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

Carnage,躁爸爸狂妈妈(港),今晚谁当家(台),杀戮之神,会客厅杀戮,屠杀之神,文明的野蛮人

主演:朱迪·福斯特,凯特·温斯莱特,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约翰·C·赖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波兰,西班牙语言:英语年份:2011

《杀戮》剧照

杀戮 剧照 NO.1杀戮 剧照 NO.2杀戮 剧照 NO.3杀戮 剧照 NO.4杀戮 剧照 NO.5杀戮 剧照 NO.6杀戮 剧照 NO.13杀戮 剧照 NO.14杀戮 剧照 NO.15杀戮 剧照 NO.16杀戮 剧照 NO.17杀戮 剧照 NO.18杀戮 剧照 NO.19杀戮 剧照 NO.20

《杀戮》剧情介绍

杀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平凡的一天,名叫扎克利和伊森的小男孩在某公园内发生争执,前者用棍子将后者的嘴打破。这起不大不小的儿童纠纷,将两对本没有任何交集的夫妇拉到了一起。经营小百货商店的麦克·朗斯特里特(约翰·C·赖利 John C Reilly 饰)与身为作家的潘妮洛普(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饰)是伊森的父母,他们在家中迎来扎克利的父母——律师艾伦·考温(克里斯托弗·沃尔兹 Christoph Waltz 饰)以及投资经纪人南希(凯特·温斯莱特 KateWinslet 饰)——的拜访。他们就孩子的伤害事件协商、讨论、争执、冷嘲热讽、旁敲侧击,时而强作欢颜,时而面露不快,可是又不得不面对面度过这难熬与痛苦的一天…… 本片荣获2011年波士顿影评人奖最佳群戏奖、2011年威尼斯电影节小金狮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南少林之怒目金刚黑钱胜地第四季短暂的婚姻世界末日夏日感悟丛林奇兵金手套武林怪兽坏家伙们五月雪女学生和亨利先生顽皮鬼2鬼哭灵嚎摇摇欲坠战火熔炉天才枪手七嫂告状婆婆大人逆转裁判〜对这个“真实”,有异议!〜第二季心灵缉凶第一季班加罗尔的日子无间道长青春星主播之我的个女神啊公媳闹牛只有我不在的街道斗牛犬之女姐妹新娘少年犯之七人幸福院禁忌之子

《杀戮》长篇影评

 1 ) 用80分钟的时间杀死耳朵!

《杀戮》。

8分。

罗曼·波兰斯基编剧、导演,朱迪·福斯特、凯特·温斯莱特、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约翰·C·赖利主演作品。

听四位大咖在客厅唠叨80分钟,既舍不得看完,又希望尽快进入高潮然后结束,耳朵要爆炸了。

神片。

罗曼·波兰斯基通过四个人的对话用三层矛盾几乎杀戮了所有成年已婚观众,恨不得尽快散伙。

两个不到12岁的孩子本是好兄弟,一次偶然的突发状况,一个孩子用一根木棍打伤了另外一个孩子,导致他嘴唇破烂、红肿,并且还掉了两颗牙齿。

于是孩子的家长试图上门道歉,和平解决。

朱迪饰演的作家佩内洛普和约翰饰演的五金销售总迈克尔是一对,凯特饰演的投资经纪人南希和瓦尔兹饰演的律师艾伦是一对。

南希尝试以温柔的方式代表自己的孩子向迈克尔一家道歉,但艾伦几乎全程都在接电话,而且在他为数不多的发言中他把自己的儿子称呼为小王八蛋。

这令迈克尔和他自诩为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作家太太十分不适。

在虚假的寒暄后,四个人开始吃苹果梨派,然后南希在客厅直接哗啦啦吐了……这四位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毛病,每一对也都有每一对的毛病,而似乎,恰恰,刚刚好,他们正是都市婚姻家庭的真实写照。

 2 ) 。

(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

 3 ) 过瘾,不过主要功劳是原剧本

“Carnage”原是著名的舞台剧,曾荣获托尼奖。

讲的是两个家庭因为儿子打架而坐在一起商讨和解不成,却节外生枝,引发一系列大吵架的故事。

四个角色时而站在各自家庭的阵营,时而加入性别的阵营,时而加入同性别的内斗,时而各自为战,涉及了处事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男女之别、婚姻的压抑,乃至人类文明与动物本性的层面。

作为舞台剧,这一切几乎都靠台词来撑起,可见这剧本是非常精彩扎实的。

罗曼·波兰斯基将其搬上荧幕,并请来朱迪·福斯特、凯特·温丝莱特、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约翰·C·赖利四位功勋卓著的演技派来飚戏,看得着实过瘾。

四个角色分别代表的现代人的四种典型。

朱迪·福斯特是研究非洲的学者和作家,热爱艺术,以文明的理想主义者自居,一开始她也是最和颜悦色的。

但随着其他三位都不认同甚至讥讽自己的理想主义,其中讥讽的最凶的竟是自己的丈夫,到了心爱的画册被弄脏,她就彻底失控了。

可以说凯特的那一呕吐代表了普通人对她这类“文明人”的真实看法。

另外她反复强调己方是文明人才愿意在自己儿子牙齿被打掉的情况下还和对方坐下来谈,似乎是想将负罪感强加于对方,并且带有我是文明人不和你们一般见识的意思,也显示了她的这种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作风。

约翰·C·赖利,朱迪的丈夫,则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或者说“庸俗的凡人”,他在四个角色中文化和事业水平都应该最低。

起初还和朱迪站在一个战线,后来随着气氛不断升温,他对妻子的文明框框的不满暴露了出来,在放下所有面具承认自己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庸俗的混蛋”之后,释然的讥讽任何人,释然的破口大骂,也释然的和“敌方"克里斯托弗品起了威士忌和雪茄,把婚姻中的压抑一扫而空,倒是让妻子措手不及。

这其中有他不少令人捧腹的“小人物式吐槽”,堪称亮点不断。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无耻混蛋》里的Boss纳粹上校,那股无敌的、令人着迷的欲擒故纵的匪气也带到了这部电影中来,职业是个狡猾的律师。

从他无尽的业务电话来看,这是他唯一关心的事。

老婆吐了一地他其实也毫不在乎,可以说他对孩子打架这件事更是不屑一顾。

他可以说是个毫不掩饰的“野蛮”人,积极奉行最冷漠的解决方式,他是最站在朱迪对立面的角色。

那一副玩世不恭的淡定样子,许多冷言冷语也是令人叫绝。

如果说赖利是小人物的吐槽,瓦尔兹就是一副置身事外的不屑与讥讽,只有手机泡汤了才抓狂。

本片戳到我的大部分笑点都来自于他,实在是演的太酷了,偶像。

凯特·温丝莱特,投资经纪人,工作狂律师的妻子,可以看出相较于对方这是个高收入家庭。

她所代表的形象是被压抑坏了的人们。

她装扮时尚,也知书达理,努力在过分的丈夫和对方家庭之间维持局面,但她肠胃和内心都不舒服爆发了之后,翻脸最彻底的也是她。

攻击面极广,怒斥赖利扔掉仓鼠是谋杀犯,大骂朱迪存心找碴,然后再把最可恶的老公的手机扔进了水里。

可见平时忍得有多痛苦。

在这四个精彩的人物的交锋之中,孩子打架的事早就被抛诸脑后。

这之间贯穿了两个家庭的矛盾、两个女人之间的冲突(这个是永恒的战争)、两个男人之间的对峙(但谈到烟酒就一笑泯恩仇了)、男人和女人的冲突(把手机扔水里之后男女的不同反应非常典型),以及所谓的文明和野蛮之间的矛盾(三人围攻朱迪)。

虽不能说蕴含了多么深刻的哲理,但环环相扣,连接的自然流畅,生动且激烈,用一个房间装满了戏。

同时还在精妙时机插入来电(克里斯托弗的客户与约翰的妈妈),让场景、人物、情节都有了延伸。

不过鉴于本片是从戏剧改编而来,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版究竟有哪些新贡献呢?

从电影与戏剧的最大不同---观众的距离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特写,尤其是演员的面部表情(例如朱迪气壅于胸、青筋暴起的样子与克里斯托弗的淡定状)能够得到更清晰的表达。

其他比如对电话上的来电者的特写,也是电影的优势所在。

除了这些特写,电影版也没运用更多的镜头语言,它所倚仗的还是对话。

电影的时间弹性的特点在本片中毫无用处,因为电影版和舞台剧一样,现实时间和剧情内时间是一样流逝的。

相反的,舞台剧中演员和观众更丰富的互动,在电影中就丧失了。

所以总的来讲,这部电影的精彩,更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原剧本。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4 ) 一位印度五毛党的心声

不懂豆娘河蟹我文章的心意,女孩的心事你别猜别猜。

哥只好梅开二度,老文重发。

我是一位印度铁杆五毛党,略懂中文,前不久看了这部电影,看到全场观众叫好,心中十分愤懑,因为这部电影根本没什么大不了,要是这是一部印度电影恐怕要精彩得多。

思绪难平辗转反侧,因此特来此地抒发感慨。

首先,要是这是部印度电影,我们可不会让波兰斯基这种导演来捉刀。

你想想,一个娈童犯在监狱里随便剪两刀出来的作品质量怎么过得了关?

要是在我泱泱印度大国,我们会用当今最牛逼的国际巨导拉库马·谋来拍这部电影。

拉库马·谋绝对是一位事必躬亲一丝不苟的导演,他正在拍摄的《孟买十三插》就是最好的佐证,该片已代表大印度国申奥!

其次,要是电影在印度拍,开场那个男孩打架的场景,怎么可能选个随便的小街心公园?

我们一定会展现我印度国风貌,体现宝莱坞精神,首选地将在泰姬十三陵进行航拍,男孩子们将身着华服,手执利剑在高空威亚上盘旋打斗,超越印度国获奖影片《卧牛藏龙》。

而片中的实景,则必须在印度附属宝岛斯里兰卡阿里阿里山上的豪宅里完成。

并考虑到印度国某些变态观众的需求,电影将制作成3D,把电影中那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呕吐的场景,真实可信地喷在观众的3D眼镜上。

在角色选择上,印度乃泱泱大国,人才济济。

首先要换掉的就是温丝莱特。

这个女人拿了奥斯卡之后就几近癫狂,在新剧获得艾美奖后居然公然手舞足蹈,实在与我文明古国女性的贤良淑德标准相悖。

必须换成我国民间艺术家水兵·小月月。

且不说水兵·小月月到底是否真有其人,但她绝对能胜任电影中那颇具爆发力的一呕。

温丝莱特呕得太温婉,小月月绝对能气吞山河嘴吐日月,一口喷出个未来。

之后的淹手机和大哭大闹摔郁金香的戏份更是对小月月生平的红果果的抄袭!

这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人间喜剧怎么可以交由他人之手演绎?

小月月一人足矣!

接着要换掉的必须是福斯特。

这个美国死拉拉的神经质实在让电影大打折扣。

不就是演个作家么?

印度国宝级作家阿米尔·四娘可以轻松拿下。

阿米尔·四娘在我印度国受人广为爱戴,其作品《左手纸巾右手飞机》和《梦里精落知多少》脍炙人口,已被翻译成非洲30多门语言。

阿米尔·四娘不仅完胜福斯特的拉拉气质更是粉黛娇颜美不胜收,号称印度PS美女的她一定会在片中露尽三点以保证观众的视听享受。

而至于福斯特的老公约翰·C·赖利,这个死胖子连奥斯卡都没拿居然也敢出来混?

我们印度国闹太套神教的夜漏·晓明教主完胜之。

夜漏·晓明不仅是我国公认的帅哥,他那脱鞋1米65,穿鞋1米80的傲人身高更是和我们阿米尔·四娘根号2的娇俏身高构成了完美搭配!

而顶替温丝莱特老公的奥斯卡影帝克里斯托弗·沃尔兹的必须是印度神一般存在的默罕默德·李刚。

在印度,只要你喊你爹是默罕默德·李刚,众人便会待你像对待印度神牛一般纷纷让出一条血路。

这种霸气外露的角色,舍他其谁?

最后还要换掉片中的两个小男孩演员。

打人的那个孩子必须是印度国儿童对嘴型歌唱大赛冠军木木·妙可,另一个孩子我们打算请外援,以彰显我印度大国之富饶,这个被打的孩子必须是美国黑人演员威尔史密斯的儿子。

如此这样,我国孩子的纯真活泼好动打人的本质才能得以尽显。

敲定角色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剧情。

你看这部改编自舞台剧的电影剧情多么温吞,要是交由我们印度国来拍摄,剧情一定狗血丛生,让你观影时不断自插双目。

先不说我们会用一堆俊男靓女在电影中作背景不停地载歌载舞以彰显宝莱坞风范,更是要把故事设定先改成这样:霸气外露的木木·妙可在玩耍时一巴掌把小威尔史密斯打成老年痴呆,木木·妙可的父母默罕默德·李刚和水兵·小月月决定斩草除根于是找到小威尔史密斯住所,与其父母夜漏·晓明、阿米尔·四娘展开肉搏,水兵·小月月一口喷死了阿米尔·四娘,而夜漏·晓明悲从中来,准备引燃炸药包炸死仇人,结果没穿鞋身高不够只好手举炸药包和仇人同归于尽。

一场杀戮至此戛然而止。

原片的最大败笔不仅在于剧情失败,还有一点很重要:完全没有商业头脑和广告植入。

这是多么愚昧的一种行为啊。

我印度国绝不可能容忍,而是会适时植入一系列广告。

首先,桌上的从荷兰空运来的郁金香必须撤换成从河南(印度恒河以南之一行省)运来的油菜花它号称印度的薰衣草,浪漫气息瞬间弥漫。

然后月月一家吃的甜点,必须撤换为梵高园小面包,之后月月用之秒杀四娘的一口老血,必须是营养Shuhua奶,命中率太可怕了。

接着,李刚的手机响了,巨屏切换成:印度移动,想动就动。

然后几人一起喝的Scotch必须换成夫炎洁,众人一边喝一边说:夫炎洁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最后出现在片尾的小仓鼠,也应该换成我国餐桌珍惜动物果子狸,它妩媚地一俯首:你看得出来,我有SARS吗?

全片完。

对了,电影的名字也得换!

叫什么杀戮啊!

太没情调了,就改名叫做《杀人伟业》吧!

不过话虽说了这么多,电影能不能上映其实我也说不好,因为印度有个神秘的扫黄打非组织叫做“光/腚/肿/菊”,总是把电影里最精华的片段删节后据为己有,私自享受。

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电影上映,那必然会摘得今年印度的电影最高奖:“金牛百草奖”。

信不信?

---娱乐分割线实在地说,电影的五星倒不是那么踏实,但由于它过于强大的剧本以及表演,实在是精彩得很。

看电影的时候观众笑场N次,剧本的幽默之处可见一斑。

不管是Doodle doodle doo还是那只最后活得好好的小仓鼠,不管是那恼人的电话还是糕点和可口可乐,处处有笑点。

禁闭空间的表演仿佛舞台剧,四人演技皆可圈可点,演技飚飞时让我想起【虐童疑云】,电影的几个笑场高潮都来自温丝莱特,那惊天一呕可谓一个笑点高潮;而沃尔兹的神气活现玩世不恭更是技高一筹,举手投足之间气场毕露;福斯特的表演歇斯底里,青筋毕露又哭又闹真是毫不客气,稍弱一点的是赖利,但是他那小仓鼠的桥段实在又让人忍俊不禁,还有We Are All Short-tempered Bitches! 大家都是暴脾气的小婊子!

太赞了!

四个演技派被波兰斯基招在一起,瞬间电光火石,碰撞出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

波兰斯基的选角实在精妙之至。

虽然电影可能因为剧本实在太强大而最终很难在电影节上斩获奖项,但这部电影绝对能让观众充分享受骨灰级演技派演员的精湛表演和巧妙绝伦的台词,故强烈推荐!

 5 ) 不要文明可以,不要脸可不行

也许是因为前段时间刚看完《无耻混蛋》,沃尔兹纳粹军官的印象依然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从“armed”第一句台词开始,他欲擒故纵的痞气一直都在。

不过这一次无耻混蛋不再是一群血腥的屠戮者。

一份沙拉、一束郁金香、一杯威士忌,于是“砰”的一声,客厅里杀机四伏。

朱迪大妈一开始的微笑温暖得我都不敢相信这部片子叫《杀戮》。

“呵呵您不喜欢这个词吗?

呵呵好吧我改掉呵呵。

”作为本片情绪反差最大的人物,她表面的温情在于她身上“文化”与“人权”的标签。

因为从事的工作,她是四个人当中与文化距离最近的,于是我们想象当中“文化人”的气息在她身上得以体现,自己的儿子被打依旧请对方家长来做客,委婉表达着“至少我们没有吵架还愿意坐下来解决问题”,甚至在影片一开始,和颜悦色的朱迪配上老好人脸约翰C,都让人有点模糊谁才是受害者。

这个角色给朱迪也是合适的,朱迪在爆发前的温和与平静诠释得非常流畅,在一些细枝末节中,比如她最先提出“让受害者来回跑不好吧”以及“注意!

你家儿子是故意的”这样尖锐的原则,比如她在沃尔兹接电话时无奈到厌烦的眼神。

在人物情绪的起伏上,朱迪是渐进的,也是成功的。

就好像知识分子都是假愤青一样,朱迪在凯特将呕吐物弄在画集上后开始第一轮爆发,从客厅走到厨房她嘴里絮叨着“stupid bitch”,和丈夫一起取笑“doodle”时她已经露出了嘲讽的嘴脸,虽然她事后竭力遮掩,可纸终究包不住火。

家庭因素也是朱迪无法释怀的导火索,她一颗红心为人民,丈夫却只知道马桶的型号,她认为自己的事业是伟大的,可她口中圣洁的人权只能用来给凯特擦屁股。

好吧这个时候该爆发了,一开始拍着丈夫胸口夸他爱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贤妻良母不见了,因为她心中最神圣、也是最脆弱的地方终于被陌生人恶狠狠踩了几脚还吐了一口浓痰,更可悲的是,她的丈夫,也和她站在相反的方向。

朱迪终于崩溃了,她疯狂的喝威士忌,可怜自己的丈夫如此平庸不似奥巴马,她终于恶狠狠地骂出“你们的儿子就他妈是个小人”,她终于把凯特的名牌包高高甩了出去,砸碎仇人所有虚伪与妄言。

是的,虚伪,如果说爆发的朱迪还有一些真实,凯特的虚伪则是彻头彻尾,她真的知道郁金香在哪里卖么?

她真的觉得苹果和梨子的馅饼好吃么?

她真的希望儿子来道歉么?

她真的爱她的丈夫么?

吐过之后的凯特突然变得清醒——既然脸都丢到了姥姥家干脆把话挑明了,我问你们,要不是你说我们的儿子是小人,他也不会这样。

这里的转变让我和约翰C一样差异——“你吐过之后倒是很有活力嘛”朱迪一家人被这个观点弄得措手不及,你打了我家孩子吃了我家馅饼吐了我家一地现在跟我说所有的错要和我“share”。

share你妹吧!

之后的凯特,酒精褪下了她的伪装,她看着朱迪对约翰C的数落,不由得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吐过之后沃尔兹只担心西服和皮鞋,想到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是她一个人在操心,想到那个一直响不停的黑莓手机让自己尴尬了无数次,她感到深深的无奈,还有悲哀,这些终于转化为无处发泄的怒火,她拿着朱迪家的酒杯指着朱迪说“我要用你口中的人权来擦屁股”“你家的儿子就他妈是个小人,我儿子打得好”实话说,这些倒真的是气话,因为凯特就没说几句真心话,一直都没有。

反观沃尔兹,他倒是全局最真实的人,因为他真的是个混蛋,从头至尾。

尽管说再多excuse me也无济于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我是从他打着电话吃馅饼嘴里发出一阵阵难听的笑声时认定他是个混蛋的。

四个人除了约翰C稍弱一点——他的懦弱可以更加明显,都奉献出了精湛的表演,戏剧张力十足。

片尾上字幕时我们发现孩子和仓鼠都很好,我想那混乱的几个小时过后,四个人都会后悔当时的所作所为,因为他们的野蛮只在骨子里,文明在脸颊上,不要文明可以,不要脸可不行。

 6 ) 实在界的入侵与波兰斯基的嘲弄

从齐泽克的意义上讲,波兰斯基就是遭遇过“实在界的入侵”的人——无论是曼森家族杀人案还是其后的性侵事件——其坎坷起伏的人生轨迹正如一次次“创伤性回归”,破坏颠覆又浸入支撑着他的象征秩序与符号宇宙。

这是一部发生在室内空间的高密度电影。

所谓密度之高,就在于在这仅八十多分钟的时间里,电影内容充满了各种极具矛盾与张力符号性象征(且是以影片中的四位主要人物为象征载体的),同时在情节推进过程中,各个象征的势力阵营归属又几度发生转换甚至“洗牌”。

最终呈现出了极具辩证性的局面:一方面是错综复杂的符号网络;另一方面,其错综复杂就意味着其脆弱不堪。

首先从符号性象征来讲,在《杀戮》所呈现的西方中产阶级的背景之下,波兰斯基对四种符号性象征逐步予以展开并进行解构:首先,作为精英阶层代表的律师,实则是一刻也离不开手机的现代资本奴隶,在逐利的流动表层深处——也就是在价值层面上——却陷入了深深的虚无主义,毫无崇高与庄重可言;然后,律师的妻子,那位兼顾着事业与家庭的成熟女性,其表面四处周旋且对妥善解决问题满是诚意,然而其内心深处却从来没有正视过问题并尝试诚恳地认识对错,一而往之的只是虚伪的和谐面具,面具之下便是再也抑制掩盖不住的最不体面的肉体与精神龌龊;再者,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达尔富尔大屠杀的女作家,却惯常于站在道德制高点,以西方惯有的普遍主义思想道德性地、怀有优越感地去强迫他者,接受自己的“伪崇高”原则。

讽刺的是,如此关心遥远地方的人,却做不到对身边的人予以宽容,更做不到以此来约束自己;最后,女作家的老公,那个老是一幅乐呵呵模样的男商人,则代表了小市民们享乐主义的普遍姿态。

在自得其乐的同时又时刻不忘自己狭隘可怜的自尊心,其捍卫方式也是某种粗暴的抗拒与低陋的“幽默稀释”。

至于在这一斗争进程中,各个符号性象征进行了数次势力阵营的变换,乃至几度洗牌:从最开始的家庭符号秩序,演进到观念符号秩序,后变为性别符号秩序,最后完全破解掉。

我们目睹了象征势力不断离合、符号秩序不断重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便是:整个符号秩序倒塌了,象征界最后在那座房间中不复存在。

余下的全是实在界的“原质”,即“一小块的实在界”——两个男孩的打斗。

后续一切皆触发于这一原质之上。

这一切当然非常极具讽刺意义。

“杀戮”乃是一种彻底的破坏符号秩序、创伤象征宇宙中的符号性个体的实在界方式。

同时,“杀戮”也是波兰斯基对现代人类文明的道貌岸然的一次活生生的剥开。

最后,波兰斯基把希望投给了电影结尾:在公园里重归于好的两个小男孩,便是对成人世界的家长视角与社会符号予以最无情的嘲讽。

而对小男孩的拍摄始终使用远景,对成年父母的拍摄始终是中景,也通过这样的对比距离暗示并提醒着每一个观众:我们正在靠近哪一边。

(靠近被嘲讽的象征,远离作为原质的实在。

 7 ) 不给我们也倒点酒么

是在和美国人一起去看Contagion的时候发现了Carnage的海报, (哈哈, 放英语原声的电影院就那么几个)远看还以为是Ozon的Potiche.那天因为地铁月票除了问题, 迟到让人恼怒. 当然最后还是很愉悦, 因为进到厅内发现仍是室外戏打架的小孩,which means大戏尚未开锣.*我第一声笑是要归功于凯特的玉手. 是那种因为真实所以喜感的效果.双方正在为维持人类文明做着压抑自我的努力, Alan跑去接电话–已经不是第一个. 屏幕中央是叽里呱啦的Alan, 右下角伸出一只指甲艳红五指不断延展做出召唤暗示的玉手. 一下子笑出声来. 配合之前Nancy频频一脸尴尬(一开始她总是想要缓和气氛的那个, 因为Alan总是挑战气氛)嗔怪”Why would you say that?!”, 面子面子! 跃然屏上.手套, 一次次掏出来放回去. 电梯门, 开了又关关了又开.最好笑的场景当然是双女翻杂志! 噢你喜欢艺术噢. 恩.你儿子喜欢么. 不谈了, 他要是喜欢就好了, 你儿子呢. 噢我们一直带他去美术馆音乐会培养情操的.哈.哈.哈. 所有的女人你们都会有这一刻! 都会有! 我仿佛已然看到战火纷飞.Nancy惊世一吐改变了所有的格局. 嘴脸统统浮上来.“你有没有听到他叫她什么?”“Doodle.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Doodle怎么了.”囧.你一定有过! 一说曹操曹操就到. Speak of the God of Carnage, and there you go!Nancy酒意渐浓的时候, 镜头就开始不规则摇晃.而坐在那里最享受是看两位像Bree一样头发纹丝不乱的中产阶级女主, 任由刘海因为歇斯底里一点点掉下来.*你知道独幕剧的精华全在台词. 拍成电影更是困苦, 逼仄在客厅/浴室/电梯间. 就这样兜兜转转. 你一开始就知道他们不会跳出这点逼仄, 但你就是乐得看他们怎么被一个单词一只仓鼠拽回茶几. 简单粗暴的老好人? 一根筋的神经质女? 嘴上不饶人的淡定男? 再也装不下去的修养女? 欧. 不是他们怎么有这样一台戏.最爱是Alan. 活脱是里的Emma Thompson一般.从两家对峙到男女对峙, 真正是人类天性. 那Penelope歇斯底里控诉完自己的丈夫的时候, 大家还没有缓过神, 她来一句: 不给我们也倒点酒么? Nancy: 是阿. 我们也要喝酒. 战不战, 戏不戏, 高潮才刺激.然而编剧怎么会让你高兴! 最后一定是把临时同盟也掰成碎片.黑莓? 手袋? 你当他们是身外之物? Your whole life is in it.*上一次看到朱迪福斯特已经是久远到<漫长的婚约>的事情了. 高智商童星什么的一直敬而远之.谁知道你看她戴起眼镜, 一脸优越感地坐在电脑前面说”不要armed? 那也可以阿. 我们改成carried.” 那一刻我是不怀疑, 她本人的一些特质, 就这样跳出来. 那种模糊又清晰地优越感, 是每一个敏感的小孩都曾经在自己/别人的家长脸上或者举手投足间看到过的, 并不是因为孩子有多优秀所以多自豪. 占了上风的时候–尤其是当作为一个家长占了上风–眉眼嘴角的得意统统都溢出来. 而被她演起来, 好像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莞尔. 这点, 比后面的青筋爆起/噙泪不落要让我印象深刻得多.*也想不出更多. 真的是人人都出彩.You’ll love it. 把中产的面子里子, 统统扒了个干干净净.[My favorite: WE ARE ALL SHORT-TEMPERED SON-OF-BITCHES.]http://theimportanceofbeingidlepola.wordpress.com/2011/11/23/%E4%B8%8D%E7%BB%99%E6%88%91%E4%BB%AC%E4%B9%9F%E5%80%92%E7%82%B9%E9%85%92%E4%B9%88/

 8 ) 小评两句

剧本写真好,全部对白,一路张力到底。

两家四人,外表文明克制,内里波涛汹涌。

Alan是个hardass,言语吃不得一点亏,骨子里狂妄自大优越感十足。

对家女主人Penelope,外表知性感性,其实也是个hardass,有道德优越感,总试图站在道德高度bully对方。

hardass下的产物是配偶都胆小中庸虚伪,他们在万般凌辱下终于爆发,扔手机的扔手机,喝醉的喝醉。

然而一切架不住仍然关系好好的两个娃和完好无损的一只老鼠,可笑!

可叹!

这片总算好好利用了三个小金人得主,演最好按顺序我觉得是Waltz, Foster, Reilly, Winslate小弱。

 9 ) 二刷杀戮——什么都不care的人或成最大赢家

《杀戮》戳中了我一直以来对于文明社会存在与否的迷思,它的痛点所在是表面的彬彬有礼息事宁人下总是暗藏汹涌时,所谓的文明其实不过是一个礼貌版本的丛林法则罢了。

我对人有一个简单粗暴的分类:care和不care习惯care的人相信文明,相信问题需要解决,相信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合理性,相信自由人权民主法治,极度的理想主义让他们热泪盈眶也让他们不合时宜。

习惯不care的人认定问题是世界的常态,因而对社会问题没有希望和热忱不期望改变,道德和社会秩序不过是人所创造的桎梏,自由人权也不过是一个概念性词汇,并不具备天然合理性,当然绝大部分人还是会处于习惯去遵守社会秩序。

这类人常常表现为虚无,犬儒,投机或者是豁达。

而《杀戮》除了是否care的标准,又加上了另一层维度,是否信奉“表面文明”。

表面文明的最低标准——不要撕破脸,对于习惯性care的人来说,信奉表面文明很正常,因为礼貌,本身就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主义的常态,但对于不care的人来说,表面文明常常显得很讽刺。

对于他们来说,礼貌只是一种工具罢了,甚至更像是一种限制,一种社会动物不得不遵守的规则,而对于他们来说,所有的规则都只是这个不值得care的世界上一样不值得care的东西罢了。

《杀戮》的情节和人物都相当简单,登场的人物只有四个,两对couple,Penelope和Michael,Alan和Nancy,起因是Alan家的小孩打掉了Micheal家小孩两颗牙,而两家parents就这一事件的解决展开了长达80分钟的讨论。

Penelope可以称的上是是一个学者,或者伪学者,致力于非洲的人权问题研究,是绝对的文明的追随信奉者,坚持要教育打掉Ethan两颗门牙的小孩Zachary,并使他从心底认识到自己暴力行为的错误,满心公道正义。

按照她丈夫Micheal的话说,她是被对苏丹人权问题的热忱冲昏的头脑,像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圣母。

Penelope的丈夫和Penelope相反,Micheal会被Penelope表面的温和和礼貌感染,也装出一副温和热忱的样子,而他内心对孩子们争执的因果和公道完全不care,对于他来说男孩子们打架不过是天经地义,他只不过是站在一个父亲的立场上维护立场的面子和利益。

Micheal作为一个商人,习惯了投机和丛林法则,其实对Penelope挂在嘴边的西方文明嗤之以鼻。

Nancy和Micheal可大致归为同类,Nancy最初只是作为一个息事宁人的麻烦孩子的家长,而故作低声下气,但几个回合下来,酒过三巡吐露真言。

而在这起最终所有人都失态了的闹剧中,Alan反而成了最始终如一的人,因为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副混蛋的样子,甚至没有装出要解决问题的架势,而是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对解决小孩吵闹的没兴趣。

他是Carnage的点睛人物,更是Penelope的极端反面,他的冷漠和犬儒给Penelope的人文信仰全面打击。

如果按照是否care和是否信奉表面文明的标准来分,表面文明还没破裂前,这四个人物是这样的关系。

在表面文明还没破裂之前,局势是1v3,三个彬彬有礼的人谴责着一副恶棍模样的Alan。

而表面文明彻底撕破后同样很有趣。

仍旧是1v3,只是变成了Penelope的理想主义对抗着剩下三个人的完全冷漠。

Alan和Penelope是理想现实坐标轴的两极,Pe是极端的理想,她自以为是这个文明世界中胸怀天下担负道义责任的公民,却实则不过是一个维护儿子的母亲的私心和道德至高点的重合,但她从未意识到这种重合,而是尽力表现出高尚,这使她的立场变得虚伪。

自以为已经深入骨髓的文明,其实从未深入脸皮一寸,只不过是个转过身去骂“bitch”的虚与委蛇却不承认的人罢了。

Alan彻头彻尾的不care似乎是这场戏最大的赢家了,但导演同样没有让他好过。

他对表面文明的完全不贯彻让Nancy丢了面子,他对除了工作博弈的乐趣以外事事的不care更让Nancy气愤,于是她愤然的将Alan不停打电话的手机扔进花瓶的水里。

至此战争阵容再换,2v2,两个care生活琐事的女人vs两个更care商务问题的男人我不觉得导演自己心中存在对于文明或丛林的明确偏向,虽然他对于“西方文明”的说法借Alan和Micheal之口进行了好不留情的嘲讽,但毕竟还是留下了Penelope这一个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虽然虚伪但仍旧带一点正面色彩的形象。

四个人的争执,是对这些标准来回拉扯的具象化,80分钟,一个场景,四个演员,无数种复杂人生哲学的撕扯,导演做到了,且完成的非常传神,非常犀利。

电影对于人物的塑造一度让我想起十三邀里,许知远对话马东一期节目中的交锋。

许知远是一个Penelope式的理想主义学者,而不同的是,Pene被塑造成更像是一个说服自己在乎公平正义人权法治的人,而许是一个真正热忱,真正在乎他所讨论的文化的人。

马东则是一个有点虚无,有点犬儒的文化商人,或者说他的犬儒和商人身份互为因果,他因为这样的世界观从一个文化人走上了贩卖文化的道路,也因为商人身份需要变得更加犬儒。

在那期节目中,马东看起来更加豁,更加通透,而许知远像个爱钻牛角尖的小孩。

不论是在电影还是在现实里,这大概都像是不care对战care的完全胜利了。

但是尽管不care的人嫌弃care的人虚伪又自恋,如果某一天世界上所有人都不care了,最初不care的那些人大概也会感觉到凄凉吧。

所以我一直觉得那,是那些有强烈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的的人,给了犬儒者的放纵的机会。

 10 ) 《杀戮之神》这部戏你得自己看看

一生都富有传奇色彩的罗曼.波兰斯基,他自己就是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未来,准会有与此公无关的人,借他的名来成就自己的事,但愿有这样的美作诞生。

这样的话,见“罗曼先生”的作品必介绍他一番的琐屑就可避免了。

而且说起罗曼先生自己便亲历过《钢琴师》的遭遇,母亲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幼年家破人亡,到成年再经历“曼森家族”对其妻儿的灭门惨案,直至如今有关性侵少女而被美国通缉31年最终演绎“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江湖传奇,这些茶余饭后的谈资都将披上星光,留在好莱坞的红毯上,这样一来对罗曼.波兰斯基或许是如电影般奇异的存在传说!咳,我就这么随便一想象了。

书归正传,看过罗曼.波兰斯基最新热门作品《杀戮之神》之后,我其实是没有举手发言的冲动与感想的。

因为我异常在乎那些如彩蝶飞花般簌簌乱坠的文字炮弹,砸在心坎上,句句散发着法布街24号女士的香气。

仿佛法国新锐女剧作家雅思米娜.雷乍的才情是一指无影无踪的神功,隔空点穴,直接击跑了我无畏无惧的乱说细胞,只留下了仰望与痴迷的心得,满脑子都是赞,也不用顾及斯文了。

说来,我是非常喜欢一些满脑满腹构造奇异绚丽的剧作家,那些如雷灌耳的泰斗们就不提了,我有限的视野中闪亮着马丁.麦克多纳,金英贤,浅野妙子再加雅思米娜.雷乍等等大名,国内英年早逝的梁左先生抱憾于自己未能成为小说家,而我却认为一部《我爱我家》足以成就梁左先生文学巨匠之名。

看来我又跑题了,说来说去我大概只想说这部从伦敦西区、百老汇的舞台转至摄影机前的故事,换锅换灶了,却依然是原汁原味的戏剧浓香。

我记得小时候,常常听奶奶对她的朋友们说:“老了就享清福吧,不要管他们,儿孙自有儿孙的福!

”她老人家的确是这样“放养”子孙后代的。

现在想来,这句话做引线,其实是可以排演成一部戏一部电影的。

只想问雅思米娜.雷乍,你怎么就长了一双显微镜似的眼睛,还被上帝眷顾赐予了录音笔似的脑袋跟似泉水不枯竭的艺术灵感…… 毫无疑问,要谈电影《杀戮之神》就绕不开剧作家,问题全在电影表现的形式上,分析起来也异常简单。

散场了,你或许只在乎四点:1.演员演得太棒了,克里斯托弗.沃尔兹的灯亮了!

2.这剧是谁写的?

简直把生活当成“闺蜜”里外扒了个遍,让人幻觉这仿佛是天涯!

3.导演厉害,厉害在哪儿?

人家争着玩3D 4D就怕自己赶不上潮流,他老人家被囚在家里,让四个演员走走位,惊世大作就出来了。

4最后想问,这聚会点是谁家?

偷听的邻居大爷很眼熟。

没错,这几点中,至少有两点我们会达成共识。

剧情的好玩之处似乎无从概括了,循着每一次冲突的高潮起伏,句句台词下都埋伏着使人回味深长的熟悉面孔。

从小孩子们在公园发生冲突起,转换到一处公寓引发双方父母四位成年男女间的交战,之后回到公园外两位小朋友和解,再配上在野外也可以自由生存的小仓鼠(约翰放跑了女儿的宠物),全剧在封闭抑或开放式的结局中“暂时”宣告了讨论结束,但生活大爆炸依然进行中。

这样一个首尾相接的轮回,我所理解的还真是我奶奶说的那句话,再加一个无奈的“顺其自然”。

事实上,要讨论整部剧孰是孰非,这定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也无从讨论,因为生活处处烂尾楼,个人的思想圣地又是只为自己开放的,关键在于这场寻求和解的矛盾冲突中,他们都相当大方自然地展现了不同背景中不同的人性。

既然不说是非,那么简单说说我被电影情节感动之处。

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接近尾声时演绎的扔手机的闹剧。

凯特把丈夫克里斯托弗的黑莓扔进了花瓶里,那一幕真像跨年敲碎了彩蛋来迎新,充满了欢乐。

再看克里斯托弗像个小孩子瘪了气呆坐在地,约翰忙着用吹风机帮克里斯托弗烘干手机,朱迪又在旁边笑话自己的老公一整天都在用吹风机烘干东西,这场突然变换成男女对抗的闹剧让人捧腹大笑。

作为看客的我,站在女人的立场上,觉得男人很幽默很有意思,不属于一个星球的人在一起的确欢乐多多。

这样有趣的情节自然是贯穿全剧的,问题还是在于电影文本的魅力,这就有点像喝白开水了,渴了要自己喝,品尝也要自己尝,别人很难代替。

显然,朱迪、凯特、克里斯托弗、约翰这样的卡司必然是为飙戏召集而来的,这一选择又是罗曼.波兰斯基的明智之举。

虽说都是了不起的大神,我个人最喜欢克里斯托弗的表演,他是全场唯一至始至终“收”着表演的,而且纵观全剧,他的人物性格最饱满立体,而且最复杂,说他冷漠也不尽然,说他冷静显然不客观,总之,他没有歇斯底里的爆发,也不做温温吞吞的陪衬,但在与朱迪夫妇“暗战”中尽显他插科打诨的本事,与自己的妻子凯特的对戏中也表现了一个复杂的丈夫形象。

唤妻子的昵称,但在妻子呕吐时却表现相当冷漠,在卫生间擦自己鞋上的污物时,更对朱迪的甜品与可乐恶意品评,始终不太关注凯特的状况,这样一出戏生动得无以复加。

事实上,全剧的讽刺效果多半落到了克里斯托弗与凯特身上,也就可以变相地理解他们俩的角色是制造全剧黑色幽默的两张牌。

约翰与他母亲的电话对白也起到了一定的渲染喜剧的效果,但朱迪的角色则是让她完全脱离了世俗以为的“幽默”,认真执着的个性必然要与“放轻松、别那么认真”的论调不可调和,由此,塑造成刻板、执拗、认真,反战,成为了独立存在的一类“人物”,似乎不讨巧,但让人敬佩,就像克里斯托弗所言,对非洲战乱苦难了然于胸的朱迪可以跟她的朋友简芳达(反战斗士)合得来。

总之,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混战”,没有四位超赞的演技,很难预计这部戏的效果。

这时全靠导演、演员、剧本的真功夫了。

最后想起一个小故事。

英国某大学举行短故事比赛,内容要求与皇室、宗教、性及神秘有关,要求文章短小精悍,有回味。

有位女学生写下:“伊丽莎白女王怀孕了!

我的天啊!

谁干的?

”据说,该女生还被女王授予伊丽莎白奖。

说这么多,始终认为有故事有情节的电影、戏剧魅力无穷。

精悍有时更有战斗力!

《杀戮》短评

中产阶级婚姻生活始终透露着乏味,电影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只是重复着冷漠的对比罢了。朱迪比其他三个人都抢镜,波兰斯基这几年的电影都有些让人失望。

3分钟前
  • 歌尔德萌
  • 还行

辛苦演员了,那么多台词

7分钟前
  • 需要复制的尼文
  • 较差

在艺术性上来说确实是很好吧,但是真心不是我的菜,就像我想来杯烈酒,结果喝到一杯清茶sorry

11分钟前
  • 包子
  • 较差

牛逼大发了!四个人因为不同的背景、教育、信仰和观点。在不断的改变着人物之间的矛盾,人物也在矛盾的变化中不断的变换着自己的阵营。大师啊

16分钟前
  • Darmody
  • 力荐

波兰斯基出色的调度和节奏掌控让人丝毫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可惜影片仍有点过于戏剧化,倒是四个主演的飚戏十足过瘾。波兰斯基把对文明社会的辛辣讽刺化成笑料遍布全片,剧本实在牛逼,保证了绝佳的娱乐观赏性。PS:肥温那一吐究竟是怎么办到的?!明明前一秒还在说话...

19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中产阶级们的面子功夫看上去显得那么虚假,一开始情绪还能靠理性控制,几杯酒下肚,文明不复存在,人性野蛮的一面毕现。四位演技派贡献了今年最精彩的飚戏,但是每个人还是以往给人的印象,没有新鲜的突破,就像演了一场话剧。波兰斯基的场面调度和剧本的强悍让人叹服,四个字:精彩绝伦!★★★★★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简单的场景,出色的演员,演绎出了各种人性上的缺点与爆发的矛盾。一般来说爆发矛盾后,孩子们可以很快的和解,而成人却总是难以冰释前嫌,谁更注重感情,不言自明。

22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力荐

噗哈哈哈~,凯特的当桌爆吐,和那只浸水之后依然阴魂不死,在铜盘里吱吱震动着、蹦跶着的手机,是整个片子的点睛之笔。生活与婚姻与关系,皆像一只吃剩的派,令人作呕,又无可改变。个人尤其喜欢这种封闭空间里一群人围坐话唠的戏,只是这次不是伍迪艾伦,换了波兰斯基。

25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四个影帝影后的群戏飙得实在太过瘾了,剧本火花四射,强烈推荐!

26分钟前
  • F
  • 力荐

挺精彩的,剧本和表演都很精彩。白左和丛林法则的矛盾,责任和虚无的矛盾,还有什么,甚至父权和女权的矛盾,球在几对矛盾之间传来传去,简直就是在陈列人类文明的困境。

27分钟前
  • guiltyboi
  • 力荐

无果的一场闹剧

31分钟前
  • 燙傷半邊
  • 较差

每个人都有歇斯底里的一面,结尾的长镜头绝佳的讽刺。★★★☆

32分钟前
  • 泰坦
  • 还行

绝妙好戏,今年看的最好的电影。

37分钟前
  • 绿肥红不瘦
  • 推荐

你争我夺争锋相对喋喋不休固执己见,70分钟全对白过瘾四角戏,但还是稍觉牵强。

40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特别精彩!台词剧本加表演功力深厚,四人从文明伪装到歇斯底里,一路演技飚飞。观众笑场N次,四人表演皆很棒,让我想起《虐童疑云》的互飚演技,此外不得不说下温丝莱特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呕,超越小月月五千米,光这一呕就可以考虑再拍个3D版加强视效哈哈。

4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47分钟前
  • kmlzkma
  • 很差

罗曼波兰斯基的小品。。。。。温丝莱特是让我看此片的诱因之一……

50分钟前
  • 梁威是条狗
  • 还行

突然很期待戏剧版

53分钟前
  • 谭不爽
  • 推荐

好难熬 到中间甚至往后都昏昏欲睡 朱迪是得什么病了吗 怎么一直在抽搐。。还是太想抢戏了?

58分钟前
  • QQQQQ
  • 还行

演相声呢这是?

1小时前
  • 普莉恩皮察雅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