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静下心来看的话,这不是一部沉闷的电影。
电影画面荒凉,展现了单身汉的独居生活:做一顿饭吃几天,衣服破了也没人缝补,爱动物胜过爱人,平时听听音乐,玩玩拼图游戏,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电影虽然情节平淡但层层递进,影片名字叫《公羊》,公羊是人们孤独生活里的唯一寄托,可他们如此爱羊只是因为不能把满腔热爱倾注在彼此身上。
围绕着公羊,兄弟俩嫉妒,愤怒,自私到团结一致,公羊不见了,他们爱却慢慢复苏了。
在那种寒冷、闭塞的地方,兄弟俩如此排斥又互相需要,眼角余光都带着对方的影子,格维兹常常透过窗子窥伺克里家,看到他过得不好久放心了,看不到他还担心得慌。
每个人周围的一切便是他的整个世界。
和家人吵架,以为所有的亲情都是这样;在社会上被坑,以为人心就是这么险恶;内心的热情渐渐冷却,以为人生不过如此。
眼前的迷雾越来越厚,心里的盔甲越来越硬,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
结尾处看到克里抱着格维兹,有些感动,毕竟血浓于水,兄弟之间有不愿解的结,没有解不开的结。
「本国,羊的作用最大在冰与火的世界里存活下来无论发生何事,都坚韧不拔1000年来都是人类的救星与挚友一年到头,无论欣喜还是分歧羊都与农夫的工作和生活交织在一起羊群优良则前路坦荡羊群退减则前景黯淡」这是影片刚开始,兄弟二人都带着羊去参加比赛时主办方的「祝酒词」,讲得是羊对这群人来说的重要意义。
全片所有情节、冲突都在这里打下伏笔。
就像国内的《秋菊打官司》或《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片子里的主人公也做出了对自己来说天经地义但对他人来说难以理解的举动和选择。
世界和生活的荒诞性就诞生于此。
主人公有个电话里说,「生活就是这样」。
记得之前看过有描写冰岛人的书,这句话好像是冰岛人的口头禅。
但这句看似接受一切的口头禅之后,其实是对命运的反抗,哪怕代价巨大。
有大量剧透,慎入慎入。
冰岛电影《公羊》又名《两个兄弟和八只羊》,导演西德格尔•西乌尔乔森(Grímur Hákonarson),有点意思,这么小的地方,那么遥远那么冷,喜欢看的人一定会看。
冰岛这地方人口30万,羊口80万。
两个主人公带着八只羊,这比例够高。
当然,这是电影,而且人家是以羊为生的。
光是弟弟基迪那次宰杀的就147只了。
羊可以成为羊口,是因为羊在这里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在这个国家,在这片冰与火的土地上,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超越羊的重要性,在所有灾难面前抵抗和支持,亦是人类上千年来的朋友和救星。
每一天,无论欢愉或是痛苦,羊的生命和它的牧羊人以及它的辛勤坚韧紧紧相连。
如果我们的羊高兴了,太阳也会温暖地祝福所有人;如果我们的羊不开心,则如同黑夜与诅咒般黑暗。
” 这感情,不亚于印度的神牛,还有诸位的爱犬了吧?
这部电影符合我们对冰岛的一切想象,远,冷,荒凉,除了这还有什么啊,哦,因为人烟稀少,一定还会有蓝天白云,一定可以找到世外桃源般的闲适惬意。
冷,电影给个够,冷的另一面,电影一个镜头都不曾给你。
开场的镜头就已经打下全片的格局和基调,灰灰的,静静的,多么无聊,这一个半小时就这样撑下去?
其实,转念一想,人家可是世世代代在那里过活,他们的日子该怎么过?
这个偏僻的小村庄连个女人都没有,这是一双孤单的老兄弟。
他们毗邻而居,却形同陌路。
弟弟的日子像我们这些万里之外的人们一样,听听音乐看看书,做点美食,玩玩拼图什么的,威士忌伏特加是不会喝的,只喝饮料。
高寒地带不喝酒,好少见。
内敛,沉稳,讲究。
他爱羊,看到他抱着羊亲着脸颊说,我的小可爱。
柔软的情感全都给了羊,这是冰岛里温暖的精灵。
比赛完了,把羊放在浴缸里给它一点点洗浴。
比赛以0.5分之差输给了哥哥那只羊。
基迪心里老大不高兴,去看看这两只羊后腿肉到底有什么差别。
这一看不得了,他们兄弟,不,整个山谷牧羊人的生活被彻底翻了个。
四十年不说话的哥哥醉酒后,夜里对着弟弟窗户射击,咒骂。
哥哥原来如此嚣张,倔强,挑事,借酒壮胆。
那时,胆小的弟弟抱着被子躲到了地下室。
破碎的玻璃自然是要陪的。
弟弟写好账单,学着狗叫叫来牧羊犬。
兄弟俩是靠这个通讯联络啊?!
没有羊,这个社会没有办法支撑下去。
哥哥悄悄摸进弟弟的羊圈,一把将弟弟按到在地,吼道:“这世界就剩我们俩了。
”人们陆续搬离山谷,而哥哥在崩溃的边缘游走。
在弟弟门前都醉倒两次,险些冻死。
一次弟弟将他泡在自己的浴缸里,让他慢慢醒来。
一次弟弟直接把哥哥装在大铲车铲子里,在医院门前搁下掉头就走,一句话都没有。
好冷的幽默。
弟弟的秘密在地下室里,但秘密不可能太久。
哥哥发现了。
很快兽医也发现了。
最后八只羊又到了生死边缘。
四十年了,弟弟终于开腔和哥哥说了第一句话。
短暂的转移引来更大范围的搜寻。
相依为命的羊,成了最危险的源头。
一铁锨拍晕检疫人员,兄弟俩踏上了亡命高原的路途。
唯有那里才可以让羊活命。
天黑了,更暴烈的风雪可以埋葬一切活动的生命。
仅存的八只波尔斯塔德羊迷失了,弟弟晕倒了。
哥哥什么也不顾,将弟弟拖进雪洞里,赤裸着身体抱紧弟弟为他取暖,等他苏醒。
基蒂挖开一个雪洞,脱光衣服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兄弟古米。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亲爱的古米。
外面暴风雪还在嘶吼着。
这一刻着实酣畅淋漓。
这其实是一个人心的故事。
不只是冰岛。
缓慢深沉,与众不同的电影,冰冷的世界,温情的人心。
电影的结局是开放式,暴风雪中八只羊和兄弟俩的命运,我们都无从知道,一如为兄弟俩隔阂的留白。
极少的对话、极简的角色塑造,但有着丰富的风雪声、绵羊声和雪地行走声,贯穿着极度内敛的高冷幽默。
而冲突在舒缓的节奏中,不经意地爆发出来,而无刻意的铺陈和紧张。
去年戛纳“一种注目”单元最佳影片,恰巧跟前年的获奖作品《白色上帝》如出一辙,都是跟动物有关,当然这部《公羊》好看得多。
这并不是从动物眼光去看待人类世界的那类环保题材,导演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质朴的亲情故事,羊是两位老死不相往来的兄弟之间的纽带。
没有叙事技巧和悬念,平铺直叙的故事也可以很吸引人,尤其影片贯穿着北欧人特有的幽默感,以及镜头下展示冰岛的自然景观。
没有呼天抢地的哭诉,也没有夸大其词的渲染,两兄弟之间的恩怨情仇统统在娓娓道来的情节里展现出亲和的感染力,即使在冰天雪地的生存环境里,亲情也能如炽热的火焰将相隔半个多世纪的心结融化掉,正如影片最后的感人一幕。
《公羊》,又名《两个兄弟和八只羊》,是一部刚看完没有感觉,再回味渐渐理解的影片。
难道看完这部冰岛电影,也获得了北欧式的缓慢深沉?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说不上喜欢,但很独特。
许久之后,才渐渐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可以获得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冰岛视角、冰岛语言拍摄的影片。
全片,没有明丽的色彩,最暖的色调大概就是晚上灯的光晕、烛的焰火。
人们的衣服是冷色调的,房子是白色的墙黑色的门,深秋的大地是冷色调的,甚至天空也不是明丽的蓝色。
全片除了山谷、一座连接牧场和市镇的桥和山谷中疏离的房舍,没有一座现代化建筑。
最冷的,大概就是人了,兄弟间、朋友间,都是冷冷的、远远的,陌生、疏离、懒得客套。
人们即便面对面,也是聊聊数语就陷入无边的沉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个独居的男主人公所有最激荡的情感、最柔软的话语似乎都给了羊,先辈传下来的品种,他们赖以生存的羊。
全片只是叙事,从未解释兄弟间冰山一样的隔阂,唯一叙述过的就是他们四十年前就不说话了。
在探讨这个山谷如何处置羊群时,邻居一语带过这山谷女人都不来,似乎可以一猜兄弟二人那么深的怨仇。
兄弟情和羊,是电影的两条主线,这两条线紧密缠绕,羊的命运就是了兄弟二人的共同命运。
影片从一个山谷牧羊业的命运,折射了当下传统养殖业的命运,信息和基因时代,谁也逃不出大时代的手掌。
最推荐的绝对是冰岛的《公羊》,短小精悍的兄弟故事,最后一幕令人震撼。
其次是《沙尘暴》,虽然是以色列影片,不是伊朗的,但都有一种类似的中东电影的味道。
《男人与鸡》略有些失望,本来期待可以更重口更怪鸡一点的,结果还是没能放开手脚。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作为一个半纪录片形式的电影,逼格实在太高,欣赏不能…隐约觉得有些无病呻吟。
影片讲诉了两兄弟和一群羊的故事。
在冰岛这个国度,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两兄弟均以羊为生,虽毗邻而居,却形同陌路。
年过中旬的两兄弟,却因父母的遗产老死不相往来,当两人不得不交流时候,靠一只牧羊犬传递纸条。
一次选美羊比赛上,哥哥的羊以微弱的优势获得第一名,不服气的弟弟偷偷检查了哥哥的那只羊,却发现这只羊可能得了羊痒(一种羊瘟疫),就向当地政府举报了这件事。
羊瘟疫确诊后,政府要求处理掉这片区域所有的羊以及与羊有关的生产工具。
弟弟表面处理掉,确偷偷的保留下八只羊,养在地下室。
而哥哥拒绝处理,每日酗酒,经常醉倒在路边差点被冻死,都是弟弟及时相救。
但是纸包不住火,弟弟偷养羊的事情最终被哥哥发现了,很快兽医也发现。
走投无路的弟弟只好求助哥哥,同样爱羊的哥哥在这时候很自然地放下过去的恩怨。
为了这个品种的养不绝种,两人在暴风雪中赶着仅存的八只羊上路了。
冰岛的暴风雪足以埋葬一切在野外活动的生命。
羊群不知去向,弟弟也被风雪冻得失去知觉,哥哥发现后,在雪地里挖了一个洞,并以身体的温度去温暖失去知觉的弟弟。
在一部冰岛电影中,冷酷的喜剧和悲剧交汇在一起,讲述了两个疏远而年迈的兄弟和他们的羊群。
冰岛获奖故事片《公羊》中,风的尖啸声有助于强调这个故事的几乎所有内容都以“S”开头。
羊,雪,疥疮,兄弟姐妹间的竞争,咝咝作声的天气。
住在山谷里相邻的小农场里的两个60多岁的老冤家是兄弟。
他们已经几十年没说过话了。
现在,他们在一个关于命运反复无常的无表情的寓言中走到了一起,这是托马斯·哈代和伊萨克·迪内森可以一起梦想出来的——先是背叛,然后是血腥的协议。
Gummi在他的兄弟Kiddi拥有的一只获奖公羊身上发现疥疮爆发后,吹了口哨,然后试图将Kiddi拖进兄弟线以欺骗剔除。
这两位演员看起来就像《旧约》中饱受生活、天气和土地斗争折磨的先知。
这部电影以其疯狂的魅力和疯狂的诗歌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奖(最佳杂耍奖)。
或者,在一个国际电影节的巴别塔世界里,评委们被这部电影赋予的沉默和自然声音的特权所吸引,而不是字幕上的冗长。
一看,盯着看,一个誓言,反复思考,在这个寒冷的北方歌舞伎的世界里,这些都很重要,导演格里莫·哈克纳尔森拒绝让场景、故事或人物变得更加滑稽。
残酷的喜剧之后是残酷的悲剧。
结局是一场与元素的生死对决,呈现得非常有力。
就像《李尔王》一样,人物在一场风暴中重生,或者(请带来你对最后一幕模糊的看法),人类的羊群轮流面对更大的“剔除”,来自上面的牧区权威。
By:Nigel Andrews
半夜醒了,翻豆瓣,广播里提示种草很久的几个电影有片源了。
选了一个适合冬天窝被窝里看的电影《公羊》。
喜欢北欧 荒凉 平淡 寂寞 压抑 冷漠 温情 羊 心灵 笨笨的执拗 白胡子老爷爷 在冰岛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里,两位穿着北欧款复古毛衣的白胡子老爷爷,简单的情节、干净的画面、寥寥几句的台词。
因为满眼都是白雪皑皑的冰山,才显得夜晚烛灯的光晕更温暖。
因为要长期忍受孤独和无边的沉默,他们把所有最激荡的情感、最柔软的话语都给了羊,先辈传下来的品种,他们赖以生存的羊。
长期生活在人潮涌动的城市里,很难想象一辈子面对无边无际的空寂是什么样的感觉。
片子告诉你心灵的富足并且守护你所热忱的比物质的充裕更让人充实。
放在手边的书、从羊舍向外扒忘皑皑白雪、每年一度的公羊选美大赛,电影里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这一天老爷爷穿上了西服、买了牛排、点上蜡烛,像过圣诞节一样精心布置,而这一天不过是为了庆祝种羊交配的一天。
我想说是这种一个人的狂欢更让我羡慕。
喜欢这类题材电影的原因是没有鸡汤和激烈的矛盾冲动,因为台词少画面美,导演不会直抒胸臆的告诉你想表达什么,从主人公的眼神里去猜,从他们的生活里去找。
1,兄弟俩是两个农场主,都是养绵羊的。
2,公羊比赛得到第一第二。
男主第二。
他哥第一。
3,他把疫情传给第一公羊。
后来农场全部的羊因为疫情要处理掉消毒。
4,他哥开始时不想换。
5,他偷偷留了一批。
被人发现后,两个人带着羊就跑到山上躲着。
绵羊,留胡子的大爷,羊疫情,消毒,保险,隔离。
隐匿。
嫉妒,感情。
北欧极简风格,外面冰天雪地,内心尚存温暖。格局小,节奏慢,兄弟俩的和解却显温情。三星半。
极简温情
读者即视感 感觉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
发现冰岛电影喜欢以人与自然或动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纽带为题材,挺好。
在这么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能寄托情感的唯有羊了,付诸如此多的心血却因为一次瘟疫消灭所有的羊,想必是很痛苦的吧。其实那里的生活并不是只有羊,而且还有身边的人,两兄弟四十多年住在隔壁却不交流,真是略令我心酸啊。故事很简单,却很淳朴和温暖。
一直对北欧民族有说不清的情愫,可能由于天气的原因。他们的骨子里就是冰天雪地的寒冷,但是又纯白的让人唏嘘。再平常不过的故事,八只羊让两个四十年积怨尤深的兄弟冰释前嫌,最后相偎在一起。鼻子一股酸涩,往往最平凡的感情,迸发出最原始的感动。
跟老天爷讨饭吃啊,两个兄弟都很执拗,而且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这些共同点,再严寒的冬天也能相互扶持着挨过去。
老死不相往来的兄弟俩仇恨了一辈子,他们各自孤独地饲养着自己的羊群,这些羊成了他们生命的全部,在一起羊瘙痒症大规模屠杀事件后,他们逐渐冰释前嫌。影片在冰冷凛冽的影像背后隐晦地传达出了人情冷暖,导演叙事相当沉着冷静与克制,人物的情绪也极其内敛,充斥着典型的北欧温情小品味道。
味同嚼蜡。
冷淡中的温情
176
温情小品。
一场羊群的瘟疫,两个兄弟的和解。冰岛电影总是能发挥其地域特色,把独特的人文风光气候优势结合的很好,让一个普世温情的小品故事显的独具风味。
2020.04.08 想看。// 2021.03.28-29 断断续续看的。从一开始看见那些养羊的人,我就觉得“公羊”说的是他们:灰白色的头发和胡子。🐑✨👀 // 觉得有边牧做通讯员的话,做邻居比别的什么都好。大概吧。// 风景加一星。毕竟也算“第三主角”了。
= =、很难讲、想起之前写过的一个类比,男人之间的友谊就像公牛角力。
这类电影可以发展一个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温情小品类型片,这套模式挺有用的,就像大家每次被迪士尼动画片里那套类型片模式吃的很死一样,这类文艺小片里无招胜有招式的剧作小思绪也同样是很灵验。
没有任何情绪可言,除了冰岛的地域风情,其他都很一般。
故弄玄虚把剧本设置在极端非人状况下,但演绎过程,从叙事发展到场面调度都是平庸大路货。
花了N个晚上才刷完…每点开必困死过去…沉闷的气氛…并不算出彩的亲情回归啊…
剧情发展好慢。。。北欧生简直不要太闲适,需要养羊来充当生活支柱。反正剧情慢,下午犯困的时候可以一看。