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熊之境

خرس نیست,无熊,伊朗无熊无惧(港),这里没有熊(台),No Bears,Khers nist

主演:贾法·帕纳西,米娜·卡瓦尼,Naser Hashemi,Vahid Mobasheri,巴赫蒂雅·潘哲艾,Reza Heydari,Mina Khosrovani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语言:波斯语年份:2022

《无熊之境》剧照

无熊之境 剧照 NO.1无熊之境 剧照 NO.2无熊之境 剧照 NO.3无熊之境 剧照 NO.4无熊之境 剧照 NO.5无熊之境 剧照 NO.6无熊之境 剧照 NO.13无熊之境 剧照 NO.14无熊之境 剧照 NO.15无熊之境 剧照 NO.16无熊之境 剧照 NO.17无熊之境 剧照 NO.18无熊之境 剧照 NO.19无熊之境 剧照 NO.20

《无熊之境》剧情介绍

无熊之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朗著名导演贾法·帕纳西的最新作品,由于创作环境受到限制,因此依然是他自编自导自演,他在片中扮演自己,隐居在紧靠土耳其边境的伊朗小村庄里,通过网络远程监督在土耳其拍摄电影的过程。影片采用双线叙事,极为创新地打破与观众的“第四堵墙”,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戏中戏的多重嵌套更是创造了让人回味无穷的电影神迹时刻。该片在荣获2022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伊比萨我仍在此星际迷航:奇异新世界第二季末武江湖之凝神花异形庇护所第四季贞子下一任:前任秘密的爱妖怪旅馆营业中我的哥哥在游泳队魔偶奇谭10邪恶轴心风的痕迹跛子脚核磁共振皇太子的初恋10号国道致命密室海上传奇危机航线樓上樓下较量身穿十二单衣的恶魔同城邂逅暴劫追缉擂台女王因子8号宇宙小子大电影路德灵异侦探社李诺的梦想65号高速

《无熊之境》长篇影评

 1 ) 导演是伊朗“鲁迅”

看过很多伊朗电影。

这个导演是可敬的,即使遇到如此困难,依然坚持拍摄电影,传达思想。

一个被国家禁止且监禁的导演是如何能不断创作作品,骨子里那股不舒服,不断抗争的力量让人动容。

同时电影里的伊朗简直是让人难以想象,拓宽我对世界的认知。

相信此导演会像鲁迅一样载入史册。

从技术上导演朴实无华的镜头和戏中戏的设计可见其功力深厚,作为观众代入感还是比较强的,虽然剧情比较平淡,可是但凡是带着了解异国文化,异国民生的初衷静下心来看,肯定能明白导演的功力。

 2 ) 扮演自己的贾法·帕纳西想探讨的究竟是什么?

2022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伊朗著名导演贾法·帕纳西带来了他的新作《无熊之境》(No Bears, 2022),影片最终获得了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特别奖。

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伊朗导演之一,帕纳西的作品总是受到大量的关注,而他的影片也确实在不断克服着种种局限和不便,不断进行新的艺术探索和社会追问。

《无熊之境》在首映之后获得了不俗的口碑,烂番茄新鲜度也达到了99%。

本片在2023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展精粹”单元,与大陆观众首次会面!

《无熊之境》海报贾法·帕纳西这十几年以来的电影创作无疑是一种奇迹,他和团队在重重阻碍下依然保持着稳定的产出,甚至能够将局限的条件转化为创作的特色。

《无熊之境》在很大程度上延续着自《这不是一部电影》(This Is Not a Film, 2011)、《出租车》(TAXI, 2015)以来的创作思路,其制作相对简单,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能量。

影片由贾法·帕纳西自编自导自演,他本人在影片中“扮演”一位受到限制不能出国且不允许进行电影制作的导演帕纳西。

这位帕纳西导演在靠近土耳其边境的伊朗村庄中秘密指挥着一场拍摄,拍摄地点就在边境对面的土耳其,讲述一对滞留土耳其多年的伊朗情侣扎拉和巴赫蒂亚尔试图偷渡到欧洲的故事,导演让这对情侣在电影中扮演自己。

在闲暇之时,帕纳西带着照相机在这个闭塞落后的村庄中闲逛,并拍摄了几张照片,其中一张照片很有可能拍到了一对年轻的情侣戈扎尔和索尔都兹。

《无熊之境》的故事就从这两条线索中展开。

《无熊之境》剧照01 双线叙事结构与元电影形式贾法·帕纳西长期关注伊朗社会状况,他的电影广泛触及了女性地位与各类不平等问题。

他对现实问题明确又强烈的指向很容易让人忽视他在电影形式的探索。

帕纳西师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阿巴斯特别是在其生涯后期也是一位杰出的电影形式主义者。

2010年之后,帕纳西的创作受到极大的限制,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他开展了更为极端的形式实验。

2013年,帕纳西推出了《闭幕》(Closed Curtain, 2013)这部电影,荣获了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最佳剧本银熊奖。

影片从一个密闭的别墅中展开,一位作家居住于此,与世隔绝。

但随着一对男女的意外闯入,影片的叙事开始逐渐走向复杂,直到贾法·帕纳西也出现在了银幕上。

帕纳西似乎和作家等角色共同生活在这座别墅中,但是却居住在不同的时空里。

在影片的结尾,我们能够突然看到帕纳西和作家以及作家的狗共同出现在了别墅外的海边,作家和他的狗上了帕纳西的车,一同离开了。

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两条看似若即若离的故事线最终汇合在一起。

《闭幕》海报正如我们前文所说,《无熊之境》也有相似的双线叙事结构,一条故事线是村庄中对一张照片的争论,另一条故事线则是帕纳西团队拍摄的那对流亡情侣。

《无熊之境》在这里引入了元电影的形式,影片一开始,长镜头扫过大街,扎拉和巴赫蒂亚尔在街上讨论着偷渡的相关事宜。

开场的这个长镜头设计是一种相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的拍法,但随着一声“咔”,观众开始意识到这是一次电影拍摄,而再进一步,人物开始正对着画面进行沟通,镜头逐渐拉远,我们也发现导演帕纳西正在远程监督着这次拍摄。

《无熊之境》剧照与《闭幕》相似的是,《无熊之境》的两条故事线也都不是互相割裂的。

《无熊之境》的叙事没有《闭幕》那样的模糊,两个故事之间有着一个比较明确的相似之处。

这两个故事都围绕着一对渴望自由的情侣展开,落后村庄的恋人希望挣开阻挠他们相爱的枷锁,但最终双双死去;流落土耳其的情侣不断冒着生命危险试图离开,而最终其中的女性扎拉也不幸去世。

可以看出,《无熊之境》并非是一个具有“圆满”结局的电影。

导演帕纳西在电脑前看到了扎拉尸体被打捞上来的情景,离开村庄时看到了戈萨和索尔都兹被枪杀的尸体。

他仓皇开车逃走,对发生的一切完全无能为力,甚至,他对这些人的死亡似乎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无熊之境》剧照这就不得不让我们继续思考,为何这两条故事的结局都是如此的可惜和悲观,扮演自己的贾法·帕纳西想探讨的究竟是什么?

02 作为混乱之源的摄影机让我们回到影片的开端,我们能够发现,让这位虚构的帕纳西导演陷入困境的,是一张照片。

在这个落后的村庄中,依然存在着大量落后的习俗。

而年轻的情侣戈扎尔和索尔都兹试图冲破禁忌私奔,他们的禁忌之恋据传被闲逛的帕纳西偶然拍摄了下来。

愤怒的村民不断要求帕纳西交出这张照片,但帕纳西从头到尾都不断否认自己拍摄了这样的一张照片,甚至交出了自己的相机储存卡让村民检查。

但是从头到尾,观众既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一张照片,也无法确定帕纳西是否拍摄到了他们。

《无熊之境》剧照正是这样的一张无法被证实存在的照片,让帕纳西在这个村庄中受到了极不友好的对待,村民们最终要求帕纳西当着大家的面发誓。

那张恋人的照片,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种麦格芬,成了萦绕在这个村庄上空的幽灵。

摄影机不撒谎,这或许是一条普遍的“真理”。

村民们之所以对那张可能存在的照片如此在意甚至愤怒,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

但这种说法也仅仅是对摄影机的一种片面认识。

摄影机是会撒谎的,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1922)那样看似真实的纪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虚构的编排。

从《这不是一部电影》开始,帕纳西就开始注重揭示电影自身内部的虚假。

在《这不是一部电影》中,帕纳西在打完一通电话之后,回想起他早期的作品《谁能带我回家》(The Mirror, 1997)的故事,意味深长地说:“你做的这些是在撒谎。

”这句话颇具一种自反意味,它预示着帕纳西开始对电影进行某种本体上的反思。

《这不是一部电影》海报对电影虚假本质的质疑也在《无熊之境》中得到了反映。

滞留在土耳其的扎拉和她的爱人苦苦等待前往欧洲的机会,导演帕纳西和他的团队全程拍摄这对情侣的行踪。

在结尾,扎拉站着摄影机前脱下了她的假发,抹掉了口红,卸下了这些似乎看起来是为电影拍摄而穿戴的伪装,向帕纳西指出了他电影的虚假。

之后,愤怒的扎拉失踪,她的尸体最终被从海中打捞上来。

《无熊之境》拷问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什么是真相?

”如果摄影机带来了真相,那么它会让村庄陷入流血的争斗,而如果摄影机欺骗了人们,那可能会让人如扎拉丧失生活的意义。

一张照片,一部电影,“影像”似乎为人们带来了混乱,甚至牵扯到了几个人的生命。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电影可能是具有魔力的,但在这里,他(贾法·帕纳西)提醒我们,电影也有其局限。

”摄影机如此危险,村庄中的人都对镜头有所防备,以至于帕纳西遇到的老奶奶不允许他拍摄自己。

《无熊之境》剧照至此,我们能够发现,《无熊之境》尽管依然有着对伊朗社会的暗指和影射,但帕纳西同样利用电影来关注摄影机本身,以及其背后的伦理问题。

虽然当下绝大部分评论仍旧将目光聚焦于帕纳西个人的遭遇和政治议题,但他对电影本身的反思和追问是不可忽视的。

或许,只有对影像,对摄影机有这样的自觉,才能够避免电影沦为政治立场的“传声筒”。

作者:Berger©《无熊之境》(No Bears, 2022)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方

 3 ) 两个悲剧能够拯救一个导演吗?

影片没有交代,为什么片中的导演要远居一个边境小村,遥控一部电影的拍摄?

亲临现场不好吗?加上通讯信号不良,经常断线,这戏导的磕磕巴巴的。

讲的是一个偷渡的戏。

而戏中的男女主演真的要偷渡。

但现实条件又受限。

另外一条故事线。

边境的小村中,片中导演是在体验生活采风吗?

用文明的眼光看着落后的陋习自称传统,一言难尽。

一天剧组中的一个工作人员A来找导演,一度要带他偷渡?(这是为什么呢?

当导演反应过来的时候,坚定的回绝了)进入边境区前,A发出信号。

获得允许的信号后,才进入该区域。

然后A又发出一个要穿越的信号。

这样的桥段演出来好真实啊。

但是影片并没有把两个信号细节呈现出来,也算是保护吧。

小村中的一对相恋的年轻人,计划为私奔而偷渡。

穿越边境区时中弹而归。

整部影片就这样戛然而止。

显得仓促又震撼。

计划体质,病入膏肓,但依然苟延残喘,似乎时日未尽。

社会主意老兄弟,底层贫苦,极少数已觉醒的民众受压迫感强。

 4 ) 舆论被西方霸占,伊朗民主我说了算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这句话经常被引用,这句话也被一些人奉为经典,为什么是经典,这句话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说话,而在于表达不同的观点,简言之就是尊重。

为什么尊重这么重要,原因在于尊重是平等交流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的时候,就不叫平等交流而叫做霸凌。

然而当代更多的人忘记了这句话,即便这句话是自己所提出来的,但当自己也践踏了这句话的时候,当代的一些文化现象就显得可笑至极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无熊之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伊朗的故事,一个外国的导演暂住在伊朗靠近土耳其边境的一个小村庄,导演正在拍摄一部电影,但是电影的拍摄在土耳其进行,导演在小村庄里遥控指挥。

然而导演的到来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了一些新鲜的东西,同时也使得这个小村庄陷入到一种紧张的氛围,原因何在呢?

导演见证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但是这对青年男女却并不是被祝福的恋爱,而是地下情,因为女人已经与别人订了亲。

在小村庄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氛围当中,这对青年男女是不被世俗所容忍的,于是,导演的存在就成了双反互相争取的对象,导演自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好事情,然而对于这个小村庄来说,导演的行为逾越了边界,渐渐的,大家开始要求导演离开。

《无熊之境》毫无疑问,依旧是一部讲述伊朗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不过是用一贯的西方视角来审视伊朗的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得出来的结论自然是伊朗传统文化封闭保守压迫人性,在面对现代西方文化的时候,非但不承认自己的落后,而且胆敢还击,这是多么的可笑,这是多么的以卵击石的行为啊,最终,用一个平行时空的双重悲剧来讽刺伊朗的宗教文化的保守和愚昧。

对于这种观点,暂不作判断,回到一开始的核心问题,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当我们对于某一种文化或者主张进行批判的时候,一定是有所参照的,但是问题来了,你所参照的基础就一定是对的吗?

就一定是真理不可辩驳的吗?

如果是,那么批判的意义何在?

批判不就成为了对于另一种文化或者主张的盲目崇拜了吗?

这样一来,不就是违背了批判的精神了吗?

我们并不是不接受批判,不接受不同,相反,我们是要接受不同,要接受不一样,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应该不容置疑的,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如果你用西方视角来看待本片的话,你会认为导演的所作所为是没错的,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当地的民众们是愚昧无知的,是乌合之众。

但是这只是导演的视角,如果换一种视角呢?

如果你切换到村民的视角来看,导演作为一个外来者,却破坏了这个村落原本的宁静,因为他的出现是破坏旧有的安定的,但是却没有办法给予一个新的秩序来平衡,那么导演对于村民来说自然是不速之客,自然需要被逐出,这就合理多了。

导演站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村民的时候,看到的是不同,这跟村民站在自己的视角去看导演看到的不同是一样的,我们首先要承认这种不同,因为不同,所以才有丰富多彩的世界,因为不同才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但是在不同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同,比如说村民的善良,在导演看来,他们是愚昧的,但是同时他们也是善良的,对于一个被认为是城里人的人来到了乡下,大家都对于导演很尊敬,即便是不了解,也有基本的尊敬,这就是共同,但是导演并不认为这种共同需要给与同等的尊重。

这就是矛盾的关键点,西方文明在称霸了世界两百多年之后,开始变得非常骄傲,骄傲的一个具体表现就在于他只认同这一种文明,而对于其他的跟他不同的文明都是排斥的,这样就逐渐的演变为中世纪基督教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样的局面的后果一定是解体。

而对于自己文明的不容置疑也渐渐地形成了一种权威崇拜,试想一下,如果真的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们所谓的文艺复兴的意义何在,文艺复兴的意义就是质疑,然而现在,任何对于西方文明的质疑都会被敌对以及攻击,彷佛这是一种完美的存在,然而大家都知道,完美并不存在,这确实是可笑至极了。

在这个大环境下,本片的创作者用这样的一部作品所表达的意思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我接受这种讽刺挪于的存在,但是本片的创作者以及西方的制度守卫者却并不接受伊朗这个有别于西方文明的存在,因为不同便被冠以邪恶,独裁,愚昧,压迫,因为不同,他们并不能被算作现代社会的另一种存在,而是被当成亟待解救的奴隶,如果一开始就是一种居高临下,那么结果自然就成了施舍,最终也就谈和平等了。

……你好,再见

 5 ) 被封印在椅子里的震撼!

#SFFday 3##NoBears##无熊之境# 目前为止观影最佳!!

今天坐在电影院里,才真的发现一种强烈的‘何不食肉糜’之感!

发现人类的悲欢真的毫不相通。

在大多数白人面孔的簇拥中,坐着的这一两张亚洲面孔/和伊朗本土移民者可能才真的能感同深受这部电影叙述的‘悲惨人生’。

真的是在该笑的地方笑不出来,该哭的地方感觉到无尽的绝望与窒息…(回想起当初看盲山时的窒息,真的有一种’回光返照’之感…)我不明白为什么白人看电影,需要在任何能找到笑点的地方(即使真的完全不好笑)展现他们的‘幽默感’,或者他们默认一部电影应该是轻松的/诙谐的/有趣的,是能引发笑声而不是坐立不安的…不停的听到有人离场的动静,以及总有不合时宜的几声‘HaHa’! 还有结束后只有敷衍地潦草地几秒掌声,都让我觉得好难过…这么好的电影!

这么好的导演!

我真的好想站起来振臂高呼,给予它至少20分钟的掌声!!

这个世界真的不公平!

回想昨天看‘所有谎言之母’的摩洛哥女导演在开场前还能上台为自己辛苦拍摄的电影做介绍,结束后还能有机会回答观众的问题,而今天这部伊朗导演此刻正在坐牢。

真的唏嘘不已!

影片的结尾可以说是让人难以消化的!

— 跨越边境被射杀的人,被村民敦促赶紧离开的帕纳西,无法离开伊朗而选择跳海自杀的女主角…在安全带警示音和手刹声里戛然而止的影片,把我‘封印’在座位上,这种难以诉说的绝望与难受,真的欲哭无泪啊欲哭无泪…白人们开始谈笑风生,纷纷离场。

但我只觉得整个世界都变成黑白色…坐在回程的火车上开始思考,面对不公与悲剧,我们该如何选择?

当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悄然离开,保全自身,但无所作为的我的心在绞痛…想要离开的女子一遍遍诉说和痛斥戏中戏里的‘不真实’,‘真实’的生活是:护照是假的,她无论如何都无法和她相爱的人离开/逃离伊朗,然后她选择跳海自杀…在边境落后村庄的习俗中,女生降生后为她剪断脐带的人会成为她今后的丈夫(多么荒谬绝伦的传统…)而女生与她相爱的人私奔逃离边境被射杀,尸体被遗弃在溪流石上…即使没有人看到过熊,但熊却无处不在,存在于所有 ‘有熊的国家’。

所有的悲剧,一切声画都如刀光剑影般向我涌来。

查看其他人写的影评才知道导演为争取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开始绝食抗议,真的难过到无以复加…然后再回看坐在影院里享受特权和高高在上的白人们,他们发出的笑声只让我觉得刺耳无比!

以及让我更加感概这个世界完完整整的‘权力结构/体系’的无可撼动之绝望!

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让我甚至无法支撑自己走出影院。

不得不选择离开踏上异国旅途的每个人,都在自我折磨着。

因为我们永远是异乡人的身份不会改变,故土难离但好像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来到一个不属于自己的自由国度,所看所想皆是虚妄。

电影里导演来到边境眺望远方的灯火阑珊,在得知自己踩在边境线上立马退回去的那几步,是在故土与新世界之中,恒横着的巨大的精神离散。

“被困”与“离开”其实我们都是活在无熊之境里的人…

 6 ) 真的没有熊!

看过《出租车》之后很喜欢导演的风格,所以一直很期待这部电影,今天看完真的受到了新的震撼与冲击。

当影片随着导演的刹车声戛然而止时,我的思绪反而开始飞扬。

这又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有我最爱的戏中戏,可它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却远不止于光影世界。

影片呈现的现实与虚构、真实世界中的现实与影片中的虚构,多层次的虚与实嵌套在一起,混而不乱,针砭时弊的政治意味更加浓厚,也引发出人们对于电影本身真实性与欺骗性、镜头本身的价值判断和正义与否的伦理思考。

“离开”与“留下”首先针对影片所呈现的这一虚构故事,我最想说的是我发现不论是影片中的导演、演员还是之前看的《我在伊朗长大》或其他关于伊朗的电影,“离开”这一概念是如此深刻而重大,仿佛融入了人的骨血里一样——不论是想要离开这个国度的那对城市情侣,还是想要私奔逃出村庄的那对亡命鸳鸯,以及想要踏出边境线而不得的导演自己,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挣脱禁锢的渴望是如此强烈,可现实的结局却往往十分惨烈。

能够奋力飞出牢笼的鸟、或是努力挣脱渔网的鱼,是无比幸运的,却总是少数。

多少人终其一生也无法逃出生天,永远被困在那片无熊之境。

当然,我想这不仅仅只存在于一时一地,更不只限于伊朗这一个国家。

任何被束缚被压迫的人们都在不懈追求着真正的“离开”。

但总有人选择“留下”,总有人会选择固守着流传下来的所谓传统,捍卫着令人不解又似乎无可辩驳的历史习俗,就像是影片中那个边境村庄里的村民们一样。

“当一个女孩出生时,脐带是以她未来丈夫的名义剪断的”“我们有个传统,你要当着村民的面发誓,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我们有一个忏悔室,你向真////主发誓你说的是实话”“我们和城里人不一样,你只需要发个誓就好”——这些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正是“留下”的人们所“留下”并代代相传的至高无上的信条。

由于宗教与历史知识背景的匮乏和见识的短浅,我没有资格去评判某个国家或民族的任何东西,所以不明白的地方只能“尊重祝福”。

所幸影片通过一位村民之口说出了在其中的生存之道——“只要是出于和平的目的,就算是在发誓时撒谎也是可以接受的。

”啊,原来他们的虔诚和也是弹性制的,原来他们要的不是绝对的真相,他们只需要你遵守他们所留下的传统。

只要你不打破既定的游戏规则,过程中耍点小手段也是可以的,即使这个规则是否正确本身就存在争议。

他们不在乎,他们只要你听话的遵从就好。

而这又让我想起另一处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即使有村民偷偷告诉导演,就算撒谎也没关系,他还是在忏悔仪式上找了借口逃避了对《古兰经》发誓这件事,因为他自己内心也一定在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传统”,因为他的确拍了那张照片、因为他面对村民的声讨时的确撒了谎,所以对《古兰经》发誓将会违背他的良心与信仰。

就如同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里,他的助手要带他深夜跨过边境线偷渡出去,他明明已经踩在边境线上了却由转身离开,回到那个小村庄里。

他逃离了德黑兰,却没有逃离伊朗。

在旁人看来,这似乎有些画地为牢的意味,却恰恰表现了不管是“离开”还是“留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人们选择的结果。

而不论是哪种选择,我们最终都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真实与谎言·正义与非正义提起发誓的时候能不能撒谎这段,就让我又想对片子里所呈现的“真实与谎言”“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冲突说道两句。

其实主要就是两个谎言——一个是关于假护照的谎言,一个是关于照片的谎言。

前者是导演和团队为了让素人演员把纪录片拍好而制造的谎言,用假护照来骗女演员让她以为男的能和她一起走,实际上只有她能够离开。

似乎是非正义的。

而后者则是导演为了保护一对自由恋爱的年轻人不被拆散,拯救一个受到愚昧传统迫害的少女而做出的谎言。

似乎是正义的。

可两个谎言却不约而同地走向了“死亡”这一结局。

尤其是后者这个看似正义的谎言,却间接地引发了这对年轻情侣的死亡。

最终他们倒在血泊里,倒在私奔的路上,这也是影片的最后一幕,所以带来的冲击更为强烈。

我作为导演镜头的忠实跟随者,跟着他拍下那张照片、跟着他与村民对峙、跟着他撒下了正义的谎言、跟着他驱车离开村庄、也跟着他一起见证了那对年轻人的死亡,所以也跟着他一起陷入了错愕与迷茫。

然后再反思:我们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

我们所坚持的正义,真的是正确的吗?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好心办坏事”,而是对于“真实/谎言”和“正义/非正义”之间关系的朴素思考。

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当村民找导演要照片的时候,找来了一个当时同样在现场并被拍过照片的小孩来做证人,一群人在“案发地点”还还原了当时的经过,小孩子有些怯懦却又认真老实地叙述了事件发生的过程。

小男孩无疑是诚实的,而导演这样的大人却撒了谎,这场对峙对于这个小孩子未来的人生是否会有深刻而绵长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在侧面和细节上再次点题、再次呼应导演自己对于电影影像的欺骗性和对现实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的伦理反思与拷问。

最后还有什么没写到的地方,就以下图的台词代表了吧——其实我想我们或许都活在无熊之境。

(最最后还是忍不住吐槽一句:关于前文提到过的“当一个女孩出生时,脐带是以她未来丈夫的名义剪断的”这个事,毫不夸张的说,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眼球都要爆出来,我还点了暂停反复读了几遍确认我没看错。

虽然说了我没资格审判别人什么,但我还是要骂一句这是什么鬼东西啊??????????????????

算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懒得写了。

 7 ) 我们之恐惧,他人之力量——无熊之境

🪸边境小镇伊斯兰的背景非常之生活化,从招呼用语到墙上挂着的白色镂空防尘罩到地毯到炕,都让我想起西北去过的伊斯兰民族家中的布置和氛围。

感慨宗教的力量,它让远在天边的小镇,拥有一样的生活状态、氛围,甚至吃食、物件。

🪸小镇话语体系下令人窒息的强权压抑,人类的压迫者们无一例外不是“伪君子”——不管你拍了没,你尽管对着真主发誓就好了,大家只是需要让现在的局面过去;我也靠着起誓度过了两次窘迫局面;说有熊只是为了让不听话的人听话,我们之恐惧即是他人之力量;我不允许我的镇子上有流氓;他们是去边境被枪杀了,然后爬回来的……🪸对于女性的压迫依旧是倾倒性的——在她剪掉脐带的庆祝宴上就知道她未来的丈夫是谁了;我当时拉一个女孩儿的手你告诉我她不属于我,现在属于我的出了问题,我再也不会有其他女人了,我已经30了。

(这样的语境下,女人仿佛是个物品)🪸逃离的开吗,逃得开吗?

他们好像都失败了。

 8 ) 最需要被拯救的人

是30岁的光棍亚胡。

亚胡生长在这个贫穷而传统的村子里,依照从小被教育的传统生活,准备重复着先辈们的一生。

亚胡无论是没有机会还是没有能力,不读书而是像先辈一样安分种地,既考不上大学,也不会去走私挣钱。

替村里长老去蹲监狱,因为长老有老婆孩子需要照顾,而亚胡光棍一条,一个人吃饱牢饭,全家不饿。

亚胡要向村里其他姑娘求婚,长老们告诉他这不符合村里的传统,会引发血腥冲突,到时候别怪我们不罩着你。

亚胡只好作罢。

亚胡等着他剪过脐带的姑娘嫁给他,然而村里的大学生被退学回来了。

大学生追求理想是好事啊,你追求亚胡的未婚妻干什么,她又不叫理想。

亚胡找到未婚妻的父亲说理,未婚妻的父亲说你这不符合村里的传统,不要污蔑我。

亚胡村里来了个首都人,首都人用相机拍到大学生和未婚妻之间在传统中不该有的亲密。

亚胡希望首都人明事理拿出照片帮帮自己,然而首都人不但不帮他,还要在他的传统上啐上一口老痰。

亚胡决定用农村的方式去亲手教育教育大学生,然而长老们说你这不符合村里的传统,你给村里丢人了。

亚胡遵循着传统,却被长老们牺牲着。

亚胡求助于城里人,城里人却啐在他的精神基础上。

 9 ) 没有熊,瞎说的!(逼逼叨,含剧透!

6.13捡漏到的场次!

果然没有失望!

感恩转票剧中剧 看似客套、谦卑、尊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及传统,实则都是一群人在守护一个脆弱的平静,明明都心知肚明,却又要被所谓的“传统”所裹挟。

有几个镜头特别印象深刻 1.好撑“被摄”的男主来找导演,不经允许先闯入导演的屋内,却又ask permission for谈对话?!

2.村长找来孩童当证人指控导演拍了那对男女。

说来可笑,否认孩子也见到那对男女的证据效力,但认可孩子见到导演拍照的证据效力?!

3.起誓厅入场前遇见的“点题”老叟,无熊论,说得贼溜“我们的恐惧是它们的力量”,不管你是不是撒谎,他们只要你起誓,事情就摆平了,感情人心里都明白得很!

4.起誓厅,导演起誓,30岁的“未婚夫”暴走,也是印证了群众心里门儿清,起誓根本不当回事。

他的控诉也是特别逗我发笑,但笑完又最先想到的是“可怜人必有可恨处”,这人给我的感觉倒一倒。

他控诉在场的人,企图就这么用被告人的发誓来搪塞真相,侵害自己的“权益”(声明我不觉得女性归属权值得支持),具体的他道出了他自己在别人有难时施以援手,顿时拍大腿觉得他是性情中人…他顶替了一个有妻儿的人坐了牢;年轻时也曾为爱勇敢过(讽刺啊,就像现在绿他的男人一样牵手别的姑娘)也被告知姑娘是有所指定给某男的,遂被社会大众劝放弃,他也遵从了…他帮过人、他听过话,而如今社会大众没人帮他,又要他听话?!

换谁谁不暴走!

5.房东太太儿子的形象完完全全就是普通村人的缩影。

无知却服从,即便是他母亲被导演问及关于沐足这一传统中某些东西的由来,也是一头雾水,不知却遵行,二人如出一辙,对于村里的他者和默认的“传统”肤浅奉行着。

他好面子,不肯透露案底的问题,也许就是走私,(他了解那条土路,知道土色扬起不同,会第一时间为导演冲洗掉,摆脱嫌疑,有迹可循),他怕导演去边境被发现,为何?

因为估摸着人人都该看得出导演那车上尘土的异样,多讽刺!

(呼应村长说的,只有靠着走私才能勉强糊口,大家不希望突然到来的人引起警察的到来和关注,闹得村人干不成糊口的违法勾当)。

所以真的最后,房东太太的儿子说着为了导演好,让他跑路的那些话,会不会也是含着三分真七分骗?!

当导演看到出逃小情侣没有成功穿越边境,被枪杀欲下车时,“儿子”急切让他继续走,别管了……冷得很…最末尾以导演拉起手刹的响声中戛然而止,像是一句猛然的对所有的一句WOC!

各种充满反讽的镜头,透着滑稽可笑难以释怀,剧中剧又是充满伤情,导演的第一视角把这种荒诞矛盾的体感带给观众,夹杂着他自己的理念和坚持,即使很想冲破,但是犹豫犹豫始终膈应着,脚踩着边境线,立马触电似的退了回去“这就是边境线么,为什么这么难以跨越”…

 10 ) 电影与真实

2010年12月20日,因为危害国家安全和做了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宣传,贾法被判6年有期徒刑,20年内不得制作或执导任何影片,不得写剧本,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不得离开伊朗。

在此之后,贾法仍然以各种方式拍摄了5部电影,分别是《这不是一部电影2011、《闭幕》2013、《出租车》2015、《三张面孔》2018、《无熊之境》2022。

电影的主题基本分为两类:被限制拍摄时期的心境、对伊朗政治的批判以及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电影表现的虚构与现实的探讨。

在《闭幕》中,代表创作人格的作家把自己封闭在豪华别墅内,用窗帘遮挡阳光,躲避在安全屋内。

对于他来说,外面的世界只有黑暗和雷雨。

而代表自由人格的女人却渴望自由,为了自由甚至愿意走进大海献出自己的生命。

而这正是导演被限制拍摄电影时期的心境:被封闭在代表伊朗的别墅内,在创作和自由间左右摇摆,最后选择继续创作放弃了自由。

《出租车》中,出租车既暗示导演被困在伊朗国内,也暗示着他失去经济来源后的落魄。

但同时出租车也代表着行动,对应着拍摄电影的摄影机,记录着车外和车内的现实。

红灯之后就是绿灯,只要行动,总有一天能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无熊之境》中,导演被困在代表伊朗的边境村庄中。

整个村庄都是传统的黄土风格,暗示着整个伊朗思想的传统和保守。

导演逃出村庄的镜头中,一道道土墙仿佛一个迷宫,暗示着导演的无法逃离。

而当和村民狭路相逢,必须避其锋芒才能顺利通过。

除了人身自由被限制,导演的创作也基本只能在暗地里进行。

《闭幕》中,作家只感躲在别墅里偷偷创作,但被一直被追求自由的女人骚扰,无法完成创作。

《出租车》中,导演采用偷拍的方式继续去捕捉现实,但是最后监视者还是找到他,去抢夺他的储存卡。

《无熊之境》中,导演只能通过网络远程遥控在土耳其境内的剧组进行拍摄。

电脑屏幕代表的就是摄影机镜头,是导演拍摄电影的权力与权利,但被国家无情剥夺。

没有信号暗示的是拍摄自由的丧失,于是他开始寻找信号,其实是在寻找自由。

贾法曾经是阿巴斯的副导演,电影纪念在很大程度受到了阿巴斯的影响。

第一部作品《白气球》的编剧就是阿巴斯。

阿巴斯在创作生涯的末日的主演母题就是电影中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在《樱桃的滋味》中,男主车窗内构成了一个戏剧空间,车窗外构成了一个现实空间。

乡村三部曲《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橄榄球下的情人》,前一部电影在本部中是现实,在下一部电影中就成了虚构的故事。

《特写》通过日常化对白、嘈杂背景音、无意识动作、设备故障增强影片的纪实感,达到模糊真实和虚幻的目的。

影片通过改编真实事件创造虚幻,又通过增强纪实感向观众展现新的现实。

阿巴斯揭示了电影的本质:电影即记录真实,又创造虚幻。

所以戈达尔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阿巴斯。

因为在格里菲斯利用经典剪辑法在电影中创造了戏剧空间,而在阿巴斯的艺术探索中逐渐逼近现实。

贾法也继承了阿巴斯对于电影展现的真实性的思考,并且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闭幕》中只有导演和作家拍摄片段、导演下海等少数镜头是发生在现实空间,其余镜头均是导演内心的映射。

但是这种电影的虚构却反应了另外一种真实,导演内心的真实,而真实世界的画面却在虚构空间中成了手机拍摄的虚构视频。

《出租车》中导演用偷拍镜头最大程度记录真实,但是整部电影却仍然是导演创作剧本拍摄的虚构故事。

在《无熊之境》中更是通过戏中戏的形式对于这一母题进行了进一步探索。

导演被困在边境村庄是影片的现实,而拍摄的电影是虚构。

但真实情况却恰好相反,拍摄的电影才是真正的现实,因为它暴露了在拍电影;而整部电影对于我们才是虚构,因为它经过了编剧创作、摄影师拍摄和导演的剪辑。

当镜头从电脑屏幕移到导演身后,就暴露出电影的虚构属性。

即使导演拍摄的电影是对男女主真实经历的记录,但是所有的镜头包括演员的走位都是被导演远程操纵着。

甚至当和导演失去联系,剧组为了防止重拍停止了拍摄。

而且即使如实记录,有很多镜头摄影机也无法涉足,比如和蛇头交谈的镜头。

所以当女主卸下伪装,戳穿电影的谎言,我们才会发现无论摄影机如何忠实记录,总会有导演权力的操纵,电影一定会创造虚构。

在导演拍摄的电影之外,导演也用相机去记录村庄的画面,其中一张照片就成了现实。

但我们无法知道导演是否拍摄了这张照片,虽然从导演查找照片的镜头可以猜测应该没有拍摄,但毕竟摄影机没有拍摄导演拍摄的内容或者摄影机里记录的内容。

于是电影不仅可能创造虚构,它甚至可能创造未知,因为摄影机拍摄的内容和保留的内容是电影的一部分,没有拍摄或者被剪掉的内容也是电影的一部分。

影片里导演给了甘布摄影机,让他去记录洗脚仪式。

结果当他把镜头对准人群,所有人都在说他把锄头换成摄影机,成了大导演,动作也开始有了表演性质。

当他把镜头对准地面,所有人意识不到镜头存在,便开始说导演的坏话。

这就是电影的局限性,当他对准现实的时候,人们发现了摄像头就会开始不再现实,于是电影也无法忠实记录现实。

导演电影的拍摄地是在土耳其,但对应的确是现实中的伊朗。

影片开始摄影机在不同人物间流转拍摄了一个长镜头,用来记录现实,但当电脑屏幕暴露,电影产生的虚构就被拆穿。

男主从白色调的封闭胡同中走出,走进女主工作的相对开放的彩色街区,暗示两人从伊朗逃出生天,来到了相对开放的土耳其。

两人面临着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回到故乡伊朗,第二种是用假护照偷渡到代表自由的欧洲。

这是导演当时内心的挣扎,是继续留在伊朗被限制自由,还是流亡海外去追求自由。

男主和女主分别对应了导演的肉体和精神,肉体和精神无法分离,所以女主始终不愿放弃男主。

要么一起走,要么一起留下。

女主十年间一直在忍受痛苦,一直被流亡、酷刑和监狱折磨,暗示着导演十年的精神一直饱受折磨。

男主代表的肉体由于受到监视和控制,所以无法搞定护照逃离伊朗。

而在伊朗他也一直饱受欺凌,被路人殴打,被狗代表的警察监视。

即使在生日派对上,他也无法感受到欢乐,只能独自去眺望代表自由的海洋,但却被围栏拦住无法达到。

男女主作为演员,自然被禁锢在电脑屏幕中失去自由,始终处于导演权力的控制和监视下,一举一动都要听从导演命令。

而权力必然会产生谎言,所以最后男主才会用假护照去欺骗女主离开。

但让女主自杀的其实不是谎言,而是不能和男主一起离开的事实。

导演也认清了自己的现实,只要肉体被禁锢,精神就无法完全获得自由,只能在自杀后留在自由的海洋中。

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必然性会产生虚构,但却在完成时传达出导演内心的现实。

影片中共有4个传统:老奶奶给导演讲述的上个时代只要摘下喜欢女孩的头巾就能成为她的新郎的故事;婚礼当天村里的男人和女人分别给新郎新娘洗脚,让他们的爱情像他们的脚一样纯洁的仪式;在女孩出生时,以哪个男孩的名义为他剪脐带,未来她就要嫁给这个男孩;只要向真主发誓,那么无论真假,誓言都会被村民相信。

四个传统明显和宗教相关,其中第一个和第四个更是直接来源于宗教,暗示着宗教对于伊朗传统的影响。

整个村庄可以看成是伊朗的缩影,村长代表着权力着,长老们是传统的化身,村长要依靠他们维持自己的统治。

整个村子对于雅谷和戈莎婚姻的维护,本质是对于传统的维护,目的是为了维系这个村庄或者国家的统治。

而戈莎的情人索杜斯读过大学,思想更加现代进步,所以他参加过游行示威,代表着传统的反叛者。

导演用相机记录现实,也记录下这对情侣反抗传统的现实,于是他引火烧身。

九岁男孩的证词不被法律和律法认可,却可以指证导演,讽刺了伊朗没有法治精神。

而作为导演朋友的村长为了让导演交出照片,竟然用他曾经去过边境的事作为要挟,暗示着伊朗权力者的虚伪。

整部电影其实是在影射导演的真实经历,因为拍摄电影记录现实反抗传统,最终被权力剥夺了自由。

在副导演带导演去边境的夜晚,打光明显的偏暗,暗示着导演被困在传统村庄的处境。

甚至有一个甘巴在光中他在黑暗中的构图,适应传统的人才能活在光明中,挑战传统的人只能被丢进黑暗。

影片里老奶奶给过导演一种她喝了三十年的茶,可以清洗肺里的焦油,这是村里的传统。

而导演给她吃镁片,治疗她的疾病,这是现代的医疗方法。

导演对于村庄就是一个传统的挑战者,所以他才会受到很多村民的排斥,在甘巴拍摄的视频中听到很多坏话。

去往边境的汽车中同样黑暗,车灯暗示着光明在前方。

到达边境,土耳其一侧灯光金碧辉煌,而伊朗一侧伸手不见五指,暗示着这个国家的黑暗现实。

但导演始终没有跨过国境线,虽然他内心明显想要逃离这个国家。

可能是他无法放下这个国家的人民,那些遵守着传统但又纯朴善良的人民。

影片里有两个人始终照顾着导演的起居,分别是甘巴和老奶奶。

甘巴给导演提供梯子帮他拍摄,帮助他完成电影追求自由。

而老奶奶给导演做饭,给予他精神食粮。

在导演去对自己的证词进行宣誓之前,导演被一位老者叫住。

老者告诉他很多人用谎言发誓,但是无论誓言真假,都会赢得人们的信任。

只要导演撒谎,这事情就算告一段落,导演也能从中脱身。

为了让他停留,老者骗他前面有熊,需要和自己一同前往。

老者向导演揭示了统治的本质,权力通过制造谎言去维系传统,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遵守传统保持国家的稳定。

有没有熊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们担心有熊而感到恐惧,从而自觉听从权力者的命令。

宣誓的屋子里有老人和小孩,老人代表着传统,小孩代表国家的未来。

老人通过让小孩参加仪式保证传统向下一代传递,但老人和小孩数量的对比暗示着国家未来的衰落。

导演没有选择服从,他用摄影机去记录真实挑战国家的传统,用真实去刺穿传统的谎言,于是被认为不尊重传统。

传统的卫道士也暴露出他们的爪牙,直接和传统的反叛者索杜斯展开冲突。

导演只能躲在屋子里旁观,窗子暗示着他和村民的隔阂,也暗示他的自由进一步被限制。

对应着现实中导演因为拍摄电影去反应伊朗的真实触犯了权力者的利益,因此锒铛入狱,并被限制了包括拍摄电影的各种自由。

至此导演在电影内外实现了统一,权力为了维持统治会制造谎言,那些戳破谎言的人都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导演认为电影会产生虚构和未知,但并没有否认电影仍然可以记录现实,并揭露权力制造的虚假。

在电影内,虽然故事产生了虚构,但是展现了导演内心的真实;在电影外,虽然存在着没有展现的未知,可是摄影机仍然成为了戳破谎言的利剑。

即使伯提亚没有欺骗萨拉,但因为无法一起离开,她最终还是会自杀。

即使导演没有到过这个村庄,戈莎和索杜斯最终仍然会挑战传统试图穿越边境最终中弹身亡。

导演反思电影会制造虚构和未知,但他仍然肯定电影记录真实的力量,它能够挑战权力制造的谎言。

导演到达的边境区域是蛇头和走私犯的地盘,警察和军队的势力无法涉足,所以不可能知道导演到过那里。

在导演拒绝发誓之后第二天就被人举报,明显是村长作为权力者被挑战权威后的打击报复。

于是在村里人都因为戈莎和索杜斯的死亡陷入混乱时,导演逃离了村庄。

但影片的结尾他停下了车,走向了人群,他终于不再逃跑,选择直面这个国家的现实,哪怕迎接他的是更加可怕的惩罚。

不知道前方是否有熊,但他已经战胜了内心的熊。

背景里传来的狗叫是那些导演的监视者,它们再次席卷而来,通过限制导演创作的自由去维护那些权力者制造的谎言。

《无熊之境》短评

帕纳西应该去拍喜剧

8分钟前
  • 鬈大毛毛
  • 较差

“Our fear empower others.No bears.”“大象用从未到来彰显庞大”,一张从未拍过的“照片”便能让摄像机伏罪。绝望的人们依然在呼喊,“Why should I leave?!”这部电影怎么看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拍的,但它却冷静、克制,毫无说教意味,用戏中戏的手法既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边界,留足银幕之外的回音,又让影片形式上和故事的内核充分嵌套,使整部电影节奏极佳。最难得的是,它也充分展示了摄像机背后的人对自我的反思,仿佛在对观者说,别拿影像做梦了,现实的狰狞远在镜头之外!#SIFF25

11分钟前
  • 月知
  • 力荐

23年上影节第三部片子。看贾法·帕纳西大片子总会带有一点猎奇心,这个被伊朗软禁甚至拘禁过的导演,究竟还有多少反骨的精神去创作新的作品。这一次把镜头对准了偷渡边境和农村恶俗问题,想必又会引起独裁政府的打压。15年的《出租车》让他获得了柏林金熊,被没收护照,不能出国领奖,这一次的《无熊之境》是对当局的喊话和反击,要知道他在伊朗是被禁止拍片20年的,一定意义上来说,他是用生命在拍片,这一点相当值得尊敬。

16分钟前
  • august
  • 还行

看完想起昨天易老师说用宗教信仰作为民族底层逻辑的国家,多少都有点大病电影中这些荒诞野蛮正是被视作真理,并意图传播出去

21分钟前
  • 正义的网友
  • 还行

4.1 开局就白眼,拍摄小孩那里可以直接和《随风而逝》对比,看看什么是谦逊而又自然的拍摄,主角像是在此处游离的野魂。帕纳西在处理这种关系总会代入一种不对等的视点以及不真诚的镜头

26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较差

不要害怕“熊”。不要害怕越过“边界”。

30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政治声援,发声即正义我同意并 respect。但Jafar的方式方法到现在越来越造成只是比较 cinematic 的《老妈蹄花》而已的感觉,双线叙事,隐喻就差念宣言,只有底层的执拗拍得比较真切。

31分钟前
  • monkey1222
  • 还行

这是纪录片吗?

35分钟前
  • 腥风血雨
  • 很差

就电影本身来说,确实不行啊。

37分钟前
  • Paticle_Wave
  • 很差

电影的导演在电影中遥控着一部在异国他乡拍摄的电影,帕纳西用自己的生命在解决能不能拍电影这件事,可是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创作环境,他最终选择了逃离家乡。PS:希望离开伊朗的帕纳西能创作出更伟大和更自由的作品。

41分钟前
  • Sun
  • 推荐

生活總是比電影更具戲劇性

45分钟前
  • norris
  • 还行

在用生命制作电影的男人。

49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ZFF 18th5一些有熊国家的观众看了都该脊柱发凉

50分钟前
  • Parity
  • 力荐

评论都是学院派的吧,我是指电影学院的老师要求看的电影,然后学生把写影评的作业直接发在这里了。我直接说吧,不好看!拍点反自己国家反社会的内容,舔一下西方观众的屁眼在西方放映,西方评委给点名誉就觉得自己有多牛逼了,那不是靠出卖民族和宗教尊严来换取的吗?一部电影好不好,难道不是首先本国本民族的观众认可才是可以的吗?作为西方培植的文化打手,在伊朗拍摄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当作波斯国家穆斯林文化的糟粕证据呈现给敌对国家,这不就是波奸吗?包括给本片打高分的人,也是借题发挥指桑骂槐,难怪国产片都是垃圾,学校培育的都是什么人渣~

51分钟前
  • shokyo
  • 很差

故弄玄虚,镜头凌乱,叙事模糊

53分钟前
  • 海参🐳
  • 较差

忍了一个钟头寂寞 镇上形形色色的人 终于摩擦出了一副还算像样的故事 最后半小时 借由村民之口 明白了题目“no bears”的寓意——“没有熊!这些都是被编织出来吓唬我们的故事,而我们的恐惧会让对方更强大。没有熊,都是纸老虎!”真正有能力的人 被禁言了都能找到法子出来唠唠嗑~结局略显乏力……

54分钟前
  • 白日做梦有理
  • 还行

非要说有多么深刻的意义也可以说。但拍得真是太不讲究了

58分钟前
  • gee
  • 还行

看似平铺直叙,却是在平静中爆发,dramatic ending

1小时前
  • Vladimir
  • 还行

-

1小时前
  • 本位
  • 推荐

#FNC# 某种对于“房间里大象”的正反双向指射,关于莫须有的罪名与荒诞的审判,片中片双线结构让我们更进一步感受着作者的呼吸;事实上,帕纳西的叙述语气中不乏诙谐,但还是越看越难过,就仿佛听见他说:“我们也许能用电影创造美好的结局,可现实呢?”

1小时前
  • 顗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