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以为影片的剧情还是典型的好莱坞套路,一个父亲在一个女调查员的合作下,通过自己对儿子蹊跷的死的调查,挖掘出一个让人震惊的战争或者政治或者制度的黑暗面。
影片结尾虽然还是有所似曾相逢的感觉,但还是深深的被战争泯灭人性的落寂所感染。
影片节奏紧凑,恰到好处的氛围处理还将家庭、人性等有着一定程度的刻画,让人不忍。
之前还对汤米·李·琼斯 Tommy Lee Jones击败好几个去年表现非常不错的年轻男演员获得奥斯卡提名有所不理解,但直到看了影片才感觉不仅名至实归,而且其自然真切的表演完全是在其有史以来最好的角色奉献。
影片最让我心碎的是苏珊·萨兰登 Susan Sarandon饰演的母亲接听儿子去世电话、看儿子尸体的表现,饱含泪水的眼眶、不自主的手部动作,令人动容。
保重自己,因为有人真的是非常爱你的。
2008-04-23
《花花公子》终于把男人们下半身的“眼光”转移到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并且是由内而外全身心的抽动。。。。。。。。。。。。。。。。。。。。。。。。。。。。
真的很好,想打9分的,没办法给。
开头觉得有点某部电影的感觉,退休的特工老爸为了营救子女再度出手,好像是叫《地心营救》?
看了开头写的是inspired by actual events ,通过一个军人爸爸寻找失踪儿子的过程,虽然MIKE直到最后才露正面,随着剧情一层一层慢慢深入,看到伊拉克战争对普通军人的影响,对人性的扭曲,they should never sent heroes to Iraq。
they毁了一个大好青年,可是难道只是一个大好青年吗?
MIKE也许代表了大多数的年轻士兵,代表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从头到尾有两个片段比较深刻,一个是开始时父亲开车出发准备去找儿子时,看到倒立悬挂的美国国旗,他代表着国际的SOS,父亲特意下车挂正。
片尾时父亲又挂上儿子寄回来的旧的国旗。
他们还是爱国的吗?
还是怨恨国家给了他们如此的灾难呢?
我搞不懂。
而当父亲返家前再去基地时,MIKE的床位又来了一个新的孩子,一个新的军人。
另一个片段就是父亲给儿子讲了MIKE名字的由来后(英雄MIKE,父亲的儿子MIKE,小男孩MIKE,三个同样的名字),在父亲回家后,艾米丽自己给儿子继续讲这个故事,小男孩问妈妈:为什么让他去打巨人、他只是个孩子。
你觉得他害怕吗?
艾米丽:害怕,我想他很害怕。
是的,MIKE很害怕,这一个MIKE和那一个MIKE。
《决战以拉谷》:真相,是否应该接受文/九弦日真相,其实只是安静地存在,至于能否被人接受,只在于人的内心是否对残酷的现实有了足够多的预判。
而战争,无论是对其反对还是反思,它也是实实在在发生了。
无数人不计个人生命奔赴了战场,当人性因战争变得面目全非时,我们才开始仇恨战争,才开始为那些在战争中遭受的摧残加以同情甚至悲愤,难道忘记,他们为国参战时其实感到过光荣?
——九弦日关于战争,用电影艺术表现,“反”肯定是主导思想,而看点是“怎么反”。
有个不自然的现象,好莱坞电影大凡涉及到“反战”角度,一般都拿越战、伊战说话,美国人对这些战争的看法在大方向上还算基本一致,此番用意,至少在艺术的表现力上,腰板能挺直些。
当然,这毕竟是在擅于自夸自擂、搞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这毕竟是在“制造者”的天下控诉着“制造者”的罪孽,免不了一些自我宣扬的“隐含”调调,其诚意的深浅度不言而喻。
本片像很多好莱坞的战争电影一样,无论语调多么犀利,也难逃政治说教的语言和画面,但在对“反战”思想的探索上,其敏锐和有效的手法还是有所创新。
一个孩子可以用弹弓打死巨怪,这样浪漫明显的童话,不知道对那些即将走向战场的年轻人能有多少激励,不过我们的确看到太多这种关于歌颂勇气的例子,比如美国总统可以做出堪比“兰博”的英雄事迹。
老父亲把这个古老的传说讲给晚上不敢关门睡觉的小朋友听,由此可见,他内心对于战争理念的执着把握。
鼓舞是一方面,但片中的父亲却忽略了战争可能对儿子带来的“伤害”,比如战后儿子丢失了原本的道德和良心,于是自然引发了老人接受真相的心理承受度。
与其说他不能接受真相,倒不如说他根本不想接受真相。
当过兵的他,应该会明白战争对人产生的无法想象的“摧毁”作用,或许是处于亲情,他坚信儿子的死不该与战争有关,更不会变得丧心病狂。
但是对于战争的初始认知,也许可以理解为开始是“好”的,不然这位老父亲自己当了兵,让大儿子参军死后也仍然坚持要送第二个儿子进入军队,就如他妻子所言,“为什么不能给我留一个儿子”,因为在他心里这是光荣之举。
从刚开始他帮别人升国旗,可见军队和国家在他心目中地位之神圣。
令人悲哀的是,正是他亲手赋予儿子的那些最光荣的“使命”,造就了儿子的丑恶和最后的死亡。
接受这样的真相对于自己是一种摧残,接受的同时,必定要推倒自己毕生的追求和信念,一方面是多年来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期待和信任,一方面是这样的“父爱”却因自己对国家略显执迷的“爱”变得如此残缺不堪。
本片没有采用《撞车》那么“优势”的结构处理,转而用直线的低调叙述,用慢慢植入的方式简单却不失力量的层层揭示,而一旦真相的出现如此让人目瞪口呆,其震撼效果也就深入人心,对于战争的思索,对于人性的探究,自然也就随着心情的涟漪油然而生。
故事的线索并不复杂,父亲得知儿子在兵营失踪,而军警两方对此的冷漠处理让爱子心切的父亲心寒,于是亲身前往调查真相,乍一看像是时刻悬疑、层层推进,揭示军情内幕的故事。
在父亲坚持调查直到真相最终披露,电影展现的其儿子和战友对战争的态度和作为老兵的自身观念形成了强烈的撞击,而儿子在战争中的种种“变态”行为彻底摧毁了在父亲心目中年轻有位的美好形象,既要为儿子的死而心碎不已,还要面对对一切“真相”预判能力的重新认知。
以汤米.里琼斯他老人家的演技,扮演的坚强、理智、精干、头脑清晰的父亲角色,无疑是成功的。
他思想缜密,观察事物、把握线索的能力几乎达到超级侦探的水准,这里稍显“做作”的人物设定,却恰好表现了老一代的观念与现时代的格格不入。
在父亲眼里,塞隆扮演的女警正是对战争一无所知的代表,而他执着地肯定着自己对一切包括战争的理念,正是这样的矛盾,强化了最后的戏剧效果,无论老人发现了多少线索,多么坚持自己对军队的熟悉,仍然还是女警单纯以警察的头脑无意间发现了事情的真相。
电影结尾飘在空中的美国国旗是那么破烂不堪,很自然让人想起《父辈的旗帜》里那个带有幕后表演性质的插旗仪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两部电影在对国旗寓意的表达上一脉相承,旗帜的背后是无情的讽刺和反省。
拿走新国旗,挂上旧国旗,其实也算的上一种赞扬,破烂是因战场而存在的,在老兵眼里,在战场上的一切血汗仍然值得坚持,这种方式多少还是保留了他们那一代对于“爱国”的循环,但放在现在,只能用倒挂的方式对他毕生追随的“精神”进行控诉和哀号。
—2008.2.20九弦日原创影评,TOM.电影专稿,转载、约稿请联系QQ:6256450.
一个孩子用弹弓打死了巨人,我被这个故事鼓舞着,某国家领导人用手枪干下了敌人的飞机,我被这个传奇逗笑了!
勇气,英雄,当这些观念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时候,我们何时才能记起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那与生俱来的怯弱呢?
―――韩兮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反战的影片,那些本来怀着崇高理想的年轻人却由于战争而迷失了自己,他们变得冷酷无情,变得对生命极度漠视,他们在一切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行为中放纵,从而麻醉自己,也麻醉了整个美国!
影片通过一位父亲的视点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参加伊战前后的变化,那个被父亲视作骄傲的孩子已经失去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冷血无情的自甘堕落的年轻人形象。
而这位父亲的身份也极为特殊,他是一名老兵,具有典型的美国精神,并且具有相当冷静的分析头脑。
前者是一种观念,影片将围绕着老兵的观念而审视现代这些年轻士兵的心理变化,而后者则是由于剧情的需要,达到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
儿子意外失踪迫使父亲不得不前往军营,但接下来的却是儿子惨死的噩耗,这令坚强的父亲不得不停留下来寻查儿子被杀的真相。
观众想必已经能够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儿子的死因与军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是那真相到底是什么?
导演安排了许多线索,儿子曾经传给父亲的照片,儿子手机上被破坏掉的电话号码以及视频文件,甚至是儿子邮到家里的那个神秘的邮包,然而,这些线索真的能够通向案件的答案吗?
案件的侦破过程其实与这些线索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当父亲凭借着经验推翻了军方所做出的儿子死因时,案件其实已经陷入了僵局。
于是,关于毒品交易的线索便出现了,父亲从视频上无意中发现了墨西哥裔的年轻人,便一意孤行地妄图抓到这个人,但结果也是失败。
而将三名士兵提审的原因也是由于一名脱衣侍女无意中提供的线索。
最后真相大白更是由于那名女警无意中发现的字体对照。
可以说案件的整个侦破过程都是充满了偶然性的,故事的线索其实就在这种偶然中进行的,从剧作角度来说,这样的发展并不机巧,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偷懒的方式。
但是,正是在侦破过程中的这些偶然性达到了弱化案件本身的作用,同时父亲的冷静也在这种偶然性中受到了质疑,即便他在某些细节的判断上的确没有失误。
抛开案件的侦破过程,影片的视点线索其实就是对父亲的质疑,而这个质疑的主体即是父亲本人。
首先,偶然中的必然,当父亲逐步地抛弃自己对儿子固有的美好想象之后,他开始认同自己儿子可能的犯罪,也就是开始质疑自己以前的观念,也正是由于对儿子堕落的认同,他才不会放过那些偶然出现的带有犯罪色彩的线索。
其次,当真相慢慢地揭示出来的时候,父亲对自己观念的质疑便越来越深了,也就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一个真实的儿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影片中真正的线索不是案件本身的侦破工作,而是父亲对自己观念的质疑或者说是儿子真实形象的逐步完善,所以到了影片的结尾处,一个被战争扭曲的年轻人赤裸裸地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令人几乎不敢正视,难道这便是父亲眼中那个曾经充满了理想的正义的孩子吗?
这时我们再回到儿子留下的那些线索上,手机上被破坏的电话号码以及那些视频,那张谜一般的照片,以及最后的邮寄包裹(个人以为,包裹这条线索出现得过早,有些故作玄虚之嫌,不太符合父亲渴望对儿子被害真相了解的急切心理),这些物件其实都是指向了一个真实的儿子形象。
儿子的变化无疑成为影片中反战意义的体显,但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采用了父亲这个老兵的视点,当他面对儿子的那些战友的时候,其实是两代人的一种对话。
年轻军人的世界与父亲理想中的军人世界明显存在着时代感,是那么地格格不入,父亲所有的理想在儿子意外死亡中都倒掉了。
这是一种悲哀,这种悲哀其实已经上升到了对美国整体的认识上。
父亲的那些战友全部退休,这个细节不但令父亲在故事中充分地发挥个人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父亲所信奉的美国精神的倒掉。
尤其影片开篇与结尾时对升国旗细节的对比,破烂的国旗象征着现代美国的歧途,更具有一种时代的对话感。
影片从儿子变化的角度来说无疑是反战的,但从父亲的视点来讲,这是美国的一种反省,对现代美国的一种评价,其意义更具有深远性。
但客观地讲,父亲这个曾参加过越战的老兵成为美国精神的标准,这样的参照在某种程度上是十分滑稽的,所以与其说此片是美国精神的反省与警告莫若说是美国精神的再度宣扬与坚持!
韩兮2008-2-15于通州
本质上是一部反战和爱国主义影片,用了犯罪悬疑的外壳来包裹,很感动,特别好。
故事讲述一位父亲与一位女警探携手调查这位父亲刚从伊拉克归来的士兵儿子被人分尸焚尸的凶杀案。
影片跟随这位父亲的脚步,以他私人体制外的视角来解剖案件。
他也在军队服过役,有着敏锐的直觉和他所处的军队环境下的价值观,他以他的不同于现在军队调查处的方式参与寻找凶手。
在这期间,暴露出了军队的腐败欺骗与调查不力,是对军队的一次鞭笞。
除了对体制的反抗,父子关系与人性也在这个过程中有了讨论。
父亲眼中的儿子乖巧善良,而事实中的他却脏话连篇,情绪消极而暴力,甚至接触毒品,更可怕的是,大部分士兵都是这样。
这是一群为国家服务,代表国家形象的群体,却大大地背离了所谓的正统价值观。
而这一切的缘由呢?
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即伊拉克战争的非正当性。
影片的片名很有意思,它来自于这位父亲对女警探的儿子讲述的一则睡前故事,一位勇士在以拉谷这个地方以非凡的勇气击败了一位巨人,赢得了尊严与力量的双重胜利——这也让这位小男孩被注入了一次非凡的勇气之针。
这个插曲看似与主线没有关系,却仍是美国主旋律的一次变奏。
所以影片唯一给我不舒服的细微一点是,导演把伊拉克这个地方塑造成邪恶的土地,戕害了美国士兵。
好像去过伊拉克人民能顺从地接受侵犯,就不会对美国士兵有这种腐蚀性的伤害。
即便如此,导演也终究让美国国旗出现在相框的背景里,飘荡在天空中,不再落下。
花了好久看完这部两小时的片子,估计大概三小时了吧,因为期间吃晚餐并且干了些琐事,不能一气呵成地看完一部电影是很不好的习惯,可是对于一部自己时不时就要暂停反复回拨观看的电影,一边吃一边看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我隐隐约约还是觉得没有一口气看完非常影响我的观看体验、看完后的想法?
感触说不上来,可以理解为感触不大,至少目前我脑海中没有任何想法.不知道是不是我脑袋太迟钝了,感觉好多剧情悬疑的片子自己都无法跟上节奏,不能准备把握发生了什么,而且一些话明明刚说过就给忘了,我是太不认真了么?
我的头脑腐朽了么?
好多地方我都是反复观看以把握剧情,当时还怀疑是不是字幕的翻译问题...看了网友的影片,发现导演保罗哈吉斯好像作为一个编剧挺有名的,而且也时常提到他的片子《crash》《父辈的旗帜》,嗯.先标记一下吧,以后有空看完他的前面的作品再接着看这一部
你从小受到的教育,所有的都是好的,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
长大后你看到的世界,成长过程中你看到的真实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SOME,象你曾经学习的那样,按你所学,按正确的作法做,就OK了。
SOME,不应该去做,但不得不去做,没有道理能够讲得通,只是不得不去做,那你就做吧,OK吗?
SOME,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没有是,没有非,或不知是,或不知非,你如何做?
OK吗?
SOME,大家开始这样做,明白是,或明白非,但我不这样做吗?
我只有这样做,OK吗?
SOME,大家都这样做,明白非,但我该怎么做,心中的是我该怎么做,心中的非我该怎么做?
我只能这样做,OK吗?
SOME,我心不想这样做,但这样做了,我心无法承受,但做的多了,心就疲惫了,心还能清楚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吗?
战争,把更多这样的问题放在了一群年轻人的身上,从此以后,何为是,何为非,好象已经模糊了。
有点害怕,如果我有儿子,我不会让他加入到军队中,我不敢想象他是通过怎样的炼狱磨炼成为一个钢铁战士的。
我绝对不会。
战争终究只是人类系统性释放杀戮天性的机制,总会有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理由允许、蛊惑一些人合法的使用暴力,而暴力一旦被毫无约束地实施,它只能不断升级。
几乎所有战争中都会有令人发指的战争规则外的杀戮行为,尤其是在交战双方实力悬殊的时候,这基本上无关民族、信仰、道德、教育等等约束人性的机制,天性一旦被释放,能控制它的只有老天爷。
既然人类大概率永远也摆脱不了战争阴霾,那唯一让我们还能以高等动物自居的行为就是对战争的反思与有限的约束,反战片就是这些行为中的一个,尽管它们一定收效甚微。
但有,总比没有强。
当施害方或者说胜利者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失控时,短暂的和平也许就离我们进了一步,而当受害方或者自觉失意者总认为”此仇必报“而美化战争或宣扬仇恨时,战争只是迟早的事。
[决战以拉谷]已经不知道是第几部反对伊拉克战争的电影了,对“战争摧毁人性”的控诉也已是老生常谈。
[节选修订]就曾透过摄像机的视角,见证了美国大兵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人性沦丧。
而[决战以拉谷]则是从归国大兵的言说和带回的视频中,回溯了那段往事,把焚毁人性的烈火从伊拉克蔓延到了美国本土,足可视为[节选修订]的后传。
只不过不同于德·帕尔玛身临其境的记录,保罗·哈吉斯胜在抽丝剥茧的探寻和绵绵不绝的悲伤。
汤米·李·琼斯饰演的父亲汉克,是曾参与过越战的老兵,在他的影响下,儿子迈克走上了了伊拉克硝烟弥漫的战场。
一日汉克接到美国军方通知,刚从伊拉克战场归来的迈克失踪,汉克随即驾车前往美军基地调查情况。
而儿子终于被找到的时候,已然成了一具被肢解、焚烧后丢弃于荒野的尸体。
强忍悲痛的汉克与莎莉兹·塞隆饰演的女警艾米莉,携手调查儿子的死因。
调查中逐渐清晰的儿子身影,把汉克记忆中的孩子形象一点点击成支离破碎。
伊拉克的战火已经把迈克的良知烤得面目全非,那个曾经的好孩子,成了视人命如草芥的野兽,在毒品、暴力、妓女的世界里沉沦,而正是那炙烤中的人性,最终把他自己的生命也烧成了灰烬。
保罗·哈吉斯的故事从来不会是平铺直叙,即使不如[撞车]般千头万绪,也至少如[皇家赌场]般此起彼伏。
而[决战以拉谷]看似波澜不惊,其实骨子里也华丽得如同孔雀开屏。
导演把一个美国大兵遇害的故事,编织成了一片云山雾罩,然后再慢慢地拨云见日。
而设置的迷局亦没有沦为故弄玄虚,而是在探寻真相的脉络上,挖出军队和战争的种种不堪,愈走前一步,所见就愈发触目惊心。
导演在叙述的过程中,还用逐渐修复的手机录像、“Doc”的绰号、反复出现的照片、首尾相扣的视频等桥段,处处彰显编排的精巧。
影片中段,汉克对艾米莉的儿子大卫讲述他名字的由来,引出了片名“以拉谷”的圣经典故,那是年幼的大卫挑战巨人歌利亚的地方。
影片结尾,艾米莉再次对儿子讲起这个故事,不想儿子接连发问“为什么要派他去与巨人搏斗?
他只是个孩子”、“他害怕吗?
”,大卫稚气的提问,其实是对汉克论调的质疑。
他撕开了大卫王被强加于身的勇敢外衣,袒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恐惧,这与迈克打电话给父亲、哭着求他把自己带离伊拉克互为注脚。
而如果你仔细留意了之前汉克与友人在咖啡馆的一次谈话,就会发现他十年前死于军事演习的大儿子也叫大卫。
保罗·哈吉斯在神话与战争的交叠映衬中,让主题逐渐浮出水面,最终通过颠覆神话颠覆了战争。
然而他对精巧结构的痴迷,还是让格局流露出些许的匠气,比如影片开头和结尾的两次升旗,反战论调“旗帜”鲜明,但呼应过于直白,显得画蛇添足。
但就算抛却精心编织的构架,影片也有足够强大的情感垫底。
从来精忠爱国的汉克,让两个儿子均穿上了军装,大儿子在军事演习中离世,他对被送往伊拉克战场的小儿子说:“好好活着。
”儿子是活着回来了,却空留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好孩子变成了坏孩子,最终留下父母孑然于世。
汉克这才看清了战争的无谓,和信仰的荒唐。
汉克一家经历的内心信仰崩塌和家庭分崩离析,正是美国千千万万家庭悲剧的代表。
相比那些空洞的反战言论,如此真切的情感体验和内心反省,无疑更切中美国民众的要害,引发共鸣。
影片的演员阵容可谓豪华,三位主演家中皆放有一尊奥斯卡小金人。
饰演母亲的苏珊·萨兰登出场短短几分钟,表现出的悲恸却着实令人动容。
但同为奥斯卡影后的莎莉兹·塞隆虽贵为女主角,演出也够卖力,可给予的戏份却实在有凑戏的嫌疑,枝桠众多,却都游离在主题之外,没能支撑起一个立体的形象。
但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决战以拉谷]可以说是汤米·李·琼斯一个人的电影。
影片中的汤米始终沉默寡言、愁眉不展,没有大悲大恸,只有隐约的脆弱,强忍的悲切,和安静的执着。
你无法用“演技”二字来形容他,因为他已了无痕迹地化身为那个丧子的父亲。
他流泻出的丧子的哀伤、和面对真相的绝望,亦让影片弥漫上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悲怆,正是这股悲怆,弥合了影片的道道硬伤。
原文刊于《看电影》
悬疑外壳下的反战片。影片的表达方式肤浅到令人生厌,或者说是生搬硬套的圣母思维。
新意一般,太像courage under fire;琼斯扮演的父亲不感人是不可能的
父爱 反战
长一个脑袋的看过此片不会理解剧情与片名有what联系,感觉较为平淡和乏味,还有压抑。
有时候,接受真相比发现真相更难
帮我记得我还没变坏的时候
父亲演得很好
haggis无疑是好莱坞编剧规则运用最为得心应手的一个,好看又主题深刻,这个以拉谷的故事,大卫和哥利亚的关于勇气和孩子的故事实在和影片的主题太贴切了,父亲追查案件的那些小细节也很好,炸鸡店账单,车灯下的汽车颜色。
还以为是西部片呢。。
没看懂
反战影片。
重看,哈吉斯的剧本工整度超乎想象的精准,但是也因为此显得太匠气,对于掩藏于事实下的原委探究不足;第二度观看依然被汤米·李·琼斯隐忍中充满力量的表演打动。
闷,看了一半,不想看了
In.The.Valley.Of.Elah.DVDRip.XviD-NeDiVx
貌似真的没看懂
故事很简单,但是演员很出色,剧情进展缓慢但是能够把人牢牢抓住。
2008年6月30日
Lee Jones生不逢时啊
还不错的电影,情节属于不温不热尚可那种。
平静悲凉的电影,丧子老兵对伊战的无言控诉。有点压抑,有点隐喻,和《老无所依》差不多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