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云霄之上》成为最大赢家,这部由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教授刘志海导演执导、周佳鹂编剧的影片荣获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男主角(团体男演员)、以及最佳摄影奖项,收获了众多好评。
导演李睿珺这样评价:“影片非常难得的是把目光投向了一个个具体而又鲜活的个体,温柔、残酷且富有诗意;而且在同类题材电影中勇敢且非常成功地做了电影语言的探索。
”
作者:耿艺淇编辑:兔子彬诶责编:置否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抛开书本6月17日,艺术战争电影《云霄之上》正式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这部不同于传统主旋律的战争诗性电影讲述了浙西南地区,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接受到48小时内务必炸毁敌方白匪弹药库,来挽救前线三百多条战士性命的任务。
然而这份任务鲜少人收到,在行进途中洪启辰与其他散落的战士相遇,最后共同抵抗白匪的围追堵截,但自身的队伍也早已损失惨重,队伍在氤氲云雾的山间、幽深阴冷的山洞、破旧简陋的废屋等之间辗转奔波,影片最终在一片鲜艳的血雨和枪声中结束。
许多人在观看完《云霄之上》后往往谈论起影片中富有诗意、犹如水墨画般的视觉画面。
例如在片头处,洪启辰身穿破旧的麻衫,在湖下艰难缓慢地游动,他一边游泳,边用手轻轻拨开身边一个个战友静默且冰冷的尸体,仿佛经过他们仍在呼吸的身体,又仿佛一切都是洪启辰对湖底牺牲场景的再度想象。
镜头以主观的视角缓慢地跟随移动,水中的声音宁静,犹如庄重的圣殿。
在《云霄之上》的宣传海报之一中写着:“危险无处不在,求生还是赴死?
”——战争中的死亡是影片持续探讨的主题之一。
在以往战争片的传统叙事中,英雄与敌人或者其他人物的死亡往往在特定的情节出现,主角的死亡或者求生的行动常带来明显的戏剧性色彩。
而《云霄之上》中,无论是一行人共同潜伏在水下伺机行动被发现而牺牲的场景,还是在葱郁的麦田中与敌人进行伏击战时的桥段,人物角色的死亡携带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周茹云作为唯一的女性角色在麦田的战斗中即将留到了最后,但是在茹云被队友呼喊名字后,一记冷枪让周茹云随即倒下牺牲。
战斗中的死亡太过无常,生命于战争而言总是太过渺小、太过微弱,镜头也始终以写实的长镜头来进行叙事,更加完整保留了叙事的真实力量。
再比如,当洪启辰告诉队友,是否选择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都是自己的权力,并宣告自己决定独自完成任务时,众人正处在一个深幽湿冷的山洞中,洞外的云雾缭绕,脚底杂木丛生。
而洪启辰的坚定决心感染了众人,这支在途中互相搀扶救助的队伍里有长者,有年轻的战士,有刚毅的女性,也有警觉的孩童,也有一个狼狈的逃兵。
他们决定去共同完成这个艰巨但异常关键的任务,此时镜头里的他们有着钢钉般的意志,神情坚定,目光炯炯,在山洞巍然屹立。
观影之后,最令笔者感到动容的地方是《云霄之上》的确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主旋律的战争片,一味地追求爆裂的声势浩大的场面和短快的叙事节奏,而是试图在影像的形式感与写实性之间寻求一种叙事的平衡。
这种平衡基于浙西南地区的故事场景展开,画面时常在崇山峻岭的幽静、潮湿,静谧中,在战士相互慰藉,在同吸一根烟的昏暗场景里,又或者仅仅是记录战士们在稍作休息的夏夜里睡意昏沉的姿态里,动物的意象(如蛇、白蛾等)也同样多次出现,喻示着危机与警觉。
在影片的摄影方面,不难看出创作者用了很大的心思去构想,镜头的运动也多以长镜头为主,以一种真诚纪实的视角叙事。
映后,往往有许多观众提出“每一帧画面都能作为明信片”的夸赞,当然,画面的精准构图和设计也因此为人诟病“学院风”太重了,反而脱离了以往战争片的观影经验,让人感到意象的意味太浓。
但影片所带来的真切动人的力量仍旧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这样一部特殊的战争题材的作品聚焦于一件被浩大历史埋没的真实事件,将镜头对准浙西南地区里的普通平凡的“无名战士”,能给予观众更多关于历史、战争以及有关使命的启迪。
客观来说算不上什么真正的佳作,但是放在近年一众国产战争片里面却也算拔萃了。
大抵就是吃完了各种恶心做作的油腻“嘉肴”之后,喝一碗平庸的粗茶清清胃都是好的。
毕竟是美院的作品,导演又是北电摄影出身,摄影和美术上总还是不差。
看得出些《伊万的童年》、《侠女》等片的痕迹。
部分镜头截下来作画亦不为过。
奈何部分画面实在太暗,难免影响观感,斯坦尼康亦未免有点摆设。
舍弃了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散兵游勇式的小人物上,也使全片更具飘逸之感,不如大部分战争片来得繁重而花哨,倒也贴合本片的所谓水墨质感。
可惜剧情上却又未免差强人意,叙事节奏混乱。
开头诗意中危机暗涌,结尾芦荡阻击惊悚,各具节奏。
然而中间的大段却在割裂的二种节奏中摇摆不定,宛若无骨,最后只落得“无聊”二字。
学院派的弊病亦存,炫技丢书袋痕迹未免重了些,《冬之歌》作片尾曲大抵是刘老师的某种情趣罢,实难苟同。
作为练手处女作,或是美院派电影的某种探索来看,本片仍为一个不错的开始,但不是高峰,也希望它以后不是。
在现场会上,能提问的观众都对导演和这部电影赞不绝口,由于时间原因我没能得到提问的机会,但我还是希望导演能听到不同的声音。
导演在宏大战争的题材下,以一个事件为切入点入手将故事展开,这和《狙击手》相似,手法新颖,给观众新鲜感。
电影给我的观感就是,说好听一点十分的“学院派”,朦胧感十足;说不好听就是非常的“虚无”和“空洞”。
导演在全片一直致力于营造一种“塔可夫斯基”般的诗意氛围,但却忘了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
黑白昏暗的色调和阴森的环境给影片蒙上了一层惊悚压抑的氛围,这对于前半段的“活命”来说,增添了几分悬疑的色彩,可是对于后半段的“壮烈”,却是一种风格上的割裂。
我认为导演对镜头语言的使用还是稚嫩了些,单一的手持镜头跟拍贯彻全片,剪辑上没有看出对蒙太奇手法的成熟运用,空镜头穿插得没有意义。
再说说演员,选角很不错,没有用“精致”的演员,形象上基本符合角色。
都是新人,演技上难免会生疏,不过在一些情节上的处理上显得呆板,特别是洪队和沈队的两次冲突中尤为明显,这两场戏是特别有戏剧张力的,但两位演员表现得极其的业余。
最后就是剧本的问题,也是本片最大的问题,如果导演一开始就是朝着艺术影片的制作来走,那就用心地将镜头拍好、拍美,不过导演野心很大,想要艺术剧情两手抓。
影片对群像的刻画可以说是没有,若是把角色名字抹点,你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影片色调也暗得让我分不清角色),没有一个角色是鲜明有个性的,甚至不给他们镜头都不会影响本片的故事推进。
影片中丁松柏和沈队的观念转变,导演没有一点情节上的铺垫,两人的转变突兀得让我不知如何是好,丝毫没有说服力。
再者就是最后报番号和名字的情节,这应该是影片的情绪高潮点,导演在这段之前依旧是没有任何的剧情铺垫和情绪渲染,让全片唯一的感情高潮点变得无力苍白,让我没有一点共情(此情节可以和《八佰》中机枪连英勇赴死的桥段对比《云霄之上》明显没做到位)。
剧本方面实在是欠缺打磨,艺术性和故事性从来就不冲突,但是要把握一个度,并从这个度中作出取舍,这体现一个导演水平的高低。
总的来说这次的观影体验还是不错的,万分感谢导筒directube 给我这次欣赏电影的机会,也非常感谢刘智海导演耐心细致的为我们观众解答。
痛点1.立意很高,反应战争残酷的同时还凸显人性的弱点2.片中9岁的小红军为了救俘虏牺牲,故事以敌人为了活命喊出的我们都是自己人为结尾,手法讽刺而深刻嘈点1.电影手法过于朴素,不够成熟2.没有专业背景的演员,表情台词过于生硬3.晃悠镜头太多,后期剪辑跟不上故事进度,导致故事缺乏完整性关于思考1.如果这部片给成熟的电影团队拍,再加上有演技的明星,能拍出战士面对军令是否执行时的矛盾心理,这电影一定很成功2.红军的队长里面有文化人,有目不识字的队长,他们在战争中是如何统一意见并执行的?
3.中国经历过的所有战争几乎都是拼人口,希望未来真的能拼科技4.敬爱的周总理在一个世纪前就立下誓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并能饯行下去,作为那时候的人,有如此大的觉悟和志向真的百年难得一遇5.现在年轻人读书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
An award-winning arthouse war film set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Beyond the Skies, the directorial debut of Chinese Academy of Art professor Liú Zhìhǎi 刘智海, is a black-and-white arthouse war film that is evocative of Chinese ink wash painting. It premiered a year ago at 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then nabbed three Tiantan awards in Beijing before moving onto other festivals in Kyoto and Okinawa. But at home, few have heard about and even fewer have watched this film.Set in 1935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e film follows the young Communist soldier Hong Qichen on a mission to destroy the Kuomintang (KMT) ammunition depot within 48 hours; at stake are the lives of 350 of his fellow soldiers. On the way, Hong enlists the help of other Red Army recruits. Their high-risk trek across the treacherous, dreadful mountains exacts a heavy toll, and the situation is further complicated when it seems that no one else has received the order that Hong di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palpable tension filling the heavy air, Beyond the Skies explores the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s’ survival instinct and their sense of duty to their nation.Probably one of the lowest-budget war films in history, Beyond the Skies is decidedly different from other war films. “It’s actually a commissioned work,” says the director Liu, “but the government wanted a biographical war film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However, I’m relatively averse to such orthodox, ‘main melody’ (主旋律 zhǔ xuánlǜ) war films with grand narratives.” His feeling is understandable, especially when the current domestic film industry has been oversaturated with blockbuster war epics such as 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and Snipers.“Because our budget was low, we wanted to tell a small-scale story with a simpler plot,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tried to innovate with the film language,” Liu says. “We hope the audience will see the artistic exploration involved in the film.”And explore he did. The visual quality of the production can be described as phantasmagoric and dreamlike. Filmed almost completely in black-and-white with low-key lighting, the frames recall Chinese ink-wash painting. This quality is only heightened by the expected long shots overlooking the mountains and rock forests, anchoring the characters in the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Mì Xīnjūn’s 宓鑫君 camera also moves along with the soldiers on their grueling odyssey in handheld long takes, as if a brush traversing rice paper. Although the overall lighting could have been a bit brighter, the scenes underwater and inside caves are beautifully lit. “I wanted to make a Chinese-style freehand brushwork film with poetic qualities (中国化诗意写意电影 zhōnɡɡuó huà shīyì xiěyì diànyǐng),” says Liu.
If the story drags in places, it’s because there’s hardly any story there to begin with. The concise 90-minute running time and painting-like compositions, albeit smoothly pieced together, come at the expense of plot and character — but perhaps by design. Not only does the script endow the characters with no inner life whatsoever, but audiences can hardly even distinguish them. The black-and-white, high-contrast cinematography reduces the muck-daubed soldiers into hazy silhouettes, so much so that when the Beijing jury chose Beyond the Skies for the Best Leading Actor award, they opted to present the honor to the entire male cast.Nevertheless, the script doesn’t confine the characters to sheer collectivism, nor is it all about patriotic bombast and heroic duty. “The narrative is relatively simple, but there’s a philosophical idea behind it,” Liu suggests. Just as in Chén Kǎigē’s 1986 film The Big Parade, Liu also questions unthinking chauvinism. One of the soldiers is caught in the act of desertion; another explains that he joined the army only to earn dowry money; and at different points, all of them ponder whether their sacrifice is worth it, making the characters more relatable than in usual Chinese war films. “The shedding of human blood in war sheds light on humanity,” reads the film’s poster. When an unarmed and injured KMT soldier begs for his life to be spared, he cries, “I’m one of you.” Such an antiwar ethos and humanistic lament pervade the film.Brilliantly understated, expressive, yet highly ambiguous, the ending proves reminiscent of the 1984 classic Yellow Earth, a film that revolutionized Chinese cinema and launched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Chinese directors to fame.In trading an elaborate plot for technical brio, Beyond the Skies can feel like it’s made for film aesthetes to wallow in. But there’s an undeniable imprint of poetic sensibility and artistic imagination. Liu is aware of the online discussion surrounding his film, the good and the bad. Rather than being discouraged by his critics, however, he wants more discussion — and more criticism.“There is no pattern or standard way of making films,” he says. “We as filmmakers should take risks.”Beyond the Skies is available on Bilibili.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The China Project.
灰色的硝烟 暗黑的鲜血 沉默的山林......他们用生命保护生命 他们用鲜血守护鲜血一开始就知道这会是个无比悲怆的故事,却未料到会是如此的悲壮震撼客观来讲,整部影片简单而沉默黑白灰构成的画面,多以山林水流、风吹树叶、鸟叫虫鸣组合产生的背景音效,和少得可怜却字字有力的方言台词每一个环节都在践行中国人推崇的“大道至简”原则却也用最简单的方式塑造出了最有力量感的作品影片开始短短几分钟时间,我就已经不自觉带入了情绪和氛围虽然黑白的画面跟现实有一定的维度距离,却很神奇的在看到几个安静的特写镜头后,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想要一探究竟作为观众,看过简介后大致了解最后会发生什么,但是却难以揣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知道感动或触动的瞬间一定会到来,却不知道会在哪一刻到来跟着年轻的洪启辰一路翻山越岭,穿越丛林湖泊、山川河流,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哪怕一丁点的风吹草动都让人不自觉跟着一起紧绷心弦仿佛把生命放置之外,拼命奔赴使命的那个身影,就是自己沉浸式的体验感,让人更容易共情共鸣这一路走来,其实甚至有些时刻是很有“美感”的战争的残酷血腥,被无声融化在山水画卷、水墨笔触中,质感一流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战争片新观感,也是一种很成功的新奇尝试从前很难想象,战争要怎样和“美”这个字结合到一起但是看看《云霄之上》的大胆尝试行云流水的运镜、空灵而具有氛围感的取景、隐喻满满的长镜头、灰暗却焦点明确的色彩、恰到好处的远近镜头结合,再搭配上很有味道的方言台词......一切都是“刚刚好”的美感,是那种无可奈何的残酷美,也是英勇赴死的悲怆美这样的画风质感,配上如此年轻稚嫩的一群普通演员的脸庞又是另一种“刚刚好”数十年前的战场上,不论战程有多么惨烈,留给我们这群后辈的,也不过是长长烈士名单上那一个个陌生而普通的名字正如影片中这群豁上命奋力奔跑只为完成任务、英勇赴死的年轻战士们他们都是残酷战争中最普通不过的红军战士,他们没有一个我们叫得上名字,却也给予了我们最真实的感动透过这部《云霄之上》,我看到了战争题材电影的另一种可能性很喜欢这次全新的尝试,值得腾出一晚时间静静观看的一部好作品。
《云霄之上》真的是一部值得支持和称赞的电影。
这部用300万的成本所呈现出的诗歌般的视听效果,比某些好似大喇叭喊叫一样的电影要更真切更触动人心。
能感觉到主创们真的有心去触摸这些战士们的内心。
看过很多讲述孤军奋战的电影,这些电影大多都是慷慨激昂的悲歌,让人热泪盈眶,情绪喷薄而出。
但《云霄之上》的表达则十分克制,那些热血也好,恐惧也罢,所有的这些情绪都透过粘稠的浓雾和阴冷的河水一点点浸入到观众的毛孔里,直到我们成为这孤军的一部分。
黑白的影像在片尾被瓢泼的血雨打破,汇聚成我们熟悉的那抹红色。
这些血滴中不仅有崇高的理想,还有活生生的人,他们中有的想要找到父亲,找到妻儿,有的只是想活下去。
一群群这样的人,一团团星火,才使那抹红色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真的希望有更多的电影去了解他们的过往,不仅仅是他们的信仰和坚守,还有他们的脆弱、恐惧、迷茫与痛苦。
一在观影前,我曾以为这部影片或许会类似《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土地与自由》一类影片。
但是事实上完全不是。
影片在文本上的呈现更类型一些,更像是中国版的《1917》。
主创也叙述道,“影片本身就一个主旋律任务”。
或许正源于此,我感受到在剧作上,编剧或许在有意无意地减轻一些革命叙事的成分。
这是一部不同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
(也许应该去除掉革命二字称之为战争片更恰当)抛开当下许多令人不适的、符号化革命、呈现假大空叙事的所谓革命题材影片而言,以往的革命影片几乎都呈现出一个主题就是为何革命。
不过云霄之上几乎避开了这一点。
这是一个后革命时代思维下会呈现出的作品。
影片没有呈现出主角为何革命。
他没有展现类似于被压迫抑或是被剥夺了生存生活的权力这样的原因。
相反影片模糊了原因,影片的展开就不是关于压迫反抗的。
我不愿称其为革命题材作品,我更愿意称之为战争题材作品。
影片的展开是源于一场战争任务。
主角并不是因为遭受到压迫而必须去进行反抗,而是因为战争的不可避免,必须完成这次任务。
这其实使得人物的动机上少了一层可以拔高的高光点,也就是革命本身被模糊化了。
因为以往的革命题材几乎都伴随着“必须反抗”。
这“必须反抗”背后的内在逻辑就是关于基本生存和生活权力的。
影片无疑在有意或无意中消磨了这一点。
所以说,影片的主题不在革命,而在探寻生与死的意义。
也许这会是一个好方法,在当下体制内的一种新的创作方式。
它不同于上世纪苏联人对革命题材的表达。
他们在探寻革命最本真的动机和革命最崇高的理想。
不过这背后的文化逻辑或许就是,在当下一个世界范围内革命极速退去的时代下,我们很多人自己已经看轻了“革命”二字,并恐惧符号化了的“革命”二字所带来的力量。
二云霄之上不断提及的诗意在影片中确实一直在反复呈现。
可以看到主创在非常尽力地呈现这一点。
或许是由于北京国际电影评委会评语的误导,原本我认为这部电影会是一部充分运用东方美学的影片。
但实际上看完全片,就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的美学风格更加西化。
提起东方化的诗意影片就不得不提及侯孝贤。
《海上花》《悲情城市》《刺客聂隐娘》等影片在不断地呈现一种东方式的美学。
我们在观看这些作品的时候不难体会到这种美学表达不仅仅体现于外在的影像风格。
《悲情城市》和《海上花》两部影片,其在文本上就呈现出一种东方化的诗化倾向。
其文本结构与中国的诗歌形式暗合,整个影片的叙事节奏、剪辑节奏、影像运动都在仿照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抒情化表达。
并且在《刺客聂隐娘》和台湾更早的武侠片大师胡金铨的《侠女》、《山中传奇》中,电影的影像在一定程度上反叛了自电影诞生以来西方绘画、摄影对电影影像和美学的影响。
胡金铨在探索如何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
最后他确实做到了,胡金铨解构了中国古典绘画的观看方式、呈现方式、空间建构、叙事建构。
并将这些东西借用到了电影中。
胡金铨在《山中传奇》中的许多运镜和调度几乎和中国古典绘画的特征相吻合。
它并非只是流于表面用宽幅摄影和水墨质感的画面以及优美的风景去拙劣地模仿中国绘画。
胡金铨真正地从中国绘画(包括传统戏剧,在此未提及)汲取到了营养,因而他内心有一套自己的影像理论。
而《云霄之上》的美学和诗意在我看来更贴近于《1917》《细细的红线》一类欧美战争影片。
或许这与文本本身有分不开的关系。
我并不知道导演是如何理解文本的。
但这部影片的文本本身就比较稳重,偏向于传统式的叙事模式。
也因为如此,影片呈现出一种形式本身和叙事的不合。
在主创叙述中我能够感受到一些他们的美学追求。
他们没有提及具体的美学风格,但我能感受到其中有关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美学倾向。
譬如追求演员的真实化表演、抹除他们的表演痕迹,并依据环境决定影像。
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在呈现这样一个偏类型化叙事的时候就呈现出了一个弊端。
新现实主义影片往往会消解人物的动作,因此人物的目的有时显得并不明确。
所以观众会看到新现实主义往往呈现出一种人物的不确定性,即人物常常在空间中看似无目的闲逛或周游。
然而本片的文本本身叙事张力极强,一个“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故事往往意味着强叙事。
尤其本片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叙事目的要达成——人物的心理转变。
因为人物心理是如何转变的,影片的主题最终就会如何落脚。
尤其是前文提及了,影片本身磨去了许多有关革命理想的东西,革命目的不明确,那么故事最后主角的思考和转变就尤为重要。
但是新现实主义化的表达使得主角许多时候的目的和想法呈现在影像上并不具体。
影片中他们一直是在被动地逃离,被动地做出动作。
这直接导致了观众无法深入地去理解故事的主角和主题,人物的转变也显得不明确。
这是影片的风格形式和叙事方式不合的一个体现。
或许干脆将影片中那些意象的和意识的成分放大,使之成为一个《伊万的童年》式的影片会更好。
不过不论如何言说,《云霄之上》本身为电影创作者带来了一种新视野。
既然无法像前苏联一样满含热情去把革命落到小人物上来叙事,那么就另辟蹊径,在主旋律叙事的困室中去追求艺术之美,摸索独有的美学风格。
同时饱含人道主义眼光去凝视革命这种大时代的不可抗力之下的小人物,这本身对于中国当代战争片就是一次突破。
革命并非天生要革谁的命,毕竟双方的战士在战士身份之下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如果抛开革命但就战争片来说,这种人道主义式的呈现是很可贵的,中国的战争片需要一些人道主义视野。
因此不论褒贬,本片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这是值得赞扬的。
不过更有趣的也许是本片的存在本身就已经体现了当下中国创作者在不可抗的大时代下一些不便言说的态度。
自从2020年疫情以来,实体电影院经营困难,院线电影面临着拍摄数量大幅减少、档期屡屡调整、票房缩水等实际问题,不少从业人员都在呼吁救市的重要性。
然而,也有不少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近年来受短视频的冲击,观众已经越来越没有耐性集中1-2个小时的注意力去观赏一部电影,他们更喜欢那种精彩镜头的剪辑,或者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短视频。
于是,《指环王》在多年后的重映居然收获了一大波年轻人的差评,理由是“三个小时居然还没有讲完一个故事”、“铺垫太多,不够精彩刺激,反转太少”,要是短视频里的短剧,五分钟的时间里就已经放入了不下两个反转了,且全程都是强刺激的镜头和台词。
所以,不少人在唱衰影视行业,认为在这个全民皆可博主的时代,只要一部手机,每个人都能拍摄出精彩的故事,完全不逊于专业人士。
但我在看完《云霄之上》之后,再一次坚定了一个观点:电影的存在是无可取代的,《云霄之上》完全体现出了电影这种顶级视听语言的魅力,是追求短、平、快的短视频,永远也无法企及的。
获得2021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集体)、最佳摄影三项大奖的《云霄之上》,是我看过的气质最为独特的战争片。
这部影片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展示了电影的主题性与艺术性是不矛盾的。
故事取材于红军“挺进师”的真实历史,讲述了1935年,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之后接到军令,必须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的弹药库,以挽救300多名战友的生命。
这是一条赴死的军令,他开始在危机四伏的群山里集结战友,带领伤残的同泽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游击战争。
同时洪启辰还经历着战友们对于为何赴死的拷问,和大家相继死去的困境。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任务似乎越来越不可能完成。
有人因为信仰而选择坚持,有人忠于使命而毅然牺牲。
故事并不复杂,近年来也不乏战争题材的电影同样不再聚焦于大的战役或是出名的英雄事迹,而是将视角对准战争中的普通士兵,体现人性在战争中是如何被摧残和锤炼的,《云霄之上》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跳出了以往主旋律战争片的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做出了崭新的尝试,成就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从叙事方式来说,影片从始至终都在避免将英雄“神化”的举动,而始终在展现他们普通人的一面,他们并不是生来就对信仰坚定不移,他们也有家人,也有牵挂的人,也想过放弃。
有人想着回家收麦子,有人也接到了炸毁弹药库的命令却不想执行,有人当兵不过是为了给阿姐赚嫁妆,他们一开始都没有准备为了当兵这份“差事”献出自己的生命,但当看到田园被毁、战友一个又一个地牺牲在自己眼前的时候,他们终于切身体会到了“信仰”这个词的力量。
“为了让人们都有选择的权利,这就是我们的信仰。
”而他们,看似没有选择,实则是在选择为这样的信仰而战。
从高大全的英雄主义叙事风格向人性化的风格的转变,也更能让身为普通人的观众共情,它让我们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捍卫信仰的英雄。
更让我惊艳的,是影片的视觉表达,每一帧画面都美得像一幅画,一幅充满了中国诗意之美的水墨画卷,让人根本想象不到本片的成本仅仅300万,而且全部都采用了实景拍摄。
作为一部弘扬和传承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电影,影片在浙江丽水市龙泉取景,这里也是当年红军的作战地。
这里人迹罕至,现在依然保持着原始森林的地貌,有一个几十公里长的山峡水库,很适合长镜头拍摄。
而电影里四处流窜的青蛇和成群的飞蛾,也不是电脑制作的特效,是真实地活跃在拍摄现场的生物。
而片中的演员们都采用了浙江方言配音,实地实景+本地方言的配置,也让观众很快地得以融入进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
如果说以往的主旋律战争电影的主视觉是热烈的红的话,那么《云霄之上》的主视觉就是沉郁的黑。
影片一改战争片用快速的动态运镜和刺激血腥的作战镜头去展现战争残酷一面的传统手法,更多地采用长镜头和静态的画面去对比展现战争的惨烈和悲壮。
影片的一开始,观众听到的是寂静的山林里溪水淙淙,偶尔传来几声鸟啼,一个长长的镜头推过,在小溪深处,堆满了红军战士的尸体,漫长的寂静,让人忍不住寒毛直立,渐渐地,那个死人堆动了,一个红军战士艰难地拄着枪站了起来……远处,寒枝寂静,一条细细的青蛇嘶嘶地吐着信子,在无声地窥视着落单战士的一举一动,暗喻着他所处的环境中存在的危险。
这一段长镜头,体现出了影片画面的精致和审美的高级,这种无声的留白,胜过千万个震耳欲聋的战争场面,用水墨的、写意的方式去展现残酷战争的拍摄手法,是两种气质迥异的特质的结合,呈现出来的效果,很克制,也很唯美。
影片从头到尾都采用了黑白的镜头语言,没有运用乐器合奏而成的强配乐,而是采用了水声、芦苇荡里的风声、动物鸣叫等自然的氛围音效,让我有种沉浸式观影的感受,仿佛也体会到了执行必死任务的战士们心中的悲怆和恐惧。
因为敌众我寡的客观事实,战士们很难坦然地行走在阳光之下,他们常常是静默地,躲在山洞里、树林中,在黑暗中悄悄地行动,整部电影也在不遗余力地用视听语言展现当时这种肃杀和压抑的氛围。
这也使得画面中偶尔透露出的一丝光明,像是湖上的月光、洞外的一缕阳光、林间丝丝缕缕的光影,显得是那么的珍贵和令人向往,它似乎道出了这些大多数年龄还不满20岁的战士们,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愿意牺牲小我,去保护我们的世界。
因为身处黑暗的人,必将百倍、千倍地向往光明,并为此而战。
战士们循着光走出山洞,带着必须完成任务的决心从容奔赴战场,山洞外的光明与山洞内的黑暗形成巨大反差,战士们“向光而行”的使命感跃然纸上。
就像《孤勇者》里唱的那样:“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电影这门光影的艺术诞生于西方,所以很多东方的电影作品在拍摄手法上还是不免受到西方的经验影响,《云霄之上》虽然算不上大制作的完美作品,但它在表达方式上的探索,体现的是中式的诗意美学。
如果说《我的祖国》里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是用歌唱出的诗情画意,那么《云霄之上》就是用影像呈现出了家园的美好和战争的残酷,湖上渔歌唱晚,鱼鹰停在船上,芦苇荡里风声潇潇,远看浪漫,近看却在其间发生着紧张的战斗,两相对比之下,更凸显出和平的珍贵。
这些精心雕琢设计的镜头语言,值得再三地回味,它体现的是人类的思想之美,而非粗浅的感官刺激,而这,就是电影存在的意义。
刘智海老师导演、周佳鹂老师等编剧、宓鑫君老师拍摄、丁炬老师等制片、杨扬老师等出品、徐小明老师做艺术总监、范志忠老师做编剧顾问、付帆老师深度参与后期制作的《云霄之上》是一部高级的艺术电影,讲述了感人动魄的故事,那十几个战士为了保护三百多个战友,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险不断牺牲去炸掉敌人的军火库。
在那一线天的山涧中报着自己的番号姓名时,我流下了心动的泪水,有情有义的好兄弟。
不断濒临死亡的体验,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在极度压力中几段梦幻镜头,反观面对死亡自我的意识形态、信仰、生命等。
血性的革命精神,在和平年代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同胞之间的杀戮,在可能的条件下,是不是让枪口抬高一寸,放敌人一条生路。
结尾实现革命的理想,落下鲜红的雨水,向死去的同胞们道歉。
每部电影有其独特的生命形态,5个多小时的素材怎么剪辑成1.5小时的作品,需要智慧。
电影需要省略、留白,让其和观众发生交互。
好的电影是生命的礼物,艺术是心灵和心灵交流的媒介。
好的艺术作品有着难以言喻的力量,呈现生命中的华彩时光。
整体氛围的营造,受了中国山水画的滋养,有的镜头为什么拍大全景而不是特写?
观想《溪山行旅图》的那一线瀑布、山水人物之间的构图关系,有其独特的韵味。
电影的科技是全球化的,同时好的电影也是文艺作品,需要好的故事,艺术化视听的呈现。
《云霄之上》是一部富有艺术趣味的诗性电影,荣获2021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比预期更好看,推荐大家观赏。
毛伟杰观影札记2022.5.31.毛伟杰,美学学者,浙江大学校友,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
这部片太沉闷了。为赞扬牺牲而鼓励牺牲是一种病态。在个人情感上,自我保存和长远才是人的本性。义务、责任都是在最危及的情况下失去分析和理性做出的情感判断。这种为革命而死,或者说为革命而必须牺牲的想法与人性是背道而驰的。
《云霄之上》入围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获得三项大奖一一最佳影片、最佳摄影奖;最佳男主角颁给了《云霄之上》的所有男演员。🏆
2022 No.201 / 6.2 / 3172 Last:魔女2所谓诗性电影:文本七零八落,视听七颠八倒。
万玛才旦纪念回顾展,丽水主题创作(创作者坚持从粟裕改成普通战士视角),画面做了消色处理。万玛才旦监制。一共三个版本:刘智海、徐小明、万玛才旦,目前拿龙标放映的是刘智海版本。刘智海:万玛极简,把之前版本剪的很多,刘智海心疼跟他吵架哈哈哈;万玛国美工作三年,经常和导演一起吃饭散步。德格才让:受基金会赞助和万玛2011年去美国哥大学英语,万玛不会英语但学的很认真。黄建新坐我后面一排,映后简单聊了下剧作、摄影和色彩。身体比较累,从中间一直睡到结束。中国电影资料馆,20230623。
“好尴尬呀”
问题在电影院里被全面放大,人物和声音的空间关系都没缕清,何来长镜头的建立?
Under the torrent of toppling, what drives us not to despair?
#BJIFF2021主竞赛单元#中国美术学院作品,美术实在了得。同《影》一样的水墨化色彩,解决了《影》里脸部发绿的问题,这种去饱和的色彩还挺符合战争题材。剧作方面还是散了点,导致影片内涵很浅,如此拍电影,讲故事似乎成了一件形式主义的事情。
后半小时睡着了 我不懂艺术 不懂诗电影 我只觉得画面太暗 配音不伦不类 剧情一整个稀碎 // 两星给镜头 太美了 不愧是国美
结尾血雨+
很让人割裂的观影感受。一方面有关于逃兵、俘虏、军令的现实思考和死亡、匿名化、杀戮、虚无的残酷写照;另一方面整部影片又被导演极其个人的表达欲望(黑白、顺序、蒙太奇、方言)弄得晦涩难明支离破碎。只能说这样的战争视角总比那些每一发子弹都能消灭敌人、每个人面对死亡都无所畏惧、每次任务都能圆满完成的叙事更值得鼓励吧
故事很细腻,但是也太暗了点…
3.5,好的地方是少有的主旋律战争片不硬往民族和国家大义上扯的,甚至于连黑白色调的应用都是恰到好处,与山间的芦苇荡映衬也融洽,形成一种极简质感的视觉美,队长视角的两个意象画面及队员们的反战情绪也着实能看出影片想往军人人性个体化的表达方向上靠拢,这是主旋律中比较有新意的地方,但可惜的是他仅仅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进一步深挖这个立意,结果就是导致看到最后我不仅他们的脸记不住,就连他们其中任意一个人的个性点我都找不到,就只是炸完弹药库,任务完成然后就草草收尾了,再加上中间有些许叙事推进不够连贯的地方,只能说影片的完成度还是有些不尽人意。
想表现“相煎何太急”,但白匪不能洗白;想表现军令与人性的冲突,但我军军令决不能违背(也不能说有错或无情),禁锢与禁忌太多,所以拍成一副拧巴样子。镣铐还在脚上,给一条大河波浪宽加上再多斯坦尼康也拍不出什么新意,想象力就是这样被“自我审查”磨没的。
巩俐在台北可以选出《大象席地而坐》,在北京就只能选出《云霄之上》了。2021上影+北影的首奖全是中国片,又有几分是实力?
作为个体的人在战争硝烟中显得渺小,但人的坚定意志却可以战胜悲剧性的命运,用情义、勇气和信念塑造另一番天地。演员的面容时而消融在幽暗的微光中,正凸现出在故事的规定情境里、在时代的无情滚轮中,单一的个体有多么脆弱。可无数个“他”还是没有放弃,因为真理的召唤总是引领着他前行。影片的情境很像写意的山水画,从视听感知的层面对传统类型片的模式进行了创新,从逼真性的角度提升了演员对特定人物的理解与体悟。对于像我这样审美先行的观众而言,风格语汇的创新和主旨内容的扎实同样重要,而这部影片能让我看到主创们的用心和诚意。
除了风格就剩风格
“别开枪,放下来,我们是自己人”
2021北影节。比故事和人物更印象深刻的是影像。一开始是1个人,落水后是2个,山洞里是3个,中间的时候是8+1,突围死掉2个,水下死掉2个,然后重新集结决战,最终成为0。
与其说《云霄之上》是一部战争诗意电影,毋宁说它是关于地质学的影像。在此我们或许能想象一种地质诗学,当人物行走在岩石、山脉、地层、云雾和洞穴与田野中,来自地质与地层内部的强度与延波悄然渗入生命内部。这其中既涵盖无机物(地层与岩石),亦包含着有机物(蛇、飞鸟与人类),身体与岩石的相遇构成了着自然-历史的共振。可惜的是,就在这样一种无限广延的地质场域中,导演对于人物的拍摄却显现出一种典型的剧场化倾向,生硬的斯坦尼康与长镜头看似在塑造诗意氛围,但实际上却阻隔了人类-地质的联通互动,诸多人物对话的戏份生硬得像样板戏。这归根结底源自于导演对蒙太奇的粗暴摒弃,诗意从来不是长镜头的附属产品,这样一种狭隘的诗意观导致影片丧失了一种超验与超然的感知,蒙太奇并非诗意效果的绝缘体,相反,它是无尽的连接、交互与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