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科尔森在电影里是一个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现在的男人。
他扫地、捕鱼、吃饭、发信号、维护玛尼堆,睡觉,有规有矩,有条有理,没有谁观察他。
过的不好,却也不算差。
救援飞机的意外失事,给他送来一个重伤垂危的女人,他的生活从此产生了巨大的波澜。
这个重伤的女人,仿佛是一面照妖镜,麦子叔从她身上看见了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
也许麦子叔也是有美满家庭的,某种原因妻离子散、离群索居,终于沦落到北极荒原。
他现在过的还行,谁知道下一秒是不是像女飞行员一样奄奄一息呢?
当时他还不懂,遇到困难,他想放弃她,克最终,他烧掉了自己的御寒衣物,向着直升机呼喊,她就在这儿,她就在这儿,为了她,他可以放弃现在的一切。
救她就是救自己,她得救了,就是自己的未来得救了,过去已经埋葬,未来还有希望。
电影一开头,麦子叔独自吃鱼的时候,小桌上是有一面镜子的,他却熟视无睹,抛弃重伤女人转瞬就被命运惩罚,这告诉他,自己就是躺在那里孤立无援只剩一丝气息的女人。
照妖镜,为什么能从一个人的现在照出他的过去,或者未来?
也许是因为,一个人,总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当下的镜子毫无意义。
照出的妖怪,也许是他充满错误的过去,或者是即将变得邪恶危险的未来。
人是不是必须要有一面镜子,才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
才不至于浑浑噩噩。
主角的演技和细节处理都很到位。
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主角钓到大鱼的喜悦、线路不合适的纠结、遇到北极熊的害怕、腿被卡住的挣扎、烧掉衣服求救的拼命。
都让我的心跟着揪了又揪。
虽然片子里有些许让我觉得逻辑不合理的地方,例如明明资源很匮乏,为什么还会一直开着火(因为在现实里资源匮乏的时候理应很珍惜)不过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电影是作品,不应该用现实的角度来看待。
我认为本片的结尾很有意思。
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去想。
1.主角最终躺平放弃等死。
2.主角放弃了,但是希望又来了。
总而言之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留白多,台词少,干净利落,也让观众觉得剧情跌宕起伏。
《Arctic》几乎就是Mads Mikkelsen的独角戏,能接到这样的本子应该很爽也很有挑战吧?
演技非常打动人,让我在观影的时间里,跟着他一起紧张、气愤、感动、愧疚。
看的普通话版,对配音非常不适应,好在本片对白非常少,全靠演技,以及北极茫茫冰雪地的代入感。
前几年去电影院看了一部华人电影,讲北极的,最后就是男女主在极地恋爱,狗血剧情。
看这部,开场男主救下救援机里受伤的女主,我一心想,别又是狗血剧情,实际并没有,人在绝境中的互相温暖,即便是“道具人”,也能给生者一丝希望,把男主身上的责任感、存在感激发出来,很感动。
影片也没有走常规套路,时不时介绍一下人物的前史,直接就是戏剧化的背景下绝地求生一根主线,在这个主线里,希望-失望交织,片尾两分钟吊了一下观众胃口,好在最后还是给了希望。
看完这部影片,我想起一部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第一集是藏地的小孩,要翻越冰川上学,也是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面对危险的挑战。
很喜欢喜欢的一个细节,救援直升机坠毁后,男主救出女副驾,然后快速翻机舱的设备,打开储物架,掉下来三桶泡面,他迅速撕开一桶,哗啦啦把料包都翻在地上,拿起面饼就狼吞虎咽,咬到第三口,突然停顿,几秒钟之后,脸上似有泪珠,他不再吃了,开始找其他东西,然后找到了一个雪橇,把女副驾拖出了直升机机舱。
就这几秒钟,Mads Mikkelsen真是神演技。
Mads Mikkelsen将女副驾安顿在自己的机舱里,第二天,告诉昏迷的女主:“我出去一下,很快回来。
”他出去了,找到了更多材料,捕鱼的区域又多了两根鱼钩鱼竿,有个鱼竿动了一下,拉出一条大鱼,他说,这是北极鲑鱼。
那一刻,作为观众,我真的好开心啊!
看完《Arctic》之后的几个小时,心情也不能完全平静,感觉即使是身处热闹的花花世界,又何尝不是像Mads Mikkelsen这样艰难跋涉呢,遇到障碍,用希望跨越障碍,失望不想前进,这这条跋涉路上也很正常,同时,自然面前的适者生存既符合规则也很残忍,不得不接受,所谓“人活一口气”大概就是这部影片的概况,也是我们每个人跋涉路上的概况吧。
我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这样?
因为从来没有这种观影体验。
也许是年龄的原因?
也许是因为亲身经历过亲人的离去?
也许自己有了孩子后心变柔软了?
电影即将结束时,当我看到男主用最后的一丝力气把女主“拥”到自己胸前嘶喊着时,我突然泪崩了,不能自已,像个孩子一样放声大哭。
在这之前,电影进行到一半后,我便已经泪目,而且从未停息。
男主的演技之传神让我叹为观止,但是,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演技以外的东西,这才是最震撼你内心的东西!
最后,我突然明白了,让我如此感动的真正原因:生命的托付!
彼此的托付!
女主为了救男主,牺牲了自己的丈夫,男主开始是由于内心的愧疚,但是,随着剧情的展开,当女主把自己的生命交付与男主的时候,男主已经把女主的命和自己的命紧紧连在了一起。
这是一种超越了血缘的关系,是一件奇妙的事。
人原则上是自私的,这是人性!
如果没有一种巨大的力量支撑,男主我想一定会放弃,即使他不放弃女主,自己也会放弃自己。
人性通常经不起考验,不需抬杠,我们都有这种经历,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已,就是一件小事就可能试验出我们的人性。
更不用说在特殊极端环境下,比如,战争,灾难,和这部电影里的北极,在死亡面前,人的伪装和面具根本不值一提,人性似乎不堪一击!
说了那么多负面消极的,就是要衬托出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人性的光辉!
我们展开再说一点,人生有时候需要有点儿“奇迹”,不仅仅在极端环境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一样,不要把“奇迹”想的遥不可及,我理解的“奇迹”,就是你对一件事的信念和态度,对一个人的挚爱,当你面对无法逾越的艰难时,你觉得没有了任何希望时,你需要“奇迹”,那就不妨用这部电影所表达的“生命的托付”来创造属于你的“奇迹”,你把这件事当做一种的托付,虽然并不一定是生命的托付,也许渐渐你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同,也许最终这件事并没有解决,但是你却有了新的感悟和体认。
所谓“奇迹”,我更喜欢用改变你对生活的认识来解释,因为这真的很难,有人一生都没有被被改变,改变一个人更需要“奇迹”!
电影里那簇盛开在冰雪之地的蓝色小花,当男主看到它时,也许对于他的意义太深远,我们不一定非要通过多么大的事,多么高大上的人事物来表现一个人生高峰或深刻内涵,生活里的一个小细节都会让你开出“奇迹”之花。
这是一部让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电影。
每隔几年戛纳电影节上都会冒出这种兼有寓言意味的类型片,它往往比我们通常看到的好莱坞灾难/惊悚片多了一些思考的空间。
这部来自巴西导演的处女作跟数年前的《一切尽失》有同样的创作理念和表达野心,甚至连主人公都选用了同样演技精湛的男演员。
在冰天雪地里求生的戛纳影帝麦斯·米科尔森与在海上搏斗的罗伯特·雷德福同样令人印象难忘,不过这部影片打破了男主独角戏的惯常设计,意外引入一位女性角色。
尽管她全程几乎没有台词,却无形中给这类绝地求生的题材增添了表现逆境中人性的复杂角度。
然而,这部影片相比起《一切尽失》却少了几分悬疑惊险程度,男主角所面对的环境并未如想象中残酷,有吃有喝的情节让人大呼意外,竟有点类似极地考察队的日常纪录,直到后半段拖着女主角远征的段落,才逐渐突显导演的创作意图来。
整体而言影片的寓言味道不够突出,某些不合常理的戏剧化情节让人忍俊不禁,而美轮美奂的摄影更令影片有沦为极地风光旅游宣传片的倾向。
1、怎樣才是絕境?
電影前一小時表現的是外在資源的缺乏,電影後半個小時則是一場良心的吊拷。
北極(Arctic,2018)一片沒有表現神鬼獵人(The Revenant,2015)那樣荒野求存躲入馬皮裡的震撼畫面,127小時(127 Hours,2010)中困在峽谷而出現幻視的心神擾亂現象,或我如何度過這個夏天( How I Ended This Summer ,2010)中膨脹的恐懼感,相反的,電影的開頭展示了故事主人公從容應對的一面,以表示主題迥異。
2、造成故事震盪的激勵事件,迫使主人公移動的因素,來自於一架救難機的失事。
這一架飛機墜毀可說是不幸中有大幸,不幸的是救難員一罹難一昏迷,幸者在於機上提供了現代化的設備,如打火機、瓦斯桶,以及,救難隊確實會來的明證,點燃起希望之火。
3、故事轉折在電影進行一個小時左右,考驗由身體轉移到內心,此時測試的不再是腎上腺素的分泌,而是對於生命的態度。
人本心理學家佛洛姆那句「設若邏輯不被生命的關懷所引導,就不是理性,而會發展成乖違的智力活動」,在此也得到故事性的伸張。
對於一般人而言,放棄拖累生存的病體是一個「有邏輯」的判斷,旁人也無可厚非;而正在故事主人公如此思考的當下,他離開因他而受傷昏迷的女孩,隨即掉入雪縫中隱藏的深淵。
這裡,深淵有高度象徵意含,說明這是主人公最深沉、最掙扎的思考與抉擇。
然後,他從一般人(小人)的判斷中脫胎,不放棄作為一個人可能達成的品格,成為一個高度覺醒者(大人,君子,至人)。
易經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天地之大德曰生。
論語衛靈公十五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孟子盡心第九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
4、故事的結局,就男主角而言,是否再有直升機的救難也無所謂,因他已經完成自我的救贖,所以「夕死可矣」。
看“北欧至宝”在北极荒野求生,90分钟怎么够这部被伪装成纪录片的故事片乍看之下平平无奇,却因为麦德斯米科尔森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剧情非常简单,一位飞行员在北极遭遇空难,只能独自求生并寻找救援。
但好巧不巧,救援队的直升机也因为暴风雪坠落,残骸中只有一名泰国女性重伤垂危。
因此,为了拯救两个人的生命,飞行员向最近的机场进发。
这部影片一共只有三位演员,但却极少出现空镜,说明导演并不想拍一部北极风光片。
他显然非常懂得怎么让这个丹麦最性感的男人在冰天雪地下自由发挥。
麦叔铲雪,麦叔吃鱼,麦叔救人…每一个动作都像古罗马雕塑一样完美。
关于这点,我相信乔佩那可以和某小岛监督畅谈整宿。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身在绝境中,生命可能毫无意义,只剩下本能的想要活下去的欲望。
即便脚趾已经冻伤坏死,即便同伴已经长埋雪下,生命的火种依然无法被浇灭。
求生可以说是原始的兽性,但是人和野兽的区别就是爱与共情。
镜头下的雪白之地仿佛是披着美丽外衣的嗜血巨兽,多看一眼就能感觉到刺骨的寒冷,随时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毅力。
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一个人生存远比两个人来得容易,更何况是一个自身难保,另一个昏迷不醒。
但是,科学无法解释的是人的精神。
互相取暖的两个人,在这一刻,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独自一人会被孤独的恐惧所吞没,飞行员走出生死之间后看到泰国女人依然顽强地活着,他在这条求生之路上第一次留下泪。
他欣慰,他悔恨,他害怕,这时人性终于战胜了兽性,他再也不会放弃这个新同伴,不论生与死,都将会是两个人的奇迹。
人性的温暖和正能量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这部影片只有寥寥无几的台词,却动人、动情,树起了一个真实善良的人类形象。
适合在夏天闷热的午后观看,一定是解暑佳品。
推荐指数:★★★★
作者:小魔女史尔基,公众号:史尔基的观影指南
从可能成为BUG的角度,理解男主的行为。
首先值得吐槽的是两次飞机失事主要通讯设备都损坏,片中没有直观体现出来,虽然几率小,但不算太大问题。
毕竟没有这种巧合,故事也就无法成立。
其次,首次救援直升机在恶劣天气状况下出现,一般来讲遇到坏天气直接返航。
但是,坏天气的具体状况要靠飞行员判断,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因为局部天气状况是不一样的,具体面对的救援情况也不同。
错觉嘛,我能反杀,她(他)喜欢我。
首次救援更不同的地方在于机组成员是夫妻,虽然片中没有体现,但仍很有可能是妻子,也就是女主建议尝试救一下。
毕竟已经目视受困人员,和没有亲眼看到感觉是不同的。
从事救援工作的人,完全不冒任何风险,只按最保守的规定做事,眼睁睁看着等待救援的人痛苦、失望,甚至可能错过就死亡,并不容易。
有这么“良好”的心理素质,经商多好。
福报996呢。
不过最后还是发现气象状况太恶劣,准备返航的情况下失事了。
为什么妻子尝试最后救援,原因是,女主获救后对男主的态度不够积极,虽然受伤,虽然丈夫死了,但还是感觉太冷淡了。
直到后来,后面说。
然后是,拉女主上山的BUG,确实有很多办法,最简单的绳子穿入冰镐,做支点,连入另一个雪橇,利用重力推行,到位置卡住,返回拖上来。
比起直接拉省力气的多,而且不会一次次失败,浪费体力。
但是,低温环境下人的判断力会大幅度下降,小时候亲身经历,冰天雪地中,忘记带手套,冻的抖了一路,完全没想到手套就在书包里,甚至没想到检查一下。
简单说,脑子冻木了。
明显北极更冷,所以,如果男主以前没做过类似工作或相关培训,考虑不到还是情有可原的。
最后,第二次看到直升机求教,男主竟然下去推女主上坡后才开始求救,在多数人看来简直是不可饶恕的严重BUG。
这确实是BUG,但怎么说呢,这是一个为了影片整体表现,有存在必要的BUG。
准确说,是一个你认为它是就是的薛定谔BUG。
试着设想一下,把自己带入男主,带入他的经历。
飞机失事,一个人很好的生存下来了。
虽然不如《到也门钓鲑鱼》有趣,也缺油少盐,但收获感不差。
从差一点获救到照顾一个救援自己的人,在药品用尽,对方身体状况越来越恶化的情况下,好吧,经历一番思考,只为了对方,冒着巨大的风险徒步拖行女主去另一个季节站点。
行走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经历自我怀疑,我这么做是否值得?
只有我自己,根本不需要冒险,可以安心等待下一次救援,何况现在可利用的设备更多了,可以说更安全了,路途中,随时随地的拷问自己的良心。
而每一次恶劣状况,暴风雪,阻挡的山坡,北极熊的袭击,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会加深怀疑,加深良心的拷问。
然后在物资用尽,精疲力竭,对方不能紧握自己手的情况下,选择了放弃,哪怕明知道对方还活着,理智告诉自己,只有独自离开,才有幸存的机会。
如果这时候遇到救援,不用怀疑,男主一定立刻拉开求救烟雾,因为男主此时的判别顺序明确,判断力清晰。
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便随着中提琴的哀伤曲调,男主见到的是北极冰雪覆盖下,岩缝中绽放的顽强生命之花。
是未来的希望,是生存的证明,是又一次的自我怀疑。
故事仍未结束,紧接着,掉入冰窟,被岩石卡住,无法脱离,是男主最大的心理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真正体验到不能行动后的孤独与无助,让男主完全感同身受女主的经历,被帮助,被放弃,不只是孤独,不需要用语言表达的绝望。
再次返回女主身边的问候,“你好”,“你并不孤独”,“我很抱歉”麦斯·米科尔森在这个场景中精湛的演技真正做到让人动容。
女主的态度,在此时也有了改变,表情明显丰富起来,哪怕此时受伤更重。
在这个关键点上理解了男主,男主之后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用冰冻麻木的方式止痛,拖着一条断腿,拄着拐杖,继续带着女主前行,不计代价,不计个人生死。
此时男主思维中已经取消个人求生优先的念头。
男主与女主完全成为一个无法分离的整体,共同面对生死,共同面对未知的命运,不会有任何一方再次孤独,体会绝望。
就像误以为救援离开后,男主仍在安慰女主,没事的, Is's okay. 这是一种极端的情感表达,但确是重重经历后合理的感情。
这是片中自然呈现的心理转变,不只是因体现人性而拯救他人(女主),导演想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伟大无私的不顾自己性命拯救他人的故事,也不只是因自己出事后愧疚的补偿,体现人道主义的部分在带女主走,直到放弃已经非常充分,后面的部分(断腿拖人)已经不理智,远远超出普通救援的范畴。
主角有充分的时间评估危险,甚至已经评估过并放弃,再次返回代表的什么不言而喻。
或者说,这种返回必然有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因为又一次的迟疑,良心拷问而返回的单纯人道主义救援。
只有主角感同身受孤独与绝望后,才能超越自身生死之外,将两个人的命运连接起来。
在这样的情感支配下,共同求生,共同求救,就变成了毫不意外的选择。
抱出女主一起面向救援,误以为直升机远离,仍然告诉女主,“没关系,我陪着你”,一起牵手躺倒在雪地上,都是对这种独特关系的强化,或者说,进一步体现给观众,试图让观众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感情与选择。
是的,并不理智,但理智走不到这一步。
要不一起死要不一起生。
同生共死从来不是理智而是美。
综上,不能理解这种感情,确实是BUG,理解了BUG就不存在。
而愿意去理解,观影中会有更多感动,感受更多的美。
夏日降温必看,极地风光+求生指南,人在极端处境下,在生存和道德的两难境地该如何抉择?
越是考验人的意志的时候,越是要保持清醒和理智,那么希望也就越来越大,在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坚信心里的炙热之光,能够驱散黑暗,保持人性里最好的一部分,那才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无论所处何种环境,我们都不会变成没有感情的野兽,丧失掉驱使我们变成文明社会的那些道德枷锁!
荒野求生的戏码层出不穷,都是在极端环境下给予角色压迫,让他们在众多“两难”境遇里,卸下平日的面具,在文明和野蛮之间摇摆,最终作出人性的选择。
最近一部低调的“极地”好片《北极》(Arctic)让胖哥眼前一亮,看完后久久陷入其中,思绪良多,难以安眠。
不同于内地电影,表面上打着极地求生的幌子,其实骨子里依然卖弄着狗血言情爱情片来讨好观众,骗取眼泪,收割票房。
《北极》之所以能引发诸多思考,是因为它奉行了极简主义,把很多讨巧的,妨碍观众思考的,花里胡哨的东西统统摒弃。
集中火力突出人性抉择,利用共情感,让观众不自觉与男主角保持心理同一,在角色陷入两难时也引发观众主动介入,和角色一起为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抉择而挣扎痛苦。
《北极》是丹麦国宝级演员麦斯·米科尔森的独角戏。
米科尔森凭借《狩猎》获得戛纳影帝,美剧《汉尼伯》让他人气爆棚。
这次出演艰苦的《北极》是对新人导演的大力支持。
《北极》成功亮相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奖)提名。
目前豆瓣上保持着6.9的分数。
这个分数稍低,因为噱头上的克制,导致分数有所偏低,部分观众认为影片太过平淡,但其实该片犹如一壶好茶,喝下时不觉刺激,但胜在留存于舌尖上的回味。
《北极》讲述被困在北极的男子(麦斯·米科尔森 饰),一边尝试在极地生存,一边求救的故事。
影片可谓北极版的“荒岛余生”。
影片第一幕通过展示北极环境的恶劣,人物自救行为的“匮乏”和原始,来凸显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脆弱。
巨大的SOS字样,坠毁残破的飞机,不远处简陋的捕鱼的“陷阱”。
故事直接以此开头,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男子在电子表的提醒下,每日保持着规律的自救生活。
冰面捕食,登上山峰利用设备探测求救,为此基本营养生吃鱼肉,在狭窄但尚且温暖的机舱内睡觉。
每日如此,没有丝毫变化,似乎也看不到希望。
每当男主角望向远处的风暴时,内心就感到一阵无力,低温和时间都是他的敌人,他无法预知自己可以坚持多久。
看不到希望的日子让他日渐低落。
但看到希望之后,转机和奇迹就会发生吗?
那可不一定,有希望,但需要付出多倍努力才能达成的经历更加消磨人的意志力。
一架看见他呼救的直升机因为返回救他而坠毁。
直升机上男子当场死亡,女子幸存下来,但身负重伤,无法动弹。
男子利用直升机上的急救包止住了血,带她回到自己的机舱。
女子意识模糊,但一息尚存。
依靠直升机上的部分设备,男子提高了他们生存的概率,能够吃上热食,并且有了火源。
但女子的伤口持续恶化,药品短缺让她陷入感染的危机中。
得到地图的男子这时做出了惊人的选择。
他开始大量捕鱼,收集装备,准备带着女子在大雪中徒步到最近的救援站。
一场生死冒险由此拉开帷幕。
无论是开始的求生还是后半部的徒步冒险,《北极》都处理的极为克制,而且力求真实。
物资的短缺与男子的毅力形成鲜明对比,低温的危险更加突出了男主角的求生技巧和钢铁精神。
对于细节的把控,让观众在看片时不会出戏,极端环境自带几分压迫感,让看似平淡的剧情始终被“暗藏杀机”的环境张力所笼罩。
比如男主角失去的脚指头,因为缺乏营养而苍白的脸,还有看见北极熊脚印时的惊慌失措,这些场景时间不长,但足够震撼,过目难忘,营造出令人焦虑的惊悚感。
看似独角戏,失去了明显的对手。
但其实男主角的对手实在太多。
低温,风暴,食肉动物,一个决策上的失误就会引发可怕的连环效应,把他拖入死亡的边缘。
特别是在男主角带着女主角迎着希望徒步,却遭遇各种未曾预料的危险时,更是让人揪心不已。
所以,《北极》并非像一些观众所描述的那样“过于平淡”,而是将戏剧张力埋藏在细节里,把情节高潮点平均放置在时间线上,稍有耐心的你一定可以娓娓道来的剧情里体验剧情引爆时的紧张感。
不过《北极》最具魅力的地方不在惊悚感上,而是人性升温时带来的感动。
片中被救的女子,几乎没有一句完整的台词,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表演重心始终保持在男主角身上。
其实,女子的存在是男主角人性的镜子式反射,测试其在求生欲前的人性底线。
刚开始救到女子时,男主角久久的拥抱了女子。
长期的孤独让他渴望交流,一个拥抱就可以驱赶寒冷的孤独。
但随即而来的是更多的负担和危险。
为了照顾女子,他的生存率其实大大降低。
不但要分配食物给女子,而且自己生活的机舱变得更为狭窄。
本来就不多各种生存物资急速消耗。
更危险的是,为了挽救女子的生命,他决定铤而走险,这无疑大大降低了他生存的可能性。
一路上,为了照顾女子,男子常常处于体力透支,放弃的边缘。
在荒野中,最可怕的不是物资短缺,而是求生欲的瓦解。
整个奔向希望的逃生之旅,其实看起来更像男主角精神瓦解的悲剧性过程。
其实,片中,男主角有多次放弃女子就可更轻松渡过难关的机会。
但在人性的拷问前,他踌躇犹豫。
当终于鼓起勇气,准备放弃女子时,导演却上演了一出“上帝视角”下的惩罚。
恍然大悟的男主角选择继续背负苦难,走向未知的前方。
男主角救下女子,一开始抱着愧疚之情。
女子失去了丈夫,一家三口的照片预示着幼子尚在家中,如果她无法回去,将给这个美满的家庭带来毁灭性打击。
这位昏迷的女子,是对男主角过去,现在,未来多个方面的镜子式存在。
也许男主角过去也有美满的家庭,所以他懂得家人的重要性;为了弥补自己造成的危机,他现在必须背负起挽救女子和自己的重任;如果中途放弃了女子,即使他得救,未来都会被这段往事困扰终生。
《北极》的格局很小,通过围观式的人心观察,极简的故事设计却能同理释放出巨大的社会性意义。
在安逸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蝇头小利而放弃他人。
但遭遇极端环境时,我们将作出何种选择可想而知。
自救,活着,这是无法违背的人类本性;但在危险中,毅然选择拯救他人的行为,才是人性光芒闪耀的瞬间。
这是文明的力量,是人区别与动物的行为反应,是人类精神战胜肉体的伟大胜利。
当你看到《北极》的结局时,我相信你会认同这个观点。
为了男主多给一星 记住了北极鲑鱼煮泡面 一定非常美味 想到了在天寒地冻的冰岛夜晚和朋友两个人煮小火锅也是在吃泡面
这是我看过的电影中 出镜人员最少的一部了 算上去世的 也就三人 就连台词都吝啬的不愿多写几句 在冰天雪地里 孤独的人在生死边缘挣扎求生 支撑他的只有精神上的信念感了 结局是生是死都不重要了 过得了自己内心这关就足矣了
只为风光和拔叔的演技
无意中发现的佳作。一开始差点没认出来麦叔,脸很沧桑。整个主题就是“求生”,三个角色,基本无台词,高潮在麦叔以为唯一的陪伴已经去世竟然活了过来,他为自己刚才的放弃感到羞愧。结尾的飞机也是给了观众一个反转,从绝望到希望。
等女人意识清醒了再走多好啊。。。
寒冷、孤独、绝望,一个大叔在北极的求生之路,带着因为暴风雪坠机而昏迷的女主,艰难程度难以想象。
想起了在火星种土豆的日子
作品徘徊在商业和艺术之间,两头都未做到极致,特别是从商业角度显得很无聊了。艺术方面,没有小动物,没有极光,没有精神分裂的幻想,也不太行
此片完全是麦子叔独角戏,从头到尾狂飙演技
感动
食人魔在北极
一个人在飞机残骸里面,过一会儿掉个直升机,副座那个女受伤需要照顾。太缓慢,太沉闷。只看了28分钟。[zxzj]
麦叔!
很北欧很性冷淡
麦斯米科尔森虽然长得不是我喜欢的样子。但是演技是真的了得。虽然一直没说话,但是他的表情在说话一般。要是我在北极,估计活不过三天。别说90天了。
奇妙的是,我像是参与了主角的冒险一样,和他一起看地图规划路线,思考如何获取食物,能量,寻找求救信号,在冰天雪地里等待,坚定,前进,犹豫,绝望,希望,筋疲力尽。去掉一切多余的英雄,集体主义,唯一幸存者的极地冒险,麦先生的冰雪求生,好看。
感觉下一秒汉尼拔就要动嘴了
歹戲拖棚
北极的求生童话
太揪心了…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