其绑到马背上凌辱,面对审判席,他们都寻找托辞寻找借口,他们共同的辩词只有一个目的:不是他们强奸了女老师,而是女老师勾引了他们:起先是一起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之后是邀请他们喝酒,在醉酒之时便发生了媾和之事。

醉酒而性起,性起而强暴,强暴而撒谎,这是男人惯用的借口,所以从事件发生开始,一切的规则都在男性社会被强调被执行:当犯罪者是男性,审判者也是男性,惩罚者也是男性。

但是当五个人在审判席上自我申辩的时候,“野小子们”其实就已经在贝特朗·芒蒂格的镜头里变成了“她们”:从第一个罗德亚尔德开始,到第二个于贝尔,再到斯罗内、让-路易,以及最后一个唐吉,其实都能明显看出来,他们就是“她们”——并非是在电影里,而是在演员层面,他们完全就是女人,那种眼神,那种面貌,那种举手投足的姿态,都具有女性特点——除了让-路易具有男性特点之外,也就是说,在这个场景中,女演员来饰演“野小子们”,很明显强化了性别界限,这不应该是贝特朗·芒蒂格为了剧情而选中这些演员,在他看来,用女演员来饰演野小子们,就是为了剧情的需要,因为在岛上当他们变成“她们”,在身体器官变化中达到性别变化才显得自然,但是从审判就开始了易装式的安排,明显感觉到了一种尴尬,而这种尴尬的情绪,无论在主题阐述上,还是在影像构建上,似乎都无法达到去性别化的目的。

事件发生于男权社会,审判体制是男权主宰的一种证明,当然惩罚方式也无法逃离这一桎梏:荷兰船长成为改造他们的“上帝”,不仅他本身是暴力的执法者:他将野小子们拉上船,用绳子扣住他们的脖子,命令他们干苦力活,而且他身边带着的“随同”也都是男权的代表:一只凶猛的狗卢皮阿,一个男孩,以及一个女儿。

狗当然是暴力的工具,男孩也同样被绳子扣着脖子,但是他说了一句“我是文明人”,也就意味着男孩是船长让野小子们从野蛮过渡到文明的符号,而文明同样是一种男性特质;女儿其实是不存在的,她只不过船长用来诱惑他们的一个幻象——所以,在这艘从波旁岛驶离的船上,为野小子们开启的重生之旅就是男人对于男人的拯救,而拯救的目的是走向男人统治的“文明社会”。

而在船上,野小子们和船长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以理解为男人与男人之间战争的第一阶段,他们像奴隶一样失去了自由,船长对他们发号施令,所有的统治和反抗都没有离开同性之间的矛盾,而那面船帆上都是毛发,船长说,这是前辈的头发,“你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也就意味着这场男人和男人之间的战争一直在持续,甚至无法穷尽直到永远。

在这第一次战争中,那只狗被让-路易扑到水下淹死了,这是用暴力反抗暴力的结果。

到了那座牡蛎岛,男人和男人之间便爆发了第二层次的战争。

牡蛎岛,无疑是真正女性社会的象征,整座岛就是一个大大的“牡蛎”这完全就是女性肉体的符号:这里有着刺鼻的牡蛎味道,这里的树上长着长满毛的水果,这里的植物都是活的。

当野小子们被带上岛,他们喝着树上喷射出来的汁液,就像从丰满的母乳中吸取营养,他们为了愉悦,可以和女性肢体一样的树枝交媾……牡蛎岛是一个女性社会,但是这个女性社会的存在不是对于男性的改造,而是为了满足男性的愉悦,“享受人生吧。

”船长这样说,虽然他是在引诱野小子们,为之后的变身创造条件,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见到这些渴望满足欲望的野小子们受到了何种惩罚,所以牡蛎岛之存在就是重新演绎女性对于男性在欲望满足上的意义。

当船长胁迫他们离开岛屿再次登船,于是男人和男人之间的第二次战争爆发。

于贝尔因为是船长最信任的人而没有离开岛屿,让-路易因为想要享受愉悦一开始也拒绝离开,最后当大家都乘船离开时他才最后撘上了船。

当船行驶之后,唐吉和路易便发动了战争,他们用刀抵住了船长,在一阵狂风暴雨之后,船长被大浪打下了船而淹死,于是他们大喊“我们自由了”。

作为暴力和权力符号的船长,在男人之间的第二场战争中死去,野小子们重新获得了自由,而自由后的他们,第一个行动又是返回令人愉悦的牡蛎之岛。

当第二次登岛,在野小子们喝酒狂欢中,身体开始了变化,“让新世界大门向你开放。

”斯罗内对同伴这样说,而这个新世界无非是被改造后的男性世界。

他们发现自己的阴茎掉了,胸部开始发育,他们变成了“她们”,似乎是女性主义对男权的阉割,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器官意义甚至是最外在工具意义的变化,并非是“女权社会消灭战争”那种豪言壮语的实现。

一艘船开往牡蛎之岛,是为了变身,船长作为执法者在上岛之后一只乳房也开始发育,岛上的塞弗林是一个女人,但她之前也是一个男人,再加上身体上发生变化的野小子们,在这个牡蛎之岛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女性,这依旧是一个男人主宰的世界,甚至还有那些男性海员,即使当他们面对“野小子们”的她们爆发了欲望,而野小子们杀死了他们,也完全属于男人之间的战争——或者称之为第三次战争,一种集体主义意义上的“集团争斗”,而获胜的野小子们即使在身体变成女性之后,也根本不是彻底的女性:她们不穿衣服袒胸露乳,她们手插在口袋里吊儿郎当——这和曾经的他们又有什么区别?

“离开应像抵达一样”,所以即使他们成为了它们,离开岛前行的目的地依然是他们离开的地方:有着暴力和权力的男性社会,审判者和惩罚者主宰的男性社会,可以强暴女人而从来不负罪的男性社会——岛上的宣言只是空洞的一句话,岛上的变身只是最外在的改变,岛上延续的战争从来没有平息,它会以另一种方式在男人和男人之间爆发。

或者,这个寓言在贝特朗·芒蒂格那里可以这样来阐述:在整个过程中,只出现了一个真正的女性:野小子们的文学老师,但是她是作为被强暴者而处在面具男性的身体之下,所以说,贝特朗·芒蒂格想要去除性别对立,只是在文学世界消除二元对立,对老师的强暴就是对文学的强暴,也只有在他们引用的《麦克白》和《李尔王》里,作为统治者和掌控者的麦肯白、李尔王都死在了自己的权力世界里——当最后的野小子们再次说出《麦克白》的台词,他们以强奸文学的方式改造了暴力场景,“凡母胎所生之人不能伤害汝”,一切才回归到自然,才回归到欲望。

 8 ) 脑洞有点大的大胆之作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段黑白影像,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下错电影了。

接着又是一段色彩和配乐类似《发条橙》般既视感的戏,更加让我怀疑,这么复古,确定是2018年的电影?

电影故事讲5个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子,他们平时目中无人,坏事做尽。

电影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先向观众呈现了一段非常诡异的孤岛戏,接着向观众讲述这段孤岛戏的来龙去脉。

事情起因是5个野小子在文学老师指导下,练习莎翁的戏剧,一边排练一边喝酒。

在酒精的作用下,他们丧失理智,一起奸污了老师。

为了追求兴奋,他们把老师绑在马上,没料到的是马惊慌掉入悬崖。

事后面对审判时,5个人串通好说谎,把这件坏透顶的事,变成这一切的发生都是老师的错。

而法律苦于没有证据,不能制裁他们。

5个孩子的家长对于这几个野性的孩子也是头疼,觉得该好好管教一下,于是请来一个叫“船长”的荷兰人来改造这5个孩子。

船长确实有一套,把5个野小子带到海上折磨,确实把他们的野性驯化了。

但真正的高潮戏并不是野孩子被驯服,而是船停靠在的那座孤岛。

岛上所发生的事,真是脑洞大开,而且充满诡异。

岛上有外形像男性生殖器能喷射果汁的树,还有配合人类交媾的植物。

这都不算啥,电影的5个主角野小子,在岛上全部变成了女人,才是让观众吃惊的地方——《野小子们》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更多朋友关注我

 9 ) .

你不可否认有隐喻性别政治但也不光讲这个很实验的现实主义 首尾呼应开头结尾都提到了文明两字 从镜头和场景里快要溢出来的迷幻 由各个晦涩又裸露的细节堆砌起来想要达到目的表明主体 很大胆 开片二十来分钟样子 我看到的只是欲望罪恶人性能怎样被开发以及联想恶意是无法摧毁的 于是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另一种恶意 去制服抗衡直到两者消亡 片子又进展点会看到反自然主义的出现 这时会觉得是一点点引诱你 对性别的进阶蜕变的一系列描述和辩解过程 像撕开一层层外衣每层被撕开的不一样 确实惊喜影片结束才发现每层主导却是文明与阉割 奴隶化的本能与人性 回想情节扣的很紧正因如此所以太碎片化了 以内容来讲节奏相对于杂 倒不乱因为太隐晦了

 10 ) 一种法国新电影的诞生

贝特朗·芒蒂格和扬·冈扎乐兹领衔的《火焰宣言》派,是一种在影评人和电影人合谋之下产生的“法国新电影”。

它的本质是历史浪潮的回响,是在传统中寻找“革命”。

贝特朗在技术层面博采众长、集先辈之所成,用铅黄的画面和B级片的类型外壳,讲了一个现代性甚至未来指向的关于“性别政治”议题的成人童话。

但影片中用于描绘“性别转换”的手段,其源头却是在模仿古老的献祭仪式,并同时在影像中声称“未来属于女巫”。

“女巫”的出现,一下子将人们的记忆带到了中世纪甚至更早以前,这样的句法无疑是怀旧而复古的。

在胶片的迭化之间,贝特朗感怀着默片、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伤逝,那语气看似激进、暴躁,带着要推翻一切的不可置否,其实最后落下的是一声叹息,是在海岛滩涂的潮间带里大口喘息的牡蛎。

从这点来看,盖伊·马丁更具有一种超前性,同时更加淡然且从容,冰天雪地之下的加拿大人早已过了焦虑感伤的阶段,而是兢兢业业地投入一部又一部的具体实践,以延长或者放缓某种传统在现代化中的消亡速度。

从《我的温尼伯湖》到《禁忌房间》再到《降神会》,盖伊·马丁模糊了类型,摆脱了叙事,跨越着媒介,最后在网络空间复兴着胶片传统。

尤其是《降神会》,一项以阅后即焚的方式进行的网页交互影像实验,每次点击都会将盖伊前作《禁忌房间》的素材进行随意拼贴,组合成一段15分钟的片子,每次生成的都是唯一的版本,放映结束即消失重组。

盖伊和约翰逊兄弟对于默片时代影片的逐渐消逝耿耿于怀,那就用“所有人都能成名15分钟”的方式在信息时代去捕捉稍纵即逝吧。

人们在观看“火焰派”的作品之前,往往会带著常规的渴望看到一个好故事的思维定势。

但是当你深入到贝特朗和冈扎乐兹的影像世界中去时,你会发现,有一部分电影,它的目的并不在于老老实实地去讲好一个故事,它的意旨可能更加形而上,是关于影像艺术本身的一种探讨和尝试。

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否讲了一个好故事”正越来越成为人们评价一部电影的首要标淮,这种评价体系的迷信是需要被警惕的,没有任何一个标淮是永远最为重要的。

看待任何一部作品,都应该放在一个纵向的影史发展序列的角度,以及一个横向的同时代风潮的切面情况角度。

这裡的“风潮”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即包括产业政策与行业风向,也包括创作者个人的创作倾向和成长轨迹。

因为电影是不可自证的,它无法自己告诉你它的样貌体态是如何诞生演化的,它也无法自证表达方式的对错,因为在各式的影像文本中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对错。

所以,电影必须通过一次次实践来反浪潮,通过“自反”来互证。

于是,关于电影的电影,或者说讨论电影本体的电影,才更难能可贵;在这时候,讲一个好故事远不如直接纯粹地去探索一个电影问题来得有意思。

因此,在一八一九的岁末年初,大陆的观众看到了《摄影机不要停》也看到了《刺心》《野小子们》,我们的第一直觉告诉我们:《摄影机不要停》很可爱,《野小子们》很可敬。

两部都是关于电影的电影,前者在多重摄影机的套层结构里告诉观众电影的不可自证性,必须通过不断加入的“他者”来旁观、佐证;后者在铅黄胶片的迭化之中指向未来,告诉人们电影自救和保鲜的唯一方式就是逆着时代行走,可在过往浪潮中淘金,也可在老枝上育新芽。

《火焰宣言》 by 贝特朗·芒蒂格、扬·冈扎乐兹我们追求这样一种电影,它跨越人,情感,时间跨越眼睛与肉体跨越欲望,混乱跨越一片红跨越成见跨越屏幕跨越星星跨域女演员,男演员,界限与性别跨越而不回头跨越恐惧与伤疤跨越希望跨越光芒与烟火我们追求一种着火的电影一种电影,为了流汗的幻想者,为了哭泣的怪物,为了发烫的孩童一种电影,纵情消耗,毫无保留我们邀请所有着火的心脏在热炭上吹风这些话语是我们创作电影共同的意志梦它,想它,渴望它,揭示它不是教条,只是夜里的一星火,是现在的我们有人说,在冬天寒冷的夜晚,我们的电影在森林里重聚,在一起,它们燃起一把火跳动到拂晓,烧着我们的心

《野小子们》短评

用這麼迷幻的方式講述性別議題讓人挺眼前一亮的,手法上的迷影與致敬也很有企圖心,但是,把性別議題簡化到只是外在性征的差異又顯得十分簡單粗暴,細想一下,這是難道不是另一種刻板嗎?形式上很棒了,偏偏內容層面在拖後腿。

4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彩色的画面很迷幻,黑白的画面杂乱无章,道具也有点随便。在沙滩漫天羽毛滚作一团那幕还挺唯美滴额……配乐也不错。那些情色元素,有点喜感,暗喻些什么,我深究不来

8分钟前
  • 汤姆贝利芬
  • 还行

长片体量使它戴上了追求“表意系统”的桎梏。整合力很成问题,同样是一大堆元素的杂糅,并没觉得比《阴风阵阵》好多少……至少冈扎乐兹化用帕索里尼、Giallo的《午夜狂欢》、《刺心》比它要好很多。溯源德吕克、杜拉克、肯尼斯安格,让女人穿着《天蝎星升起》、《雾港水手》的装束登台就是反叛了吗?以“复古”为形的“革新”到底能坚持多久呢?(补:看《后启示录》后对此片的看法稍有改观)

13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4.5+】以性为笔,疯狂的涂抹异色,在这种奇谲迷幻的形式前,连性别解构这种母题都显得有些低级了。充分展示“人造美学”,体系构建也相当成熟,不是诗篇也并非史诗,只是一场野性本能的狂欢。与《刺心》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充足的风格化影像展现,并用色彩与黑白区别虚幻与现实,以及更多符号,弥补了在文本层面的弱势,恰好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平衡。

18分钟前
  • DeckardYang
  • 推荐

B+/ 一面是导演用一套狂放妖冶的语法和怪力乱神的设定,颠覆/解放了发条橙式的“规训”焦虑;另一面则是一种拿着精神分析理论框架生造了个剧本然后用极端花哨的电影语言把它丰满为了原始神话的错觉,不少舞台感浓郁的调度与恣肆抽象化的符号表达更是强化了这一印象。个人或许更喜欢《午夜狂欢》那种由内而外蔓延出来的心理冲动与寓言性,但其中更重要的分野或许是,电影另一条以“空洞”通往真实的道路是否依然可能。

2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这部风格奇葩的电影用古典,魔幻又有点黑色童话般的影像语言来了一个颠覆性的性别政治宣言,当一个大牡蛎岛把上岛男孩们的鸡鸡给撸没了的时候,我还真的嗨了呢~~~多直接的咔嚓~~~电影更大的惊喜纯属个人趣味,这位神了的导演找了一群女孩子来演这群野男孩,看着这群T味十足的坏小子女生们从“男人”变成女人,鸡鸡掉满地,裸露着两个新长出来的奶子搭配背带裤照样流氓样十足的屌样,我兴奋得不要不要的,管什么性别政治,性别结构又是什么鬼,这可以进阶为拉拉情色片了~~~~

24分钟前
  • 画瞳
  • 推荐

尽管内容不太撑得起形式感 但还是literally看得目瞪口呆

29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发现女演男从一开始就造成了巨大的拒绝接受感,私以为是过分懦弱的选择。同样的故事让男性演男性再推进到最后才有进入语境的可能。(当然由此可知我的性别观点大概在某些情景下很狭隘……*耸肩

34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用生理特征定义性别…局限于二元之间我真是无力吐槽了…/先锋实验作品

39分钟前
  • 胡桃樹
  • 较差

浑然天成的艺术能让人遗忘它的形式,只有失败的作品才会让观者注意到它的修辞。尽态极妍的《野小子们》还是留给解读党去考究吧,我对这种本末倒置的美学不感兴趣。

40分钟前
  • Muto
  • 较差

只是一种表象,极力想用视听语言模糊性别界限,想颠覆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却适得其反:不是取消性别界限,而是强化二元对立;不是展现内心欲望,是回归社会秩序,不是女权的全面主宰,而是臣服于男权的传统。这样我想起王尔德一句话:“世上的一切都和性有关,只有性和权力有关” ;摄影太漂亮了,可惜导演这种崇拜肉欲的赤裸勾引令我无法共情PS:五个女小演员的演技实在厉害

44分钟前
  • 贩卖捌爪鱼
  • 还行

如此实验性出位的艺术电影恐怕也就法国人hold的住。无论导演究竟想表达的是政治寓言还是性别歧视源于思想驱动主题,这部电影的影像内容还是过于极端风格化了,导致核心价值观模糊不清,只剩荒淫暴戾的邪典故事而已。

48分钟前
  • Violette
  • 还行

威廉·巴勒斯的小说改编,全片像是撒满金粉的鲜血、乳汁、尿液、精液、黏液和呕吐物的奇妙混合体……外在是巴塔耶式的纯粹狂欢,内里却有条不紊地把观众带入理智的深渊,足以让任何一个直男的脆弱心灵遭受暴击,一部当代性别预言的神作。

50分钟前
  • Dead Fingers
  • 力荐

符号应该是一种象似性,抛开无意义的隐喻明喻比喻之争,但论符号一点大量无法称之为符号的元素粗暴的进入影片粗暴的直接表意就并非我能够欣赏的了

52分钟前
  • 纯肉锅贴
  • 较差

很遗憾,这种超现实的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的电影,不是很能接受。最后由男变女所表达的主旨也没有很明确,只有最后变性不成不男不女的人才是更好的吗?

54分钟前
  • 无名
  • 较差

这场形式大于内容的美学实验是失败的

59分钟前
  • 侯老麦
  • 较差

89/100,以性为笔,疯狂的涂抹异色,在这种奇谲迷幻的形式面前,连性别解构这种母题都显得有些低级了。“人造美学”的充分外化,体系的构建也相当成熟,不是诗篇也不是史诗,它只是一场野性本能的狂欢。与《刺心》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充足的风格化影像展现,并用色彩与黑白区别虚幻与现实,以及符号隐喻,极大丰富影像厚度,虽有堆砌之嫌,但是弥补了在文本层面的弱势,仅仅是传达而无意叙述,恰好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平衡感。能成为手册年度最佳并不奇怪,从焰火宣言开始,这批充满着个性的创造者们究竟会否开启新世纪的影像革命,我越来越期待了。

1小时前
  • 德卡的羊
  • 力荐

开头属于电影诈骗。我本来以为是一个消除二元论,表达女性罪恶的故事,结果这跟开玩笑似的。就算是实验电影你也不能搞这么粗浅的意象吧?男性变成了女性就会消除战争,女性和战争、权力和财富之间的关系就是子宫?暴力是属于人的,不是属于男人的,女人的暴力也是暴力,不是只属于女人或者回应男人的。女性不是你们的伊甸园,母性和美丽不是女性的属性,不要动不动就表达对男性的性崇拜,不懂性别就不要瞎探讨性别。 这片唯一的优点就是明白了男女之间唯一的性征区别,虽然我相信这也不是芒蒂格真正明白的东西。

1小时前
  • momo
  • 很差

这群男生,还有那个中年船长,为什么有女性般的胸部?以为电影是黑白的,后来发现不是。希奇古怪的情节,例如自行撒尿从粘粘的陷阱里脱身(原理不明)。此片就不是拍给观众看的。坚持看完,竟然是男变女的噱头,让人严重不适。还有那个白衣妇女,肚子里有枪有珠宝,为什么那个船长此前要给她送财物?[catdogmv]

1小时前
  • 且狂
  • 较差

万万没想到是男性导演的作品。看完一脸懵,女权主义就一定要吞噬另一种性别么?搞不懂。另外近期不想吃生蚝了

1小时前
  • 兔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