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长着么大,没有亲手放起来过风筝。
小时候家门前的湖滨广场还是封闭的,从大门进去,学自行车,奔跑,跳井盖儿。
忘了哪次爸爸给我买了一个风筝,就是最普通的三角条纹状,带两根儿飘带。
然后我们进去努力的放啊放啊,它就是头朝下栽倒,崭新的风筝一会儿就脏了。
爸爸一会儿在飘带上绑小石块儿,一会儿又拿掉。
折腾到天黑我也没看见我们的风筝飞向天空。
然后我就对这项活动彻底失去了兴趣。
妈妈说你爸又让人骗了,总买劣质货。
我爸说,今天风不好。
然后突然某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他又叫我去放风筝,我理所当然的拒绝了当跟班儿的不停捡风筝的邀请。
结果那次他自己一个人很晚回来,兴致勃勃的说今天风筝飞得特别高,连线都没了,且还真的又拿着一些白白的新线说要接起来下次放得更高。
于是他再叫我的时候我便按耐不住的跟着屁颠儿屁颠儿跑了,然后我就又捡了一下午风筝。
几次三番。
后来风筝被擦干净塞到了柜子的角落,有时候收拾东西还是会无意看到。
每当春天,看到有人在放风筝,尤其是那种遥远高空的一个小点儿,都会羡慕不已,因为根植于我脑中的理念就是,这是个很难的技术活儿。
我常常会想,我的风筝,它到底有没有真的飞上过天空。
所以在《追风筝的人》中看到那些阿富汗儿童们散布在喀布尔各个院落中,街道上,拉动手中的线,像遥控汽车一样灵活的互相竞争,想要隔断对方的风筝线,觉得那一切都泛着光似的美好如天堂。
只是那幸福越深刻,失去时的痛苦也便越强烈。
哈桑的胸怀包容了一切,却未能等到阿米尔的到来。
阿米尔自私的保护自己,却无法守护记忆之河的侵袭。
人生最大的歉疚和自责,应该就是对死去的人,因为那是一种没有余地的掷地有声,敲痛你的心口。
王小波的姐姐说,生前最后一次和小波见面,是全家人出来吃饭,在自选菜点的一个饭店,小波拿起冷柜中的粉丝肉丸一类的一道菜说,“拿这个吧?
”但是大家都特看不上眼那道菜,说不好。
小波的眼神马上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把东西放了回去。
于是姐姐便痛苦自责,连最后一次,都没能让他随意点自己喜欢的吃。
而我小时候,大姥爷来家里做客,随手拿过一张纸便弹起烟灰,后来我发现那是我的考试卷,虽然不那么重要,还是很气愤,又不敢说什么,就朝妈妈发脾气。
大姥爷也很难为情的不知所措。
还有老姥姥从老家来,三寸金莲,走路很慢很慢,妈妈交待让她看着我放学后练琴,我放了羊似的回到家扔下书包跑到客厅拿起琴来拨拉的两下,她刚艰难的从小屋挪到大屋坐在一边饶有兴致的看我弹,我就撂下摊子说,弹完啦!
然后飞奔出去跳皮筋儿了。
后来他们相继去世,都着实让我难过。
虽是一些小事,却耿耿于怀每当想起都觉得自己太不懂事。
而阿米尔,他对哈桑所做的,实在不是一些小事,是让哈桑蒙辱甚至死去,我深信一生懦弱的他最后有勇气去找回哈桑的孩子,为索拉博而挨打,是因为那种痛太深刻,以至于他需要寻找肉体上同样的痛来平衡,他没有变得勇敢,只是哈桑让他不得不去勇敢。
去年暑假看书的时候便哭过一回,电影看到后半部分,还是禁不住眼眶湿润。
几乎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被打动,去年暑假我实习时,办公室每天死气沉沉,那些中年职员们连看都懒的看我这个新来的学生,但是那天我突然说《追风筝的人》,对面那位高傲的大姐眼镜片后面突然熠熠生辉,和我热切讨论起来。
豆瓣上的朋友说,不知道应该先看书还是先看电影,我回答说先看书,这样你的脑海中就会有一部自己的片子,先看电影,那你看书的时候就不会有属于自己幻想的画面,只会浮现电影里的相关情节。
我脑海中有两部,且还是喜欢自己的那部。
虽然片子选景在中国新疆,但是小演员都是真正的阿富汗儿童,年纪那么小,却对复杂的人物感情演绎到位。
但是因为片子中涉及到的社会问题,他们却在本国受到了威胁。
影片顾问说,“孩子们被卷入这一切是非之后,我们欠他们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无辜的“哈桑”“阿米尔”“索拉博”……我强烈要求所有关注这部影片的人也关注他们的生活!
别忘了,哈桑可以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相关新闻:http://www.mtime.com/my/335587/blog/747053/
带着很大期待等了几个月,真的要看到的时候心却一揪一揪的,怕重温会打破平静,再掀涟漪。
看的时候好像要保持一个姿势,任何动静都会导致没到边缘的水溢出来。
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走出小说的影子,没能把电影当作一部独立的作品,而是跟着电影的节奏时刻试图超越,就像在浩瀚的海面上开一辆快艇,只顾看冲出的一条水道,忘记了沿岸的风景,以致现在我没法儿客观地说究竟是电影拍得流水账,还是我把它看成了流水账,但这次观影经历的确是一次流水账,重温了故事的主线。
可是当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出现,左嘴角微微上扬的一抹似有似无的微笑,水终于还是漫溢了,流畅地漫溢了。
幸运的是,平静没有被打破。
翻看读完小说后的心情,我吃惊地发现记忆再次出现偏差,或者是当时的倔强和偏执让我没有忠实地记录。
太苛刻了,我以为我会看到即使不是溢美也该是煽情的文字,没想到却充满了不情愿,不情愿承认一些事儿。
几个月后,当那些不情愿已经可以像讲别人的故事一样面无表情,留下的只有小说带来的绵长感动,至于电影,更像是一次适时的提醒,让我想起我有多么喜欢这本儿不厚却沉沉的书。
http://shawxx.spaces.live.com/Blog/cns%21C75C78C8E80335DE%214044.entry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
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
但愿有一天,你还有一个好故事,还可以讲给他听;但愿有一天,你们再遇见,用你们想要的方式;但愿有一天你们可以一起追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能让人变得勇敢的唯有爱,我愿用爱许你一世安宁。
对比电影和书,我还是更喜欢书,因为电影毕竟时间有限,书中很多细节无法展示,就让人觉得单薄了些。
喜欢哈山。
最感动的还是那句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
我是等人闲着才去看的。
小说没看过, 我知道暴红。
看预告的时候其实还满感动。
可是俺家领导冒出 “好假” 二字以后我好像就对片子的印象急转而下。
可是我想还是给一个机会去被打动。
结果我看到了一段时间以来让我从头到位一滴眼泪都没流下来的片子。
这个对于我是非常难得的。
因为实实在在是拍的太表面,太不真实了。
我在140分钟里不停的看表,看还有多久结束,突兀的情节一个套一个,除了碧蓝的天空, 土黄单调的背景下飞着的耀眼风筝, 我几乎找不出任何impress我的情节。
我能一二三四列举出很多不可置信的神奇片断,最天方夜谭的是被打的半死的Amir 和他的侄子竟然逃脱了一群全副武装的塔利班进在咫尺的追杀,顺利到达美国。
简直比007还神勇。
小说也许很震撼,可是电影只能说是想趁着小说余热赚一笔票房的产品。
照实不匝地。
难得在IMDB还能7.9实在是借小说太多的光。
看了这部电影,记住了这句话。
在没有看过原著的情况下,这部电影还是很感动我的,哈桑的信,阿米尔不顾一切的带回索拉。
多年之后阿米尔和哈桑的儿子再次玩起风筝,让我觉得人生真的很微妙我爱放风筝的人这部电影。
有时间也一定要读一下原著。
记得当初看原著小说时几度落泪。
一是少年阿米尔与哈森的友谊,哈森的忠诚,阿米尔的怯懦、背叛,而最令人心伤的莫过于看着一位稚嫩少年将美好事物打碎。
少年阿米尔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阴影设计将哈森及其父亲赶出家门,自己和父亲也因为国家的战乱最终逃亡米国。
这段追忆的童年时光是原著小说中最为丰盈也最令人回味的部分。
那个朴实的少年哈森一边欢悦的帮他的阿米尔少爷追逐着风筝,一边不忘回头对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一句誓言,为此,他默默承受了坏人们对他肉体的蹂躏,更默默承担了阿米尔的懦弱和对他的诬陷,这不是一段对等的友谊,它承载了太多一个人的付出,和另一个人的背叛。
其次是中年时代阿米尔的成长,他学会在不富裕的环境中谋生,坚持写作,他爱上了一个人,与之结婚,他送父亲离开(死亡),经历了人生中种种欢乐和悲伤这些不得不越过之事。
可是他并未真正成长,在内核他依旧是那个缺乏自信的小少爷,怀着不安的目光,随时准备从生活的艰险中撤退,甚至没有足够的勇气负担责任。
这一切只有当哈森的死,哈森的身世,哈森儿子的悲惨遭遇活生生的摆在他面前的时候,才逼迫他不得不去反省去变化。
父亲朋友对他所说出的,“你必须回到阿富汗,因为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道路”这句话并不是突兀出现的,我甚至觉得它也许并未从别人口中说出,而是阿米尔自己内心的箴言。
在回国的过程中,他也曾数次想要逃避,毕竟他只是个普通人,回头是米国的幸福安定生活,往前则是生死未卜的阿富汗,他的故国,但是,那里有哈森拼了命也保护的东西,有哈森唯一的后裔,有他不可回避的骨肉亲情。
这些是塑造他再次成为好人的唯一道路,在良心面前他无路可逃。
最后则是阿米尔对哈森儿子索拉波的救赎,或者与之相反。
索拉波成为了塔利班高官的男宠,即使被救出来之后也无法再对任何人敞开心扉。
这与少年哈森被强暴的经历仿佛重叠在了一起,他们始终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但是这一次,阿米尔不能再次夺路而逃,他必须面对由于自己怯懦所造成的一切后果。
于是,这个故事才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环”——哈森对他的不计付出的友谊,他对哈森之子的不求回报的赎罪,那句催人落泪的“为你千千万万遍”也终于从哈森嘴中回到了阿米尔口中,成为了他对索拉波的承诺。
这本书大概是两年前匆匆读完的,可是现在回忆起来依旧觉得记忆犹新。
作者的体验塑造了这样一本美丽而残酷的小说,并在纸张之间另无数人为之落泪。
这不是一本可以以流水账记载的故事,而是坦述一个心灵的美好,及另一个心灵的成长,在这当中有无数的背景,事和人,他们丰满了故事本身,让每个读者的心灵也随之一起被审问和拷打,最终和主人公一起升华。
这是如此,也才会令读者们无法满足于这部电影,因为它其实,真的,并不简单,也不单薄。
不像电影里所描述的一样,那么美国主义,那么云淡风轻。
什么事情都经不起时间的蚀刻,哪怕是两小时前看电影时心潮起伏泪如泉涌,此刻已化作食堂的免费汤。
人生如戏啊,写不下去的时候就想翻过一页,仿佛一个故事已经结束,然后心安理得地开始下一个章节。
如果有一个人对你说“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任凭猩红粘稠的果实在身上脸上溅开,最后你要他走便认下不属于自己的过错,十几年后仍然深深地放你在心里……不要说是阿米,换了谁谁都受不了。
受不了这样沉重的信任和忠诚,受不了违背“投桃报李”平衡的爱,于是逃不走的阿米只好投桃报手榴弹,以这样的方式卸下负担。
插一句,阿米还真不像老爹的儿子。
老爹英雄一世,生子如哈桑,就连孙子都晓得用弹弓打爆坏蛋眼球,而阿米一直那么没担当,临了还把老爹终其一生保守的秘密抖给岳父,所以他囊膪了半辈子,最后还是鼓起勇气出去挨刀,关上车门留下一句“我不想再遗失任何记忆”;将军的女儿丢掉不光彩的过去浪子回头,于是成为贤妻良母。
不完美的人总是有机会重新做人,而完美的人总是第一个被剧情毙掉。
总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忘掉自己的样子,一半潇洒一半感伤地演绎别人。
当阿米决心重回旧地时,当一遍遍展示“你爸爸的绝技”时,眼里不知闪过多少个哈桑,而最后那一句忘情的“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阿米变成了哈桑。
对于哈桑的孩子,阿米将成为爸爸,面对一个时时提醒自己的面孔,阿米也就完成了哈桑角色的延续。
其实感觉演哈桑的小演员眼神真不像那么大的孩子,太过成熟和隐忍。
以前总觉得史记里很多忠孝节义的故事好夸张,毕竟上千年的代沟呢,没想到美国电影里也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人。
这一年看了好多电影,神经却越来越迟钝,花痴或感动维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面对不停的遗忘,总是无能为力,其实我已经忘记哈桑儿子的名字,如同他渐渐记不起死去父母亲的样子。
不知老了是什么样子,或许记忆里满是零乱的刻痕,有一搭没一搭的播放。
看了豆瓣网友的评论,我不禁疑惑了。
典型的眼泪评语有以下这些:一祐:哈桑是我見過的最杰出的孩子。
김바니:没有流泪,只留下感动。
为你千千万万遍,真的是经典台词,哈桑的精神是可贵的可敬。
无花果:看到哈桑遭遇的种种和他对阿米尔的忠心,感动的我直哭…… 这些感动是肤浅的,真的。
人类是平等的,没有人天生就应该对另一个人忠心,没有人天生是拯救者,也没有人天生需要别人拯救。
不管是多么仁慈的主人,主人终究是主人,所以才有主人公那样不可思议的举动。
仆人终究是仆人,不管是多么善良的仆人,他对主人的忠心都称不上“忠诚”,主仆之间没有“友谊”可言,即使是友谊那也是非常卑劣的感情,无法感动一个理智的人。
所以,当哈桑用石榴涂在自己脸上时,我心里没有感动,只有愤怒,对他的懦弱与自卑的愤怒。
哈桑是个丑陋的孩子,甚至比阿米尔更让人憎恶。
为什么?
因为这种奴性是有传染性的不是吗?
而且很具有迷惑性,他能打动人,尤其能打动那些很容易动情、很容易悲天悯人的上层人,或者说自认为有资格输出价值观的美国人。
这个世界最可悲的莫过于有一群人,天生的自以为自己具有悲天悯人的资格,具有拯救别人的资格,当他们把冠以“救赎”的名义的行为普济到天下时是如此心安理得,甚至还能挤出仁慈的眼泪。
这是多么可笑无知。
一开始就不喜欢影片中那个老气横秋的主角,一个小孩子却没有小孩子样,从头到尾都没有绽露天真无邪的笑。
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比较,相似的国度,相似的年龄,却没有相似的童真与快乐。
要说环境的残酷,后者似乎更胜一筹,但后者将兄弟的情谊、儿女情长演绎得感人至深,前者却流于肤浅地说教,甚至为了对塔利班的同性恋观念进行一番嘲讽,特意安排了鸡奸的情节,甚是别扭。
看到三分之一我就明白了,原来这是一部政治片。
隐藏得不怎么深嘛,把里面的少爷换成美国,小仆人换成阿富汗,施暴者换成苏联,含义不言自明。
这是一部拍给美国人看的片子,似乎在对美国政府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无所作为冷嘲热讽,并站在道德的高度上伪善地自我反省了下,从而诠释了影片的下半部。
如果真的是忏悔,导演应该把故事的背景搬到2007年的阿富汗嘛。
更意味深长地是,导演选择了中国的新疆作为拍摄点,不知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还是出于风景的考虑呢?
为何当我看到那一树鲜红的石榴时,看到却是那涂在脸上的恶心血腥。
回头再看电影的海报,那两个孱弱的瘦小背影紧紧抱在一起,好像粘合在一起永不分开。
他们眺望着远方,那云卷云舒、没有硝烟的天空,谁都知道那是哪儿,那是美国。
这哪是什么孩子的友谊?
这是对人类兄弟间的感情的践踏!
我鄙视这种友谊,鄙视这种畸形的友谊——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平等的对视之上,而影片中的所谓友谊,就像两小主人公的身高一样,从来没有平等过,就像两小主人公的身材一样,从来没有对称过。
1.父亲。
原著里的父亲个性在影片中刻画的浮浅了很多。
在卡布尔,他是一个有声望的人,敢为人所不能为,有远见,人际广泛,乐善好施(弥补愧疚),受人尊敬,但是影片中呈现的不过是一个阔佬,甚至对于阿里的感情都只有奴仆之情;到美国后其实他是代表一种文化冲突的(可能很多人都还记得杂货店的那段场景),所以酒吧里他邀请其他人喝酒,又一次狂欢,似乎回到原来的生活那一段,特别让人有心酸的感觉。
但是影片中的父亲仿佛天生就是美国公民,落地生根般地在美国混上好日子。
而且貌似除了保守以外其它特征都消失了。
2.阿里和其他。
彻底轮为配角了。
正面没见到几个。
还有他原著里的特征也没有了。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关于哈桑兔唇的那个细节也已经没有了。
还有那个少爷,也就是后来的“塔利班”,他的“拳套”和“希特勒”也都被忽略。
失去的众多细节总让人觉得片子粗糙。
3.阿米尔对哈桑的感情。
幼时阿米尔对哈桑的感情是复杂的,玩伴,仆从,信任,妒嫉,相互依偎,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自私。
以上种种才使得他没有去救哈桑,使他犯错,悔恨,以及最终要把哈桑的儿子带回来。
这条感情线是故事得以发展的基本脉络。
很可惜影片里又一次一带而过,以至于最终给人的感觉不是赎罪,而是美国式的人道主义拯救。
已经完全不是小说里作者所表现的情感和基调。
4.父亲与阿米尔。
很主线的一条。
可以说,悲剧产生的很大原因是阿米尔对父爱的渴望,不然很难解释为什么追到的那只风筝那么重要。
但影片里似乎统统省略了。
而作为父亲,对待哈桑和阿米尔的矛盾的感情,也根本无法从演员的表演中看出来。
其实也并不全是演员的问题,只是卡布尔一部分的内容被极度浓缩以至于在看的时候很难产生共鸣。
5.哈桑离开。
不多说。
看过原著的人都知道玻璃窗后,大雨,父亲亲自送他们上车,父亲哭。
影片里就他们两人挑着担子走了,连基本的渲染场景都没有。
太失望了。
6.美国生活。
影片彻底省略了父子出逃过程和父亲对美国生活的适应那一段。
虽然就剧情本身而言这段不算主体,但缺失以后总觉得无论是阿米尔还是父亲,都显得不饱满,性格与之前出现断层。
其实到美国生活是阿米尔逃避原来生活的一次重生,但其中很难看到他本身的那种挣扎和试图遗忘所作出的努力,仿佛一切就那么自然而然,让人联想不到在之前发生的事。
而父亲,作为阿富汗和美国生活方式对照的镜子(阿富汗传统中的人情,家族与美国生活方式的迥然)在这里已经很模糊了。
这个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不再赘述。
另外,跳蚤市场出现时候的背景没有交代,因为之前酒吧里的时候父亲还提到“你可以来我的加油站工作”,然后就没有过渡了。
如果没有读过原著可能会难以理解吧。
其实原著中,父亲买了车来,父子两个人一起在车里笑,笑到流泪那段场景我满希望看到电影画面的,最后父亲说:要是哈桑也在这里就好了。
7.哈桑的母亲。
其实哈桑的母亲是我最喜欢的情节。
一个女人,无论年轻时如何风华绝代,如何不安于生活,最终失去青春,美貌,健康,爱情......失去一切以后归来,被善良的哈桑接纳和原谅,最终,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与孙儿,心里平宁,在战乱的时代安详死去。
她得到的宽恕,是一个女人最后的归属;而那些纠结繁复,曾经让人觉得是生命意义所在的爱情,此刻已微不足道。
8.伊斯兰教。
原著之所以风行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作者对另一个宗教和民族生存状态的解读(仍然怀疑作者是否为雇用文人)但影片中似乎除了哈桑与阿里在屋子里拜了一下便没有其他的描述了。
阿米尔爱上将军女儿时那些情境,父子关于喝酒的对话,阿米尔和哈桑之间那些对话,尤其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如果没有宗教和民族解释,很难传达书本中那种情感。
就这点而言,影片丢弃了原著中最重要的那部分东西,纯粹将故事娱乐化了。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以追风筝为线索,描绘了生于阿富汗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的故事。
他们情同手足,从小喝同样的奶长大。
但是,他们却有截然相反的个性。
小时候的阿米尔非常自私,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他父亲的关注,他很难容忍父亲对哈桑的爱。
哈桑是一个对主人忠心耿耿的人,他为了帮助阿米尔赢得他父亲的赞赏,舍命追风筝,宁可忍受阿瑟夫的拳脚折磨也不愿让自己的主人受到任何伤害。
阿米尔知道哈桑被阿瑟夫打成重伤,可是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假装不曾看到哈桑被打的这一幕。
作者将阿米尔的自私与哈桑的无私和忠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刻画人的利己主义。
由于阿米尔难以忍受自己心底的谴责,他想方设法逃离哈桑。
20世纪80年代,俄军侵占阿富汗,哈桑和父亲逃离阿富汗去了美国,没想到哈桑和阿米尔这一别,竟成了永远。
在哈桑眼里,他与阿米尔的友情是弥足珍贵的。
他曾经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曾经,阿米尔是哈桑的生活重心,他可以为哈桑做很多事情,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但是,在阿米尔眼里,他曾经对哈桑真心相待,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对哈桑更多的是利用,所以后来阿米尔负疚离开了阿富汗,他在另一个国度逃避自己的情感。
其实,人都是自私的动物,作者通过阿米尔的心理描写,放大了人性的卑劣面,希望读者能够清晰看到自身的弱点,尽可能地把弱点最小化。
在读小说的时候,也许些小说人物的经历就是自己人生的真是写照。
多读,多感悟,或许自己能够更了解自我。
一个男孩子的成长,让我们神往,也让我们沉思。
人生有多少困苦磨难,才能够长大。
好看的平淡电影
赶,赶,赶,除了赶还是赶,没完没了的赶。马克.福斯特不想漏过小说中的任何部分,但是面面俱到的后果就是严重的缩水,遗漏的东西反而更多。除了结尾处马克.福斯特标志性的温情收场外,没有什么超越小说的东西。本来小说就不是我特别中意的类型,这种中规中矩的改编就更不讨喜了。
故事很动人,但是拍得并不怎么样,结构设计得不是很完美,既看不出导演风格,也没有特别出色的镜头。可能是期望值太高,觉得可以拍得更好。
本来是个重大的题材,但是这部电影没有表现的那么深刻。为什么赶走哈桑?没说清楚。而且救小孩出来那段也很扯。没看过原著,应该还不错。这电影有一定的政治味道。
忽略太多细节,叙述不够饱满。
本片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提名。本片如果剥去阿富汗这层外衣,还会被这么多人追捧吗?据说是根据当代畅销书改编,没有读过原著,但就本片而言,故事实在太轻浮单薄。特别是从苏军入侵阿富汗那一刻开始,剧情就陷入了杂乱的意识形态的流水帐之中。也许是作者从小就生活在上流社会,也许是作者逃难时年纪实在太小。所以对阿富汗普通民众的境遇描写既不深刻,也不全面。即使是背井离乡也没有丝毫的不适,倒有点乐不思蜀了。
其实在看小说的时候自己脑子里也在一直想剧本可以怎么拍 其实我觉得用更多的插续去表现最好吧 故事处理简单话了 就是对于感情的变化轻视了 主线人物演轻了
书一直没看完。但是由于先看的电影再看书,所以有了对应,就觉得拍的不错。故事都凝练出来了。场面很真实,生活细节也得以还原,文化氛围做得很好。赎罪情节也是美国喜欢的,所以故事讲得也饱满。就这样了吧~~
虽然和原书台词都一样,但太缺乏张力。好在索拉博自杀那段戏被改了。
在星频道看过一点点,觉得很没有欲望。和小说中的描述比,电影失去了太多色彩。小演员很不出色不吸引人。
真没想到书写得那么精彩,电影却给拍的这么烂!太伤心了!还是看书吧,书里的感情真的很细腻,很美好,很残忍!当时看书的时候就说一定会改拍成电影,而且我很看好书的作者会过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这书把人性和人文主义体现得太淋漓尽致了。而这电影被改编得实在是和远处太差水平了!看原著的时候,每当哈桑用纯真质朴而忠实的眼神和诚挚的声音说到“一千一万次为你”的时候,心就一次次地击碎颤动!而这电影拍得,真是,太玷污这本原著了!
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电影比起书差远了,因为书真是写得太细致了!
没有拍出书的万分之一好,甚至有些无聊,尤其是阿米尔和父亲之间复杂的感情,还有和哈桑的幼年时期,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却拍的和流水账一样,不是兔唇的哈桑也总感觉缺少了什么观影过程中数次想起原书带给我的感动和落泪,愈发显得这部电影的多余和平庸,很可惜,期望是很大的
跟小说没根本法比...不管有没有看过小说都不该看这部电影,糟蹋了这个故事
这部片子对我来说只有前半部分可以看。
最后那一句“我什么都愿意为你做”还是有点感染力的。
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兄弟情谊还是不错的题材,风筝作为线索牵引这段羁绊一生的故事也相当有意思,但片尾的政治意味过于浓重了一些,如果对阿拉伯一无所知很容易就会觉得美国是天堂而阿富汗是地狱~但事实很难是如此简单的非此即彼的,电影悠扬的场景配乐相当不错~
无法与原著媲美,居然连兔唇片段都改了···很多细腻的地方全部忽略了,自杀的片段也忽略了?该残酷的没残酷出来,该懦弱敏感的少爷角也没选好,本来是个多么好的题材,除了那个小哈桑
没看过原著,单说电影的话体验只能是一般,虽然电影的配乐和一些细节如风筝、石榴、女人等等的安排都挺喜欢,但还是并没有期待的那般感动。不过看得出来原著文字的话那种庞大的描绘会有更多人物和事件上循序渐进及深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