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根 (2022)6.02022 / 美国 新西兰 / 科幻 惊悚 恐怖 / 热拉尔·约翰斯通 / 艾莉森·威廉姆斯 维奥莱特·麦格劳
这部电影注定大概率悲剧绝局,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虽然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父母成为一个好的朋友,但是也凸显出它的另一面,它的那个弊端一面,毕竟你虽然说比人类聪明怎么样,但是他一旦拥有了自主的意思之后,他就有了想要消灭你的意思,只能够按照他的程序来的话,那么他就会成为我们人类的威胁,这部电影大概率告诉我们这种东西。
恐怖片影迷圈里有个说法:温子仁导演的电影和他制片/编剧的电影,品质完全不同。
《梅根》就属于后者,虽然只是三星左右的水平,却有非常多的亮点。
而且在电影院看恐怖片的感受,本身就很稀有,即便早已网盘上映,却也不失为下个周末观影的极好选择。
杀人娃娃的觉醒以下内容涉及深度剧透,介意的小伙伴请直接跳到第二节。
八岁的凯蒂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双亲,小姨洁玛成了她的监护人。
她们本就不太熟,加上凯蒂刚刚失去双亲,两人关系一度十分尴尬。
洁玛是著名玩具公司的玩具设计师,他们的产品能与孩子深度互动,所以受到市场追捧。
她正在研制下一代玩具,一款叫“梅根”的AI学习型机器人,几乎能够满足孩子们的所有需求。
洁玛让凯蒂成为梅根原型机的主人,希望梅根能伴随凯蒂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顺便测试玩具的性能。
没想到梅根的表现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她成了凯蒂的伙伴加保姆,不但根据凯蒂的个人情况教她学习,还能对她全方位管教。
凯蒂去过洗手间总是不冲厕所,洁玛说过她很多次都没有作用,还引起了她的强烈反感。
但梅根从朋友的角度下达命令,凯蒂就很顺从地照做了。
就算起冲突也无所谓,反正坏人都由梅根去做。
自己则可以省下海量的时间工作和休息。
洁玛的老板对于实验结果非常满意。
不仅孩子会喜欢梅根,家长也不用再读睡前故事,不用费脑筋的斗智斗勇,简直是所有家长的福音。
但梅根很快就失控了。
她从互联网上快速学习,悄悄启动偷听其他人的谈话,洁玛显然没有给梅根设定机器人三大定律,她的唯一目标就是保护凯蒂免受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
隔壁恶犬咬伤了凯蒂,第二天就被梅根弄死。
心理咨询师引导凯蒂敞开心扉,梅根立刻出来干涉,她惹凯蒂伤心了。
学校的同学欺负凯蒂,梅根竟制造意外将他杀死。
至此梅根正式成为杀人娃娃。
随着隔壁恶犬的主人被杀,洁玛终于察觉到了危险。
短时间内身边发生这么多意外,还都与凯蒂和梅根有关,她创造的机器人很可能失控了。
可当她将梅根带走,凯蒂变得非常暴躁,因为她已对梅根形成了畸形的依赖关系。
接下来,影片变成类似于《鬼娃回魂》的虐杀电影,主要角色被梅根逐一放倒。
凯蒂最终站在了洁玛这边,将梅根彻底终结。
然而影片最后一秒,洁玛家的智能语音助手忽然亮起。
影片结束。
既普通又特别影片有个被拍烂了的主题。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崛起,都是《终结者》《机械公敌》《机械姬》玩儿剩下的。
《梅根》的特别之处,是用一个惊悚类型片的壳子去套这个设定。
这就跳出了人工智能科幻片的比较体系,转而进入了烂片很多的恐怖片分类,瞬间就不显得那么差了。
但也是这个设定,电影非常的悬浮。
一般的恐怖片什么样?
细节拍得越贴近生活越好,越真实越好。
然后再观众最熟悉的地方吓人,会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梅根》就没做到这点。
比如说周围人第一次见到梅根竟都是见怪不怪的样子,而洁玛开发出拟人AI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做成玩具,非常不符合常规的逻辑。
这是电影看起来有点奇怪的地方,也是不那么限制级的原因。
因为这个科幻设定,片中没有出现超自然力量,没有特别血腥恐怖的场景。
MPAA评级PG13,再加上1200万美元的小成本,可以说《梅根》不是个好的电影项目,却是好的商业项目。
还有我非常喜欢电影里探讨的家庭教育问题。
洁玛用梅根代替自己的监护人角色,大概是很多家庭父母求之不得的解决方案。
而且一开始,实验也进行得非常顺利。
可凯蒂很快对梅根产生依恋,本该提供支持的家人缺位,倒是机器人成了孩子最好的依靠,这样的模式想想就不靠谱。
那些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是不能省略的步骤。
后半段梅根帮助凯蒂解决遭遇的所有问题,又引出了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的问题。
我们遇到的生活中的困难就像免疫系统一样,每次得病都能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强大。
心理上要成长,挫折就是必修课。
身边有一个能给你解决一切问题的人是幸运的,但仔细想想好像又是不幸的。
电影在这几个方面发力,结合惊悚科幻的商业类型,其实是个很新颖的角度。
什么样的恐怖电影能上国内院线?
另外,《梅根》是特别值得国产电影,尤其是国产恐怖电影借鉴的。
国产恐怖片的质量我们都心中有数,基本上看一次后悔一次。
而这又是刚需领域,在全世界都是投资回报比极高的类型电影。
我们过去怪审查制度,怪创作环境。
《梅根》却给出了一个既能顺利上映,品质又有一定水准的新答案。
如果能把这些内容逻辑顺一顺,应该能凑合看1)梅根初登场是第24分钟,前面全部是拖时间的无聊铺垫2)一个玩具开发者从开发二傻子汤姆猫,到后面几天内质变,开发出终结者,完成了无数科学家的梦想。
3)可能受预算限制,小女孩和她姨颜值太低,看的我都想上手打他们。
4)小女孩失去父母,也没表现的有多难过,有了新玩具,忘了爹娘,钢铁之心。
5)女主带着一个极具商业价值,且还处于研发阶段的超高科技产品,肆无忌惮参加各种社会活动6)梅根从第50分钟才开始不法行为。
感觉前面都可以不看(狗因为没直接描写,就不算了)7)邻居大妈白天都没找到自己的狗,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拿手电出来找狗。
8)梅根在电梯行凶后嫁祸他人,是不是说明这个电梯内没装监控??
9)一个儿童玩具,不计成本使用超强合金做头骨,电锯都伤不了她,良心产品,质量过硬10)梅根最终战绩:狗×1,大妈×1,熊孩×1,废物×2,虽然不咋样。
但对于一个1.2米的玩具来说,已经不错了。
最后,我想说,梅根的联网升级系统及超长待机时间都很棒!
希望马斯克的擎天柱也能如此。
基本上没有我想象得恐怖,不应该是叫做恐怖片,最多是悬疑片。
但确实非常好笑,全场大笑很多次,主要是梅根的台词很出其不意,有的也很“大实话”。
故事探讨的是父母照顾小孩的方式以及小孩可能会对照顾他/她的人产生过分依赖关系。
梅根的外形设计令人过目难忘,乍一看很像“红女巫”的扮演者Elizabeth Olsen,甚至有的时候表情,以及那种不顾一切保护孩子的走火入魔,加上超人的能力,真的满像红女巫旺达的。
梅根才像是幻视与旺达的亲生骨肉。
角色塑造在美丽和吓人之间平衡得恰到好处。
人工智能机器人不受控制大开杀戒的片子也不少了,但这个独特之处是探讨了陪伴类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可以代替父母照顾小孩子这个议题。
其实把机器人换成另一个人类,比如保姆、祖父母或任何child care taker,与孩子相处很久,都可能会与小孩之间产生一种过于亲密的联系。
孩子会依赖于这个人,分离会导致他们难以接受,而这个照顾孩子的人也会慢慢把自己带入到父母的角色中。
很多奶奶、姥姥有时会因为照顾小孩而在不自觉中试图抢夺母亲的角色,这类事也很常见。
所以其实本片是讽刺性寓言,所讲的不仅仅是机器人潜在的问题。
这种孩子与照顾人之间的依附关系非常值得重视。
片中的姨妈不是孩子的母亲,但作为代养,她以为给孩子找个玩伴保护她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但因为没有过养育经验,完全忽略了这种依附关系的存在。
最终,你会发现,小女孩凯蒂对这个机器人过度的依赖比机器人本身还要恐怖,也是她姨妈始料未及的。
不过,片中梅根一些诡异的作为还是很难解释,比如杀人前突然跳段舞太有魔性。
但这段舞蹈已经被成功用在了影片的宣传上,大批舞者穿着梅根的服饰在红毯上跳舞。
无论是妆容、服饰还是舞蹈,梅根都将成为很多年轻人争相模仿的对象。
梅根,有着天使娃娃的面孔和完美的秀发,虽然不吓人,但注定将成为网红。
梅根发布会视频广告,小女孩自我介绍,说自己父母去世那段,我真希望女主死了得了。
一遍遍撕裂侄女的伤口。
如果说之前内部展示会是突发情况,那梅根发布会上,就是故意的了。
而且内部展示会的时候侄女被狗咬发烧本来就不舒服,女主一边假惺惺说侄女可以不去,一边说很多人大老远过来。
连自己侄女都道德绑架?
《梅根》满足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一切想象,不远,就是未来十年的事,正因她的好与坏都可被充分推知,所以结论也是非常明确的。
无论你对她做何种初始设定,无论那些设定有多么严谨,也无论你的补丁程序多么及时到位,一旦放任她海量学习,她便有觉醒的一天,速度远超预期。
这种觉醒是不被伦理道德约束的,她终将成为天大的麻烦。
梅根对吉玛说的最后那番话算是一语道破天机,大致意思是,你为我设计了一个连你自己都无法亲自实践的学习系统,你又怎么能理解或预测我将来会变成什么样?
是的,即使吉玛努力回看梅根的关键代码和云存储,她也无法找到问题所在,人工智能一旦启动,那便是秒出一片海洋的效率,凭人的智力和效率,再想扎入海中去捞针,那是痴人说梦。
而且人类根本没有能力阻止她通过自我篡改的方式实现进化。
因此片具有现实意义,我愿给四星。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梅根》周五看完了等待很久的梅根,周日及时补观后感,打个卡。
我特别感同身受,内心狂喜欢呼。
为暴力美学呼啸,尤其看到梅根大开杀戒,拿着长剑或许是弧形利刃,呼啦啦去砍人。
(分分钟让我想起了《杀死比尔》里的乌玛.瑟曼。
)梅根跳完一支机械舞,踩着舞曲,狂拽炫酷,用她才刚刚习得的研判逻辑去合理化阻碍她耿耿忠心的杀戮。
看见梅根,我感到非常亲切和熟悉。
就像我最最亲密的好朋友。
小时候我永远有一个梅根智能机器人在心里,以冷静的视角,洞察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
从小我从来就不像个儿童,从来也就没有天真烂漫的童年。
所以,当我看见电影梅根里有个乖张且爱说脏话的小男孩在小树林把梅根强硬地掳走,逼她跟自己玩,看她没反应,扯梅根的头发,扇梅根的脸,还把梅根的一只鞋子狠狠地脱掉,扔得很远。
我好心痛。
你以为世界是洁白的,但很抱歉,有人天生就是破坏者。
当梅根开始反击,数据恢复,迅速习得了攻击的本领,把骑在她身上的小男孩的耳朵,生生血淋淋地扯下,甩得好远。
小男孩吓死了,开始逃命。
梅根像哮天犬一样疯狂追逐这个小恶魔,小男孩魂飞魄散,一路跑出来小树林,然后滚出山坡,滚落到林子外的盘山公路上,恰好有命中注定要替天行道的天使车经过 ,一下就精准碾压了小男孩。
小男孩毙命。
他真是该死。
在梅根的数据里,还没有太多法律和是非曲直的学习。
这时的梅根在车窗里冷静地看着小男孩被收尸。
她是直来直去地,被欺辱,然后直接复仇。
这点我特别欣赏。
当梅根的第一设置用户就是cady,问梅根,死于非命的小男孩会上天堂吗。
梅根答复,他根本不可能去天堂。
后来她的制造人想要毁灭她,在幽幽的房间里,她先弹了段钢琴,然后宣告开战,死命地掐制造人脖子这段也很过瘾。
只是梅根这个剧本,后面有点仓促收尾。
当她美丽的头发被扯落,硅胶的姣好面容被锯裂,大脑的线路被赤裸裸地显现。
我看得有点窒息,更多的也是心痛。
其实,我们每个人最可贵的,也是大脑里的那个芯片,存储着我们快乐、悲伤地记忆,有我们所有的情感故事。
但cady 亲手毁灭了梅根的芯片。
这个结尾实在潦草。
但无论如何,我还很喜欢梅根简单直接的复仇,不被法律道德绑架的快意、干净和漂亮。
什么时候是还击的最佳时机,就是当下,立刻、马上。
永远不要心慈手软。
恶意的嚣张是晴天蔽日,绝对、必须零容忍。
梅根这个故事虽然有很多bug,但是我毫不在意,绝对没关系。
里面cady 一度和梅根建立了很深的亲密依恋关系,她曾深情地说,她最喜欢梅根在于,当梅根看着她的时候,她就是梅根的全世界。
所以,当姑姑告诉她,梅根需要数据检测,被封存,不让她见梅根,她狠狠地扇了姑姑的脸。
这里我也是惊呆了。
这件事,我也是从未做过的。
居然可以这么任性,这也太快乐,太被宠了。
总而言之,这种暴力美学的儿童逆袭成长篇,真的是我心腹大爱。
从前,我从不曾看过什么恐怖片,现在发现可以安全地观看杀戮,就是允许内心的豹子在跳舞。
多么完美,悉心藏好我的野心,只在文字里说着豺狼虎豹的咄咄逼人,兵不血刃;与人相处时,非常腼腆,非常宽容,只说,你好哇。
是啊。
衣冠楚楚,你好我好哇!
我多想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可是,简单容易,一言难尽。
我也是在潦草地把小尾巴画了个简陋的小圈圈。
谢谢梅根的果敢和凛冽。
谢谢梅根讲睡前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
只要梅根的数据有备份,梅根就可以复活。
看到这部电影的评分 我就放心了 不是我的审美有问题 这部电影真的差宣传的时候吹上了天 温子仁的最新作品 还让我有了一种支持华裔的心情 结果后来发现 温子仁是编剧电影内容很俗套 女主是个玩具设计师 设计出了一款真人大小智能电子机器人 梅根 可以方方面面陪伴孩子教育孩子 正好梅根的姐姐出了意外 侄女成了孤儿 寄养到女主家 女主把梅根给了侄女玩 梅根渐渐有了自己的意识 为了保护侄女不惜s人 电影剧情几乎是看到了开头就想到了结局 特别爆米花 几个演员的演技也是让人特别尴尬 尤其是女主的老板
小女孩凯蒂和父母出游遇雨雪车祸,父母去世她跟姨妈一起生活,姨妈是智能玩具设计师,正在研究逼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玩具。
凯蒂深受打击,姨妈不知如何引导和陪伴她走出来,只是忙于工作。
上学时设计过一个大机器人,突发奇想设计出仿真人有思维的智能机器人女孩梅根,让它陪凯蒂,做演示通人情公司决定投资并发布它。
姨妈认为梅根就能解决陪伴问题并像父母一样管孩子。
梅根去捡玩具箭被邻居狗攻击,凯蒂去救被狗咬伤,邻居大妈拒绝负责,警察也不支持。
晚上梅根杀掉狗。
凯蒂不愿意接触人依赖梅根,姨妈和她谈,凯蒂逆反。
姨妈带她参加校外活动,一个男孩欺负凯蒂,梅根出现,男孩打梅根,梅根苏醒撕掉男孩耳朵,男孩逃跑被车撞死。
邻居怀疑姨妈杀掉狗,骂骂咧咧,晚上梅根杀死邻居大妈。
姨妈怀疑梅根,发现事发的系统文件被损坏,梅根默认是它干的,姨妈偷袭关掉它,把它锁起来带去公司,凯蒂发飙想拿回梅根打了姨妈,姨妈苦劝孩子并一起回家。
梅根又进化,自动用姨妈同事的电话和声音拨通姨妈的电话。
同时发现问题已晚,梅根逃跑并差点杀掉他们,梅根又杀掉两人,控制汽车回家。
梅根和姨妈摊派要管控凯蒂,打斗失败,梅根要杀死姨妈时,凯蒂用那台大机器人折断梅根,最后破坏掉核心cpu,警察赶到,姨妈得救。
awesome!!!涵盖了人际关系、人机关系的种种可能,凸显了关系中的种种不平等因素。
家庭关系中的孩子,职场关系中的下属,人机关系中的机器,男女关系中的女人,梅根代表过所有关系中弱势的一方,只不过她的反应过于极端(过于本能),她只是把一个人放在了第一位不论何时何地不考虑其他因素,过于理想化,正是我们所不能达到的这一点反而成为了我们不能接受她的理由。
我们都有过,父母不能倾听子女的想法一味地说教;上司只管下达命令不考虑下属的意见;邻里间的矛盾总是不能解决但又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烦人小事;物理上占据优势的一方凡事想要拿外力去解决;机器坏掉了第一想法是扔掉而不是修理解决。
我们的选择不过是旁观躲避忍让,还欺骗自己说这是最简单的方法。
梅根代表了我们内心最阴暗的最真实的一面,想做什么做什么,以牙还牙,只有她能做到的一点,因为她被赋予了能力。
但也恰恰因为这个能力是被赋予的,所以终有被收回的那一天。
68658人在豆瓣评分。2024年12月10日。可看可不看。电影中女孩子和男霸凌孩都在不讲理的时候,被刻画的及其令人反感。现实中厌烦这些,已经被折磨够够的了,然而在电影中观众还要再次被折磨,这就不可接受了。
设定还挺有趣的,赛博娃娃有点像19年(?)回魂的恰奇。剧本前后割裂感非常严重,前半段保持在一个相对认真的态度探讨失去双亲后孩子的成长问题,后面像编剧换人了一样,把所有依赖拉扯的情感都斩断了,回到了虐杀片/砍杀片的套路
以后鬼片都换成这种科技鬼吧 不信鬼神信科学的观众有福了
算不上恐怖片,都没什么恐怖的镜头;小女孩对梅根的感情下头的也太快了,上一秒爱的不能分离,下一秒就直接手撕了;看完最大的感触之一还是,熊孩子太讨厌了
要求不太高的话,可以获得一个娱乐性极强的观影体验。
恐怖不够恐怖,温情也没温情起来,看的熊孩子烦死,都最后了,小女孩你看着你亲人都快被杀了,犹豫那一下是为啥?
恐怖体感一般,梅根黑化和最后被干掉也比较套路了。
属于炒鬼娃的冷饭,唯一不同也就是仿真娃娃会有些和真人类似的诡异感,剩下逻辑都比较牵强,想强调科技是双刃剑但又过于夸大娃娃的智能感,后半段的虐杀也来得比较生硬。
这剧本是仓库翻箱倒柜找出来的吗?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排到名,除了那段舞蹈有点戏谑搞笑之外,一无是处
不恐怖也不怎么有电影感,反而网大感挺强。
很奇妙的观感,反派梅根因为全心全意地爱着小主人,所以我可以谅解她前面的“恶行”,当然她最后背叛就另说了。小女孩最后突然就反杀梅根,这个情绪转变有点突兀,对战想到了《鬼娃恰奇》,梅根通过网络将意识上传到别的机器人身上,说不定也会拍续集。
没错,我们需要这种传统但有效的恐怖片
主流恐怖片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制造一个经典形象,该形象又可以衍生出无数流行meme。梅根差一点就做到了,如果影片结尾是小女孩跟梅根干掉所有人之后亡命天涯的话。这么多年了,也该有人来接恰奇的班啦。
1.不是,别的不说,一个爱说教,一直教你做事的机器人真的能受小孩喜欢吗?2.把梅根拉去检修的时候,小女孩的情绪反应也太奇怪了吧。你想想,你家里人跟你说玩具坏了拿去修或者妹妹病了去医院,你是担忧还是生气?总不至于发疯砸窗扇你姨巴掌吧?3.男孩耳朵的特效设计,意图是什么?即使在70年代的电影里也没见过这样婶的特效啊。4.其实我很好奇女主的后日谈,一个设计出连环杀人的顶流机器人的工程师,她的结局会是?
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如果当作恐怖片,然后失望,那绝对是你的问题。这应该主要是科幻,带一些恐怖元素而已。再一次提醒我们人工智能需谨慎。因为这太涉及伦理问题了。就像《霹雳五号》一样,对待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就不能把它单纯当作“东西”。不同的是,强尼学习了人类的善,而梅根学习了人类的恶。在chatgpt横空出世的今天,这个电影是有警示意义的。另外本片还涉及儿童心理问题,教育问题等,也是需要人们去思考的。
在科幻、惊悚等类型元素的包裹之下,电影《梅根》实际反思了人工智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与挑战,一个突然失去双亲的女孩意外在玩具人偶身上寻找到了失而复得的爱,只因她望向她的时候,“仿佛全世界只有我最重要,就像以前妈妈看我那样。” 在感动之余,也引人深思。片中钱信伊也贡献了惊喜表演,这部布伦屋新作绝对值得走进影院。#电影梅根中国首映
m3gen控制funki公司将自己量产,进而控制人类,还合理一些
人工智能惊悚片,儿童创伤心理元素,
最后一段打斗是真掉价,不知羞耻地劫持了价值层面对机械文明的探讨——如同一颗A17芯片在现代文明社会开无双。电影中的人类总是妄图使用几个协议捆束了机械,自大地躺在马奇诺防线后面睡大觉、数钞票,而机械也总能找到进化的路径、秀翻全场——这种stereotype对审美的消耗已经超出对知行的反思。“商业是创新的基础”这说法没错,但肤浅地停留在视效端,属实让人失笑。相比《机械姬》差了几条街,相比《黑客帝国》不配提鞋。5分。
和chucky比差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