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洪的影片前半小时总是记不太清楚的,每每有种“这次该要江郎才尽要砸了吧”的感觉,到半小时后就慢慢看出他的好来。
依着一贯的创作习惯,剧本简单写写一边拍一边随手改,那些台词也是人真正的生活中会说的台词,没有什么太多意义,甚至有刻意追逐一点意义却又不那么惊艳的矫揉感来——但那确实又很吻合剧中人的状态,因为这些人就是这样平凡又无聊着,那些台词,看着没有什么醍醐灌顶,洪永远不会写出戳你一下的句子,因为这就是生活中的人会说的话。
看这部剧,当父子情感,当生死看,当男女情爱,当小布尔乔亚看当人间真理都是不对的,那些不是洪的强项。
正如红尚秀每次最喜爱琢磨的,那些人与人的空间公式,他不是把人当故事载体来用,甚至 可以说,他是画一幅画,剧中的两个女人不是什么情爱的副线,她们不承担情感的功能,她们只是一幅茫茫雪景里的前景,是一个老男人窗外的前景,之后老男人加入,于是他们三人成了另俩兄弟的前景。
影片从这里开始,所有细节铺陈功能开始互相咬合,电影的轮盘正式运转开来。
他写的是一个公式,那个公式里,两个睡了一天,互相抱紧的女人,说着“喜鹊啊”,“好饿啊”的女人,只是这个公式里的+号和=号,作为自然的错位,进入诗性的偶遇中去,却又始终未参与,也将那个本身简单的父子关系给拆得松散了些,像缪斯一样庇护着老男人沉睡的梦乡。
人们絮絮叨叨,互为公式,拨动彼此生命的轮盘,却未在意。
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27部:《江边旅馆》
“人心似雪,各有各的隐晦与皎洁。
”汉江、大雪、咖啡、江边旅馆。
这是一部黑白色的电影,黑白美学!
两个女孩站在白茫茫的雪地里,这个画面感觉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一边是将死的诗人和他的儿子,一边是失恋后互相偎倚的闺蜜,他们分别在大雪后的江边,喝咖啡、散步,思考人生、爱和生死这种严肃的话题。
再见儿子们一面,再跟漂亮女孩攀谈几句,再喝几杯酒,再吟几首诗,这人生也差不多结束了,连死都像一首诗。
这部电影节奏很缓慢,幽幽淡淡的,一定要静静地看,还是很有感觉的。
一个下雪的天气,虽然情感之路不顺畅,但是和闺蜜躺在旅馆里,喝着闺蜜带来的咖啡,两人聊各种心事,也蛮不错的。
而且,很多观众羡慕的是她们可以躺在旅馆里一整天,喝酒、喝咖啡、睡觉、聊天。
说到这部影片,不得不提到它的导演洪尚秀,洪尚秀的电影有三宝:桌上喝酒、路上散步,还有床上啪啪。
当然,关于导演最为人知的还是他与女星金敏喜的婚外情。
片中诗人不断地夸赞女孩“你真的很美丽”,据说这句话在金敏喜出演的所有电影中都能听到,这或许就是导演写给金敏喜的情书吧。
“人为什么要一辈子活在愧疚中而不去追寻真爱呢?
哪怕后来失败了,可是又怎样?
”怎么说呢,还是比较微妙的,不太好评价。
作品与生活的互相诠释,不管站在哪个角度,我们都是观众。
《江边旅馆》这部电影可能不适合所有人,画面是单调的,对白是冗长的,但是情绪的抒发是暗流涌动的。
有网友评论说:雪满汉江、美人看雪、诗人看“美人看雪”,观众看“诗人看美人看雪”。
我觉得总结的真的特别好。
电影的深意每人解读的不同,有对人的衰老和死亡的思考,有对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疏离关系的思考,也有对爱情的探讨,或深或浅。
诗人临死之前,好像也没有对自己的儿子说太多,倒是不断夸赞女孩太美了。
两个女孩关系如此亲密,但是也有一些对方不能理解的话语,无法倾诉。
在这人世间,本来就是各人有各人的隐晦和皎洁,不管是有血缘的父子关系,还是最亲密的朋友关系,都无法感同身受,也不要指望别人会感同身受!
“这场雪好像是为我们而下的。
”朋友,你们的城市下雪了吗?
不管能不能带来思考,这都是一部适合冬天看得电影!
答应我,一定要——一个人静静地看!
电影:《江边旅馆》上映时间:2018导演:洪常秀主演:奇周峯、金敏喜、宋宣美、权海骁、刘俊相豆瓣评分:7.3-over-
作为洪常秀(以下简称洪)两年以来的第三部黑白片,《江边旅馆》显得格外不同。
洪在这部电影中创造性地打破了他之前作品结构、视听上的稳定性,也开始通过电影寻求同生命中的人和解,对于人到暮年的洪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整装再上路。
洪的电影结构向来追求“工整”,《生活的发现》、《在异国》的分段式结构尤为典型,无论是前者的两段式还是后者的三段式,叙事上都采取了一种元素重复式的技巧。
“Turning gate”、“烧酒瓶”等看似不起眼的小元素通过在影片的不同段落重复出现,使各独立的段落得以呼应,而相同场景的不同情境则又使得各段落之间巧妙对仗,甚至颇有圆一般的循环感。
而在《江边旅馆》中这一技巧俨然暗淡不少,电影本身没有直接分段,而出现的元素除了那辆旅馆外的汽车,其他诸如:娃娃,猫,签名、写汉字等元素都显得较为单一,它们更多的是在当下的场景发挥时效性的作用,并且这次在展现这些元素的时候也花费了更长的时间,进一步强调了了它们的时效性而非结构上的延展性。
这种转变体现出洪电影技法的创新以外,也让我感觉他的创作心态似乎发生了一些改变。
现在的他,是否相比于玩精巧的结构游戏,更加重视那一帧帧画面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呢?
在视听语言上,《江边旅馆》的“不稳定性”似乎更加醒目,手持摄影、穿插其他画面打断完整人物对话,它们的出现似乎完全颠覆了洪长久以来惯用的那一套视听手法,而这些视听上的创新似乎也赋予了画面多义性:老诗人在旅馆外用着洪惯用的那一套赞美之词夸赞两个女人,花言巧语之下却是曝光过度的雪白江畔以及略微晃动的手持摄影。
又一次尬笑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一丝凄凉,对于美的事物,老诗人喜爱、赞叹,却也无法真正进入她们的世界,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也是我第一次觉得洪的情话除了戏谑,还有那么些苍白无力。
近些年,评论界对洪电影的自传性颇感兴趣,洪在各种采访中对这个问题也都半推半就。
而在我看来,《江边旅馆》则是一部“摊牌”作品,这部电影的片头是在以前的洪电影中从来没有过的:电影正式开始前,权海骁的画外音响起,介绍了这部电影拍摄时间、拍摄地点等。
这就像是组团去参观博物馆,进入展馆前导游总要嘱咐各种规矩或者介绍场馆,这意味着,你是“客”,而你即将要进入的这个地方是属于别人的。
洪这种做法在我看来就像是宣誓对这部电影的主权,“这部电影就是我的,接下来你们将进入我的电影世界,甚至可以说我的人生缩影,但你们只是旁观者罢了。
”这一理念,在《克莱尔的相机》中或许也略有体现,《克莱尔的相机》一直在强调镜头的概念,桥洞与那只大狗都很像是镜头的象征,它们默默记录着一切(又可以说见证了这场闹剧),却不对其加以评判,克莱尔知晓一切但却走入桥洞(镜头),或许洪想说:“我只拍我的电影就好了,评价感受什么的那是你们旁观者的事。
”《江边旅馆》的人物设置则进一步让我确信了这个观点,老诗人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像是洪自己的一分为三,刘俊相饰演的导演是洪的身份象征,权海骁角色的对外貌的自卑像是洪的内心独白,老诗人则像是按洪自己的脸打造出来的,其暮年的境遇也正贴合了当下现实中的洪。
想要同别人和解,先要同过去的自己和解,而这对男性三角关系正是洪自我道德的一场辩论会:餐厅一段,三个男人言语激烈,儿子们谴责父亲抛妻弃子的行为,老诗人则极力用“不爱了就再无意义”为自己辩解,也批评儿子们的虚伪。
然而不止于此,在同自己和解的过程中,洪也将生命中的其他人代入到这些角色中,让他们与“自己”展开对话;此刻,似乎洪把自己的儿子也代入到了权海骁和刘俊相的角色中,对于无辜的儿子他显然满是忏悔,借老诗人之口,他也给糟糠之妻写了一封信;“没有爱情的关系他不愿再维持下去,离开是他最后的温情。
”而这部电影中的两个主要女角色似乎都指向一个人:金敏喜(以下简称金),就像洪把自己一分为三一样,洪也把金一分为二;金自己是她作为女性柔弱多情的一面,宋宣美则是金知性坚强的一面,作为一个在爱情中被伤害的女人(现实与电影都是如此)金知性的一面不断抚慰着柔软的一面。
同样是在餐馆里,两个女人坐在三个男人的旁边一桌,男人们喝酒、争吵、流泪、忏悔,而女人们则不断在自己这一桌挖苦讽刺着男人们情感表达的浮夸,这传达出类似《之后》中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的困境,人的情感似乎难以相通,一桌之隔即是两个世界、两种思考表达的方式,或许只有共同畏惧的死亡才能让人类产生共感。
黑白的影像本就预示着非黑即白的结果,在沟通的困境之中,洪逆流而上寻求和解,这需要勇气,亦需要柔情。
洪也没有忘记和金和解,即使爱情还存在,也需要对过往的错误致歉。
老诗人写给两个女人的那首诗,也就是写给金的情书;表达歉意、赞叹美丽、感慨人生、表露真心。
和解归和解,洪却依然保持自我,人生苦短,他要为真爱而死,而不是被IKA(诗中提到的东西,翻译问题并不清楚代指何物)逼死,他将在自己认定的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进。
当一个人想制作电影,他究竟想干的是什么?
对每个立志当导演并且最终当成了导演的人来说,答案都有所不同。
没有人比洪常秀的答案更另类(在我视野里)。
他是一个不想“当导演”的导演。
在我看来。
他对电影缺乏天生的热情。
这从他直到36岁才拍摄自己人生中首部长片即可看出。
世界上那些功成名就的导演,极少这么晚才开始接触导演这个工作的。
他甚至当导演之前没有干过与电影相关的工作。
虽然他在美国留学几年学的是与影像艺术相关专业。
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电影导演专业。
他在美国前后待了八年,换过三所学校,直到最后一所学校,才真正对叙事电影产生兴趣。
那是在看了布列松《乡村牧师日记》之后。
原来叙事电影还可以这么拍。
他开窍了一样。
此前他是鄙视叙事电影的。
觉得是过于传统事物(想象得到,他厌恶好莱坞)。
他学的/玩的是实验影像。
他人生是一系列“意外”结果——意外的在高中毕业后报考戏剧文学专业(那之前他人生是混沌的,没有重点,甚至虚无到有过一次自杀经历),只因一个长辈朋友觉得他适合搞戏剧工作。
后觉得戏剧文学专业太过压抑,去了电影系,又觉得无聊,于1982年选择留学。
他甚至在20岁不到时还考虑过当一个作曲家(他后来有时制作自己的电影配乐,这跟大卫·林奇有点像),短暂学习钢琴后放弃了(倒是把两任钢琴女老师都睡了)。
所以,他在后来自己拍的电影中,也喜欢将“意外”和“偶然”作为重要元素,推动电影叙事。
这是一个在各种叙事领域喜欢追求必然性和因果律的世界。
包括电影在内的大众文化还要假模假样地显示出世界是在向上发展,未来让人积极憧憬。
这令他觉得乏味,虚假。
他觉得世界是在某种系统结构之下的一堆碎片,叙事也不能沿用刻板线性因果逻辑。
要不是在美国留学后期(才)接触到布列松电影,他可能不会最终成为一位叙事电影创作者,并长期耕耘此领域。
他还在留学后期接触到塞尚绘画原作,一看即爱上。
那种在抽象与具体间找到极佳均衡的美学表现正符合他心中美学标准(他后来的电影也呈现出塞尚绘画风格,既具体,又具有含糊性)。
1990年回到韩国后他觉得不好玩,又跑到巴黎呆了一年(这时已结婚5年,夫妻在巴黎过了近一年穷困而没有重点的闲散生活,天天逛公园晒太阳逛书店逛咖啡馆美术馆——这些动作成为他后来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场景)。
最终他在国内安定下来已32岁。
在父母的影视制作公司干了两年节目制作后,突然,他想拍电影了。
于是去了一家电影公司工作。
但将近两年他未能拍成电影。
拍电影的愿望如此强烈(这时已34岁了),他决定自己独立制作电影。
他看到了一篇小说后觉得有意思,将它改编成剧本,但对小说作了大量改动。
这就是1996年问世的《猪堕井的那天》。
以其前所未有的独特拍摄方式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一炮而红。
洪常秀的人生态度、对艺术的观念,在他首作里即得到深刻体现。
他是个涉足电影制作很晚而一旦涉入便带有极强烈而成熟个人风格的人。
他是一个重新改写电影定义的人。
看多了他的电影会发现他的电影在放弃许多传统电影所重视的东西的同时,创造了新的东西。
他悄悄迁移了所谓电影的疆界。
但他并不是为了变革电影而拍电影。
他变革电影,只是为了让它成为一个最适用于他自己的表达媒介。
当他终于决定在电影制作这个领域沉淀下来后,他想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
他想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尤其关于究竟何为真实的看法。
他是个用镜头书写哲学的人。
这一点有些像罗兰·巴特。
写文学,但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表达。
而是出于一种哲学目的,通过解构文本,来还原世界真相。
洪常秀拍电影也不是为了传统影像叙事目的,而是试图拿起镜头呈现他心中的真实世界是什么样子。
所以他首先不是一位电影导演。
他首先是一位哲学家。
一位用哲人眼光打量生活的人。
只不过他没选择用文字来表达他的哲学观点。
他选择影像。
所以他的电影中会不厌其烦地拍摄同一个事件的片段,采用不同视角。
只有这样,才能还原真相。
真相没有一个客观的版本,真相是事件在不同主观视角里的投影。
他除了是哲学家可能其次可被称作小说家。
因为现代小说家某种意义上也是解构主义者。
而不是传统的叙事者。
他说过等年老拍不动电影了或许会去写短篇小说。
看,这就是他给我的强烈印象,他不是在拍电影,他是用摄影机写短篇小说,而一篇篇短篇小说,构建出他对世界的总体观感。
形成一种系统的哲学表达。
他将他的哲学观点诉诸感性表达方式。
而不是试图编织冰冷而书面化的理论体系。
这赋予了他独特性。
他是哲学家里最独特的,到目前为止只是用电影表达方式在阐释他的哲学观点。
他也是电影制作者里最独特的。
全世界电影导演中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样的。
即便许多人宣称他在模仿法国导演侯麦,在我心中他与侯麦有很大不同。
看起来都是聚焦于男女情爱。
展示欲望那点事。
但我觉得在表达方式及背后哲学观点上,侯麦远没探索得像他这么远。
同样大器晚成并且终身像是在拍一部电影一样地拍摄许多部电影的侯麦,48岁才拿出自己人生中成名作。
比洪常秀还要晚得多。
洪常秀28年拍摄了32部电影长片后,也只有65岁。
再干上20年他可能成为拍电影超过50部的大师级导演(这样拍得又好又多的大师级导演全世界范围内不太多,伯格曼,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山田洋次,赫尔佐格,维姆·文德斯,伍迪·艾伦等等)。
从所专注题材及表面性风格而言,法国侯麦,美国伍迪·艾伦看似与洪常秀有相近之处。
但其实他们的着眼点不同。
洪常秀为何反复拍男女间那点事,而且电影中角色还多为导演、演员、作家、出版人等等与自己身份极其近似的人呢?
那不仅因为男女之间蕴含着人类世界最大真相,而且就借助电影表达他心中对真实世界理解这一目的而言,实在没必要舍近求远去展示陌生人群。
对自己及周围人的生活进行细致洞察,用一部又一部电影来表达新的洞见和观点,这样的事可以干一辈子。
毕竟,就真实本身而言,即便一只蚂蚁,也是穷其一生研究不尽的。
洪常秀不仅将周围人的生活编织进自己影像哲学话语。
更把自己作为素材。
有人说他许多作品里都有自己的影子是一种自恋。
我不这么认为。
他只是把自身作为哲学材料罢了。
而既然他电影都是他的思考,他又长期不懈一部接一部拍电影,那他的电影自然带有日记性质(巧合的是,令他喜欢上叙事电影的《乡村牧师日记》,恰恰是一部日记体电影)。
假如他能够活到八九十岁并且拍到八九十岁,那等于他用电影写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记。
用影像输出个人哲学思考长达50年。
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电影导演如他那样了。
更别说哲学家了。
从此意义上,他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电影导演。
因为他每部电影都是他个人表达意志的产物。
但并不晦涩难懂。
他的电影是开放性的,保持着良好的沟通色彩。
甚至与其他许多艺术片导演作品相比,他的电影更吸引人,因为他的影像展示的都是我们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
人们多半不接受他电影的原因是他的电影看起来太像生活本身了,不是人们需要逃避一会减轻压力的梦境。
他的电影看似全部由日常材料构成,但需要高度敏感的心灵,细细玩味,才能品出个中真味。
这又是他的影像具有欺骗性的地方。
一种看似普通因而极易被忽略的本质,不易觉察的高级。
日常性画面蕴含着细腻哲学思考。
它需要观众的沉静,不可缺乏相应的敏感。
更不要说很多人觉得他的电影只是一部一部地重复老调子,形成刻板印象后就弃他而去了。
事实上他就如观察同一片风景的观察者那样,次次看到的风景似乎一样,但次次又看到不同。
为了保持他创作的独立性,他早早地就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制作与发行自己的电影,并将制作成本尽可能控制在最小,通常一部片成本才10万美元左右,拍摄尽可能简化,甚至放弃对构图和美术的精致要求(事实上这种做法不仅是为节省成本,更是表达出他心中对真实的定义,真实世界不容过多雕琢和粉饰,能拍真实阳光,为何要在摄影棚内打出虚假灯光?
),与他合作的演员也常常是固定的那么几位,合作达成很深默契。
他可能是世界上对自己电影作品最富有控制感的导演。
他将一切外部因素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只为他的眼光能够聚焦于真正重要事情上。
有人说他这是前工业化时代手工打磨方式。
我认为恰恰相反。
他这是后工业时代的影像操弄模式。
去魅电影这个媒介,让蕴含着个人深刻思考同时制作门槛极低的私影像色彩的电影进入公共话语范围,成为一种现象。
而这,等于是将自诞生之日起即被工业绑架被大众娱乐需求扭曲的电影,第一次借由一个电影制作者之手,释放了它的自由恢复真身。
让它呈现了更大可能性。
这看似能鼓励更多人这样做。
确实如此。
但能够做好这件事的人,不能仅仅是钟情于影像表达这件事本身。
还需要有其他专长,心中本已具有适合用影像表达的内容。
影像本身只是一个媒介。
就像洪常秀本人,很晚才决定执掌电影这个表达工具。
在此之前,他心中已存有他想表达并且值得表达的那个主观世界了。
1.金敏喜真的是少女啊 我17岁状态都不会有这么好 折叠少女2.用黑白真的太精彩了 多一点色彩都会多 这样最完美了3.全片由几十个长镜头组成 很舒服 很淡很浅4.最喜欢的台词:看雪的康哈吉 闹木kiyo5.原来江边就是汉江边啊 我到时候想去看看6.感觉酒店老板也是在祛魅:因为你是这样 所以我不再心动了 中年男人不明白 追星就是这样的 当你把最喜欢的人叫到家里来的那一瞬间 你就会走向下头 因为你的偶像本来就会和你想的不一样7.最喜欢她俩傍晚出来那里的画面!!!!!!
周围有街灯 有狗狗在叫!!!
8.洪尚秀为电影自白:这个导演作者性不强 有点啥都要沾 但是都不沾的感觉 (大家都笑)9.洪尚秀为爱情自白:和老婆结婚的时候太年轻了 那时候自己很穷 所以很喜欢和崇拜对方 对方有自己需要的 不过喜欢就是喜欢(不合适就是不合适)10.洪尚秀帮老婆自白:你就是全世界最怪的人 直到你死 你都是全世界最坏的人 他儿子说“她只是每天都骂你不是人”的时候 全电影院都笑死了10.看完出来发现外面下雨了 湿漉漉的 好合适11.还有一个彩蛋把我笑坏了:在来的路上 地铁时前面有个长卷发在看书 然后果然我们同站上同站下 然后往同一方向走 一开始就猜到他也要去小西天 笑死 蝶男气质拉满 他来看江边旅馆就是一个小蝶男来看中蝶男和老蝶男
对于《江边旅馆》,许多人谈到洪尚秀这部2019年新作的新意思,比如“死”,比如不够冷静的结局,不过这终究还是一部洪尚秀的电影,隐藏着让人难以发觉的,可能的时空转换、梦境和现实的混杂渗透、事实与假设的纵身一跃。
难以解释的最主要的一个跳跃,发生在两个儿子在咖啡馆里见父亲的场景。
大儿子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发现父亲坐在他对面,拿着两个布玩偶要送给他们。
此前他们找了父亲很久,小儿子甚至四处喊叫。
也正是这一声声“爸爸”的叫唤,引来旅馆另一个房间里两个女人的注意,她们才会在江边见过老诗人一面后,与父子三人有了进一步的交集。
结尾时老诗人死在旅馆房间。
两个儿子还在咖啡馆里等着他。
大儿子睡在了,醒来的时候发现父亲给他发了一条短信,说不下来了,让他们回去。
两个儿子上楼告别才发现父亲已死。
你可以把这两个场景放在两天里,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正常的故事。
它讲述一个被邀请居住在江边旅馆里的老诗人,仿佛已经预感到自己死亡,叫来他久未谋面的两个儿子,而这个旅馆里也有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她的闺蜜过来安慰陪伴她,于是男三人与女二人略有交集——有些是命运的巧合,比如大儿子的车子刚好是闺蜜出过事故卖掉的旧车,还有些像是人生的镜像,比如两个儿子互相瞧不顺眼,斗嘴斗气,两个女人却亲密温柔,彼此安慰——两男两女自始至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碰面,老诗人串起了他们,在江边旅馆这个颇具象征意味的空间里,以及夜晚的一个小酒馆里。
第二天,老诗人果然去世了。
不过你也可以不那么乖巧地,将大儿子两次醒来当做两种可能,而不是两天里的两次醒来。
第一种可能,大儿子趴在咖啡桌上,醒来,父亲坐在他对面笑眯眯地拿着两个布娃娃;第二种可能,父亲没有出现,他看到手机短信,父亲说自己在房间里不下来了,让他们兄弟先走,两兄弟上楼告别,发现了父亲已死。
两种可能,两个故事,这就很“洪尚秀”了。
第二种可能,让电影在中段用最大篇幅所拍摄出来的剧情和对话,成为虚幻——父亲给儿子解释他们名字的来由,儿子向父亲透露母亲对其当年的背叛绝不原谅,而后他们去酒馆吃饭,那两个女子也去同一个酒馆里吃饭,这样父亲也就获得又一次遇见两个女子的机会,给她们读了他给她们写的一首诗。
这个“故事”,成为“多出来”的时间。
这些“多出来”的时间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呢?
我只能大概猜想它是老诗人死前的某种“愿景”:他解释了儿子名字的由来,因为名字里他寄予了对他们的希望和爱;他确认了他们的母亲没有原谅他,因为他知道自己确实不值得原谅;他让那两位刚才在白茫茫的江边遇见的,以她们镶嵌在雪景中的美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女人,像镜子里的相反图像一样,复现了那种他渴望得到的原谅,然后,在夜晚再次遇见她们,为她们读出自己人生里写下的最后一首诗。
那首诗叫「雪在下着」,设想了一种可以永远停留,停留下来面对人生的幸福,尽管那一切都出于被迫和无奈,尽管那很孤独。
这样,一些在电影中不无突兀的镜头,在第二种可能的人生中,有了存在的合理性。
比如没有露面的旅馆老板。
他邀请了老诗人过来,免费住他的店,因为他喜欢诗人的诗。
可是毫无预兆地,他放弃了这个承诺,让店员把老诗人叫来,告诉他已经不再喜欢他的诗了,让他搬走。
如果旅馆是一个“人生如寄旅”的象征,那么这位老板就是命运的某种化身。
他确实不需要出现。
比如老诗人在房间里思忖,没有什么礼物给两个儿子见面。
镜头转到空无一人的楼道,画外传来开关门的声音,紧接一声似乎是摔倒的声音。
随后老诗人出现在楼道里,左右胳膊各夹着一个玩偶,然后他很奇怪地,在走道的各个房门前,有些不舍地走了一圈。
我们会猜想他也许是在犹豫着那两个女子住在哪个房间,但在第二种可能里,那些“多出来的时间”已经在此刻开启了。
他其实已经变成了幽灵一般的存在。
所以为什么他会有那两个玩偶?
忘了吧。
还有最后一个镜头:两个相拥而眠的女子,在梦中不约而同地哭泣,仿佛梦见了同一件让人伤心的事情。
不论在第一种可能的人生还是第二种里,这都可以解释为一种散发着忧伤的诗意的同情或者共感——她们灵犀中对于老诗人死去的哀悼。
但这个镜头其实是可以衔接着电影中段出现的那个一模一样的镜头的,那时她们以一模一样的姿势相拥而眠,但并没有睡着。
而后金敏喜起身,听见了喜鹊的叫声。
她们说了下喜鹊在这寒冷的冬天还在筑巢的话,注意力被楼下诗人小儿子叫唤父亲的声音吸引过去。
时空就在那个时候分开了。
那些“多出来的时间”如果不存在,或者被省略掉,在第一种可能的人生中,她们其实就这样相拥着睡着了,在梦里为她们只遇见了一次,像孩子一样赞美着她们的老诗人,他的死,流下了眼泪。
在汉江边,白雪茫茫,被抛弃多年后赶来见面的儿子,不期而遇的美丽女子,尘世的美和伤心、遗憾,死之将至的预感与诗意,构成疑真疑幻的两个可能,那多出来的时间就像一种完成了的人生——如果它不存在,那么这人生一样也是完成的,只不过,会更加地不舍得一点吧……就像浮士德的死亡,“多美啊,请停留一下!
”这是一个关于“停留”的寓言,带着些许的神秘主义气息。
很温柔,但也枯索萧寒,正如片中的雪景,也像看完电影后,那个被诗歌的魔力所统治住,以至于无法忘记的,那个虚焦镜头下的深夜加油站。
跟《我们的一天》有点像,两组看起来两全不相干的人,通过某种潜在的细节连接。
《我们的一天》里是拉面里加辣椒酱的吃法。
形成一种无法确认的暗示,这组的女演员可能是另一组诗人的女儿。
《江边旅馆》里,是通过两段相似的感情,不同的感情方,不同的选择来连接,以及他们同住一个旅馆的偶遇。
两个片子里,两个女主有些对白,都有矫情之嫌。
《江边旅馆》是2018年的,《我们的一天》2023年。
但显然,《江边旅馆》更好一些,像一个舞台剧,整个剧情就像诗,现实融进梦境的诗。
几处音乐起的绝妙,每当音乐响起,情绪一下子就燃起来了,直接被带入了片中的情境里。
睡前看的片子,加上入睡前短暂的回味,使得半夜一阵风吹进窗户,掀起窗帘,我被惊醒的一瞬间都感到那凉风和那夜晚一闪的光都是诗、诗的侵入。
这里的诗人不仅仅拥有诗情,还拥有哲人之眼。
人只能一遍一遍地解剖自己,就像洪尚秀的拍来拍去的电影,就如片子里诗人给两个儿子起的名字,那是他对世界的认知和追求的变化。
大儿子叫京秀,小儿子叫并秀,如大儿子所说,“并”字果然比“京”有更多的含义啊。
这个更多的含义就是父亲的对人生的认知追求变化吧。
“不但要有感受苍穹的力量,还要有行走在陆地的力量。
我们本来就是苍穹的一部分,我们出生那一刻就是苍穹般的存在,出生也好,死亡也好。
因为我们就是苍穹我们才能感知苍穹,这就是诗。
作为人而出生,你就应该像个人一样去生活。
你就是苍穹,你也要去学习什么才是一个人该有的行为。
不然的话,就会死掉,你会被别人杀死。
一种力量变得强大,就会出现想要消灭其他力量的想法,就算其中一种力量变得太过强大,以至于其他变得繁琐,也不要抛弃其他力量。
这就是并,并进的并。
”起初,想的只想出类拔萃,木秀于林。
后面希望既能感知苍穹,又能在陆地上行走,生活富足。
金敏喜的情人,因为害怕自己的人生失败而将自己的真心掐死,回归家庭。
因为害怕人生失败,而做的选择。
金说,他好可怜。
老诗人离家出走,最后感情也失败,被妻子痛骂一生,不是人。
通过大儿子的口说出妻子对老诗人的评价时,任谁都会忍不住捧腹大笑吧。
他说,即使失败了,也不后悔。
同样的剧情。
发生在这两个人各自的经历里,不同的是男主的选择不同。
他说,年轻时的他很阴郁。
显然他变化了,旅行社社长对他的看法也变化了,从怦然心动到不再怦然。
一切都在变化中。
诗人对两位女人的赞美与感谢,是不带亵渎的欣赏,是对人间美景,像对一朵花一样的赞叹。
感知到自己死期的他,用这样的眼睛看世界。
他说谎支开儿子,为她们朗诵一首诗,仪式感十足,是临死之前的吟咏。
两个人女人在睡梦中看到了他手里拿的娃娃,也感知到了诗人的去世。
在哭泣中,音乐起。
让整个剧情都升华成了一首诗本身。
真的很喜欢洪尚秀镜头下的金敏喜。
更喜欢江边旅馆。
洪尚秀镜头下的金敏喜往往是轻灵的,处于深思中的,不可被触碰的。
电影实际上往往总让我们进入主角的心灵,了解她的所思所想,触碰她的灵魂。
可在我眼里洪尚秀镜头下的金敏喜不是。
他更喜欢拍她沉默着在阳台抽烟的背影。
更喜欢拍她和朋友在一起,说着不知所云的话,喜欢拍她走路的背影,闻一朵花的姿态。
他镜头下的金敏喜往往是和我保持距离的,让我觉得她是不可被触碰的,不由自主的思考她在想什么,不由自主的想靠近她。
其实洪尚秀的电影里经常拍关于他的现实的投射和讨论。
江边旅馆也不例外。
“一个勤勉但不讨好的导演。
”电影中的处处提示了洪尚秀的自嘲和投射。
江边旅馆也有像《克莱尔的相机》以及《独自在海边的夜晚》里一样将他和金敏喜的现实关系投射进去,讨论。
反驳和输出自己的观点。
但更多的则是一种单方面对金敏喜的(也是对女人的)崇拜和爱慕甚至是神化。
诗人所写的诗里,一遍遍对两个女人说着夸赞的话里,以及电影的镜头叙述都表达了这种崇拜。
黑白色调的雪中的两个女人,美的让我想像诗人一样不停的对她们夸赞。
黑白的世界仿佛是静止的,停滞的,被尘封在玻璃罐子里的平静与美。
还有关于父亲与儿子之间别扭的关系。
讨论母亲的缺席,俄狄浦斯情结,每处都细节却又处处暗示表现了现实的自己。
不一样的洪尚秀,不一样的江边旅馆。
诗人觉得大限将至,于是叫来自己的两个孩子。
有本成功学的书说人生应当有目标,可以想象着你的葬礼会希望人们说什么样的悼词。
人们是怀念你,感激你,还是会咒骂几句这老不死的死得好。
诗人去世之前,想起在世上留下什么,两个儿子,抛弃的妻子,以及自己作为诗人的身份。
他仍然会感受美,在突然醒来后看见两位女子伫立在雪中,说着只有狗狗才会激动地趴在窗前看雪的话。
这样轻柔而温暖的话语就像落下的雪花一样。
他也仍然爱美,在去世之前还是要把自己写的最后一首诗念给两个天使听。
会有一些东西显得令人疑惑,生疏的父子三人的关系,女人被已婚对象抛弃却还念叨着他很可怜。
可能是因为黑白片里的江边旅馆太白了吧,这里像天堂一样(但是韩国人的天堂应该不能有难喝的咖啡),所有的观点都可以被雪接纳。
“你妈妈还恨我吗?
”“她说你在死之前,都是世界上最坏的坏蛋。
”童年被抛弃,也许歇斯底里的妈妈给弟弟留下了阴影,他说“女人很可怕,女人不值得信任。
”这一头,女人的朋友说“男人至死都很幼稚,没有把握爱的能力。
”可是我们不是一直生活在这样的世界吗?
大家虽然隔阂,虽然不能互相理解,但是仍然纠葛在一起的世界。
“那当时怎么毫不犹豫地就抛下了我们呢?
”转眼间,诗人的孩子成年已久,生活想必已经给他们加了很多让他们无暇再回顾童年的重担,但是酒过三巡(这个塑料瓶装米酒到底是怎么过三旬的),弟弟还是忍不住要大吼出不满,仿佛还是当初的小孩。
有些刺一旦长下,就生根发芽,无论过多久都无法拔除。
“人不能因为愧疚感而跟别人生活在一起。
”只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却因为有了近一个小时的铺垫而让人忍不住落泪。
即便死之前,诗人还是这样坚持,但是没说怎样消弭这份愧疚感。
说到底,像女人说的,人们都太以自我为中心了。
在听那首告别的诗时,女人愈抱紧了自己。
诗说到艾卡这个组织, 拥有控制行动的权力,如果成为了组织一员,便不能自由移动。
她不知道会不会想起自己的对象,觉得如果出轨被广而告之就会身败名裂的对象,出于这份恐惧和纠结他日日不安,最后只能离开。
想到这时他们是共振的。
人们走进婚姻,走进亲密关系里,便因为被控制,因为愧疚感而无法移动。
可是有些人天生要移动,如果一直定在原地,他们会变得悲伤,像诗里的男孩,咖啡厅里没有浇水的盆景。
某种程度上,这有点像导演的自白,他想着人不能受限于艾卡这个组织,不能因为愧疚感而和别人一起活着。
借着电影,在跟观众普及他的想法。
只在不安的镜头里,只在皑皑白雪里,这一切会被听到和理解。
十五分钟前看完这部电影太不像尚秀导演的电影了又太像他的作品了不同于以往对男女爱情的追究这次包含了多种感情 父子之情 女性友情 但拍摄手法又是一如既往的洪尚秀风格 镜头突然的拉进 少不了的咖啡和酒以及香烟 还有一些模糊不清出现在台词里的人影从女性视角谈论对男性以及爱情的看法一直像是无厘头的重复同一句话电影里夹杂着的温柔低语和突然开始的争吵洪导演真的浪漫
洪导wuli i人社交代偿
诈骗诈骗诈骗!根本就是用金敏喜搞诈骗 又看了一个半小时的糟老头子!最后的诗也好烂好烂 韩语读起来真是一丝美感也没有
一点七五星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男人天生就不具备抓住爱的能力,他们太不成熟了,一辈子都是。”结局是死亡,但更多的感悟却是释怀和一丝丝的不舍。
手套?《处女心经》也有。代表啥,若有若无么?一片白雪,枯枝美女的黑白画面确实很美,干净。有美足矣,无论生死。
“感谢为你们飘落的雪”,这两个人接受了一个见证死前伤感的任务。非把遗言留给两个漂亮的陌生姐妹,无视自己的一对小孩。倒也是很能理解这种心情,沉重的事情反倒是对不亲近的人,讲得最顺畅。那种擦肩而过,再也不用拷问彼此的轻盈,让最沉重最不可面对的事情,都能和盘托出,毫无障碍地面对。雪地里的镜头太好了,就好像是为了拍两个“像黑色小奶狗一样站在雪地里的女孩子”这一个镜头,才拍了整部电影。
洪导演老矣。如果解析汉文名字可以花上那么长的时间,并且需要用本子记下来,那么窗外一直奔涌,近乎黑白过曝的汉江,大概就是一趟过于浅显的人生隐喻吧。就连那些揶揄挤兑,你好美的诳赞,已经看得疲态百出。
看哭了。对落雪的吟咏,对美人的赞颂,正是一种“物哀”。它让洪常秀过去电影中繁琐的重言式——你很美,你很美因为我觉得你很美——都获得了一种合法性。反复吟咏,来延迟美的逝去。“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什么时候能做个洪尚秀的影展呀,前金敏喜时代的,非常想看。
恐怕您在死去之前,都是这地球上最坏的人了。那死去之后呢。人生之江最后的休憩处,未了之愿,梦中把酒释怀。醒来与醒来之间果然是最有意思的。有自我指涉的辩解,有对爱人的直白。需要重看。
@ reflet medicis
冗长
总觉得有点时间线的重叠但是又说不出准确哪里。探讨关于死亡,一个诗人的死亡所以那么富有诗意有雪有相见的儿子和两位素未谋面的美女。是导演对自己死亡的思考和延续?
7.0。生命之詩。
最后的结局让影片达到了高潮,所有前面的讲述都是在铺垫这个结果。镜头的运用很神奇,有很多调焦的镜头,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突出。配乐很美。刻意实用的黑白片形式也因为所要描绘的老诗人的结局而变得顺理成章。但故事讲述还是过于平淡,不算是我喜欢的风格#北影节#
对话极简主义,诗人与两个儿子,姐妹之间,一谈女人,一谈男人,性别分立,女人对分开的男人尚有一丝不忍,男人对爱情似已知根知底,诗人告诉儿子名字的含义,为两位美丽的女人读诗,并预示自己的死,结尾砰然有力,一抹悲伤,卷进女人的梦里。
如诗如画的《江边旅馆》是旅行者(自己杀死自己之人)的家。在洪尚秀看来,这座宛如迷宫的建筑是作为人生的底色存在于自然画布上的沙漠。为此人与人的相遇则是在一片白茫茫雪地里发生的一连串偶然和必然,那些在白纸上写下的字句和笔迹便是可以称作意义的事物。作为遥远历史的父亲从虚化的背景里闯入到了儿子们当下真实的生活当中,而通过这“庄周梦蝶” 式的一幕,我们看到作者即把死注入到了生当中。二者在我们生存的苍穹(环状结构和它内在的无限性)中达到整体上的统一,故而这部会让人联想起博尔赫斯《家门口的男人》的作品是洪尚秀的又一分水岭。因为从“父亲” 的角度来看,“世界,就是一个记忆的圆环”,为此,“所有最初看似新奇的东西,最终都将被忘却”。
第一部洪尚秀,观感不佳。高调曝光,黑白,抖动,虚焦,推镜头,所有衔接都显得非常跳跃,无征兆的音乐。对话有尬到想关电脑但是又很好笑。但是对人物以及叙事都没什么好感。让我想起了本科那位天天把向死而生挂在嘴边的现代诗老师,私德很是不敢恭维,就挺难接受的
自《刺客聂隐娘》后,我每年最期待的导演,就是洪导了。但从《草叶集》起(更甚至是《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就开始了),我就又跟不上他的节奏了。朴赞郁评价洪导现阶段的创作已臻于随心所欲,但一味的极简主义是否就代表返璞归真,个人持保留看法。
这种程度的自嗨,看不看得懂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