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下载了这部电影,是因为看到了评分。
可能作为一个90后没有办法完全的80后所怀念的那些。
可是这部电影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岁月无声。
作为一beyond的歌迷,一开始就会被这个题目所吸引。
我能理解导演把beyond作为一条线索的用意。
家驹的歌声仿佛精神鸦片又仿佛精神支柱一般支撑并影响了一代人。
剧情跨越了近20年。
在片中可以找到《老男孩》、《那些年》又或者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子。
可是我依旧会感动。
岁月无声的流过,我们唏嘘不已,可是谁没年轻过,在那个一去不复返的年代,埋葬着我们的青春,记忆,冲动可能还有更多的是无奈。
影片的开头,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嘈杂,喧嚣的酒吧。
至少我觉得是喧嚣嘈杂的。
接着无声的把我们拉回了那个岁月,我看到了黄色。
可能是黄土高坡的颜色。
也可能是泛黄的记忆的颜色。
反正我看的亲切。
接着我被一个橘黄色长裙的倩影吸引。
颜色是那么的和谐。
在我现在的记忆中,那个年代就是黄色的。
想泛黄的相片,亦或者是阳光的颜色。
那是一个懵懂又冲动的年代。
情窦初开的年纪,寻找爱情,兄弟情谊,都在我们的青葱岁月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当为国入狱。
那一半的山寨的演唱会的门票让我有些心碎。
可是,这不就是青春吗?
青春总是要付出代价。
因为青春,只因为是青春。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杨朵朵,都有一个只存在于内心深处也许现在再无交集但时常还是会拿出来想念,想念完了,接着放回心里最深处的那个角落。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会有那半张演唱会的门票,谈不上终身的遗憾,但现在想起还是会感叹。
也许每个人都心中都有那么一段记忆,那段记忆叫做青春。
它属于一个某某,或者属于一个定格,或者属于一把吉他一副口琴……没错,他属于青春。
接着是红色,红色是红霞的红,是为国第一次见到红霞时的那件衣,是他们结婚时墙上的红囍字,是为国捧回家的一张张百元大钞,是红霞在最后的日子里的那一抹口红。
又或者是张爱玲笔下的那一抹红玫瑰也可能是那一抹蚊子血。
岁月无声人有情。
我看了那一抹红,可能是为国成熟的标识,也可能是那血淋淋的现实。
为国把一打打钞票扔在桌上让我心痛。
红霞的那抹口红……“你有理想吗?
”“有”“什么”“娶你”。
“你有理想吗?
”“有过”“是什么”“不敢想。
”好吧,让我们再见理想。
最后是白色。
白色是红霞那苍白的脸,白色是医院那刺眼的白。
是那一朵白玫瑰也是那一颗剩饭粒。
白色是为国四化铁头那斑白的双鬓。
白色是多多那打满粉底的脸。
年轻与老去,稳重与冲动在这时经历碰撞。
没什么大不了,她们也在青春。
类似的电影还有很多,可是我总是有那么多的感受,也许怀旧是永远的买点。
永远不会过时,就想海报上的邓丽君,或者是每个人梦中的杨朵朵。
可能我作为一个90后对这电影里的东西可能还是理解有限。
可是关于青春,关于初恋,关于那所有值得我们铭记并跟随我们老去的东西我总是会有一些感受。
第一次在这里发表影评,献给无声的岁月。
这部电影看完非常有感触,因为不是在那个年代出生但是通过这部电影感受到了那时的青葱岁月,主角马卫国的一生看似平凡但却经历了太多。
那时的友情很纯粹,没有什么现实的东西 ,爱情表达的也很干净。
希望没看这部电影的人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真的很值得一看,里面的配乐很有年代感,很是怀念。
不用在乎细节,不用在于演技,不用在于镜头,这部片子展示给了我们一个对真实社会触摸的机会,就比那些所谓的大片值得一看。
《岁月无声》,讲述的是一个大故事,对70后的一代来说,就是活脱脱一部现代版的《活着》;可从制作上来说,却仿佛是按电视剧手法拍成的电影。
制作上的遗憾,未能掩埋题材上的感动。
从这个角度说,这是部好电影!
八十年代,留下了我们青春激荡的岁月。
让人特别感动的是,影片只用了两个角色,就把那个年代的女孩,那种特别强烈的生命力、那种不可阻挡的美丽,展现出来。
八十年代,禁锢的文化刚刚有所松动,但滋长的青春已经等待不及。
反叛、压抑、迷茫,是时代给我们烙下的印记,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基因,甚至在步入中年后,我们仍然能感受到血脉喷张、情愫悸动、沉沦孤寂……我觉得,经过八十年代成长的青春,学会了在压抑中舒展自己的原始生命力,有一种特别的美丽。
那种在委屈中抬起的头颅,不由得让人心碎!
这部片子还是让人觉得遗憾。
一方面是篇幅太小,另一方面影片主要的情节,几乎全围绕着朵朵展开,一些镜头也很拖沓。
男孩们之间、女孩们之间以及男孩女孩们之间的故事几乎没有,只剩下帅哥和校花的故事。
这让我们这些“相貌平平的大多数”情何以堪?
还有,一些情节,比如在图书馆偷情、在派出所的背叛等等,显得很突兀,编撰的痕迹太显露。
刻意的丑化或者美化,都让影片打了折扣。
当然不能苛求于这一部给我带来浓浓怀旧情节的电影,这毕竟是属于我们70后自己的怀旧电影。
比起《阳光灿烂的日子》、《血色青春》、《激情燃烧的岁月》甚至《金婚》,我们70后的怀旧,看来仅仅是开了个头而已。
几年前,筷子兄弟制作的一部微电影——《老男孩》,已经把我们的胃口吊了起来。
《岁月无声》也有一点《老男孩》升级版的味道。
让我们期待下一个大部头的史诗巨作——《青春花祭》最后,谈起这部电影,不能不提到穿插其中的背景音乐。
这些歌曲的妙处就在于,即便抛却电影的情节,也够让人好一阵子怀旧。
如果让我来做编剧,下面这些歌曲我不会放过:《妈妈的吻》、《迟到》、《铁窗泪》、《原来的我》、《一无所有》、《燃烧爱情》、《牵引》、《假行僧》、《我的未来不是梦》、《心恋》、《夕阳醉了》、《跟着感觉走》、《半梦半醒》、《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水手》、《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千千阙歌》、《飘雪》、《对你爱不完》、《红蜻蜓》《小芳》《同桌的你》……对了,还应该把卡本特、迈克杰克逊、披头士、保罗西蒙、惠特尼休斯敦等等一干歌曲也收录其中……还有,应该穿插点周润发、周星驰、李连杰的电影……这又让我想起背景音乐还应该加上《上海滩》、《射雕英雄传》、《情义无价》、《几度夕阳红》……哇,想起来,当年我的梦中情人可是赵雅芝、翁美玲、戚美珍、刘雪华啊!
(不好意思,“情人”是不是多了一点?
)……好吧,我承认,这是一部190集的电视连续剧……
可能是小投资电影的关系,影片中的八十年代显得异常的粗糙,男主人公马卫国一身十八岁的装束下愣是长着一张四十岁的脸,出场的人物除了那象征性的蛤蟆镜和喇叭裤外几乎看不到八十年代的感觉,在一场欢迎厂长的戏里所有的中学生的脸蛋都被涂成了纸公仔的摸样,甚至有些怀疑这是香港上个世纪的某部搞笑恐怖片,看到这里我确实差点想关闭了这部影片,但是为了对之前浪费的十分钟负责,我还是再决定花十分钟去了解这部电影,果然一个半小时候我很庆幸当初没有做出终止观影的举动。
在影片的第二个十分钟里出现在镜头中的冰棍车、弹珠、陀螺、独轮圈儿不正是八零后七零后的集体记忆吗?
怀旧的歌曲在那些喇叭裤男子、大发箍、大耳环女子以及当年还是孩子的我们的耳中穿过并在记忆中停留。
在这十分钟里许多关于那个年代的记忆在镜头前一一流淌而过,虽然感觉导演有刻意为之的嫌疑,但是也正是吸引我看下去的理由,其实许多时候的刻意并不是一件令人反感的事情,比如说追女孩子——当女主人公杨朵朵以一袭红衣出现的时候,加之那清秀的五官,真当是为影片惊艳了一把,如此多的元素加上向来对美女没有抵抗力的我,彻底算是投降了。
整部影片都是以灰色的lomo风格为主调,但在女杨朵朵出现的时候镜头却给出了鲜艳的红,让我想起了《辛德勒的名单》当中红衣小女孩的出现,如果说《辛》的红色代表了对生,对未来的希望的话,那么这部影片所表达的就是青春的热度——火红似血。
看到杨朵朵这样的女孩子之时,总觉得任何男孩都会喜欢上她,当然最终徘徊在她周围的也会有那些充满血性的男孩,对于其他男孩来说你可以喜欢她,但是却绝对不敢接近她,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抵抗力,那么你只能会被她那烈火给烧死,这也是为什么影片到中间马卫国为了她(当然还包括兄弟情谊)而被判刑,而那个曾经杨朵朵的初恋老师最终成为了一个傻子。
马卫国的出狱成为了电影的转折,一首首的老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当马卫国在与妻子第一次邂逅之时,妻子问他有理想吗?
马卫国的回答是,有过,不敢再想。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已近或已至而立的我们这一代人,有多少实现过或者正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当我们拥有理想的时候还在埋头苦读,当我们丢下手中的纸笔准备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时候却又发现当初的理想仅仅只是个理想而已,而后慢慢的我们的理想一点点变成每日的柴米油盐,到最后你会怀疑自己当初是否真的想过自己的理想。
影片的结尾又回到了开头——父亲和叛逆的女儿 ,回想当年的自己所有人都在叛逆中走过,看到父亲的眼泪,或许女儿已经开始懂得理解,但是等到真正的理解之时又可能又是一个时代的过往,没有经历便没有体会。
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就像所有的青春故事都是如此的相似一般,岁月无声,有声音的最后都剩下一首首老歌,我们心中曾经的那抹“火红似血”也已经慢慢为人妻、为人母。
你可以当做故事然后讲出来,然后感动许多人,你也可以选择藏在内心深处,去回忆只属于你一个人的“沈佳宜”或者“杨朵朵”。
曾经我几乎每天下班都会跟同事说声“又是一天过去了”。
看着影片中展现的八十年代,突然觉得“又是一天过去了”又算的了什么,回望八十年代如今已经整整一个时代过去了……
《岁月无声》今天新上的8部电影里面,《岁月无声》被排到的唯一一场在晚上八点十分。
排队的都看大海啸来的,我一进影厅--算上我一共仨人!
昨天微博上为了召唤大家把莫言都搬上来也没起丝毫作用啊。
大概今天上的片子太多,这个小制作影城连影前广告也免了直接进入正题,片名设计的画面很完美,电影的清新可见一斑了。
然后看到了1988年,看到玻璃球听到闪亮的日子,看到花季女孩子听到走过咖啡,看到当年的录像厅好亲切啊。。。。。。
非常非常有诚意地怀旧,让人亲切的镜头是电影给我们的时光隧道回来并不久远的过去。
监狱的大门隔绝了心爱的杨朵朵,黄家驹的去世也注定了与她断然没有见面的机会,可是生活中还是会出现另一半同样喜欢红色裙子的她,蒙亭宜笑得是影片里最漂亮的。
每一段都似乎凝重却没有大肆爆发,2011年那天黄家驹去世的15年后的那个晚上马卫国哭了,哭得非亲生的女儿多多慌乱哭得观众的情感决堤。
70后活得如此不易!
电影在回忆释放倾诉,除了第50分钟才出现啤酒广告,后面几个广告植入也没有让人生厌,这些都让它成为10月新片潮里最值得观看的一部电影。
不是很喜欢的两个地方,第一场西北孩子玩闹出来打劫的就是东北口音,癌症晚期的蒙亭宜撤下病床上一切装备之后,就不能用生命体征仪的指示作为死亡标志了。
能打到的,很大部分应该是主人公那一代人,或多少接近那一代人的人,没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真实 绚烂,也没有《那些年》 飞扬 传神。
但努力试图还原那个时代的人和事 做到了,而且做的不赖。
非常不错的电影。
起码对于19691978那一代人是吧。
我想,力荐这个电影的应该都是70后的人,呵呵,作为90后的我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个另类了。
我看了下影评,很多人的评价给的都不算高,但是我看了后觉得是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只是一味的看剧情看明星,我会说电影里的明星我一个都不认识,连主演我都不认识,但是我觉得这个电影相当好。
我看那个网友说的就很对,一个电影的好坏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明星大腕,不是他拍摄的多么精美,而是看这个电影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告诉我们一些道理,让我们回忆起一些东西。
一个电影的成功个人认为是他让人明白了一些东西,看清了一些东西,回忆起一些东西。
我之所以理解是应为受到我父亲的影响吧,父亲长和我说他小时候的事,所以电影里的很多东西我都联系了起来,尤其青年时奋斗的那一段!其次是电影里很多地方都很真实,尤其三个男主人公少年和青年乃至中年时的对比,奋斗不同最终结果也不同,也教育了我们90后未来的人生路要怎么走。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力荐!
妈妈邀请我和她一起看这部电影,指认着很多的她熟悉的元素,那些和我讲过的但我并没有概念的事物。
比如,桌子上的白色蕾丝、磁带盒里的歌词页、土路两边的庄稼。
她说,以前开房要出示结婚证;自己大学时,老师会晚上打着手电筒抓小树林里的情侣,搂搂抱抱都不行,我惊呼:“大学欸!
”(想到我们学校每晚的操场和宿舍楼下,接吻着的情侣们简直是一道风景……)电影的前半段,我欣赏着那些有些陌生、却构成了我母亲青春回忆的风景,偶尔也会为当时的守旧思想、贞操观念愤懑。
看到姐姐的父母为了所谓“脸面”,逼她嫁给傻子邻居,而姐姐居然哭着同意了的时候,我突然特别严肃地和妈妈说:“如果我在那个时代,我绝对会受不了,如果有机会,我真的会移民。
”妈妈笑着说:“那是因为你已经生在这个时代了,接受了新的教育和价值观。
如果你生在当时,大家都是那么想的,也许你也会受那些观念影响的。
”我说:“那我就是会参加大学生运动的那种人。
”话虽如此,但看到后半段,我突然没把握了。
看到多多的奇装异服、大浓妆、cosplay party和蹦迪现场,妈妈又笑了:“你在北京还没参加过这些吧,算是挺乖的女孩子了。
”我说:“这些和国外的party挺像的,不过我是真的不喜欢。
要是我女儿这样,我也和男主一样要哭的啊。
”不过我转念一想,我女儿还真有可能追崇这种潮流,而觉得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潮是不可接受的。
作为一个不玩抖音、快手、不打王者荣耀的当代女大学生,我早就知道自己和新一代的代沟了。
也许未来会更加性开放、自由至上、大麻合法……我突然不寒而栗。
电影结束了,和标题不同,我看到的岁月是有声有色的。
红裙的飘舞、砖头的响声、霓虹灯、吉他、碰杯、哭泣……许多乐曲和画面短暂地惊艳了我。
最后我思考了一会,问妈妈:“你们那时对改革开放,以及它带来的红利有概念吗?
有预期吗?
”妈妈想了想,说:“其实没有什么,可能广东一带感觉更明显吧。
”我叹了口气,想到最近所谓“改革红利期已过”的论断给我们带来的焦虑,想到自己研究生只想在北京,不想去深圳的,或许正确或许短视的心理,想到每一代人之间三观如此之大的鸿沟,只好说:“也许,妄图在时代之中跳出时代,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吧。
”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个电影无视了其中一段时政背景。
毕竟,娄烨的被罚5年不许拍片,给每一个妄想真诚反映残酷青春的导演表演了什么叫做“覆辙在前”。
而拍片,非常重要的是能够上映,能给投资拍片的金主或多或少的一个交代,而不是像《御和园》一样血本无归。
如果是在几年前还是愤怒青年的我,必定会对韩国那么宽松的拍片环境深感羡慕,转而大肆哒伐国内的审查制度。
然而当我试图构思一部属于我自己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时候,我开始顾虑重重,开始理解文化管理单位的杯弓蛇影。
是的,即使我也像《岁月无声》一样无视掉当年的电视机和新闻联播以及引起过极大争议的政论片《河殇》,我也逃不掉我所在的汉彝杂居区的极其敏感复杂的民族矛盾因素,去在大荧幕上重现当年上过四川日报的《金阳血案引起的思索》。
崔健唱得好:“情况太复杂了,现实太残酷了”,如果我不想在我的拍片过程中出现引起过金基德上山拍《阿里郎》来反省自己的演员死亡事件,我就必须把我的拍片计划继续推迟,再推迟,以至于面对我实际上也许根本就没有杨德昌的能耐来好好的处理一部残酷青春片所要处理的一切消极因素。
或者,我还是架空的拍一部发生在同一个地方,我的故乡凉山金阳的几百年前明朝时期的武侠电影《无影长剑无声刀》来的现实一点。
当年也曾票房火爆过的《大凉山传奇》已经做出了良好示范,而彝族兄弟漂亮流畅的动作身手也令看惯了港式动作电影的影迷在峨眉派动作电影面前大呼痛快。
这是一条可以更快捷的为大凉山脱贫事业做出贡献的金光大道。
谨此怀念当年在影坛也算叱咤风云过的峨眉电影制片厂。
真的梦想它能够满血复活……=======================================================PS:维特根斯坦子曾经曰过:其实,一个男人的梦想几乎是从来不会实现的……但至少曾经梦过,就像藏族民歌里唱过的那座山,当雄鹰的影子掠过之后,它已经不再是同一座山了。
@范植伟
张楚的《棉花》
入狱之前,故事、演技都还可以;入狱后,一切都不行了!
太琐碎,很多桥段都太老套,后半段背景音乐与剧情画面剪接简直就是在拍MV。看本片主要是想看范植伟的演出的,中规中矩吧。
还不错,国产片能继续这么踏踏实实的讲故事就很好。
《岁月无声》:很感动,好几次落泪,唯一一部我哭了不下三次的电影。
有模仿《老男孩》,却没模仿到根本精髓。
故事组织的很无趣,楊朵朵这个前半段很重要的角色,怎么后半段打了酱油?……那女孩放的什么歌……不会搞点有代表性的?全片的亮点也就是张楚那首歌和结尾几分钟……不如老男孩啊
打着怀旧的幌子
小伟一个台湾人从头到尾操着浓浓的北方口气一度导致整部剧垮掉。怀念当年颜值巅峰的小伟。
呼~没想到这部电影还不错~值得推荐。
预告片比正片好看多了
马思纯好美
明明还可以,分还这么低
青春无悔,岁月无声,梦想无果……这片故事其实挺扎实的,成人世界一片荒芜,回忆热血沸腾的年少时光。看完心里很难受。缺点是过于强调歌曲,剪的有点碎,有好几段像是在演MV,喧宾夺主了。这个打分我觉的低了,豆瓣对国产片过于苛刻了。
我对摇滚没兴趣,对梦想也没兴趣,也不喜欢马思纯。前53分钟看的都是故土情怀,打四星也是因此。片尾看到鳳老师名字,问他,几句话就发现他在蒙我😬发现蒙婷宜还演过七月与安生,完全没印象。
给五颗星是因为我妈一直在旁边说“太真实啦,太真实啦!”
马思纯都救不了这部电影。太多颓废的剧情了。
太假了
做为新导演、新演员、新编剧,影片呈现了不可救药断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