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片《犀照》,原来以为会很恐怖,结果一看,是情感伦理片。
主演冯德伦、钟欣桐、张茜、黄浩然。
影评在诡谲神秘的气氛中展开,冯德伦离开家乡(乌镇),带着7个同乡外出生意,在他乡(凤凰)小有成绩。
无奈同乡黄浩然跟当地人勾结,欲谋害冯德伦,便放火焚烧商馆,嫁祸冯德伦。
冯德伦百口莫辩,关进监狱。
做为律师的钟欣桐前往辩护,但是未能成功。
钟欣桐遭遇撞击昏迷,冯德伦在刽子手的帮助下逃回家乡。
但是他发现,他的女儿很怕他,他的妻子张茜已经瘫痪中风,无法说话。
后来他逐渐发现,原来自己早已是鬼魂,陪同他的张茜早已自杀,钟欣桐是灵魂出窍。
只有在烛光中,他才能现身。
黄浩然回到家乡,痛诉冯德伦对乡人的不忠,作为魂魄的冯却无从解释。
贪得无厌的黄浩然前往冯家取房契,跟冯德伦及女儿、钟欣桐一番恶斗,终于自取灭亡,而冯德伦走向投胎。
情感的纠结在几个人之间,线索很明晰,封建伦理说教的气氛很重,画面制作没有鬼魅的感,也缺少恐怖的悬疑设置,唯有拍摄地选在我喜欢的乌镇跟凤凰,让我惊喜。
选角是俊男美女,大概迎合不少人的喜好。
“犀照”原来是说犀牛角点燃之后,可以照见鬼魂。
却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况味。
这部片子是传统的香港制造的鬼片,突破不足,让人有些失望。
不过喜欢鬼片的不妨来看。
我这个暑假看了好几部经典的,比如日本禁片《循环自杀》、《切肤之爱》。。
还是不喜欢日本的。。。
如果没有阿GIL,这部电影会有何感觉,其实不得而知。
是这个有着明艳脸庞的少女,给了我们一个看这部电影以及看下去的理由。
为何《犀照》不能在内地上映,看过电影便知。
徐小明始终没有办法自圆其说,她没有给自己留出余地,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打算让鬼魂之说退出电影叙事。
从悬念的构造到真相的大白,鬼魂占了太多太多的空间。
于是这部电影便多了一丝浪漫旖旎的气息,多了一分游离的鬼仙之气。
多么俗套的一个结,俊朗有为的大夫,小肚鸡肠的伙计,求爱不遂的小姐,一次无法收场的火灾。
一目了然的结构,一个起手无回的棋局。
因为她的出现,才令故事出现了一线曙光。
犹如那凤凰的清晨。
身在风凰的时候,对它的美有点不能适应。
太美了,便不似真的。
上镜之后,仍然那么美,沱江、虹桥,是人间难得几回见的画面。
入夜之后,剧组给它们打了橙红的光,多了一丝人间妖娆的气息。
但她出现是在清晨。
人间有如许重负,她却在游戏人间中亮相。
是因为年轻,所以才能放肆么?
她对鬼神从不敬畏,撒尿也不挑个好地方,对风水完全不理。
她是法律学院一级荣誉毕业生,自然相信人间有法,鬼神之道属荒谬学说。
她对刘诚的爱,是出自景仰与膜拜的心情,少女的心事从来都是那样容易看穿。
她灵魂出窍,以为可助爱郎逃出生天,陪他回到家乡,忍受衰草枯杨的刘宅。
这段我深以为浪漫,《聊斋》里关于少女灵魂出窍的风月佳事多不胜数。
蓝家小芊不过是换个时代再出现的聊斋女子。
她年轻得如同晨间朝露,明艳的容颜藏不住心事。
她纵使再忧心忡忡,依然有心情去欣赏那初升的朝阳,与意中人言笑晏晏。
于是不管事情发展得如和水深火热,她仍然够胆笑着对他说:I love U。
朝阳映红她晶莹得无需装饰的脸庞,她笑着退下的时候,那一刻世界流光溢彩得可以。
那样年轻的爱,注定不能长久吧。
她会痛心,会难过,但一年后,再多两年后,她会复原,仍然会重新恋爱,重新为某人展露笑颜,为某人痛彻心扉。
刘诚会成为一个过去的名字,渐渐模糊。
只有日渐长大的灵芝,提醒她过去发生过的一切。
但那又如何,谁不会有一点过去呢?
跟她年轻且日益沉实的生命比起来,刘诚不过是客串演出了其中的一页罢了。
刘诚与小惠的爱,是带着旧式文艺腔的。
郎如桐花妾如桐花凤,细致缠绵的长流细水。
如同那波澜不惊的江南小镇。
他对她,是一生一世不能变更的爱,因为负疚因为亏欠,因为他骨子里流着的静默的血。
那样一个斯文有礼的医生,因命运玩弄而背负血海深仇,家破人亡,但骨子里的温柔敦厚从未变改,于是有了对结发妻子的不离不弃,小惠那人不似人鬼不像鬼的模样,谁人见了都会倒退三尺吧,但结发丈夫不会。
他会蹲下来,为她清洗,为她按摩穴位,脱下肮脏的外衣抱紧她的身体以给她最直接最真实的温暖。
上穷碧落下黄泉,他也要陪伴她,不惜堕入饿鬼道。
人间至情,为刘诚所有。
她对他,却是带着些许的自私。
四年来不堪承受的等待与虚无缥缈的未来,令她对人生充满了无可挽回的绝望。
当她一死以谢夫君的时候,她并未考虑幼女的将来。
留下一个孤女,在闹鬼似的大宅里。
母亲的爱在妻子的爱之下,这样的女子,不具备做母亲的资格。
所以她不能转世为人,我以为是很公道的。
这样自私的爱这样的怯懦,生而为人继而为母,都是不应当的。
刘灵芝,则是未来的花蕾。
真真大胆的一个小孩儿。
在她的童年来里,关于幸福的储存实在是太少了,关于苦难的记忆则又太多了。
但她成长为一株逆风中的劲草,直面了家庭的衰败、母亲的自杀以及父魂的归来。
她那么有勇气有胆量有魄力,去制造一个个犀角磨粉研制的白蜡,为的是与父母重聚相见。
从不曾看见她弃世的阴暗面,也从不曾见她埋怨世事。
这样的懂事,长大后定必是人中龙凤。
如果没有阿gil,这部电影会显得些许无趣吧。
彭四的作恶与结局,都是那么的简单肤浅,仿佛不值得花费心思去构想。
人物铺垫不少,但都草草收场。
那位大小姐,她的存在即时死去,全剧只有一套艳红的衣服,飘在暧昧不明的夜色里。
成为恐怖的表征。
张茜在戏中演鬼比演少奶奶出色多了,因为长相瘦削了的关系吧,不用摆pose都已经够吓人了。
小芊爸这位风水师除却搞笑功能外,承担的叙事功能太小。
染有同样毛病的还有那位与小芊十分老友的狱卒boyz。
时间的过渡同样存在硬伤。
四年光阴,咻然即逝,一笔带过,轻易的同时也失去了时间的流逝感。
而那所谓的七七四十九天,更是在小芊的黄粱一梦中渡过。
如此地失却厚重感,实不应该。
还好有她。
一颦一笑,都让人振奋。
那样肮脏的人世间,有着那样清泉般的少女。
虽然她也不讲理,她也有小脾气,她也不能挽事情于水深火热中。
但她让我们都感到了慰藉。
感谢她放肆的话语霸道的可爱,感谢她玲珑的笑脸雪白的贝齿。
其实在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时 就一直很期待 再加上阿娇和冯德伦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 所以就抱着万分幻想去看啦但是 整部片子的感觉是苍白无力的 先不说乏善可陈的情节 演员的演技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主要人物的性格更是没有什么吸引人之处 失意的富家少爷 痴心等候的妻子 丧尽天良的伙计 情窦初开的少女...相比之下 我更喜欢那个懂事又坚强的小姑娘灵芝 虽然不幸的生活让她性格怪异 但其实是个非常可爱的孩子景色还是很棒的 但是我更希望见到明媚阳光下的江南水乡
第一次看是小时候在电影频道,当时的感触早已全然忘却,时隔多年因为某个闪光,突然想起来冯德伦的一部惊悚片,想看的心情连出差凌晨归家的疲惫也未能打败。
看过但只记得刘诚对灵芝唱的那首儿歌,想来温暖,也许是因为这首儿歌让他们相认。
故事一开始,熟悉的感觉环绕周身,零星的片段穿成了线。
每个人看同一样东西着重点不同,这一次的重点不是爱情不是人性,而只是灵芝。
那么一个大院子,满是犀腊,为了随处见到妈妈,但妈妈的尸体仍放在那里,鼠虫叮咬,心疼却无能为力。
她很小,很勇敢,很懂事,感受到了爸爸的存在第一反应跑到了犀腊边,这也奠定了影片基调,她没有向爸爸诉说发生的一切,也不没有告诉他妈妈的离世,她还在坚持,她知道爸爸也会像妈妈一样离去,她知道要靠自己。
在诺大的庭院里,小小的人小小的手坚持做着犀腊,从追念妈妈再到爸爸,犀腊不只是她生理上的药,还是她心理的药,谁都动不得。
人生如有了依赖便多了一个软肋,然后只得全身心的装上盔甲,好像保护又好像暴露。
有时灵芝的角色让我忘记她只是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
也相信她可以在慢慢的坚强过程中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我们也一样。
在这部影片中无论是人性丑恶,或是各路爱情线,尽管有许多Bug,但都不影响剧情的发展,想来也可以填充剧情自圆其说。
了却心事,意犹未尽。
心有灵犀一点通,犀烟沟通人鬼,人间很温情的一种心愿。
剧情不算新颖,但片中的父女情,是最让人泪目最值得品味的一点。
灵芝明明知道父母已逝,还是坚持制作蜡烛,只为多一点相处的时间。
很小的年纪承担不应属于她的压力。
令人感动的是,她出奇的坚强,天真的脸,充满乞求的眼神,加纯真的眼泪,试问这样的女儿,谁能不爱。
从网上开始有这个电影的消息,就一直很关注,虽然到现在还没看过这片子,不过充满期待,内地一引进,我就偕同偶那口子冲进电影院。
虽然是部恐怖片,不过是阿娇演的嘛,这么可爱的MM,再恐怖的片子也要支持!
而且阿娇就是个内向细腻的女孩,演起这类电影一定得心应手,不会让我们失望地!
其实我要说的重点不是那个,是《犀照》的这张海报真是没什么点睛之处,甚至比不上豆瓣之前上传的那张。
画面上阿娇笑得让人隐隐约约感觉到的还是Twins式的微笑,而冯德伦的侧脸又看不出什么深意,下面那个又诡异的让我不知所措......整张画面的构局倒是颇象《笔仙》...其实海报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对于某些爱海报甚于爱电影,收集海报成痴的人(就是我啦),海报往往就被认为是一部电影的Face,门面啊,何其Important!!!所以在此仅愿正式版海报可以高出我的期待(不好意思哦,这个算不上是个评论,希望可以早日看到更有见解的关于<犀照>的评论,小女子会尽微薄之力支持地)
高二的时候在《看电影》杂志上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被犀牛角点燃能照鬼魂的传说所吸引,小心翼翼把《犀照》这个好听的名字写在本子上,成为了想看的片子之一。
暌违五年之后,终于看到这部电影,有鉴于豆瓣的评分在前,并没有抱很大的希望去审视五年前自己的欣赏水平,然而看完之后,我只觉得又一次听见了熟悉的粤语,看见了纯正的港片,感受到了脉脉温情——所以欢喜。
这部片子剧情BUG确实不少,演员演技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可能是囿于为了犀照这个卖点匆匆原创的剧本无法臻于精美,也可能是由于港片着实已经式微,没有人对港片给予宽容的态度,叫阿娇的明眸皓齿尽付烂片笑谈中。
港人,或者说南方人,对鬼神的态度是尊敬的、息息相关的、默默共存的,并不是像北方人那样“打倒牛鬼蛇神”一样深恶痛绝闭口不谈般嫌弃,这点从片中点满花灯的盂兰节就可以看出。
盂兰节如今在日本还是一个流行节日,在中国却只在两湖两广云南香港残存,敬鬼神放河灯,这种浪漫在北方人的脑中是如何也想象不出的,此类鬼片为何低分,我也能尝鼎一脔知之一二。
有冯德伦阿娇的撑场,这部片子却只有这么点人打分,没有在大陆上映也是极大原因。
在影片审映权完全囊括于广电总局的今天,鬼神之说自然无法通过,而犀照的传说,盂兰节的流传,乃至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种种辗转,无疑都要超越广电总局翻云覆雨的本身,百年之后,人们还会在七月十四放河灯,却不会再记起这部电影未曾通过谁的关卡,未曾在何地放映...... 片中小女孩制作犀烛时抹汗的小手细微感动到我,母亲自杀,看见父亲已死,却还能那么坚强地熬制蜡烛为了和父亲相伴,是本片的闪光点之一。
我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若一部烂片能传递一些知识经验或者挖掘一些传统文化,那么我会多加一分,在这部片子里我看见了《晋书》,看见了过去救火的压水车,看见了制作蜡烛的竹筒,很开心,我觉得这就够了。
有人说,看完此片想起了去世的亲人,我,也是一样的。
我甚至还想,若有可能,找一点犀角粉末,好好保存,等到真有好友不幸逝世,忍耐不了节哀之苦,我便可制成犀照,点亮它,与她再见一面,倾肠一诉。
其实犀烛能照几行泪,这个传说,不过是寄托哀思,廖慰有无罢了。
负责任的说,港片在讲故事的领域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之所以近年来港片逐渐的没落了,原因就在于原本观众们熟悉的故事,现在的导演们并不能很好的契合实际去讲好。
最终造就了一个不是很好看的局面。
然而港片不乏优秀的故事,关键在于故事如何讲述,讲述者如果能很好的讲一个故事,那么呈现给观众的这部影视作品就不会太差。
相反,就容易流俗。
讲好一个故事到底该怎么办才行?
首先就要逻辑缜密,其次才是演员发挥。
然而逻辑缜密的故事并不能经常出现在观众的眼中,因此,大部分创作者喜欢用演员来堆砌,因此,故事就更加的没落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本身是一个不错的故事,但是缺乏的是外界的“包装”,这里的包装并非宣发,而是用心的去将这个故事细化,创作者没有做到,这个故事最终流俗。
《犀照》是一部恐怖片,港产恐怖片总是有着一种数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从一早的僵尸片到如今的近现代恐怖片,很多在这个创作领域不断耕耘的创作者们都在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为观众呈现出一场“饕餮盛宴”然而结果有时却很尴尬,可见,讲好一部恐怖片的故事究竟有多难。
一个小镇上的富户,公子哥在成家后想要去城里开拓生意,原本约定好了几年后回来,结果临回家的时候,一场大火彻底的浇灭了这个公子哥的希望。
产业毁于一旦,所有的跟着他出来的兄弟们死伤无数,最终锒铛入狱。
这一切说出去没有人相信,然而却真真实实的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入狱后的公子哥有了狱卒的帮助后,得到了一个年轻律师的相助,她本想着可以通过贿赂刽子手而放公子哥一条生路,结果却不遂人愿。
公子哥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死去,他的灵魂跟着小律师回到了家乡,然后,真相被揭开,一切按照本该有的秩序被安排。
本片的看点就在于如何将一个曾经的传说通过影像的形式完整的表达出来。
这里说的完整指的是在不破坏传说的完整性的基础上,契合实际的将这个核心观点通过这个故事得以落地执行。
这才是关键,然而实际上,这种执行从本片来看是打了折扣的。
民国的设定自然能做到创作者与观众约定俗成的默契,一方面在旧社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概率很高,因为曾经的风俗习惯在旧社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在旧社会,这样的一切可以说是有滋生的土壤,受贿的警察,恶毒的伙计等等。
这些在旧社会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坏人们也很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当然,旧社会并不是一个垃圾桶,什么都能装。
关键还是要看这个故事到底行不行。
看完本片,这个故事很行,但是创作者们创作出来的电影还是差了点。
自圆其说的时候,一定就要彻底的执行。
如果不能自圆其说,那么一部电影自然就失去了灵魂,创作者需要做的就是讲一个故事掰开了揉碎了之后,通过一种方式展现出来,而这种方式一方面符合自己的创作习惯,另一方面要让一个故事在一个近乎于架空的背景中很好的阐述,这是考验一个创作者创作能力的标准。
林健龙是一个专职于电视剧的导演,电影作品并不是很多,因此,本片呈现出来的一种节奏缓慢且零散的意思就多了一些。
当一个创作者陷入到了自己本身的创作逻辑闭环当中之后,接下来的一切就显而易见了。
缓慢的节奏失去了一部电影本该有的集中多样的信息量展示,观众们并不能通过前三十分钟很好的把控整个故事的逻辑脉络。
这样就对于观众而言多了一些观影困难,然而这些困难更多的时候并不是以一种寻找的乐趣的形象出现的,而完全是一头雾水的样子展现,这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是致命的。
恐怖片的前因后果一定要达到自圆其说,虽然本片强行自圆其说,但最后出现的犀牛角并非一开始设定的故事那样重要,如果犀牛角换成了蜡烛,那么这一切依旧是成立的。
既有的因素没有用很好的融入到故事本身,看似一切都非常的华丽,实际上却失去了一部电影该有的意义,这一点对于创作者来说难辞其咎。
融合故事的发展给与它更多的展现意义,让所有出现过的细节元素发挥出来最好的效益,这才是一部优秀的恐怖片该有的表现。
对照本片来看,故事合格了,也就故事合格了。
阿娇挺合适拍恐怖片的,因为小律师这个角色并不复杂,她也没有将这个角色发挥出来更大的效益,咋咋呼呼一点点可以,但全程咋咋呼呼就显得太罗嗦了。
同时也给这个凄凉的故事增加了一些不该有的喜剧元素。
这或许是港导的通病。
《犀照》是一个值得雕琢的故事,然而却被无情的彻底浪费,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这也是大家最终看到的。
或许,这才叫遗憾。
……你好,再见
终于看了犀照,自从一个人住以后就不太敢看恐怖片,无端端让自己害怕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经过多方调查,90%的人说不害怕的情况下,决定看。
看完之后发现完全和恐怖无关,可以说是伦理片+爱情片+鬼片。
刘诚最信任的人彭四为了钱,谋财害命,放火烧铺,烧死兄弟,被高利贷逼债,走头无路杀死高利贷,后来更想对刘诚一家赶尽杀绝,卖掉大宅,最后更死于非命,印证“作恶多端,必遭天遣”。
然后以刘诚和妻子小惠的爱情为主线,小芊和苏丝对刘诚的暗恋为辅助,表现刘诚对妻子的情深意重。
再加点刘诚和女儿的父女之情,成就了整个影片。
全片情节简单,也没什么新意,有点浪费了犀照这个好题材。
但张茜和那个小女孩的表演比较令人惊喜,以前就只看过张茜演的韦小宝妻子之一,对她的表演完全没有特别印象,这次犀照中的张茜基本没有动作没有语言,但眼神的变化绝对有戏,可惜戏份少,想她提名女配。
讲多句,张茜太瘦了,不用化妆可以演干尸。
那小女孩的表情令我完全不觉得她只有6,7岁的样子,脸上太有戏了,刘诚叫她,回头一望那个表情,堪称经典,不过,我不喜欢这样的孩子。
=====================================当我们点起蜡烛的时候,人性的缺点就被显现出来,所有的感情就被点亮,被放大,而变得真实,可以被触摸;但是,蜡烛始终是要熄灭,也没有人可以永远的陪在你的身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身边的人,如何珍惜眼前的每一份感情,如何使自己保持善良清澈的心灵呢?
找到生命中的那一根蜡烛,随时点起它,时刻提醒自己think positive,with love,let the flowers blossom in our heart!!懂得珍惜,生命,但求无憾!
极少看恐怖电影,没有那个心理承受能力。
这次是上了贼船被人拖着看,就连我这么缺乏恐怖免疫力的好像也只被吓到了4次:一次是红衣女子离席后的诡异神态配合好像要发生点什么事情的灵异音乐(但是好像没发生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放火也不是她干的,此处铺垫得有点莫名其妙);第二次是阿娇表白后小惠突然间出现在她眼前;第三次是刘城缝头,这种情节不怕一下有点过不去;第四次是阿娇被水缸里伸出的手拖进去。
应该就这四次,其他的情节叙述得太匆促,也没有什么吓人的元素。
尽管如此,以后还是少看鬼片,特别是,不能在午夜时分和同寝室一惊一乍的、喜欢用突然的拉扯倚靠行为寻求安全感的室友一起看,会放大恐怖指数的^_^
与刻意制造恐怖氛围,一惊一乍吓人的低劣恐怖片不同,《犀照》走的是亲情感人路线。片中不论是刘诚对家人的挂念,还是妻子对他的痴情,都非常让人伤感心痛。
本来以为是一部悬疑片,最后几分钟会解开谜底说凶手就在我们当中或者真相只有一个什么的,谁知真是鬼片,唉,无聊。
“生犀不敢烧,燃之有异香,沾衣带,人能与鬼通。”
也许应该在06年看的,不悬疑也不惊悚。整体一般般吧,冯德伦还是帅的,阿娇真心美。
创意还不错,喜欢那古镇~~
感人多于吓人 这里面张茜挺美
坏人没坏到头但是欠揍!
这哥们自己都不知道啊
多加颗星给美丽的凤凰古城
好難看呀
冲老冯的颜我怎么也要給四星
有点无聊的说。。
这也叫恐怖片?
有情节 有故事
挺没意思的
冯德伦真当有味道.
看过了,没印象
抱抱灵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再见是再也不见。想念过世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