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新闻上说全球第四例艾滋病治愈者出现,于是乎,我就重温了这部剧。
同样的感动,但感受似乎更深刻了一些。
这是个关于平权与爱的故事,故事中的运动有很多,反战、全民医保、同性恋、男女平等······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似乎相较于同类型的大部分电影更能直射人心。
当人们开始慢慢接受这个群体时,却逐渐忘却了这些人曾经做过的努力。
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样的爱情电影,热度远比WWR高。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是因为这些为之努力的人不值得被记住吗?
在网上搜Cleve Jones简直就搜不到什么资讯(百度百科显示他是一个演员,没了)。
于是我就想,真的很感谢这部迷你剧,否则我不会了解这么多。
或许我压根就想不到,我需要了解那么多。
爱是不分性别的,只要彼此的爱是足够的。
我记得当cleve向一直想治愈好自己的父亲讲述自己与伴侣的故事时,父亲哭了,我也哭了。
爱是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真的。
因为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对爱的需求。
有人说,这部剧的政治色彩太浓,我不否认,因为权力是需要通过政治斗争去去取得的。
如果没有人们的强烈反对,8号提案就会一直存在,同性要求的平等就不会写在很多国家的宪法里。
现如今,还有很多人歧视LGBT,就比如我的一位同学就曾亲口对我说过,她觉得他们很恶心?
不要觉得很惊讶。
有一次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博文,公然叫板骄傲月游行。
下面的一百多条评论,都在攻击同性恋。
我真的是无语了。
我一直就不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就不能接受LGBT?
这个问题有谁知道,可以回答我一下,谢谢。
其实从这部剧中,我还可以感受到的是这些人希望被接纳。
就比如说Chung,当她妈妈问手术多少钱时,她哭了。
其实她一直想被理解,被接纳,只是社会的残酷是她不敢追求自己的生活。
我们应支持这世上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合法权利!
总之,这是一部不错的好剧,值得一看!
昨晚看完了最后一集,和14年的平常心对比,电视剧的篇幅确实有利于题材的深入,它描绘的是历史的进程,但早已跳出了LGBTQ的范围。
它谈论平权,也谈论女权,少数族裔,医保,宗教,生育权利。
正如贯穿全剧的那句话:One struggle. One fight.没有一个人置身事外,都是为自由与权利而战。
关于政治正确。
从1969年石墙运动到现在只是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有人认为LGBTQ群体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 ,甚至是过分的,因此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嘲笑这种作品太过于政治正确,事实上他们也嘲笑一切关于平权关于少数族裔的作品,认为这只是一种投机取巧的献媚或是得寸进尺的傲慢,他们不理解这些人强调该话题的意义。
IMDB上的一句留言或许可以回答其中的一部分,“They run around, like everything is for granted out there.” 这是一位年长的同志写给年轻人的。
因为没有争取过,所以谈论起来才会毫不费力,享受的时候理所应当。
这是过去与现在的矛盾,没有共同回忆,所以需要这些作品来唤起共情和清醒 。
少数者与多数者的情感矛盾其实包含两种恐惧。
少数群体的恐惧是今天的所有终会化为泡影,而一旦失去,温室里的年青一代未必能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反抗到底。
他们需要更多的保障和安全感。
他们恐惧所以他们强调 don‘t forget,keep fighting。
多数人群体恐惧的是少数者权利的扩张会威胁或是侵蚀他们的权利。
所以他们一直喊 enough, enough。
讲到底,两者都太害怕失去,抗拒离开舒适区。
所以我认为有些作品并不是指向这些群体的任何一方,它们指向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人,还在孤独地挣扎着的人,他们不属于任何一方,他们没有去处。
在大时代里看一些关心个体命运的作品,可以保持清醒,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精神上流离失所,在物质上饱受煎熬。
还有很多地方,群体被割裂了,被裹挟,被禁言。
包括在这个国度批评政治正确的你们,连政治正确都没有,你们也是流离失所的。
当我被自己伴侣刺痛于自己的透明开放,像一只受伤的小狗躺在过去的血泊里疼了很久。
我害怕于自己被抓去做电击治疗、害怕于家庭的责骂与矛盾、害怕社会人们的舆论。
当我在高中,我善于表达自己,但可能我运气太差遇不到支持我的朋友。
看到许多美国历史LGBTQ而心潮澎湃,然而我在靠近这件事情的同时,发现道路在一步步远离我。
我的思想需要更多人去支持。
钱与胆小懦弱无能无力有了太多的联系。
我们需要生小孩,我们确实需要,我们的国家正在老龄化,这确实是事实。
但是生不生孩子,我想和性取向没有关系,在男女有性生育能力的前提下,在有意愿的前提下,它们可以生它们想要的任何数量,我没有看出来有任何的问题。
我们只要能够合法稳定的活着就能够满足,这确实是中庸之道的延伸。
可是我们真的能够不被自己的性取向影响,不被自己的种族与宗教影响吗?
我还没有进入职场,不过我已经看到了不少女性所遭受的歧视,我相信公开出柜的LGBTQ所承受的不会更少。
你会因为你是一个少数而选择跟随大多数的规则吗?
这里似乎活下去的法则就是如此。
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生在哪里,但是我们要使我们的家园更加和谐平等,这是必然要经过的道路。
Gus Van Sant 和 Dustin Lance Black 时隔 8 年之后,根据美国 AIDS 和 LGBT 权益活动家 Cleve Jones 2016 年同名回忆录改编、和 ABC Studio 合作 8 小时迷你剧《当我们崛起时》(分成 7 集播放)。
无论是制作班底还是影片格局,都是奥斯卡级别水平,直指艾美奖了。
It wasn't just me who heard the call, it was all of us. 听到召唤的不仅仅只有我,所有人都听到了。
有着《心灵捕手》、《米尔克》和《我自己的爱达荷》多部重量级作品的 Gus Van Sant 执镜,质量和深度绝对是有保证的,更何况还有 Dustin。
Gus 显然没有 Dustin 在新世代观众中这么有噱头和高曝光率,后者光是凭英国跳水小“公主” Tom Daley 未婚夫一个头衔就已经在INS上红爆。
但凭借《米尔克》拿下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 Dustin 显然是才华和野心并行,同性恋的身份认同不仅没有对他有任何的消极影响,反而让他在同性题材上显示出超比寻常的制编导才华,不仅包揽了《当》的全部编剧工作,还执导了其中的第6、7集,更别说是他还是本片的制片人了。
不同于一般的同性题材(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Dustin 从不纠结于小打小闹的身份认同、爱情、家庭,而是将格局拉升到政治和历史的层次。
《米尔克》如是,《当我们崛起时》比前者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某种程度来说,《当》还是《米尔克》的前传,剧中的主角 Cleve Jones 在学生时代在 Harvey Milk 办公室实习,后成为朋友。
《当》目前所有的宣传点都集中在 LGBT 群体上,这的确是没有错,剧中的三个主角 Cleve, Roma 和 Jones 都是这一群体里的一分子。
但较之《米尔克》,《当》要展示的不仅仅是美国 LGBT 权益运动史,还糅合了黑人民权斗争、女性解放、反越南战争运动和 1960 年代反主流文化运动。
影片中所提及到的“我们这一类人”,不仅仅指 LGBT 群体,还代表着黑人、女性等极具身份识别的独立群体。
The arc of history is long, but bends towards justice.历史的反射弧很长,但总会朝着正义的方向走。
一年一度 6 月盛大的“骄傲月”在今日美国看来是一个肉体狂欢的盛宴,但在30-40年前的 6 月,LGBT 群体可就没有那么多东西值得庆祝和狂欢。
《当》的故事开始于 1972 年,这距离美国 LGBT 史上最为轰动的“石墙事件”已经 3 年了。
石墙事件开始于 1969 年 6 月 28 日凌晨格林威治村的石墙旅馆外。
事件当晚是朱迪·嘉兰(美国女演员和歌唱家)的葬礼,正当大家情绪高昂之际,一些聚集在石墙的跨性别者和女同性恋者,终于再也忍受不了警察持续了好几个礼拜对格林威治村的临检,对警察大打出手。
情况急剧恶化。
石墙事件被认为是美国乃至世界现代同性恋权利运动的起点,它第一次有同性恋拒绝警方的逮捕。
矛盾由来已久。
二战之后,美国寻常居民更多的是希望重建战前的社会秩序,对于任何新的变革都带有天然的抵抗情绪。
且冷战期间政府的反共情绪非常高涨,已经达到了偏执的程度,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用于搜索无政府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的政策,其中同性恋者因为“性倾向”问题,被认定更易拥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而容易被上述两者要挟从而踏入反政府行列,被政府列入社会潜在危机之一。
#我的心里是黑人问题脸????
#旧金山曾经是一个开放繁荣的蓝领城市,但在 60 年代市长决定如果想要吸引游客和企业,就要消除激进分子、嬉皮士和同性恋,一年之内,2800 名同性恋者被捕。
在 1947 年到 1950 年间,就有超过 1700 份政府工作申请被拒绝,4380 人被军队遣散,420 人被政府机构解雇,仅仅是因为被怀疑拥有“同性恋倾向”。
在 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石墙事件之前),美国所有公开的同性恋者都会被警察备录在案(包括个人信息、朋友,甚至常出现的地方),邮局都会对任何与同性恋者相关的邮件来往地址加以留意和记录。
城市警察不断对有同性恋人群出现的酒吧、公园、街区进行所谓的“扫街”行动,一旦发现立即关闭相关场所并曝光拘留人员。
数以千计的同性恋人群被公开侮辱、骚扰、殴打,甚至被关进精神病院。
1952 年,美国精神病学会正式将同性恋列入心理疾病的范畴之内。
没有人知道 LGBT 群体为什么会在 6 月 28 日这一天奋起反抗,但 LGBT 平权运动在美国历史上不是独立存在的,石墙事件的发生背后还和黑人民权斗争、女性解放这些运动产生不可分离的影响。
这些时代背景都一一被 Gus 和 Dustin 默默地注入《当》之中,甚至可以说,这套剧就是为这些历史而生的。
出生于 Arizona 州凤凰城,早早已经完成同性恋身份认同的 Cleve 在 18 岁之前,一直非常积极地支持反越南战争运动(支持群体多为大学生和母亲)。
End the war, bring them home.
来自 Boston 的 Roma 不仅企图将女同性恋群体和女权组织拉到同一阵线,还希望与男同性恋群体可以求同存异,利用男同性恋群体与黑手党、政府的私下关系拿到公开集会的批准。
Jones 作为美国派向越南的海军一员,在恋人死后被调回旧金山,成为一名负责改变种族歧视的改革官员,黑人、同性恋和军人的三重身份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
【旧金山的 LGBT 文化还是要起源于前面所说的美国政府由二战开始的反同性恋政策,很多从前线被遣散回来的军员害怕回家遭到质问,无处可去就开始滞留在旧金山。
慢慢地 LGBT 人群越来越多,相应的服务行业也发展起来了。
相当多的 LGBT 主题的影视作品也都是落景于旧金山,包括我至爱的 Looking。
】他们三人在首集最后都去到了 San Francisco 旧金山落地生根,命运将他们带到这个有着悠久 LGBT 文化的同性恋之都,期待后续三人故事线的交叉发展。
“我们的宣传机器为什么总是竭力教育我们,奉劝我们去恨,去害怕跟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小世界中的其他人?
“这是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我生活的世界”——田纳西·威廉斯自问自答》中的一句。
当我在看WWR时,想到的就是这句。
泪流满面地看完,决定写第二篇剧评。
在这部让人感动的剧下面留下一些东西,是让人幸福的。
其实田纳西·威廉斯除了剧作家这个身份以外,他同时也是一名同性恋。
在当时那个时代,同性恋是隐藏着的,不可见光的。
戏剧中也不可出现活的同性恋角色,故而,可以看到田纳西的作品中出现的同性恋都是故去的。
有些研究他的作品的学者发现,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田纳西会将同性恋身份隐藏在角色的行为气质乃至内心当中。
隐藏着,不表示不存在。
剧中Roma和Diane的女儿在学校的时候,她的同学说出一个刺耳的词——normal,正常的。
normal family,normal parents。
难道还有normal human beings吗?
这真的不是用来判别区分的词。
在生活中,我也听到过。
一个朋友问另一个朋友(gay),他带来的那个男生是“不正常”的吗?
我的那个gay friend说,是的。
我很难受地看着他们对话,其实那个朋友并没有恶意,甚至她不反感,也接受了朋友gay的身份。
但是她不知道如何说出来,那是社会所不容的,没有律法支持的。
她只知道,大多数人都是异性恋,大多数的人是正常的,那么他们的反面便是不正常的。
真是让人难受啊。
我们害怕着异类,可是他们是同类啊。
作家白先勇在一次采访中这么说:“从来没有一套法律、没有一个社会能够消灭人性中同性恋这个部分。
对于同性恋,像对人性中其他的因素一样,我们应该深入地去了解,了解也许可以助长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容忍。
同性恋者也有权去表达他们人性上的需求,因为他们也跟任何人一样,都需要爱情、友谊和沟通。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证明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和你们没有什么不一样。
LGBT群体,女性,不同的族裔等等,都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
应当相互扶持,不应该伤害。
剧中的一些情节都是在表现这个。
让我感动的主线以外的一些情节,比如Roma帮助无法负担医药费的邻居,为穷人群体说话,替他们争取医疗保障。
教堂的修女为Ken洗礼,心中只有关怀。
这都是应当发生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我们大家的。
在开头那句话之前,田纳西还说了一句:我不相信什么“原罪”,也不相信什么“罪恶”。
不是杀人放火,偷窃掠夺啊,可以被定罪量刑。
他们的性向,肤色难道是罪吗?
那么多人涌入殿堂,举行婚礼,背景出现有一首插曲,《(Bless me)Prayer of Jabez》,原声带中的名字是《Oh Happy Day》。
Prayer of Jabez出自《圣经》中的Chronicles(我在另一篇剧评里也提到了),“Oh Lord,bless me indeed,enlarge my territory.He washed my sins away”。
He washed sins away.我写下这些东西,我没有打算站在制高点去批判谁,否定谁。
我甚至想到,如果我在地铁上或者大街上遇见一个跨性别者,我肯定也会下意识地躲开,甚至眼神里会有一些不好的东西。
但是这时候,我们应该反省自己,让自己改变,而不是让他们去改变。
When We Rise让人感动,它用几个小时的长度,展现了几十年,他们的奋斗与抗争,为了种种不公平去抗争,无法想象那需要多大的勇气。
So brave.从同性恋解放运动到八号提案的审判,纪念被,一直往前延伸。
One struggle. One fight.结尾处,在8号提案审判结果出来之前,Ken抬头看天,明白色的阳光预示着他们的胜利。
哪怕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的困境与挫折,要相信阳光总是存在。
Us-esWe are all together,all of the Us-es.于2017.03.06 夜
It perfectly explains why there has to be protests and legislation of gay parenting,adoption,and marriage. Human rights is a human thing,if not us,who would rise up and shout out for us.United we win,devided we fall.Let's do something for us and tons of millions children who need this to grow up free from guilty or isolation.Give our children peace to be strong in the face of injustice and bullying and finally be proud of who they really are .LGBT is far from an only banner.It is human rights,saving us from hell created by haters.
想看“当我们崛起时”,想找个好时间,好好的看一看。
看到最热的一条短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某群人就把坚定地反政治正确当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政治正确”。
仇视女权主义,痛恨LGBTQIA,歧视有色人种,尽管他们自己也是有色人种但在他们眼中自己就是万能精神白人直男,并拒绝接受甚至拒绝了解一丝他们所谓的“政治正确”所追求的平等,平等!!!shame on u,u madafaka!!!”感触颇深!
说的太好了!!!
什么时候政治正确变成错的了?
谈论女权,平权也变的畏手畏脚的?
某些人本身就是被别人歧视的一环,继续歧视比自己更弱势的人群,倘若这些弱势人群胆敢为自己争取一点应得的权利,便被讥讽为政治正确。
要挣脱出那条歧视链,就得花双倍的力气!
发出双倍的声音!
就像一颗沿着斜坡轰隆向下滚动的巨石,如果你面对它什么都不做,那么你就会被碾死;如果你只甘于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声音,乞求别人对你的一点点的认同,这就相当于螳臂当车,你还是会被碾死;必须花双倍的力气,发出双倍的声音,才能不让巨石滚得越来越快,必须抗争,才能让它减慢,甚至停止。
错的不是同性恋组成的这个unnormal的家庭 而是社会给的unnormal的认知。
如果没人站出来去改变去反对 一切的一切都会循环往复 当社会认可了一件事之后 社会上生活的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才会把这看成是一种与男人和女人结婚生子一样normal的事情。
这就是战斗的意义。
小时候的抗争更像是童话 长大之后则更像又现实又残酷的纪录片 这一路上充满了波折与艰辛。
白发苍苍了才能说出的那句I do这也是抗争的意义。
又热血又感动。
我们生来如此 就要爱上本来的自己 而权力理应无关种族 无关性别 无关性向的属于 每一个人。
法庭那段几对同性伴侣做陈词蛮感动的 Whe i first met Sandy,I thought she might be the sparkliest person I ever met.Over time,our friendship grew deeper and deeper,and after a few years i thought'I might be falling in love with her."-Sandy why do you want to be married?-I want this for us. And I want chidren and our children's children.To feel like they can love who they love.And be treated fairly. -Can you tell this court your feelings for Jeffrey?-I found someone I knew I can dedicate the rest of my life to.And when you find someone that's not only your best friend,but your best advocate and supporter in life,it's natural next step to want to be married to that person.The word "marriage" has meaning.It symbolizes maybe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you make as an adult.
其实这类题材看多了后,到这部剧的观感就比较一般了。
但是这一串故事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意义交织在这里,足以给它加满到五颗星。
不仅比较完整地讲述了性少数的平权进程,更包含了多个不同弱势群体的斗争历史。
这些人奋斗过的地方,是自由派眼中全世界民主自由的灯塔,Trump眼中的乌烟瘴气,以及被以反政治正确为潮流的人黑成翔的白左大本营……这个潮流感觉主要就是在Trump上台后愈演愈烈的,或许是因为人们对民主党的反思过了头,就转而又极端地憎恶起曾经的正确。。。
陈寅恪先生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看来真是每个时代的人都要永远谨记和不断学习的。
Anyway希望这类反政治正确人士在学习了公民常识、了解了言论自由是什么、曾经的恶性制度是怎样被废除、今天公民的诸多权利是怎样争取得来、以及少数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之后,再谈今天的“正确”是否越了界。
最近两年美国的政治环境越来越不友善了,而中国……哎。
这几年谁都能感受到的变化真的不用多说了。
只愿有更多人的公民意识能够觉醒,这样one struggle one fight便不是梦幻。
When we rise(中文名称:当我们崛起时)讲述了从1969年美国石墙运动开始直到2015年同性婚姻合法这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里程碑意义的性少数平权运动,也顺带提到了女权、医疗保险、宗教等等议题。
女同Roma来自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她一开始并不敢表露自己的身份。
她只是告诉家人,自己在从事女性事业。
她们在旧金山市建立了一个女性大楼,这座大楼只允许女性进出,所有的管理工作也都由女性担任。
她们向所有受到男性压迫的女性提供服务,那些渴望远离男性的女性可以在大楼里生活、工作、互相照顾。
70年代末,旧金山准备出台“布里格斯法案”,该法案要求所有同性恋教师以及所有支持同性恋议题的教师都要被解雇。
女性大楼里的她们意识到,如果该法案通过,后续将会出台更多歧视性法案,包括女同生养孩子的权利可能都要被剥夺,而Roma的女朋友无比渴望孩子,她想要做母亲。
于是她们联合男同性恋组织,一起去挨家挨户地游说当地居民。
每敲开一户人家的门,他们都要出柜一次。
这极大地增加了性少数人群的可见度,让社区里的直人们看到,原来自己的身边有那么多同性恋者。
这在70年代的美国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因为他们可能面临歧视、失业等等威胁。
但是他们知道,如果不站出来,性少数对直人来说就是隐形的,而他们为什么要投票来保护隐形人的权益呢?
相反,当他们看到自己的邻居、亲人、朋友是性少数的一员,他们就会伸出援手投出反对票。
他们的策略是成功的,布里格斯法案最终没有通过,这项基于性取向而制定的歧视性法案,在这些勇敢的年轻人的努力下失败了。
来自小城镇的青年Cleve在17岁那年向家人出柜,其父是心理医生,坚信同性恋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甚至表明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电击法治疗儿子。
Cleve远走他乡,来到旧金山求学。
在这里,他开始领导和组织同志运动,在当地同志社群具有极高的威望。
他结识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出柜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并在其竞选团队工作。
后来哈维被政敌刺杀,而法官的判决却是过失杀人,愤怒的同志群体走上街头表达不满。
至此,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涌入旧金山,让旧金山成为一个无比包容开放的城市。
80年代艾滋病开始盛行,无数人因此死去。
直到有妇女被检测出HIV,这种病才被去掉了“同性恋病”的名称。
然而很多人还是认为艾滋病是上帝对性少数人群的惩罚,Cleve此后一直致力于艾滋病的公益活动,他在白宫门前的国家广场发起了“艾滋病纪念被单”活动,五十多吨的被单缝起来铺满国家广场,以纪念那些因艾滋病死去的人们。
这个活动如此盛大,时任总统克林顿和夫人一起走出白宫参观纪念被单,这是里程碑意义的一刻,因为最高权力开始关注艾滋病。
黑人海军Ken在参加越战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男朋友,那时候的美国,种族歧视的阴霾刚刚散去不久,黑人社群认为没有一个黑人是同性恋,没有一个同性恋会是黑人,而Ken在公开场合告诉自己的黑人兄弟自己是gay,可想而知他会面临双重歧视。
但是他跟Cleve以及Roma一样认为只有不断出柜、不断被看见,才有可能实现平权。
90年代,克林顿总统在军队里奉行“不问不说”的政策,即在部队里军官不允许问下属的取向问题,下属也不必主动提起。
作为向保守派的妥协方案。
这是一种选择性忽略,也是一种歧视,尽管各大公益组织提出抗议,但总统是永远不会道歉的。
后来Ken一直致力于帮助无家可归的青年,为他们提供住宿、食物、教育和工作,帮助了大量的多元倾向的青少年。
进入21世纪,加州成为美国第一个允许同性结婚的地方,而反同团体花重金收买媒体、政客,通过了“第八号法案”,该法案的通过意味着加州的同性婚姻法案失效。
年轻一代想到了各种策略去推翻该法案,但他们预计最起码要在25年后才能实现美国全境的同志婚姻合法。
此时白宫团队联络员查德-格里芬出面,联合民主、共和两党的金牌律师,一起将第八号法案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最终判定“第八号法案”违反宪法,每一个美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是每一个。
至2015年,美国50个州全部实现同性婚姻合法。
这当中,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奥巴马公开表明自己对同婚的支持。
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插曲,克林顿总统的同志事物高级顾问,其父亲是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同性恋的治疗,他研究了40余年,认为同性恋是因为母亲的强势和父爱缺失导致,是可以治疗的。
他的权威导致了很多同性恋争取权益的案件失败。
而他自己的孩子就是同性恋,他拿自杀威胁儿子,让他不要出柜,不要毁了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
但历史是前进的,一直听话的孩子永远长不大,他作为高级顾问,出柜是必然的。
纵观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过程,真的是一部血泪史。
很多人因此牺牲,丢掉了所谓的好工作、好待遇、好前途。
那些躲起来的人,最终也可以跟自己相爱的人结婚,但是他们永远也体会不到那些冲锋陷阵的人是多么喜悦和自豪。
坐享其成是人类的自私本性,而当自己的利益和尊严被一点一点剥削掉时,坐以待毙只会丧失最后一点作为人的体面。
看一下国内的性少数人群生存状态: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的国家里依然有80%的同性恋进入异性婚姻,有的是欺骗,有的是逢场作戏演给别人看。
20%出柜的又有相当一部分人活在当下、得过且过,只有极少数公益人去不断地出柜、不断的发声,努力跟每一件歧视性少数人群的事件做斗争。
我们面临的问题一点不比美国少,而我们前进的步伐却比他们慢了几个世纪。
别人已经在研究怎么建更多的机场,我们还在研究怎么制造自行车,这种比喻毫不夸张。
同性婚姻不合法,伤害到的绝不止是性少数群体本身,那些因为害怕别人眼光而骗婚的人,会对另一个无辜的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啊,而事情一旦败露,双方家庭受到的伤害又该怎么计算?
其实不止性少数群体会面临这种事情,所有少数派、异见者等弱势群体(甚至包括女性群体)都有可能面临来自多数人的暴政,传统的偏见、拒绝了解的心态、多数人的冷漠都会一点一点地践踏弱势群体的尊严。
如果你恰巧在某一方面是弱势的,你又选择沉默,寄希望于有个勇士来解救自己,那可能此生都等不来那一天。
而如果自己能够行动起来,一切都会为你的勇敢让步!
正常的平权电视剧,盖皮尔斯那股妖艳劲儿!
同性婚姻合法化是靠我们几十年争取来的
时间跨度久,事件多,让剧情过于跳跃。但肯站在军人纪念碑前,镜头切换ep1,那年他和爱人都风华正茂,就已经爱得恐惧又心惊,却没想到未来原来可以更糟;直到爱人离世,青丝变白,才看到那一丝的曙光。哭到看着Cleve哭时仿佛自己都老了。世界需要知道“政治正确”是踩在死亡鲜血和眼泪上的。
美国真的是人权至上,底层的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去改变社会。反观中国,实在远及不上!
政治分化出“不正常的人”的,恐怕也只能由政治化解。而“传统”又是如何定义了“不正常的人”的呢?
虽然政治正确还是有点意料之中的情节啊
克里夫真的太不容易了,我们也需要向他这样的斗士
政治太多了,但是真有意義,但終究不是我們的故事,我沒有信心在有生之年看到這些事發生在我這片土地上,穿插的故事挺有意思,毒妈真的好美
太大的野心,造就了一部入门级的电视作品,也好,向公众电视品台有些没有接触过LGBTQ的观众普及个中奋斗平权艰辛。It could have been better
前三集看得我热泪盈眶啊,沸腾从第四集开始有点乱,塞得东西太多了,不太喜欢了
我是一个坐享其成的俗人,也并不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什么的。我大概连改变自己都做不到,这辈子。并且,我心怀恶意地认为,并不是人们改变了世界,而是需要改变的人们变强了,世界看起来才对他们好点了。所以拉帮结派、互相排挤之类的本性行事永远不会消亡。何况,不是这么顽固的生物,很难存活壮大。
一群直人见同性题材就嚷嚷“政治正确”,学了个新词就迫不及待地到处用。基佬和姬佬们看了几十年的异性恋题材,直人才看了几年同性?好笑的是,还都是舶来剧。讨论颜值更是。。。这是平权斗争题材,不是耽美腐剧,演员造型都很平实。真要精雕细琢妆容,毒妈不美?凯特琳杰拉德不美? 看剧的整个过程让人感同身受,时而振奋澎湃,时而黯淡无光,时而热泪盈眶,必须五星了。"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公平的现状能之所以能得以改善,皆因有人勇敢站出来,负重前行。
前部偏向浪漫主义,后部偏向写实主义,四五集之间断层严重。更喜欢前部角色的人文气息。看到最后的婚礼哭得最厉害,平等的权利来得多么不容易
道阻且长。
其实就是纪录片嘛。为了看毒妈才看的,可是毒妈才演了多少分钟啊。美国的平权运动确实值得钻研一下,尤其是你国某些假平权人士,呵呵,真是瞎胡闹,甚至是搞逆向歧视了。
可能是限于篇幅,4部讲完一个一个群体跨度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史显得非常仓促,人物多而且中途有换演员(真心记不住角色名字)加上节奏过快导致我有点跟不上队。有些地方感觉还是有些“用力过猛”吧
这部剧很好看!
也许一个国家走的一段弯路 对一个人来说就是人生 Just Fight
看不进去,一开始就像纪录片
一路走来,尽皆辛酸。。。害我哭成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