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人类第一季

For All Mankind Season 1,太空骄子(港),太空使命(台),为了全人类

主演:乔尔·金纳曼,迈克尔·多曼,瑞安·施密特,莎拉·琼斯,珊特尔·范圣滕,乔迪·巴尔弗,克里斯·鲍尔,克莉丝·马绍尔,诺亚·哈普斯特,奥利维亚·特鲁希略,梅根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为全人类第一季》剧照

为全人类第一季 剧照 NO.1为全人类第一季 剧照 NO.2为全人类第一季 剧照 NO.3为全人类第一季 剧照 NO.4为全人类第一季 剧照 NO.5为全人类第一季 剧照 NO.6为全人类第一季 剧照 NO.13为全人类第一季 剧照 NO.14为全人类第一季 剧照 NO.15为全人类第一季 剧照 NO.16为全人类第一季 剧照 NO.17为全人类第一季 剧照 NO.18为全人类第一季 剧照 NO.19为全人类第一季 剧照 NO.20

《为全人类第一季》剧情介绍

为全人类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倘若太空竞赛从未结束,我们这个世界又会如何? 剧集由开发《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罗纳德·D·穆尔共同创作及编剧,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宇航员为主角,描绘这群在那个年代被视为英雄人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家庭故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荒原第二季我妻子的一切21座桥男孩超级白隐形之人亚刻奥特曼打天下2是!老板尸体亲爱的婚姻非礼勿言这个勇者明明超强却过分慎重登月计划齐天大圣·万妖之城暖暖的微笑朝花夕誓昨日的美食2020新年特别篇克莱莎的秘密我想对你说出一切香蕉船囚禁网红利伯拉梅号:风暴之后角色扮演爱入歧途第一季小镇迷踪设计者亲爱的大卫食梦者进击的皇后2我本千金

《为全人类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不喜欢那个墨西哥小女孩

本能的觉得丫像泡屎,不是编剧这种角色根本没资格出现在太空题材的影视剧里。

从小神经病一样玩儿火又傻逼一样看着不去想办法灭火,然后借老爸工作的便利接近顶级女科学家等于天赋加外挂,考上了万人渴望的学校却被眼前的儿女情长羁绊迷惑,说实话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不论男女我都没见过这种。

编剧埋这条线肯定有某种政治正确,但感觉挺恶心的,好像喝完咖啡发现个苍蝇,虽然是个偷渡过来的会高等数学的苍蝇。

 2 ) 太空还是太美了

我怎么现在才看这剧,2024看过的剧不少,但这个绝对是我的个人年度最佳。

以美苏太空竞赛为基础背景,写出来的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剧中每一件发生的事,都让人觉得是现实中是会真实上演的,从被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苏联女太空人在清晰度极差的黑白电视上对着全世界露出极为灿烂的微笑震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开始,到后来的全美选女太空人,剧集极其自然的谈了女权,却又绝不仅仅只关于女权。

情节紧凑,每一条线都融合自然,人物群像刻画的很好,都很丰满,几乎没有让人讨厌的角色。

(以下含有剧透)爱死了茉莉在月球上找到冰的那一刻,有一种见证历史、创造历史的感觉; 中间由于长时间被困月球精神出问题的戈登非常让人心疼,黑人女太空人为了他做出的牺牲真的很让人感动,剧里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支持和情感都很温暖又真实,非常强烈的情感羁绊,令人羡慕。

中间为了拯救艾德派出的太空船出事故之后一系列的情节看的人紧张又激动,看到茉莉遇险整个心揪在一起,直到她终于获救才松一口气,看到戈登老婆在太空的表现又觉得自豪又与有荣焉,她不再是那个因为有太空人老公和长得漂亮才被选进去的人,已成长成真正合格的太空人。

最后的最后,看着我很喜欢的角色吉姆逝去,在最后一集的几分钟里面一直在爆哭,好在他还是实现此生最大的梦想,飞上太空,抵达月球,且葬在了月球上。

他是第一个在月球下葬的人类,这何尝不是一种浪漫?

如果美苏太空竞赛没被叫停就好了,这一切都可能是真的,那或许人类现在已经登上了火星,或许已经建立了月球居住区。

飞上太空也是我的梦想。

死前能实现就好了。

 3 ) 人类不会像桶子里的螃蟹互害到全灭了把

《为全人类》倘若太空竞赛从未结束,我们这个世界又会如何?

我是从killingTV播客听到推荐这部剧的,推荐的播主姐妹说自己论文写的太空能源之类的内容,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感觉这个推荐有专业知识背书,满可靠的样子。

剧情以60年代的NASA登月计划开始,阿波罗10号没有降落,痛失第一。

苏联人抢先登月,且第一个登月的是苏联女性。

只用3、5集的功夫,70年代发射一来到阿波罗25号,苏、美都已经多次登月,女、男、不同种族、肤色的宇航员都出现了(暂时还没有黄种人),在月球找到了冰(水),建立了轮值基地。

冰(水)有可能转换成太空燃料(氢etc.),而且据播主姐妹介绍,火箭的大部分动力是为了挣脱地球引力,如果从月球基地发射能节省绝大部分燃料,大大延长可探索范围。

简称”太空/月球电梯派“。

非常的有趣对吧!

之前的太空背景片大多是灾难故事,比如《太阳浩劫》《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星战里的星球毁灭与逃亡等等,这部就完全不一样,讲的是科技探索与发展的故事。

说实话我在看前几集的时候一直担心火箭会炸,苏美间谍互害导致重大挫败退缩等等,但剧情就是没有,或者说至少没有拖住探索与发展的脚步。

似乎胆子也可以稍稍膨胀些了,可以多相信一些人类可以走出地球,人类可以探索宇宙,不再恐惧麻木于人类注定像桶子里的螃蟹互害到灭亡了。

ps60年代故事又出现了麦卡锡主义的反共反同性恋审查剧情。

过去半年看的美剧快给我讲完一轮美国历史了。

摊手。

 4 ) 历史,人物和技术都有点硬伤。

其实历史,人物乃至技术设定有都有问题。

比如N1火箭对于俄国来说并不是最好的登月火箭方案,最好的无疑是UR700。

科罗廖夫一直以巨毒燃料不适合载人航天为由跟搞发动机的格鲁什科和另外一个火箭设计局的头切洛梅作对。

其实不过是为了资源争夺和大清洗时的个人恩怨(相互告发)而已。

另外N1的发动机NK33按技术方案来说无疑是当时技术水平最高的。

而30发并联并不是永远搞不好的死路,只是当时没有时间和经费做更多结构测试加贫弱的电子技术导致控制成为硬伤。

所以更合理的假设是科更早失宠或者挂掉,格和切上位,把UR700实现。

第10集的海龙出现是个亮点。

这里说一下,海龙一二级都是挤压循环,也就是没泵直接靠燃料箱加压供给燃料——供压等于室压。

所以虽然海龙的室压很低,但是也要很厚的壳子才能承受。

而且要做足够大才能达到足够的干质比,所以海龙是高强度钢打造,直接在船厂造,按潜艇的规格搞。

而且因为壳子坚固,耐高温且结构简单,所以,借助减速气囊一级甚至二级都能回收——掉海面上拖回去就行。

所以海龙很好的体现了“简单就是美”的哲学——最好的流程就是没流程,最好的部件就是没部件——马斯克如是说。

 5 ) 全世界太空迷的幻想

真实的历史走向中,苏联在载人航空上遥遥领先,但在登月时功亏一篑,最终美国人率先登上月球,太空争霸结束,完全转向毫无意义的军备竞赛,人类太空探索几乎止步半个多世纪。

而本片假设的就是苏联赢得了太空竞赛,美国人开始发起第二轮,然后是第三轮,第四轮。

这几乎是全世界所有科幻粉丝,太空迷都会幻想过的事情,假如太空竞赛没有停止,人类现在飞到了哪里?

苏联不过是作为一个背景板提供一个动机而已,全篇就是"领先“”领先“”领先“。

某些走到哪都非要大谈特谈意识形态,屁股一坐就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反抗帝国主义的我只能说简直蛇精病。

 6 ) 美国——史上最好的主旋律作品生产商(但这个剧组并不是)

(2019年12月31日更新,2019年11月初之原文保留,原标题不变)(2019年12月31日的季终后的新评论在原文后,以分割线标出,新评论的个人拟定标题为:《美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鱼和熊掌,我全都要》)2019年11月初原文——“美国电影,是否是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关于这一点,我不敢妄下定论,毕竟,“好” 是一个十分主观的评价。

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精良的影视作品生产商。

这个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强的影视工业实力,最优良的技术,最娴熟的技术团队,以及大量经验丰富的导演、演技卓越的演员。

然而更重要的是,美国也是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好的主旋律作品生产商。

这一成就是否绝后,我不知道,但它确是空前的。

许多人可能认为:美国怎么可能拍主旋律电影?

这不是中国特色吗?

这,就是对“主旋律”的定义偏差了。

我个人认为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指的是——“能强烈地反应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的作品。

所以说,“主旋律”电影,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能强烈反应社会精神”的电影。

而如果以能否强烈地反应社会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作为标准,那么美国当仁不让的是世界第一,中国主旋律电影在美国主旋律电影面前,依旧图样。

因为最好的宣传就是要做得不像宣传。

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其中的美国精神,早已融入了其电影本身,润物细无声,以至于包括我在内的许多看着美国大片长大的人,都已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其中的许多观念。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 ,到底值不值得冒着八个人的生命危险,去搭救一个人的性命?

在《聚焦》中,天主教牧师对无数孩子性骚扰,真相,是否值得我们去揭露?

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一个起初十分排斥同志群体的艾滋病患者,应不应该成为一个为同志群体奔走的斗士?

拯救大兵瑞恩,聚焦,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美国主旋律电影中的美国精神,是自然流露的,没有刻意的口号或标语。

好比金庸小说中的剑法境界。

在《神雕侠侣》中,独孤求败的剑法,概括起来可分五个阶段——利剑、软剑、重剑、木剑、无剑1. 利剑——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2. 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

3. 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4. 木剑——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5. 无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美国所拍的最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可谓已入“无剑”之境界,而中国的大多数主旋律电影,其市场表现欠佳,究其原因,或许大多是因为其境界仅达“利剑”,只适合在“弱冠前以之与群雄争锋”,还不一定打得赢。

但《为了全人类 (For All Mankind) 》这部电视剧, 显然并不是一部足够优秀的美国主旋律作品,在宣传上,它略微有些露骨了。

科幻片确实需要适当的科学幻想,但是这部电视剧为了宣扬美国精神,显然夸(cuàn)张(gǎi)了部分史实。

尤其是剧中第一集伊始,苏联人第一个登月后的讲话——“我为我的国家和人民迈出此步,” “I take this step for my country, for my people, ““为马列主义制度迈出此步。

““and for the Marxist-Leninist way of life. ““今天我迈出了一小步,但这将是带领全人类遨游太空的一大步。

”“Knowing that today is but one small step on a journey that someday will take us all to the stars. ”——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Алексей Архипович Леонов)1969年6月26日于月球表面虽说美国与苏联在冷战时期的对峙众所周知,双方也都不遗余力地想证明自己的政治制度优于对方。

但是如果苏联人真的先于美国人登上月球,其发言想必也要高明的多。

这一点,我们从历史上的苏联航天海报中可见一斑

во имя мира,“In the Name of Peace” © The Memorial Museum of Cosmonautics苏联第一张以航天为主题的宣传海报——“以和平之名” (во имя мира) 。

这幅画创作于1959年,当时,Sputnik 1号的横空出世,给全世界——特别是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位女性,实际上并非任何与航天相关的具体人物,而是整个苏联的化身——Mother Russia。

她身穿象征革命政权的红色上衣和围巾,举起右手伸向月球,背后是一个奔向月球的火箭的抽象画。

而在苏联的航天宣传海报中,英雄和理想,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星辰与太空是永恒的背景。

象征“理想”的意象很丰富,例如从人类的手心当中飞天的火箭,象征地球到星际的通路;

ордись, советсеий человек, ты к звездам путь открыл с земли,“苏联人民的骄傲,你打开了从地球通往星际的通路!

” 来源:russiatrek.org1960年中期以后,也就是历史上登月竞赛白热化的时代,这种风格的海报通常都有着强烈的“想象”的印迹,抽象元素的叠加,让主题变得十分隽永。

через миры и века,“穿过世界和岁月”。

Through the worlds and ages。

来源NASA确实,对于整个人类而言,那一段征途,就是一段不停地超越“不可能”的冒险与辉煌,但也有让人痛心的失败与迷茫。

当然对于苏联而言,这一切又不仅仅是“理想”。

占领太空探索的高地,这是一个国家倾其所有追求的目标之一,其中浓厚的政治符号也是无处不在的。

这是一段特殊历史的表象,很难用“对”或者“错”下判断。

“We were born to make the fairy tale come true!” 来源:russiatrek.org可以肯定的是,苏联的航天宣传十分重视其对全人类的贡献。

从第一个航天器——Sputnik 1号,到第一个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再到第一个女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

苏联一直强调着:“人类的第一个”。

假若历史上苏联真的先于美国登月,那么其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讲话,立意自然会比剧中高得多,说不定讲话开头就会采用该剧的剧名——For All Mankind.其次,在第二集的最后,本剧展开了一个危险的剧情走向——女宇航员故事线。

为何说这个故事线危险呢?

因为这段剧情很可能处理不好。

结合预告片中的内容,这段剧情很可能是这样的:一位美丽的女性白人兼NASA现役宇航员的妻子,为了在美国政府需要女宇航员的政治需求,入选了美国女宇航员选拔队,然后在选拔队开始阶段吊儿郎当,并且和她的宇航员丈夫的婚外情和他发生了很多矛盾,最后她想方设法克服了这些矛盾,成为了第一个美国女宇航员。

通常,美剧对女性角色逆袭的剧情多趋近上面这个套路,然而如果在接下来的第三集乃至后面的剧情中,本剧如果不能摆脱这种美剧女性角色的俗套,那么这就将是一个失败的主旋律作品了,至少在我看来会是这样的。

预告的女宇航员选拔训练因为在本剧中,苏联在将第一个人类带到月球后,又将第一个女性带到了月球,正如剧中所说:这一切对全世界的女性都意义非凡。

但是女性能上太空,能登上月球,不是因为女性应该这样,而是因为女性可以这样。

因为“妇女能顶半边天“。

而如果该剧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流露出了:因为苏联女人登上了月球,那么美国女人也应该登上月球这种精神,我认为是违背美国引以为傲的人权价值观的。

不是女人天生就应该这样,而是因为女人生来就可以这样。

我们国家的女性成为了宇航员, 不是因为苏联让她的女性成了宇航员,所以我们也要。

而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女性可以成为宇航员,也能够成为宇航员,更能胜任宇航员!

而如果一部美国主旋律作品中,流露出了某些群体天生就应该如何如何的思想,那么它必将是一部不合格的作品。

希望编剧不要让剧情朝那样的方向发展。

但是不得不说,到目前为止,这部作品中的许多体现主旋律的技巧,中国导演和编剧们都还没掌握。

最明显的,就是潜移默化地在精神上将自己与敌人对立起来。

剧中,通过苏联人的登月讲话,该剧瞬间就塑造了一个强调国家至上,以马列主义为国家核心思想的苏联形象。

并没有着墨于对苏联方面的具体描写。

而后,通过剧情的慢慢展开,一步一步地体现出美国人的正面精神。

而中国的许多曾经的主旋律电影都不太高明,这些电影往往直接在具体形象上贬低敌人,以《举起手来》、《抗日奇侠》等作品为代表的众多抗日神剧、神作就是这种手法的代言人。

这些作品中的敌人仿佛都是智障或能力不健全者,在正义之师的面前只能抱头鼠窜。

要么,就是那些虽然在具体形象上塑造出了一个物质上强大的敌人,但却在精神上明显地强调自己的正义,凸显对方的邪恶,这种主旋律电影也不甚枚举,再次本人就不多(gǎn)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说,中国的这些主旋律电影都太露骨,太直接了,不够高明,全不似这部美剧一般隐蔽。

但是,这部美剧也不是一部足够优秀的美国主旋律作品。

其原因之一,我认为,就是其塑造的敌人太扁平化了。

如果塑造的角色过于扁平化,那么这个角色便似乎总少了点什么,似乎就不那么有血有肉了。

毕竟,现实中的人是复杂的,坏人不只是坏人,可能只是立场不同的人,而好人也不全是好人,也会有歹念,有自己的小算盘。

战胜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敌人,不应该比战胜了一个一根筋的敌人,更值得我们自豪吗?

一个有血有肉的敌人的死,不也应该值得我们一瞬的敬意吗?

在德国电影《我们的父辈》中,我就曾因为一个滥杀无辜的“坏人”的死,而黯然神伤,因为影片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纸片一般的形象、一个只会滥杀无辜的机器。

但是不得不说,一个片面化的敌人是最好的靶子。

从古至今,数不清的各样负面新闻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不关心你的国家是否战胜了德国法西斯,是否为全球的工人解放、妇女解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只要你的国家没有像我的国家一样“自由“,我就批判你;我不关心你的国家是否让数亿人脱离了贫困,是否让一个饱经风霜的民族一步步走向繁荣,只要你的国家没有像我的国家一样“自由“,我就批判你;其实,我根本就不关心你的国家,也不关心你的人民,只要你的国家和我的国家利益有冲突,我就批判你。

一个片面化的敌人,就是最好的靶子。

本文,亦是如此。

无论 For All Mankind 这部电视剧在其他方面是否优秀,只要它在某一点上不对我的胃口,我就来把它“批判”了一番。

但是,我其实更希望中国的主旋律作品,能更多地向优秀的美国主旋律作品学习。

我认为,真正的主旋律,应该摒弃物质上的具体载体应该让真正内在的精神呈现出来,一切的演员,台词,都不过是这些精神的载体,因为只有精神的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是会死的,但精神不会。

(当然,精神还是需要物质载体的,所以还是要有人活着)1946年,随着一道铁幕的降下,意识形态的战争早已开始,1991年,随着一面红旗的降下,许多人以为,意识形态的战争从此便结束了。

但是,战争并没有结束。

宣传的战争,一直进行着。

价值观的冲突,也一直没有停止。

无论你承认或不承认,战场就在那里,不消不散。

五十年前,苏联输在了月球,也输掉了宣传。

五十年后,我只希望,中国,不要再输了。

如果有可能,我其实真的希望能像这部电视剧的名字一样“For All Mankind.”为了全人类,为了世界人民大团结,全人类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以至天下大同。

但是,不得不说,今天的我看不到这些,放眼全球,我看到的多是龙争虎斗,尔虞我诈,明争暗算。

那么,如果没有办法“For All Mankind.”如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终成泡影,如果世界人民最终也无法大团结,那么我只希望——中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本文关于“苏联航天海报“部分的描述,引自微信公众号”苏联主义“之《苏联航天海报:当星辰大海遇到镰刀锤子》,有删改。

2019年12月31日新评论如下标题:《美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鱼和熊掌,我全都要(看美剧For All Mankind第一季季终有感)》前几天,我在某某影视上下载了《For all mankind》 的最后一集,并把它看完了,随着一枚巨型火箭从海中徐徐升空,掀起惊涛骇浪,这个略为科幻的场景,令我不禁期待起第二季。

我其实希望这枚载荷更大的火箭,能够让第二季更加科幻,能在让这部剧的想象力飞得更远。

因为目前来说,这部剧实在是拘泥于美国政治无法自拔,其中的各种议题,女权、移民、同性恋等无不是当今美国的社会热点议题。

但当时的我并没有写点什么的欲望。

但今天就不同了,今天是2019年12月31日,或者说,是21世纪10年代的最后一天。

在未来,这就是历史书上的21世纪10年代末,或许这一年发生的许多在我们看来只能作茶余饭后谈资的事,如美国特朗普的总统弹劾案,英国选举的保守党大胜,中国香港骚乱等等,会被未来的历史学家们认定为是重大的历史时刻或转折点。

但在当下,这个时刻对我们普通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该摸鱼的摸鱼,朋友圈里或许有许多人正在外面旅游,但是许多劳动人民还是在期盼着明天的元旦放假,然而当想到假期只有一天时,又不禁有点沮丧。

但无论如何,人总是希望自己的生活有点仪式感,俺也一样。

朋友圈里的伙伴们正在跨年,或邀约着跨年,或发表着没人陪自己跨年的感慨。

今天没有人约我跨年,所以我觉得不如写点东西,关于《For all mankind》。

起初,当我看到这部剧硕大的标题:《For all mankind》——为了全人类,以及前两集对美苏对抗的展示之后,我一度以为这会是一部阐述美国光荣伟大正确的电视剧,认为这部剧的主线就是美国如何在苏联率先登月后,通过自身制度的优越性,如何充分关怀社会中的各个群体并主张他们的权益,最后通过自由的人民的力量,在太空竞赛中战胜了苏联帝国主义。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直到看完第一季,我发现该剧关心的其实并不是什么月球或星辰大海,也不是什么美帝大败苏修,自由民主大胜专制独裁。

实际上,这部剧表面上披着太空竞赛的科幻外衣,背地里大谈美国当代社会政治议题。

就我粗略看来,《For all mankind》的第一季,主要有四大议题:一为女权,二为移民,三为同性恋权益,四为政府滥权。

这四个议题,才是本剧第一季的四大核心内容,其他的无论是登月计划,还是美苏争霸,又或科技进步,都不过是这些议题的陪衬。

而《For all mankind》也不仅仅是把这些社会议题呈现给观众,略微细看后,我们不难发现,编剧对这四大议题有着非常明显的立场与态度的。

下面是我对剧中主要社会议题的主线剧情的概述,以及以此为根据的,我个人对编剧态度的主观臆测1、女权议题概述E03——苏联女宇航员登月,美国总统迫于女权运动的压力,也希望派女性登月,但美国没有女宇航员,于是迪克(Deke Slayton)临危受命,训练女宇航员队伍,但是迪克很生气,觉得这是强行矮子里面拔将军,拔不出来几个。

男宇航员爱德华鲍德温(Edward Baldwin)的妻子也厌恶这种选花瓶的行为,怒斥这种行为玷污了男性宇航员的努力。

但是受训的女宇航员们还是通过努力过五关斩六将,证明了自己并非花瓶,还是有实力的,并在世界范围内收割了大量小迷妹、小粉丝。

E04——女宇航员帕蒂道尔(Patty Doyle)在训练中不幸牺牲,同时美国总统也不再那么重视女权运动了,打算砍掉女宇航员计划,但是迪克(Deke Slayton)一改开始对计划的反对,大力支持女宇航员,并先斩后奏,提前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美国第一批女宇航员,以免她们被政客砍掉。

随后的训练中,女宇航员莫里科布(Molly Cobb)一开始心不在焉跟不上节奏,被人一激,说她不够优秀,无法代表美国女性登月,于是科布怒发冲冠,奋发图强,达到了要求标准,成功飞向月球。

E06——《平权修正案》获得通过,该案主要是为了实现男女平权,此案的通过是美国女性的大胜利,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编剧告诉观众,这个法案的通过,在背地里只是政治交易的结果。

E10——登月飞船失控,在绝望之中,女宇航员艾伦(Ellen)向身边的迪克(Deke Slayton)出柜,但是却并没有得到迪克的支持,于是有了以下对话:艾伦:我本以为你能懂,毕竟是你当时凭一己之力支持我们上太空I guess I thought you would've understood. You pushed for us when no one else did迪克:因为你们都是优异的飞行员,性别…无关紧要Because you were good pilots. You being women ... was beside the point艾伦:性别就是最重要的,迪克,世界在变,你则是改变的推手It's the whole point, Deke. The world's changing. And you helped change it.(我臆测的)编剧对女权议题的态度:E10中的那段对话,我认为是编剧借艾伦之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性别就是最重要(It's the whole point),纵观全剧,编剧强烈反对歧视女性,全面大力支持女性平权,鼓励女性通过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此外我还认为,编剧还对女权运动的激进抗争持正面态度,鼓励女性主动争取更多权力。

2、移民议题概述E01——墨西哥的一家人在苏联登月当天在家里看电视,墨西哥女孩艾蕾达(Aleida Rosales)染病在身却坚持看直播,她想见证历史。

随后他们全家偷渡前往美国,在美国人的登月飞船飞向月球的同时,月下的墨西哥人一家也奔向美国。

E02——苏联女宇航员登月,在墨西哥女孩艾蕾达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她从此更加热爱太空。

E04——墨西哥女孩艾蕾达的老爹在NASA当清洁工,在美国第一批女航天员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带给了女儿一份珍贵的演讲稿,就是迪克(Deke Slayton)刚刚在发布会现场念的那份稿子,女儿把这份稿子收藏了起来E06——墨西哥女孩艾蕾达在飞行控制中心的观众席上面写作业,被冯布劳恩博士的得意门生玛格(Margo Madison)慧眼识珠,二人开始有了互动。

E08——墨西哥女孩艾蕾达天资聪慧外加勤奋刻苦外加玛格的慧眼识珠,入选了一个肯尼迪数理计划,代表她有机会进入一流大学深造,但是她却不想去,似乎是为了和男朋友在一起,又似乎是担心爸爸没钱。

E09——墨西哥女孩艾蕾达(Aleida Rosales)的在NASA工作的清洁工爸爸因为把内部被扔掉的垃圾照片带出去(目前来看这些照片都是给女儿的),在被调查的时候认为有通共的嫌疑,于是被抓起来了,很可能要遣返会墨西哥,这很可能导致她的女儿从此在美国寄人篱下E10——得知爸爸被抓的艾蕾达,也在玛格的敦促下,最终决定参加肯尼迪数理计划,选择去知识的海洋遨游深造。

(我臆测的)编剧对移民议题的态度:剧中的移民形象完全是正面的,勤劳肯干的墨西哥老爹,天资聪慧的追梦女孩,我认为编剧是支持移民都有追逐自己梦想的权力,反对遣返移民,而且通过剧中老爹被抓,父女骨肉分离的情节来看,编剧应该尤其反对2018年-2019年间特朗普政府将非法移民的未成年子女从他们身边带走的行为。

3、同性恋议题概述E04——女航天员艾伦(Ellen Waverly),其实是个女同性恋,她的女朋友是航天员们经常厮混的那个酒吧的女酒保潘姆(Pam Horton),但表面上NASA的人多以为艾伦有男朋友,即同样在NASA工作的拉里(Larry Wilson),由于当时社会对同性恋非常不友好,艾伦只能和拉里装成是一对,为了避免被识破,他们两个人要在公开场合牵手,谈情说爱。

E06——阿波罗23号于发射前,在发射架上爆炸,多位地勤人员死亡,政府随即展开事故调查,由于美国政府认为是苏联克格勃特工搞的鬼,于是对NASA的内部人员也展开调查,女同性恋宇航员艾伦(Ellen Waverly)表面上的男朋友——同样的同性恋的拉里(Larry Wilson)遭到调查,艾伦和拉里需要更加小心,以免被人发现是同性恋。

E07——对内部人员的调查继续,艾伦也遭到调查员的步步紧逼,同性恋身份眼看就要藏不住了,迫于调查的压力,女同性恋艾伦被迫和男同性恋拉里结婚,以避锋芒。

E10——女航天员艾伦(从E07开始随夫姓,即 Ellen Wilson)的飞船在太空中失控,在这个绝望的时刻,她向迪克(Deke Slayton)出柜了,但是却没有得到迪克的祝福,反而被迪克怒斥会危害整个航天计划。

任务的最后,迪克不幸牺牲,艾伦得以继续掩盖秘密,艾伦登月后,在受记者的采访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文辞斐然,感人肺腑,但是最后为了掩盖自己是女同性恋的,被迫说出了我爱你拉里(就是她的同婚丈夫)的违心言语,而她的老相好潘姆,此刻正在电视转播上看着她爱的人,却含泪欲滴,因为她爱的人在月球上,没有对自己表达爱意,而是说了违心的话。

(我臆测的)编剧对同性恋议题的态度:剧中的同性恋群体处于受害者的地位,他们不能公开地表达自己性取向以及对爱人的爱意,只能被被迫隐藏,在受迫时还有做出违心的行为和举动,不难看出,编剧反对歧视LGBT人群的行为,认为任何人都有自由的爱的权力,全面大力支持LGBT人群平权,支持他们骄傲地公开自己的取向,不希望有人被迫遮遮掩掩。

4、政府滥权问题4.1、官员腐败&官官相护概述E06——阿波罗23号于发射前,在发射架上爆炸,多位地勤人员死亡,政府随即展开事故调查,已经下台的老纳粹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在最终的报告中指出,是爆炸原因是因为NASA由于政治原因,将关键零部件承包给了不合格的公司,由于这些关键部件的不合格导致了火箭爆炸,总控室的玛格(Margo Madison)将这件事告诉了上司,却得知上司为了遮盖这个政治丑闻,选择隐瞒事实,于是玛格振臂高呼:“Every system is corrupt!”(每个体制都腐败透顶 / 官官相护随处可见),于是玛格以将内幕公开为要挟的筹码,当上了飞行指挥官。

(我臆测的)编剧对官员腐败&官官相护的态度:编剧为我们揭露了一起政治腐败,但是剧中的人物又以此为要挟,达到了自己个人的目的,由此看来编剧对官员腐败问题应该不是全盘否定并恨之入骨的,编剧反对这种政治腐败的行为,但是却不反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认为在政治斗争中,可以充分利用政敌的把柄,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腐败的事情并不一定需要公开,也可能在适当是时候为我所用。

4.2、政府侵犯公民权益概述E06——同样是由于阿波罗23号爆炸美国政府认为是苏联克格勃特工搞的鬼,于是对NASA的内部人员展开调查,女同性恋宇航员艾伦(Ellen Waverly)表面上的男朋友——同样的同性恋的拉里(Larry Wilson)遭到调查,艾伦和拉里需要更加小心,以免被人发现是同性恋。

E07——对内部人员的调查继续,艾伦也遭到调查员的步步紧逼,同性恋身份眼看就要藏不住了,迫于调查的压力,女同性恋艾伦被迫和男同性恋拉里结婚,以避锋芒。

E09——墨西哥女孩艾蕾达(Aleida Rosales)的在NASA工作的清洁工爸爸因为把内部被扔掉的垃圾照片带出去(目前来看这些照片都是给女儿的),在被调查的时候认为有通共的嫌疑,于是被抓起来了,很可能要遣返会墨西哥,这很可能导致她的女儿从此在美国寄人篱下(我臆测的)编剧对政府侵犯公民权益的态度:剧中的美国政府以调查苏联克格勃的阴谋为理由,大肆调查公民的各种个人行为,剧中的被调查者也处于很明显的受害者位置,是权力受到侵犯却又无可奈何的一方,由此可见编剧应该是强烈反对政府对人权的侵犯,并要求限制政府权力,保证包括同性恋群体、非法移民在内生活在美国土地上所有人的自由与人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的来看,编剧对四大议题的基本态度如下一为女权,本剧大力支持女权,对消极斗争持负面态度,对激进斗争持正面态度;二为移民,本剧反对侵害非法移民的自由与人权,要求保障其权益;三为同性恋权益,本剧大力支持同性恋平权运动,鼓励同性恋群体敢爱敢恨;四为政府滥权,本剧大力反对政府的滥权行为,要求限制政府权力保证公民的自由与人权剧中的美国,是以历史上1960年代-7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的,历史上当时的美国,其主要的社会运动是反战、种族平权、男女平权,以及反对政府对民运的镇压。

其中,同性恋平权与移民议题虽然有,但是并非主流,然而移民与同性恋(在当代壮大为LGBT)这两个议题,却恰恰是当代美国炙手可热的社会议题。

编剧将这两个议题给予了超越当时时代的关注,由此可见,《For all mankind》不过是一部借着1960年代、70年代的太空竞赛以及美国社会运动背景当幌子,将当代美国社会议题与编剧个人态度搬上荧幕的作品。

不仅如此,我们还不难看出,本剧对这四大议题的态度,与当今美国民主党的纲领的高度一致。

结合当下美国的政治环境而言,某种程度上来说,《For all mankind》完全可以视作是民主党的一声呐喊,是反特朗普的急先锋作品。

毕竟特朗普本人一被指责歧视女性,二被认定反对非法移民,三被视为保守固执不赞同LGBT,四被认定为滥用职权理应被弹劾。

近年来,美国社会中的政治议题千千万万,然而最受关注的非下面几个莫属(排名不分先后,因为个个都吵的不可开交)1、移民政策2、枪支管理问题3、女权&堕胎议题4、种族(少数族裔权益)问题5、政府权力(政府权力与公民自由)问题6、LGBT(同性恋与性少数群体权益)议题7、民生(医保、养老、社会福利等)议题《For all mankind》第一季,以区区10集长度,其中还附赠众多航天登月的科幻镜头,而其美国七大社会议题独占其四,实属不易。

可惜美国宇航员没私带枪支在月球上枪击苏联航天员,种族问题编剧也没有展开,民生问题暂时也没提上日程,不然以编剧的野心,想必是美国当代的各个议题都要一一在剧中论述一番。

现在这部for all man kind(为了全人类),俨然变成了for all kind of man(为了形形色色的人),不仅仅只涉及一两个议题,已经是几乎每涉及一个支线剧情,就会弹出一个社会议题,而且各个政治议题之间还犬牙交错,令人目不暇接。

而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少数族裔群体、LGBT人群,想必都能在观看《For all mankind》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产生深深的共鸣。

于是乎,从表面上来看,《For all mankind》 俨然一部反对压迫,提倡平权,倡导平等,鼓励自由的,代表当代美国进步思想,或者美国左派思潮的电视剧,但是我并不认为,这就让《For all mankind》变成一部思想进步,倡导自由、平等、平权、博爱的正能量美国电视剧了,我也不认为这是什么编剧良心发现,于是在剧中讽刺美国社会的种种不公,倡导人民运动,让美利坚的未来更美好的革新之作。

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部带有浓重美国政治色彩,同时附带明显政治导向性的科幻题材电视剧罢了。

因为在美国,无论民间团体,抑或是政治集团在表面上的路线斗争,思想斗争,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利益之争。

举例来说,这部剧的思想代表,在今天俨然左派化身,自由与人权之光的美国民主党,历史上可不是一直这么左的。

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民主党人多数反对民权运动,更多地代表着保守势力,而此时的共和党反而是进步思想的代表。

眼见事态不妙,而民主党总统约翰逊于1964年签下了民权法案,将原来多数支持共和党的少数族裔拉拢到了自己的阵营里,20世纪6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民主党领导人也开始表态支持民权运动。

但当70年代时,代表“自由”的共和党数次连任后,民主党意识到自己还不够自由与进步,于是提出了更加激进的自由平等的政治纲领,联合了更加激进的民权运动集团和更多的少数族裔。

终于在1976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吉米·卡特胜选,随后他指派了破纪录数量的妇女和少数族群人士担任重要的政府部门及法官职位,也颁布了许多环境保护法案。

在当时可谓左到极点,从此民主党也变成了比共和党还左的政党,在左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其实两党轮流执政的美国政府,也不是一直这么左的,历史上的美国可是很保守的,镇压起民运来可谓独步天下,毫不手软。

如 19 世纪 80 年代以武力对付芝加哥大罢工工人;20 世纪初期对参与“返回非洲运动”的骨干分子强制驱逐出境;冷战之初随意地把大批美国共产党人投入牢房;1960 年代残酷镇压新左派和激进黑人民权运动;1970年5月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学校园警察枪杀学生等等事例不胜枚举。

只不过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左右,美国政府应对公民权运动的政策和策略与以往相比,起了变化而已,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美国政府,侧重于将国家机器镇压职能的充分发挥,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美国政府,则倾向于吸收、引导、利用甚至于合作。

简言之,过去美国重视刚性手段的威力,现在美国则强调柔性手段的实效。

但是归根结底,美国的引领世界的思潮进步,不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011年的反华尔街社会抗议便没有得到美国各党派的积极吸纳,而是遭到了温和的镇压。

反华尔街运动至今,也只是让美国的政客们更多地提出了提高社会福利,更加重视低收入者人群的政治纲领而已。

可以说,在美国,你可以种族平权,可以性别平权,可以性取向平权,但是大资本家们的既得利益,可不能平均分配。

当进步的思想成为政治的砝码,为了全人类?

(For all mankind?)为了各个人群?(For all kind of man?)为了我的利益。

(For my interest.)仅此而已。

E06中,玛格的一句振臂高呼:“Every system is corrupt!”(每个体制都腐败透顶 / 官官相护随处可见), 看上去着实令人愤慨。

但是我觉得编剧实际上还有后半句想说,但是没说出来:前半句:每个体制都腐败透顶 (Every system is corrupt!)后半句:但是如果你投票给我们进步的一边,美国的明天就能更好此外,我看到许多人都说这部剧的编剧还是良心发现了的,毕竟剧中用各种手段讽刺美国无所不及,此外还借苏联人之口讽刺了美国的野蛮行径。

也就是E10中苏联航天员在美国基地中的振聋发聩,怒斥美国虚伪,原文如下美国公平正义,美国仁慈怜悯,美国从邪恶的苏联帝国手中拯救了世界 America is good. America is kind. America saves the world from evil soviet empire.直说吧,爱德华,我见识过美国的真面目,我见过婴儿,女人和小孩尸横遍野,他们被美国的炸弹炸得粉碎,在柬埔寨,在德国德累斯顿,在日本广岛,在韩国,but you know what Edward? I've seen real America. oh yes, I have seen bodies of babies and women and children ripped apart by good American bombs. In Cambodia, Dresden, Hiroshima, Korea. 这才是你们的真面目,这才是美国的真面目。

this is you, this is America !——苏联航天员在美国月球基地被绑在柱子上时的讲话这是美国人良心发现,自我反省吗?

我认为这是,又不是。

美国很强大的一点,在于他们可以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不仅如此,鱼和熊掌,他们还全都要。

表面上,美国代表进步的思想,是自由民主人权的灯塔,我们重视每个人的权益。

背地里,支持进步的思想不过是为了拉拢选票,平权法案的通过不过是政治交易或是拉帮结派的工具,更不用提这些思想一出国门,更是变成了颠覆政权,煽风点火的利器。

全然不顾他国人民的人权,只关心他们是否自由,是否民主,换言之,只关心美国的利益。

表面上,美国人反对战争,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者对世界人民的涂炭背地里,美国人干着什么样的勾搭呢,我引用一部被禁的动画片某某公园在Season 7 Episode 4的一段话,(美国)这个国家是由一帮世界上最聪明思想者们建立的,而他们认识到,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可以发动战争,但是同时表现得并不想这么做。

你们那些支持战争的人,你们需要抗议者,因为他们让这个国家看起来是由有理智,有爱心的人们组成的,你们那些反对战争的人,你们也需要主战派,因为如果我们的国家都是一帮软蛋跪族抗议者,我们早就亡国了。

这就是为什么国父认为我们既要主战也要反战,这就是所谓的鱼和熊掌可以兼得"This country was founded by some of the smartest thinkers the world has ever seen. And they knew one thing: that a truly great country can go to war, and at the same time, act like it doesn't want to. You people who are for the war, you need the protesters. Because they make the country look like it's made of sane, caring individuals. And you people who are anti-war, you need these flag-wavers, because, if our whole country was made up of nothing but soft pussy protesters, we'd get taken down in a second. That's why the founding fathers decided we should have both. It's called 'having your cake and eating it too.'"表面一套,美国可以占领道义上的高地背后一套,美国可以不择手段在全世界攫取他们的利益正所谓为了全人类(For all mankind),但美国优先 (America go first)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鱼和熊掌,我全都要。

2019年12月31日深夜参考文献:1、吕庆广,从二战后美国公民权利运动看政府角色嬗变,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2、巩凡,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80年代),山东师范大学,2011

 7 ) 所以为了全人类,文明的国度请加油!

18天的夜里看完了这部美剧,前面有点莫名其妙,后期开始吸引人,太空真是美丽。

月球静静地在窗外闪耀,难以想象如果我能飞入太空,来到月球,那是怎样的人生体验与成就,这辈子都值了,能吹一辈子。

为了全人类 For all mankind ,sailing toward the dark ocean! But hell no, we don’t want Marxist--Leninist way of future!但总感觉像儿戏一样,自己简易做一个支架就能下陨石坑,动不动关电台,囚禁苏联宇航员,真是太随性了,不愧是美国人,不愧是cowboys。

所以东亚这种压抑的文化圈里永远拍不出这种松弛感,当然也不会有如此的创造力。

这可不是Marxist--Leninist way of life 能赋予人类的,毕竟我们连火箭用哪根手指发射都要进行反复练习。

作为体制内,我可以肯定如果她的表达如果稍有轻怠,明天她就能下课。

所以为了全人类,文明的国度请加油!

 8 ) 边看边写

我被第一集里酒吧的两场打动了,一个是集体对着red moon的发泄,一个是问如果你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你会说什么“lift their eyes and look pass that hate and see something bigger, like, hope”。

在月球上蹦蹦跳跳的快乐😭politics 和 理想主义:I lost the moon. Did you know. Progress is never free.笑死了马克思列宁生活方式,first woman on the moon. Karen显得忧愁,因为她意识到这将降低丈夫上月球的机会,但Gordon的妻子在骄傲和兴奋地笑。

选女飞行员的这场简直classicalKaren: A mockery of what you do第三集是换编剧了吗,观感直线下降。。。

第五集Into the abyss,一切都有点太顺利了;1973年,在月球上发现水后的第二年,第一个与月球基地降落了,风格逐渐科幻起来。

将大量资源集中在尚不能直接带来收益的宇宙项目,会对地球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第六集 every system is flawed,every bureaucracy is corrupted.

 9 ) 随便写一点背景

正好看了相关书籍,了解得比较浅薄,望方家指正。

1、关于NASA的官僚主义编剧对此应该是相当了解的,无论主角在酒吧里那句“这个机构自从飞行事故(可能是隐喻历史上的几次航天飞机亡人事故)后,就失去了guts,所以我们输了”,还是大家对这个机构的批评,都折射出现实中NASA已经成为如何的庞然大物,以及编剧(事实上也是很多科学家)对阿波罗计划终止的失望。

阿波罗计划最终并未全部完成——原定目标是要在月球设立永久基地,而最主要的放弃原因是实在耗资巨大,失去了美苏争霸这个最大动力后,大家都无力承担。

而巨大的投入,其中不少是官僚主义带来的。

甚至有人指出,投在研发制造以外的钱超出了研发制造本身——这是个参与者众多的庞大计划,而NASA低效又谨慎的合作方式大大增加了成本。

以至于SpaceX早期主要的工作就是与NASA设立的各种基于安全考虑的条条框框作斗争——要更便宜意味着承担更多风险,意味着突破更多规定限制。

2、关于几个关键人物尼克松:剧中尼克松表示决不能让别人认为阿波罗计划烂在了自己手里。

莫大的讽刺,现实中,正是尼克松终结了阿波罗计划。

冯布劳恩:剧中冯布劳恩表示因为美国的失利,他要砍掉阿波罗11号以后的项目。

现实中冯布劳恩远没有这么大的决策权,而且他恰恰是最不可能这么做的。

他写了本书《火星计划》,写出了前往火星所需的材料乃至宇航员生活等细节,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人类登上火星,他又怎么会取消刚进入正轨的阿波罗计划。

有个盛传的故事,他设计的土星五号火箭体量和推动力惊人,因为本意并非为月球、而是为火星设计的。

(未完待续)

 10 ) 一部制作精良的科幻剧

非常喜欢。

我很少看或然历史题材的故事,这些故事通常是“如果……会……”,历史因为某一只蝴蝶改变了方向,并展开故事。

这样的故事容易讲出深度,但缺少我想从科幻中汲取的“古怪/意想不到的想法”。

这部剧的优点在于丰富的戏剧性,一点儿也不沉闷。

如果苏联率先登月,会发生什么,每个观众都会展开自己的联想。

目前只看了三集,每一集名字起得都非常好。

1【 红月亮 】围绕着苏联先登月展开2【 他建造了土星五号 】围绕 冯·布劳恩展开3【 尼克松的女人们 】围绕女子训练队展开我特别喜欢里面不经意的转折。

比如:1、 玛格取得新的职位后,到座位上看到有奇怪的东西,观众第一反应可能是这群男性针对女性身份的歧视,考虑到时代背景,这很合理,但接下来旁边男士不经意间就解释了是对新人的恶作剧,一下子消弭了前面的气氛。

这是一个不错的解释。

2、苏联先登月,美国接下来能不能成功登月呢?

每个人都悬着心。

从结果上来,我们能判定美最终还是会继续太空竞赛。

但前面又明晃晃地说这次失败,以后就不进行太空冒险了。

看起来很像个flag啊。

假设失败了,可能接下来还会有其他原因(比如新总统之类的)继续进行太空冒险,但这里采取的不是这种策略,而是让这次冒险成功,直接这么看,未免太平淡。

于是,中间加了一点辣辣的调料,反复强调每个人表情啊,时间啊,新的发言稿啊,太空中俯视视角啊,尽全力暗示这次要失败,结果却成功了。

这里就是一波三折的技巧,要达到成功这个结果,先假装失败,还要各种渲染失败的气氛,最后大转折,来个成功。

最好,最开始立一个假flag呼应一下失败,让假失败看起来更可信。

【模仿】如果a得不到这个工作,以后就没办法再在ny生活下去了。

先开始描述工作,侧重负面信息,好的地方是钱多光鲜,坏的地方是性骚扰、职权不明、勾心斗角等等。

接着就是一系列求职过程,从主角视角出发,描述各种不顺利,基本上感觉已经失败了,准备打包离开ny,回乡下老家,再插一下乡下老妈妈打电话过来表达思念,顺便畅想一下乡下恬静的生活,和公司的负面想象展开对比。

结果却是顺利入职了,她所谓的不发光的某些点,在老板看来却是发光点,最后合理洗白一下公司,前面那些负面新闻是一个心怀怨恨的人放出的假消息啊,之类的。

得到了一个不错的结局。

3、在招收女航天员时有特别辛辣的调侃。

为什么要招收女航天员呢?

是因为苏联已经这样做了,美国也必须这样做,为了迎合选票,没错,一切都是选票,所以标题才是“尼克松的女人”。

选取这些女性,并不是航天局的人女性意识觉醒了,也不是真的想要迎合外面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各种平权-运-动,她们只是符号,一种斗争的符号,一种美国展示形象的符号。

所以才要求金发女郎,丑的老的不要,黑女更不要,看这个镜头的我笑了,特别有趣的闹剧。

但这一段有一点儿就特别让人感动,那就是那些来自各个地方的信。

这些女性给其他女性带来的希望和光芒,可能真的只有女性才能体会到吧。

看到这里时,我的眼泪不自觉流出来了,嗯,只有两滴。

4、沙漠竞走这个小插曲也特别有趣。

我们都知道崔西才是主视角,其余都是配角,但这里进行的很合理,没有特别给女主(限定此集)开挂,该落后还是落后,救人也是在合理范围内展开。

但其实崔西也确实有开挂点,那就是上头的人不能主动把她淘汰。

她本身也想继续,这就是她可以暂时利用的优势,要不然,早就没她什么事了。

6、崔西和戈登吵架的那一段也写得特别好,尺度把握得很好。

男女这个话题很复杂,很敏感,很脆弱,稍不注意就走向两极,这里崔西各种挫折感的时候,先是指责戈登为了自己继续留在阿波罗15,才让自己去参加,自己不合适;而戈登指责崔西太脆弱,就这点儿内容就扛不住了,最后以各自散开收场做结。

从过程来说,二者说的都有道理,很难判断。

从结果上来说,这场吵架也让崔西变得更坚强了。

有时候成长的道路上,就需要这样指责你的人,但这个度真的不好把握,过了,直接把你的意志摧毁了,不够,又无法让你爆发。

到目前为止,种种推进崔西意志的事件都在合理范围内,希望她进一步踏踏实实成长吧,就目前情节看,只要编剧不喝醉,故事情节会推进得比较合理。

这部剧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是去英雄主义的,每一集的主视角都不相同,这些人物又产生各种交集,很好的手法,很喜欢。

最后,我要说一下最喜欢的镜头就是,美国登月时,那几个偷渡者月下行走的情景。

ps:我以为关于这部剧的评论和讨论会更多的,没想到db上这么少************************************************第4集【主要船员】这一集有几点儿特别好玩儿:1、 鲍德温刚猜测莫莉柯布是不是不喜欢男人,结果镜头一转,莫莉柯布正和丈夫调情,而且直接说 鲍德温可能猜测她是女同性恋,丈夫就外形看,很可能被人看成男同性恋。

然而,这个转折还没结束,人美家富的艾伦和拉里谈得很愉快,转头就到女酒保的床上去了,她才是真正的女同性恋(?

也可能双性)。

2、这里谈到欺骗了一小点,后面审查会非常严苛,这个我同意,就是光环效应,一般场合显现不出来,在某些特殊场合会放大地非常厉害,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

3、戈登一开始极力支持妻子的事业,到后来,自己的位置被女子取代了,真的是生活给了他一巴掌吧,这个小点儿蛮有意思,大家都可能遇到。

4、崔西故意拔掉电话线,故意制造马桶抽水声,制造假出轨场面,和戈登之前的出轨场面呼应,特别好玩儿。

5、这一集关于莫莉柯布的成长,没有太多刻画,即使玛格说她能力不足后,她只是比别人晚走,在那里写写画画,没有展现实操是否进步,这是否是在为后面做铺垫呢?

毕竟大家笑得那么开心,总得出点儿事吧。

另外,此集结尾致敬 Geraldyn M. Cobb (1931-2019),我查了一下,她完成了所有训练,但没有机会进入太空,这里算是完成了她的心愿了吧,挺好。

(我又想起《神秘博士》中满足梵高心愿的那一集。

)************************************************第五集【进入深渊】提到abyss就会想起卡梅隆的深渊,还以为会遇到外星生物的呢,结果没有。

如果是大屏幕观看进入纯黑那一段儿会比较有意思吧。

现在好像是发现了月球冰,但没有取回来吧,剧里推前了好长时间。

那个月球洞是否有故事呢?

期待啊。

总体来说,这一集比较平,没有大的冲突。

两个留守家庭那一段可有可无,但展现出来后还是让次要人物更丰满了。

它本身在表现家人如何担心在外的亲人时,表现得很精致,可以借鉴一下。

首先看似淡定,然后你怎么能咒他们失败呢,再其次坦诚内心的恐惧(交谈),最后直面内心恐惧(收了画)。

两黑人和戈登交谈这一段实在和主线没关系,表现的主要是黑人和白人冲突,还有对战争浅浅的反思。

不过这里有一点儿背景信息可以补充下。

越南战争初期,每个男子都有义务服兵役,很多和征兵委员会有关系的人因为各种理由推脱,免除了兵役,其中就包括克林顿、拜登等,还有人为了逃避兵役,跑到国外。

直到1969年末,征兵开始采用抽选制度,才相对公平些。

本剧里黑人对白人戈登没有参加兵役很不爽,其实是有这种时代背景的。

************************************************第6集【重返家园】一边看,一边在这里做笔记了。

1、开头就玩了一个小把戏,说了那么一堆,以为是在说玛格,结果是另个女的。

2、爆炸太突然了, 吉恩-克兰兹 Gene Kranz现在还好好活着呢,在剧里提前死了,城会玩儿。

此处的克格勃是苏联情报机构。

3、当我与你在一起时,就变成了另一个人,这句话我很喜欢。

4、与人建立社会关系,人们才会将你看做团队一员。

这句话很好,自我勉励。

5、所有的政体都有缺陷,所有的官僚体制都有腐败。

也喜欢这句话。

6、梳理一下这里面提到的政治手段:你给我钱,我给你投票,当然不是直接给钱,是给个大合同,但最后干活儿出问题了。

回溯过来,就是通过干活儿出问题,查到这桩政治交易。

但这个报告直接交上去,会被雪藏,正义无用武之地。

冯说腐败那句话的意思就是要让玛格从这件事中获得好处。

玛格果然学会了,“我复制了一份”hh7、那个墨西哥女孩很优秀,但本身也好幸运啊,一下子得到了有实际权力和本领的名师。

小说的主角就是这样的吧。

总结下,这一集,剧情有点儿散,但开头的女负责人+伊利诺州平权法案+爆炸串到了一起,形成了最后的政治手段,移民女孩儿也和主要人物有了交集。

航天员那边,着重戈登家庭和鲍德温家庭矛盾,编剧着墨很克制,鲍德温的妻子感觉终于要爆发了。

至于最后的闪光,我猜测一下是苏联那边,不是外星人之类的。

毕竟红色嘛。

*******************【第七集】嗨,鲍勃1、心理有问题就是同性恋lol,紧接着黑人拒绝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判定拉里是男同,压根儿没想到对面是女同,学校老师又暗示两个小孩儿过于亲密。

当时的人怕是有心理医生ptsd吧。

2、在美国基地做苏联菜不合时宜😄谁先插旗子就是谁的地,要不要问问印第安人😄要想罚我得先把我弄回去😄去找不存在的gcd间谍😄航天局和好莱坞有矛盾😄无聊到在月球演电视剧😄编剧全方位嘲讽啊。

3、这一集主题就是心理问题了,还融入了st的探索精神。

没有太多戏剧性的转折,开足马力在嘲讽,絮叨生活的各种麻烦和无奈。

*******************【第八集】破裂1、鲍德温太太指甲片掉了这个小细节非常有意思,表明这位太太最近都没有换指甲,心力交瘁。

2、因为要挽救男的,黑女假报受伤,到后面引起对女性是否合适到太空的讨论,这种暗自的嘲讽让我想起了《飞出个未来》中有类似的情节。

3、众人在讨论,其中一个人说这是韩国人,另一个说这是中国人,这个说更讨厌了。

这一点儿辛辣的讨论结合了现代的文化背景(美国银屏出现的亚裔通常是韩国人)又结合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很玩味的讨论。

4、医生说小孩儿脑死亡,崔西立刻握住了鲍德温太太的手,接着,鲍德温太太几乎听不见外面在讲什么了,这一段表现得很精彩。

5、如果你要有所成就,就将全部的时间用在这上面。

6、家属们很暖,看得出来不是虚情假意,而是真得互帮互助。

7、这一集用比较多的细节渲染情绪,很细腻。

8、到此,凯伦这位航天员的妻子形象已经刻画地很深刻了,丈夫上天时,担心丈夫担心地不得了,又要独自面对儿子的死亡,而且可以想象她以后肯定会对儿子吼叫感到愧疚,而且这种愧疚只会隐藏在内心中。

她有人类坚强的一面,只敢在病房中独自哭泣,虽然后来慌乱地寻找为儿子下葬的名单有些强忍痛苦的味道,但她总体来说很坚韧。

要知道,她是家庭主妇,一开始也反对其他女人从事航天事业,和那些在职场中坚韧不拔拼搏的人不同,但她身上的可贵品质被创作者们挖掘出来了。

玛格、崔西、凯伦这几位女士性格不同,观点不同,职业也不同,偏偏都有一种让人觉得很上进的人类之光的感觉。

这样说,并不是说男士刻画得不好,目前鲍德温和戈登两个人的特征也很鲜明,但总觉得还可以继续深挖。

*******************【第九集】飞船损坏1、从三条线展开:月球、太空交接飞船、地面。

2、月球那边,鲍德温的情绪继续低迷,和苏联宇航员积累矛盾,最后把对方杀了,这个举动应该会引起不小的震动,编剧想要用这个情节制造什么冲突呢?

下一集标题是 A City Upon A Hill ,感觉又会跨越时间线。

不知道那个苏联宇航员要说些什么,是他发现了一些东西,还是自己住的地方出问题了。

3、凡是要上太空,必定得出一点儿问题,对整个救援过程我不是很懂,那个主船为什么又没有信号了呢?

这个时代似乎还没有将宇航服外面弄绳索,像《地心引力》那样,轻易就跑了。

4、墨西哥家庭那里完全是赤裸裸讽刺美国,也许编剧想让她父亲被抓这个情节督促小女孩儿不要再幻想了,美国不是你想的那样,如果是天堂,也是对一部分人是天堂,不包括你们这一家偷渡来的人,还是不要幻想觉得你和其他美国人一样能够来一场甜甜的恋爱,好好学习吧,这才是你的出路。

5、有意思的是,鲍德温太太也不是美国人,她是爱尔兰移民,处境可比墨西哥偷渡过来的一家子好多了。

从小一见钟情,丈夫从事着体面工作,她也是体面的富太太,标准中产阶级,却在儿子死后“崩溃”了,看到曾经一同参加活动的朋友觉得很陌生,大概在这一刻她才感觉到人生的孤独吧。

外面的那些人不坏,也不是在做表面功夫,有在真心帮着她,但仅此而已,大家终究是泛泛之交,她们是没有办法理解她的,所以她最终寻找的是和她有相似之处的莫莉的丈夫。

这种细腻情感的刻画很有一点儿日式的味道。

6、黑女和戈登的对话完全能体现这个女性非常独立的个性,我救你我很自豪,你不要因为愧疚来毁掉我的事业,她对航天局是什么尿性一清二楚。

这一集要作为本季倒数第二集,总感觉意犹未尽啊。

*******************【第十集】高山城市1、月球那边,原来苏联人没死,好吧,只是给了个下马威。

编剧借苏联人之口讽刺了一下美国。

苏联人也给鲍德温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出口,是一个心理治疗的过程吧,最后还顺便帮了一下他。

2、空中那边,主要就是艾伦在绝境中向迪克坦白了自己的私生活,再和结尾对照起来,她果然要继续伪装者的生活。

3、墨西哥人那边,父亲还是要被驱逐出境了,女孩儿向玛格求助,玛格的表现符合她一向的人设,不知道小女孩儿最终去向何方。

4、亲属这边,不同的亲属,有的丧子,有的丧夫,有的是无法公开的情感,各自忧伤。

5、艾伦最后的话算是整个剧集的升华:确实很危险,人们为此失去生命。

说实话,恐怕还将失去更多生命。

但我们每一个人加入之前都知道面临的风险,知道我们将承受的痛苦,以及我们所爱之人承受的痛苦,但我们仍然坚定不移地加入,这是我们要付出的代价,为了进步,为了探索宇宙以及到达未知之境,逼自己到达可能的极限。

是否必须作出牺牲?

当然的,但是牺牲是任何旅程的一部分,就像那种大篷车,一百多年前跨越国家的列车,只为寻找新的家园,也像横跨大西洋、探求新世界的船,不顾险阻,直面巨大的挑战,正是这一点让我们成为人类。

要记住,我们选择上月球,并非因为那很简单,而是因为它很困难。

所以,是的,是的,我认为值得。

因为无论现在多难,当展望未来时,我们可以看到,一切会……会变得更好,我相信这一点。

6、最后时间线一下子跳到1983,不知道那个时候会怎样了。

anyway,这一季结束了。

《为全人类第一季》短评

中段好像跟pilot完全不是一部戏。完全失衡的剧,剧情线冗杂分散,有投资,有cast,却像出力要在太空捉住一把空气。

6分钟前
  • LeeShape
  • 较差

我想看这部电视剧 2020-02-09 不喜欢看感情戏。

7分钟前
  • Observer
  • 还行

每一集都精彩至极,每一集都扣人心弦。如此真实,却又如此科幻,剧中的一切也许在平行宇宙中已经发生了吧。无论剧情安排,人物刻画还是配乐的选择都是上上乘的佳作。这也许是我看过最写实的科幻剧了。希望在未来的影视作品中也能收获到属于我们的如此真实却又如此宏大的感动。

9分钟前
  • 乔里镲克力工厂
  • 力荐

披着架空历史和科幻外衣的正能量主旋律情景剧。希望能多着墨于世界观的构建和科技部分,别总盯着政治正确那点破事儿。最后几集还是挺精彩的。

10分钟前
  • Den
  • 还行

做了不同于历史的设定,但没玩出什么花样

12分钟前
  • Sally
  • 还行

架空历史+科学探索,纪实风格,却又澎湃激昂,讲述另一种可能的登月故事。三十年多年前热爱《飞向人马座》的我当时绝不会想到,直到2021年,人类到达最远的地方,仍然是月球。他们只顾争斗,互怼,上网,安于在这个快要被毁灭的小石块上腐烂。

16分钟前
  • 拔刀诀
  • 推荐

看到第二集,预测接下来的剧情大概是描写霉国在太空竞赛落后的情况下,国内的矛盾走向激化,从而走上历史上苏联的道路。从这来看,大国竞争的胜败或许取决于偶然事件。

18分钟前
  • 非正色
  • 还行

总统一般不打电话祝贺第二个登陆的,不是为全人类,是为了打败苏

22分钟前
  • kitty62888
  • 还行

索尼拍的比某台拍什么宇航员的老婆们好看多了

26分钟前
  • Lunatique
  • 力荐

是不错的剧,不过编剧还没把人物情节调适好,走向不太自然。有人说美国人骄傲自恋,难道要觉得清国人有多棒才对?老庄孙子,周礼诗经,三坟五典,那么多本本答案都在里面对吧?

27分钟前
  • amitayus
  • 推荐

有意识形态很正常,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看法,不妨碍这是部好剧!搁咱还拍不知啥时候能不能拍出来呢 ...

28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很多历史镜头

30分钟前
  • Ben
  • 力荐

大刘推荐-20200119三体文明之所以科技发达,与他们不懂权术不换欺骗有很大关系吧-20200529

32分钟前
  • mition
  • 推荐

拖沓

35分钟前
  • 古时月
  • 还行

看到9集半后实在受不了了,放弃

37分钟前
  • lim
  • 很差

月球和宇宙场景美得让人窒息,围绕NASA登月计划,非常严肃地探讨了如果重来一次,苏联率先登月,越战提早结束,肯尼迪未被刺杀,猫王没有早死,家庭、男女平权、LGBT、移民、美苏关系如何重写。就像《高堡奇人》《美洲纳粹文学史》开脑洞地创建了一个“如果纳粹赢了二战”的平行宇宙,苹果TV的架空历史剧创建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格局。好几集让人看得热血又泪下,第一个女宇航员登月在月球上念出《暗淡蓝点》台词,同性恋宇航员在生死关头说出自己真正爱人的名字,美苏宇航员在月球上狭路相逢,政治和人类雄心的博弈,简直高潮迭起。

38分钟前
  • 丛林宜歌
  • 推荐

我就看看你就怎么为了全人类?

39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还行

如果,如果,如果,苏联率先登月成功……Nothing is personal,nothing is not personal

44分钟前
  • 大罗
  • 力荐

艰苦而浪漫 因为艰苦 所以浪漫

46分钟前
  • leins
  • 推荐

当年的同名纪录片拿了奥斯卡。这部片子讲的并不是如果苏联领先一步,而是暗示如果中国领先一步。就在同一集还出现了偷渡的墨西哥人,多么巧合!“今天是关于本国的未来。退出竞赛就意味着贫穷和战争。”“责任,正直,国家,三者只能选二。”库克确实是无耻下流的生意人。

51分钟前
  • 狮子青铜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