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16年4月5日)电影作为和意识形态相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从来都不是和政治无关的,冷战时期的美国也有着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的“被害妄想症”,当电影遇到了敏感时期,便令那些不同政见的有才华影人的历程变得分外坎坷。
美国影片《特朗勃(Trumbo)》便依据那段特殊时期被迫害、被倾轧者中的一员——好莱坞著名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经历改编。
特朗勃本身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传奇特质,符合一部传记类故事片的需求,他的人生因时代的碾压而充满了沉痛性,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196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生活得抑郁、悲情而沉重,但影片并没有过度渲染这种抑郁悲情沉重的调子,只是将一些片段和境况顺序呈现了出来,视角趋于收敛,似乎并不愿大开大合地讲述那个阴郁的时代,总体呈现得工整规矩。
这种相对收敛,还表现在对特朗勃这个人物的塑造上,虽然布莱恩·科兰斯顿饰演的特朗勃,在外形上借助于化妆技术做了一定程度的人物还原,且在吐字发声方面,科兰斯顿颇为用功地模仿了特朗勃本人的说话方式和语调语气,听一些人物原型的录音,会感到科兰斯顿的模仿还是靠谱的,但在另一些影音资料里,能看到特朗勃本人的言辞和神情更具有文人受到伤害后的那股子犀利敏锐,骨子里还残存着文字斗士的精神,而科兰斯顿的表演则更符合一部人物传记片对片中人物塑造的需求,特别在接受采访时的那段呈现,科兰斯顿版的特朗勃对着话筒说出的言语,有一种历经磨难后的隐忍和睿智,这种隐忍和睿智类似于劫后余生的大彻大悟,历经沧桑后的沉稳平静,是该片设定中的“动人处”之一,虽不一定和现实相符。
鉴于特朗勃的人生跌宕起伏,影片选取了他落入困境并克服困境的那个不短的时间段,故事的主线由他的事业被推崇的巅峰期——和米高梅签了三年的高薪编剧合约开始,继而人生境遇兜转,因政治身份而遭到无情打压,被解约而失业,接着境遇急转直下至官司缠身、被判入狱,出狱后继续面临着被打压的困局,为生计为养家糊口而匿名创作,佳作频出,直至黑名单时代消除……大约因主线不易在每个时间段上进行深挖细耕,于是到影片中后期,其呈现方式偏向于以情感带动剧情发展,无论亲情,还是友情,特朗勃努力维系的这部分情感成了影片所要表达的重点。
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不能在其作品上签署自己的名字,这是对文字工作者的一种精神惩罚和掠夺,在如此被侵害被压迫的境况下,特朗勃并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以打字机为武器,以个人才华为自己赢得机遇和转机,令该片看上去十分励志。
其中特朗勃找来一帮同为黑名单上的人的朋友,为B级片电影公司当枪手的桥段,令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充满感伤——一个才华出众的人,必须为大量无聊、烂俗的剧本付出心血以换取生存,现实总是这么令人无奈又无助。
关于这部分,片中的特朗勃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台词,如:“他们需要剧本就像军队需要厕纸。
”再如,“质量最低,数量最多,当你完全不考虑电影中的艺术激情,工作一星期就能完成。
”而这种编剧凑在一起集体攒剧本、改剧本的状况,仿佛是资质不佳影视公司的通病,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也不分国家。
大约因特朗勃的才华太出众,无法被黑暗掩盖,他匿名写过的剧本《罗马假日》、《勇敢的人》先后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这样的光芒足以令柯克·道格拉斯和奥托.普雷明格陆续找他创作影片《斯巴达克斯》和《出埃及记》剧本。
几经波折,当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名字终于出现在大银幕上时,观众席上的特朗勃难抑激动的心情,但那份激动仅以镜片后面闪烁的泪光来表现,反而令人动容。
片中除却老白演技不俗之外,海伦·米伦饰演的那位极端专栏作家海达·霍珀也十分出彩,在有限的出场次数里,米伦将那种病态的偏执表现得入木三分。
另外片中配角大多有戏,特别是两位B级片公司的老板,简直堪称配角中的亮点,将转行做影视的外行大佬们的形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在对付恐吓他们不许采用特朗勃等人做编剧的不可一世的“好莱坞反共组织”面前,他们那种驱赶蚊蝇般的霸气,倒也符合他们打拼过来人的身份。
影片的配乐与剧情的起伏相得益彰,场景画面也有视觉上的怡人优势,片尾彼时的纪录影像为影片加分不少,字幕提示,特朗勃离世18年后,因《罗马假日》一片而获得的那尊最佳编剧奖小金人才被送到其遗孀手里,令人不免唏嘘。
(杂志约稿)
1、有时候,当艺术与政治冲突时,艺术家选择是顺应政治,而有时候当人性与政治冲突时,这个时候不同的选择的人就多了。
所以不是艺术本来就为政治服务,根源还是操控政治的人性如何?
2、我有我说话的权利,也有我信仰的权利,这便是自由,自由无外乎哪个党派哪个门派,我行故我在。
3、多少年了,海伦的荧屏形象在我脑海里都是刁蛮的老太太,结果这里的刁蛮反而让我心生厌恶,能把一个人刻画成这样,也是可以封神了。
至于男主,凡人眉宇间的睿智,以及说话时反映的逻辑,人物形象入木三分。
电影讲述编剧达尔顿·特朗勃(布莱恩·科兰斯顿饰)从20世纪30年代进入好莱坞以来,奉献过《罗马假日》《出埃及记》《斯巴达克斯》等经典作品。
在荣誉背后,特朗勃的职业生涯非常坎坷,他在40年代末遭到非美活动委员会(HUAC)的迫害,被米高梅于1950年解雇,并蹲了大牢。
出狱后他被政府列进黑名单,一度无法工作,特朗勃就借用他人名字创作剧本。
他曾凭借《罗马假日》与《勇敢的人》夺下两座最佳编剧的小金人,但当时剧本的作者署的都不是他的名字。
直到1960年,特朗勃才走出迫害,他的编剧才华才得以重见天日。
片子很好看,男主老是老点,很有味道,就是老帅老帅的,演的超级棒。
女儿也很漂亮,里面的Kirt也好帅!!
超级喜欢。
对于,里面的政治斗争,我可不敢说话,哈哈,我对这方面还不成熟,害怕说错了以后,等会儿,就会上像片子里一样的 blacklist了,我只能说,祖国万岁,我是个傻子,我啥都不懂,别叫我发表意见,I love my country。
just kidding.男主演的特别好,演出了成熟的睿智,机智的争辩,在困难中的不乱阵脚。
出了监狱,他开挂似的编剧技能得到了适放,让我觉得,妈呀,这简直就是个god of the script。
我看到他的煎熬,吃止痛药,不停地抽烟,没日没夜的写,沙发上写,桌子上写,最喜欢的还是浴缸里写,写的快发疯了。
在这个写作过程中,我看到了他身心的煎熬,痛苦,但这不是他写出天才作品的主因,就像,如果我也没日没夜的写,我就可以写出那么伟大的作品吗,不可能的。
所以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上天给他的天赋,还有就是他的过去的经历。
我觉得电影在他写作过程中,对于后者的反应很少,还好有。
这就使的前面演了很久的个人经历,似乎有点与他写作的伟大作品割裂开了。
让我一度觉得,这就是一个美国的编剧队长。
但是我觉得还有一点,是天赋和经历共同成就了他。
所以这是我的看法。
特朗勃并不是很熟悉,不过这压根也不重要。
不过这个影片给我的触动是极大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特朗勃是一个民主党人士,特朗勃是个编剧,是个优秀而杰出的好莱坞编剧,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家庭幸福,他和他的“好莱坞十人组”支持共产主义同情劳工,不过被国会打入懒人黑名单,即使是在最监狱即使是在最舒服的家里,特朗勃始终在工作着,当然了,电影里面没这么演,但实际上是可以想象到的。
三天时间创造出一个剧本,被抓进监狱之前几天时间写出了《罗马假日》,荣获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即使是这样特朗勃还是在工作着。
所以其实这部影片的名字可以写成《特朗勃在工作》,现在知道了,特朗勃是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编剧家,特朗勃之所以如此杰出,源于他对于生活家庭的热爱,对于工作的无比狂热,以至于特朗勃总是在工作,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你要知道的是,特朗勃在工作着。
李笑来你喜欢特朗勃,因为你们俩是同一类人。
我发现,越是成功的人越是对于工作有着近乎疯狂的执着,爱迪生、牛顿、达尔文都是这个样子的,原来秘密就在这里。
矛盾不够尖锐,没有压迫感的时代&个人际遇讲述,时情时景的冷漠墙壁变成了这里的天鹅绒。
上白细胞的黑名单这样的事,是一个文明一个社会一个团队,人的组合的不可避免的事情。
片子过于表面,每个面向都是点到即止包括大女儿成长过程中的任性与无理。
7.3关于大女儿成长过程中的叛逆啊,矛盾啊,无理取闹,任性啊,当时在剧情里面还蛮期待trumbo的妻子讲一些东西,比如,这是我的老公,你可以尊敬他,但你不准诋毁他,类似的话。
海伦米伦的角色真是,有点《乱世佳人》中白瑞德的影子,以及任何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中的那种,在时代中游刃有余的角色就是特别圆滑、油滑的角色。
要说电影中有哪些角色,我们限定一下范围,为人妻的女性角色,让我会有一种,非常羡慕这个女人的男人的情况的话那么我现在能想到,一时之间能够想到的只有两个例子,一个是本阿弗莱克版本的《合伙人》中,他的角色的妻子以及,刚刚看完的电影《特朗勃》中,trumbo的妻子。
要知道,爱在三部曲里面的朱莉德尔佩的角色,都并不能够上我的这个“榜单”。
我羡慕,我非常喜欢爱在三部曲,更多是喜欢那份生活,那个轻松、优雅的时代背景和,两个人的性格能够结合的,两个人的生活、人生能够结合出怎样的模样。
trumbo真是bug级的存在同trumbo有太多通感了,这样思维共振的感觉,在好多人身上出现过,影视界,凯文科斯特纳,伊斯特伍德,是枝裕和,北野武,李幼斌,,,
一个天才的编剧一定非常了解人性,才能写出杰出的剧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还能相信他所描写的美好的东西。
本片描叙好莱坞天才编剧特朗勃被列入黑名单后的故事,为了他的理想,他被关进了监狱,被非美活动委员会“追杀”,找不到工作,卖掉房子。
在这样的逆境中,他竟然写出了两部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编剧的剧本:"罗马假日"和"勇敢的人"(部是化名得奖),还有经典奥斯卡影片“出埃及记”的剧本也是他写的,真是令人由衷地佩服。
也许真是因为这位天才真正理解了人性,才能够在重重逆境中自我激励,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
全片从始至终,这位天才编剧就没有自暴自弃过,也许对他来说,把时间花在上面太浪费了,不如多打点字,呵呵。
影片描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包括到了当时任美国演员协会主席的罗纳德里根作证好莱坞被共产主义渗透,包括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观看用特朗勃真名做编剧的“”斯巴达克斯“”并进行称赞,等等,确实值得一看。
2018年8月25号观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好莱坞著名的编剧特朗勃在上世纪50—60年代那个苏联冷战时期受到严重敌对和排挤甚至坐牢且没有工作,最后通过10年的努力获得认可的故事!
我们应该做所有人任何我们做不到的事情这个是他出狱后说的第一句话!
当别的编剧都建议放弃,去找别人的工作的时候,他迎头上,用别人的名字去写,得到的钱给别人28分,自己只要2.几次获得奥斯卡奖项最终才是保不住的,时代也在发展,终于10年后,电影上首次出现他的名字,自此,从黑名单除去,重获自由!
十年啊,你想想,你为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坚持了多久?
抗争过多久呢?
小李今年拿下奥斯卡最佳男主应在情理之中,但《丹麦女孩》里的小雀斑也并非等闲之辈。
看完《特朗勃》会发现,原来还有一位爷在这等着他们呢。
传记电影《特朗勃》(Trumbo) 靠的是满脸褶子的老头演员Byran Cranston的演技。
此老头并无很大名气,但看过《绝命毒师》的人大都会叹服老白的神采。
对,特朗勃就是老白,只是演的更地道更鲜活。
故事说的五十年代美国“非美”狂潮中被无端迫害的美共党员,著名编剧Trumbo。
他一生命运沉浮,横遭冤狱,电影刻画他大半生的心路历程,并未纠缠于其政治立场,而着力于一个个体的人面对体制性的不公的孤独的抗争。
老白的表演不仅范儿十足,气场强大,更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后进入一种几乎疯魔的状态。
及至片末老迈的他的一番演说,的确令人动容。
Byran Cranston 这样的好演员,真的是电视剧发掘出来的金矿。
看到这样本来籍籍无名的老演员突现神作,只能说,人家的电影产业的人才储备实在是太厚实!
今年奥斯卡如果青睐老白而非小李,其实也不需要吃惊
即使鸡汤一再被污名化,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鸡汤才是真爱。
因为对《特朗勃》的偏好,我不想将它简单地归类为美国励志心灵鸡汤。
这部电影可以作为编剧教科书,不是教编剧们如何编剧,而是如何做一个好编剧,那就是像特朗勃一样一周工作7天,一天写18个小时的剧本。
记得微信圈曾经热刷过的一句话,你的努力程度还远远没到拼天赋的程度。
比照特朗勃,这句话特别适用于懒癌患者的我。
特朗勃这样做的时候已经50岁了,在这之前,他写过受人欢迎的《太太万岁》,是好莱坞功成名就的好编剧。
但是住着别墅,享受着私家小湖、花园的他富于同情心,煽动过好莱坞编剧们的罢工,并加入了美国共产党。
越南和朝鲜战场的失利让美国人有点慌了阵脚,他们将对苏俄和中共的恶意泛化为对美国本土共产势力的恐慌,政府成立非美活动委员会(HUAC),将好莱坞成百上千的人列入了黑名单。
特朗勃等十位剧作家被国会传唤,特朗勃的决定是让十君子对国会的质询全部不做正面回应,选择回避策略,并开玩笑要用老狐狸的滑头赢得这场政府官司。
最终好莱坞十君子因藐视国会罪入狱,列入黑名单的人即使出狱后也不能继续参加编剧工作。
特朗勃在狱中才真正明白,天真的政治热情并不能改变什么,他的战场在大银幕,他的武器就是自己的作品。
剧作家是用手中的打字机来改变世界的。
出狱后他先是将写好的剧本《罗马假日》署上自己朋友的名字,然后又找到黑社会发家的小电影公司,用各种化名写剧本,直到几年后,他的两部作品获得奥斯卡奖,圈内有想法有胆识的制片人和导演纷纷找他上门,他编写出了大受欢迎的《斯巴达克斯》和《出埃及记》。
特朗勃说有黑名单,就有黑市。
连当时的肯尼迪总统都去看《斯巴达克斯》了,并称赞电影拍得很好,特朗勃终于从地下走到了地上,黑名单形同虚设。
重新站在聚光灯下的特朗勃开始反击,那些倡导非美活动调查的顽固份子终于大势已去,直到1969年HUAC寿终就寝。
这部电影也是一堂公民教育课,今天这个世界仍有一些地方在重演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滥用权力的家伙们像特朗勃的时代一样依然在构陷替罪羊,随意践踏那些勤恳工作谋生的人,还最终将他们送进了监狱。
一个遵循民主自由的国家不能剥夺少数另类的声音,极左或极右都来自于我们的恐惧,极右或极左一样带来的都是对普通人不可逆的伤害,人们为此付出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
十君子里有一位工人出身的作家,身患癌症,妻子离家,深陷囹囫,愤恨难平,出狱后一直想再状告政府,无心编剧,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特朗勃一直劝他好好写一个关于大猩猩的电影,这写好了就是《金刚》啊!
这部特别工整而令人稍有微词的作品让我再次确认了美国制造的品牌,好莱坞的编剧和制作特别靠谱,扮演特朗勃的是《绝命毒师》的老白,这是一部让人看得特别痛快的电影,台词幽默,佳句如云。
在当枪手的高峰时期,特朗勃不仅自己每天工作18小时,还将孩子们全部训练成了接线生和邮递员,吞吃了无数的提神药片,泡了无数的浴缸之后,特朗勃终于靠实干闯出了未来。
他做到了他想拥有的人生:不要死得太年轻,太穷和孤零零。
片子看得有点红岩的感觉啊。不过还是挺喜欢那句话的,“如果连垃圾都写不出来,那还当啥编剧?”
剧情平淡,没有起伏
好莱坞总是喜欢书写自己的历史,共产主义十君子的被审判压迫再重出江湖的故事本身很有意思,然被拍得枯燥无聊,说教有余精彩不足。老白的演技很扎实但不出彩,一向优雅端庄的Helen Miller演起臭名昭著的长舌妇来居然mean得惊人
有幸当年在电影院看过后,遇到克兰斯顿本人的Q&A,可惜当年没看过《绝命毒师》,否则我会当场激动出眼泪。本片前半小时对于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会有点沉闷,但后面绝对会让你对当年的事产生兴趣,查阅资料后发现,特朗勃这个编剧真是个传奇人物。我向来认为政治理念和艺术创作本就是两码事,没有必要因为理念问题而封杀一个艺术家,封杀无非是因为害怕,怕大家看了他的作品后会被洗脑。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自信,如果一部电影都能改变大家的理念,那说明这个理念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一个编剧用化名拍出了一部电影,你很喜欢,但后来发现这个编剧原来就是那个和你的政治观点不同的家伙,你又开始抵制这部电影,那你岂不是一个伪君子?接受一切事物的存在,选择性地站在你相信的那一边,这就够了,把抵制留给弱者们。
单纯说电影本身的话,完全值五星的
上海电影节第十二场,简单说就是勾心斗角吧。
下次也把自己放在浴缸里面泡一整天,试试看是不是就能写出好东西了。
我们身边有很多愚蠢和无知的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主义,已经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了。
原来是讲当年美国共产党有关的故事。激进分子会用耶稣的圣洁去战斗,而富豪却用了撒旦的狡猾而得胜;当你爱的人不给你回应你该怎么办?继续爱直到ta投降;宪法必须捍卫,但不应该采取让异议者闭嘴的方式。感觉剧情节奏不太好,另外表现形式也仅仅是语言,应该再增加一些行为语言。
剧情一般 但演员演技弥补了这一点
好虚伪哦
想起了某清华刘老师的书在过度政治正确时期下被莫名下架列为敏感书籍…时代里的一粒沙于个人就是山一样。
Crafted but not surprised. Made me want to watch Mank and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again.
虽然没看过绝命毒师,但是老白演技也太屌了,整部电影就靠他了
故事讲得中规中矩,演员不错。黑暗时代,如何刚?“这个世界上最恶劣的环境并不是由邪恶和残暴所造成的,而几乎总是由于软弱而产生的。” 轰轰烈烈追纯粹是勇敢,勤勤恳恳求存在也是,无论处境如何,尽量不成为受害者,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保持战斗吧!
节奏过快,偶尔出戏,值得一看,建议是来一个加长版的,话说要是拍那个死于肺炎的兄弟一家人估计就是另一个节奏了。震惊于这么多有名的电影出自一个编剧。“这里面有个好故事”
故事没有鲜明的特点渲染,倒是白叔让特朗勃生动起来。
好传奇的人生,是苦难也是辉煌。
完全没有编剧那个味,感觉是政客个人传
好莱坞编剧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