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毒舌电影众筹看的这片,看完好生失望。
这是一部完全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素得象白水。
整部片子完全是平的,没有任何波折,说实话半截我看睡着了。
每个片断都用一句话开头,没想到这一招从头用到尾,也是醉了。
号称是表现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可是90后都这么颓这么弱鸡么?
真不敢苟同。
难怪说大夫不能给自己和家人看病,毒sir评其他电影都很到位,评云舅这部电影可是太过誉了!
电影和城市关系,大致有两种:一是电影讲了关于某城市的故事;二是电影讲的故事以某城市为背景。
前者有时通过标题就能判断,比如我们熟悉的《巴黎,我爱你》《纽约,我爱你》这类有爱的拼盘小故事电影,着力点始终在城市身上,选取一条时间线,拉着这条线对着城市空间横向切一刀,展现给我们的就是这个城市生活的横截面。
后者相比下就显得更杂芜,首先它得以故事为主线而不能只白描城市的状态,其次它必须让人感受到这个故事的确是发生在这个城市里的,换一个城市可能无法满足物理条件,可能失去这个故事所以值得听下去的“味道”。
要做到这一点也难也不难,大部分港片其实就有着浓郁的“港味”,我们看许鞍华镜头下的人物和故事,就压根不会怀疑这个故事是不是一定得发生在香港,假如让“桃姐”置换到别的城市比如北京,逻辑上这个故事依然成立,但讲一口京片儿住在胡同角落里的一定不是“桃姐”,倒可能是“李嫂”。
这一点上国内也有片子做的不错,我能想到的是发生在重庆的《疯狂的石头》和发生在北京的《老炮儿》。
《呼吸正常》就是一个切切实实发生在广州的故事。
影片一共两条主线:主线一说的是三个应届毕业生晃在广州,经常聚在一起但拥有各自的生活,剧情线会根据他们的相聚和分散时分时合;主线二说的是短发女孩由奇特的相亲经历认识了薛定谔男,两人聊天、约会、走在广州城里。
两条线平行前进,三个出身、背景不同的毕业生,有着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缺憾、不同的选择,却有相同的困惑,无外对未来的迷惘,人生定位的模糊,浮躁与不安。
另一边一对男女奇怪而木讷,吃吃喝喝逛逛聊聊,爱情可能有一点,但看到的更多是躲闪、不安全、对超出自我掌控范围的关系的慌张。
这些东西笼统的说是都市病,或者说现今年轻人在大城市里生活的综合征,导演想把它们表现出来,并且表现的挺有诚意。
描绘大都市病,国内备选的城市,北上广深而已。
北京上海体量过于庞大,市民生活和上层建筑像是两个世界,原有生态如胡同和弄堂容易引起老龄化联想,描述胶囊房里的年轻人则话题更趋社会性,所以很难以生活的视角切入。
深圳是北京的飞地,年轻的都市还没能真正完成包容性现代城市试验,有市民生活,但没有自己的特点。
只有广州——粤语亚文化圈的中心,有眉目清晰的方言、城市面貌和生活方式,且都市和平民生活间不见鸿沟。
既然在广州,就要有广州人。
影片里的三个毕业生,两个说白话或者白话版普通话,剩下的一个青岛人全片操一口浓重山东口音普通话;两个广东仔之间对话时用粤语,青岛哥们听的半懂不懂,有时发表意见,这个时候广东仔回应青岛哥们,则操广东口音的普通话。
这样的设定带有最直接的真实感,用口音完成了身份识别,同时引出比较因素——本地人和外地人。
本地人有根基,所以也有裙带的压力。
广东仔A是富二代,他的斗争点在于要不要回家听从父母的安排,排遣点在迷恋路边偶遇的女孩,求而不得。
广东仔B有稳定的工作和女友,但事业上的不顺心和女方家长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在一次音乐节上他也找到了自己的排遣点,背着女友和音乐节上的女记者走到了一起。
而山东兄弟家乡远在千里之外,毕业之后说了分手,裙带压力丝毫没有反而鼓吹不相信爱情,工作走马灯的换也没个准数,生活越来越飘忽。
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人间的比较,对工作和事业的态度,对爱情的态度,而导演的诚意,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导演镜头下所有人的生活都很烂,但烂着烂着却依然在往前进。
三个人聚餐时菜还是自己烧的,广东仔会吐槽山东兄弟烧菜重口;山东兄弟硬拉着另两个人去音乐节,在草地上接受采访时口无遮拦地说着自己对中国摇滚的见解。
他们的生活一塌糊涂,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一塌糊涂的生活,颓废是一天,打个鸡血努力一发也是一天,犹豫中可能永远都跨不出改变的一步,但也可能被外力一推也就过去了。
这种苦闷在镜头语言中和广州融在了一起:六月份的广州,毕业季过后一届毕业生去的去留的留,下不完雨,南越王墓,小蛮腰,天桥上鲜艳的花,牛丸火锅加啤酒,永远拖鞋短裤的造型,和广东仔的口音一样的天气:湿、热、咸。
没有刻意的人物塑造,没有刻意的情节冲突,全片最大的高潮恐怕就是山东兄弟带着成功学大哥和两位广东仔在KTV里唱歌时的互喷了,每个人喷其他人一波,没有就事论事,也没有上纲上线,其实就是发泄,每个人巴巴的看着其他人身上自己羡慕的点而自己却不可得,酒酣胸胆尚开张,吐槽的是对方的不思进取,其实泰半是不平他有我没有,喷完接着做兄弟,搀扶着回家。
其余整篇,平淡叙事,几乎没有情节。
这难道不是你能在广州街头遇到的同龄路人甲吗?
难道不是你我的二十二岁吗?
《呼吸正常》是城市和电影的关系中的中间者,你可以说它是一个关于广州的故事,也可以说这个故事以广州为背景,但都特别真实,特别真诚,年轻人迷惘彷徨在广州街头,广州街头彷徨着迷惘的年轻人,这两者相互容纳,相互映射,通过一部电影完成对立统一,电影客观呈现了生活在广州的年轻人的状态,两个要素失去一个都不再成立。
如果这几个年轻人不生活在广州,那他们的生活状态一定不会是这样,如果广州失去了这几个年轻人所代表千千万万彷徨群体,那广州也将不再是广州。
在上海电影节的展映厅外我恰好遇到了片中的薛定谔男,我们都走过去对他竖大拇指说演的很棒。
薛定谔男从头到脚依然是片中的屌丝造型,神态举止口音之本色就好像从银幕里走了出来,这时有人问他: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做什么的呢?
他答:我们基本上是本色出演。
当然可能上文的分析都只是扯,恰好买了导演云中的知乎Live,云中自己谈起《呼吸正常》时说:“有的电影拍的观众看的,有的不是,《呼吸正常》就是一部我拍给自己看的电影。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这部电影忽然变的无比美妙,因为这样的话这部电影就成了导演云中关于广州这个城市的私人记忆了。
在宏大叙事、官方叙事、人造叙事三座大山的挤压下,关于城市的私人叙事被挤压的难以呼吸,用电影作为私人记忆的承载方式无疑是最佳途径之一,感谢云中做到了,他关于广州的记忆,呼吸正常。
<图片1>
我是在青岛看的电影,作为一部通过众筹上映的电影,不得不说这是我在电影院最好的一次观影体验,因为全场的观众多多少少都十分喜爱电影这个艺术形式,其中也不乏一些电影发烧友,所以全程几乎没有人说话啊之类的。
抛开资金这样一个客观层面的问题,作为一个电影,《呼吸正常》的剪辑包括整个电影的叙事完全达到了及格这样一个水平,但是要讲的是,本片在镜头语言的方面是不及格的,全程人物面部光线基本上都有问题,也可以看出导演在努力的调整镜头,整个片子也不乏可以截屏的画面,但是总的来说,本片的整个画面作为电影是不及格的。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基础就是画面,虽然本片在讲好剧情之余还玩了不少情怀,其中就包括《星际迷航》经典的瓦肯人手势,可以看出导演对于故事的把控十分到位,但是这样足够了么?
我想作为一部电影这是不够的。
前段时间看了北京电影学院莱斯达奖的获奖影片,我看到的是不输于大片的电影画面,而并非本片中类似MV的画面,那么作为一个电影最基础的东西都做不好何谈讲好一个故事,甚至于表达一种感情?
总的来讲,作为一个在较小圈子里面放映的电影,本片做到了不让观众白买票,但是如果放在大的电影环境里面,本片是不及格的,但是作为一个小成本电影,我们看到了导演的努力,以及一些真正值得推崇的地方,所以我给了一个及格分
偶尔的机会看了电影《呼吸正常》。
似曾相识的场景。
猛然间发现电影的场景竟然就是在广州。
就是这个调调。
已经看了好几遍了。
看这个电影有感觉,需要几个条件吧。
首先,熟悉广州,起码是两广福建吧;第二,就是曾经有过学校中的青葱岁月和年少时的轻狂和迷茫;第三,在这个已经被铜臭扭曲了是非道德不知最终要走向何方的当下中国环境中仍然在内心深处抱有几分纯真。
这就是熟悉的广州,散散淡淡,常绿常青,多水多潮,务实而又好吃,雨天滴滴沥沥,晴天阳光明媚。
突然间觉得广州粤语好好听。
反正我觉得影片中的这就是广州,真实的广州,这就是当下的真真实实的年轻人。
(作为众筹观影团的同步第一批观影者说一点不成熟的小看法。
不喜勿喷)除了片中确实有的一些生活化的笑点让我们乐了几次(全片眼镜男基本承包了所有笑点),基本看一半就开始犯困,努力强撑没让自己睡着。
总体上,四个字:“不知所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剧本主线不清晰,吸引力不强,被一句句话切分成N个小片段,有些凌乱。
(观影完很多影友都说要睡着了)2.演员台词不过关,服化道粗糙,打光不讲究,很多专业素养上感觉确实业余3.过多的长镜头,演员和导演都无法很好的驾驭,使得很多情节衔接的留白尴尬而冗长4.声画交错类剪辑手法用得太频繁,且剪辑节奏混乱5.结尾戛然而止,似乎故事都没有说完,个人感觉相当莫名,反正看完这部电影没弄明白导演究竟想表达啥。
当然,好的一面是:不可否认,毒舌电影开辟的众筹新观影模式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变革,个人也会继续关注毒舌电影团队的后续,并期待中国电影越来越好!
两星作为鼓励和期待。
以上。
今天参加了毒舌电影组织的众筹观影活动,有幸观赏了闻名已久的《呼吸正常》。
不知道创作者是想听好话还是大实话,本人并非业内人士但仅从一个电影爱好者的角度谈谈个人观感,不吹不黑,不服也不跟你来辩!
今晚用100分钟体验了一把文艺青(中)年的呓语,老实讲并没有太多打动我的点,KTV这段有点意思但是又好像差了口气,电影里很多部分都是这样,感觉刚刚吊起点胃口,下面......就没了!
还有声音和画面严重不同步现象,比如下一节主角(写小说男生)在那里已经絮叨了好一会儿了,另外两个还在看灯,这个在其他电影里也不乏这种剪辑手法,但这部片子似乎这个时间差有点太长了,简直让人出戏,而且记得这样的情形发生不止一次。。
最后重点想吐槽的就是黑屏字幕,这就像是已经帮我们归纳好了文章每一段落的中心思想,实在讲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少了很多乐趣,本来选择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应该就不是冲着不动脑子来娱乐一把的吧,其实观众们谁都不傻,有个词叫回味,这样大白话毫无遮拦的告诉我,就把很大一部分思考的意趣给消磨了。
记得不久前刚看过的追凶者也里面也有这种手法,但一来那是商业院线片它要顾及普罗大众的感受,二来它的字幕多为方言中词汇的解释,进而帮助观众理解字面意思,推动剧情发展。
所以在这部片子里抱歉恕我实在找不到这样做的意义。
只能归结为导演个人喜好。。。?!
最后想说这五十元还是值得的,我们平时习惯了伸手拿免费午餐,直接百度云迅雷,但这次花钱观影真的能让我用更认真投入的态度去看待这部电影,虽然有些话不太中听,但是我相信这才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对主创者及其团队辛勤创作的最大尊重。
昨晚在奇遇电影看的。
也看到导演云中本人了。
看之前朋友劝我说是烂片,我不信。
看过之后才死心。
最恐怖的是有人总要把烂片说成是小众艺术文艺,一般人欣赏不来。
导演说这是一部关于广州的电影。
回学校的路上看到了地铁口有人在卖唱,唱完一曲有观众上来去弹吉他唱歌。
在地铁上,有人大醉吐了一地,后来上车的人没注意差点滑倒。
人生百态呀。
我突然发觉我好爱广州这座城市。
很庆幸自己留了下来。
专门花费15大洋开通一个月的爱奇艺来看这部片,导演是影评人云中,在迷影界少有名气,但广州人不太认识他,虽然他拍了这部以广州为背景的电影。
自从magasa在豆瓣收声之后,就推荐大家以后多看云中的影评,说云中也可代表他。
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传承迷影的精神和致敬新浪潮,关于迷影与新浪潮,请自行百度。
电影拍得很新浪潮,外景,手持,固定镜头拍摄空间里人物的活动。
故事很散,但对白很接地气,画面原始,但光线,构图很和谐演员很不专业,但演得自然流畅。
作为一部实验性电影,我觉得挺好看的。
行白云山,吃百花甜品,去琶堤酒吧体波,到六运小区吃宵夜,在大学城中环路天桥及女仔,逛沙面喝咖啡,到老荔湾区书店看书…是80后在广州生活的日常,但现在社会太多负能量,大家变得很不正常,明明多才多艺却宅在家里,靠相亲来接触女性;明明喜欢一个女生,却连对方都找不着;明明有女朋友,却不怎么喜欢她;明明嫌男友工资低,却不让他到外地尝试一下;明明没多少工资,却要吃最好的;明明知道在这里没有什么机会,却赖在这里年复一年说着重新开始…在广州,趁雾霾还未笼罩这里,唯一正常的只有呼吸了。
云舅说他拍的是广州,毒sir说这是今年最争议的中国电影,影评人说这是轻盈超脱。
可是我看到的依然是老套的,屌丝缺女人的戏码。
设置成没有一个成功者的电影,除了广州的风土人情,你想和全国50个城市众筹的观众感叹啥?
well段子、对话也能笑笑,反正打发时间也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还是忍不住来这里吐槽下。
伪散文的剧情设计让我很是尴尬,如果不是广东话版本的,更本忍不下去。
不知道云舅以后再写影评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呼吸正常的剧情硬伤。
毕竟这是大家众筹得大电影,不是你一个人的散文游戏。
和小花拍的商业大骗异曲同工,上海大雨天,来回打车120元,有种蛋蛋的忧伤算了,强功底的说故事导演不会蹭一下就出现在你面前。
一部电影,一个城市。
他是关于广州的影像记录,记录着四位生活在广州的青年(广漂、白领、富二代、天文物理研究者)各自或相交或平行的情感生活状态,同时记录着广州这个城市。
是大城市打拼的青年现实写照,或忧伤或励志,或迷茫或逗比,时不时还蹦出一两句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
私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负能量太多,只是迷茫。
及格吧
哈哈哈 你还别说 有种业余的尴尬的可爱 节奏把握的蛮好的 也有点好笑。那种无核的表壳感还是有点意思的 有感受但在表达上(表演和运镜)不够到位 细节上需要不少打磨 总体来说思考还是很不足。但略带纪录的风格确实蛮好地剥出了一些广州的城市碎片 混杂在无聊的插科打诨和闲聊之间倒确实很有烟火味道 演员虽然稚嫩 但城市生活却意外地在线 非常不容易了。能看出来心态非常好 对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确 因而就少了很多新导演的那种因为过度努力和表现而暴露出的做作
有一些ufo的味道,钢琴确实适合做生活碎片小品的配乐。
如今人人都想当个导演,但既然你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不要肆意的拼揍故事,这还是九零后。生活固然波折,但并非扯淡。
二刷,可以认为他是叙事化的李红旗,更是当下大陆唯一一个做到用镜头提炼出日常生活的超验性的导演。
最难,平常心。
三星半 城市青年状态的描绘非常到位 有点欧洲导演的城市小清新 也有些地方太像纪录片从豆瓣走出来 反过来吐槽豆瓣 可以 这很豆瓣
这种强调自然的主题比商业片导演并不高明到哪里去,真实的生活我每天都在自己过,何必花钱去看一个矫揉造作的版本?好电影会用镜头讲话,甚至连台词都不要,而这里竟然还要关键句提示?天体物理博士那一段还挺有意思的。云中以前没关注过,但看现场觉得是个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人。
至少感觉到了一种广州的味道
很真实,很生活,也很别开生面。这是一部生活片段拼凑出来的电影,属于广州的影像。启用非职业演员效果好了那是张震,不然就是灾难。
去年419在库布里克书店大旗虎皮偶然提及的作品,今天竟然在电影资料馆看到了,真是天大的缘分!云中老师不仅人帅而且编导摄影剪辑样样拿得出手,好一封写给广州的情书,现实向无野心文艺小品定位精准,台词聪明不罗嗦,西装鸡汤男&amp;天体物理学逗比博士最出彩,映后见面会最欣赏桃姐的发言,迷影精神万岁
很多细腻有趣的调度和处理意味深长
8.6南京点映。以为片子会很闷,没想到还蛮耐看的,不过导演对节奏的把控一般,剪辑的不够流畅,受资金所限,很多地方处理的还是比较粗糙,倒能理解,作为城市电影,描摹了广州很多细节,蛮带感的。云中作为影评人的影响力还是可以的~点映人满满的,还有从上海来看片的,感人~
大量诙谐的台词和广州的空镜头 撑起本片的半壁江山 而城市 爵士乐 几段打破第四面墙的独白 在电影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广州的一往情深和对尘世纷扰的豁达 对于本片 你当然可以选择去吐槽它的节奏 质疑演员的表演 但同样可以选择放空大脑 进入到湿热的广州 倾听电影里的交谈 感受人物的迷茫 治愈系电影
只是想说,影评人拍出来的作品也绝不应该是这种水准。处处力不从心,这种不从心根本就不是业余和专业上的能力区别,而是真的让人感觉到糊弄、各方面都在欠打磨的情况下就匆匆开拍。这片子要说诚意,我觉得欠奉!
小成本影片很重要的一点意义在于便于快速学习和掌握。每个人对电影理解不同,所以影评里看到了对器材的质疑,并不认同。拿家用设备排出好片子的大有人在。这部处女作的确粗糙,但我更愿意称之为“拙”。诚恳不卖弄,放弃成规敢于突破,电影语言是在尝试里得到发展的,学院血统在今天未必真的有优势可言
151221云中的片,推荐过,居然忘标想看……【已阅】拍出了城市生活的无聊感。
非常广州
电影到后半段开始渐渐有回味了,包括业余演员的渐入佳境,经过浅加工的日常的累积,人物群像的捆包都汇聚到一个更“好看”的程度。它用粗糙而业余的影像再次提出了:如果电影拍的都是日常,进电影院还有意义?显然背后的理念给予了肯定答案。KTV群戏是最有张力的场景,要是能有五条人的歌或许更好?
三星半。爵士乐般的广州青年日常。博尔赫斯书店、百花甜品店、沙面、珠江、广州电影院等让人感觉亲切,如果你熟悉广州。李会演得特别好,励志哥的角色也有意思。作为处女作,非职业演员的生涩演技、某些剪辑(比如空镜头过多)或画面构图方面的缺憾当然有,但那种处女作特有的质地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